红色文化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7-22 23:52:54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1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该规划场地位于**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公务员之家: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公务员之家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公务员之家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4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宣传时,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有的红色资源正好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一)参观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观具体的红色文化古迹来熏陶学生的革命思想,从而达到对于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具体的红色文化建筑古迹主要包括:江西省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通过整合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建筑,来达到对红色思想文化的和谐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各个红色遗址具体形象标志的设计,以及对于整体形象的策划构建,来宣传红色文化。存在于瑞金,在当年被称誉为“红军留下的八角帽”的中央临时政府,不仅在建筑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化和韵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感,而且含有相当深厚的红色文化思想,搞好该遗址的重建工作,使得塑造红色经典的标志性的形象来推广红色文化这一形式贯彻到了实处。

(二)具体制作设计

1.设计内容

在1933年7月5日的《红色中华》刊登的《怎样进行“八一”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文章中明确指:“一切宣传品——宣言传单报告大纲画报等,必须尽量通俗扼要”①1934年9月11日的《红色中华》发表的《宣传方法介绍——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一文指出:“

(1)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2)画报的内容要浅鲜通俗化,群众易于看懂”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在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作品时,并不是信手拈来如此简单,它的具体工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在其内容上必须具备大众能够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特性,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才是关键。第二还要具有民族性这一特性,从中透露出对于民族特色的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要本着扬弃并存的态度,具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具有独创性,在主题上应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充分寓意于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

2.设计色彩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来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给予其精神上强大的震撼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持树立红色文化的形象和品牌个性,首先应该把具有象征性的色彩融入于作品之中。例如红色往往是代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甚至红色本身已经超出了自身所代替的含义,因此红色作为革命形象的具体色彩,表现在作品中应该占据主要阵地。其次,设计作品不仅要引起广大的文化共鸣,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质,所以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应以红色作为主调,并配置代表地域性的主题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革命自豪热情。

3.设计造型

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性能,从而引发其消费成果,是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因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实性的体现,并流露出美的享受。借鉴苏区地区的历史遗存物的形象,例如建筑和衣物等,都可以从中吸取其特性,苏区房屋的八角造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构造,采用的是八角帽的造型,并结合现代的文化气息。在选购材料上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将造型与材料的整体融合,使之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寓意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内的目的。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以红色文化与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文化课堂氛围,以此来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就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作品背景做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种初步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具体的口号等让学生感受这一氛围,在学生受到了这一氛围的感染并融入这一情景之后,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者让指定的学生作为领头人,其余的同学作为附和的人群来响应,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神、提劲,并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创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化思想内涵,并根据这一精神内涵自由地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及生搬硬套。

五、新媒体形式的运用

在现代这个信息性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的方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传播途经上,最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的具体过程中,新技术的介入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整合媒介资源,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弥补红色文化在传播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堂教育学中选用先进的多媒体,例如图文共存的影像结合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其展现方式,还能使其更加生动。我们不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课堂之上,还要使之走进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可以运用手机、博客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束缚,以信息的准确为基准,优良的传播手段为制成,相信对于红色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将革命情怀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的这一宏伟创想已经指日可待。

六、不断进行课堂总结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课堂总结是一个必要且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同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是有一定联系或者是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对一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学习,可以进行举一反三;通过相应的总结,并进行延伸,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法的确定,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认可、否定、修正、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实施的准确性与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总结,不论是形体还是文化的学习,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消化,不断地提升自我水平。另外,在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课堂讲解或文字阐述的形式对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作品的融合、韵味、内涵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七、结论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

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即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的方式和结构[1]。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全国各省不仅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更加重视其高质量的发展。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之称的江西,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江西省也在积极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2018年,江西省的《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江西省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强省,并提出了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江西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性

报告提到“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而红色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延续红色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通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更有必要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1.1红色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文化领域也开始频频争锋。文化的地位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发展文化要适应国情,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于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既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又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这一地位是历史赋予的,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心血[2]。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我国红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为文化自信筑基。

2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2.1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包括软硬件两部分,其中硬件方面指在革命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等;软件方面指革命历史记录,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等以及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3]。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井冈山红色文化,有必要了解井冈山所拥有的软硬件红色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此进行梳理,如表1、表2所示。2.2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方式。2.2.1红色文化培训基地。井冈山红色培训基地在满足了全国各地各单位不同教育需求的同时,又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资料,可以发现2012—2016年江西干部学院和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培训规模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江西干部学院从2012年2.2万人次的培训规模,到2016年就达到5万人次的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1.27倍,同样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在从2012年的0.5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3万人次的规模,足足增长了5倍。而仅从2016年来看,各单位的培训期数和人数规模均较大,最高培训期数为江西干部学院1023期,平均培训期数已达到313期,最高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平均培训人数15840人次,从这些数据来看,井冈山培训基地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推动力。2.2.2高科技传播。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井冈山红色旅游。为进一步丰富井冈山的旅游产品,优化游客红色文化体验,2018年井冈山在挹翠湖公园建造水幕立体投影,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让游客充分了解井冈山的红色历史,与井冈山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接触与交流。2.2.3影视、歌舞资源传播。2007年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电视剧中插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在“星光大道”节目中展露身影,传播了井冈山红色文化。影视传播由于其受众所具有的广泛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形象直观性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井冈山作为2019年春晚的分会场,让全国人民了解井冈山精神,也进一步促进了井冈山的旅游发展。另外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井冈山》以及歌舞剧《井冈山》也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井冈山精神。2.2.4纸质资源传播。基于当代社会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井冈山承担起了对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职责。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院和井冈山研究中心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发表了大量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化的论文。另外,由江西新华发行集团主建的井冈山红色书店,专门销售红色文化产品。由此可见,传统的纸质资源传播也是不可或缺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之一。

3建议

在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同时,应该结合时代特点,为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互联网 ”理念应用于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承进程中,使井冈山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地传播,从而获得传统媒介所无法实现的效果。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使红色文化教育不再受空间时间的束缚,继而更好地弘扬井冈山精神,促进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打造一个互动性强、内容全面的井冈山红色教育数字虚拟场馆,让公众更加生动地了解井冈山红色文化,丰富地展示井冈山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让用户虚拟参观体验井冈山人文、文物古迹等,能给其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与冲击,并且兼具红色文化宣传及教育功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井冈山红色文化数据库,为在新时代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打造高质量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设计不同种类和风格的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比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复制产品、纪念性产品、用户体验型产品等,进而通过“互联网 文创产品”这一渠道来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零距离,提升文创产品的研发水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设计红色文化网络综艺节目,综艺节目所围绕的故事本体是井冈山的历史,而绵延于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品格、文化、人文风情、文物古迹等都是故事的中观层面维度的挖掘,节目要有准确清晰的主题定位,由此才能在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精准找到故事载体。另外,如果节目中只有历史的恢宏而缺少可见的历史符号,则是无味的说教,只有结合了历史纵深和文化符号的传播才能让井冈山的历史人物、文化意旨等活起来,打造出更多的具有深刻影响的井冈山红色文化符号,为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3.2提升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品质。2018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那么如何提升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旅游环境和旅游品质呢?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品牌的优势。例如,井冈山素来有“天然氧吧”的美名,森林覆盖率81.2%,并且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在革命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等,从而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感受井冈山的红色文化。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让游客感受当地文化,更多的是要重视游客满意度,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提升游客满意度,主要依靠于旅游地的服务意识。因此,可以加强对井冈山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的培训以及对景区、住宿等的管理。以井冈山特有的红色文化来带动旅游,让更多游客感受井冈山革命精神,从而反过来作用于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良性的闭循环,推动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见,以高品质的红色文化带动当地旅游,再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打造井冈山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2]李智.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筑基[j].人民论坛,2018(13).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6

(一)红色文化是当代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及讲话中都强调要传承和发扬。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党的十八大、关注的重点。[1]同时,随着以研究、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主要任务的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红色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红色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都是当下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意识到正是无数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革命的成功,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树立坚定的信心,奋发图强,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二)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研究中的背景。湘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灿烂的红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湘南有许多中国红色革命时期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革命历史事件是1928年1月12日由、领导的湘南起义,以及湘南起义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还有长征时期湘南的汝城县沙洲村的“半床被子”的感人故事,被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特别提到。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各个时期,都有著名的革命领导人的足迹,留下了许多为人民津津乐道的红色革命故事以及红色文化遗址。湘南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接收信息方式的改变。[3]随着数字化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丰富的媒体形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也应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有效传播湘南红色文化,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意,处于前沿的传播媒介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承担了时代赋予的这一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湘南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易于大众接受的红色文化的新的传播形式,是当前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二、湘南红色文化的界定与内容

(一)湘南红色文化的界定。湘南红色文化是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湖南南部以郴州地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追求国家兴旺、民族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共同创造并形成的先进文化。湘南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二)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遗址3个方面的内容为主。其中心内容是在由、领导,王尔琢、胡少海等革命先辈参与的革命历史事件(湘南起义、郴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莽山洞联席会议等)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及后来在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发生的革命故事。著名的“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遗留下来的红色旧址大多散落在郴县周围的宜章、桂阳、资兴、桂东、汝城等地。其中有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纪念地、资兴苏维埃政府旧址。

三、湘南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党中央对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湘南各地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所、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美术馆等,出现了许多研究红色文化的学者及优秀文艺作品。除此之外,地处湘南腹地的郴州市建立了3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有2个部级、5个省级、29个市级。市政府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红色文化逐渐渗入高校的思政教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教育核心。

四、湘南红色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实践

(一)湘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重要创作源泉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湘南红色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将湘南红色文化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题材,不但能增加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且更容易被世人接受。高校深入调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建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意点;分析湘南红色文化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遗址以及与革命事件相关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作为主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湘南红色文化历史事件有湘南起义、郴县苏维埃政府建立、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莽山洞联席会议、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成立、“插标分田”运动、围攻大铺桥、安仁会议等事件。革命历史人物以、、、胡少海、王尔琢等人为代表。红色遗址包括与发生在各个县、区的革命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革命地址。湘南红色遗址以宜章、汝城、桂阳、桂东、资兴等县为主。宜章县境内包括碕石彭家的湘南起义旧址群、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等;位于汝城县境内的湘南起义旧址群,以汝城会议旧址群为主,包括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位于桂东县沙田镇沙田圩的第一军规广场等等。通过对湘南红色文化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加以整理和提炼,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的体裁作为创作作品的主题。在调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湘南红色文化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字媒体设计作品的思想性,让学生在收集与整理湘南红色文化资料时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有效提炼红色文化元素,与数字媒体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现代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作品。从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固有的形象思维及单一传播模式,用新的视觉形象及表现形式来丰富湘南红色文化的内涵。这对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设计内容与传播形式上丰富湘南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法,是在新时代对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是湘南红色文化的转化和创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基于移动互联的自媒体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应运而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互的传播形式使得传播的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人们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形成互动。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已经成为当下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因此,只有将湘南红色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平台,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湘南红色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形式。1.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从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出发,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红色文化资料,存储相关数据,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备档和共享,并以此为主要内容和题材,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如插画设计、绘本设计、动画设计、视频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料,提炼元素,进而对红色文化进行转化创新,这个创新包括对已有的艺术形象、元素、风格的创新再设计,以及在挖掘以前没有艺术形式的历史事件及相关的生活事迹后创作新的作品,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播。2.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分析研究红色文化题材的数字媒体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尝试多样的设计方案,完成系列作品设计。运用当下的传播方式——网络、移动客户终端等进行宣传推广,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赏并主动参与活动,如红色文化故事的动画及趣味情节互猜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对湘南红色文化保护项目开展众筹,让民众广泛参与,从而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3.与湘南地域、文化、经济相结合,设计制作文化创意商品。如与湘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具有湘南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纪念品,打造湘南红色文化ip,建立湘南红色文化旅游平台等,力求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增长。4.在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与红色文化精神紧密结合,将红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精神。

五、结语

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数字技术作为手段,研究湘南红色文化,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使湘南红色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传播中发挥湘南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党的传统文化观内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303.

[2]李绍斌.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红色文化

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也是高等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井冈山、遵义、南昌等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宝库,有着许多红色经典艺术,凝集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史料价值。红色文化,乃至“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思想教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激励着许多人成长与奋进。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今天的红色文化却与青年一代有着很深的代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把红色文化引进课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和传承功能,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红色文化底蕴。

一、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并融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越来越展现其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在艺术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并实践于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之中,为地处富含红色文化的高校在艺术教育教学方面提供示范和带头作用,对拓展艺术类专业办学思路,提高艺术专业办学水平,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超负荷”教学让从事艺术类教育和管理的教师无暇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科研,艺术教学中传承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项新课题。艺术类教师科研基础薄弱,除了课程教学还要改作业、写教案、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花去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科研、创作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而科研、创作经费捉襟见肘,是影响红色文化研究创作的一个客观因素。艺术类学生专业基础差,学生艺术修养浅薄,红色文化艺术类的创作活动的开展及红色题材的创作不仅需要学生有相当的文学艺术修养,还要对一段时期的历史感兴趣,同时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掌控笔墨的功夫,没有下大工夫去练习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较短时间画出来的美术作品有很多问题等。教学场地紧张。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而教学基础设施又跟不上,导致很多高校教学场地紧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有一个采光、通风、宽敞一点的工作室搞创作也至关重要。

三、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效

井冈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百色学院等高校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师生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与相关院校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出一大批音乐、舞蹈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课程体系上,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互补,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增加艺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为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更优质的平台与载体。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音乐、舞蹈、设计等专业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整理红色音乐、红色歌谣、红色舞蹈、红色动画等资源,将这些优质资源以各种形态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本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教学资源。

四、红色文化在高校艺术类教育中对策与建议

1.教师、学生走出去。到革命根据地、兄弟院校去吸取红色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经验,多学习。如: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实习实践到革命根据地实地考察学习,对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红色文化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思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2.专家请进来。把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文化艺术类教育专家请进学校,对教师、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3.通过组织各类校级竞赛、展览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艺术的创作热情。如果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的话,那么课外各式各样的展览、竞赛活动便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舞台,好的学生活动设置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参展、参赛一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大部分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实力不足,不敢参与社会竞争。于是,学校搭建第二课堂平台,自行策划组织各类专业竞赛、展览,以赛代炼、以展代炼,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美术的学习、创作热情。举行了“红色文化艺术教育成果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创作红色文化美术作品的积极性。4.建立红色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室。由学校组织专家在艺术学院挑选一批思想过硬,有潜力,有天赋,基础良好,文化课合格,且本人喜欢红色文化艺术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专题创作。被选入工作室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奖学金、助学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考虑留校从事红色文化艺术专业创作。红色文化艺术专业创作工作室首先要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如大而亮的场地,学校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于购买创作所需的材料。最后还要挑选高度负责任的优秀辅导教师进入工作室进行指导、创作,选入工作室的教师可以优先考虑评先、评优、晋级等。5.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教学,应立足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的示范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课堂讲授、示范、多媒体、写生、采风等教学手段传授红色艺术文化,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思维,创作更多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6.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首先,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艺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艺术类专业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生活,融入历史,活用教材,勇于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提高其艺术修养的同时,以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些都要求艺术类教师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示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东维.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三个维度[eb/ol]

[2]王鑫安.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7).

[3]沈宁波.“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教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4(13).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遵义;红色文化;高校英语

高校外语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化,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可能就会导致一些西方糟粕思想乘虚而入,甚至造成少数学生对其盲目崇拜。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出发,兼顾本土文化。外语教育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语言和语言教育皆具有社会文化性的属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它还有着社会建构功能,并包含权力斗争。高校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除了涉及个人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因素以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性。随着对目标语言的深入学习,高校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及文化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将范围扩大至整个国家,这种群体性的英语学习活动甚至能够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正处在思想变化的敏感阶段,必须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红色文化,一方面,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让高校学生对自身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并通过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遵义红色文化

1.红色文化的定义。红色文化这一名词为中国独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或参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中,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和习俗等行为成果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2]。2.遵义独特的红色文化。遵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该文化是以遵义为核心地域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遵义,是黔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红色是遵义的底色。红军长征期间,在这里转战95天,为遵义儿女留下了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发展进程的著名会议——遵义会议以及出奇制胜的四渡赤水、澎湃走笔挥就的《忆秦娥•娄山关》等众多丰富而又厚重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卫生员“小红”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留下了586处革命遗址遗迹,2000余件遗物等丰富的红色资源。2015年6月,到遵义考察,做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2016年12月,遵义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红色传承精神高地”目标,将遵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先后投入红色资源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30多亿,打造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纪念体系。而今,以“时代楷模”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为代表的遵义儿女,则向世人展现了新时代遵义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外彰显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城市品质。遵义红色文化旅游作为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吸引了许多国外游客慕名而来。2017年6月,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郑欣在遵义文化旅游欧洲推介活动代表团赴英国、法国、瑞士开展旅游文化推介活动期间,将遵义红色文化作为活动的重点之一进行推介。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遵义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在走向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红色文化作为遵义乃至整个贵州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当地高校学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氛围,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精神导向。在目前外语教学中,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基本是西方文化。大学生正值18―22岁的黄金成长期,他们大部分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尚不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能帮助英语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2.有利于推动外语教育本土化发展。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语教学的导向也应有所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习西方经济与科技为目的,培养有助于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因此大量西方文化源源不断进入到外语教科书中,导致当前的外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强调传统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本土化发展。3.有利于红色精神对外传播和扩大影响。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红色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红色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用英文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有助于外国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红色革命;了解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自由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消除误会和偏见,从而使得中国能够在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发展壮大。4.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学生。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双向的,在引导学生接受西方文化输入时,也应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输出。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多么出色,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中西文化的对等交流。只有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双向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做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遵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1.提升外语教师的人文和政治素养。新时期,外语教师应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当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承担起新时代“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的职责,才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受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可能存在对政治教育认识不够的问题,甚至还认为其与本专业学习无关。因此,在推行英语专业课程引入遵义红色文化过程中,重点就是让专业教师挖掘课程中蕴藏的红色文化元素,在课堂内外指引学生学习本地红色文化并能用英语予以表述。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英语专业课教师也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了解遵义红色文化内涵外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之中,真正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2.英语教学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1)校本教材创新研究教材是营造浓厚育人环境、实施育人的载体[3]。英语教师应深挖遵义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创新校本教材。首先,到遵义市图书馆馆藏资料室、遵义市博物馆宣教部、遵义市委宣传部等地调研,收集遵义红色文化的汉语素材和英文素材。遵义红色文化可分为历史上的红色文化和当代的红色文化。历史上的红色文化主要是以长征文化为主;当代的红色文化主要以“时代楷模”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疫情防控狙击战期间驰援武汉的本土医护人员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英模们的奉献精神。其次,与本校语言专家、文化专家进行充分研讨,确定增补入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的红色文化素材及其插入章节,之后与翻译专家商榷入选汉语素材译成英文的语言难度和风格。最后,编制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教材红色文化增补本。(2)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创新教学模式,第一,积极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学习的关系,实现“有温度”的教学;第二,邀请党校专家和本地新时代楷模前来授课,指导学生学习遵义的革命历史进程和红色文化传承,使其感性地理解并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的内容及其魅力,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主动传播遵义红色文化奠定基础;第三,创建第二课堂,利用专业优势和课程优势,培养优秀学生和双语志愿者,辅导其撰写导游词与解说词,让他们走进遵义会址纪念馆、红军山、娄山关等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双语讲解,或举办红色文化英文大讲堂、讨论会、演讲等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自信;第四,教学方式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形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3)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研究创新考核方式,改变以往针对英语教学单一陈旧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集“课堂-课外、校内-校外,面授-自主、教师-专家”立体化评价体系,形成红色文化与外语技能测试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对遵义红色文化及其英译文本的熟悉和运用,有利于遵义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传播。(4)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学整合途径研究红色文化与英语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相结合,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切忌生搬硬套,应该力求因地制宜、自然弥合、浑然天成,将红色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遵义地区高校的外语教师可以根据遵义独特的红色文化开展教学实验,提出具体的实现策略。

四、结语

高校英语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介绍西方文学文化的课程,还应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和政治素养,将英语教学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突出英语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在融入红色文化的英语课程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不同阶段,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思路、方法、内容及测评方式;同时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思政教育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步、协调发展,最终达到英语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海棠,邓秀梅.刍议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4):80-83.

[2]李俊.贵州的长征文化和红色旅游[a].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中共遵义市委,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首届长征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372-379.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对中国未来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当前在高校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有效途径,让当代大学生不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随着全球文化国际多元化的形成,各种政治思潮及价值取向涌入中国,对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人受到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中,部分青年人的错误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物欲化倾向明显。物欲化倾向在高校里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很多学生做事讲报酬,万事当前,利益为先。甚至是为了利益或金钱而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例如,在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利益或者奖金分配等问题而产生各种学生间或师生间的矛盾,甚至有同学会因为“奖金”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还有的同学会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为了自身的名利而向教师“送礼”。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是因物欲化倾向而导致,是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是价值观扭曲的一种表现形式。2.躁动化倾向突出。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青年人都急于求成,为了快速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躁动化倾向带有相当盲动性的特点,它“认准”了一个方向:为金钱而努力、而奋斗、而奔走,因而使人们变得异常的脆弱、轻率、冒险,稍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盲动,稍有点“诱惑”,就会盲从。在高校里,少数学生会因躁动化的倾向而做出错误决定。例如,在高校,论文抄袭或虚假现象普遍存在;女大学生求“包养”的网络新闻不断;“从众”的爱情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等。3.庸俗化倾向普遍。庸俗化倾向主要指受享乐主义影响而形成的平庸鄙俗,甚至带有低级趣味的一种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庸俗化倾向也偶有出现,例如,有的学生满口脏话;为了所谓的“赶时髦”而穿着暴露或不合体等;甚至有的学生经常会有一些“恶搞”行为。这些充斥着的低俗的行为表现都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庸俗化价值取向。4.无责任化倾向严重。无责任化对大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在高校,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做事易冲动不考虑后果,甚至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例如,在学生宿舍里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因而形成因为一些生活琐碎小事而逐渐形成的宿舍冲突矛盾;还有的同学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他人,也不愿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不愿意承担任何集体责任。这些不正当的观点或行为都是无责任化的集中体现。

三、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

红色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它继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是反映20世纪中国革命、基于革命文化而又超越革命文化的文化形态。反映了20世纪20-7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貌,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的探索追求。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统一的。红色文化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信念,蕴涵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任。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首先,红色文化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蕴涵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内容,有利于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终生甚至是献出宝贵生命的红色经典史诗,能够有效地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弊端。其次,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红色典型人物及故事。这些英雄故事无不表述这样的内容:即为了国家独立,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向当代学生宣传这些红色经典,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把个人命运同祖国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强烈坚定信念,从而激发当代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从而有效减少学生中庸俗化倾向的言行。再次,红色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红色文化本身就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让当代学生了解这些精神,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更加能够让学生懂得责任的力量,树立责任意识。

四、构建校园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红色文化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头。红色文化渗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素材。因此,把红色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必然能够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在高校日常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呢?我认为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应当把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大学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以建设校园红色文化为依托,把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精神当中,使红色文化精神内化到全体学生的思想,外化到全体学生的行动指南,引导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培育“四有”新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校园红色文化:一是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宣传的多种手段,充分传播红色文化及校园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校园中放置一些经典历史人物或反映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在校园一角长期设立“红色文化”宣传栏;在图书馆的一角设立红色经典诵读区等;二是要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人时刻受到优秀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洗礼,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融入红色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我校一直开展的红五月合唱比赛,在让同学们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效果显著。高校应当结合红色文化多开展一些有益而且覆盖面较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主流的力量,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参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道路。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协调认识冲突,搭起“需要—动机—行为”联系的桥梁,把红色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从而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例如,当前在首都高校盛行的红色1 1主题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让同学们增强了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各种意识,增强了责任感。

总之,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够增强大家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而且对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当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效的途径。

作者:刘煦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教学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希望,彰显生机,引领未来。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外在实质表现,丰富广博的红色资源内源于深刻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不仅具有遗传基因支撑生命、携带信息的功能,更具有凝聚能量、引领方向的属性。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红色基因承载了党在长期艰苦卓绝奋斗中锤炼而出的先进思想、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价值诉求的必经途径。

通过不同形式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承载,也是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通过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目的,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展开教学,以红色文化学习研讨,大学生讲“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足迹追忆等丰富多彩活动开展教学。同时,在校园内通过有效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得以在校园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红色故事,凝聚爱党爱国热情,还能够使师生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与时展同频共振,不断探索将红色基因寓于教学、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给予大学生精神的启迪、信仰的熏陶和智慧的光芒,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尝试把教学的深度、广度与政治性、趣味性、实效性有机融合起来,探索了许多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法。但是对照现实不难发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并未形成长效机制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不断重视,以及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热展开,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开始重视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倡导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但是客观地说,仍有部分高校目前尚未形成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长效机制。究其原因,高校管理层重视不足是突出问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导致普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及教育模式规范化特色化不足等问题。上述问题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在硬件设施、课程建设、人力资源及财力支撑等各方面都受到掣肘。此外,高校重视不足,难以保障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机制的完善,同时难以确保红色文化应用的实践效果。基于上述原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仍然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解决。

(二)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实效不高

信息数据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全人类拉入到大数据信息时代,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的扩大,这无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多样化的影响。由此,适应和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同时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不能直面大数据时代学生知识建构的趋势,学生学习状态低迷、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之间没有太多交流,“有效课堂”难以出现。其次,教学内容平淡,教学设计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换言之,教师讲授的内容虽然是学生能够读懂的知识,但却不能在理论宣讲上做好“文章”,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给学生“悟道”,学生不能和教师达成情感的共鸣。最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大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不能引导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触发“有效教学”的发生。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融入教学场景之中,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学生课堂抬头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学习参与度较低,学习动机较差

当前高校面对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崇尚自由,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性强,渴望展现自我,但是纪律性以及课堂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熟悉新媒体技术,喜欢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反感传统教育教学的说教和灌输。这对于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的的高校思政课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具体表现:一方面,在知识能力层面,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系统历史课程和政治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基本红色文化知识,可是对于信仰和信念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层面,由于我国社会以就业升学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观念并未根本扭转,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学生要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意识,导致学生不重视非“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对红色文化教育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总而言之,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往往容易导致授课内容枯燥、晦涩,从而间接导致课堂出现学生听不懂、难以互动等现象,最后使学生对课程的“养分”吸收不够,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偏低。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在明晰其课程目标基础上,把握选取标准和选取内容,多角度推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

(一)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如果失去这一属性,它则不成其为思政课。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程的文化承载。其中,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它不仅形象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同时,也蕴涵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使之有机融入课堂,让作品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实质是讲好中国故事,落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体现。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文化内涵,借助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弘扬国家主旋律,能够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政课的表达空间,开发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使之根正苗红、健康成长。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时等一般性的要素,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然是统一的。这也是保证高校思政课性质和要求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但是,面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因材施教。2021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播出后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该节目以党史中的重要历史时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词、影视等多种艺术载体,把红色文化与艺术形式相结合,准确生动地讲述党史,视角新颖,寓教于乐,使观众既能感受艺术之美,又能生动学习红色文化。因此,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国家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红色文化全面全程融入教学各环节

教学各环节全面融入红色文化,实现教学“艺术化”。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历史、精神、内在规律等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全面融入: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资料充分融入红色文化,根据红色文化素材,结合学生艺术专业特点实现灵活融入,做到思政课“艺术化”。用艺术表达方式阐述思政课知识体系,把红色经典音乐、红色经典美术、红色经典文学等文艺作品,用艺术表演、艺术展示、艺术创作等进行展现,有效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率”。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全面融入:立足教材,在各章节灵活融入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着重融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促使学生领悟红色文化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融入红色文化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涌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提高学生政治认同,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着重以红色文化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增强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领导和决策的认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着重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确立并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和铸就的中国精神谱系融入课程,讲好红色中国故事,挖掘英雄身上蕴涵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助力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三)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