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总结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09:32:22

语文教育总结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1

回忆过去的工作,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过去。学校工作的安排下、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本人的努力下,无论在思想方面、工作方面、教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思想方面。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铭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校内校外或是待人接物、言语行动等等方面,处处都以为人师表的形象立之。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首先。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辛勤园丁。

第一,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本地区是偏远的山区,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延长他们的借书时间,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第四,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2

在实习学校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于小学中的日常教学和日常工作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尽管自己也当了近15年学生,而小学时代更是在我生命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初次以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重回小学去实习、去体验,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大不相同,而视角更是变得迥然不同了,因此感受也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来谈谈我的实体感受。由于本次实习是分散型的模式,因此我们与孩子们接触的时间较之以前减少了很多。不过,在实习期间,我还是深感到了作为实习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了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近两个月的实习,如今回味起来,真是让人感慨颇多,不禁有一种眷恋。自进入大学校园以来,我就渴盼着走上讲台,希冀着孩子们叫我“老师”。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心中怎是难以抒发的成就感。我实习的班级是六年级一班,这个班级非常优秀,“优秀”主要体现班上大部分同学是教师子女,教师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均比较高,很多同学都有自己明确的爱好特长,并且知识面都比较广。但他们仍有作为孩子的天真,永远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这个班级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对我和潘长江同姓时,报以的爽朗笑声。但同时,我也深感作为小学老师的责任之重大。小孩子始终是小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没有健全。虽然六年级的某些同学对老师的观点、看法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质疑,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始终相信“老师讲的即是真理”。因此,小学教师的劳动强度虽不算很大,但做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很辛苦的。这种辛苦主要是来自对学生人生的负责。要知道做小学语文老师,就意味着当班主任。尽管我不知道我们的辅导教师——吴老师平时忙不忙,但每周星期四,我都看见吴老师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奔波忙碌。“起早贪黑”无疑就是班主任每日的生活状态。早上得早到学校,督促同学们的朝读。中午要负责帮同学们添饭、守午休和辅导同学们的作业。除此之外,班级琐事更是层出不穷。很多同学天性跳调皮,总是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小茬子,这就得找学生谈心,做做他们的心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而六年级的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家长思想的左右下,他们都很看重成绩。因此也要常找那种成绩不是特别稳定、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学谈心、鼓励他们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所以这些,常常会弄得老师疲于奔命。

第二,来谈谈语文教学的感受。简单一个字——“难”。教书匠好当,教育名师难成。听了几位老师分别讲的示范课之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篇“处女作”。老实说,当时的自己并不是很紧张。要知道,我一直很向往讲台,很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但或许因为是第一次,经验实在不足和随机应变能力的确不强,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状况。首先是,不自信,在没有生字卡片的情况下,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六神无主起来,信口叫他们拿出书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这是他们所没有遭遇的情况,一个个睁着困惑的眼睛望着我。这更让我乱了阵脚,随笔在黑板上写起生字来,丝毫没有注重生字的规范、标准性,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忌。而且没能拿出教师的霸气,很好的掌握住课堂秩序,导致课堂陷入混乱局面。其次,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居然把“逸”这个字读成了“yí”而完全不自知,在学生明确指出来的情况下,我也没有及时修正。板书方面更是存在很大问题,对同学的表扬用词很单调、甚至很不恰当。总而言之,这一节课上过之后,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教师基本功一点儿都不扎实,这需要我今后大大改进。其次是,没有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计教学,即在教学设计时完全遵循自己的主观思维和理解,没有换个角度设想小学生会不会理解这个问题,这样讲学生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教学语言上不够规范,不够通俗化,不够幽默。这些都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课本语言。要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教学产生良好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也提出要我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抓起,要树立自信心,站上讲台得有一种能控制住课堂的霸气。此外还要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些都是在上课之后,在课堂生成总结之时,老师面对面的以委婉的说话方式指出了上课时存在的缺点。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受挫的心理,更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我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她完全没有教师的架子,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第三,来我谈谈我批改作业的感受。批改作业,是做实习教师时干的另外一件很值得回忆珍藏的事。还记得自己在上小学时,对语文老师所写的评语很是感兴趣,总是会对某位同学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鼓励性评语充满艳羡之情,当时我就暗暗地想:以后自己当老师了,一定要给每位同学都写很多评语,让他们个个在心理上都得到平衡。而如今,真正轮到自己给同学们改作文时,才突然意识到这样写评语是不可能的。一是,要抓改作业的效率,二是有的文章可评可点的地方真的很少,三是这样会显得累赘、啰嗦。适当地让同学之间产生羡而不妒的情绪,反而有助于同学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势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批改语文类其他作业时,我深刻意识到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级的同学,仍有少部分同学有写错别字的情况,尽管只是小部分,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有义务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我在纠正学生每个错误的时候,写上激励的评语,或是画上一个伤心的表情。使同学们在评语和表情中知道订正的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之,开导之。对那些在我要求订正之后依然不订正的学生,我会在作业上清楚写明。我的指导思想是每个人都会犯错,错也不在乎大小,关键是要有改正错误的心,而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不断纠正错误的机会的平台。对于个别情况的学生,我会采取单独辅导他们的方式,直到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就是要有这样的耐心,才能把学生的缺点从根本上纠正过来。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3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4

根据全国高校课程统计数据来看,语文作为我国学科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全国近30%大学的必修科目,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将语文修订为必修课,但正是这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却处于尴尬境地: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一)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文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受语文教育,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教育,所以说,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全民认可的教育内容。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育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倾向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大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语文教育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的知识应用和学习体验已经拙荆捉襟见肘,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学与不学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与其花时间接受语文教育,还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课。

(二)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项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可以作用于大学教育工作的设备、工具急剧增加,但是大学语文教育由于多涉及语言文字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颇深,所以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低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当从三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第一,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再继续沿着传统的教育路线前进,而是应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带来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育。第二,能够直接表现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等,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次数日益频繁,大学语文现代化要求在教学思路、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得以展现。第三,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论文和相关研究人员,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展的人才基础,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层次的指导意见,有效提升了大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四点教育教学策略:(1)大学语文教育要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的认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意义。(2)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自身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观念上来明确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更加喜爱的语文教育内容。(3)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开展,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部门所制定、颁布的教育政策,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高校语文教育工作的监督作用,保证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开展。(4)大学语文教育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不仅要在运用次数上得以增加,同时要在运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总结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5

阅读教学的期待(409123)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钟发全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阅读实践活动,一时间“语文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姊妹!语文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通过阅读教学开展语文教育,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总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特征,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载体为一些鲜活的课堂艺术,激发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机智,促进智慧型的师生共同成长。2、语文教育是师生与文本对话时思想精华的闪现,关键是捕捉不能错过时机。3、语文教育只是催化剂,具有启蒙过渡功能,能及早的给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发展导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阅读教学中少有了语文教育,就少有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的学、用、爱。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应试教育”指导下的缺少灵魂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教师今天教学生明天遗忘的教学!二、在阅读教学中联姻语文教育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教学教育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语文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1、开展满足好奇心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语文。好奇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善于把学生自发的思考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是容易被忽略的话题,这是一个大众话题,这也是一个大多学生都想从教师嘴里知道答案的话题。教师抓住了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讲解了周瑜、黄盖、孙权、曹操,讲解了刘邦、项羽,教师不以胜败论英雄;抓住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要去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那份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像一个小站,学生在课余自觉的就会去读一些书籍。有一教师回忆: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他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2、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用语文。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学生虽已明白,教师却还要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启蒙之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在教师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地提醒后,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启蒙之花还真的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通过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语文知识,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增强语文素养的活动中去。3、开展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爱语文开展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寻求学生思想进步,及其促进将来语文素养发展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师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的教师,热爱生活的教师”。“老师,我一定得把语文学好,长大了,也用美好的语言去表达您今天对我们的爱”!……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期待,有了它,阅读教学会因此而更美丽!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6

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阅读实践活动,一时间“语文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姊妹!语文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通过阅读教学开展语文教育,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总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特征,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载体为一些鲜活的课堂艺术,激发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机智,促进智慧型的师生共同成长。2、语文教育是师生与文本对话时思想精华的闪现,关键是捕捉不能错过时机。3、语文教育只是催化剂,具有启蒙过渡功能,能及早的给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发展导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阅读教学中少有了语文教育,就少有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的学、用、爱。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应试教育”指导下的缺少灵魂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教师今天教学生明天遗忘的教学!二、在阅读教学中联姻语文教育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教学教育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语文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1、开展满足好奇心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语文。好奇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善于把学生自发的思考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是容易被忽略的话题,这是一个大众话题,这也是一个大多学生都想从教师嘴里知道答案的话题。教师抓住了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讲解了周瑜、黄盖、孙权、曹操,讲解了刘邦、项羽,教师不以胜败论英雄;抓住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要去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那份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像一个小站,学生在课余自觉的就会去读一些书籍。有一教师回忆: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他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2、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用语文。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学生虽已明白,教师却还要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启蒙之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在教师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地提醒后,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启蒙之花还真的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通过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语文知识,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增强语文素养的活动中去。3、开展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爱语文开展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寻求学生思想进步,及其促进将来语文素养发展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师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的教师,热爱生活的教师”。“老师,我一定得把语文学好,长大了,也用美好的语言去表达您今天对我们的爱”!……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期待,有了它,阅读教学会因此而更美丽!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7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8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教育中引入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不再是单调地学习某个知识概念,而是将这些知识概念进行系统地演变,将其变为对实践有用的“工具”,中国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只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几乎已经成为了过去。用科学的态度总结出来的语文教育目标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会“读写”的目的,而是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文字、文学、个人情操、综合素质的发展中来,科学手段的应用,变枯燥为灵活,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综合考量各个环节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路,从现实角度与长远目标实现的双重角度来看待语文教育这一事项,计划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语文教育要想实现全面改革,更需要科学主义的理论思想作指导,它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演绎、教学方法创新凸显、考试手段强化、研究方法全面整合等一系列内容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教育中,语文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呈现出多样性,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语文教育战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主义精神,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建立规范的教育机制,才能促使语文教学获得长远的进步。如果没有科学主义的参与,我们就不能更全面地研究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更不能促使现代语文教育的快速、直接的发展,中国自从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教育领域也就不可避免与科学主义进行全面接触,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效。

二、人文科学在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一直是文科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将人文科学注入到语文教学的“血液”当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用“感性”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代之前,中国教育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儒家教育统治时期,《论语》、《孟子》中的“仁义道德”一直是知识分子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修齐治平”的个人发展思路已经融入到中国文人的精神思想当中。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走出去”,与世界建立有效的经济、文化联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引进科学主义思想,落实人文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教育资源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感性、理性的双重手段的训练,确立更好的学习目标,最终获得教育突围。但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各行各业新陈代谢旺盛,素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思想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人文科学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根源”也就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所以现代语文教育正在逐步将古文、古典诗词、古典哲学这些人文主义思想比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再次渗透到课文当中,与外国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一场“中西方文化碰撞”教育革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中国特色的人文色彩去感染世界思想,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学生对历史、文学、社会的发展看得更透彻。人文科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继续发扬下去,从全面的角度来提升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让语文教育改革开展得更加顺利。

三、语文教育的改革

(一)目标科学化

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僵局,必须制定新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但是盲目的、不科学的目标制定手段,没有动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人文主义、历史发展现状、教育格局等内容,短时间的目标制定计划只能使笼统、片面的,无法对语文教育进行整合性的突破。于是科学主义将目标设定“由繁入简”,分析古代、近代、现代中国人的人文主义特色,总结出明确、具体的教育发展脉络。尤其是对课文科学规范化的调整,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综合性的目标达成手段。当然制定远期的教育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发育、思想变化以及接收新知识的能力突破上入手,抓住学生本身的思想状态,还要凸显人文科学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才能建立有效的教育框架。

(二)内容科学化

语文中的课文思想是一种“柔性思想”、“感性思想”,这种思想、文化、观念无法用数字来计算,课文中收录的中国、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更是需要我们进行全面分析的,万不能“当儿戏”。原有教材编排中呈现出来的单一文体分类、以时代为序的作品编排方式,已经不能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语文教学正在用科学手段,将文字训练、文学阅读、历史启示等内容进行综合联系,企图用“一以贯之”的手段让学生学得更透彻明了。从屈原在《离骚》中慷慨的救国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社会的纰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人类美好生活蓝图,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多种形式、各色思想的中国文人理想的突出表达,教材系统地编制了“纵横交错”且思路清晰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真正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的热爱之情。将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简介、片段引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西方人的感性与理性的一面,真正认识到西方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的主观意识起到的重要作用。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编制教材,呈现出语文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文来自于《语文建设》杂志。《语文建设》杂志简介详见.)

(三)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中国现代语文课堂的教学景象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做记录”的模式,用科学的方法对新课做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模式。让学生预习新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新的知识点与文化思想观念,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通过重点讲解,将学生的疑虑消除,这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中国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科学主义思想的注入,没有语文教育改革的实施,我们也无法对此进行突破,课堂上教师念诵课文,学生记录生字词,以考试为主的语文教育方式还会无限蔓延下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一旦迈出校园门槛,这些从课本上“生拉硬拽”来的知识体系将无法施展其作用,语文教育的目标也将功亏一篑。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善于与课本“为敌”,将眼光放在更高的层面上,突出更加创新的内容,不能被课本束缚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创新思维不断“跳跃”,比如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陶渊明本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状态、魏晋时期人的思想意识等内容全盘托出,让学生“大开眼界”,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开他们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本课。

(四)考试科学化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9

近几年来,举国上下,口口声声都说“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此话实质上说得有理,其实,语文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的语文学科教育从1904年独立设科算起,已经109年。以1949年为界,前45年姑且不论,后64年是不是有点“风雨如磐”呢?除了少不更事者以外,每一个稍有一点历练、饱经一点沧桑的人,应当说都是感同身受的。早在20年前,我们在《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过“从我国百年历史来看,语文教育目的常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的说法。现在看来,岂止如此,我国的语文学科教育始终受到政治运动、社会变革、长官意志、个人功利等等因素的左右。始终受制于人,听命于人,从来就没有专心致志地做过多少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国的语文教育几十年来没有能够很好地按照自身的科学规律生存、改革与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哪一天语文教育真正能够走自己的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生存与发展,中国的语文学科教育就有可能走出反复折腾的怪圈。至于究竟怎样才能坚持并践行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成效,这是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联手攻关,勇于探索,持久奋战的。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需要科学的学术批判,也需要合理的效果期待,更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反复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在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内外环境中有序而有效地改革与发展,日臻理想的境界。”(《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第23—28页)

二、语文教育必须依靠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我们前行的重要思想武器,语文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缺失的恰恰就是辩证思维。20世纪中期,一提思想教育,就是“政治挂帅”;后来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就“把语文课上成纯语言文字课”;到了拨乱反正批判“少慢差费”,狠抓“双基教学”,加强基础训练,就大搞“题海战术”;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大批判,张扬“人文性”,就把个“工具性”批得体无完肤;21世纪初期,自上而下推行语文新课改,大搞“自主、合作、探究”,就出现“教师不作为”“学生乱作为”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都不好属于辩证思维吧。属于什么思维好呢?是不是可以叫做“偏狭思维”。把对象看得很绝对,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其实,很多时空,不止“一分为二”,有“一分为三”、“一分为四”,还有“一分为多”。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有革命、反革命,还有既不革命也不反革命的中间份子;在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色彩世界,有白色,有黑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语文教育是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生命体,其间蕴含了对对范畴,存在着种种关系,反映出重重矛盾,诸如师与生、教与学、文与道、语与文、知与能、讲与练、内与外、多与少之类,简直不胜枚举。“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往往受制于种种关系,胶着在重重矛盾,处理好这些关系,化解好这些矛盾,也就有可能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前言第3页)我们过去那些不成功的做法,是不是因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招致“顾此失彼”的后果呢?绝对化、一刀切、随风倒总是“偏狭思维”的常规演绎。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方面上的当、吃的亏不算少了,语文教育也难于幸免。因此,语文教育呼唤哲学的思考,辩证的思维,还是需要兼容并蓄,还是需要中庸之道,这就是和合哲学。按照主流的说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语文教育需要弘扬优良传统

语文教育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