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职能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0 15:18:09
货币的职能篇1
关键词:货币;职能;流通;手段
货币职能在经济学中一直被认定为流通、价值、支付、贮藏、世界货币等,这些职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货币的职能属性。但是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经济学不断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变得更加精细化,发挥的作用也开始变得更加积极。因此,对于货币职能在现阶段进行一些新的探讨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一、流通手段以及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职能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主要指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所充当的媒介所发挥的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易中所充当的媒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较为突出的功能,但是称之为“流通手段”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货币代替了传统的物物交换,极大的便捷了交易市场,但是在这过程中货币充当的更多却是“工具”的角色,货币的工具属性更加显著,而非货币本身的手段,货币职能中对流通手段的定义有所欠缺,货币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本身并不能使用某种手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在这一点上,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对货币流通“手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够全面的,不能精确的表现出货币本该具备的属性与功能。
而提及货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容否认的,主要指的是货币能够体现商品价值的职能,经济学理论中认为,货币本身也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价值,是人类劳动的价值的计量,是一种特殊化的商品。而实际上,在现实中,货币并非真正的充当某种产品,更多的是商品的价格尺度,或者说使用价值尺度,而不是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商品使用价值时,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货币在对商品使用价值进行测定时,并不是直接通过劳动时间进行测定,而是通过价格这一商品价值转换方式来进行测定,而商品价值的内在因素以及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商品价格的波动,因此货币的价值尺度的准确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加价格波动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多样性,使得货币的价值尺度显得不那么精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使得货币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但是货币作为一种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其自身所凝聚的社会劳动时间是充满变化的,这也就使得其所衡量的商品的价值的无法进行历史性的比较。加之,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货币在商品价值衡量方面受到一定的影。
二、支付、贮藏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的支付职能,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货币在支付各种类型资金时的职能,货币在这方面职能的定义显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货币本身的支付职能中,只是单纯的一种“付出”的行为,并没有带有延期支付的含义,而在实际中货币很多时候都存在“延期支付”的情况,并且比较普遍,因而这一情况应该被考虑在定义之中。货币的贮藏手段,主要是指货币不主要发挥流通工具的作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可保存的商品进行贮藏,贮藏手段的定义对于货币职能而言,定义太过笼统与宽泛,并没有明确的表现出货币真正贮藏的对象、方式等,而是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贮藏”的定义。在现实中,对于货币的贮藏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社会财富,在这一点上货币的“贮藏”职能倘若能够加入财务的概念,则能够更加细化货币在“贮藏”方面的职能特点,也能够突出货币在“贮藏”职能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职能中的一项特殊职能,主要就表现在货币流通范围大小方面的职能特性,但是在这一点的定义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货币的定义从宏观角度来说就包括世界货币,但是又不仅仅是世界货币一项职能,世界货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能,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货币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货币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世界货币只是比货币的概念中多了一个限定的前提,即“世界”。但实际上将货币的其中一种职能定义为“世界货币”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现行经济学理论还没有对货币职能方面进行新的定义,但是笔者相信这样的定义将会很快到来。从目前情况看来,货币的这几种职能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职能所在,只是在定义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无论是哪一种货币职能,只要在概念上提高准确性,相信货币职能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推进。
三、结语
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货币的价值,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主要将货币职能分为流通、价值尺度、贮藏、支付以及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从概念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可拓展性较强。笔者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学理论中,货币职能的概念与定义将会变得更加的科学、精准。
参考文献:
[1]张昆仑.关于货币职能问题的新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货币的职能篇2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流通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货币流通职能具有两重性: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来源:文章屋网 )
货币的职能篇3
【关键词】比特币 点对点 虚拟货币 货币职能
一、货币史
从货币的简史中,可以发现货币形态演变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三个阶段,而货币制度的演变则经历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不兑现本位、纸币本位。从这些演变中又可以发现3个典型特征:货币材质去实体化、货币载体价值虚拟化和货币形态符号化。
(一)货币材质的去实体化
从大自然中选取的各式各样的天然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货币的材质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变化内在的驱动因素不外乎是满足人们为了让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使交换范围、交换频率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货币的货币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货币载体价值的虚拟化
在货币材质去实体化的同时,货币载体的价值也在逐渐的虚拟化。从物物交换时代,再到贵金属是的,再到纸币本位时代,以及现在的电子货币时代,货币载体本身的价值逐渐消失。一张100元的人民币纸币,纸张本身的价值与其票面价值相比是微乎其微。而货币的电子化,比如支付宝,更是让货币载体的价值彻底消失。货币载体价值的虚拟化来源于其材质的虚拟化,在货币材质变得没用任何使用价值,其货币载体的价值也就变得虚拟化。
(三)货币职能的符号化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实物货币时代,在商品价值量的一定和供求关系一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大小取决于充当货币的实物的价值大小。以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在今天,非实物货币(包括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货币所有的职能都符号化了,货币成为了记账单位。
二、比特币的货币价值
比特币是否具有价值?黄金派的观点是,货币就应该是商品货币,没有价值支撑的货币都不是好货币。信用派的观点是,货币只要有政府强权来支撑并强制使用就可以,它是用国家信用做担保的。比特派的观点是,比特币几乎符合货币理论里对货币的所有定义,同时还优于黄金和信用货币。比特币和黄金一样,通过总量控制以及分布式挖掘,杜绝了滥发货币的可能性。并且使交易变得高效、方便、安全,保护私有财产,去中心化有助于实现货币民主,保护私有财产,使交易高效、便捷,避免双重支付,这些已经足够有价值了。
三、比特币的货币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所具有的功能,也货币所有的特殊属性。也是货币作为货币的使用价值所在。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货币具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货币,从本质上说,它也同传统货币一样,也具有货币的五大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比特币也是具有价值的,它也是一种商品,也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比特币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上文所论述的,比特币有助于实现货币民主,保护私有财产,使交易高效、便捷,避免双重支付,另一个就是其生产的成本,也就是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和电力,这些都转化到比特币的价值之中。
(二)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比特币在商品交换中也充当着疾患的媒介,比如商品卖方将商品转化成比特币,再用这些比特币来购买其他商品。随着比特币生态圈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比特币正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一种媒介,作为流通手段。
(三)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这是因为货币本身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比特币作为一种商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自然拥有贮藏手段这一职能。
(四)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比特币在其具有交易所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实时支付,这样也就具有了支付手段这一职能,随着比特诺娜找娣⒄购推占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比特币来进行日常支付,包括购买商品、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经济活动。
(五)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比特币是基于互联网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没有国界的,而且其相比传统货币在跨国支付上的种种优点,使其很受欢迎,以后也必然能在全世界广泛流通。
总之,比特币其本身具有价值,并具有货币应该具有的五大职能,所以比特币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种新型货币。
四、比特币相比传统货币的优缺点
(一)比特币的优点
1.作为一种交换中介,比特币交易成本很低。它交易时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它采取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确认。
2.相对于传统货币,比特币的交易更加安全、透明、防伪。比特币采取加密算法,黑客无法破解。而且比特币易追踪,所有的比特币交易都在网络上公开,这能有效的防止非法活动。最后,比特币的自动认真机制也使它不可能被伪造。
3.比特币供应有限,无通胀之虞。比特币系统的设计有点仿造黄金供应,其上限数量为2100万个,可以有效防止央行滥发导致的通胀。
(二)比特币的缺点
1.剧烈的价格波动严重影响比特币价值储存的功能。虽然比特币也会受一些利好消息波动,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更像是一种投机行为。这种波动不仅影响了比特币的价值储存功能,也让一些大的商家不太可能接受比特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2.尽管比特币高效、透明,监管者依然有可能将其纳入监管,从而增加交易费用。政府不会任由一种新的货币被用来从事“黑市”或逃税活动。只要比特币受到监管,交易费用势必增加,低费用的优势就会减弱。
3.比特币交易平台的资质值得怀疑。由于绝大部分比特币用户无法自己挖矿,他们只能通过比特币平台用本地货币购买比特币进行交易。汇率风险暂且不谈,许多比特币交易所都因为被黑客攻击而令用户受到损失。
4.比特币并非法定货币,这可能不利于其成为国际货币。和法定货币不同,没有人有义务接受比特币支付。比特币的价值依赖于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瞬间就会灰飞烟灭。接连不断的价格波动和黑客攻击将持续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五、结论
无论是从货币的发展趋势,还是货币职能角度,比特币都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迈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韩裕光,孙伟,朱力.比特币的崛起:扩散速度与扩散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15(3):171-177.
[2]李.比特币会成为货币吗?[j].当代经济研究,2015(4):60-65.
[3]李威.比特币的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家,2015(4):106-110.
[4]哈耶克著,姚仲秋译.货币的非国家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8-1.
货币的职能篇4
货币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货币的实物商品本位阶段,简称商品货币阶段。这一阶段中以实物商品充当货币,例如羊、布、贝、白银,最终,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实物商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黄金与美元的脱钩、黄金的非货币化标志着此阶段的彻底结束。其次是货币的信用本位阶段,或称虚本位阶段,简称信用货币阶段或管理货币阶段。其间,货币与实物商品完全脱离关系,货币价值及货币发行量皆取决于一国金融当局的政策。其内部也划分为二个分阶段:(1)纸币阶段。以不可兑现的纸币形态为货币的存在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均处于纸币阶段;(2)无形货币阶段或称电子货币阶段。即个人、企业及一切经济单位将通过磁卡或网络等高科技介质进行所有的经济、金融活动。已不需要通过持有纸币来表示对货币的拥有,纸币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电子货币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初露端倪,并随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呈蓬勃发展之势。纸币阶段和无形货币阶段的区别在于货币的表现形式,而本质上都属于信用货币阶段。
如果认同上述货币发展阶段的存在,那么目前人们对货币的一些认识,则显得有所局限,不够全面。对货币的解释应贯穿所有货币发展阶段,不应相对于一个阶段,对应一种货币解释,从而不能准确把握和阐述货币的客观规律性。本文拟以跨阶段的视角对货币本质及职能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探讨。
二、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定义
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为货币总结了三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人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为货币归纳了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基本在这个框架内。马歇尔在他的《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这样论述道:“货币的主要职能分为二类,货币首先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金德尔伯格认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记帐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贮存等四种职能。米什金认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贮藏等三种职能。乔治﹒考夫曼认为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等三种职能。斯蒂格利茨认为货币的职能是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算单位。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上述提到的“价值标准”、“计算单位”、“记账单位”等均视同价值尺度,也可以把“交易媒介”、“交换媒介”、“流通手段”视为同一内容,那么各种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论述只是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而无本质的对立。
区别主要体现在对货币的定义上。经济学家们总是以其理解的货币的根本职能来为货币定义,由此表现出他们对货币职能理解的侧重与差异。马克思也是用货币的职能来为其定义的,“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的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充当一般等价物也是货币的一种职能,这种职能是货币其他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认为货币始终是商品则显得过于绝对而不适用于信用货币阶段。
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就是交换媒介,例如约翰﹒穆勒认为交换媒介和货币是等同的。马歇尔也曾这样论述道:“它们首先是指这样的交换媒介,这些交换媒介可以在彼此互不相识的人们中间自由地流通,并因此而转移在其表面标明的一定数额的一般购买力的支配权。……所以,它包括一切不管在何时何地作为购买商品和劳务及商业支付的手段,能够不受怀疑或调查就通行无阻的东西。”马歇尔的货币定义还包含着这样的含意:即支付手段是交换媒介的前提。
门格尔对货币是这样论述的:“即在当时当地销售力最大的财货,在交换中最为一般人所乐于接受,因而能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到最后才名之为货币。”销售力可以理解为交换能力,销售力最大的财货,便是交换媒介,因而可以认为门格尔是货币的“交换媒介论”者。虽然商品、财货可以承担货币的角色,货币本质上却不始终是商品或财货。此外,把货币只定义为交换媒介也显得过于简单。
我们来看一看凯恩斯的观点,凯恩斯在《货币论》中这样写道:“货币本身是交割后可清付债务契约和价目契约的东西,而且也是储存一般购买力的形式。”很明显,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叠加,这种观点很不全面。再者,把货币描述成“东西”显得很不准确、很不周密。当然,这有可能是原著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把“东西”换成“事物”则要稳妥得多。米什金的货币定义深受凯恩斯的影响,他在《货币金融学》中这样写道:“货币是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这种划范围式的定义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说明,不能解释清楚事物的本质。
斯蒂格利茨的货币定义似乎很清楚明了:“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某个社会作为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算单位所广泛接受的物品。”乔治﹒考夫曼的定义与之相似,“货币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充当商品交易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的物品。”这种叠加式的定义看似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各种职能并不是并列地、同样程度地发挥作用。另外,把货币描述成“物品”则显露了这种定义的局限性。很显然,货币不始终是物品,例如在无形货币阶段,货币只是帐面的余额。
可见,各种货币理论的分歧主要集中于对货币的定义上,而且,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定义都有所局限。
三、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再分析来重新认识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问题就是货币的根本职能问题。货币的正确定义需要对货币职能的正确理解,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货币的职能及相互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价值尺度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计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尺度的衡量作用在于其确定和标明衡量单位,没有单位则不成其为尺度。作为价值尺度,首先需要确定价值单位。而实践中人们是以货币商品的单位代行价值单位职能,这是一种间接确定价值单位的作法,是一种权衡。例如,黄金的重量单位并不是价值单位本身,如果1克黄金等于100斤米,只能说明1克黄金同100斤米的价值含量相同,而1克黄金究竟为多少价值量,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说明的问题。直接的价值单位的确定方法,应是以价值的概念内涵为依据的。如果价值被认为是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单位就应是“标准劳动力/小时”或“单位劳动时间”;如果价值被认为是效用,价值单位就应是效用单位。总之,价值应有自己的单位。而以货币商品的单位代行价值单位,也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首先,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理解不足,价值的独立量化,仍然是困难的、不现实的。其次,以货币商品单位代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并完全可以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虽然人们不能穷及价值为何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商品都具有价值,一定单位的某种商品所含的价值量是固定的。例如1克黄金,人们虽然不能明确说明它的价值是多少,但它所含的价值量是锁定的并且相对稳定,每一单位同质的黄金的价值量完全相同。如果以黄金的单位为价值单位,则其他商品通过同黄金单位的数量关系确定了自身的价值量,也确定了相互间的交换比例,商品货币同价值的关系就这样粗略地建立起来。同时,对于商品交换来说,重要的是确定商品间的交换比例。就是说,只要存在单位即可,而不论单位的实质内容。只要价值单位是可确定的、明确的,就是可行的。是以价值自身的单位,还是以货币商品的单位为价值单位,则是一个不十分重要的问题。再次,客观规律作用的发生总是先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一定的社会生活形式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清它的本质和规律时,就已经在世代相承的人们的活动中取得了自己客观的、固定的形式。”由于货币商品单位代替价值单位是可行的,所以在人们不自觉的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从而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人们一直以货币商品的单位称呼货币,这些单位通常是早期的重量单位,如元、镑、铢等。虽然纸币已与实物商品脱离了关系,却仍然继承着货币商品的单位名称。
货币商品的质的意义在于明确以哪种商品作为货币,这一点一经明确,就要靠货币商品的单位来行使计量、比较价值的职能,而货币商品的性质对于其行使价值标准或价值尺度并没有现实的意义。例如,说一个商品像金子一样贵重,这只是形容或描述,只有说一个商品值10克金子,我们才能对这个商品的价值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实践中,商品货币自身的单位作为价值标准或价值单位在承担着现实的职能。所以说,把商品货币视作价值尺度不如把商品货币单位视作价值标准更具实际意义。信用货币和实物商品完全脱离了关系,而成为纯粹的价值形式,其单位也成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单位。信用货币的价值确定是一种人为的外在赋予,在其价值稳定性得以保证的情况下,信用货币是理想的价值载体,能够行使价值尺度及其他货币职能,完成货币的使命。
这里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缺欠,作为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是需要前提的,一个事物不能凭空就成为价值尺度。要作为价值尺度它首先应具有价值,表现出价值,然后才能以某种方式确定价值的单位、价值的标准,从而衡量、计量价值。就像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尺,自身首先得具备长度。不同的价值体其价值表现能力也是不同的,最优者价值表现集中、稳定,最宜以其确定价值标准,而使其成为价值尺度。价值表现力是成为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的前提。作为商品就具有价值,通过长时期的、无数次的商品交换,其中交换价值最明显、最稳定,也就是价值最易于表现的商品最宜成为价值标准。易分割、易携带、价值量集中、质地均匀等品质都有助于一个商品表现其价值。商品成为价值表现的首先选择,从而也是价值标准的首先选择。
商品之所以可以互相交换在于商品均含有价值,如果商品价值以某种形式独立地表现出来将便利价值比较及交换。这种客观的要求促使某一种宜于价值表现的事物脱颖而出,专门用来表现价值,成为价值标准,确定交换比例,充当交易媒介,进而成为货币。商品成为货币的过程就是商品隐去其使用价值而只表现出价值的过程。促使货币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要求货币首先要表现价值,从而行使其职能。
在实物货币阶段,货币商品的价值只是为了表现而用,在此基础上行使货币的职能,而使用价值对于其货币角色则全无意义。作为货币的羊不是用来食用的,作为货币的金子不是用来做首饰的,都是用来以其表现出的价值进行交换的。纸币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只是价值的单纯抽象表现,除负载其所标示的名义价值量而成为货币外,再无它用。无形货币或电子货币是以帐面形式呈现货币的存在,进而表现价值。总之,无论何种形态,货币所拥有的价值就是为了表现和标示的,是其行使其他职能的前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的价值表现职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其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就是对价值表现的分析。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对立面的等价形式的商品,就起着价值表现的职能,“两个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们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这里显然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在一般等价形式中,价值表现的功能集中于一种商品上,即货币商品上。“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但至此我们只知道货币的一种职能:它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材料。”
马克思认为价值表现的具体方式是以使用价值来表现价值,“当商品a(麻布)通过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既等价形式。……在考察等价形式时看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不能解释信用货币阶段的货币现象,纸币、电子货币都不具有使用价值,它们都是作为单纯的价值载体来表现价值。
笔者认为价值表现的实际过程是通过长期广泛的商品交换实践,使交换价值集中、稳定并具备质地均匀、易分割携带等特点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然后,以其自身的衡量单位标示、表现价值量。就是说价值体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单位来表现价值。商品货币拥有商品本身的内在价值,纸币、电子货币拥有法律赋予的外在价值。商品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价值体,而且是不同时期价值体中最优的,因而是独立的、纯粹的价值表现者。
由此可见,价值表现是货币先于价值尺度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货币的本质。
(二)交换媒介
交换媒介的存在,使得物物交换中同时进行的买卖过程得以分离,从而挣脱了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使交换过程更加公平、高效,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意义就是货币存在的意义。
货币源于交换,服务于交换,并将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其消失而消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任何形式的货币运动的最终归宿都是交换,无论是借、贷、存、贮、汇等运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即交换,即在w-g-w这一运动过程中,终点总是商品。孤立的货币,无论是金银还是纸币,是没有意义的。凯恩斯曾这样论述道:“人们持有货币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是为了它的购买力,也就是为了它所能购买的东西。”货币的购买力就是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能力,现实世界对货币的主要要求就是交换媒介。因此,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根本职能。
作为交换媒介必须是交换能力最强的事物,如前面提到的门格尔的论述“销售力最大的财货”,在自然的选择过程中,也只有交换能力最强的事物才能充当交换媒介。它必须是明确的、集中的、稳定的价值载体,并充分表现出这些内容特点。很显然,货币作为价值表现、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是其行使交换媒介职能的前提。原因在于,⑴价值要和价值相交换,因而货币应具有价值,表现为价值。⑵一定量的价值要同其等量的价值相交换,货币要能确定商品间价值量的比例关系。商品顺理成章成为首先的选择,基本原因在于商品具有价值,商品中最适于价值表现者符合社会经济对货币的要求而成为货币;纸币拥有法律赋予的外在价值,同时不存在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纯粹的价值表现的形式,比货币商品更适于充当交换媒介,当然纸币的良好运行是以其所含价值的稳定为前提的;在充当交易媒介这一点上,无形货币由于高科技支持而显得更加方便。
(三)支付手段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的转移就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支付过程。如果支付手段执行着价值的单方面转移职能,那么它已包括在交换媒介职能的内容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无论是第一形态变化(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还是第二形态变化(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完成商品间的交换)都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商品的转移,即交货的过程,卖的过程。其二为货币的转移,即付款的过程,买的过程。买或卖的过程以交货及付款的完成而结束。其中“付款”的过程就是支付的过程,如果单独考察这一过程,就是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标准的支付过程如清偿货款、支付税款等并无本质区别。这时,货币就承担着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就是说,在交换过程中,当“交货”与“付款”同时发生时,货币是交易媒介,当“交货”与“付款”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分离时,货币仍是交易媒介。同时,货币也都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我们也可以看出,没有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的转移,就没有商品反方向的单方面转移,从而就没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因此,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必要条件。
(四)价值贮藏
价值贮藏手段是在说明货币的这样一个性质,即货币所拥有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具有稳定性。货币是因其拥有价值才成为货币,而不是相反。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货币所拥有的价值是稳定的,而不因其充当什么角色、执行什么职能而变化。货币作为价值的表现、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交易媒介都需要其所拥有的价值具有稳定性,否则货币的这些职能是不能成立的,货币也就不成其为货币。例如:人们不能选择价值剧烈变动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更不能选择这样的商品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所含价值稳定性也就是货币的交换能力的稳定性,是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作为价值的载体的货币,其运动就是价值的运动,其贮藏也就是价值的贮藏。货币不因退出流通的静止而失去货币的本性。
商品的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稳定性,而作为货币的商品应最具价值稳定性,从而完成其货币的使命,这是客观自然力量在选择作为货币的商品时所依从的规则。纸币的稳定性比较实物货币相对要差一些。纸币的价值及其发行是人为决定的,具有无限扩大的可能。而且政府也喜欢这种凭空创造财富的机制,总是具有扩大发行的冲动。纸币的价值稳定性比较商品货币要差得多,因此削弱了纸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在极端情况下,纸币变成了纸,完全失去了价值,而不成其为货币。人类通货膨胀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论
当我们以全方位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审视币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得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的结论。通过上述对货币职能及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商品首先适于充当货币而货币不始终是商品
商品因为具有价值,而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货币的职能,或者说具有成为货币的可能性,虽然商品的效用是使用价值,但商品也是价值的载体,可以表现价值而成为价值尺度。商品也可以作为支付手段,更能成为贮藏手段,有些商品的价值稳定性甚至大于货币。商品具有成为货币的条件,是潜在的货币,只是不同的商品其“货币性”不同而已。
“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客观上商品具备作为货币所须具备的职能,所以,货币选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商品为货币,以商品中最适于价值表现者为货币,这是商品为货币的原因。商品首先成为货币体现出这种自然选择的客观合理性,也体现出货币形态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吻合性,还体现着人们对货币认识的局限性和这种认识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
然而,以商品作为货币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权衡,而不是最优选择。相对而言,以商品作为货币具有很多弊端。首先,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以商品为货币是取商品的价值,而其使用价值对于其货币职能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累赘和浪费,与货币的独立价值表现形式的本质要求相冲突。商品货币也由于附带着其使用价值的具体形态特征而使交易、转移、贮藏相对不便。其次,商品货币是由生产成果的一部分来充当,这部分商品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再次,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任何一种商品都不能成为整个社会财富的对应物,而承担起货币的使命,无限巨大的经济贸易规模终将把商品货币从货币领域中淘汰出局。
从商品货币阶段到信用货币阶段的过渡是一种必然趋势,货币由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转变为独立的价值表现,是货币内在规律的客观体现,是货币历史中的一次本质性飞跃。信用货币克服了商品货币的诸多弊端,促进了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其内在矛盾。例如,货币价值及发行量的确定问题,仍需要人们对价值及货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价值表现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在本质上同商品一样,是价值载体,以其特有的抽象形式承载价值,从而使其具有价值表现职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其所超载的价值是货币的本质特征。价值表现是货币其他职能逻辑上的前提条件,是货币不可或缺、不可逾越的一项职能。货币是价值形式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的抽象形态。可以说,货币是价值的独立的、抽象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职能篇5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形成机制;国际货币职能;匹配策略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66-0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占世界贸易比重快速上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人民币币值坚挺,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广泛接受的货币。为了适应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战略。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2010 年6 月,中国正式了《关于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货币互换方面,截至2011年12月末,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3 012亿元;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方面,2007 年6 月,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办法》,首只以人民币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人民币计值基金的出现,伦敦和新加坡等在积极的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正在稳步推进。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两难。一方面,必须要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以及整体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升值预期导致的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资本项目的开放为前提条件,而后者又会削弱政府维护汇率稳定的能力,这一状况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面临一定的难度。
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会产生何种影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怎样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体的改革步骤应该怎样进行,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国际化需要稳定的汇率。如friberg(1998)的研究显示,计价货币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出口商利润函数的性质,也同时取决于汇率的方差(波动幅度),当汇率波动过于剧烈时,甚至有采取第三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1];罗纳德·麦金农(200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人民币应当采取稳定的汇率制度,使其有一个风险上限,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得其他国家相信人民币不会大幅的波动[2];p.subacchi(2010)则认为可以在控制人民币兑换的前提下进行货币国际化[3]。
但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货币国际化需要汇率具有充分弹性。如罗熹[4](200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要求汇率形成机制要以市场化为基础,通过本外币间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现人民币的真实价格。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孙立行(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尚处在起步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直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幅度、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主要资本交易货币纳入货币篮、减少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尽快实现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等措施推进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5];陈江生、扈华林等(2011)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汇率制度加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是破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难题的根本出路。短期应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期可构建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长期将退出“中间汇率制度”实现“独立浮动”[6];张茉楠(2012)认为,建立在汇率升值预期上的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稳固。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增强人民币弹性化,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国内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7]。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稳定的汇率机制还是需要市场化的汇率机制目前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只有明确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范围和程度,才能明确人民币汇率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安排。因此,本文将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形成机制。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即价值尺度、交易手段、价值储藏职能,是货币充当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货币国际化的程度可以通过货币发挥国际职能的程度来衡量,具体而言,就是价值尺度、交易手段与价值储藏的国际化程度。
在充当价值尺度方面,当前主要体现在资产计价上。国际债券发行主要以欧元、美元为主(见图1),2009年欧元、美元、英镑、日元分别占全球外汇债券交易币种的46.9%、37.7%、7.9%、3%。人民币债券发行所占比重可以忽略不计。
从充当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来看,美元、欧元及日元都在国际或区域贸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美元在所有国家进出口贸易所使用的结算货币中,都占据较大的比重,(如表1、表2所示)。
从充当价值储藏的角度来看,截至2010年美元、英镑、日元、欧元在全球储备货币的比重分别为62%、26%、4%、4%,其他所有货币占比加总也仅为4%。按照上述数据衡量,真正的国际货币只有两种即美元与欧元,英镑、日元也只能勉强算为国际货币(见下页表3)。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无论从货币国际化的三大职能的哪个角度来讲,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均处于起步阶段。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要求
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国际货币职能会对汇率形成机制提出的不同要求,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同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汇率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货币国际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汇率弹性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货币国际化的各个职能上对汇率的要求并不一致(见下页图2)。
首先,将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交易手段、价值储藏三大职能分解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四个功能。
从国际计价货币的功能来看,如果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定价职能,首先必须要保证汇率的浮动,因为只有外汇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才能保证人民币的价值是真实可信的,才能对其他金融产品和贸易商品进行定价。
从国际结算货币的功能来看,如果要保证人民币能够实现贸易结算的功能,那么就需要保持人民币价值的稳定,即需要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汇率稳定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从国际投资货币的功能来看,人民币要实现资产投资功能一方面要求资本项目开放,这将要求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这又要求汇率稳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从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来看,人民币要成为储备货币,短期来看,升值有利于提升储备货币地位,但是长期来看,货币不可能一直升值,储备货币的基本要求依然是价值稳定,这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必须稳定。
以上的分析表明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职能对汇率形成机制的要求是矛盾的。然而,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货币国际化职能并非是同时实现的,人民币汇率也并非是完全固定或者是完全弹性两个选项,二者是存在互相协调的可能性的。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短期匹配策略
笔者认为,需要兼顾不同货币职能的不同要求,既要兼顾人民币价值由市场决定的要求,又要兼顾人民币价值稳定的要求。中国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考虑了这两种要求。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反映了稳定汇率的要求,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调节机制反映了市场化的要求。然而,这一汇率制度仍然有改进的余地,比如,为了加强汇率的稳定,一揽子货币的权重应该以贸易份额权重为基础,这就要求降低美元的份额。另外,为了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中心汇率可以考虑恢复平均交易价格的定价方式,这是因为与做市商询价相比,交易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长期匹配策略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国家货币的国际化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在货币职能上,而且在空间结构上也是一个分阶段实施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会对资本项目开放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而会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产生不同的影响。
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主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如表4所示),这三个阶段对应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汇率弹性: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贸易项目下。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将主要从部分东亚贸易逆差来源国开始,由于这部分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可以称之为周边化。此时,人民币率先在亚洲地区实现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职能,但资本项目无须大规模开放,因此,这一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不会构成对汇率稳定的威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第二,在成为区域性投资货币后,人民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扩大汇率制度弹性的压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经常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的扩大、离岸市场的推进、特别是人民币非居民存贷款业务的推进等等逐步将人民币推广到亚洲使用。这一阶段,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性将会明显提高,并逐步成为区域内的国际投资货币,即区域化。受此影响,为了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需要扩大汇率制度弹性。但是,鉴于亚洲地区的资金流量相对较小,中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第三,在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后,中国需要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或接近这一汇率制度的弹性汇率制度。这是因为只有在资本项目基本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才能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需要采用弹性汇率制度。这一阶段,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储备货币。
参考文献:
[1] friberg,richard.in which currency should exporters set their price[j].journal of 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
[2] 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国际化应循序渐进:中国已做好准备[n].上海证券报,2009-05-08(a19).
[3] subacchi,p.:one currency,two systems:chinas renminbi strategy [m].chatham house briefing paper,2 november2010.
[4] 罗熹.循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红旗文稿,2009,(9):27-30.
[5] 孙立行.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37-42.
货币的职能篇6
关键词:电子货币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新时期的发展使得电子化网络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变革,在电子商务作用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对货币形式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推动。电子货币这一新形态货币对当前各国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实施带来了深远影响,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一、电子货币及其职能分析
(一)电子货币内涵分析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也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网络以及电子货币的出现之后,对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快,对全球经济的联系也有了进一步加强。电子货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电子货币也是数据货币,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储存以及处理的电子存款以及信用支付的重要工具。从其主要的特征上来看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货币的暂时替代品,是通过特定电子数据进行实现的。
(二)电子货币主要职能分析
电子货币自身的职能是多样的,主要体现在电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等方面。其中在支付手段职能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电子货币要比纸币以及黄金更具有中介优势,可以把商业信用以及银行信用得以有效结合,在信用基础上进行实施交易,这也是对支付工具的进步体现。而电子货币的流通职能则更为重要,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电子货币自身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只要有网络覆盖就能够促进交易的完成,电子货币有着超越时空地域限制以及便携的功能。除此之外,电子货币还有着储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二、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一,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方面有着体现,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核心以及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电子货币的竞争型发行机制对铸币税有着影响,在受到的影响程度上和中央银行在竞争发行当中的地位以及通货使用的范围有着重要关联。电子货币作为是小额交易的支付工具,央行的通货就会被取代,这样在铸币税的收入方面就会有着大幅度的减少,并且会在资产的负债规模层面也会逐渐的缩减,这样对中央银行所一贯具有的预算独立性就会造成破坏。
第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够产生影响,从当前的银行体制下来看,首先在通货比率层面的影响上来看,电子货币使得通货比率逐渐的减小,主要就是由于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以及高速流通的电子货币使得现金所占比重随之下降。还有就是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使得财富以及收入的增长,边际储蓄倾向上升以及消费倾向的下降,在公众储蓄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存款,这样就会使得人均收入的水平提升现金占有的比例就会下降。
第三,电子货币的流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着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央行通过对货币的调节以及信用等措施的实施的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依赖适宜的中介目标以及有效政策工具,从可测性上来说电子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乘数变化和划分的层次相对比较模糊,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某一层货币总量有着很大困难。从可控层面来看,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时随机游走的,使得短期货币流通的速度很难预测。从相关性层面来看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得到了减弱。
三、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发展的建议
处在这一发展下,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要能够通过多方面的措施进行规制。
第一,要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化处理,首先就是要能够构建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准入制度,要设立最低的资本要求,要求电子货币机构要具备不低于一定金额的初始资本金。资本金的内容就包含着电子货币机构要持有自有资金,在资金量上要能够等于或高于机构当期没有兑现的电子货币相关财务负债金额。再有就是要能够制定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投资活动限制,主要有机构的持股限制以及设立投资的资产项目限制,建立投资所引发之市场风险的限制与管理等。
第二,对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沟通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从而来积极的应对国际资金的流动风险,同时在网络的虚拟货币监管方面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要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网络虚拟货币使用以及流通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加强管理,明确消费者以及商家和银行等之间的权利义务。除此之外就是在国际间的协作合作要能进一步加强,及时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其他的金融机构制定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以及市场标准,进而来正确引导网络虚拟货币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电子货币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央银行要能够积极的应对,采取多种处理措施针对性的实施,对电子货币的流通要能够规范化进行,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详细分析,从而保证电子货币的正常发展。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隆,张巧华,何军.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金融. 2015(04)
货币的职能篇7
【关键词】人民银行 货币金银 队伍建设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货币金银队伍作为货币发行与管理事业的根基,人员状况与发展前景对于落实货币金银管理任务,提升货币金银履职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货币金银队伍建设现状及特点
(一)健全完备的制度框架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年来,伴随货币金银制度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总行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管理办法》、《发行基金调拨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特别是随着发行库升级达标工作的持续推进和货币发行制度执行力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和要求,对于明晰货币金银部门岗位职责、强化部门内部控制与约束、促进货币金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搭建了广阔平台
近年来,随着离岗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实地观摩、学习交流等活动在货币金银系统的开展,通过综合运用业务达标、目标考核、综合能力测试、业务竞赛,积极选树“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等形式,货币金银业务长效培训机制不断健全,货币金银队伍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为实现人员内部流转、岗位调整等提供了平台支持。
(三)不断发展的货币发行业务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
针对货币发行的专业工作实际,随着《发行库业务流程再造方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立体发行库管理办法》的实施,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在钞票清分、销毁、运输保管和反假等业务上的投入使用,商业银行存取款预约系统等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运行,整袋交接等货币发行出入库流程改造等的创新应用,有效改善了现钞货币发行的面貌与环境,有助于降低发行人员劳动强度,提升货币发行人员业务素质与工作条件。
二、当前货币金银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操作、轻管理”思想已成为制约货币金银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方面,随着货币发行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行库和钞票清分业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物流管理、作业化管理思路的不断强化,发行库管理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物流管理方式的转变,货币发行人员对货币金银工作“推车子、搬箱子、扛袋子、点票子”的传统认知与新形势下业务发展对货币金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另一方面,面对货币发行业务发展的新要求,一些干部职工专业素质还不够高,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制度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习惯操作代替制度、凭经验干工作、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货币金银工作新情况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强化提高。
(二)基层行货币金银队伍非专业、低学历、老龄化特征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受人民银行三大职能特点影响,基层行在业务部门人员配备上形成了高、精、尖人才优先满足货币信贷等货币政策执行、传导部门的思维定式。货币金银部门作为金融服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原有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多因素作用下,适应货币发行业务新变化所需的懂操作、善管理,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尚显匮乏。
(三)撤库地区货币金银人力资源状况堪忧
撤库地区在保留货币金银部门并继续履行流通中人民币管理、反假货币等工作职责的前提下,目前部门人数基本保持低位运行,因人员不足引起的岗位分工不明确、重要业务交叉等问题,势必削弱货币金银各项基础工作,并日益发展成为困扰货币金银业务提升的主要因素。
三、深化货币金银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面对逐步专业化、程序化、科技化的发行工作,没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过高、业务素质精良的货币发行队伍,发行工作的现代化无疑是水中花、镜中月。为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把减轻人力劳动、确保人员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履职需要,作为深化货币金银队伍建设的宗旨,从优化货币金银队伍结构、提升货币金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出发,通过思想引导、机制建设、行为监督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促进货币金银人员良性流动。
(二)完善人才准入、退出机制
坚持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构建“五型”货币金银干部队伍为目标,切实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干部选配到货币金银工作岗位,不断优化货币金银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建立货币发行人才梯队,提高货币金银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货币金银干部考核监督,定期组织开展综合评定,及时发现人员在思想意识、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将不适宜从事货币发行工作的人员调整出货币金银队伍。
(三)关注职业发展前景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针对不同技能成员的角色定位和不同年龄层次、性别结构的特殊需要,真正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待遇上改善,积极帮助货币金银工作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得人事相适、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把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转化为推动货币金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四)强化行为监督
要把严格执行制度始终贯穿于货币金银工作的始终,加强对货币金银工作领导、指导、监督和检查,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确保货币金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各项业务操作都有据可依,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要加大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惩戒力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一律严查到底,决不姑息,确保在发行基金出入库交接、密码锁管理、管库员变动等发行业务关键环节做到责任明确、交接严密、手续清楚。
(五)打造高效团队
根据货币金银工作实际,开展货币发行各岗位分析和描述,科学定编定岗定员,完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竞争聘任、评价考核等配套政策与措施,建立起体现不同特色的岗位分类与等级体系,实现分类分层、岗位化管理。积极利用好现有平台,通过服务承诺、开放的沟通、有效的结构、恰当的领导、清晰的目标等,在货币金银部门中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党员先锋岗”等创建活动,引导货币发行人员向先进看齐,推动货币金银部门整体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明.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2,(11):48-49.
货币的职能篇8
一、关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的
《货币规范》在两条条文中提到单位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一是第1条在讲到制定《货币规范》的目的时,是“为了加强对单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二是第5条中提到单位负责人对“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笔者认为,《货币规范》对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的的描述尚欠完备。
(一)不尽符合《会计法》的规定。1999年全国人大修订的《会计法》,强化了从国务院财务部门到各单位“任何”个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严格地规范了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性成为《会计法》的主线。将《会计法》视作《货币规范》制定依据,就应该在《会计法》的法律框架下去设计。就单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而言,无论是制定《货币规范》的目的,还是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或“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还应为了货币资金的合法、真实。试想,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的“货币资金安全”,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安全么?而这种没有建立在合法、真实和完整上的“安全”的货币资金,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又有何实际意义呢?
(二)不符合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在界定内部会计控制时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很明显,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会计内部控制的目的也不只是资产的安全完整,还有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故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贯彻相关法规,即货币资金管理的合法、真实性都应视为内部货币资金控制的目标。
(三)从《货币规范》的条文来看,“符合”、“准确”、“妥当”、“无误”、“必须”、“应当”、“不准”等见之于条文的字里行间,表明《货币规范》条文中不仅是对涉及“货币资金的安全”作出规定,条文所列示的内容更多地关联到货币收支的合法合规、客观真实问题。
(四)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单位货币资金确实存在被贪污、侵占、挪用的现象,但这些单位货币资金所出现的不安全现象并不意味着它是普遍性问题,各单位普遍的问题是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真实和货币回收有效、安全、可靠方面。真正要解决贪污、侵占、挪用等问题,可能要另辟新径,如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总之,无论是设计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是实施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其目的应是货币资金的合法、真实和安全、完整。
二、关于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
归纳起来,《货币规范》对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体大体分为3个方面。一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总体性主体,即单位负责人和单位货币资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二是单位货币资金业务控制主体,包括被授权的货币资金审批(核)人、复核人和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经办人;三是单位货币资金监督检查主体,即单位司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的机构和人员。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即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当然,依照《货币规范》的规定,他们也理应“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这是很明确的。但是,《货币规范》对其他控制主体的职责权限则规定得比较模糊。如:
(一)被授权的货币资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货币规范》第9条中提到的这个部门是哪个部门?它所授的权,是怎样拥有的?它与单位负责人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上是怎样的关系?一旦经办人员依照《货币规范》第9条规定,向其报告越权的审批人的越权事项,这个授权部门如何作为,《货币规范》对这些都无原则性规定。
(二)《货币规范》第11条规定:“单位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以“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对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容易造成大家都来负责最后大家都不负责,最终无法追究任何人的责任的境况,如果这个负有决策和审批权的集体被少数人操纵或收买,或者其中多数人出自于不同利益角度不敢直言,甚至同流合污,那么这样的集体怎样能防范贪污、侵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呢?第二,在货币资金支付这个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上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这与《会计法》所明确的单位负责人负责制相悖,也与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及本《货币规范》所规定的单位负责人负责制相悖。
(三)在审批(核)人与复核人之间,职责也不甚明晰。第10条第4款规定:“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规范、权限、程序是否正确”,这是针对审核人而言的,对审批人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的正确性、批准者行使批准权限的正确性和批准程序的正确性进行复核。其实,这是第24条中关于监督检查主体的职责范围,将其加赋予复核人身上,不太合适。二是货币资金支付的“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ag尊龙app的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这些情况的复核,对于财会部门内依法设置的稽核岗位和人员来说,倒是分内之事。但是,该条文接着规定“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假若有误呢,是退回给审批人,还是退回给支付申请的用款部门或个人?条文没有作答。
笔者认为,从实际出发,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审批,应采取审批人与复核人(或财会部门的稽核人员)工作相互交叉和相互衔接的方式解决,对于已列入预算(计划)的开支项目明确、数额明确的支付项目,审批人可据预算和实际支付的单证予以审批,而对于财经政策或国家标准的变动等而导致审批人很难当即审批的事项,则应由财会部门的稽核人员或相关人员先行预审、复核后,再由审核人进行审批,这样的程序和分工协作,或许使货币资金业务审批(核)更加妥当。
(四)《货币规范》中对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的职责,也欠清晰。第9条中规定“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有权拒绝并有权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究竟谁该对审批人行使授权进行监督。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授权人或者单位设立的专门司职监督检查的机构和人员,作为经办人,尤其是收付货币资金的出纳人员,他(她)们哪能行使监督审批人是否越权的职能,这似乎是比较明显的职能错位。二是对越权行为和越权的货币资金业务,行使拒绝权和向上报告权至少应该交给复核人,而不应该加赋予履行执行职能的一般货币资金业务工作人员身上。
三、关于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对象
《货币规范》在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对象方面也存在不完整的地方。
(一)关于控制程序。《货币规范》第10条规定了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程序。从程序性来说,除上述提到的复核人的职责权限有待进一步明确外,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规定程序应该是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但是,货币资金收入业务的程序呢?《货币规范》几乎未提。笔者揣测,可能在以后出台的“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中会明确规定。即使那样,在《货币规范》中也应该扼要阐释,点到为止。因为《货币规范》是一个事关货币收、支及结存内部控制的专项规范。
(二)关于货币资金控制的对象。《货币规范》只列举了单位现金和银行存款,而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广泛出现的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外币业务事项,几乎提都未提。笔者认为,今后修订时也应予补充和完善。
四、关于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的机构和人员
《货币规范》要求各单位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作了4条规定,并要求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以上这些规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货币规范》对单位监督检查货币资金控制的主体到底是哪个部门、哪些人员,未作明确规定,应该说,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能承担单位货币资金内控情况的监督检查职责的,应该明确指明是各单位业已建立并正起重要作用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其理由是:
(一)《会计法》已赋予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的规定。
(二)《审计法》中有企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更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内审程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货币的职能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法性;效益性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货币资金就是钱,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近些年来,为了钱铤而走险的案件层出不穷。携巨额公款外逃者有之,挪用公款豪赌者有之,利用办理工程承包、销售等业务中捞取巨额回扣者有之,分析这些案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为了规避风险,防范错弊,保护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完整,各单位必须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的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的,一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单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二是第五条中提到单位负责人对“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
总的看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一是安全性,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现金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二是完整性,检查单位收到的货币是否已全部人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三是合法性,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四是效益性,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
(一)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付票据。控制货币资金安全性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库存限额控制。利用核定单位每日货币资金库存限额,超过库存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降低货币资金控制风险。二是实物隔离控制。采取措施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不得接触实物。比如,现金只能由出纳保管,银行承兑汇票专人专管,否则将导致责任不清,还应采取适当的保险箱、存放场所等保障措施。三是岗位分离控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职责权限,不能一人身兼数职。根据情况进行岗位轮换,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二)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
控制范围包括各种收入及欠款收回,即单位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是否均已按规定计入有关账户。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票据控制。利用票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与票据金额是否一致,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入账。在工作中,明确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登记帐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丢失和盗用。并且由内部稽核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核对,及时发现错弊。2、银行对账单控制。利用银行对账清单与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指定专人每月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可以发现未达账项,并查明原因,及时调节,予以处理。3、往来账核对控制。定期与往来客户核对往来账余额,尤其是在年度财务报告时出具往来客户函证,使双方或多方经济交易事项明朗化,及时发现挪用、贪污单位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4、账实、账账控制。财务部门内部设立稽核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清查货币资金,核对日记账、总账余额,编制货币资金盘点报告单,对货币资金短缺或溢余及时查明原因,经审批后处理,保证账实、账账相符。
(三)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
此项控制针对的是货币资金的收入与支付。合法性控制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货币资金的支付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各级人员各使其权,各负其责。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形成汇签审批程序,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通过各种筹资、投资活动,合理有效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货币资金收支计划,在合理预测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相应的采购、销售政策,解决货币资金缺口,参与各种投资,同时权衡成本,选择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五、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审批人与复核人之间,职责不明晰
本规范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复核人对审批人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的正确性、批准者行使批准权限的正确性和批准程序的正确性进行复核。这是将第二十四条中关于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赋予复核人,不太合适。
(二)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的职责欠清晰
本规范第九条中规定“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究竟谁该对审批人行使授权进行监督。作为经办人,尤其是收付货币资金的出纳人员行使监督审批人的职能,是明显的职能错位。二是对越权行为和越权的货币资金业务,行使拒绝权和向上报告权职责的人员应该是复核人,而不应是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
货币的职能篇10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意义;问题;途径
1 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意义
1.1 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
之所以要对企业货币资金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消除企业货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隐患。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在货币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确保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更加的透明化,进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出现安全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企业可以更好地完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人员职责来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1.2 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际的工作,挪用公款的事情在企业经常发生,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更好地避免这些事情出现,影响企业的资金问题,妨碍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得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更加地科学合理,资金的使用程序、审批程序等都变得更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不仅会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更加的清晰明了,而且还能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货币资金支出。
1.3 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企业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是为了更好地确保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可以让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更加地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大大地上升,也就是说企业能够用最少的钱去办事,这样是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发展的。故此,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
2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货币资金管理重点
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企业的现金支出以及银行存款,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都会出现控制重点不明确的现象。部分企业会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现金的支出与收入,而部分企业则是将货币资金的控制重点放在银行存款。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够科学合理,而且部分企业在进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明细分工,使得在进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出现诸多问题,无法有效地对企业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无法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2 存在挪用公款的现象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和做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管理中,部分管理者会滥用自己的职权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例如挪用公款,使得企业的货币资金出现安全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在金钱的诱惑之下,部分管理者会借助自己手中的职权,不按照相关的程序以及规范来办事,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对货币资金进行内部控制,还使得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失。
2.3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
企业是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部分企业在货币资金管理中会出现对原始票据的审核要求不高、在支付数额较大的费用时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手续。而且部分企业还存在着费用支出不够明细,相应的责任人没有签名等的情况,这样的问题都不利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在进行报销的时候,也会出现报销单填写不完整、报销程序不规范等。
3 解决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问题的途径
3.1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观念,确保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实行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观念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较低以及管理观念也较为传统,这样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针对于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将能大大地提高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故此,企业要定期对企业管理者开展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聘请相应的教授专家来进行讲课。
3.2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
之所以企业会出现挪用公款、假公济私等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确保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行,企业就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提高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就要让他们爱上企业,针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福利待遇来提高他们在企业中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幸福感,进而让他们更好地爱上企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他们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其次,企业要发挥好企业的内部凝聚力,进而通过企业凝聚力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们的职业道德操守,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以及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程序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数字货币的法律和金融风险应对态度 2022-10-11 10:06:39
法定数字货币监管逻辑分析 2022-08-25 11:17:51
自由贸易港法定数字货币监管理论研究 2022-01-28 10:04:49
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2022-01-20 10:24:17
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研究 2022-01-20 10:21:36
国际新闻货币报道错误探讨 2022-01-20 1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