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2 15:29:06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1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教学研究
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强、能独立工作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系评估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只有考试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方可到各级医疗卫生系统的检验部门上岗工作,即具备岗位的胜任力。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组织临床专家依据现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的,它对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所“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资格考试通过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者的专业院系,必须按照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培养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岗位任职契合度有差异。调研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难以完全适应行业发展—检验技士的上岗需求,学校专业教育面临滞后临床,未完全突出其必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存在交叉现象,教学大纲与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在校考核形式与资格考试形式未完全接轨,主干课程学时与历年资格考试真题所占百分比差异大,教学内容与临床相脱节。(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亟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双师型”教学队伍流于形式的较多,仅仅是“考证能力”的体现,而缺乏真正医学检验技术“必需、够用”的临床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训;专任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深入的一线工作经历,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解不透彻,对岗位“必需、够用”的需求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1],致使教学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行业需求不相一致;兼职教师聘请是根据课程任务的需求而临时聘请,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关于“知识、技能、素质”的深入理解,学校在管理上也有难度。(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变能力差。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机械性地学习,缺乏标准化的实践技能追求,动手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活学活用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致使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工作适应周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严重不足。
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组织专任教师深入医院和医学检验所进行广泛调研,邀请校内外专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3个方面的改革。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落实“三个对接”:一是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行业需求相对接;二是将课程内容与检验的职业标准相对接;三是将教学过程与临床的检验过程相对接。不断强化该层次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原来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践技能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三、医学检验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成效
(一)紧贴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1.调整优化主干课程。对于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重复部分进行整合优化,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课程,还开设了28学时的技能实验课;在检验“工程师”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毕业实检验专业27周的实习外,还安排了25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实习。2.修订教学大纲。在以行业发展确定培养方案后,依据国家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大纲》[2]及临床检验行业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实施“必需、够用”的原则,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资格考试中的考点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临床检验基础作为检验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知识点多且零碎,通过对往年资格考试大纲及真题分析研究,多次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据统计,近3年资格考试真题占教学大纲的100%,实现了教学大纲对资格考试内容的全覆盖。3.考试考核与资格考试深度对接。考试考核不仅只有原来的期末理论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的终结性评价考核,还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将有关内容和历年资格考试真题传至校园网上,增加了线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考核;增加了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的实践技能考核。以上一系列考核,模拟国家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内容深度进行,使学生提前进入资格考试的模拟。(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较高。专任教师要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大于80%以上;优选专业技能强、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好、稳定性好、热心教学的外聘教师担任专业教学。让他们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优化和开发。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更贴近行业发展,贴近社会需求,又可以对校内专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指导作用,促进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2.大力推进“挂职锻炼”,让专任教师“走出去”。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利用寒暑假到校企合作单位、医院检验科等地挂职锻炼1—3个月进行临床技能培养,深入学习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行业标准与进展,特别重视对国家检验资格技能考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再认识、再把握,将所学知识融于教学,使效果更明显,方向感更强,真正实现岗位需要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教师就会教什么的要求。(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改革。1.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tbl教学、线上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翻转课堂与微课制作等互动式教学,将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3]。2.坚持实验室开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资格考试对实践教学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临床检验综合实验室结合国家检验资格考试,遴选出检验专业“必须、够用”的十大核心技术,编制成常用检验技术sop教材,并和企业联合,以技能大赛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氛围。3.携手育人,订单式培养。实施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检验所———独立实验室是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与其结合是确保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更贴近行业、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4]。目前,我校已经与7家医学检验所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以“订单班”和“冠名班”的方式加快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为新分流的医学检验“工程师”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顶岗实习与传统实习相比,对学生独当一面能力的锻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以企业运作为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5-6],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真正体现了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去。经过改革,学生普遍认为以上改革有利于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如同学们公认最难的血液学检验,3名抽签选手参加了2018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形态学成绩平均分为96.75,学生对毕业后资格考试信心倍增,2016届、2017届毕业生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分别为87.18%和89.47%,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实习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操作、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质等专业技能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端正的工作态度,较好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满意度达到100%。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坚持“以生为本”,持续深入改革,丰富改革内涵,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用人单位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人才是专业教学之责。
参考文献
[1]谭敏,涂冰,王宪庆,等.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24):5-7.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15-774.
[3]张慧.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教育应用中的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7(33):87-88.
[4]胡淼,马晓娟,马亚琼,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检验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39-40.
[5]史晶晶,时博,韩永光,等.中药生产企业作为中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价与实践———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0):30-32.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4],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统计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本科生而言难学、难懂、难用;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薄弱,要学好医学统计更是困难重重。而传统的医学统计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讲述内容抽象,且侧重于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2018年,我们在医学统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7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班100人,对照班98人。生物医学工程开设的“医学统计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学时54,使用教材为李康、贺佳主编的《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统一考试时间与内容。医学统计学教学后期,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1.2研究方法。1.2.1教学改革。理论课教学时数为36学时,采用同一教师,同一授课方式,以保证2个班所学统计学理论知识相同。在18学时分组实验课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做题练习,并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实验班引入研究生教材中的“案例辨析”,将现有教材的案例辨析改编成新华学院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形式,使其在新华学院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双变量相关与回归、生存分析中各选一个案例。1.2.2成绩评判。由有多年医学统计学教学经验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出题,考题包括专业名词中译英、填空题、单项选择题、计算与分析题4大类型。试卷评阅前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力求公正、客观,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1.2.3问卷处理。问卷中的评价指标(共7项):对课程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科研思维培养、撰写科研论文。问卷中的评价指标采用优、良、中、及格、差5个等级。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编号,提取有用信息,专人进行信息的计算机录入,进行数据整理。1.2.4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异:先进行正态性检验,若p>0.10,使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t'检验);否则采用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基础知识考试成绩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t=1.194,p=0.234),表明案例教学法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见表1。能力测试考试成绩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存在差异(t=3.902,p<0.001),表明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见表2。期末考试总成绩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存在差异(77.79±11.61vs73.31±11.42,t=3.344,p=0.001)。2.2问卷结果。由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完善知识结构的评价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存在差异(z=2.458,p=0.014),培养创新科研思维方面两组存在差异(z=2.157,p=0.030),见表3。
3讨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面向实际的观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3.1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时数、任教老师等客观条件相同,而期末考试总成绩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存在差异(t=3.344,p=0.001),其根本原因是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逐步认识到统计学是很实用且很有趣的课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案例辨析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科研实例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自学能力。实验班的学风不断变好,后半段不少同学提前一小时占据课室前几排的座位,以便看清spss的显示结果并参与讨论,还有的同学自行购买spss操作等指导书自学。3.2案例教学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法在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没有明显区别,而案例教学班学生在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班(t=3.902,p<0.001),在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本次教学有36位学生独立完成合格的科研论文,有的论文投稿杂志社已被接受发表。3.3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创新科研思维。问卷调查显示对完善知识结构与培养创新科研思维的评价上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存在差异(均有p<0.05),本次教学通过案例辨析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的身份去探究、钻研,从而切实掌握医学统计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统计学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科研思维。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践;实习
碎片化学习法是指利用碎片化时间,采取网络媒体学习碎片化内容的方式,通过平时积累的信息和知识,掌握实际现状,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方法[1]。医学检验临床实践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非常重要的阶段,通过实习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能力[2]。随着电子科技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法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类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和种类越来越丰富,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碎片化学习法更加规律、高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已成为实习基地培养实习生的教学重点。
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大数据、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 教育”的影响下,翻转课堂、微课等一系列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层出不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对慕课(mooc)、视频公开课等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法就是碎片化学习法。贺喜[3]认为碎片化学习法是一种时间短、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方法;王竹立[4]认为,碎片化学习法具有学习时间可以灵活把控、时间相对较短,容易保持学习注意力、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医学检验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动手能力有了提升,但对检测方法的原理、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能力仍较缺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团队探索出将碎片化学习法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操作前先线上学习mooc、视频公开课、远程教育等平台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进行重点和难点强调在学生操作后对问题开展讨论该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碎片化学习法应用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践中的报道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碎片化学习法应用到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中,重点加强对教学内容视频的学习,突出操作前先学习、操作后讨论的设计,探讨碎片化学习法的应用效果,以此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方式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带教方法,即学生进入检验科(以下简称科室)后,分组到不同实验室开始实习。实验室多年来的带教经验总结,发现传统的临床实习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临床带教能力不够全面。高质量的临床教学离不开高能力的带教教师,临床带教教师身兼临床与教学双重任务,在完成大量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负责实习带教,存在时间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还有部分老师以临床实践操作为主,缺少对理论的深度讲解,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面对各种大型检验设备,把精力用在仪器熟练操作上,却忽略了对检验项目的干扰因素、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应用,在结果分析方面缺少训炼,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三是实习教学基地科研能力偏弱。由于实习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紧缺,科室每天的工作量巨大,无法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导致教师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薄弱,仅仅依靠书本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带教,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碎片化学习法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践中的设计
为了弥补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方式的不足,笔者团队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创新性地将碎片化学习法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适合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碎片化学习法。
3.1详细制订教学计划
医学检验学生实习期从每年7月底到次年4月初,约为34周。依据专业实习大纲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实习基地制订《实习学生教学细则》,各专业组必须详细编写教学方案,基本涵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时进程等,专业内容包括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检验质量管理、结果报告分析等。学生在操作中要掌握实验项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临床意义及异常结果的处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教研室在各专业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炼出具有学习价值的知识点,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2筛选整合教学内容
将学生的整个实习体系划分为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共7个模块,针对部分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和教学基地科研能力偏弱的问题,教学内容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特殊病例讨论的基础上增加科研能力培训和学科发展前沿两个方面,着重从这5个方面进行遴选,采用“学习指南式”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法,结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心得,总结回顾往年学生反映的常见问题,经过科室教研组的讨论研究,制订反馈评价机制和纳入排除标准,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对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视频进行收集、分类标注和存储管理,将知识点划分为一个个30min左右的小单元,以学生喜欢的小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呈现出来。
3.3实施授课
根据前期制订的教学计划,将分解好的知识小单元,通过超链接方式推送给学生,学生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自主预习。科室每天于早上、晚上抽出约0.5h分别进行线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早上重点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后的互动环节,对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题目进行讨论、总结,弥补线上教学缺乏互动性的不足,对于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知识内化与吸收。晚上在观看实践操作技能视频之后,学生按照视频里的操作步骤自主练习,由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随堂解答疑问,有效完成实习教学任务。
3.4总结反馈与知识更新
学生每轮转完一个专业组后,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各占30%、实习生综合评价占40%的考核,并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反馈,从而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查缺补漏,最终形成一套网络学习资源。定期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将无关、无用的知识排除,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
4碎片化学习法的应用效果
科室在初步尝试碎片化学习法教学后,对受训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对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科室28例实习生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份,调查情况见表1。总体来说,96.4%的学生支持、认可碎片化学习法,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开展。碎片化学习法的合理应用、碎片化内容合理选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质。效果如下。
4.1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扎实的专业
基础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工作流程,但教师提问时发现,学生对检测方法、原理并不十分清楚,对如何审核检验结果,发出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单也是一知半解,对以前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记不清。还有,在临床工作中,实验结果与患者诊断不符,或者受到质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确保室内质量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同时跟临床医师做好解释工作,并给出诊断性的建议,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问卷调查,96.4%的学生反映碎片化学习法采用学生易接受的视频、课件或微信群互动等方式将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测定原理、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内容推送,有利于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使得教学趣味性和参与性更强。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病例讨论,要求其全方位进行思考,主动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检验指标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了基础知识。
4.2有利于增强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使学生既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等[5]。将碎片化学习法应用在临床教学中,学生明显感觉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科室教师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分析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4.3课程管理体系化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5
pbl教学模式是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扮着向导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结合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尤其在“自主学习、协作、沟通、创新”上更有突出效果[1]。lbl是传统授课模式,该模式多年一直为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所采用,该模式可以全面、系统地传授各学科知识,教师主要依据讲义教材内容,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以教材为蓝本,系统学习。该模式具有知识完备、理论完整、教材完善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都不太高,比较有把握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lbl模式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这两种模式在教学理念、实施方式、成绩评估、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广泛使用的传统授课模式将知识划分得过于分明破碎,学科不断增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课之间脱节,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故在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观念模式,围绕问题综合设计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获取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3]。克服了“教师、教材、教室、我讲你听”的中心论,整合了发现式教学和授受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都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导员和推进器[4]。
2检验核医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959年yalow和berson首先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微量胰岛素开始,检验核医学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日新月异地衍生出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放射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学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体外分析技术分析机体的代谢、功能、转化等变化,分析微量物质进行超微量分析,揭示生理病理状态机体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与众多基础、临床学科交叉渗透,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按照lbl模式进行,依照教材的顺序,分别教授核物理的基础知识、放射性测量技术、实验核医学技术,接着是临床应用。这种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理论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教学手段是幻灯片和板书。学生也长期接受“填鸭式”,习惯于课前不预习,仅依靠课堂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一堂课下来,似懂非懂,在考试前再突击复习,考前再背,考后就忘。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面对如此尴尬的形势,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核医学展开了全面教学改革。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对不同章节实施以不同的教学改革,如:核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放射免疫分析使用专题式教学、临床应用部分尝试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改举措,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教学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3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检验核医学内容庞大,大致可分为基础核知识和临床应用两部分。临床应用部分重点描述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本校近两年在该部分的教学引入了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安排,分为4个阶段:(1)以问题为引导;(2)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归纳总结。①以问题为引导阶段,在学习《13c-呼气试验》之前,授课教师提出预习问题,“如何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通过几年学习,学生一般都已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道常规的肝功能检测,如转氨酶、胆红素等,但未学过检测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在学习《血液辐照》一章时,提出疑问,“如果父母亲人需要输血,作为子女可否伸出胳膊去献血”,学生一般会踊跃表示愿意,但教师明确告之子女不能直接为父母献血,为什么?请查资料;②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去查资料,看教材,自己推断整合,比单纯的自己预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小组讨论阶段,小组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上百人的学生规模,如果课程全部都使用教师担任pbl教学讨论,那将是巨大工作量,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现阶段,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寝室长担任学,起组织、督促作用。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发现新的疑问,找到疑问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相互启发、相互提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学习气氛。④归纳总结阶段,该阶段也可归为lbl教学过程,分由学记录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记录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对学生还比较混淆尚未搞清楚,则需要详细加以说明讲解。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使知识体系系统完整[5]。pbl教学过程主要放在预习阶段,lbl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授课时,以学科为基础,教学为中心,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依然是学生预习-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课学习-课后背诵-练习-重现。由于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的预习,大致地学习了该章的内容,教师根据组长所记录的讨论结果,更能把握住学生所学所知所欠。学习《13c-呼气试验》,教师首先按照教材讲解用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试验过程、方法学比较和临床引用,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试验内容,但试验原理过程仍比较复杂,教师可详细讲解原理并推导试验方程式,这样通过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双管齐下,常见的教学困难完全可迎刃而解。同样,《13c-呼气试验》另外3个试验主要为熟悉了解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较好理解试验概述、临床意义,但对试验原理、反应过程理解较困难,故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突出重点难点,如详细分析13c-美沙西汀、13c-辛酸、13c-三酰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从而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液辐照》是《检验核医学》的重要章节,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可否亲属输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了解,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当正式讲授该章时,教师可简单阐述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章节应重点讲解“血液辐照仪”和“临床应用”。
4成效
4.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预习是学习的前奏,在预习阶段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在上一次课结束时,提出预习问题,课后学生主动看教材,上网查文献,并组织讨论问题给出解答。通过这个过程,可激发学生对检验核医学产生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单独听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该章知识有了系统全面学习,不但达到学习目的,也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主观能动性。
4.2培养教师的能力
检验核医学发展非常迅速,故要求教师也得不断学习、充实提升自己。除正常的备课教学外,为学生设计预习问题,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考验。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学,获取了知识,也产生新的疑问,教师需要解答学生的新疑问,面对带着疑问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新考验。在实施pbl与lbl结合教学各环节中,明显锻炼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4.3扩展知识面
本校选用的检验核医学教材,得到学术界所公认。学习教材书本内容,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涉此学科,对本学科还是一张白纸,也适合教师按照lbl教学模式,讲解教材内容,扎实基础知识。但检验核医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pbl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查阅课外资料,学习教材以外的新知识,跟上发展的步伐,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扩张知识的深度、广度,开拓学习思维方式,同样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4.4提升动手和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模式要求围绕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看教材,查文献等手段,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消除很多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小组讨论阶段,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互助互动、讨论交流,又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也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正式授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坚持实际情况,把pbl与lbl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6]。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1改变课程理论的完整性
传统的课程是经多年实践,将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放在一个章节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独立性。学生也习惯大块地学习,一节课下来,就有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中,引入了pbl教学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的学,势必打乱学科的完整性,把一些知识点漏掉,导致一些学生对问题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一些基础知识学得不牢[7]。
5.2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中相对比较简单,上课40min出成绩。采用pbl与lbl结合模式,将导致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讨论时间远多于传统lbl教学模式,学生得花大量时间去查阅书籍,上网阅读。这可出现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排斥心理,将pbl教学部分当作负担,仅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学生研究的问题也多局限于几点,造成时间、人力的浪费。5.3学生配合的持久性不强医学院的学生基本是来自通过高考的高中生,自幼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刚开始实施pbl与lbl结合的模式时,还有趣味感和新鲜感,由于课前准备时间较长,一旦实施1、2次后,就不愿长期坚持。故应控制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5%~10%为佳,同时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潜能。
5.4对师资的要求更高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块;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项目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块;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块;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2.1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络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像,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2.2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项目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系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设备,积极开展新检测项目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视频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项目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4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3.1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络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信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3.2实验考核的仿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置仿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项目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作者:黄川锋 张冬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7
一、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医疗质量。临床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毕业学生具备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研究目标,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药物,在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并非每次都能获得理想的用药指征和反应,临床医师和药师常常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2]。这就要求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能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但药物使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兼顾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并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用于分析临床问题、制定用药策略。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不足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3]。该课程授课内容繁多,知识点分布较散。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后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和知识系统的理解,既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在理论课上讲解常见病原微生物总论和各论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但是,由于临床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实验课的内容不断被压缩,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后续实验结果的处理。此外,当前实验课所开展的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重复书本已明确介绍的结果,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独立思考分析结果的空间很小。这些限制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当前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内容,往往是按照授课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讲授内容与药学和临床科研发展前沿、与临床用药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代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也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掘交叉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传播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需要与临床医师一起面对并解决层出不穷的临床用药问题。临床药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单纯依靠在校期间几十个学时的理论教育和实验培训难以跟上医药科技迅猛发展的速度。因此,在校期间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在培养兴趣方面,“医师讲座”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医师讲座”的讲演者就是学生未来工作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或前辈,讲座案例均来自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具体问题,这些鲜活的详细解说不仅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还能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编排讲座内容和授课进度,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或揭示某些临床药学问题的规律和解决办法;通过与临床医师的面对面沟通,学生可以提前培养临床思维,并基于此类思维模式制定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方案;结合适当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二)丰富教师授课资源。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所能运用的授课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医学微生物学的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病原微生物学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病理和传染病学临床药学经验。基础可以自学完善,但经验不会凭空而来,因此“医师讲座”进课堂,受教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微生物学的专业教师。这种临床医师与专业教师同台授课的模式为专业教师增加了一条直接获取临床问题和经验的途径,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师资队伍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如此,临床医师也能够在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加强对相关基础学科研究方法的认识,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对临床问题的归纳、分析能力。
四、“医师讲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讲座前准备。“医师讲座”并非传统的讲授式讲座,而是依据教材相应章节确定特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开展的互动式讲座,是传统讲座与pbl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把pbl教学法延伸到课前,让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4]。在“讲座”举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就相应主题结合已学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熟悉讲座背景,以避免盲目听讲。为提高学生的自习效果,我们将微课和慕课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讲授相结合[5],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预习和自学,定期查阅主流学术期刊刊出的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报道以及当前微生物研究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观看微生物相关纪录片如《微生物的世界》、《炼狱生灵》、《人体上的生命》、《酵母猎人》、《病毒来袭》等,培养学生微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宽泛而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通过丰富而扎实的课前学习,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已掌握了一定的课程知识,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带着目的和问题走进教室的状态让学生在听课时具有了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将以讲授知识体系、逻辑关系和疑难解答为主,无须花太多时间在知识普及上,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开展课堂讲座提供了时间和基础。(二)讲座内容设计与选择。医师讲座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基础专业知识应用于职业行动的意识和能力。讲座从内容设计就紧扣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明晰学生未来职业对专业知识的运用需求。讲座内容的选取,首先是依据教学进度和临床常见问题确定特定主题,如细菌学和抗生素部分基础知识讲授完毕后,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耐药菌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主题讲座;病毒学部分讲授完毕后,可开展“急性传染病患者用药案例”和“艾滋病患者的用药困境”等主题讲座。其次,邀请临床医师筛选典型病例或应用案例,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编撰,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在教师的参与下设计相应的讲座内容,以主题化讲座构建教、学、用一体化教学方式。(三)课堂讲座的组织与实施。课堂讲座既包括医师的“讲”,也包括学生的“论”。“讲”是基础,“论”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分析和讨论,以求找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联系。以“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个主题为例,该讲座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抗生素抑菌机制和细菌遗传变异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抗生素使用规定和案例,理解教材中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及其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别。首先,我们请呼吸内科和烧伤外科主治医师就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做一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抗生素的分级原则[6]、使用规定和当前常用抗生素的优缺点概述等,并结合科室、患者和常见病症特点介绍了不同科室在抗生素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别。通过听取讲座,学生不仅复习了教材中关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还了解了临床工作中医师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把握和运用的原则,清晰认识了灵活运用理论和死记硬背教材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不仅要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还需要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选择非限制使用抗生素处方;如患者存在严重感染、免疫力低下、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生素敏感等情况,医师则要根据患者情况、药物适应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情况使用合理的限制级药物。这些鲜活的案例和经验介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抗生素及抗生素生产相关微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抗生素化学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由教师组织学生就抗生素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把控讨论的节奏和方向,维持让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邀请学生参加讨论,鼓励学生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开放性问题。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改进。对于问题的答案,则尽量由学生来判断对错,医师和教师一样也仅做观察和记录者。但是,在讨论结束时,医师需要就讨论中争议较多的问题给出明确答案或指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四)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手段必须辅之以合适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客观地显示其教学效果。将“医师讲座”引入临床药学微生物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涵,如果继续沿用以往侧重知识点记忆和理解的笔试评价教学效果,难免有失偏颇。为此,笔者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去检验“教学是否有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横向评价、纵向评价[7]。其中,定量评价用于检测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定性评价用于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了解;形成性评价贯穿每次课堂讲座,包括课前准备、讲座提问和分组讨论;终结性评价类似于传统期末考试,其考查范围涵盖整个教学过程;横向评价主要用于组内学生间的成绩比较;纵向评价则用于学生个体在不同教学阶段成绩的对比分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通过以学评学和以学评教了解学生对课程以及授课教师和医师的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得到横向评价的结果。此外,通过邀请同行教师或督导听课,对课堂讲座的质量进行把控。这种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多角度评价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科长远发展。
五、结语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内科;护理教学工作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患者生物、心理、社会等健康问题的科学。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且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完全理解,且无法进行实操[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内科护理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从对人生命过程的护理转变到对以人为中心实施全面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为此在内科护理教学的工作中就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临床的实践操作,以此帮助学生能够灵活地分析与解决问题[2]。情境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是临床教学较为常用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接触与分析具体的案例,以此提升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3]。本次研究主要探究情境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教学提供参考性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校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医院内科进行实习的44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的情况将此44名实习生分为两组,使其人数保持一致,组别设定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共有22名学生,其中男5名,女17名,年龄在17-22岁,平均年龄为(20.18±0.62)岁;实验组共有22名学生,其中男4名;女18名,平均年龄为(20.11±0.57)岁。对比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后结果显示p>0.05,可以进行对比。1.2方法对照组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为实习生指派带教的老师,让实习生能够集中学习内科护理中的各项措施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学习计划开展相关的理论课程,由采访老师进行示范与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具体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法矛案例分析法的融合教学方式。首先将实习护士分为三组,每组人数为7-8名,并在各小组中设立组长。根据教学大纲,教师选择较为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并将其进行整理,提前发放给小组组长,小组组长开展讨论活动,组织各小组成员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分析,商量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对所抽取的案例进行情境演示,还原后由教师进行授课,并开展护理评估工作,找到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解决性的措施,并由教师对小组成员所模拟的情境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系统总结此案例的临床护理情况。1.3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判定标准为问卷分数,分数越高,代表掌握的情况越好。判断两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从学生对于病例分析的角度入手,由专业的带教教师评定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分。另外,还需要调查学生对于此次教学的满意度,以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以(x±s)形式记录,使用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n)%形式记录,使用x2检验对比,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根据表1,两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均有所上升,但实验组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学生的实操能力素养评分对比实验组学生在教学后的实操考核成绩为(89.92±3.68)分;对照组学生在教学后的实操考核成绩为(76.52±3.82)分。实验组学生的实操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对比根据表2,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灌输式教育,通过对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但从反面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4],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思考,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内科护理中,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也更加广泛,学生在对内科护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厌倦、无法理解以及学习不透彻等情况,为此要想提升学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的能力首先就需要注重将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贯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实施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的实验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对病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实验组学生表现更为优异,与教师之间也能保持更好的关系。综上所述,实施情景教学法联合案例分析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实操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也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文婷,吴林秀,吴潇芸,张丽娣,何华梅,莫小云.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评价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3):73-76.
[2]丛日照,刘博,刘玉华,张春香,刘格日乐.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99 206.
[3]周滋霞,孙海燕,朱慧,夏立平,魏志明.基于案例的分享学习模式在自学考试专接本教育中的应用——以护理学专业的内科护理学为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1):3364-3366.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9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lbl;pbl;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研究病理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阐明疾病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学科。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同时涉及各种临床问题,而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尚未进行临床实习,“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学习压力大。因此,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在lbl教学基础上,引入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情景问题开展讨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为了使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开展了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5年9—12月,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个班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男12名,女38名,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3±0.4)岁。实验组学生男15名,女35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1.5±0.7)岁。两组学生高考录取均为普通本科高校2表第一志愿招生,对照组和实验组为同步教学班,授课教师和基础课学习内容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高考成绩、医学基础课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资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lbl和pbl结合教学法。两组学生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本科国家规划教材,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两组学生的教学设计相同,课程包括总论部分8章,各论部分4章,总学时共48学时。实验班在总论部分“酸碱平衡紊乱”和各论部分“心力衰竭”这两章内容组织两次pbl教学法,每次教学时数6学时,其他章节与对照班的教学模式相同,由相同的教师采用lbl教学法教学。1.2.2pbl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针对这两章教学内容、知识点设计临床情景案例,将案例置于生动真实的情景中增加学习趣味性和生动性。课前将实验组学生分成8~10人/组,以小组讨论形式组织pbl教学。2)小组合作:讨论时组长主持,每个案例分幕发放,通过交流讨论、问题探讨、成果分享、绘制机制流程图等环节培养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3)总结与评价:学生全面总结案例,教师适当补充,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反馈教学效果。1.2.3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部分,主观评价为学生问卷调查和自评互评量表信息反馈,客观评价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考试试卷和教师阅卷方面均无差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分为客观题(名词解释、单选题、简答题)占60分,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观题(病例分析和问答题)占40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后,结果显示(见表1):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考试平均成绩和优秀率(≥8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比较。对两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00%,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以α=0.05检验标准,两组学生在“是否提高学习兴趣、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知识拓展、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上的差异显著,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bl与pbl结合教学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情景案例的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课上引导学生课上讨论节奏,启发临床思维的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的学生参与度。同时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lbl与pbl结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5-6]。
3讨论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医学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探究 2023-05-04 08:56:31
医学功能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 2023-03-30 16:33:42
医学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 2023-03-24 11:55:36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2023-03-24 11:47:18
医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实践 2023-03-24 11:33:19
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2023-01-16 0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