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07 17:18:46

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审美教育;探讨

中职学校的学生刚初中毕业,年龄较小,尚处于发育阶段,其知识水平也处在积累阶段。随着学生思想的日渐成熟,语文教育对其影响也逐渐增强。最近有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积极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职教育的目标与语文课程的目标存在一定出入,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是一门辅助性的课程,无须给予过多的关注,而其他专业课程才是中职教育的重点,所以应以专业课为主,由此产生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度不高的现象。可见只有提高师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才有利于使学生逐渐形成审美意识。因此在中职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接受程度,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培养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成长的阶段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本文将从下面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审美情趣

由于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防止学生盲目追求美而误入歧途,教师可以将美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美的品鉴能力。教师应注重将课文中的美好景象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美好的感受中增加对审美能力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对于优秀的文章,应加强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捕捉文字中的美好。并加强对文章的语言措辞等方面的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通过意境之美来逐渐提高其审美情趣。实现由外在美到内在美的感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小短片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融入课文所渲染的氛围当中,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我很重要》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一道风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哲思美”及“修辞美”。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语文素材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渴望从多角度获取更丰富的信息。为此教师必须增加阅读量,广泛收集各类语文审美教学相关的素材,同时要重视积累知识,并掌握要点。将相关素材引入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不断得到充实,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在课外,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籍以及平时的兴趣爱好,从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提高其审美的切入点,并以此来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刊物,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审美情趣。

三、协助树立正确审美观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完毕后开始中职教育的,由于阅历较少,且正处在人生观的建立阶段,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排除各种不良因素。促使学生从积极的一面出发,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问题。语文课本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资源,教师应学会加以应用,对于错误的审美观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女主人借项链,丢项链以及还项链的整个过程,从而走进女主人公的生活,理解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过分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样的人生观要不得。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女主人公卑微但恪守诚信,不屈服于命运的人性之美。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人格

每篇文章都有其情感主题,为了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感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理解了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更易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送友人》这首送别诗时,教师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主题,即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同时通过分析景物以及送别时的环境,如“孤鹏万里”,表现漂泊不定的心情,委婉含蓄,情深意切。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结语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对净化学生心灵和陶冶学生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本文通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语文素材,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情感与人格,达到提高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从审美教育中感受美,增强对美的感知与理解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感性和理性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对中职语文审美教育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并有效运用教学资源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陈菲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明仙.寓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于语文审美教育中[j].新课程导学,2016(6).

[2]孙新杰.提高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措施探讨[j].课外语文,2016(7).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当代学生对文字作品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高校语文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然而在如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很大一部分被视频、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消退。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们阅读,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对比中体会阅读之美。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节选出一些片段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再播放影视作品中关于这段文字的画面,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影视剧作品对原作改编的优劣之处,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符欲静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高中审美教育是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片情趣。基于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在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国家行政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深入探讨和努力,去强化教学个性发展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赏析,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所谓的想象,从心理学家的方向来看,是指人的大脑里对于已经储存的表现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形象的一个过程。而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一种深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了解进而做出想象,丰富了高中文学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通过审美教育个性化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使他们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审美想象力。

2.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越发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中学生的好知欲和求知欲都较为强烈,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情感意志,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著名的教育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将审美教育个性化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1.教师培养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审美教育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和研究水平来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养成个性化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审美学习的有效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个性化审美态度。这是高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起始点,直接地影响了审美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培养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下,知识的积累与领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最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正确的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性的认识,同时还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2.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于审美氛围和环境要求比较高,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个性化特征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要求。在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会更加顺利。因此和谐的审美气氛不仅能够使学生有积极的审美心态,也会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前,去营造一个合适的审美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后多角度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评价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习惯,提升对语文审美经验以及判断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审美教育的民主性,用一个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他们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三、结语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作为提升审美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现今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美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经济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去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审美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研究也会更深入。

作者:邓斐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平川中学

参考文献: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教育;审美情趣;语文课堂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新课标中这样解释道:“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它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为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即“美育”的提出,最早见于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阐明了美育与教育的关系,但没有明确美育的特殊性质,很容易让人认为美育就是单纯的美学理论教育。而如今,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前提的“审美教育”,其目的则是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学会感受和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能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和创造自己的审美体验。

1审美教育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重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拓展。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要素的必然要求。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丰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审美教育又称情感教育,它比单纯的智力教育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感表达更理性、更自然,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淀人文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单纯的物质追求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感悟鉴赏能力(即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和创意表达能力(即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同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经济时代所必需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任务,还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健全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

2当前审美教育的现状

但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不容乐观,从宏观上来看,审美教育没有形成具体的体系,与语文教学也没有很好的融合,而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大多数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考点的解析,而忽略对语言、文化的审美鉴赏;同时,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趋于程序化,单一的传授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忽视情感的熏陶升华;从微观上来,当前审美教育存在种种困境:首先,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单纯的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单纯的美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通过欣赏音乐、图画等艺术形式来熏陶感染,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则是要回归语文的本质———语言,我们通常在教学中看到一些“非语文”的语文课,比如“活动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又是音乐、唱歌,又是书画,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再比如一些“思品课”———很多课程将语文的人文性、以及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里要素相互交融的共同结果,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大多数是通过直觉的方式,而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学的可操作性其实对于学生的审美行为有着很大的破坏力,特别是一些教师经验尚浅,单凭着教参以及经验对文章进行片面、一成不变的解析,没有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新意,讲来讲去总是那一些,教师讲的无趣,学生听的也枯燥。比如,一讲到《荷塘月色》,教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内心苦闷彷徨,抒发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一讲到《纪念刘和珍君》,就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憎恶。这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课堂审美预设总是会取代学生个体的思维逻辑判断,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就会在这种课堂预设中去追求普遍存在的文化范式,这样一来,就毫无审美教育一说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传统的知识性传授。最后,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阅读审美教学其实是一种审美输入,而写作教学则是一种审美输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只有将感受到的、欣赏到的美加之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审美教育才算最终完成。当前,我们总是将写作与阅读分裂开来,我们进行的审美输入与输出都是以知识性为目的,其实,读与写是审美教育的两个方面,需要相互渗透,创造美要以感受、欣赏美为前提,而感受、欣赏美要以创造美为最终的落脚点,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3脚踏实地,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3.1回归语文的本质,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各种美学元素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这就揭示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应该通过语文学科特有的性质向学生渗透,即回归语文的本质———语言与文字。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体进入课堂,语文课以多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看似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实则根本没有抓住语文课核心。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回归课文,挖掘课本中人文美、社会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中学的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是一些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内容覆盖面广并且审美内涵丰富,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文章本身审美内涵的挖掘。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其实是更偏重人文性的,虽然其中不乏描写自然风景的,但追其本质,终归是以人文性为落脚点,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加入审美的要求,单一的人文性恐怕就不能被满足。如,我们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这篇文章,由美贯穿始终,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景美、语言美、情美。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即让学生在文章中整理“———是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先给出范例,“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带入文本,不仅能训练学生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锻炼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济南的城之美、山之美、雪之美、和水之美等;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体味字、词之美,可以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最美的段落,画出其语气词、动词、色彩词等,由小及大,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与精美;最后,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在作者眼里,小山是可爱的,雪景是秀美的,碧水是多情的,作者将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全都融入至描写之中,有些地方直抒胸臆,有些地方借景抒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和体验文章中的各种美学元素,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3.2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减少课堂预设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审美教育的文献,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凡是提到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大都离不开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激发想象等这些措施。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这样的读、想、写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呢?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白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与德育、智育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审美教育十分抽象,所以它具有缄默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审美感受是具有多样性的,即使经过教师的引导,虽然在方向上大体一致,但在细节之处却充满着差异性。我们进行的审美教育,不应该一味地去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应该充分的尊重个性、尊重多样性,并最终指向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减少课堂预设,因为当前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审美的缄默性,先入为主这一问题就是当前审美教育的通病。即在学习一篇文章前,教师通常会提前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语言美、修辞美,进而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这样的美,像通过分析字、词来感受文字美;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文章音韵美;通过分析文章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暂且不说将一篇美的文章肢解为零碎的考点,就其本身来说,过多的“手段”不仅会破坏文章本身的美感,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对文章美的个性化体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减少课堂预设,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尽量减少阅读主体的依附关系,即,教师在不取代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预设,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怎么美,而是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文章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美。例如,我们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园林知识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切忌不可一上来就告诉学生苏州园林很美,又或者是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一些关于描写苏州园林之美的句子,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破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发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条件,首先应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进而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其他园林相比较,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通过比较和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苏州园林建筑布局的独特性,再从其独特性下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苏州园林的看法,认为苏州园林美在何处,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心目中最美园林的样子,最后,再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崇尚的是一种自然人文的和谐,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能体现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景物。这其中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文本。其实,减少课堂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言语”,或者“设计”上的让步,而是让预设更精简、更人性化。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尽可能的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审美感受,而这也并不代表教师要一味的无原则的肯定学生,笔者认为的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将学生的一般个性培养成审美个性,即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审美认知,使孩子们不要总是拘泥于普通的文化范式之中,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3.3以写促美,完善审美评价体系在17年的新课程目标中提到:“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既然有审美输入,那么一定需要审美输出,写作就是审美输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但是我们在审美教育中却常常忽视它。写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它是审美感知、审美观察、审美理解等多种审美活动的总和。因此,在审美教学中,阅读教学应该与写作教学相联系,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涉猎面非常广,教师应该抓住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小抓手,以话题设置、课堂练笔等多种形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绵绵无尽的爱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我国文坛上,歌颂母亲的文章有很多,像老舍的《我的母亲》、的《回忆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不同的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母亲形象截然不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多种审美视角下的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去挑选独特的审美视角,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写,字数不要过多,但需要注意审美视角的新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联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积极的进行审美创造,学以致用,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进行审美创造,不仅要从联系生活实际入手,还应该不断完善审美评价体系,就写作评价来说,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探索新的评改方式。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他首先提出了“导学自主”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他将学生在书上做评点的经验迁移到作文的评改上,让学生交换评改,还可以写评语,被评的同学可以对评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教师首先对文章进行点评,进而再对评语和学生的看法做点拨,这种方法非常巧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凸显了审美创造的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接受不同角度的审美创造,就会激发审美灵感,而写评语以及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审美的再创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知道应该怎样写作,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追求,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自觉的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重任,在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以及不断完善审美评价体系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沉淀要比教学技巧更为重要,教师的学养不同,引领学生到达的审美境界是迥然不同的,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及到位,又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稽云霞.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课程与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15(05).

[2]周均平.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

[4]张治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初探[j].现代语文,2017(03).

[5]孙宏恩.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5(10).

[6]张良、靳玉乐.论课程作为审美经验———美学取向的课程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7(12).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审美教育;创新

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调动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深造。小学语文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仅具有语言美,还具有意境美,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主要从创设情境、锻炼想象、感受语言、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一、创设学习情境,阅读美文美句

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开发和拓展,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积极阅读美文美句,积累语言素材,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讲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处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处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请仔细思考。”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设疑问:“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这时,学生都积极进行朗读,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最后,我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二、锻炼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提高对语文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全方位体现语文教学中蕴含的能量。比如,在讲小学语文《景阳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武松酒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场景以及体会武松豪放勇猛的英雄性格,我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视频片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讲解课文时,我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说明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凶猛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机敏,再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三、感受语言魅力,体会美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值得深思,是小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启迪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感到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体会美的韵味,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中有这样描写:“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时,我要求学生能够用心去读,读出曲子的变化,感悟月光曲的旋律。对于文章中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教学,我首先打开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感受大海的平静和美丽。然后,我再让小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审美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小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励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比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将相和》以后,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后,我会提问小学生:“在学完这些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我会选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分别再现这三个故事情景,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背后蕴含的品质,懂得“和为贵”的道理。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树立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给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超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

参考文献: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6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元素

自然之美,它所蕴含的美好的视觉冲击力,是孩子们幻想的天堂。自然之美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想象力更为深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自然美的元素,有人工改造的修饰大自然的美;有教师在课堂讲解《桂林山水》的山川之美,那微风吹过的波光粼粼、绵延不断的山脉、山水相间的屹立;有《海上日出》的壮美,那是生命的象征,那是浩瀚海中一叶扁舟,望着那橙红色的天空,身临其境的美感;有《燕子》的活力之美,自然界中的生物丰富多样,与众不同,是生命的奇迹,飞向天空的自由,所具有的飞翔之美。

二、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渗透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科目,新课改之后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审美教育也是教学创新的一种,它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注重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感受美的存在,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一)语文教材中人性的真、善、美。在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递者,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语文课文中所具有的美。例如通过学习《那天》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学习《唯一的听众》则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诚挚的善意,而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能够感受到父爱的无私。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元素,为审美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做好准备。(二)挖掘自然之美。自然是美的源泉,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的知识大部分都取材于自然界中,如古诗《春晓》中所蕴含的美就是来自于自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短短二十个字,诗人就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了春天的美丽,体现处理闲适恬静生活的无穷乐趣,昭示了自然之美。(三)语言的意境之美。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谈到语言的意境美、韵律美。文字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排列,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美。例如李白的《赠汪伦》写到“李白乘舟,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李白与友人汪伦之间诚挚的友谊,读来朗朗上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再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来眼前好似浮现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黄河画卷,读者好似与诗人有了共同的感受,想要登上顶峰,看到一些更为美丽的事物,语言极具感染力,体现出了较多的美感。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思维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所受到的局限小,想象力丰富,在看待同样一件事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生出一些不同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身上的特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文字中通过想象感受到美。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的时候,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了爸爸妈妈一个人去到了很远的地方,自己也会像诗人一样,一个人在深夜对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吗?让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这样的场景,这样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也能通过想象感受到诗词语言的美。(二)加强朗读,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语言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每个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朗读的任务,在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也不乏认真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将情感融入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形体美。例如,在学习《小池》的时候,诗人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夏日蜻蜓戏荷”的画卷,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感触可能更深。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的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三)充分备课,挖掘并专研教材中美的因素。如上文所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的美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的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中美的元素挖掘出来,进而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梅花魂》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揣摩,如梅花在文章中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它在外祖父心中代表着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将这些领悟透了,进而在课堂上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也能感受到梅花的高洁以及外祖父对祖国深沉的爱,提升他们的认识。(四)通过作文指导学生寻找美、创造美。写作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一篇好的作文中往往是蕴含着较多美的知识,如作文的辞藻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也应当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理解,写作中什么是美,怎样进行作文创作才是美,怎样读者才能感受到美。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如让班上的学生在写作之前先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到作文中,让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令学生感受到作文的美。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去阅读,从他人的作品中提炼美的知识,进而将这些美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之中,创造具有美感的作文。

总之,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地挖掘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的知识,将自己所发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于桂荣 单位:辽宁省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8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审美教育越来越重要,其不仅包含形式美,还有内涵美,比如文章的悲剧性与戏剧性冲突美[2]。而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就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受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目标整合到审美教育中。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存在教无定法的问题,盲目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其缺少一定的规范性,造成学生学习行为比较盲目,不能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开发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联系,应成为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做审美教育的启发,知识单纯的教学引导,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完成知识性的教学任务,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想熏陶、文学感染的功能。

二、实现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当前,中学美育任务主要由音乐及美术学科完成,而语文作为中学的主要科目,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其成为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其存在的应用问题分析,主要的教育途径表现在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及营造感情教学氛围,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1.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发展的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来设计教学环节,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与想象,使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同时,使学生产生美育心理效应,进而去探讨与体验文章内容美[2]。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一词,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雪景,下阕主要抒发作者的情怀,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名篇诗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利用录音带进行范读,再优美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置入文章中描写的雪景氛围中,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将相关的雪景图片或诗词展示在ppt案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祖国大好河山被雪景覆盖的银装素裹之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诗词、名句。这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雪之美的魅力,从而将更好地理解当时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以此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鉴赏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识别美丑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美与丑是共生的。而引导学生识别美与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的分析与评价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其主要描写了封建腐朽思想与科学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总是在嘲笑戏谑中混度,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对其经历的事件进行评价。比如文中孔乙己给小孩子茴香豆吃,虽然他知道自己会受到孩子们的嘲笑,但是他对小孩子的态度很好,鲁迅将人物美好的一面刻画出来,与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进行抨击。3.注重学生的审美想象。对学生审美教育,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锻炼其审美想象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下森林断想》。作者长于描写,工于细绘,语言比较生动想象,并且充满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描写的是地下森林,在文中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生命存在的赞美,启发学生对现实环境的思考,以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比如,文中一句“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句子使用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作者之后笔锋突转,引发作者对低下森林的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作者对森林的“断想”之美。在课后,教师可布置描写景物的散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所感与写作形式,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之后教师可选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进行欣赏,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研究,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关系,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审美教育教学方法,即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营造感情教学氛围,使语文教师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审美参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进而实现新课标的审美目标教学,这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慕永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师,2016,(22):15.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9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开审美的慧眼,语文教学的每一因素,无不放射着美的光华。

(一)教材是美的载体

用美的眼光观照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首先,从选文的思想内容看:

1.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城、大青山、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内蒙古草原的辽阔美……可谓美不胜收。

2.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赵武灵王革故鼎新,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

3.真挚的人情美:《与妻书》中丈夫对妻子情深意浓,《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与元微之书》中朋友两厢思念,《祭妹文》中兄长对妹妹的死更是撕心裂肺……

其它诸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美,乡村田园的生活情趣美……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语言形式的美,如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恣肆美等,不胜枚举。

再次,“写作训练”的要求中也注重了审美因素。如:“写出人物的个性”(个性美)、“写出事件的波澜”(跌荡起伏的美)、“写出景物的特征”(独特美)、“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条理美)、“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美)等。总之,新教材到处充溢着审美因素,学生在这个美的艺术天地里徜徉,就会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真知和思想。

(二)教师是美的点示者,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我认为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是个导游,既不可以代替游客观览那美好的自然风光,又要让游客知道哪儿最美,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三)教学过程是美的组合

教学过程的设计看起来似乎是个形式的问题,其实是个教学思想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琐碎地肢解课文,学生无兴趣,教师拍桌子,抱怨学生蠢笨,启而不发,那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之美。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一)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

我们反思一下,原来的教学大都是重理性轻感性,学生的喜怒哀乐湮没在教师的宣讲之中。讲记叙文就是六要素,讲说明文就是那八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讲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授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套文章、文学知识,始终未有从学生的心灵感受出发,所以老师费了很大的劲,学生却没多大兴趣。其实看到维纳斯,首先是感到她美,并不先要知道其三围的尺寸是多么合乎比例。

(二)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善于驾驭教材、新教材一二两册六个现代文单元提出了六种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这六种阅读能力是一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怎样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呢。教材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可操作的方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很有可能出现穿着新鞋走老路或者穿上新鞋不会走路的现象。

我们认为,揣摩语言,揣摩的首先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其思路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等等,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

三、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

(一)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形象没有直接的直观性,文学的形象由于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排列规则,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但在所有的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对象才是最为重要并起着主导作用的,而其他如味觉、嗅觉、触觉只起辅助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变语言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唤起学生审美感觉的方法。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因素中是最活跃、至关紧要的因素,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整个审美感受便无法形成。感知、想象都离不开情感,而理解因素也必须在与情感相融合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审美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都浸染着创作主体的情感,都是在审美情感的支配下感知、想象客体对象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三)赏析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审美理解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着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性分析和综合,使学生获得深层的美的感受。

(四)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意象和内涵的积极、多面的把握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有鉴别才能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总之,把审美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娱悦其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在提高品味、陶冶性情的同时,会乐于读书,进而有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也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篇10

到了高中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将学习重点转移到对文章的理性分析上,弱化了朗读教学。外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再喜欢在同学面前高声朗读,而喜欢默读,于是部分教师干脆省略了朗读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这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教育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感性感受和体会,缺乏真正的美学熏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言文、诗词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美的篇章、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环节来直接感受、领悟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学生在朗读环节体会到的美的感受,是学生直观感受,这种感受很多时候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但是,这种美的感受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学习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美和篇章中的意境美。否则,依靠教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中的美学元素,那是一种嫁接般的效果,总留有传承的痕迹,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内到外表露。比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诵中,才能想象得出:“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景、此人、此情,唯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凸显出来,有更深的感触,也才能真正领悟本词的情意缠绵、悱恻动人之美。

2利用经典美文进行审美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美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经典美文,比如,文言文中的《逍遥游》《兰亭序》《滕王阁序》《赤壁赋》《阿房宫赋》《过秦论》等;现代文中的《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清塘荷韵》《我与地坛》《道士塔》等。这些经典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趣、深刻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不同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善于结合文章的内容,找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审美教育。庄子丰富绮丽的想象、恣肆瑰丽的文采、自由挥洒的洒脱;贾谊排比的铺陈、对偶的句式、雄辩的才华;苏轼骈散结合的句式,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融合,以及对贬谪后苦闷的表达,自我解脱的豁达;朱自清散文的温婉清丽的风格、细腻柔和的情感、秀美如江南女子般的文字;鲁迅精警的语言、激愤的情感、深沉含蓄的情感;史铁生散文沉郁的格调、平淡的文字,深沉的情感;余秋雨散文中浓浓的文化气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历史文化的无奈感慨……都会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研读文本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寓审美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课文最利于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审美教育融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样的审美教育才能避免说教的嫌疑,也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快速接受、融化,成为自己本身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

3.1鉴赏美的语言

美的文章重要标志之一——美的语言。美的语言的鉴赏是文学鉴赏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学生感受文章描写环境、理解作者情感的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让学生鉴赏“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凛冽的鲜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感受作者激愤的语言风格,感悟激愤语言背后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对刘和珍的抗击残暴专制的赞扬,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无情抨击和谴责。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地坛静寂环境的描写进行反复阅读,引导学生体会美的语言和作者当时的境况,从而能够更真切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从中悟出正确的人生哲理。

3.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散文诗歌这类文学作品,往往都会营造美好的意境,凸显这种特殊意境中美的人物和美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中美的意境。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