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8 19:11:20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1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素质教育 实践 探索
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对提高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实践及存在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配置简单,工作分工不明确
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点,分别将其挂靠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基地办公室大多是合用或借用。基地工作人员少,工作未明确分工,通常是按照上级安排,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兼做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导致基地工作人员精力投入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综合性大学都在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探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途径,忽视了基地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而建立健全基地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达到基地目标的保证。在基地缺乏制度保证的情况下,各项工作的开展没有一套规范的办事流程和行动准则。
(三)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综合性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概念界定不清,于是将专业课以外的所有课程,统统划到文化素质课程里,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混乱;还有些综合性大学随意拼凑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导致选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之学生在专业压力、就业焦虑、市场导向等因素的干扰下,不够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导致部分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效。
二、加强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
目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过了试点探索、实施推广两个阶段,进入普及提高阶段,这就对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迫切要求。制度是基地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监督 、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保障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使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提高综合性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综合性大学应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为依托,为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提供平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严格考核,使教师增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其次,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申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题,发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出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术专著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推进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师资保证。
(三)实行“校中校”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可行性教育途径等,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鼓励教师从事相关的理论和教学研究,根据本省及学校情况,编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物,申报校内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等,提高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水平,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性大学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特色,在现有各种艺术节、体育节、学术论坛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实践活动模式,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应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整合地缘文化优势,争取社会教育资源,与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加强合作,发挥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3. 设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师资比较充裕,应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涉叉学科,完善知识结构。根据本校特色和师资优势,构建一个以心理健康课程、科学普及课程、艺术审美课程、文学经典课程等为主线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以考核或考查方式结业,并发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校结业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1998-4-10.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中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含了较大的学科容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其课程的合理进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师生的爱国意识及政治觉悟。各种教育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其中,艺术教育对于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道德修养、心理生理、文化修养、人文情怀、专业素养、技艺技能等方面。其中,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在每个人的成才过程中都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奉献、回报社会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素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阵地,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引起高校及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平等、普及、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行为,要努力做到去崇高化、去专业化、去精英化,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艺术教育有四点基本特征。第一,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可通过对艺术的批评与探索,实现“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目的,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其内容不同于一些艺术院校中的纯技法教学,更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艺术教育倡导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相关知识的传达与教育应通过倡导性和引导性的方式方法。第二,艺术教育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艺术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可通过作品欣赏、作品体验、作品创等实践方式进行,要深化这一教育过程,还需借助艺术批评、美学探讨和艺术史学习等方式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有序性、多学科性、综合性特点,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和作品欣赏课程的初级范畴,日益成为融合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第四,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程性和全民性的终身教育,应伴随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人们成长的全部历程。艺术教育不能只作为学校某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应该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格健全、有创造性、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一长期教育任务。艺术教育必将超越学校教育的阶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更偏重理论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同时,传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块相对单一,缺少立体交叉的互动体验,趣味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相对缺乏趣味性、文化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门类的知识,能在感性教育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好的补充。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参与体验课堂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艺术氛围中培养乐观的情绪和性格,对艺术审美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能力和技能。艺术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并在艺术的陶养下端正学习态度。再次,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引领下,学生能感受“江山如此多娇”的盛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气,感受“月是故乡明”的牵绊,从而饱含深情的热爱脚下这片古老土地。最后,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比于传统教育,艺术教育更像是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观向前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可借助开展各类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措施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一些非艺术专业学生功利性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心态和现象并不少见,对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多数状态下是两门并行的课程,两者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结合和互补。如何积极有效地借助艺术丰富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新课题,如果相关教师能做好这一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非常大的益处。
(一)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领域开展艺术教育时,教师可积极采取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的开放式教学,同时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这些都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更应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增加舞台表演、写生创作等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领悟真理,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是由高校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承担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的坚强保证和后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练好“三门功”:经典研读功、社会实践功、科学研究功,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人文素养决定了其认知与教学水准的高度。
(三)构建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一些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部分教学中的具体实际操作。例如,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如果简单地套用理工科或文科的教学方式或评估模式,容易忽视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建设艺术专业学科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应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四)充分利用、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让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如邀请艺术界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并开展戏剧演出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登台汇报演出、声乐比赛等,把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结语
综上,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受教育阶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应用≠国际化视野,用“互联网 ”思维来看待今天的艺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塑造关怀和理论素养兼备的优秀公民,培养其应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是教育工作者及教育领域应深入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许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学理论,2013(2).
[2]陈迪立.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张治银,韦文英.练好“三门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n].人民日报,2017-2-20.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 高职教育 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6-01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培养与工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1]。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课程改革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课程的改革来付诸实施。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发挥机械制图课程在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职业能力培养与改革的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获得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以能力为本”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3]。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行,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工业企业需求导向,必须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加强各种形式的项目训练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与工业企业需求不吻合的尴尬局面,使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更好的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完善服务,办工业企业满意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实现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职业能力培养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第一门课,应把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强调收集、消化、提升信息的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水平。通过课程改革,根据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各项环节,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1构建利于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核心本领。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必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注重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统一,满足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需要。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相契合,与就业岗位相匹配。如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体系改革中,应从各专业实用的角度确定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专业制图、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求。其中,投影基础部分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精简画法几何的内容;而专业制图部分则应作为专业技术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绘图部分作为实操训练的主要环节,其实训内容应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吻合,与cad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对接,实现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培养目标。
2.2机械制图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课程观;应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研究和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筛选与提炼人文素质教育的元素,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因素,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育的全过程,二者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教育应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接受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教育,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求真与执着的意志品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只有不怕困难,完成大量的绘图练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组织教学,立足于学习方式的改变,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通过上机演示工程设计实例的操作过程,起总结、示范和指导作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创造一种人文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平等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相互关爱的高尚情操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结论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工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只有把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与工业企业要求相吻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工业企业服务,办工业企业满意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6.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3-003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而国防教育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同时又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战略需要。不仅可以极大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大
的推动作用。
1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相对于全民国防教育而言的。它是向大学生传授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
重要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等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教学形式为:集中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征兵入伍宣传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等。因此,国防教育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性:一是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即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即采用集中授课和零散灌输、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施训等多种形式;三是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大一新生入校之际长达半个月(部队院校除外)的集中军训,大都普遍采用了部队模拟式集中训练,为广大新生营造了一个同日常学习生活完全不同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字面意义就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既有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也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既体现了一个时代特征,同时也揭示出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其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仅涉及生理及心理层面,而且还逐步延伸到了社会文化层面。一个人的素质应当是集个体性、群体性、社会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给予了学生个体各种素质的教育,又紧紧抓住了校园群体素质的同步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整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始终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管是集中军训,还是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始终贯穿于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国防教育活动中,以直接、感性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为广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古代国防的兴盛,近代国防的孱弱, 现代国防的振兴,惨痛的教训和强烈的对比,唤起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中日问题,中菲黄岩岛事件等的屡屡发生,更使高校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所背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自然而然地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奋斗。
3.2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理论内容从属于军事学科体系,而军事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大学生通过军事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熟悉和掌握军事思想、军事科技、高技术战争以及国防史等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本身就是文化素质提高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军事思想、军备实力、军事战略地位等知识的学习,可以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拓宽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此同时,通过军事学科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亲自见识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所产生的作用。这样,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坚定他们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决心。
3.3 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而国防教育则对推进这一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军事武器的科技性与神秘性,孕育了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对高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脾益。
3.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所谓身心素质是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一般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和拳术,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军训期间的集中训练,时刻考验着学生的体力和意志,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按条令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达到相应的训练标准。实践证明,军事技能科目的训练确实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都过分依赖和争强好胜,心理比较脆弱,缺乏自制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较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恰恰可以很好地纠正和修复学生的上述问题。一方面会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制、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教育过程中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可以使他们磨掉身上的娇骄二气, 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进而增强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决心。
4 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有效途径
4.1 建立完善的高校国防教育专门机构
由于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对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在思想上未形成统一认识,目标不够明确,对有关国防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以及国防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使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6号)等文件的适时出台,我们应该看到,国防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各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人民武装部、军事教研室等机构来全面负责组织实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
4.2 将高校征兵工作与国防教育结合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冬季征兵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在部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此,普通高校有关部门可以在每年的大学生士官直招,大学生预征入伍以及冬季征兵工作时间,牢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征兵宣传工作与国防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征兵工作在国防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做好征集新兵各种政策宣传,营造浓厚国防教育氛围,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4.3 将国防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
学生社团是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社团的参与面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群体组织,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乐于参与进来,这使得社团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国防教育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除课堂上的军事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外,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形式多样国防教育社团,如国旗班、国防教育协会等,来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展开。同时,“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周边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地域优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便长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践行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以此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3 重点抓好军事师资队伍的培养。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普通高校提高军事理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重视选配,通过与驻地军事院校和部队联系等方式,按照笔试、面试、教学能力测试等步骤严把军事教师入口关,确保了军事教师选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重视培养,要结合当前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军事科技发展的实际,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组织和安排军事理论课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考察等活动,充实和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师在军事技能和军事科技前沿各方面的知识;三是定期邀请相关军事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部队的先进典型来校作报告,促进军事教师业务不断提高。同时,普通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集体备课与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
总之,在新时期不断加强以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能肩负起历史重托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具体要求。切实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实现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提高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温暖.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n];中国国防报,2002.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6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兴衰,能承担起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精神与丰富的情感,强化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而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思想,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简单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整体发展教育观,强调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这一改革客观上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有别于其他美术教育培养要求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并通过这个媒介达到对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专业”这个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首先是师范教育。我国香港地区的美术师范教育,甚至只把教育类课程称为专业课,而把绘画与设计类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未来的教师,美术高师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不等于具有了高素质,从能力和素养角度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在文化的全面性、文明的进步性与身心的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仅仅掌握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等于具有了从事美术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多元素构成的”,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但现实中许多高师院校安于现状,无视基础教育改革,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致使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专业管理者和教师对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知和理解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对新《标准》的推广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少同基础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很少考虑自身师范性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认为高师美术教育仅是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面窄。课程设置多局限于美术专业的“专业”范畴内,狭隘理解“一专多能”的内涵,将“一专”往往定位在国画或油画等某一画种的技能水平上,“多能”也多圈定在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层面。 在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待改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上,在考试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这些都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近年来高考中的“美术热”使得美术师范教育生源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许多院校竞争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未来工作漠不关心,造成认识上和工作上的“滞后现象”。 高考中过于重视“专业”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课录取线过低,难以支撑其以后学习;专业考试落入新的“八股”之中,人物头像素描和静物色彩成为高考中的“永恒”主题,许多考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背”画,艺术天性正在被抹杀。新《标准》将着眼点放在未来,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从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能力。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必须是超前的必须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文化意识并驾齐驱;面对素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竞争获胜的最重要因素。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作为培养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新形势,必须组织教师(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研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按照新《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对美术高师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凸显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加大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教育力度。美术“专业”课程也应拓宽知识领域,按照中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加大美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设计、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科知识的交叉和信息量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将重点放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p#分页标题#e#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应有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美术高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一个对本民族缺乏情感、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教育之职的。 积极开展职业意识教育。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教育性决定了其职责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意识培养。要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明白他们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承担者。 加强教学实践,提高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已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多因素的,在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拓宽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增加教学实践课的时间。 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提高美术高师生的科研能力。新《标准》中学习领域的划分对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高师生不仅仅要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评”画;没有一定理论水平将无法胜任美术教师之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为此,高师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能仅限于毕业论文,应高度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以学年论文写作作为提高师范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补充和途径;可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在选题上尽可能围绕教学研究来展开,以提高美术高师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综合素养,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接受和领会知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中历来十分重视教与学、言传与身教、教育者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体悟的统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墨子强调教师只有“得一善言附于其身”率先实践表里如一“使言行合一犹合符节”。 《墨子•兼爱》,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为此要重视教师的再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历、知识与能力,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由于复杂的因素,目前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大多出身于绘画专业而非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因此强化教师职业教育十分必要;教师的引进也应从单一学历和技能考察转向综合素质方面。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多种多样文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具体课题训练中尽可能多采用课题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教师职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合作。 根据师范教育自身特点,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别于美术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专业考试应从单一技能考试走向多元,可参照目前一些院校美术史论专业的方法,增加文艺常识、写作等方面的考核;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避免将那些综合素质差、有“技”无“文”的学生招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 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能胜任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7
1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22-03
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不同,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 专业技能 职业定向”的“1 1 1”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需要。本文就高职高专学生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1.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影响、实践锻炼、后天教育形成的能用品质、道德、知识、能力、水平、素养等多种方式表现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素质按其内容划分六类。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其中思想品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人格素质,扎实的基础课素质,坚实的专业素质,写作素质,创新、开拓、适应素质,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往往通过他的言谈、行为举止等呈现在人们面前。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现状。①道德缺失。道德是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它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中有部分人道德缺失,表现在集体观念差、做事不顾全大局、不讲信誉、没有感恩之心、不讲奉献等。②专业基础知识不牢。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程内容枯燥、无激情去学,另外,有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导致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③写作能力差。写作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写实习日志,大部分学生只写出二、三十个文字,实习结束却无法完成一份一千多字且内容完整的实习报告。④人际关系不佳,心理素质较差。大学教育已不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对充裕,但是,不少学生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坐在电脑前,通宵玩游戏,同学之间不交往,少沟通,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失败和挫折,无所适从,往往走向极端。⑤缺乏创新、开拓精神。高职高专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新、开拓精神,创新、开拓精神对大学生业务素质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要扎实,要经常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差异,然而,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缺少的正是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应做好的工作
1.加强对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或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宗旨的以人的成才要素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素质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培养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是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一个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保持和完善高尚人格,会学习、会生活、会自爱、会爱人的现代人的教育。
2.加强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规律的研究。素质教育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素质教育中还有一些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只有加强素质教育规律的研究,才能深化教育改革,保证育人质量。明确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特点: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不像传统教育那样把重心放在书本上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社会的教育有机结合。素质教育的特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解的追求、一种驱动力。通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有责任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究的追述,能感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尚简朴,有一颗感恩的心。
3.制定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发展和实现他的人性。高职院校按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处理好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一是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继续,素质教育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多样的素质,更重视各种素质的关系及把握各种素质培养统一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素质结构;三是素质教育比全面发展教育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三、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高职院校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的,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发展个性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在德育中应该帮助学生自觉自愿地而不是被动地朝教育者预期的目标产生行为与心理变化。加强学生道德人格素质培养,应以说服教育为主,理论灌输、榜样影响、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采用开放性说服教育,充分提供信息,全面摆出事实,以其自觉、自愿为基本特征,达到对方自觉发生变化的目标。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操,通过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大张旗鼓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2.专业素质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专业素质是最为关键的素质之一,实施素质教育,绝对不能削弱专业素质,否则就不是科学的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促进学生通过自学和完成作业培养专业素质;老师要加强课件制作,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导,学校聘请专家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用他们职业成功的经验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动员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深入社会、企业,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3.加强创新素质培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和教学系部要通力配合,通过开展专题报告、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中领悟科研方法。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创作,教会他(她)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假期到企业兼职,达到提高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4.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对于某些职业很重要。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而且还有很高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此,教务处、团委组织好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5.练就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好,能帮助他(她)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挑战,能战胜挫折,不断成功。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校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各种文艺、美育活动,活跃学生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文艺和美的修养。
6.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锻炼。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学校必须在日常活动和管理中,让学生们经受磨炼,学习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学生处应经常组织规模宏大、参加人数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沟通,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告诫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应冷静,不要冲动,应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
7.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素质是关键素质,一个有健康体魄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取得业绩。健康的体魄仅靠上体育课那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各系部必须组织好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经常开展排球赛、篮球赛、足球赛、拔河等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体质,而且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高职高专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学校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要出谋划策,学校要集思广益,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研,1995.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258.
[3]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9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模糊评价;素质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就成为改革的推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方面,人们用考分和升学率衡量学生的素质水平,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考分是最靠的素质;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简陋,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方面,当前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队伍。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评价不合理有关。笔者尝试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一、模糊评价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给出事物获得某个评语的可能性,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多因素决策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多因素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或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仅考察少数几个方面是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要先确立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学校对其学生进行年终考核,就需要了解每个学生这一年中的考勤情况、学习情况、劳动情况、道德品行等,然后再进行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结果。
其次,小学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模糊评价的问题。除了需要对小学生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以及平时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更需要根据小学生目前的情况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最后,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模糊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评价有章可循,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模糊评价理论在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思路
1.确定评价因素集u
小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有德育素质(身心健康、集体观念、诚实守信和文明举止)、能力素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每学期各科的平均成绩)。
2.确定评价因素权重a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判时,不同的情况对各因素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每一个因素要有一个相应的权重。它可由专家评议组评议决定,同时权重分配集必须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的条件。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我们可以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确定的分配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的评价权重值为:a={a1,a2,a3}={德育素质的权重值,能力素质的权重值,学习成绩的权重值}={0.26,0.23,0.51};
二级指标的各项评价权重值为:a1={a11,a12,a13,a14}={身心健康的权重值,集体观念的权重值,诚实守信的权重值,文明举止的权重值}={0.33,0.25,0.22,0.20};a2={a21,a22,a23,a24}={组织能力的权重值,实践能力的权重值,团结协作的权重值,创新能力的权重值}={0.22,0.31,0.18,0.29}。
3.确定评价集w
德育素质、能力素质的得分由教师打评语,本模型设定的评语为优、良、中、较差、差,即评价等级w={w1,w2,w3,w4,w5}={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95,80,70,60,50}。
4.一级评价矩阵
以第一个评价指标德育素质u1为例,设其单因素评级矩阵为r1,即
r1=r1,1 r1,2 r1,3 r1,4 r1,5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3,5r4,1 r4,2 r4,3 r4,4 r4,5r5,1 r5,2 r5,3 r5,4 r5,5■
其中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以此类推可得到“能力素质”r2模糊评价矩阵。因为不同评委的权威性及其认识具有差异性,因此除了考虑微课程的指标权重外,还需要综合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此时可采用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考虑评价专家组的认识差异,以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待确定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模糊评价应用于小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较新的评价模式,将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小学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并求出评价矩阵,最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黄海东.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模糊评价系统[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2(4):295-299.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 2023-03-24 11:55:36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评价及提升 2022-11-04 16:36:30
植物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2-10-14 15:40:22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
听力活动设计原则及综合语言能力分析 2022-10-09 14:37:34
steam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2022-10-09 14: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