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预防知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5 17:26:57

医学预防知识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问卷,并听取专家意见和预调查完善问卷。2021年1月-2月,采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由临床医学本科生自愿填写提交。以改进预防医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为获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意见,因此本研究仅邀请已学习过预防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特别关注了学习课程后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本问卷包括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共21题。

1.3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结果资料由电子问卷系统导出至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424名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2.22%(179/424),女生占57.78%(245/424)。本研究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都已开展过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学习。

2.2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分析

有效应答的424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近1/3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内容了解不足,例如143名(占33.73%)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疫苗的接种。53.54%(227/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预防医学知识,更正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误解。并且,调查中99.76%(423/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表示,对于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宿主因素以及致病因子与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预防医学学科意义的认知调查中发现,125名(占29.48%)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123名(占29.01%)学生认为在于普及各种疾病的预防方法相关知识,105名(占24.76%)学生认为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病因等,71名(占16.75%)学生认为在于制定防治疾病的策略。

2.3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态度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80.66%(342/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8.63%(79/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比较重要,仅0.71%(3/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程度一般。99.53%(422/424)的学生表示进一步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有所提升。424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48名(占81.84%)学生表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学生(412名,占97.17%)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向人群普及预防医学相关常识,其中91.98%(390/424)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十分需要普及。同时,99.06%(420/424)的学生愿意向大众就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76.18%(323/424)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未来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并且39.86%(169/424)的学生有意向在预防医学领域进行进一步发展。

2.4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期望分析

根据此次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期望的相关调查内容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希望了解预防医学多方面内容,但对以下几方面相关知识更为感兴趣,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疫苗的研发和就业前景等。针对目前预防医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效应答的42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仅33.49%(142/424)的同学表示认同。65.57%(278/424)的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等灵活的题目,67.69%(287/424)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等考核方式,还存在个别同学建议增加实验报告设计和调研论文。

2.5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学生(408名,占96.23%)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的人数将会增加。但61.32%(260/424)的学生仍会理智建议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预防医学专业;34.43%(146/424)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人报考预防医学专业,仅4.25%(18/424)的学生表示不会有此建议。同时,针对专业录取门槛,48.35%(205/42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

3讨论

3.1提高认识,强化预防医学战略地位

21世纪以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当前,应顺应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全面推进医防结合,优化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培育21世纪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9]。临床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学科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减少因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认知存在漏洞而导致的医护伤亡等类似事件的发生[5,10]。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的认知水平不足,但在课程学习后有所提升。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学习后更正了自身对于预防医学的误解。从学习前近1/3的临床专业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就是接种疫苗,到学习后几乎全部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是从群体角度开展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这可能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有关,包括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的裂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能力等[11-13]。此外,也可能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有关。

3.2转变思想观念,发挥预防医学的防控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有所转变。学习前的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偏低,仅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14]。此外,临床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感兴趣程度不高,并且逃课现象较为严峻[15-17]。本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这可能与新时期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发挥强大的防控作用,疾病预防控制取得良好成效有关。此外,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必要向公众普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并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益。这说明临床专业本科生意识到预防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了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重视。同时,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获得提升,但公众对于预防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对预防医学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从而使公众能更好地配合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工作,携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各类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18,19]。

3.3改善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性

本研究中仅1/3左右学生对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考核方式表示认同。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5,20]。因此,需要改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核方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考核方式能够多样化。例如,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笔试中适当增加案例题等灵活的题型,除笔试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考核。先前调查研究也发现,70%左右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增加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注重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防治措施等,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4,15,21]。这说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这不仅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22,23]。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和应用就是实践[22,24,2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层级的卫生机构(例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10]。也只有将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涛,吴瑶,宋菁,等.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应急处理能力的供需矛盾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8):855-857.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2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实践作为预防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既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专业实践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1,2]。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即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实际参与预防医学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将到疾病控制单位及临床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案例、演练、现场调查、现场处置、现场项目的实施等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实战方法,使公共卫生实战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要求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优良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具备较强的预防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对预防医学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课程模式仍然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主,重临床、轻预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大健康观念不能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根本原因。另外,在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尽管安排了第五年为专业实践时间,但是由于对实习方案缺乏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如实习内容的安排、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理论与实践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角色的转变等等,导致学生在由学校(理论学习)进入实践基地(实践阶段)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对自己到实践基地要干什么、要学什么定位不清,对学生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的培养非常不利。2.2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现状。预防医学学生专业实践基地通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部门等,一般以在疾控机构实习时间最长。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1)实习内容缺乏严谨设计。学生的专业实践是基于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进行,无法养成全面的健康意识,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培养。(2)从培养建立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看,由于学生实习是短时间内在某一科室内做一些具体工作,无法了解整个工作过程,无法全面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并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3)从实践基地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上看,由于对带教老师专业水平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基地随意指定的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带教老师,因此带教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学生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现状,改善预防医学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独立岗位胜任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势在必行。

3改革专业实践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整体规划。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进入专业实践之前,由高校与实践基地联合制定实习方案,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进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包括专业实践内容、方式、过程、预期目标、考核指标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实践学习的全貌、清楚来龙去脉,明确自己的工作处于总体工作的哪个部分[4],而不是盲目地按部就班,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从事一些临时性、无系统的工作。整体的实践规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与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3.2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互通,深度融合。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交流互通,打通科学研究与转化应用渠道,构建新型医教、研、防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促使医学教育更具实践导向,医学研究更具问题导向,形成公共卫生领域产学研的快速发展。总所周知,高校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优势,疾控部门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现场资源和实践经验、拥有高精尖仪器设备等,应充分凝聚高校和疾控中心优势力量,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利用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孕育符合实践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科研人才和专业团队,从而提高医教研协同能力,为国家培养预防医学人才做好疾病防控长期规划。此外,两者的深度合作还可以通过采取加强高校和实践基地师资人才的相互聘用等措施来实现,高效教师到实践基地开展理论知识的辅导教学,实践基地带教老师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二者交叉融合,相辅相成,着重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人群健康发展。3.3紧跟时展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材。在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健康管理以及卫生监督等过程中,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慢性病防治等过程中,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良好合作精神的新型医疗卫生专门人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材的优化应该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根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及预防医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学科间壁垒,避免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编制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教材,选定有代表性的实验/实践内容,将经典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紧密结合,将传统实践方法与现代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重点掌握预防医学常见实验技术要求和基本方法,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及应急演练等实践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经过专业实践阶段之后得到切实的提升。3.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践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而当前的实践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手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制定各环节具体明确的质量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例如: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实践课题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教师能否做到教学有目的、有要求,每次实践学习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实践教学进行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使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要求[5,6]。3.5教学改革应紧密贴合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实践型和创造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与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新形势下我国的公共卫生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涌现,为了能有效应对事件的发生,预防医学专门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实践技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因此,找准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能妙手回春,更应防患于未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医学生树立“大健康观念”,树立牢固的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既能诊治病人,又能开展个体化的临床预防服务和群体的社区预防服务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五星级医生是时代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育改革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靳曙光,李怜仪,张晶,等.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与预防医学科研实训一体化平台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8):922-923.

[2]张青碧,叶运莉,李爱玲,等.何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田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9):1125-1127.

[3]李环,张晶,孙维琦,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吉林医药学院院报,2016,37(3):237-238.

[4]宋湛.对创建新型实践基地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8(20):13-15.

[5]杨鹏,聂玲,王慧,等.对预防医学本科生传染病防控专业实习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90-91.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预防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翻转,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微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素材等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教学任务,在课前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面对面的解疑答惑和讨论,并进行课后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扮演着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更具有主动性。

二、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学生重临床、轻预防。中职卫校的学生多数对预防医学课程不重视,普遍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将来所面临的医护工作岗位无用,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和考试仅为应付学校的教学要求。2.课时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轻预防医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多,包括了预防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其中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比较复杂、难理解难记忆,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往往只能一带而过,难以突出重点,无法让学生做到深入学习,影响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效果。3.教学方式落后。目前,中职学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虽然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仍沿用了传统填鸭式的讲解来传播知识,课堂上讲授的多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预防医学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大多无法开展,难以安排学生到社区、疾控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感到苦恼。4.师资相对薄弱。除农村医学专业外,预防医学在中职护理、药剂等各专业中并非专业课,学校对预防医学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预防医学教学条件和资源较差,专业教师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学校预防医学教师相对缺乏。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可以有效解决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少的问题。在翻转课堂中,无限的反复学习对于学生是极大的便利,这就极大地解决了预防医学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例如卫生统计学部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计算公式繁多,一直以来靠课堂上有限的课时来讲解,学生真正能理解和掌握的很少,而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以及无限次地进行在线练习,一直到真正掌握为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知识面复杂的预防医学课堂内容得到了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者补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在课余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观看教学视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学习节奏的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没懂的可以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思考或做笔记,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即时的讨论和交流互动,寻求帮助,也可以随时在有需要的时候去查阅资料。通过课前先学,每一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寻求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比如营养学部分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但本身知识点繁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大的弱点,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引入翻转课堂后,通过生动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则以生活情景或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开展讨论等各种活动,使理论转化为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3.更好地发挥与展现预防医学教师的能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对于专业教师来说,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教学能力,丰富的预防专业知识,熟悉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还要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制作出好的教学视频。翻转课堂还可促进教师在课堂深度研究和课堂组织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不断地产生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四、翻转课堂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1.获得学校支持,构建预防医学微课体系。微视频和网络平台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要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一,需要获得学校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形成培养新型预防保健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充实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给予资金支持,组织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技术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成立预防医学微课制作团队,自主开发制作适合中职生的预防医学微视频,在资金充足情况下,也可以购买网络上的优质微课程,边开发边完善,逐步建设好预防医学微课资源库。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及校园网站微课资源,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微信或者qq进行学习和交流。2.优化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是通过微课作为载体的,如何把干瘪而毫无生气的医学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把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这就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包括课前的教学视频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三个方面。在教学视频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翻转课堂并非对预防医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可选择一些难点部分如统计学部分,或者知识点比较分散、涉及面广的营养学部分。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提炼,内容要突出重点,精炼。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要有多元化丰富的活动,如病例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最后课程的评价要结合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出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能力锻炼、协作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陈丽丽,靖雪妍,曹佳,等.对预防医学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5

1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1.1教育体系和观念。在教育体系中,临床专业预防医学的学生主要还是以接受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更多的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所使用的教材多是以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为主要选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预防医学的教育并没有与实践需求结合在一起,学生多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机会,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显得有些脱离实际,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预防医学的人才,显然是无法适应社会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另外,在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中,很少涉及到健康管理学以及社会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尚未建立先进的健康观念,对于预防医学的群体观、疾病预防控制意识观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预防医学的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在实际问题面前就会显得特别被动,无法跟上社会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将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且,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多是抱着修完学分的态度开展学习活动,这对实际技能和知识的习得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会让疾病预防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1.2健康教育现状。不仅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甚至是当前很多的医疗机构,在教育和经营过程中,都忽略了实施健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专业知识是本职,教师认为传授专业知识是根本,医疗人员认为治疗和诊断才是关键,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以健康为中心”思想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价值。相关数据表明[1,2],我国肿瘤患者中有80%以上在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阶段,很多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未能将健康思想贯彻落实到医疗事业的发展中,不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发展阶段,而一旦发现之后治疗就显得困难重重。

2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策略

2.1推行“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更多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树立强烈的健康和预防观念,避免出现类似在非典等传染疾病控制中很多医护人员预防意识薄弱等问题,为疾病预防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开课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疾病预防人员,他们需要对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对社会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基于此,现代临床医学在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推行“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将综合卫生服务功能等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多种理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还能够从系统、整体角度全面客观的对待疾病监测、预防和治疗,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临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强烈的健康意识。2.2组建合格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获得的引导者,在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针对教师团队的组建也不容忽视。培养新型预防医学的合格教师,新型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学习观念,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特的医学见解和指导。对于学校而言,组建合格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社会上招聘符合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经验丰富的人才,通过提高待遇和福利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利用社会人才的经验渗透课堂现代化发展;其次,针对目前学校具备的教师,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符合预防医学发展要求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或是组织培训活动或是促使其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座谈会等社会性活动,使其对外界教育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最后,学校要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硬件支持,比如定期购买最新出版的期刊、书籍等,推送专业性较强的文章等,对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2.3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对于预防医学的学生而言,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学校就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机会,即建设规模较大、实践性较强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与科研组织、与公立医院机构、私立医院机构、卫生所等多种途径的组织建立人才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给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挑战,无论是疾病预防教育机构还是医疗机构,都应当将“以健康为中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疾病预防在生活中的贯彻落实,注重促进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素梅,何炜.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9):184-185.

[2]徐刚,张艳青,谢亚男,等.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健康研究,2015,35(4):478-479.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体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其所宣称的各种能力,恰恰是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了卫生领域所发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试图丰富学生的全局观和大视野,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课程,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1.课程性质。目前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学定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甚至在一些医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及相关课程,这对于完善预防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非常不利。在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院校中,课程学分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海南医学院此门课程学分为5分,安徽医科大学此课程学分为2分,中南大学该课程学分仅为1分。这既体现不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的特征和状况,亦无法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下,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2.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课时分配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学时数从16学时到72学时不等,甚至部分学校将本门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合并授课,压缩学时数量;在学期安排上,则多为大四或大五第一学期,相对较为集中在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由此导致课程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3.教材使用。教材的使用和大纲的编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偏少以及现有教材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导致其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结果。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以梁万年主编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教材为依据,该教材共21章内容。但绝大多数预防专业所给定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时有限,这就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教材中每章内容都很重要,但教师们必须不断斟酌,做出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计划不断调整,讲授方案不断优化,遗漏重要信息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4.教师团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支撑。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既需要医学专门人才的支持,又需要卫生管理智识的助力。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完整而坚实的预防医学教育平台。但现实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使教学效果不易得到保证。有些教师刚走出校门,没有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有些学校还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人才紧缺,教学团队尚未形成、教师授课主题与教师自身研究旨趣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发展,从而也对预防医学的高水平演进形成囿限。5.教学方式和手段。课程建设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授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seminar高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才是推进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式讲授法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方式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缺乏。6.考核方式。开设此课程的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重视不足。而后者恰恰是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机械模式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创新考试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三、课程建设的路径和省思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要瞄准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不是囿限于以往的流行病、卫生统计、环境卫生。沟通交流、信息利用、社区参与、国际卫生、医学伦理等重要内容必须适时提上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需要在弥补这些学生知识结构缺憾方面发力,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凸显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优越性。1.培育教师团队。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培育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学校也应加大对该学科师资队伍的支持,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推广聘请兼职教授的方法,或聘请有卫生事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干部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有意识地培育课程教学力量,注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激发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人才选用的基本标准,全面衡量课程教学团队的能力水平。努力的重点一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深入公共卫生事业领域,坚持不懈地追踪学术前沿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二是主动打磨并打造精品课程教师发展团队。以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带动和建设卫生事业管理授课队伍,帮助每位教师成长。三是注重教研相长。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科研成果的不断融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充实课堂教学,让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成为前沿而又充满科学精神的课堂。2.丰富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的章节布局,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具体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国内国外发展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的前沿动向,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布局,强调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性和现实性意义,着力提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卫生事业及管理的认知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程内容与教师的研究专长和讲授专长结合起来,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终规划设计的课程大纲必须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适应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巩固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将陈旧而未更新的内容予以剔除,体现出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的、具有独特性的知识侧重点。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授课顺序,不拘泥于主题形式,不断追求课程效果,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知识来源渠道,根据课程和课时的不同,结合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基本特征,有效利用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使其与传统教学法一同发挥作用,努力形成高效、务实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调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现有文献资料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动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简单的、线性的“说教”,使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真正面向预防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4.改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应重视教学实践性,大幅增加合理的实践课学时,提高实践课比例,开辟学习和实习基地,特别是加强与各类卫生机构和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加强实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学生对专业的体悟也源自于实践。只有在课程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实践课设置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彰显卫生管理的真实价值。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学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健全预防医学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位置及其发展需求,调整其课程安排,健全其教师队伍建设,并适时给予其明确的方向和恰当的定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卫生管理素养,以备其今后全面投入国家的预防医学事业,逐渐实现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李跃萍,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

[2]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3]何小菁,周小冬,胡杰.试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71-72.

[4]陈鸣声,周俊,胡丹,等.基于tutorial教学法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探索[j].南京医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95-497.

[5]井明霞,唐景霞,毛璐,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农垦医学,2011(1)89-90.

[6]汤玮,陈向芳,孙亮亮,等.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22-123.

[7]吴妮娜.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80-983.

[8]刘颖,李颖,峗怡,贺加.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探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2-143.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健康中国;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服务质量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契合预防医学领域发展要求。实践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关键能力[1]。在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可提升其与预防医学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度。而随着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预防医学团队的专业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上述变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疾病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二)优化学生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技能水平、认识状态等,均会影响其在公共卫生事业中所发挥出的作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获得。在参与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对预防医学责任及使命建立更加明确的认知,随着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也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方法选择不当。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活动中的培养方法选择存在一定问题,即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多按照教师讲授(消毒方法、食品安全知识等)、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不恰当的培养方法选择,限制了预防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相对枯燥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相对欠佳[2]。(二)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从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其培养模式由理论培养、实践培养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培养主要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教学、食品与卫生教学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疾病防控认识,扩充其专业知识储备;而实践培养则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实践培训及外部实习单位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少(多低于10%)。此外,学生参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活动的机会严重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三)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单一。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业要求的升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根据既往经验,培养途径是影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从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状况来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由于受到资金、安全因素等的限制,多数高校未能通过现场调查形式,开展学生疾病防控、卫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仅采用理论讲解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食品卫生、消毒管理等知识的认识。在单一化培养途径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

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契合学生要求,灵活选择培养方法。实现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目标的前提为:学生对培养方法、内容的兴趣水平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满足上述要求,可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选择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参照依据,结合学生需求的变化,灵活变更培养方法,进而保障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有效性。当学生提出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时,可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小组讨论法。根据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问题后,学生以小组自主讨论形式进行分析。例如,可将问题设置为:某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造成全校师生共68人中毒,应将该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方案确立为?基于小组讨论培养方法下,开放性的组内讨论环境,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方案制定的积极性。而当学生指出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时,则可利用角色扮演法开展事件能力培养。例如,在病毒肺炎自我防护教学中,可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居民及社区管理人员,扮演社区居民的学生根据已掌握知识,做好外出前的准备工作,并模拟外出后的自我清洁工作;而扮演社区管理人员的学生则负责利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针对另外一名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法所提供的角色扮演机会,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扮演过程、观察扮演者行为过程,还可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基于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法选择模式,可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这种培养模式可帮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被尊重感及满足感,而上述积极体验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学习热情,改善其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二)加强校外合作,扩展社会实践范畴。基于社会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可将社会实践作为重点,采取加强校外合作的形式,不断拓宽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范畴,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借助实践情境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在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社会实践的可行拓展方向包含:第一,疾控中心实践。例如,高校可与当地疾控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疾控中心的要求,定期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疾控中心实践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疾控中心的运行流程,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程,并对一线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形成基本认知。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内居民患者为主要接诊对象。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对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形成良好的认知。此外,在观察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播风险)患者的诊疗流程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还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对相关感染性疾病形成正确的预防意识。第三,卫生监督所实践。卫生监督所以学校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等为基本职责。卫生监督所实践活动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可更加深入地理解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法制宣传等工作的重要意义。(三)落实培养要求,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基础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全领域,均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此,可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参照,利用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有效对策,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可按照如下模式,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第一,专项技能模拟训练。根据教学进度,开展安全检测仪器模拟训练、食品样品采集训练等专项训练。借助模拟训练途径,巩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学生相互评价培训。由教师限定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畴,如食品安全等,学生组成两人小组,根据所学知识,互相为对方设置考核评价情境。与传统培养途径相比,学生互相评价考核途径,更加契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学生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以自身学习成效为依托,这种评价考核模式更有助于发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各项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进而为其后续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参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结合当前培养模式在各方面细节的不足,以适宜策略加以优化,进而改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更新培养方案,确保其能为健康中国所提出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瑜,贺莉萍,周勇.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9,9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8

应用型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必须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扎实的应用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群体预防与个体治疗的认知,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及决策能力,熟练的现场调查技能,善于从医学实践中客观地分析和评价问题[2].临床医学生作为卫生事业一线人员,直接针对患病群体,第一手收集和获得最初的健康资料,直接参与防病治病和对病人的权威指导.未来临床医生不仅从事临床个体的医疗保健,更要掌握从人群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七个要素: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家.

2预防医学的教学思想和对策

2.1教学思想

通过医学教育教学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需求,以医学教育认证标准为基础,以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目标,构建预防医学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为重心,推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医学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整合[3].

2.2教学对策

将预防医学知识渗透进临床专业学生的思维中,在临床专业教学中将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知识进行讲授,并应用于临床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使学生在诊治疾病时具有预防医学的理念,全面审视疾病,对病人进行疾病的诊治、康复和预防知识的指导,在宏观上掌握国家医疗政策法规,使医学生不仅要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者,更要做预防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和健康保健的提供者[4].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用大卫生观念培养学生宏观视野

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置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体系,着重讲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的意义.特别注重向学生灌输大卫生观念,深刻认识政府对人群健康负责的形式和内涵.并讲授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高素质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个体保持健康是自身、家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2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四大类: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对于不同的健康问题,各类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使吸烟者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促使吸烟者内在动力去采取行动.只有全面掌握预防保健的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影响,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3.3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3.3.1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现代工业给人类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广泛存在.大量环境有害因素进入人类生活,人们在吃、穿、住、用诸方面接触大量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有害因素,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3.3.2生活方式的改变

主要来自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的饮食睡眠习惯、缺乏运动等等.

3.3.3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刺激及工作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3.3.4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给城市的生活设施增加了负担,对计划生育工作也带来很大难度.

3.4强调疾病防制的复杂性

疾病的防制既要注重躯体疾病的治疗,更要防范化学、物理、生物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还要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用多因多果论分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健康促进协调起来.

4教学方式的改革

4.1采用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采用很多典型的案例,例如2003年sars的大流行等,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案例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进行汇报,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组织学生就预防医学课程的某些热点进行参与式课堂教学,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参与方式讲授,80%以上的学生反映该形式提升了专业知识的深化理解,锻炼了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从事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

4.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延伸,教师把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等放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开设统计学软件操作的实验课,加强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4.3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中紧密跟踪国内外预防医学的研究前沿,实时了解疾病的全球流行动态和研究进展,将预防医学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的新进展补充到教学中,并与其他学科广泛融合、相互交叉,合理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方法融于教学中,传授给学生[5].

4.4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重点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增强认识疾病的敏感性.国内外多数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首先接触病例并做出相应报告的多是一线医务工作者.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识别和正确及时的应对对发现和控制疫情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有关课题的研究和疾病控制中心对传染病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也可以通过模拟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的现场教学,以达到使学生学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目的.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与临床实践中,指导病人充分认识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在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课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职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疾病诊断中增强对职业接触史的关注.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重点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社区卫生实践基地的实习和特色课程的实习.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如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挑战杯”、学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并将其纳入学生课外实践学分,在制度上保证社会调研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学生参加襄阳市环境问题的研究,通过自行设计调查表、网上查阅文献、现场实地环境考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及调研论文撰写等,综合运用了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等知识,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显示了社会调研实践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带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参加社区的调查或义诊活动,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现状和医药卫生现状,加强责任感,培养环境、群体和预防观念.

6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的教学

sars的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职业中毒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提示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中应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使其掌握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以后遇到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6].

7素质教育的探索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9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我厅决定在20**年对**三市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重点对全省各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人,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江门市恩平市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实施培训。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调查农村卫生人才的数量及学历构成,及时掌握有关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开设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全脱产学习,培训时间7天。通过培训,提高市、县(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主要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开设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医学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学习,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骨干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划免疫的知识、技能及计划外免疫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脱产学习10天(每周2天,共5周),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主要学习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全省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卫生监督所所长。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技术骨干。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内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妇产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1名。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1名。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在岗乡村医生。

三、培训地点、时间安排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乡(镇)卫生院外科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嘉应学院医学院,韶关、惠州、肇庆3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阳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广东医学院。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培训地点由县(区)级卫生局统一组织安排。

各培训班将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训经费

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五、有关事项

医学预防知识范文篇10

1.1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不够

预防医学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1]。然而现有的矛盾是,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分割开来,尤其在临床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预防医学部分的授课比重小,知识内容严重缩水,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只会解决个体疾病问题,缺乏预防观念,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另外,我校留学生多为临床专业,留学生本身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逃课、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问题。留学生听课人数过少或课堂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教师备课、授课积极性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1.2语言交流不畅

目前的留学生教育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南亚的留学生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教师平时学习及接触到的英美式英语有较大出入,而且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进一步加大,尤其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英语水平不一也是影响语言交流和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全英语教学的经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紧张,不够自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受语言的限制,无法很好地讲解教学内容,与留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尤其是预防医学中的理论较为抽象,从而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1.3预防医学教材缺乏规范性

国内预防医学专业英文教材数量少,教师、留学生用书缺乏。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预防医学专业英文教材,许多专业课教师都是自行选择国内外英文教材,按照自选教材编写讲义。这一问题首先带给教师的是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容易因教师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内容传授不一致或是内容不连贯。另外,较大的工作量和备课难度容易导致教师备课不充分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预防医学是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课可以培养留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个学校在医学留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中都开设了实验课。但最突出的矛盾是,课程的开设与实验指导英文教材的缺乏。尽管目前国内外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英文版本预防医学理论教材,但实验教学却几乎无英文教材可供参考,导致有些难以理解的实验课或是变相成了理论课,或是只供简单观看,形同虚设。

2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进办法

2.1加强医学留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知识教育,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拥有预防医学理念,使培养出的医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懂得结合病人、家庭和社区的需求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预防医学绪论的讲解中,让留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群众性[2]。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服务模式,发展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保健为手段,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现代医学模式[3]。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医学生,就必须具备全面的医疗保健知识。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留学生除了应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预防医学知识。只有使医学留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预防医学的学习中,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使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事半功倍。

2.2加强全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全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较高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需具备较高的听力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能听得懂留学生的问题,避免因听不懂留学生的问题而无法解释回答,造成留学生领悟和理解困难的现象。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给留学生满意的回答和解释。因此,加强全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学校可以选拔出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青年教师,进水平较高的语言大学或英语教育培训班学习,或者学校聘请外籍专家自行开办全英语教学交流辅导班,使教师在自身授课、接受培训、经验交流中不断提高全英语教学能力。(2)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鼓励有留学经历及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多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并为未曾出国学习的教师搭建与有经验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提高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3)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全英语讲课比赛,组织专家教授随堂听课,通过留学生民意测评对教师全英语教学进行评估,将评价结果与讲课资格、职称晋升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提高全英语授课水平,不断改善教学质量。(4)已有学校设立留学生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即有任课经验的教师,如果认为自己英语能力尚佳均可报名参加资格考试,通过面试审核合格后授予资格证书,具有留学生授课资格[4]。各高校可以尝试实行该资格认证制度,既可以加强教师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全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

2.3改进教学方式,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

除解决语言问题外,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热情。(1)学科教研室应组织全英语授课教师观摩学习国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到留学生教学中,避免不符合留学生思维活跃特点的中国“填鸭式”教学。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①启发式教学法:课堂互动有利于强化留学生的记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鼓励留学生提问,并且经常主动向留学生提问,促使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②强化教育法:每次上课前,以结合生活实际的提问方式,简要复习上次课的内容;课程结束时,及时进行小结和提问,帮助留学生强化记忆。③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尝试将各种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根据不同案例,精心设计问题,让留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每组固定人数,围绕每章节指定的案例进行讨论。该方法以留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对预防医学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2)课堂及课余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留学生教育与国内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全程英语教学,因为大多数教师对自身英语交流缺乏自信,因此与留学生交流和沟通较少便成了突出问题。加强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互相了解,拉近教师与留学生的距离,同时交流又是缩短师生磨合期的有效手段,成为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想留学生所想,讲留学生所需,并且用更多的时间与留学生相处,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宗教习惯,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互动,既消除了教师紧张的心理,也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堂中借助手势、表情以及教具,融趣味性、艺术性于教学之中,可以避免枯燥、呆板的教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此方式传授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的优点也使教师备课和授课变得相对轻松。

2.4统一规范留学生预防医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计划、传授课程知识的基本工具,是留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留学生预防医学的全英语教材,也没有规范的英语教学大纲,各学校选用的英语原版教材及配套资料各不相同,甚至存在预防医学中流行病、卫生毒理、营养与食品卫生等不同教学内容使用教材不一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学科组应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留学生的情况,选取统一的便于留学生理解、易于教师授课,同时符合我国国情又兼顾留学生国家文化的合适教材。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根据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教材存在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删减,结合国内本科生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并符合自身教学习惯的留学生教学大纲及ppt讲义,以保证教学内容全面、知识连贯、重难点明确。针对没有实验教材的现况,教研室应自行编写留学生实验教学手册,包括英文实验大纲、教学讲义(实验原理、流程、结果分析、注意事项)等,经过专家论证后,作为实验教材使用,以解决留学生上实验课没有实验教材的难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