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9 10:20:52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篇1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将募集的资金专门投向以货币市场为投资组合领域和对象的共同基金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债务型金融工具,其期限为一年或少于一年,政府、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等是这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主体。因此,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货币市场具有批发市场的特点,单笔交易金额巨大,动辄以百万计,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投资。而通过募集个人小额资金组织共同基金的形式,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活动,在保持个人投资流通性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cost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companyactof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直线法是在货币市场工具剩余期间平均摊销溢价或折价;而在实际利率法下,基金本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投资的每期期初账面净值乘以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债券面值 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限制 各期获得利息的现值”公式,通过插值计算获得。

笔者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时间短、价格波动小,使用直线法摊销与实际每期应摊销额之间的差额不会很大,在基本满足核算准确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使用直线法更容易操作,且能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在每期摊销溢折价,计提利息时,如为溢价,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债券利息收入”和“债券投资——溢价”;如为折价,借记“应收利息”和“债券投资——折价”,贷记“债券利息收入”。

货币市场论文篇2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当局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发育成熟,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还不明显。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股票价格指数与gdp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股市已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供给与需求,从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效率。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关系的研究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即通过研究货币供给对投资或对消费的影响来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路径:

1.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渠道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以詹姆斯。托宾的q理论为支撑。托宾(jamestobin,1969)认为,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收入变化,其间存在着一个股票市价或企业市价变化的问题和一个固定资本重置价格变化的问题,即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证券资产价格从而使投资者在不同资产之间做出选择而影响经济活动的。为此,托宾引入一个新概念“q”,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q高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投资品,从而增加投资,经济呈现出景气态势。相反,如果q低,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投资萎缩,经济不景气。

托宾的q理论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囿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局限性,将货币传导分析推广到整个金融结构,从而将货币部分地内生化。该理论为从资产结构调整角度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体而言,当一国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其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将导致利率(r)下降,而股票和债券的相对收益率将会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票价格(*)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企业投资(i)扩张,最终使国民收入(y)增加。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r*qiy。

2.财富效应渠道

莫迪格利亚尼(francomodigliani,1971)在其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中指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将在更长的时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决定消费的不是现期收入,而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通过改变利率和股票价格来影响居民的金融财富(w)及其一生的财富量(lr),进而影响其消费需求(c)和国民收入(y)。财富效应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为:mr*wlrcy。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股票市场繁荣,尤其是美国股票市场的空前繁荣所引发的消费增长,为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提供了直接的实证支持。s.ludvigson&c.steindel(1999)对美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股票财富与社会总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确实增加了市场中的消费。但计量结果同时也显示,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相当不稳定,而且很难消除这种不稳定性。

3.流动性效应渠道

流动性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或居民在选择持有何种资产时会考虑流动性的要求。其原因在于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宅等)的流动性较弱,当发生财务困难而必须出售这些资产时,不可能完全收回它们的价值;而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或债券)的流动性很强,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按市场价值出售而收回现金。当预期自己将陷入财务困境时,人们通常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缺乏流动性的耐用消费品。因此,如果消费者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消费者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减小,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增加。

消费者的资产负债状况对消费者评价自己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当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相比为数较多时,他们对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的估计比较小,因而就更愿意购买耐用消费品。因此,当股票价格上升时,金融资产的价值将提高,消费者因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估计就很低,因而耐用消费品支出将会增加。由此可见,货币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对经济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这一过程被米什金(frederics.mishikin,1977)描述为:m*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危机可能性耐用消费品开支y。

4.资产负债表渠道

伯南科和格特勒(benbernanke&markgertler,1995)在分析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认为,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没有考虑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因而是不完全的,甚至像“黑箱”,同时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很难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基于此,他们提出了资产负债表渠道(也称为净财富额渠道),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潜在借款人(企业或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质量或财富净值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借贷市场存在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而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借款人的败德行为给自己带来损失,其授信额度控制以借款人的财富净值为基准,并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企业净值的增加会减少逆向选择和降低道德风险,因为较高的净值意味着借款人拥有较多的担保品,逆向选择的损失将减少,从而鼓励对投资支出的融资贷款。同时,企业较高的净值意味着所有者在该企业投入了较多的股本,而股本投入越多,所有者从事风险项目的意愿也就越低,也不会将公司的贷款投向于个人有利但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的项目,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净值也将随之提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导致贷款和投资支出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为:m*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iy。

5.股票市场渠道

ralphchami(1999)等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内在作用机理,提出了不同于托宾q理论和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股票市场渠道。ralphchami认为,企业股东的收益包括股票红利和股票价格上升两个部分,但无论哪一种收入都表现为名义收入,其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变量(如货币供应量等),影响经济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居民拥有的股票的收益和资本金(表现为名义收入)将会受到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股票的价格便会发生波动,这样股票持有人就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改变其对股票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的要求就会相应调整生产,最终使总产量上升。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述为:mp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消费i资本存量下一期产出。

二、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障碍因素分析

股票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制度基础、市场规模以及各金融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上文在分析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时,实际上隐含了一些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规范、成熟的股票市场制度与一定的市场规模;二是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较高;三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投资者预期等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股票市场和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在上述几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股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并进而成为制约股票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1.股票市场规模偏小,缺乏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

一般而言,大规模、高效率的股票市场可以充分反映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同时也能将这种对货币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反应通过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递到现实经济中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尽管股票市场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其规模仍然相对偏小。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统计资料,截止2002年底,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224家,股票市价总值38329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7.43%,若扣除不能上市流通的部分,股票流通市值为12485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即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仅为12.19%,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同期美国的120%、英国的138%、香港地区的180%,甚至也低于印度的75%、泰国的92%。同时,股票市场结构不合理。从现代技术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层级结构,目前仍然缺乏适应于创业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投资者选择余地小;市场的地域分布不合理,广大中西部地区缺乏应有的市场布局;证券交易品种太少,与证券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等尚未推出,投资者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由此可见,规模有限、结构失衡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程度有限,难以发挥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民经济应有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

2.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较低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有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各个市场的资金价格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股票的价格变化尚不能准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是优先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从而使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我们知道,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而货币市场滞后于资本市场的现实,使两个市场的利率与收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投资者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对银行存款、股票等不同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难以进行有效比较,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因此,货币政策试图通过中介目标调控股票价格,并使之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3.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尚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通过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来激活市场,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股市的持续繁荣不仅使投资者因金融财富增加而派生出额外消费支出,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在心理上将股票投资收人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从而使长期边际消费倾向(mpc)呈现出扩大趋势,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同时,较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在美国,居民个人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组织参与股市)可以确保个人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分享股市持续繁荣的成果。财富效应之所以在我国股票市场难以显现,主要是因为我国股票市场持续繁荣的趋势不明显,股价波动幅度过大,投机成分较多,投资者难以形成“持久性”收入预期。同时,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也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形成。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呈现出以散户为主导的格局。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投资者开户数达6884万户,个人投资者占开户总数的99.13%,但由于投资水平不高、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整体投资收益不高,而拥有资金、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却成为股市繁荣的最大获利者。但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由少数人或经济主体投资,投资收益分配严重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倾斜,中小投资者难以分享股价上升的成果。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低收入者的mpc要高于高收人者,因此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并未将股票投资所赚取的收益主要用于消费,而是滞留在股市通过循环投资以获取更大收益,财富效应难以有效形成和充分发挥。因此,货币政策变量的变化能够调整的主要是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货币政策难以通过财富效应渠道实现有效传导。

4.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由于历史的、体制性的原因,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被简化为“融资”——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政策取向导致股票市场在发展和运行中存在一系列制度缺陷:(1)公司上市制度不科学。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制度已由审核制改为核准制,虽然不再由政府直接审批,但仍需由券商推荐,并经过专家评审等程序。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仍然存在问题,而上市公司的总量仍受计划的严格限制,股票的供给不能对股市需求变动做出灵敏的反应。(2)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组建起来的,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设置有国有股(含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等,且股权过度集中于国有股,而国家作为公司大股东无法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行为也趋于短期化。国有股、企业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不仅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而且进一步放大了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扭曲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3)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披露法定信息,有的公司甚至隐瞒重大事件或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上市、资产重组或操纵股价等目的。(4)证券监管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监管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监管手段偏重于“政策化”,股市运行的政策性特征明显,证券监管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不协调。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上述制度性缺陷,股价严重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激发股市投机或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不能借助于股票市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因此,从总体上讲,目前股票价格指数与cdp的相关性较弱,股市还不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建议

股票市场的发展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主体的增加也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也随之加大。因此,理顺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现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部分,股票市场无疑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要发挥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为支撑。因此,应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和优化市场结构,为构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市场基础。(1)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股票市场规模。一是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前者如允许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以及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发展投资基金对吸引中小投资者,确保他们分享股票市场繁荣的成果和稳定股市、放大财富效应具有独特的作用)。后者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进行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的机会。二是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和提高上市整体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否则会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反而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2)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弥补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在市场级次结构方面,建立以场外交易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与“金字塔”式企业层级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结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尽快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与渠道;在市场布局方面,适当增加新的交易所和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特别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股市场与b市场的并轨整合。

2.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

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高低,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应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为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筑制度基础。(1)调整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在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弱化股票市场的政策,积极培育和发挥股市在优化资源配置、转化储蓄、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构筑新的渠道。(2)进一步改革公司上市制度和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逐步过渡到注册制,真正让市场选择上市公司和决定股票的发行规模与价格,有关管理部门主要审核公司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要求。同时应取消所有制歧视,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实行同一标准。(3)通过减持国有股等途径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约束功能,并可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设置中小股东保护机制,改变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完全外在性,使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方式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改变国有股“所有者虚位”现象,建立国有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4)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建立信息披露的事后跟踪制度,对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应予以追究和惩处。(5)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证券业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的证券监管体系,强化证券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以适应“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设立官方股价指数平准基金等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股市稳定机制,减少市场波动的频度与幅度,消除因股价异常波动而产生的股市“幻觉”。总之,应通过上述制度建设使股票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最终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作的市场基础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应积极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协调运作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1)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业与证券业、证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如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2)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完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更多券商进人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巨大存差,而且有利于放大券商在二级市场中的运作能量,使股市行情得以延续与强化,从而不断吸引场外资金进入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促进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与“资产结构效应”的形成与发挥;(3)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在企业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货币市场论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股票市场资金流动升值预期

1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必将改变我国现有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对进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业绩,尤其是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影响较为突出;对于出口型企业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居主导,主要是以价格取胜,一旦人民币升值,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而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与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个股主要集中纺织、机电、从事外贸进出口的企业。同时,由于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意味进口产品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料依靠进口的上市公司也会因成本降低受益,如:石化板块、航空板块的上市公司,因为飞机、汽油等进口物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盈利上升,总体表现为利多。高科技产业也将受益人民币升值,这些行业的关键设备或配件往往依靠进口,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公司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公司盈利将上升。下面对不同的行业做具体得分析。

2.1房地产行业

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因此,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扬,这在日本和台湾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

2.2银行业

汇率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实体经济的影响等等。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主要影响的是净外币头寸比较大的银行,根据去年的统计,在目前上市的银行中,民生银行的外币净头寸在几家银行中最多,汇率调整会使其产生大量的汇兑损益,对其净利润影响较大,浦发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对银行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不能经受汇率调整所带来的冲击,银行在短期之内坏账就会上升,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影响。

2.3航空业

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币负债水平高的行业公司,以支付较少的人民币完成原先等额的外币债务支出,其中交通行业以航空股的外币负债最为集中,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以南航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经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航空公司毛利率将提高0.5%百分点。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人民币每升值1%,产生的汇兑收益折合每股收益约0.035元、0.026元和0.021元。

2.4钢铁业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目前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宝钢、武钢、马钢、济钢、南钢等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铁矿石国外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基本是7:3,其他如鞍钢、新钢钒这类公司以自有矿山为主的公司,则影响较小。

2.5石化行业

我国石化行业进出口模式是资源换技术和资金,就进出口结构而言石化行业出口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加工原料,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例如:尿素、纯碱、烧碱、磷肥、硫酸镁、碳酸钠等基本化工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市场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削弱资源类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受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比较小的主要是依靠非关税壁垒保护的化工产品,配额外的高关税能够减缓价格下降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作用。而对于中国石化这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公司来看,整体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6纺织行业

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进企业,因利润率较高,导致成本中可贸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损的绝对额较大,但利润率下降的幅度较小,但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其升值的边际负效应会扩大。我们对升值后内销产品利润率变化的判断是:理论上计算,因成本中可贸易品的存在,内销产品的利润率应上升。如果动态分析,外销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的“外转内”,内销的“升值优势”很快消失。

2.7旅游业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使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加便宜,而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变得相对昂贵,这对国内的旅游景点类公司显然是不利的,但对旅行社类上市公司有利。

2.8造纸业

由于我国优质纸浆大量依靠进口,人民币升值能降低造纸成本,对造纸和纸包装类上市公司是利好。

3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3.1从总体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全球视野下,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因此将吸引国际投机资本,以正规和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套汇,人民币升值将提升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的国际估值,随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机会感兴趣。而qfii则打通了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2005年6月我国将qfii额度从40亿美元提升到100亿美元,随着未来市场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并提升整个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估值。

(2)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的预期,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普遍在5%~10%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预期之前,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是否升值的不确定性因素消失后,投机性的热钱可能会迅速放大,进入市场。所以从“热钱”预期效应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近期证券市场构成正面影响,冲淡长期的负面因素,因此“热钱”很可能会继续进入房地产、债券和股票等人民币资产。

(3)基于升值通缩效应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回落阶段,促使国内维持低利率水平的预期得到加强,各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将凸显a股市场的资金洼地效应。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已经处于回落阶段并且政府也担心通缩压力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利率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并且各行业回报率水平仍在下降。除了股票市场,当前我们已经难以发现另外一个可以替代股市的长期下跌的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多数实业投资的暴利让位于宏观调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黄金价格随着美元走强开始疲弱;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家严厉监控;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2003年底水平,国债收益率已经与当前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率相当;货币市场收益率也持续下降。我们发现,在市场游动资金在房地产、大宗商品、债券及货币市场的游走过程中,从吸引力角度来看,随着其它投机机会的逐步消退,股票市场无疑越来越具备投机吸引力。

3.2人民币升值将对a股、b股、h股市场形成结构性的冲击

(1)a股市场。实质利好,但潜藏一定风险且会产生新的分化。汇率升值,会带来资本市场效应,使大量外来资金投到股票市场上去,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扩容,活跃a股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从中长期的技术面上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实质性利好。同时,通过带动直接投资直接进入各行业,形成资本投入、购并和重组的热潮,成为促进a股上涨的另一条途径。尤其是不断升值的预期对不断上扬的股市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可能成为影响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一个谨慎的逐步开放过程中,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金融资本的流入短期内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行情上涨,但基于投机资本“快进快出”的特点,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会造成资金的抽离,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增加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将使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

(2)h股市场。h股是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目前h股公司资产优良,经营稳定,业绩增长较快,优势突出,加上与对应a股股价水平相比偏低,h股行情依然可期,而升值预期的影响也将为其行情演绎推波助澜。

(3)深、沪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后,b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将增值,有利于其开展业务和增强盈利能力。人民币升值对沪深b股的影响略有差异。由于深市b股和沪市b股分别以港币和美元计价,美元的走弱会使沪市b股市值缩水,投资者面临着系统性汇率风险造成的投资损失,对沪市b股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安。从2001年2月b股对境内居民个人开放以后,国内投资者逐渐成为b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人民币潜在的升值预期导致多数投资者目前不愿以现在价格兑换美元投资b股市场,以避免人民币升值给自己的外汇资产带来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沪市b股整体走弱将难以避免。但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如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启动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性与b股投资的高收益将成为投资者未来博弈b股市场的两种选择。深市b股市场由于毗邻海外短期资本活动频繁的香港,因而资金供给将比沪市相对宽裕,虽然目前港币采用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在人民币升值下,香港汇率制度和港币币值走向实际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而持有港币非像持有美元那样必定受损。

参考文献

1张艳,陈鸿鸿.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

货币市场论文篇4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信贷规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和央行配合的下调存款准备金,导致商业银行可贷款资金增多,增加了货币供给,进而增加了投资需求。2008年以后,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一直持续上升,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一直快于银行贷款增长速度。2009年银行全部贷款增长率为26.57%,较2008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长率也增至38.61%。经济大增,投资需求旺盛,也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从2010年开始,央行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了信贷规模,使房地产贷款的增长率减缓,减缓至2012年的12.86%。在2012年年末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定经济,使得2013年房地产增长率有所增加。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再次打压房地产市场,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从表3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贷款占银行总贷款比重越来越大。一般认为,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超过10%则存在轻微的房地产泡沫,超过20%则存在严重泡沫;而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比重逐年增加,到2013年为20.32%,超过20%。可见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房企融资单一,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时对银行来说也加大了风险。如果企业资金链断裂,那么银行会出现很多坏账,从而导致银行的危机,银行为了防止泡沫破裂,继续给房地产大量贷款,又会加剧泡沫,进入死循环。

2利率

通过调整存贷利率,可以用来控制信贷成本。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0%,而我国房地产开发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利率提高会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房价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开发商就会减少投资。相应的利率降低,融资、财务等成本减少,就会加大投资。对于老百姓来说,购买房屋主要靠银行贷款,利率增加时,购房成本增加,增加了购房者每月还款的负担,会减少购房或者持观望态度,投资买房的人也会因为投资成本加大,利润减少而减少买房,转而把钱投入储蓄或者债券。当利率减少时,人们更愿意把钱从银行取出,进行投资,我国投资渠道少,房地产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但是利率政策具有时滞性,并且跟房地产高额的回报率相比,效果不明显。而老百姓买房也主要受需求影响较大。

3结语

货币市场论文篇5

【关键词】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发现;协整分析

一、引言

2012年9月17日,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批准,全球首只人民币可交收货币期货合约――人民币货币期货合约在香港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外汇期货市场具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套期保值功能,另一个是价格发现的功能。外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外汇期货市场上,通过参与者各方有序的公开竞争和讨价还价,形成的汇率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会对现货市场的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外汇期货市场由于其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强的流动性的特点,会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发现制度。

国外学者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外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方面,kyle(1985)以及stoll和whaley(1988)通过研究认为外汇期货的引入提高了现货市场流动性,降低了其波动性,因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深度的信息传递的速度。theodor(198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加元、英镑、日元、德国马克以及瑞士法郎等货币期货能够有效的预测远期外汇汇率。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期货合约对象绝大多数以实物期货为主,因此国内学者对实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比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上市,对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朱寅姝(2011)以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相互关系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刘向丽,张雨萌(2012)在vecm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因子份额模型和修正信息份额模型实证研究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发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在开放半年内具有较强的价格发现功能。蔡振忠(2012)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长短期的价格发现机制,结果表明我国股指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的贡献率较大。总的来看,国外关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多,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关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现货市场影响因素

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到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主要包括:第一,有效的离岸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也缺乏一个合理的汇率定价制度,因此即期人民币汇率并不能完全反应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市场交易者无法准确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来进行套利或投机,期货市场也难以形成基于现货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第二,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规模。由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拟合程度和现货市场规模呈正相关趋势,因此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市场的自由程度。市场规模越大,则会有越多的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或者投机操作,进而大大提高了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一致性。

(二)期货市场影响因素

首先,期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价格发现的效率。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则很难吸引投资者的加入,因此不利于市场信息融入到期货价格中去,影响价格发现的效率。周波(2006)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交易费用的存在会损害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充分发挥,并且会降低市场的交易量。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的交易费用为每张合约人民币8元。其次,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到价格发现的效率。流动性较强的期货市场,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大量参与者依据不同的市场信息给出自己的价格预期,市场将这些预期汇集起来会形成一个贴近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因此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由于人民币货币期货上市交易时间较短,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类型为日交易数据,样本区间为2012年11月1日至12月24日,除去双休日共38组数据。本文的数据分析是基于eviews6.0进行的。对于每一个货币期货合约,其时间跨度是有限的,任一交割月份的合约在到期日以后将不再存在,因此不同于即期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本文为了构造连续的时间序列,选取离交割月份最近的人民币期货合约的每日结算价,在上一月份合约到期后,再选取下一月份合约的每日结算价。为了保持时间的一致性,人民币每日即期汇率的选择与每日期货结算价的时间一致,即同时去除双休日的即期汇率数据。本文所定义的变量如下:ft表示人民币货币期货日结算价(数据来源于香港交易所),pt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数据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样本区间自2012年11月01日至12月24日。

(二)实证分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限,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价格发现的作用,对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影响较弱,但是长期内仍然会对现货市场上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短期内受到现货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大,且长期内一直存在。

四、本文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短期内偏离均衡状态时会进行自动调整,说明人民币货币期货结算价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第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一阶滞后值对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的影响较大,而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的一阶滞后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弱,说明目前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较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发展更加成熟。第三,在价格发现功能上,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较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期货市场的功能,但是其价格发现作用已经初显。

通过本文的分析,关于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我们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但是由于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上市交易仅三个月左右,因此可获得的交易数据数量有限,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随着投资者对人民币货币期货产品认可度的增加,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价格发现功能也会逐步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寅姝.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实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8~34

[2] 刘向丽,张雨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经济与金融.2012(2):71~76

货币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指数 实证研究 相关关系

■一、引言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很有现实意义。目前,大部分研究更多的专注于股票市场如何影响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性以及宏观经济稳定性等方面。而对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股票市场,研究得并不多。研究货币政策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对于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有价值,能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提供参考意见,特别是是否干预以及如何干预资本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主要从实证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展得较早,成果也较为丰富。homa&jaffee(1971)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联邦基金利率与股指的回归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与联邦基准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未来一段时期的股票收益状况。friedman(1988)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金融市场,股票价格的趋势以及波动可以由货币供应量部分解释; rigobon等人(2003)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指与短期利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然而,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是相互矛盾的。一般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股票等资产价格能及时对货币政策的变动作出有效的调整,即资本市场服从弱式或半强式有效。

国内学者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钱小安(1998)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沪深指数与货币各层次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异,且并不稳定的结论;孙华妤、马跃(2003)认为利率对于股指有较大影响,而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并不明显;钟小强(2008)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显示,股票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很难得出关于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较为统一的共识。一方面这是由于研究的样本差异造成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以往的研究很难解释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本文拟采用近5年的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数据,以货币政策传导为主线,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读和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与以往股票市场在经济中影响力较为有限不同,目前股票市场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单向影响的格局,股票市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比如,通过市场交易、资源配置等效应间接的影响市场利率、货币供给。

1.变量的选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可控、可测、较为相关且抗干扰的、具有较好适应性的原则,确立的中介指标通常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等。汇率目前未被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其中,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于股市的影响较为明显,作用也比较直接。其作用机理在于:

(1)利率通过影响储蓄与投资的转换影响股价

利率直接决定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利率的变动是投资者进行资产选择的重要参考。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提高或降低了持币成本,储蓄增加或减少,结果是抑制或刺激了市场上的投资需求,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或上升。

(2)货币数量通过决定资金面调整股票价格

根据资产选择理论,货币数量增加,直接导致无风险资产的比例升高,投资者将重新分配资产,提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在风险资产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风险资产价格将上涨。一般而言,货币供给量增加,资金面充裕,股票价格上涨;货币供给量下降,资金面短缺,股票价格下降。

基于上述的理由,本文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舍弃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指标。

2.样本及统计区间的选择

由于研究股票市场的需要,利率应尽可能的体现市场化,因此,本文选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以反映短期资金的供给需求。而货币供给量样本的选择应遵循大口径的原则,故本文选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股票指数则选择最能反映股票市场整体状况的上证综合指数(si)。

统计区间的选择需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计量统计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要能体现现阶段股票市场的特征,因此,既不能选取过短的区间以免由于样本容量太小影响计量统计的可靠性,也不能选取区间过长而导致市场特征不明显。本文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此期间,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个大涨大跌的完整周期,实体经济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正处于恢复中,该统计区间能比较理想的反映目前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特征。

为了减轻回归模型中出现异方差的可能,本文的研究数据将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和gta国泰安研究中心。

3.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判断是进行建立模型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最为常见的检验方法,即单位根检验,以此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r)满足平稳性的要求,而货币供应量(lm2)和上证综指(lsi)均为非平稳数据,因此,需要对其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各变量进过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统计量的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因此,全体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2)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分别对lsi、lr和lsi、lm2进行协整分析,采用一阶差分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协整方程:

vecm=dlsi 9.799590dlm2(2)

协整方程:

vecm= dlsi-1.417833dlr (3)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股票指数与货币供给量(lm2)显著正相关,一阶差分后的股票指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弹性系数为9.799590。股票指数对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r)显著负相关,一阶差分后的股票指数对利率的弹性系数为-1.417833。实证结果验证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股票市场的正向和反向效应。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用来验证两组变量之间的作为原因及结果的解释关系。样本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仅仅能说明三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无法弄清它们之间谁是因、谁为果,如何通过货币工具的操作实现目标。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1)si与r互相之间不存在解释关系,这也与中国的实际状况吻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虽然是一个市场化利率,但这个利率仍然受到人民银行利率政策的强烈影响,同时,我国经济是二元分割现象较为明显,股票市场仍远未成熟,股票价格指数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并不明显。

(2)m2是si的格兰杰原因,si并不是m2的格兰杰原因。这个检验的结论表明,货币供应量对于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是单向的,而且是显著的解释因素。这可以解释为,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资金驱动为特征的股市,股市行情的涨跌,更多的取决于资金面的状况。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指数同涨同跌。然而,股票价格指数的涨跌并不能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目前,我国外汇占款逐年增加,货币被发行的状况较为严重,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并不是金融市场、经济状况指标,而是中央银行的结汇操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03年至07年十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后,由于周期性调整的需要以及次贷危机冲击的双重因素作用,连续两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与此同时,股指也应声下探谷底。为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中央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止住了经济下滑的趋势和股市进一步走低的颓势。但由于09年上半年过度增长的信贷规模,流动性过剩的苗头引发了市场、投资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09年下半年,货币当局将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动态微调的货币政策,即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依据实证检验的结果,给出符合当前经济及金融市场状况的政策建议,包括:

1.相机调整货币供应量

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均表明,货币供应量m2对于股票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有着较为显著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既体现为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均衡关系,也体现为货币供给量对于股票市场直接影响,即成为决定股票价格指数涨跌的决定因素。基于这个检验结果,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及需要,相机调整货币供给量,控制货币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从而实现稳定股票市场的政策目标。

资产价格直接关系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影响居民的消费潜力及意愿。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统筹兼顾物价水平和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利率与股票指数存在之间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两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不支持利率对于股票市场具有解释作用的判断。综合两个检验的结论,说明制定利率政策的出发点在于稳定市场的投资机会成本,恰当的引导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利率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变动。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尤其是由于债务危机的侵袭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需要货币当局谨慎的调整利率政策,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继续维持投资的动力,持续推动经济的发展。

利率变动对于股票指数的解释力不强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的现实,说明利率在我国仍然不是使用资本的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因此,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标量、尤其是投资对于利率的敏感性,将有助于发挥利率在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

3.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

实证检验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够对市场信息,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动做出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当然,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利率对于股票市场的解释作用较小,说明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仍未成熟,进一步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于传导货币政策,真正使股票市场成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oma, k. and jaffee, d. 1971, “the supply of money and comm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e 26, 1045 -66.

[2]friedman. 1988, 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6 no 2.

[3]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货币市场论文篇7

关键词:预期通货膨胀;汇率;实际货币需求;股市

中图分类号: 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一、前言

根据经典的货币数量论,通胀预期、股票收益率等对于货币需求都有重要影响。同时考虑到开放经济条件,则可以将汇率作为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股市以及通胀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替代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效应以及资产组合效应等实现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货币需求有较多的研究,但是综合考虑汇率、股市以及通胀预期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较少,而且对于通胀预期的计算也未达成一致。弗里德曼(friedman,1988)提出,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财富效应、替代效应、交易效应以及资产组合效应。关于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有正向影响与反向影响两个方面的分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从货币流动性的角度认为股票价格上涨将增多货币需求。姜波克和陈华(2003)、石建民(2001)、巴汉拉萨(baharumshah,2009)等从股市交易规模与市值规模的角度,探讨股市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认为股市对货币需求具有正向的影响。另外一些文献认为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负向的。赵明勋(2005)通过实证研究中国股市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认为股价上升倾向于降低货币需求。易行健(2004)也认为股市与货币需求是负相关关系。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王晓芳、王学伟(2008)将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为m1以及m2两个方面,认为股市上涨在短期内会增加对m1的需求和减少对m2的需求,在长期会减少对m1和m2两者的需求。王永中(2009)认为,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与财富效应的力量对比。

汇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源于马德尔(mudell,1963)的猜想:货币需求可能不仅仅依赖于收入与利率,而且可能受汇率的影响。吴(wu,2001)提出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汇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货币替代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效应以及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认为汇率对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阿朗戈和纳德里(arango和nadiri,1981)的研究表明,货币需求明显依赖于预期汇率波动以及外国利率。麦吉本(mcgibany,1995)认为汇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能会轻微降低货币数量变化的有效性以及轻微增加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王国松(2006)、万晓利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都认为国外利率与汇率对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宋金奇、雷钦礼(2009)通过构建非线性误差修正模型,认为汇率变动是影响我国长期货币需求稳定的关键因素。

国内也有关于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的研究。王少平、李子奈(2004)研究认为,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时间趋势,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为m1,实际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需求和利率是关于协整向量的弱外生变量。王一鸣、赵留彦(2006)通过比较货币存量的实际调整机制与名义调整机制,认为在实际调整机制下,预期通胀对货币需求没有独立的影响。在名义调整机制下,通胀预期成为货币需求的一个解释变量。

现在也有较多的文献综合考虑股市以及汇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肖卫国、袁威(2011)通过建立svar模型,将汇率与股市纳入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认为股票收益率以及汇率是货币需求的长期影响因素。但是综合考虑汇率、股市以及通胀预期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较少,而且对于通胀预期的计算也未达成一致。本文使用菲利普斯—奥肯曲线计算预期通货膨胀率,构建货币需求函数,研究汇率、股市以及通胀预期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考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2008—2010年,人民币汇率以及货币需求同比增长率都达到峰值又回落,然后逐步趋稳,两者变动是基本一致的。货币需求同比增长率与股票市场市盈率呈现出明显的同步关系。同时,通货膨胀率为倒u型走势,但是货币需求同比增长率却达到峰值,货币需求同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货币需求、人民币汇率以及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以构建相关模型进行验证。

弗里德曼在1956年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需求公式可表示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处理

本文使用9个变量,即dm、gap、πe、cpi、rs、r、m、reer以及虚拟变量(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见表1)。货币供应量采用m2,并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实际货币需求由名义货币余额除以cpi表示,名义货币余额以m2作为替代变量。由于只有gdp的季度数据,本文以工业增加值作为gdp的变量,并用x12进行季节调整,作为产出缺口的变量。实际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以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取自然对数值。

从图1可以看出,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将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在2个月后上升幅度达到最大,在小幅波动后,7个月之后趋于平稳。通胀预期上升1个百分点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幅度与汇率的影响相同。由此说明,汇率与通胀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相同。

5. 方差分解。除了采用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来评价var模型外,本文还采用了方差分解技术对实际货币需求预测误差进行分解,以分析汇率与通胀预期在解释货币需求变化中的重要程度,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除了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受产出缺口、汇率以及通胀预期的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缺口、通胀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呈上升趋势,最后分别稳定在5%与7%左右。汇率的影响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最后稳定在4%左右。这说明实际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出缺口、汇率以及通胀预期。

四、结论

本文基于2005年7月—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通胀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预期通货膨胀对于货币需求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外汇市场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的传递速度没有显著差异,影响程度有限,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因此要加快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及资本市场效率,控制通胀预期,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陈华.证券市场和货币需求:一个新货币需求函数的探讨[j].世界经济文汇,2003,(1).

[2]陆军,钟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j].经济研究,2003,(8).

[3]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货币市场论文篇8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股票市值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11.02

1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8 年起确立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地位,这标志着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另外,随着近年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股票市场也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资本市场,居民储蓄进入股票市场,居民投资股票市场在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投资者研究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的走向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投资者了解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股票市场的关系,从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2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参考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的作者关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结论比如hamburger,kochin(1996)不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期限不同。陈姝(2009)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调整会对股票收益产生影响,但经检验每次股票收益的变化都不相同。冰(2010)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的利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之间关系,结论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的结论。万解秋、徐涛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扰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大。m1冲击对股市影响更大,但影响存在一个月的时滞,而m0、m2冲击对股市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国内有关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的角度看,学者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关注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货币政策要不要把股票市场作为决策因素加以考虑;而另一类则主要关心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如王晓芳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到 m2 与上证综指的相关系数达到0.85,但是该文的分析比较简单,但未阐明对数据的具体处理方法。孙华妤等应用动态滚动式的计量检验方法发现所有货币数量( m0、 m1 和 m2) 对股票市场价格都没有影响。于长秋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别对我国股票价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二者相互影响。

3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实证分析

本文从2007到2012年货币供应量与上证指数之间来分析,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3.1货币供给量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分为直接、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m0、m1、m2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间接影响是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走向预期,从而影响股市的价格波动。

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指标选取 m0、m1和 m2作为衡量指标,样本期间为 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处理均采用eviews3.1软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我国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如下:

m0:流通中现金;

m1:m0 企业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信用卡类存款;

m2:m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

2007年到2012年货币供应量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的增速m1、m2来分析股票市场的变化,m1-m2是股市资金流入流出的重要指标之一,若m1-m2的数值变大,表明企业居民存款活期形式理财,企业和居民交易频繁,经济景气指数上升。若m1-m2数值缩小,表明企业和居民倾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投资理财,未来可选择投资股票市场的机会将受限,企业居民手中闲置资金从实体经济中存贮下来,经济运行指数将回落。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实证关系表明,m1-m2数值与上证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m1-m2数值的拐点对股指有指示作用。图1是2008年到2012年m1-m2与上证指数的变化关系图。从图中可以两者走势基本一致。

3.2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选用上证指数收盘指数作为股市市场价格方向标,以sz表示上证a指数,取样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检验上证a指数变量与货币供应量指标变量各自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其次,经过 adf检验,如果在取样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则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再次,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别检验m0、m1和 m2与上证a指数(sz)的关系;最后,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不同层次m0、m1和 m2之间的影响程度

(2)单位根检验。

总体而言,差不多所有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存在时间趋势。因此,分析经济变量模型时,进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通常都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存在时间趋势,进一步分析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分析方法。首先,检验被分析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经过adf检验模型检验,m0序列是一阶单整。同样,m1、m2上证指数序列均是一阶单整。

(3)格兰杰检验。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有一个前提是变量具有平稳性,假如变量不平稳,则必须是协整的;所以可以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论

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判断,从流通中的现金m0还是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层次分析,与股票市场价格指数都是相互影响的。

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可以看出,上证指数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不明显,但货币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证指数。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在进行货币政策执行和操作时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应关注银行的政策调整,如2013年货币政策的放松将对证券市场的注入活力;投资者根据货币政策的走向,能准确把握股票市场的买卖时机。

参考文献

[1]wurgler jeffrey.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187.214.

[2]刘赣州.资本市场与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3]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经济研究,2005,(1):77.84.

[4]杨广青,倪李澜.福建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0,(2).

[5]龚鸣.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研究——基于股票资产价格波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6] 蒋厚栋.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以房地产价格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10,(02).

货币市场论文篇9

关键词:货币需求函数制度变量协整分析向量误差调整

货币需求函数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焦点,从费雪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古典学派,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托宾-鲍莫尔的存货模型,直至弗里德曼和梅尔茨的货币主义学派,投身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不计其数,所获得的成果也是相当可观。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建立也是政府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们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起点。进一步讲,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1.理论和研究方法回顾

1.1国内理论的回顾

由于国外的货币需求理论汗牛充栋,各类文献都有涉及,故本文不给予回顾,而是主要着眼于国内理论的新近发展。从国内的有关文献看,近年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大多是在国外经典理论上的修补,部分学者看到国外发达市场上发展出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货币现象,从而引入了制度变量。易纲(1991)提出旨在突出经济货币化因素的货币需求函数,他认为,中国转轨经济中货币化因素促使了超额货币需求的产生。根据其模型的推断,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化指数的影响程度必然会逐步缩小,货币化进程对超额货币需求的吸收能力也将逐渐变小。秦朵(1997)经过实证分析发现,用一般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我国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过于简单,仅仅构成goldfeld和sichel(1990)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例,她对通用货币需求模型进行扩展时考虑了与中国经济制度有关的三方面因素:一是由计划控制造成的抑制性投资需求,二是计划体制软约束造成的过度资金需求,三是市场化改革引起的对货币的超常需求。李成(2002)在对易纲、秦朵、张杰等人的理论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中国在不同改革阶段,货币需求函数中包含的主要因素不相同,处在制度转轨期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需要做出不断修正和扩展,才能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解释。改革初期货币化进程是促成货币超额需求的主要因素,90代国家控制能力又成了促使货币供应量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90年代末期迄今则需要新货币需求函数的出现。

另外,在选取制度变量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有:郭浩(1999)从金融资产积累角度考察了货币需求。李恒光(2000)对美国和亚洲九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货币定义,而且也使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目标变量发生变化。谢富胜(2000)和焦瑾璞(2002)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货币需求函数之间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王平权(2002)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研究了人口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王松奇(2003)通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内涵的重新解释,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货币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1.2国外研究方法的回顾

90年代以来,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大多采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货币需求与相关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lastrapesandselgin(1994)运用向量自回归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短期持有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反应;darrat(1996)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做出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长期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值得注意的是他引入了外汇作为其中的一个因变量,以代替该国的国内资本市场收益。

h.fujiki(1998)利用季节调整合成数据(paneldata)的方法,估计了日本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检验结果是强有效的。michaelfunke(2001)利用1980~1998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欧元区的货币需求长期有效性和短期有效性之间的联系。junnagayasu(2003)通过对货币需求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发现标准货币需求模型无法解释1992年以来(即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经济衰退现象。

1.3国内研究方法的回顾

我国目前对货币需求函数建模的方法与西方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黄先开和邓述慧(2000)利用1980~1996的季度数据给出了johansen检验结果,得到两个协整向量,分别对应货币市场和和商品市场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然后建立了误差调整模型。陆金海和陈浪南(2000)运用了协整分析和误差调整(ecm)分析方法,考察了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同样存在长期均衡,货币需求量受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呈显著水平。汪红驹(2002)根据误差修正(ecm)模型估计了中国1979~2000年的货币需求函数,结果表明m1和m2的实际金额与实际gdp和一年期存款利率之间存在同积关系,说明长期的货币需求与实际gdp以及利率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2.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在对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回顾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那些参考国外的经典理论并用较为现代的计量方法建立的模型,尽管在统计意义上看是成功的,但他们建模时大多忽略了制度变量,这些制度变量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货币需求;而那些对制度因素感兴趣的学者往往无法测度出制度变量或者建模技术过于陈旧,难以给出较严格的货币需求函数。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利用1998~2002年的月度数据,选取了能够代表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信贷活动规模两个方面的制度变量,通过johansen检验,试图找出长期稳定关系,并得出经过向量误差调整(vec)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的贡献就在于对若干制度变量的选取和测度,使得模型更具备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本文之所以只选取代表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信贷活动规模两方面的制度变量,是因为我们在选取制度变量时,主要考虑到目前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比如经济结构转型,这是贯穿于中国经济现象的长期命题,不可忽略;而企业信贷活动扩张恰好是当前中国市场的一个特殊现象,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分额不断下降,但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银行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对国有企业仍然有着体制性的“软预算”机制。正是这些现象,它们对货币需求影响程度有多大,把它们引入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是否合理,就成了本文要考察的问题了。影响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复杂而且广泛,除了以往经典理论里出现的解释变量外,要想对货币需求函数精确建模,还需要现在和后来的学者们不断挖掘尚未发现的解释变量。

以下是对本文建模所包含的变量以及数据的说明:

2.1因变量:

实际狭义货币mr=m1/p:中国人民银行将m1定义为现金 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我们采用m1作货币指标,而不采取m0和m2;原因在于:一、m0已经无法反映实际货币需求;二、m2包含的货币存量部分与国民生产总值这类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不相匹配,通常,存量与流量之比例总是时变的,但这并不反映理论隐含的规律性。另外,我国的m2统计口径在不同年份有较多差异,从数据的可采取程度来看,也不倾向于采取m2。这里的p我们取较常用的消费价格指数。

2.2规模变量:

实际消费品零售额yr=y/p:一般代替财富的规模变量可选用gdp,gnp,国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货币收入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取了消费品零售额,在实际操作中是反映国民永久性收入的一个比较好的变量。

2.3机会变量:

2.3.1实际利率rr:等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减去通货膨胀率inf

2.3.2静态预期通货膨胀率inf:即inf=p(-1)。

2.3.3实际证券市场市价总值value: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里,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是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但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较晚开展,而且交易量较小,其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另外,债券收益率数据在中国是相当难采集的;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由市价总值来度量,是以往的文献里较多出现的测度指标,更值得注意的是证券市场总量的急剧扩容有可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2.4制度变量:

2.4.1国有工业产值比重ratio:

即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我国经济结构转轨过程的常用变量,把它归入制度变量,目的在于考察市场化程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对于为什么选取这个指标,秦朵(1997)给出了论证,我们这里直接采用。

2.4.2企业信贷活动规模credit:

谷京萍(2001)曾重点阐述了企业信贷需求过度扩张的成因,她认为企业信贷需求过度扩张在于国有企业的微观机制的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改革的滞后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企业的投资饥渴与个人收入的超分配,企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以及过度的投资需求和收入分配需求,而银行信贷约束的软化使企业过度扩张的信贷需求得以实现。她由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构造一个新的指标衡量企业信贷需求扩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这涉及到各个企业混乱的微观财务状况,统计意义并不明显。1998年,构成我国金融资产总量中,对银行债权仍占78.4%,构成金融资产总量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银行存款贷款;而银行的资金运用中,信贷资金占到了70.4%。企业在贷款取得后一部分存在企业活期帐户和少量现金持有以待扩大投资,另一部分一般是弥补亏损,我们要测度的是这部分企业信贷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变化程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所以大致上取credit=【(金融机构存款-居民储蓄)+企业亏损额】÷金融机构贷款。

2.5随机因素:

随机变量u,包含其他制度变量以及数据观测误差等等,除本文选取的两个制度变量外,其他的变量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挖掘。

相应的,以上变量取对数形式后,分别为lmr=log(mr),lyr=log(yr),lrr=log(rr),linf=log(inf),lvalue=log(value),lratio=log(ratio),lcredit=log(credit);上述变量都经过了从名义变量到实际变量的转换,且不考虑对上述变量进行季节调整。

从而函数表达式为:

lmr=f(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u);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等,数据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60个样本,这次考虑只是做1998年至2002年的函数形式,原因在于:一、以往的文献证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1994年以后的货币化程度可以在模型中忽略掉,这样做可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谢富胜2000);二、满足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定期公布季度数据,而月度数据在1998年以后比较容易计算和获得。三、我们认为5年符合中国5年发展计划的宏观调控周期,可视为中长期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间内,制度变量是不可忽略的。

3.计量方法与实证分析

3.1计量方法:

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容易出现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现象。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所有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整形阶数。本文采用增广的dickey-fuller检验(adf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

对于1阶差分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关于协整检验研究已经发展成了两种主要的方法:一是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johansen极大似然法可以精确地检验出协整向量的数目r,因此我们采用johansen方法。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误差修正(vec:vectorerrorcorrection)模型对函数进行估计。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不同于误差向量调整模型(ecm),是因为它对诸变量施加了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vec模型只能用于有协整关系的序列建模。

3.2中国的实证:

我们利用计量软件spss10.0对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对lmr=f(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u)建模。

3.2.1adf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长期的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考察它们是否具备同阶整形的条件,这也是进入协整分析的前提。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c,t,n)临界值(5%)

lcredit-2.314544(c,t,3)-3.4904

lcredit-5.620754(c,o,1)-2.9127

lmr-3.068633(c,t,3)-3.4904

lmr-7.944472(c,0,1)-2.9127

lyr-4.586632(c,t,3)-3.4904

lyr-4.920526(c,0,1)-2.9127

lrr-2.580948(c,0,3)-2.9137

lrr-7.757722(c,0,1)-2.9127

linf-3.187362(c,0,3)-2.9137

linf-5.890185(c,0,1)-2.9127

lvalue-0.879052(c,t,3)-3.4904

lvalue-4.635321(c,0,1)-2.9127

lratio-0.366660(c,0,3)-2.9137

lratio-7.611158(c,0,1)-2.9127

注:检验形式(c,t,n)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表中所列临界值为5%置信水平下的adf检验mackinnon统计值。

我们可以看到在95%的置信区间里,上述7个变量全部是1阶整形;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3.2.2johansen检验:

通过johansen检验发现,第五个似然比统计量大于99%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第五个原假设被拒绝,即至少有4个协整关系。我们关心有一般经济意义的协整关系式,故取经过标准化的协整系数表,如下:

表2johansen检验结果

eigenvaluelikelihoodratio5%criticalvalue1%criticalvaluehypothesizedno.ofce(s)

0.756385221.3992124.24133.57none**

0.529316140.905794.15103.18atmost1**

0.45029497.9522568.5276.07atmost2**

0.42446163.8450647.2154.46atmost3**

0.34331132.3555329.6835.65atmost4*

0.1279038.38445215.4120.04atmost5

0.0101890.5837653.766.65atmost6

注:*(**)表示在5%(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3标准化协整系数

lmr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c

1.0000001.168161

(0.36872)0.301516

(0.06185)3.514679

(0.83901)0.109613

(0.10296)2.413601

(0.39713)-2.832221

(0.57258)-37.75279

写成数学表达式:

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该方程式反映了序列间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另外,令

vecm=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vecm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核心部分。

从协整关系看,

1、实际消费品零售额的系数为1.168161,接近于国际上的检验结果,即实际消费品零售额每变化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变化1.168161个百分点;一般而言,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收入大于1,说明经济中的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模型中的弹性系数并未偏离太多,可以大致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这与以往学者们的结论一致。

2、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利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变化0.3个点。但要注意到,中国利率尚为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并真正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均衡,人们在持有货币时并未十分考虑利率因素,认为中央政府一旦将利率提高就意味着要紧缩经济,反而持币观望。

3、通货膨胀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相当大,将近3.5。我们知道,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宏观经济状况,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4、股票市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说明投资者更愿意在股市上冒险赚钱,而不是分散风险。但0.1的弹性系数并不是太大,我们尚无法推断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孰大孰小。

5、市场化程度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且系数相当高2.4,这也表明了市场化程度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影响相当大,中国经济转轨的制度因素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应该忽略,这也是学者们在从事货币需求理论研究时不能绕开的问题之一。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逐渐减小,实际货币需求量将大幅的减少。

6、企业信贷扩张与货币需求量呈相关系数相当高,接近于市场化程度弹性,这与我们对企业信贷扩张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的估计相符合的。这反映了近5年里,现行体制内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冲动”仍然存在,随之而来的政府对国企资金的“软预算”和对银行的特殊“安全”准则继续存在。国企改革和银行改革任重道远。

3.2.3向量误差调整模型:

最后在协整关系的约束条件下,建立货币需求函数的向量误差调整模型,观察在长期均衡中的短期波动。采用hendry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去掉检验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向量误差调整模型。

d(lmr)=-0.4710102847×d(lmr(-1))-0.4330927203*d(lmr(-2))+0.1503427887×d(lyr(-1))-0.8126287334×d(linf(-1))+0.053675543×d(lvalue(-1))+0.05528580046×d(lvalue(-2))+0.1052109636×d(lratio(-1))+0.1682600795×d(lratio(-2))-0.3706352754×d(lcredit(-1))+0.02635528142-0.153780584×vecm

其中,vecm=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从拟合度、aic和sc等统计量上看(如附录之表4所示),模型是成功的。

从结果上看,长期系数是-0.154,修正幅度并不太大,而短期冲击值得关注,这说明在研究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时既要看中长期的稳定,也不能忽视短期内的波动。我们发现:

1、短期的滞后一期的收入弹性继续存在,且影响较大,即短期内实际消费品零售额波动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波动0.47个百分点。

2、模型中忽略掉利率变量,这与中国的利率非市场化有关,因为中国政府可以坚持2~3年利率不动,短期内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是条直线。:

3、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因变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弹性较大,这既符合传统理论,也较好的解释了居民更愿意采用通胀率而不是利率来预期未来。

4、证券市场短期对人们的持币量影响很小,说明投资者短期内对中国证券市场不信任,容易用脚投票,短期内中国的股票市场投机性很强。

5、滞后一期和两期的市场化以及滞后一期的企业信贷扩张,它们在理论上是假设短期内不变,但我们还是将它们引入了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影响不大,这也与理论假设相符合。

4.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结果表明研究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时既要看中长期的稳定,也不能忽视短期内的波动。我们发现,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证券市价总值和国有工业产值比重及企业信贷活动规模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在短期内利率、证券市值波动以及制度变量等一些解释变量不会对实际货币需求产生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利率市场化必须加快,中国经济转轨的制度因素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应该忽略,以及现行体制内政府对国企资金的“软预算”的现象继续存在。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建模是个复杂而又必要的工作,特别是对制度变量的挖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浩,1999,“从金融资产积累角度对货币需求的考察”,《城市金融论坛》,第5期,p16-22.

【2】谷京萍,2001,“企业信贷需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易纲教授.

【3】黄先开、邓述慧,2000,“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共同均衡下的货币需求建模与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5期,p46-53.

【4】焦瑾璞,2002,“股价变动对货币供求影响增大---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课题组.

【5】李成、赵鹏,2002,“货币需求实证分析和区域货币政策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p27-33.

【6】李恒光,2000,“金融创新和货币需求函数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第4期,p5-12.

【7】陆金海、陈浪南,2000,“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长期均衡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63-68.

【8】秦朵,1997,“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经济研究》,第10期,p16-25.

【9】汪红驹,2002,“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世界经济》,第5期,p55-61.

【10】王平权,2002,“人口和货币需求论”,《人口与经济》,第5期,p59-63.

【11】王松奇,2003,“中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西南金融》,第4期,p9-13.

【12】谢富胜、戴春平,2001,“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1期,p24-29.

【13】易纲,1996,“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第12期,p21-26.

【14】ali-f.darratandsulimanmosman,1994,volatilityofmoneygrowthandtheu.s.velocitypuzzle:somefurtherresults,journalofbusiness,may.

【15】engelrf,hendrydf,andrichardjf.,1983,exogeneity.econometrica51,277-304.

【16】englerfandgrangercwj.,1987,co-integrationanderror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testing,econometrica55,251-276

货币市场论文篇10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