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训总结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6 23: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跟不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即教师、学生、各类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如何构建更适合学校的培训模式?更高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提出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当下发达国家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已经超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期,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展示出数字化校园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开展建设多年,依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031条记录,而以“数字化校园”与“应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2条记录,关注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本科院校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别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如何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用户(即使用者)进行培训。怎么样进行培训?采用什么形式培训?如果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学法的角度考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实践
“任务驱动型”培训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实际的工作,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围绕构建的任务,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源的应用,调动学员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培训目标。
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工作,将“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运用到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实践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化校园“轻应用”的问题,提升数字化办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调研,精心设计任务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弄清用户的真实需求,厘清影响培训效果的真正问题,调研应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团队首先进行小规模的、开放性的调研,聚焦数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调研问卷;最后进行全校性的问卷调研,收集整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驱动”型用户培训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应用类型分为教学型应用任务与管理型应用任务两大类,分别组织培训团队根据应用的轻重缓急,结合实际应用的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二)巧妙分解计划,合理推进任务
围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任务的落实。任务的落实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将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块,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接受并融人培训。
1.集中培训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念提升,观念转变,邀请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内外专家为受训者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 2.实地考察模块。以交流考察的形式进行经验性、拓展性的学习,组织受训者到其它高校实地考察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特别注重与使用同平台的高校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拓宽视野,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升新思路与新方法。
3.自主学习模块。以受训者在岗主动学习、反思的形式进行自省性的学习。受训者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针对岗位平台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的突破平台使用的重点与难点。注重与同事之间、与工程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做好平台使用的日志。
4.专家诊断模式。以校内培训团队与校外专家及系统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为主要形式,帮助各岗位的平台应用绩效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5.总结提升模块。以平台应用的总结交流与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台的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交流,提升协作能力,让平台应用效率更高,趋向更合理,加强横向的联系,强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经验分享。
(三)组建培训团队,攻克难点任务
培训团队的专业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团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以校内专家为主体,邀请校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强化培训团队的力量。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让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对受训者存在的应用的薄弱环节与难点,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与评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和实施办法,并对应用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方式多元,做好任务实践
打破常规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内容与任务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最终的目标是实践应用。在讲座中实行随机提问,加强专家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以平台为小组进行学习,用平台的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小组的团队协作学习;校际考察时,注意各岗位对接交流与讨论,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让研讨、辅导、观摩、交流、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五)多元评价总结,落实任务深化
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评价,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从前期的调研评估到培训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从受训者的总结报告,研修日志到培训整体项目的自评,全面地关注任务的推进,评估落实到细节,保证任务落实。
三、“任务驱动型”的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反思
在“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模式培训中,虽紧密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实际,着眼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实践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训方式,保证了培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反思整个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培训需突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任务驱动的培训中,培训任务的制定与设计无法离开受训对象的调查与了解,特别是培训需求的调研。只有加强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培训的突破口,找准培训的具体“任务”。“任务”切入点小且能以点带面,同时紧密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问题开展,让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推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培训需注重参与性与多元性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教师,对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提升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的目标,必须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最好的方式让其参与培训,身临其境同时培训的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如:小组研讨、交流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到学习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训需整合多方资源
数字化校园应用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涉及的部门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务处等,如果不能整合这些资源很难做好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工作,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推进效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加注意任务有效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者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技术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4(12):62-64。
篇2
1系统结构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仿真系统实现变电站及相关局部电网的实时仿真数据量的模拟。原有的变电站测控系统实现对全站工况的的监控与报警。数字仿真系统产生的数字信号通过高速总线发送给接口及模拟部分。从而实现与真实变电站一致的培训环境。数字仿真系统基本功能简介如下:(1)实时电网及全电网仿真服务器。实时电网服务器负责运行教学变电站相关的电磁暂态仿真程序,由双cpu构成,一个cpu用于仿真计算,另一个运行通信及协调软件,为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信号源。(2)调度员学员台。该子系统为学员提供真实的控制中心环境和scada软件功能。实时电网仿真程序模拟前置机向scada系统发送仿真电网的遥信遥测数据。调度员学员台可仿真数据采集和更新、派生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越限和变位监视、拓扑着色、报警处理和人机界面等scada软件功能。
2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技术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保证了实时地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系统采用pci总线技术将各功能模块紧密集成。数字模拟转换器精度为16位,具有多路同步d/a转换输出的能力。实时操作系统通过软件信号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开关量输入输出器,电网实时仿真数字信号经数模转换、电流和电压功率放大器处理后转换为足以驱动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模拟量。实际设备的位置辅助触点连接至开关量输入器,当位置发生变化时,辅助触点的电位发生变化,开关量输入器根据采集端子的电位可以判断出状态变化并将其转换为0或1的数字量。同时,中断服务例程定时通过pci总线读取开关数字量,从而实现开关或刀闸状态的采集。
3小河教学基地实施方案
在原有的小河教学变电站二次回路中,接入仿真系统,模拟现场ct、pt二次侧电压电流,采集相关开关量状态,将变电站二次设备驱动起来。其他一、二次设备均采用原有综合自动化设备不做改动。3.1 硬件系统配置3.1.1仿真服务器为了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实时仿真计算机的具体配置为cpu:2颗2.13ghzintelxeon四核4mbcache,4gb内存,146gbsas硬盘,15krpm,网络适配器:100/1000mbadapter2块3.1.2教员机教员机主要用于教案编制、运行方式的整定、一二次故障设置、系统维护管理、数据组织和对学员的监管等功能。采用delloptilex960mt,具体配置为:英特尔(r)酷睿(tm)4核处理器q94002.9ghz,2g内存,250gb硬盘,pci1000m网卡,显卡:atiradeonhd4870512m独立显卡,键盘、鼠标、电源线,19寸宽屏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软件为windowsxpprofessionaledition操作系统。3.1.3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是i/o信号扩展转换箱,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构成。3.2 软件配置操作平台采用linux实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根据小河教学变实现功能的情况配备: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软件,交互式、全过程电磁暂态仿真软件,i/o接口软件。
4现场应用情况
110kv小河教学变采用数字物理混合技术进行仿真,其主接线如图2所示,小河教学变及相关电网一次设备仿真采用数字仿真进行模拟,通过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驱动小河教学变的二次设备。图3是母线发生ca相永久接地故障的仿真结果,其中从图3可以看出:在t=100ms时发生设定的故障,110kv#1母线的c和a相电压降低为0,110kv#1进线中a和c相由额定电流增大至1.63ka(有效值),在t=200ms时,110kv#1进线的母线侧开关三相跳闸后切断故障电流,110kv#1进线电流和110kv#1母线电压均降低为0。表明该培训仿真系统可以达到严格的实时性要求。
5结论
篇3
关 键 词 校训;学校精神;表征
作者简介 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任何一所学校,历时既久,总不免会形成某种传统,这就是该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它所具有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便成为学校特有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而事实上不同学校的校风,往往相去甚远。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形成某种特有的办学精神,其成效更大相径庭。所谓校训,即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某种校训,若真正成为学校群体的精神,久而久之,可望自然而然地化为校风的组成部分。然而,流于空谈的校训也不在少数。
惟其如此,校训、校风一向为学校领导所关注,问题在于现今相当多的学校,不明校训与校风之别,往往把校训误认为实然的校风,且不说对实际形成的校风关注的程度如何,就连关于校训的表述,往往也缺乏斟酌,以致在关于校训的各种表述中,显示出见识殊异,成效差异甚大。
别树一帜,把握本校特有契机
姚德义主编的《大中学校校训集锦》一书,集录了我国高等学校校训101则, 中等学校校训207则,提供了对校训问题比较研究的材料基础。关于校训的句式,中等学校最普遍的陈述形式为“四言八字”,共12次,占总数的59%;其次为“二言八字”,为17次;再次为“四言四字”(12次)、“四言16字”(11次),此四项合计为162次,占总数78.6%,同高等学校校训陈述的情况相近。关于校训中的常用词语,10个较通用的词语(求实、勤奋、团结、创新、严谨、进取、奋进、文明、爱国、守纪)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前五个。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表征,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大中学校校训集锦》一书编者说得好:“校训如同一所学校的魂。”校训有别于学校规范(校规),校训作为价值原则的组合,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故校训宜采用精炼的口号式陈述。列入统计的诸多校训中,高等学校校训在8字以下的,共有93例,占总数的94%;中等学校校训中,8字以下的有179例,占总数的87%。这表明绝大多数校训具有精炼的口号式陈述的特点,相比之下,个别中等学校的校训多达36字,遂有把校训混同于规范之嫌,另有一所学校的校训长达128字,似不明校训为何物,故作为特例,未列入统计。
在所列校训中,最为流行的表述形式为“四言八字”句式(在高等学校中占68.6%,在中等学校中占59.2% ),仿佛成为校训的套路。此种表述形式之所以如此流行,其近因,或由于曾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提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早开“四言八字”之先例;其远因,也许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全”相关。
在“四言八字”句式中,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模式最为突出。实际上若把奋进、进取、刻苦、向上、上进等词语作为同勤奋相近的词语,再把开拓、创造、拓新作为同创新相近的词语列入统计,此种陈述框架的总数至少比现有统计数字翻一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以及严谨5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同所用的其他几十个、上百个词语的使用频率相比,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异常突出,显示出这5个价值原则确实反映了办学的时代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词语组合的意思是:全校团结一致,以勤奋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求实与创新的统一。不过,这些处在不同地域,级别与办学条件如此悬殊的学校,采用同一校训,不也是一个问题么?
以上陈述,大致揭示校训表述中若干趋同现象。趋同,或证明其中不乏“英雄所见”,如果其中的多数学校,出于从本校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经独立思考作出抉择,而非迎合潮流、盲目抄袭、草率地拼凑,那便可以认定校训表述中的趋同现象,或多或少反应了现代办学思想的潮流。其实,校训作为一校之训,按理该从本校特殊情况出发,把握本校特有的契机,亮出本校独特的取向,在现代中国学校之林别树一帜。若无独特追求,校训不提也罢,无此一举,倒也没有追求表面形式之弊。
尽管在表述校训的诸多句式中,以“四言八字”句式最为通行,然而,有的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为训,不表示该校无创新之意;有的学校标榜“求实、进取、创新”,不可谓其无团结之心;有的学校只以“勤奋、求实”为训;还有几所学校的校训,一言以蔽之:“实事求是”“求真”,一语以尽之,有何不可?在校训中,价值原则的择定固然重要,但价值原则的结合能否集中体现出一种总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可忽视,故虽不必认定校训用语越简越好,而用语精炼,确有意向集中、旨趣鲜明之妙,至少,“四言八字”不是不可突破的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校(往往是老学校)标榜“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诚毅”“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颇有个性;有的学校以“智、仁、勇”为训,不知现在还用否?此外,还有所谓“一切为了祖国”“为四十岁做准备”堪称别树一帜,在一定时间里,或可起到激励作用,问题是,这类表述是否略显空泛?
校训,训谁,谁之训
我国老学校原有立校训的先例,或受古代家训的启发。现今常把校训称为校风,因训字不合民主潮流。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就采用校风提法。其实,校风与校训不是一码事,前者为自然之风,后者为应然之风,即着意建树之风。树新风,其此之谓也。任何一所学校,总不免存在某种风尚,有长期劲吹之风,也有一时兴起之风,它或为和煦的春风,也可能是不正之风,“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观“风”,可以知过,也可以知功。
研究校风,不太困难,可以从学校群体的感受和外人观感中,捕学校实有之风。重要的是明校训与校风之别,正视学校中客观存在之风,“想实然”而不“想当然”;“想当然”,把有待落实的校训,当成业已形成的风尚,非自欺欺人而何?明立学校之训,无非是为了自觉地发扬学校优良风尚,并建树学校新风。问题在于如何化训为风?在校园中最醒目的墙壁上,大书特书校训,使其成为学校一劳永逸的教育版面。若再加上林林总总的标语(名人语录),“让校园中每一面墙都说话”,那就叫做校园文化,算得上是最经济、最省力的教育法,可惜,校园文化多一分,校园自然总不免减少些许。不过,这似乎总比一套又一套规章制度束之办公室抽屉好一些。然而,若无相应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举,大书特书的校训,不过是空言。它本身不过是每日每时给全校师生开设的“非求实”的隐性课程。只有把校训从壁上移入学校群体心中,方见得校训之功。这时先得考虑: 校训,训谁,谁之训。
在众多的校训中,有“立志”“有志”“尚学”“笃学”“好学”“勤学”“善学”“求业”“守纪”“尊师”“成器”之类表述,证明不乏单以学生为对象的见识;也有一些学校,把校训单作为对教师之训,所表述的校训中,“敬业”“爱生”“育人”“育才”之类提法,便是明证。其实,面向学校群体,才堪称一校之训,依此看来,大多数校训,并未错位。校训,若为一长(校长)之训,势必置学校群体于受训地位,何能成为共识?一般学校经一定的民主程序,确立校训,正是为了使其成为指引学校群体自我教育和共同奋斗的旗帜,按“政廉则俗朴, 政浊则俗颓”道理,举一反三,学校的行为,对于化训为风,倒不是小事。
篇4
基于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发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我们提出了“数字・多元”课堂的教学主张。
“数字・多元”课堂是指集物联网和教育云端等新技术于一体的智慧课堂,它是一种“互动教学系统”,整合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电脑终端、即时反馈系统、智能终端等软、硬件的智能化教学方式,其表征是由多元教学手段、多元教学方法、多元作业设计、多元探究方法以及多元评价等方面构成。“数字・多元”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数字引领,多元发展,学会学习”。遵循的教育思想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即决定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学习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从整体角度来建构课堂。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平台、三大环境和四大要素。三大平台为教学管理平台、区域校园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平台,三大环境为智慧学校、智慧教室和智慧课程,四大要素为数字引领、合作互动、体验感悟、多元发展。
“数字・多元”课堂的实施基于学科特点,共建立四种课程教学范式。基础课教学的路径是:资源导学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结论应用原理解决问题;迁移课教学的路径是:思维再现模仿学习练习巩固形成技能;转化课教学的路径是:自主学习尝试练习组织讨论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训练课教学的路径是:明确学标基本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创造训练。
为了使“数字・多元”课堂有效地开展,学校在推进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的策略。一是建设电子书包。在展开研究过程中,学校探索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联结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于电子书包(pad)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探讨学生在电子书包应用中的w习心理、行为和方式的变化。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通过创设学习环境(选课走班和体验活动)、开发课程基地(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太阳能数字气象站、雨水回收生态系统、科技馆等)、搭建互动平台(大庆路小学感知生长网、数字课程基地网络平台、电子书吧)、完善学科教室(创客空间、stem体验中心)等措施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三是通过改革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围绕“数字・多元”课堂的建设思路,利用数字技术从四个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教研改革。改革教研理念,建立区域合作教研;改革教研路径,开展系列微格教研;改革教研方式,创生级管教研;改革教研评价,实施团队教研。
篇5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能力体系;网络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4-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2
一、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但培训教师数量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低等“一缺两低”现象仍普遍存在。以新疆为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存在着覆盖面较窄、培训时长较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成本较高等问题。
在培训方式上,目前新疆地区培训主要依靠传统课堂培训实施,存在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的限制。根据教育部语用司提供的信息,当前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为144780人,具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师为18342人,仅占总数的12.7%。约68.7%的双语教师三年未参加过培训,参加新疆地区以外培训机会更少;三年时间内人均培训时间仅4.19个月。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培训层次和时长很不乐观。
在培训内容上,目前更多集中在教学法、普通话等内容上,无法使受训教师形成完整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曾煜认为“受传统课程观念及基础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的影响,教师培训集中围绕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展开,不仅不适应教师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更不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远程教育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解决了传统课堂培训的部分不足。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的网络平台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依然存在培训内容单一、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基于以上不足,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网络培训平台。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网络培训模型构建
目前,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65年,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认为语言能力是由原则系统和语言知识体系构成;海姆斯则提出了相对立的“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迈克尔·康纳尔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一社交能力、语言策略(应付能力)能力、话语能力等四个方面。李宇明认为,“讨论公民的语言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字多少、字写得美观与否、背了多少诗词古文这些层面上,还必须考虑语种能力和现代语言技术的应用能力”。杨亦鸣等对教师口语语言能力体系进行了分类与阐述。
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中,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内涵的理解比较笼统和模糊,层次感弱,方向性不强。定义语言文字能力体系不能割裂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内化的语言知识外化到实际运用中,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能力体系。本文认为,完整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策法规能力、基础语言能力、教师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艺术语言能力五位一体的完整结构: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首先应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必须具备基础语言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即教师语言能力。此外,教师作为社会人,应具有在社会交际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社会语言能力。教师还应具备适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艺术表达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即艺术语言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文字能力体系的底层是“政策法规能力”。即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国家政策法规中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包括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少数民族地区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地区及行业系统颁布的相关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第二层“基础语言能力”。其核心指公民履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赋予其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权利的能力,即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此外,还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汉语拼音和数字的能力。
第三层是“教师语言能力”。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等工作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根据教学和教育的不同目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应具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课堂教学和校园教育的语言能力。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也应具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事与教学、教育相关的其他学校工作语言的能力。这些工作一般包括与全国其他地区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在学校和领导及同事之间的交际,以及对民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
第四层是“社会语言能力”。指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为了沟通和交流的需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日常社会语言能力,这包括在待客、宴请、打电话等日常社会情境下所应具备的语言能力:第二类为特定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特定交际场合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时应具备的语言能力。如面试、谈判等特定场合中的语言能力。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而言,具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的语言能力,不仅是提高其自身技能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顶层是“艺术语言能力”。艺术语言能力处于语言能力体系的最高层,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具备适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朗诵、演讲、辩论、播音主持等语言艺术鉴赏和语言艺术表达的能力。艺术语言一般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可以运用艺术语言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而学生则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加深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知,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效果。
三、网络培训模型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现实世界的模式,这一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bruner.j.s,1962)。这一理论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对网络培训平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者通过网络构建的“现实社会”的模式,依据自身个性进行相应的意义构建,既可以发扬传统教育的精华,又能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基于此,构建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语言能力培训平台——“新疆双语教师语言能力培训i网”(http://)。
1.网络平台架构
本平台基于windows系统,利用php(hypenext preprocessor)语言,以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进行开发,并使用php类cms系统——织梦内容管理系统(dedecms)进行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平台采用b/s结构,学习者在客户端上无须任何专门软件,使用浏览器向web服务器提出请求,服务通过中间组件与数据库链接,把请求服务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形式通过浏览器反馈给学习者。
本培训平台的总体架构可分为五个层面:(1)导航。包括栏目导航、学习内容导航、网站功能导航等;(2)操作界面。操作界面是学习者使用本培训平台进行学习的接口;(3)网站功能。包含使用本培训平台可实现的各项业务功能,如:学习管理、模块管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等;(4)软件基础架构。包含技术框架、服务引擎等;(5)网络服务。包括平台培训服务的稳定性和数据存储的持久化。
2.网络平台设计
本网络平台根据已有模板进行设计,以绿色作为网站的主色调,并且始终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包括结构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等。
(1)结构设计。根据培训内容,本平台分平台ag尊龙app首页、教学模块、子模块三大层级:
(2)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包括平台ag尊龙app首页界面设计、子模块界面设计和具体学习页面界面设计。
ag尊龙app首页界面设计可以清晰地展示知识的结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高效地学习。ag尊龙app首页展示的各栏目板块使学习者能够迅速把握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特性,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本平台对各模块对应栏目的位置、比例等进行分解设计,突出培训内容。
子模块界面的布局与整个培训模型的布局相协调,每个模块的右侧均有一个导航图和几个与各部分内容相应的导航条。导航图始终采用绿色加框字体显示,和整个网络平台风格一致,同时视觉上产生凸显的效果。
学习页面的界面展现的形式包含各种图片、表格、动态图像与文字等,赋予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学习页面的界面重在加强界面的气氛、增加吸引力、突出重心、提高美感等。
(3)导航设计。本平台的导航采用汉语和维语双语对照形式展示,方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使用。ag尊龙app首页各模块导航条设置在页面主体的上方,醒目大方;各模块的右侧还设计了子模块导航,方便在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之间切换。
(4)交互设计。本平台每一项学习内容的末尾均设置了评论框,学习者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也可以提出意见、建议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本平台将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网站框架。
3.模块设计
根据本文建构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体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特点,模型设计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1)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模块:着重介绍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各项语言文字政策与规范(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等),并通过链接简介其他法规与文件。该模块在结构上通过合理的导航设置进行页面交互,内容上设置包括选择、填空等题型的练习专题,加强学习者对政策法规的掌握。该模块基于“材料驱动”理论,以教学素材输入为主,使学生掌握国家、地方及少数民族相关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宪法及其他法律中语言文字相关的规定。
(2)基础语言能力模块:包含普通话、标点符号和数字、规范汉字三个子模块。“普通话”子模块介绍普通话发音、汉语拼音规范使用、语音的规范化等;“规范汉字”子模块介绍汉字、现代汉字结构、汉字书写和汉字书法等;“标点符号和数字”子模块介绍标点符号和数字的规范用法。“基础语言能力”模块基于建构主义结构性知识理论进行构建,以文本与图片呈现为主。乔纳森(1999)认为,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普通话语音、标点符号、数字等内容属于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结构性知识范畴,在网络平台中应将其文字化、图表化、动态化,通过多媒体手段使抽象概念生动化。
(3)教师语言能力模块:包括课堂教学语言、校园教育语言、学校工作语言三个子模块。“课堂教学语言”模块介绍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总结语等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语言;“校园教育语言”模块介绍沟通语、说服语、劝导语、启迪语、暗示语、激励语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时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学校工作语言”模块介绍进行家访时与学生家庭成员谈话交流,召开家长会议时与学生家长谈话交流,接触领导、同事时与领导、同事谈话交流等教师完成学校工作时使用的语言形式。
(4)社会语言能力模块:介绍日常社会语言和特定社会语言。包括待客语言、宴请语言等一般社会语言以及面试口语、谈判语言、营销语言等特殊社会语言。
(5)艺术语言能力模块:介绍艺术语言理论及诵读、演讲、辩论、主持的内涵、类型、技巧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下学习能让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同化所学知识,“教师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艺术语言能力”三个模块利用音频、视频、图片进行情境设计,将抽象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6)语言能力测试模块:提供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等相关考试的培训材料和测试材料,为学习者提供自我检测和考试培训的平台。
以上六大模块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突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及以问题为核心的驱动学习,通过学习者与情景的互动,使其能有效加工网络培训模型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篇6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 ‘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 企业员工培训 学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42-02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它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近几年高校在实施建设教学和管理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为基础的校园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已成为现代学习管理的一个热点。同时,在国家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号召下,各企业也迈向“学习型企业”建设时代,其中e-learning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是企业培训借助新技术,实现学习形式丰富多彩的一个很好创举。
然而,企业在员工培训的管理模式中,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高校。本研究针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借鉴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模式,提出打造学习形式和培训管理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培训学员管理体系、培训资源管理体系、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及辅助决策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解决传统培训管理模式向高效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最终形成一种基于数字环境的、立足于培训对象的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和终身学习管理,依托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课堂、会议、培训班级,做到计算机培训管理系统监控与实践环节监控相结合,员工成长记录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2 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企业培训数字化平台建设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我国众多学校纷纷开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数字化校园能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等方面体现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教学、科研和管理具体变现为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
数字化产业已经由原来的注重产品价格向着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教育培训领域。员工教育培训信息化已成为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的受培训机会,解决培训资源分配不均,满足员工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期望,推动企业培训在更高起点上实现企业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企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平台建设采用统一的技术构架、标准与环境,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软、硬件支撑环境,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集中和共享,统一用户门户展现,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学习、自主选择培训及相关信息查询等个性化服务。
3 企业培训管理模式
国内各企业在重视员工教育培训的同时,各培训组织对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很多企业通过“iso1 0015质量管理培训体系”贯标后,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实施流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考核、员工培训激励四部分的流程都得到了健全,并紧密结合。量化计分管理模式,以科学两关考核性管理为主干,实施教育培训注册积分式管理模式在部分企业得到重视和推广。国外也研究了培训管理模式,开发出了一些数字化管理软件。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培训管理系统,作为培训管理有效性标准衡量的制度性保证,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但是国外的培训管理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却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目前基本情况。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可以把企业员工培训流程、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进行平台系统固化,确保培训过程中标准不走样。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和资源中心建设,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数据同步及资源共享。
4 企业培训管理模式数字化平台设计
企业培训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和业务功能,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学员开放式学习、改进教学培训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企业员工培训数字化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4.1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对教学培训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科学分工、密切配合与准确执行,大大提高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控效率。通过建设集中的课程库、现场教学库、知识库和师资库,实现对各类教学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实现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培训实施、效果评估等培训全过程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4.2 学员管理
学员管理涵盖自学员报名起到培训结束止的全过程的服务内容,体现了企业培训工作服务企业员工的理念。学员可详细了解到学校位置、联络方式、校内地图、食宿安排、培训指南等基础信息,方便学员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和行程;在培训中学员可查询并分享在校学习和在校生活的相关信息,包含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提交、讨论园地、通讯录等内容;在培训后学员可进行成绩查询、培训评价、课程资源下载留存等,实现培训前中后的一站式服务。
4.3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针对教学和管理需要,集新闻导航、信息搜索、信息展现等功能为一体,为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远程培训、课件学习、馆藏图书借阅、视频课件共享、课堂直播、录播等多方位的数字化教学共享服务,是一个方便、直观、易用的知识共享门户。资源中心,将改变传统培训资源分散、孤立的状态,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并通过远程教育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便学员自动、自发、自主地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率和普及率。
4.4 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通过对培训机构的教室、投影、音响、宿舍、以及相关的空调等设备设施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物质采购需求申请、审批过程信息化应用管理,优化采购流程,以促进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规范,提高采购的管理和监管水平;日常工程检修检修申请,规范工程检修流程规范。
4.5 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数据中心,该系统以多角度、丰富的展现形式做出相关数据的智能分析,使各级领导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分析培训机构的运行状况,帮助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数字化平台培训管理模式实践
在培训项目管理的准备阶段,用问卷法和视频访谈法对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进行网上培训前的需求调查分析,通过需求调查及分析,使培训的整体内容和主体形式更能满足参加培训员工的学习需求,并解决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培训项目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录播系统可以对实施课堂进行抽样监控,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培训内容、形式的针对性、时效性,以便于及时调控培训的内容、形式,满足绝大多数学员的不同需求。在培训结束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对受训员工进行阶段性跟踪,了解学员回到岗位后,行为改变情况。建立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同一项目学员可以通过论坛方式,在工作中持续学习交流,并可以通过虚拟学习区,开展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方式,寻找培训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统一员工身份认证,建立健全了员工学习档案,实现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全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和学习规划方案设计。资源中心也为员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员工学习差异需求和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平台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培训管理模式走向简单实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6结语
本文对企业员工培训的流程管理、学习过程管理以及学习档案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创新通过数字分析为培训方案解决提供辅助决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字化平台,探索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信息时代企业员工培训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员工培训研究与员工培训管理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章妙月.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2(6):127-128.
[2] 夏伟宁.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36-37.
[3] 宋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硅谷,2012(8):94-95.
篇8
[关键词] 中职 机电一体化专业“金字塔"递进法 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是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有机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目标体系为导向驱动,以内容体系合理配置具体教学内容结构,以管理体系反馈和调控整个体系信息,以保障体系保证整个体系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能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
“金字塔”递进法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应用(见图示),能够有针对地进行中职院校实践教学和管理,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第一学期的金工实训――奠定“金字塔”基础层
第一学期里,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不少于3周时间的金工实训。目的是通过钳工、焊工、车削加工以及铸造、磨削等实训,让学生对其专业将要从事的工作情况及其专业相关的车、钳、铣、焊接等工种的基本操作规程进行初步了解,以增强对其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线切割、电火花、数控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专业相关行业的的博大精深和自动化程度。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目标体系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内容体系包括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认证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二、第二学期的基础实训――固牢“金字塔”根基层
第二学期里,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安排学生进行金相实验、热处理实验等金属材料部分的实训和材料实验、机械制图测绘、auto cad等力学部分的实训。帮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及力学性能,掌握改变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看懂零件图和装配图,还能测绘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掌握在电脑上运用auto cad绘图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操作能力。
三、第三学期的基础实训――掌握“金字塔”核心层
第三学期里,安排1~2周时间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训,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机线圈绕制和控制实训、单片机实验与实训、plc实验与实训及master cam实训等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电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及电学方面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数控车、铣的动手能力以及切削机床拆装能力的实训,帮助学生加深对机床结构和加工范围的了解;还要进行数控设备的编程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实训,学习、了解并实训ug、pro/e。有实训和师资条件的,还可安排学生了解并掌握线切割、电火花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设备的操作实训,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第四学期的技能考证――迈向“金字塔”顶层
第四学期里,最好安排两个月时间的技能考证实训,使每个学生能够考取至少1~2个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技能中级操作证书,以检验学生之前的学习和实训成绩及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从好奇兴趣爱好的转化,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结构的认识,增强学生自主调整,深化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申请考取高级证书。
五、第三学年的专业实训――登上“金字塔”顶层
在整个的第三学年里,学院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能水平,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专业对口的合同企业单位实习,以发挥、拓展、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最后的毕业设计,在学院图书馆资料参考和老师的专业辅导提供全力支持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三年所学后获得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实习获取的实践经验,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课题,以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达到最优化。进而保证向社会输出高技能、高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
六、结语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金字塔”递进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进出的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金字塔”递进法模式。需根据中职院校各自的师资、实训等条件制定相应匹配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材,以明确各实习阶段的实习目的、内容、方(下转第82页)法及考核要求,保证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递进性;还应建立双师型和高技能技师构成的高质量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以增强实训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盛秀兵.试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篇9
在教研室,李思维先生长期耕耘于教学第一线。他善于组织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既有理论深度又实效显著,教学方法一向以循循善诱,化艰深为浅显而著称。他授课教态亲切,语言生动,于是,以前被学生称为“苦汉语”的古汉语变得不再“苦”,而是学得有趣,获益显著。为此,他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荣获曾宪梓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李思维先生在教学尽力的同时,又为充实、深化教学内容,而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历史词汇、语义和普通汉字学。所著《汉字形音学》中,在汉字的发生、汉字体系的形成、汉字的性质等问题上,与郭沫若、周有光、裘锡圭争鸣,提出了更符合汉字实际的独立见解,有着自己的建树。在历史语义的判断上,如先秦的“缉熙”,魏晋的“消息”,唐宗的“向”等,都优于《辞海》的解释。
1997年,李思维先生业已退休。因华中师范大学所承接的《中华大典》项目迟迟未能启动,他又受命牵头,组织《中华大典》编纂组,主持其中的《语言文字典・训诂分典》的编纂。他不辍,将自己退休后的时间和全部精力,无私地投入到这项造福国家、泽被学林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之中。先生未曾想到,这项工作一做又是十五年。
《中华大典》是一项由我国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来组织编写的一部中华古籍优秀文化资料总汇的大型系列类书,是一部可以和历朝最著名的大型类书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集成。
《中华大典》于199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和《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总投资经费4亿元人民币,参加编纂的专家学者约3000人。《中华大典》编纂工程于1989年开始试典,1992年正式全面铺开,全书一级经目分为24个典,包含100多个分典,规模宏大。这24个典是哲学典、宗教典、政治典、军事典、经济典、法律典、教育体育典、语言文字典、文学典、艺术典、历史典、历史地理典、民俗典、数学典、物理化学典、天文典、地学典、生物典、医药卫生典、农业典、林业典、工业典、交通运输典、文献目录典。
《中华大典》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中国文化古籍进行整理、分类、汇编和总结的新型类书。在编排上以现代图书分类方法为参照,同时吸取《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古代类书编纂体系的长处,以古文献资料辑录的形式,对先秦至1911年我国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涵纳了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及佛道众教文献、方志等书籍中的优秀文献资料。成书后预计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堪称跨世纪的最大文化出版工程,乃华夏泱泱国学之大观。
中国古代编纂的类书约700多种(张涤华《类书流别》),自公元222年《皇览》成书以来,至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都是收集典籍文献资料的宏富之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无论在资料的赅备和体例的严谨上都是有缺陷的。《中华大典》将弥补以前类书的不足,并尽量收入经过整理的古籍版本以及考古学成果和散见在国外的文献资料,在编纂上要体现出既有现代的学术高度,又尊重传统的学术体系、学科结构的学术面貌。
《中华大典》是惠泽后人的文化建设,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现。它将有利于海内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中国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程。
湖北省承担了《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的编纂任务。大典湖北工委约请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分别负责《语言文字典》中三个分典的编纂,我校承接的任务是《训诂分典》的编纂。专家们一起讨论了分典的编纂原则,认为《〈中华大典〉编纂及校点通则》和《〈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编纂总则及校点条例》是编纂《语言文字典》的规范。在体制上以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框架结构参考。分典以经目和纬目两个分类系统统摄整个款目,纵向经目分为分典、总部、部、分部四个级次,横向纬目系统又设立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目属。整个体例系统经目、纬目纵横交织,用以网纳、部约所征集的文献资料,体例谨严,条理秩然。例如《训诂分典》就设立训诂理论总部、语义通释总部、经籍注疏总部、方言俗语总部、语法修辞总部等5大总部,下辖16个部,横向纬目则列在总部或部下面。
《训诂分典》始事于1997年。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人虽然有着极为丰富的训诂实践,但他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直至近代,由于现代语言学对传统“小学”的影响,训诂学才彻底摆脱古代经典的附属地位,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的原理、方法和有专门研究对象和研究术语的学科。古代学者的训诂理论和训诂实例,有的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训诂专书(包括专著体和札记体)如《尔雅》、《广雅》、《经义述闻》、《经籍纂诂》等著作中,但更多的是散见在他们研读、传习经典时随文注疏的实践中。古代文献中,运用这种训诂体式整理过的典籍多不胜数。即以儒家经典《诗经》而言,自汉代毛亨《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始,历代有关《诗经》的训诂的著作不绝如缕,至清代,《四库全书》就著录有146种,这还不包括之后的著作。
摆在李思维先生和他的编纂组面前的繁重任务,首先就是资料普查。古籍浩如烟海,内容良莠互杂,先生于众多的典籍中爬罗剔抉,稽查寻检,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有的重要的书籍,一次普查尚怕有挂漏之处,须派第二位资料员再普查一次。据先生介绍,编纂组先后普查过的书籍超过3000种。为避免有遗珠之憾,一些稀见的抄本、稿本也进入他们的视野,比如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晚明张宗缙抄本《白涯书抄》,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清人胡世琦的手稿本《小尔雅义证》等。稽选训诂资料的具体工作也是极其繁杂的。首先,要选择最好的、字迹清晰、字体较大的版本,将选中的资料复印下来,断句、标点,然后附上专门的资料引得卡片,并注明此段内容应放在经目或纬目的某一目类上,字迹不清晰的,尚要用专门的稿纸誊抄一遍。自然,这些资料的取舍及如何编辑,都需主编最终过目。先生坦言,材料的标点、校勘及取舍,是对人的学养和研究能力的严峻考验。几年的编纂工作,他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并且将之上升为类书编纂的方法论认识,比如,在谈到资料的去取原则时,他总结了几点认识:
一、分析材料时,眼力体现着研究者学术能力的高至与浅陋,要能看出材料在哪个方面能显示什么问题。
二、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应该知道某一材料应该安放在什么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材料的信息功能,材料安放不准,还不如古人的“长编”。
三、无论是字典、辞书抑或是类书的编纂,都要对该种书籍的功用、特点、编排和检索形式有深入的认识,要考虑所有的材料怎样才能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
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前人在古籍校勘领域内,每有将他们所从事工作的经验归纳为理论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例如,元代岳浚校刻《九经》、《三传》,将其校勘经验总结为《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后来,他列述的这些校勘条例,成为人们研究、校勘古籍的重要理论。试想,当《大典》编纂工作结束后,如果有人能将各地编纂者的编纂经验加以总结汇合,形成理论,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工具书编纂理论的研究,成为惠学后代的有益工作。
谈到是什么机缘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时,李思维先生颇以感慨系之:原来,当1992年华师领命编纂《训诂分典》时,先生并非编纂组成员。或许是因为人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或许是因为这项工作我国当代学者以前从未接触过,人们还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领命两年来,却未启动。这使得大典湖北工委着急了,来我校和华师摊牌,华师当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接受还是放弃这项任务。在有关领导的动员下,先生方应允牵头《训诂分典》的编纂工作,当时,他可谓是临阵受命。说及此事,先生一脸肃然,说:“我当时就是想为华师的学人争口气,为华师争口气。”领命之后,先生立即组织纂修班子,研究编纂体例,分嘱有关事宜,不到两年,就拿出了110多万字的送审样稿,且一次通过。
谈到参加《大典》的编纂有何感受和获益时,先生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训诂分典》,显示这个学科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重要作者,重要论述和他们所达到的高度,以及他们的成败、得失,他们的贡献与局限。《分典》不是简单地再现前人的成绩,而是要达到今天的学术高度,要让研究者从中获得这个领域中的精华和借鉴。他坦言,通过《大典》的编纂,自己才真正深入到训诂学这个学科领域中去了。先生认为,这几年的工作,最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青学者在这里得到了锻炼,他们的业务和研究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学养更为厚实。这些青年学者,近年来都逐渐成为各个单位的学科担纲和领头人。
古往今来,学子士人辛勤刻书、著书,名随书行,或可于辛苦中有所慰借,然而先生凌越于这些见识的是:他将推广发扬文化遗产,传延惠学后代视为己任,自觉地承负起繁衍学术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一点,尤其令人敬佩。
李思维先生领修《训诂分典》时,已过花甲之年,且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他目营手检,无间晨夕,摩挲披览,老而不倦,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兄弟院校编纂工作的进度,像滴答作响的钟声,时时敲打着他紧张的内心,呕心沥血的工作不断吞噬着他的健康,2008年8月,他倒在病魔面前,住进了医院。病榻上,常有难以排遣的忧结袭扰着他,他忧虑的是,当《大典》编纂进入关键的收官阶段,他病倒了。他还忧虑,确实有一些年长的学者,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克竟《大典》修纂工作,而不得不惜别他们钟爱的事业。幸得昊天眷顾,一段时间后,先生得以病愈出院,回到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上。病愈后,先生一如既往,往来于家和编纂工作室之间,夜以继日地披览寻检于古籍文献之中。
李思维先生是一位老党员,他不仅学德高超,而且极为关心国家大事。在2011年开展的创先争优,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中,先生庄重承诺:要竭尽全力,做好《训诂分典》最后定稿、出版工作,言辞间显现出这位老人的一腔报国之情。
篇10
一、工作开展情况
数字人事启动以来,市县两级严格按照省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时间进度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凝聚思想,做好宣传。按照“一元化领导、一体化管理”和“组建团队化队伍、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原则,市局、各县市区局均成立推行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宣传发动开路、学习培训跟进、交流讨论助推。先后召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4次、数字人事推进会3次、座谈会3次,编写数字人事学习手册1000册,培训3000余人次,制作数字人事屏保程序,最大程度地凝聚思想共识,举全局之力做好试点工作。
二是落实制度,夯实基础。实行试点事项“日提醒、周调度、月总结”制度,确保工作进度与上级要求同频共振。做细考勤管理,规范工作记实,严格领导评鉴。考勤方面,将每天上班前半小时和下班后半小时作为主要监控时段,安排专人负责全系统考勤情况的监控工作,全系统应出勤87854人次,正常出勤87835人次,出勤率达到99.95%;工作记实方面,制作工作记实模板、操作流程,发放到个人,要求全体干部严格按照记实时间、格式要求撰写记实,每周对工作记实进行短信提醒,并进行抽查,截至5月底,全系统共撰写工作记实32323篇,同时我们要求分管局长和部门正职在每月月底推送下月工作任务,部门其他人员随时自拟工作任务推送到部门正职,共推送工作任务1876条;领导评鉴上,我们要求一切以实际为出发点,严格按照比例评鉴。截至5月底,评鉴1702人次,其中“好”等次共708人次,占41.6%,“较好”等次共994人次,占58.4%,无“一般”、“差”等次人员,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0分。
三是问题管理,及时反馈。始终以问题管理为导向,数字人事试点推行以来,在系统运维中共汇总发现问题86条,其中向上级提报解决54条,自行解决32条,保证了系统软件的正常营运和制度体系的有效落实。
二、初步成效
经过半年的上线运行,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质效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了极大的变化。
一是干部思想得到提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税务干部对数字人事的支持率达到了92%,尤其是45岁以下干部、青年干部、刚入职的干部,对数字人事产生了感情,对工作前景充满期待。通过业务能力升级考试,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让大家不断鞭策自己,化考试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既保证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又能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人事演讲中,一位新入职人员动情的说到:“数字人事像是一部成长的影集,真实的记录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让我们记得过去,比得现在,望得未来”。
二是机关作风明显加强。在落实试点任务的过程中,按时签到签退、定期计划总结等好习惯逐步养成,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以市局机关为例,数字人事推行后,与试点之前相比,市局机关上班时间平均提前了22分钟;下班时间平均延迟了13分钟,通过任务推送,各科室将工作任务逐层分解,通过数字人事推送工作任务模块将工作落实到个人,个人及时将工作完成情况反馈给上级领导,做到痕迹化管理,加强了工作落实的深度。类似这些细微改变,从侧面反映出大家都能认真对待数字人事工作,自觉接受数字人事管理。
三是队伍管理更加规范。工作任务发布、领导评鉴等机制,不仅增强了日常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而且便于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营改增期间,各单位根据数字人事“个人成长账户”的专业及工作经历,筛选2003年以来入职、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139名青年干部,并结合人才库、专业科室推荐选拔92名业务能手组成8个骨干团队,分别主攻工业、商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流转税、所得税等税收管理事项,开展培训79场次,累计培训19000余人次,全方位保障“营改增”工作顺利进行。
三、意见建议
在数字人事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结合前期工作,提出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制度规范有待完善。针对总局最新制定的8个制度,通过基层反馈,我们的干部职工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工勤身份人员与公务员身份人员干的相同工作,却不参加业务能力升级测试,无法有效激励这部分人员的学习热情,也无法享受与公务员相同的待遇,有失公平。对此类问题,建议从制度层面加以修正,或者给予基层适当的弹性操作空间。
(二)软件操作稍显不足。系统的功能设置和部分界面,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如任务推送方面,缺少持续监控措施,工作完成进度缺少反馈流程,上级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工作完成进度,不便于统一调度;加班时间的工作量无法在系统中反映,如营改增期间,大部分科室采取5 2、白加黑的模式开展工作,对这部分人员无法在系统中准确反映,不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外部数据导入功能存在缺陷,工作量统计范围目前还比较狭窄(如从金三系统导入数据不完整),与外部系统如学习平台、考试平台等有特色的软件衔接不足,建议优化工作量统计,开放部分端口与地方特色软件进行衔接。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局项目组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上级部署,咬定目标、锲而不舍,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一方面对项目组成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熟而精,不定时的组织项目组人员进行能力测试,以便数量掌握数字人事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广大税务干部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外,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 使其了解相关政策,并能够数量使用数字人事软件。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在签到签退、工作记实、推送工作任务、领导评鉴等方面起好带头作用,在整个国税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各级项目组要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早提醒、早上报、早解决,对出现的考勤异常、工作记实忘记乱记的现象及时通报,对问题提报及资料报送机制,将加强监督通报,减少迟报、少报现象。
(三)进一步强化结果应用。在充分积累职业基础、定级定档、季度测评等数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的测算,要按照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序、划段,对排名考前的人员优先进行奖励表彰,使数字人事系统真正成为人事管理的度量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