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教育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5-16 14:3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赋能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突发的疫情使社会各行业遭受重创,作为教育期刊,短期内受疫情影响看似有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疫情持续过程中,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已在重塑和影响着全世界数以亿计人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到来,传统教育期刊出版单位不仅面临着媒体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方式的变化,更面临着疫情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师生在阅读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方面产生的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不但要看到短期内传统期刊出版经营受到的直接影响,更要研究后疫情时代决定教育期刊未来发展的颠覆性力量。
一、疫情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出版发展状况
(一)传统教育出版遭受重创
教育出版业在疫情发生之后,从内容创作到生产印制,到线下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疫情对实体书店、书展冲击巨大,出版社整体图书销售降幅达到二至五成。疫情期间全国有90.7%的实体书店被迫停业,全国实体书店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1]各家出版单位聚焦抗疫主题出版的公益性出版物,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基本忽略不计。面向教育系统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因疫情防控和去年上半年延迟开学等因素影响,征订发行普遍出现下滑,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教育教学类期刊为例,2020年同期发行量下降近20%。
(二)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被加速”
疫情期间,教育出版单位积极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采取融媒体出版形式,把出版资源通过网络送到千万读者手中,赢得社会良好口碑。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疫情期间的出版物多以融媒体电子版为主,通过网站以及移动终端传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都积极落实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开放数字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免费开放文泉学堂,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3万余种;免费开放多功能教学平台文泉课堂,支持微信端、移动端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应用。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将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民美好生活以及乡村治理。本文首先在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涉及农业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三个重要环节。然后,以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及存在问题。最后,分别从打造专业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鼓励数字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推动数字化转型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全流程,给予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数字化技术;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诸多行业的生产中,萌发出许多新的发展业态、发展模式以及产品。其中,近年来“数字化”与“信息化”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数字乡村”正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民美好生活以及乡村治理。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开启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2022年2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新时代我国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的思路、目标及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东北三省作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一直以来是最大玉米、大豆和粳稻主产区。东北三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关键战略意义。本研究梳理了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并总结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以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数字化转型及其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国内学者围绕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及农业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1.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振兴。李健(2022)指出:数字技术利用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减少信息不对称等优势,切实推进乡村治理、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张蕴萍、栾菁(2022)认为,数字经济助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与集约化以及乡村治理数字化与智能化,应找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探索赋能作用有效发挥的途径。2.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吕小刚(2020)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数据驱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技术创新和转化,促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质量提升,从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以催生新业态、提供新动能。杨印生等(2021)指出:智慧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三产融合。谢康等(2022)研究表明:一方面,数据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数字化生产运营变革;另一方面,农业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与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3.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夏显力等(2019)提出:利用“数字乡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要素市场,挖掘农业发展潜能。郭苏豫(2021)指出:数字金融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供需效率、供给对接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加强数字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路径。张志新等(2022)认为,应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环节智能管控、盘活农业经营市场,推动农业产业链嵌入融合,加快我国农业高质量进步。综上所述,现有学者持续关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但是,现有研究很少针对东北三省实现数字乡村战略进行具体分析。因此,选择东北三省这个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分析,对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竞相推进数字金融转型。本文通过整理、展示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探索,探讨主动转型对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上的要求,以寻求为更广大群众提供更舒心、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一、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是对管理、服务、产品、客户、渠道等生产要素及关系重构的过程,目标是通过优化要素结构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在面向广大个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领域,金融科技可以全面释放银行客户经营潜能,全方位提高触客服务能力,例如实现更便捷的客户经营,提升客户体验;可以更多收集客户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客户需求,以提供综合化、精准化服务;可以开展全量客户经营,扩大产品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长尾客户经营能力;可以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快速捕捉市场机遇等。在提升客户服务效能的同时,商业银行的零售数字化转型不能仅停留在局部业务创新和技术工具开发应用,需要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实现整体改革(郭党怀,2019)。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客户经营的实践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银行在2014年二次转型前,零售业务营收占比仅为20%,截至2020年末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40%。主要益于中信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超前投入。更具体地讲,中信银行2017年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科技兴行”的战略,2018年深化了互联网金融与零售业务数字化领域的探索,2020年,仅零售ai智能推荐带动理财销售额就超过了2300亿元,为更多优质客户提供了更综合的金融服务(郝浩远,2021)。
(一)数字化先行,让客户服务有温度更有力度
摘要:目前,会展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要想在该产业市场中掌握优势,就必须保证基础工作质量,而在疫情常态化下,会展场馆如何发展、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如何在发展中探寻突破口、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上海航宇科普中心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面对新时期的发展同样有以上困惑。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及问题,以分析新时期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为例,分析同类会展场馆发展的创新探索之路,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会展场馆管理创新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展场馆;管理创新;产业布局;技术赋能;创新模式
会展场馆是举办展会的重要场所,经营管理情况会对展会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大数据、5g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场馆方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技术赋能会展生态业引发热议。在现代化发展环境中,会展业对会展场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是保证会展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要对目前会展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积极探索新时期会展场馆管理创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场馆经营水平。
1会展场馆的重要作用
1.1会展场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会展业是产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使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还为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形象的提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展场馆的经营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会展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展活动的成效,同时关系着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上海航宇科普中心是上海市唯一一家从事航空航天科学普及教育的事业单位,上海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该单位的发展有助于向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普及航空航天知识。1.2会展场馆促进城市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在会展活动举办前期,要对所举办会展的城市进行选择,并对城市的产业基础设施、行业市场规模、产业条件等进行前期调查,这是举办会展活动的先决基础。此外,举办会展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即会展场馆,要对会展场馆有准确的定位,场馆所处位置、场馆设施条件等都要考虑在内,只有对会展场馆有清晰的定位,才是会展活动有序顺利开展的前提;反之,则会影响会展活动的开展,同时影响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赋能教育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60例c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赋能组、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赋能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赋能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估表评价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2组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赋能组gse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赋能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自我监控症状、自我心理调整、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定时复诊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赋能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比常规组的86.67%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赋能教育可有效提高cap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更利于疾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赋能教育;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通常指在非医院场所发生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一般将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统称老年cap[1]。由于老年cap初期起病症状不明显,体征不典型,难以诊断,且老年人易感染耐药菌,药物代谢能力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导致目前老年cap后期重症病死率高达50%以上[2]。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模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快临床症状缓解,促进患者康复[3],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至关重要。与传统的cap教育相比,赋能教育更着重于应用专业知识技能给予患者自我能力的培养,以患者为中心,使其主动形成健康的思维与行为,从而利用疾病管理与康复[4]。赋能教育主要分为五步:①发现问题;②释放情绪;③设定目标;④制定计划;⑤综合评定。本研究选择60例cap患者,旨在观察赋能教育对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60例c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赋能组、常规组各30例。赋能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6~76岁,平均年龄(69.54±5.85)岁;学历:小学9例,初中及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6例;伴糖尿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冠心病8例。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5~74岁,平均年龄(70.68±7.11)岁;学历:小学10例,初中及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9例;伴糖尿病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冠心病1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标准:①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经肺部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65岁;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本人具有正常的学习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神经功能障碍病史;②伴严重器质性功能疾病患者;③伴有听觉障碍,感知觉障碍患者。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疾病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赋能组患者除了常规的护理措施,由赋能教育指导小组成员对其每天进行1次赋能教育。组建赋能教育指导小组,组员由护士长及6名具有呼吸内科专科护理经验5年以上的护士组成,对组内成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培训,对赋能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的概念进行学习,学习相关量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保证对患者进行指导时内容输出的一致性,定期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进组。赋能教育主要步骤为:①发现问题。指导小组成员结合患者相关信息资料,并向患者开放性提问,比如“您知道哪些方法可以促进肺炎康复?”“您现在对于治疗还存在什么疑虑吗?”,请患者主动反馈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初步评估自我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及家庭支持情况等,初步分析患者需求。②释放情绪。问题确定后,协同患者发现问题根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指导者需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干预,如有的发热患者体温反复不退,可能会产生害怕、焦虑情绪,可激励患者缓解压力表达情绪,耐心倾听并给予心理支持,坚定患者意志,加强患者信念感。③设定目标。护理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协助指导患者针对自身情况设定相对应的目标,增加患者疾病管理参与感,增强治愈信心。④制定计划。鼓励患者根据自己定下的目标制定相应计划,指导者在尊重患者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的基础上给予专业意见。⑤综合评定。每次赋能教育后,通过询问交谈的方式评价教育效果,通过交流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针对患者教育辅助效果调整目标并修改计划。1.3观察指标对2组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①自我效能水平:选用由王才康等翻译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其cronbachα系数为0.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有4个程度选项,分别为“完全错误”“部分正确””大多数正确”“全部正确”,患者根据其自身情况作出选择,评分按照顺序计1~4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②自我管理能力:选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估表[7],其cronbachα系数为0.9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表格共25小题,分别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自我监控症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自我心理调整、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定时复诊等方面评分,各维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③护理满意度[8]: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2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一)政策制度体系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支撑
近年来,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国家乡村发展的重点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通过乡村文化网络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公布,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实施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3]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4]这些顶层设计,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基础
“十三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落实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相继实施了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形成,截至2019年底,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5]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三)新技术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标志着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科技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始建于1973年,创造了著名的“牡丹”品牌,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牡丹”经受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经历过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牡丹”的历史也是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缩影。“十一五”中后期开始,牡丹集团努力实施稳健实施战略转型,靠有限的资源条件,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创意引领数字场景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牡丹“品牌复兴”之路,成功实现智慧化的历史性战略转型,荣获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文化示范企业、北京市书香企业,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诸多荣誉称号。近几年来,牡丹集团立足数字经济新时代,坚持科技重塑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构建文化数字产品生产线,打造文化内容创作、文化数字产品生产、文化大数据资源管理、文创作品传播和新型文化消费体验的全链条服务平台,依托“元宇宙工具开发集成平台 ai”的创新载体,创新性地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挖掘非遗、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历史遗址等优秀文化内涵价值,积极探索文化数字产品场景化和体验化,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创新经验和数字技术沉淀,开发了一系列多层次、多领域的主题文化数字产品,极大提升了牡丹集团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能力。坚持数字文化全场景可视化。
集团以新型显示技术和ar/vr技术应用型研发为核心,以科技和文化融合为先导,以产业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载体,将创新创业、共享共赢、融合发展的理念有机结合,推出了4k/8k高清显示终端、数码屏风、无介质成像终端、全息投影等智能显示终端产品和镜泊湖风光、富春山居图、延安保卫战、vr新时代成就展等内容创新产品、构建涵盖数字文化内容、数字创意显示、数字技术终端、互动体验、o2o服务和智慧教育、智慧文旅应用等文化科技融合的“文化 创意 科技 服务 生活 休闲”全要素产业生态体系,拥有牡丹c-pop实验剧场、牡丹ar/vr工程实验室、牡丹创意咖啡吧等文化创新空间,为人们带来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相融合的全新体验,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连接场景。坚持文化数字创新工具平台化。牡丹集团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能力沉淀,已经初步构建牡丹元宇宙开发平台、专业开发工具和云端模型处理平台,具体包括交互式三维无代码内容开发平台(creator)数字孪生平台(室内室外三维复建)、大场景三维复建平台、渲染平台(nrr远程渲染)、ai文化计算、nft发售平台等,通过创新集成拥有自主国家知识产权的开发平台和工具。在数字资产素材库方面,持续打造文化基因素材库、媒体艺术素材库,为元宇宙数字内容开发提供素材,着重利用2d、3d、xr(ar、vr、mr)、沉浸式等新一代呈现技术,建立分布式多维复合型元宇宙空间入口界面,赋能于多个行业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创新和体验。
坚持文化数字内容创新多样化。依托牡丹数字化工具开发平台,结合未来场景设计的跨界融合,通过文化创新和内容创新,创作生产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亲和力的适应于现代化网络传播的文化体验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网文、体验、文创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在文化传播,文化体验以及文化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牡丹文化数字媒体资源数据库,形成牡丹文化数字资产,为牡丹文化品牌输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支撑,赋能于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数字文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形成开放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坚持文化数字产品传播体验化。采用具有时代感和个体行为特征的表达形式,注重数字化运用,是数字经济时代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必然选择,加速推出中国系列短视频、传统节日动漫、微视频、视频直播等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跨界融合,加速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带动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高效引导从资源端,数据端,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高效匹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力量。
坚持文化数字产品运营创新化。牡丹集团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文化计算与智能传播联合实验室,以基因库、标本库和素材库构建为基础,面向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文化科技融合应用,依托文化基因开发平台和nft技术,开展文化基因挖掘、提取和商品化,针对数字收藏品和具有数字标识的实体文创产品,通过和阿里旗下的阿里鱼nft运营平台合作,推动文化数字产品的线上运营、交易和传播,以达到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数字产品的商业化运营,释放文化数字资产价值。展望未来,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牡丹集团将会进一步强化以文化资产数字化为核心,以文化数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为支撑,释放文化数字资产价值,推动数字科技文创ip产业化,构建以牡丹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业生态,加速牡丹园ip特征的文化符号资源形成的文化势能向动能转化,成为驱动牡丹文化发展新动能,带动文化产业的虚实重构。
作者:朱旭东
摘要: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媒体融合在平台建设、融合体系、优质内容、多元服务、媒网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在新旧媒体的不断冲撞和整合下,一批报业集团高效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涌现出不少创新改革典型案例。文章采用综合概述、总结列举的方法,分析综合性报业集团在媒体深度融合大趋势下不断实践的创新举措,总结得出媒体融合呈现出开发数字媒体智库、实行一体化架构运作、坚持内容创新优势、内容视频化四大特点,提出在媒体融合进一步升级的形势下,各媒体要抓住技术革新发展的机遇,尽快适应中央对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要求,加快深化体制改革,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旨在激励媒体集团找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切入点,用数字技术赋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探索融媒创新发展道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速做强做大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能 技术”一体化运作;创新优势;内容视频化
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冲撞和整合,以及全球化媒体融合趋势的发展,各大媒体对传统媒体与新技术手段融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媒体融合”的理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将报纸、电台、电视以及网站等媒介整合组织到一起,通过整理、提炼、加工,运用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迅速便捷地传递信息,展现新闻事件背后的真实,还原新闻的全貌[1]。新兴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许多大型媒体集团相继走上数字化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大媒体在体制机制改革、数字化赋能、内容出版流程与管理、重塑媒体定位等方面都加快了融合和改革步伐,建立了全媒体传播矩阵,创制了一系列融媒产品。进入“十四五”时期,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播能力提升及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的需求更迫切,做强做大新型主流媒体、完成全媒体转型成为长期目标。综合过去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各媒体在平台建设、融合体系、优质内容、多元服务、媒网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凸显出开发数字媒体智库、机构一体化运作、优质内容供给等发展优势[2]。
一、“智能 技术”,开发数字媒体智库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媒体转型,这些核心技术在媒体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信息传播领域的趋势转变。部分报业集团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创新,打造“互联网 ”、智慧融媒中心、云平台等,在为新闻产品输出提供选题策划、内容审核、分发渠道,以及为团队管理、人才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集团“媒体 智库 融媒 服务”的整体构架,形成资源整合应用、优势互补的态势。媒体智库的出现是媒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推动媒体生产出更具思想性、专业性的产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化媒体融合要求,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通过媒体、智库、技术三方联动的形式,全方位建立媒体与知名专家、行业专家的对接合作机制,针对媒体新兴研究领域以及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加强合作与交流,并研发推广数字信息服务产品,增加了媒体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深度和产品内容传播的专业价值。不仅如此,媒体智库在打造品牌、完善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还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决策服务和信息咨询等相关智慧支持。如2021年上海市为充分发挥上海报业集团在媒体传播领域的优势,将“随申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驻报业集团所属的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界面等新媒体矩阵,上海报业集团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展开通力合作,在加大“一网通办”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服务引导、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政务服务与媒介的深度融合,强化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和渠道共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的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一流新型数据媒体智库。组建了包括社会治理和政府决策、教育与人才、健康医疗与生物医药等在内的智库群,为社会各界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数字信息发布功能,实现全链条媒体智库生态,赋能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2017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整合营销机构建立重庆新媒体数字营销中心和新媒体智库,服务于区县、企业、品牌等数字传播需求主体,建设实体化运营项目,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等方面与新媒体公司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同时还与行业协会和高校等机构联合实现深度数据连接和智力连接,共享资源,促进区域内新媒体营销传播提质增效。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在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媒体发展的方向,在集团下属的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地方新闻网站舜网成立软件研究院,为报业集团探索出一条强化技术引领的实践之路。舜网软件研究院确立技术优先原则,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研发符合省会城市媒体特点的产品,推进“大舜云”媒体融合平台建设,相继推出的“政务云”“融媒云”“民生云”等集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涵盖了政务服务、技术咨询、大数据舆情检测等内容。与此同时,集团还创新媒体融合智能采编业务系统,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服务,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以及新媒体产品的信息输出等。
二、打破旧的架构,实行一体化运作
摘要: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走向“万物皆媒”的智能时代,对教育而言,实现了从技术服务教育到技术赋能教育的转变。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信息化上,更重要的是技术融合推动艺术学科建立起新的艺术教育观:融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重塑艺术教育的理念;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的社会化转向。
关键词:智能时代;艺术教育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公共艺术教育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专业特色发展、专业考试方式、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提出多项任务和举措,旨在对艺考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改革,构建全面、科学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革新正在全面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我国的艺术教育从人才选拔阶段就已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艺术教育应当如何调整步调才能在保持艺术独特性的同时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又对艺术教育产生了怎样的指导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数字语境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行业的结构升级,技术赋能成为热点话题。正如人类所推动的近代科技给人类自身提供了物质文明,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也会给人类提供精神文明[1]。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产物,艺术在创作主体、鉴赏活动等方面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智能时代的影响,当技术从工具逐步演变为思维、范式,艺术便进入了智能时代的数字语境。对艺术教育来说,技术赋能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技术逻辑在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均有体现,传统的“以师带徒”双向互动模式升级为包含人机互动在内的多元交流,艺术教育在新语境中走向变革,出现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人文学科范畴内均有体现,需要警惕的是,虽然技术进步将人类社会送上多元发展、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总落入后置分析社会现象、滞后归纳社会趋势的窠臼,缺乏先进性和引导性。人文学科所遭遇的种种世界性危机,既有外在原因,即科技主导的大趋势以及目的(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也有人文学科自身的原因,即沉湎于过去而未能对现代性做出敏锐响应[2]。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才能使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既不囿于工具理性的藩篱,又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二、理性融通:艺术教育的理念重塑
摘要: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开放银行被视为银行4.0的起点,是未来银行的主要趋势。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实现银行4.0时代的客户全球化、银行服务化和场景金融化是目前一热点话题。因此,本文从风控端、营销端和运营端三个方面分析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挑战,提出从智能风控、“千人千面”智能营销体系和智能运营三个方面入手,逐步降低逾期率、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产能,提升营销效果和改善用户体验,提升客户粘性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经济;路径
一、引言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新的生产要素之一,数字竞争力也已经逐渐转变成衡量该国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随着大数据等顶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产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有助于产业融合与创新,打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此外,非互联网传统行业正在借势将传统方式转型升级,逐步呈现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助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数据经济的比例将上涨到50%。另外,数字经济已经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达到55%。开放银行被视为银行4.0的起点,是未来银行的主要趋势。开放式银行业务将以用户的数字化为基础,并使用新技术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平台化服务,即手机端即可让客户享受金融服务,用户不会仅受限于商业银行网点,无处不在即可享受金融服务,因此它被看做商业银行4.0的起点。brightking提到:“银行的4.0时代,开放银行是银行逐渐发展演变的趋势,未来所有金融交易会依赖数字经济实现。”故根据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摸清数字经济对数字银行的需求,建立数字银行的发展模式,以对推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发展有里程碑式意义。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挑战
(一)风控端客群下沉、欺诈风险上升,传统风控手段日趋失效。零售银行的客户总量庞大,但客户群体分散并且有多层的特征。随着零售业务竞争激烈,头部客群稳定,中部和尾部客群成为竞争焦点。该类。群体征信数据缺失,收入、负债情况难以有效衡量。消费金融传统的风控手段,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此外,近年来,消费贷款欺诈风险明显上升。据科技日报估算,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已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超千亿级,渗透到数字金融营销、注册、借贷、支付等各个环节。(二)营销端。消费场景不断细分,不同场景客群特点各异。随着3c、家装、二手车等场景不断成熟,更多细分场景相继出现,旅游、教育、医美、租房、在线培训、农村消费等场景不断受到重视。不同细分场景对应的客户群体各不相同,以往大范围覆盖的营销模式很难精准捕获有效客户,营销的成功率较低。同时客户对商业银行零售产品的粘性不高,客户选择具体产品主要考量的是产品获取便捷程度,传统营销手段往往针对众多场景的客群进行大范围推广时,难以做到让客户全面认识产品特点,客户也往往因对产品认识不够,而放弃该产品。(三)运营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体验成为评判产品优劣度的标准。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多,提供的消费信贷产品也多,但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不像手机等产品选择过程,难以形成情感上的依赖,往往只看重金额大小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因而,用户体验成为检验消费信贷产品优劣度的重要因素。从借贷产品的申请到使用再到客户服务,每个细节都影响到客户的体验,而客户体验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其对产品的复借率。尤其是在当前流量红利消退,线上线下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环境下,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复借率受到了银行关注。(四)数字经济赋能零售业务的路径研究。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零售银行业务从资产端来看主要是按揭、信用卡、消费贷款及经营贷,负债端主要是吸收个人存款。金融科技的关键点是基于高科技赋能金融产品、销售方式。同时,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高新技术,简化银行客户双方交易的中间环节,减小融资成本。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信贷关系、渠道拓展等维度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零售银行实现产业数字化提供帮助。金融科技与零售业务具有天然的黏合性,变革了传统的营销和风控体系。从销售维度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有助于实现销售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极大程度优化用户体验感。基于ai的用户画像,会将客户的历史信息转变成结构化的数据并进行深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精准营销。从风控维度而言,大数据有助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信用风险、实施反欺诈管理和合规监管。借助风控数据,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用户的信用评分、违约预警、反欺诈模型开展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工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