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8 21:27:49
综合实践论文篇1
一、明确探究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以三年级学生为例,由于他们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如《植物种类知多少》的探究活动前,一教师特别准备了不同种类的两种花(一种草本,一种木本)请学生闻其味辨其形,并谈谈“更喜欢那一种,为什么?”因其味道、形状迥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弄个究竟,这样营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示了问题
的导向。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可见,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入口要小些、具体些,这样更受学生欢迎且易实施。
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确定好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即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引导学生组建研究小组;进而引导学生从研究学生的具体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活动过程及所需要的大致时间,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出可行的研究计划。这样做既是尊重个性、优势互补,又让学生等得做事要有计划性,因而有利于研究实效的提高。
二、重视自主探究
这以阶段的活动大多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自主展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例如《研究温度计》的第二阶段(探究阶段):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医生用的体温计不能测量温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定的研究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多方调查,并统计学生自己使用温度计情况;请教师和家长关于“温度计的发展史”等相关问题,利用双休日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温度计的种类、由来、用途等,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从而懂得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同时也了解古文化、现代科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再如,我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这次活动中,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赣榆县金山镇龙王河中游地带,全市有名的臭水河,在接近龙王河还不到一里的地方,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来到河边,一条黑水河由南而去,再观察河两岸的植被的成活、生长状态……旋即,许多有价值的治污设想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出击获取大量信息,获得了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而后,我有组织学生交
流各自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解读、筛选、整理、辩驳、释疑,促进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点或协调,这也是课程自主性的需要。
由于活动的开放学生在探究中常会萌发出许多以外的新问题。如《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大气也有毒,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要“抽铅”?其中的“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毒?《植物与动物》活动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施过肥的小麦可以吃?而人却不能直接食用肥料?为什么动物能冬眠?而人却不能冬眠?……学会求知,不断创新、不断建构——这正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体验探究价值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历体验、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学生自主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全过程,亲身探究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如《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的小制作》这一主题活动,学生经历了:(一)确定主题,制定计划(1—2课时);(二)自主探究并解决制作过程中疑难而新鲜的问题(5—7天);(三)自行设计各种各样“佳作”,畅谈“进行小制作”的奇思妙想(2—3天);完成主题活动的自主评价(1—2课时),这样一个“长时历练”。在上述各种特定的“履历情境”中学生积极进取,实实在在的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与人交往、合作、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情感体验。有位学生通过制作的探究在自己的过程记录表中写下如此心得: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生,每年到秋忙假,都要帮助家中摔花生。这种又脏又累的手工劳动,我多想尽快摆脱,一
次我无意中发现人们进行稻谷脱粒,激发了我的创作制作,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钻研、研究,大胆创设并完成了花生脱粒机小制作,我将我的研究成果交给爸爸看,爸爸夸我是小爱迪生,并将我的小创制真的制成了小型花生脱粒机,今年我再也不用摔花生。显然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学生自己亲历所得,这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学生“长周期、慢节奏”得自主探究实效我们特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让学生及时探究所得,进行记载整理,突出了重过程、显实效得探究价值。
四、构建自主评价体系,引导自主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得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得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研究。
首先,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内隐性因素,设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我实践活动自我评价表,强化评价的感性认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得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教师或家长根据观察学生活动中的表现,档案袋中得活动成果等,用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学生活动另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例如,巧用电磁的实践活动中,有位学生是这样书写自我成长记录的:这次,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正确使用电烙铁,我先把电烙铁接通电源,过了一阵子,电烙铁前段似乎在冒烟了,起它触到小锡盒了。咦!触点周围的锡立刻变软了,并通过松香的化合作用自动粘在了电烙铁上了,我又马上拉拢了导线与事先绕上数匝红铜的铁钉,在它们之间点了几下,又给吹了几口气,哈!导线与铁钉牢固的接在了一起,成了一支太公钓鱼的无钩钓竿了!我欣
喜万分,我也可以象老师那样,用它来给同学们表演无钩钓鱼的神秘幻术了……还要定期开展“协商研讨式”评定,将个人盒小组的经验盒成果展示出来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盒评论,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有利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行为有助培养学生敢于盒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论文篇2
关键词:学科性 综合性 实践性 活动性 有效性
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如何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报廊等, 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二、立足于综合性
《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积极提倡。”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着眼于实践性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教师善于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突出活动性
《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 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 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 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同时,要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归结于有效性
1.要有前瞻性,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生发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开展,而且要认真开展,也就是要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老师要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针对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事实,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保护家乡水资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积累资料,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学生要分组,要调查,采访,记录,整理资料,这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既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又有人际交往、探究设计能力的提高,还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这些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2.要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及具体实施的方案
综合实践论文篇3
首先,我们要了解综合实践课的真谛是什么,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了解了他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综合实践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课程,本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课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能力发展了知识就增加了,情感就得到了升华,德育感恩教育就得到了体现和发展。
其次,面对这样的新课程我们应该怎样设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呢?第一,每一节综合实践课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感恩教育情感目标。要上好一节课,我们要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是综合实践课重要教学目标。我们学校位于我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家长都有不差钱的思想,认为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想要的家长尽量满足,让这里的孩子有足够的优越感,认为任何的得到都是应该,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应该,也不会感恩他人。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很严重,据我观察:每天早上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样样达标,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但孩子从来没有一声“谢谢”,离开家长头也不回的走进学校,不会想着给家长说声再见,也不会给家长一个童真的微笑。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意向,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跪地打滚,大哭大闹,拿着不上学要挟家长,家长没办法,我们知道: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尊敬老师的人,不感恩社会和他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为此我们学校决定组织一次“尊重家长热爱老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长辈。正直重阳节来临之际,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走进重阳,爱在重阳”的综合实践活动。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它传承的是文明,弘扬的是精神,传递的是孝顺。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我们重点设置了“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操”这样一个感恩教育的情感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收集整理重阳节的来历和重阳节的相关习俗,然后精心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在擂台赛上学生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就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送幸福蛋糕,帮老人梳头扫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了老人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对老人的尊敬之情。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不用我们强调如何的去孝敬老人,学生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就知道如何敬老,孝老,爱老,知道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也增进了亲情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慢慢的老去,需要自己的照顾,这次综合实践课的感恩教育也落到了实处。这次活动的感恩教育是很成功的,学生知道人老了需要照顾,回家就知道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会再无理取闹,唯我独尊。感恩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为了让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实施感恩,让我们学校成为一个人人感恩,人人奉献,和谐美好的校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每一节(次)的综合实践课,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感恩教育之花。第二,每一节综合实践课我们要设计什么的开始,让我们的课更精彩“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有一个精彩开始。信息技术也是综合实践课型之一,在上好每一节信息科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感恩教育的培养。在小学四年级《如何制作电子相册》的教学设计时,我利用了重阳节活动时的照片,制作了一副电子相册作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的情景是这样设计的:今年的九月九日老人节,我们学校的爱心小分队,去老年公寓献歌献礼献爱心,为老人送去祝福,送去温暖,想不想去看看我们的爱心小分队是怎么活动的?让我们一起去见证他们“爱的奉献”吧,展示制作好的“重阳节爱心行动”的电子相册,当时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观看着电子相册,听着“爱的奉献”这首歌,非常感动。一起回忆了重阳节活动,唱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不用怎么说,孩子们被感动了,知道了感恩,感恩教育之花就盛开在了这节综合实践课上了。
综合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综合实践论文篇5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
综合性学习模式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模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在语文教学中亟需一种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综合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完成教学目标,积极推进综合性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当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改善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性学习模式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综合性学习模式概述
综合性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逐渐推行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提升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综合性学习模式将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面的覆盖,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全方面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单方面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很少花费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课程的讲解。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会在这样单一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对课程失去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极少有机会能参与,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语文教学效果的下降。
(二)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不懂得对课内外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更多的教学材料来源于课外的资源,例如课外书籍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知识众多优秀文章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阅读课外的优秀作品,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懂得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学校安装的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活动
一些学校因为课时安排不合理或是怕麻烦等原因,很少给学生安排语文的实践课程,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因为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影响最大,缺乏实践经历,学生的写作时往往素材匮乏,面对一个题目却没有资料可以上手写,到最后难免要进行编造,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不仅真实性不高,同时也不会生动、有趣,文章的水平也会下降。长期下来,学生还会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写对写作文产生很重的厌烦心理,出现抄袭等现象,对学生的生长也极为不利,还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四)评价过于片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十分的片面,笔试只能测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试卷上的题目范围也不够广泛,加上教师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并不客观。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好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方式面前就会觉得不公平,从而对学习丧失积极性,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另外教师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也不理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方针。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分别说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回答,让平时不爱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能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课内外资源的利用
综合性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对教学中所有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除了要良好的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更多的教学资料以外,也要利用好当前的社交软件,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的微信、qq群,让学生在群内交流学习经验,进行各种资源的共享。同时对于课本上推荐的优秀文学名著也不能忽视,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对文章进行分类,与课本上的文章进行良好的结合,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增加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教师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的提升自己,例如可以组织一些郊游、参观名人故居等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对课本中学习到的类似文章有一个真实的体会。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校园征文大赛,创办校报、校刊等,让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学会团队之前的合作,锻炼自己的能力等,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文章不再空洞,而是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促进语文水平的提升。
(四)开展有效评价
综合性学习效果的保障也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也要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对教学进行评价,综合性评价方式应该要全面考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师需要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进行综合的考察。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的打分,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活动,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该积极改良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活动,改良评价方式,形成新的、更全面的教学体系,从而实践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董秋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文化性的探索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综合实践论文篇6
xcel能源公司将在全美建设首个智能电网城市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将成为一座全集成的智能电网城市丹佛- xcel能源公司今天宣布,将把智能电网的设想付诸实践,把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打造成一座全集成的智能电网城市。 当这一先进的智能电网系统在今后几年付诸实施时,将会为客户提供一整套量身定做的智能电网技术,为客户带来环保、经济及运营方面的利益。xcel能源公司计划自己投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都来自融资,包括1亿美金的政府拨款。 “智能电网城市是建设智能化未来的第一步,”xcel能源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ick kelly表示。“我们将在博尔德市与其他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一起整合、实践智能电网的设想,并进行效果评估。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博尔德市,还会惠及其他8个服务州的客户。我们很高兴能与博尔德市及其用户一起合作。” 2007年12月,xcel能源公司建立了汇集领先技术,工程公司,企业领导人和it专家的智能电网联盟。该联盟成员包括accenture公司,current集团,施瓦哲(schweitzer)工程实验有限公
综合实践论文篇7
关键词:会计专业 指导性 综合实践 模式
近年来,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应该如何规范,一直是困扰会计专业的一大难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在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通常采用理论型(论文形式),实践形式(实习总结形式),这两种方式。
一、会计专业毕业环节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
就其论文形式来讲:论文的撰写旨在培养、检验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手段,应用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及想象能力。
(一)这种方式在高职高专的毕业环节综合实践中的优点
1.学生的组织安排较易
因为论文的写作要求、格式、批改较为成型。
2.论文命题较成熟
虽然每个高职院校论文命题每年均有增减,但成型的较多。学生的选题也偏重于选理论方面题目,因为好找参考书。
3.考核过程成熟
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这种方式如何控制过程,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等,各学院均有一套成熟的质量监控体系,论文的规范、质量也都有较大的提高。
4.考核结果成熟
论文的考核结果通常采用答辩方式,其结果也易控制和把握。
(二)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不足
1.论文考核与学生实习岗位脱节,学生很难针对现实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
2.论文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阐述,少了高职高专应用解决问题的特点。
3.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空对空,有为写而写或抄袭或无从下手之感。
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
这是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的又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强调反映学生对操作技术与规范、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一)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优点
1.写作简单。一般只是要求对本次实习岗位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这些资料容易获得,且写作要求不高。
2.如果实习岗位非会计岗位,也能较好完成实习总结,防止空对空。
3.防止抄袭。学生抄袭的可能性不大,学生必然要动脑自己完成。
(二)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缺点
1.难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2.实训过程不易控制,教师无法参与。
3.由于学生看问题比较简单,很难达到毕业实践的目的。
综合以上两种现实中常用方法的优缺点,我们提出基于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下的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方式。
三、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就是毕业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生与教师根据具体岗位,共同讨论拟定有针对性、有一定思考深度的论文题目。这种技术应用论文与传统本科教育的论文和以上两种高职高专论文有很大区别,它更强调论文的应用与实效性。这种方式更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的目标:应用已有的所学知识、能力与技能来解决岗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化,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应职应岗能力(包括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其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对毕业环节综合实训要求的三个条件:
第一,只有依据真实岗位来判别问题解决成功与否,才能评判一个毕业生有无真本领。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综合实训环节,应尽可能地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出题,同时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来评判问题解决的成效。
第二,如果学生一时无法真正确定就业岗位,但选定了一个真实岗位(并非毕业生真正就业的岗位)做毕业综合实践,并学到了该岗位真实状况下应职、应岗能力,说明该生已奠定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今后上岗适应会大有裨益。反过来,如果学生平时学习时没有就业岗位目标,到了毕业阶段也没有进行与真实岗位相对应的毕业综合实践,也没有提出依据现实岗位来评判实践成效的要求,则学生在校期间等于没能学到真本事,这是用人单位所不希望的“产品”。
第三,毕业综合实践全程导入法不但对学生有择业定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根据学生应职应岗能力的需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或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应用方案设计能力、技术应用论文撰写能力、技术应用操作能力综合性训练。所以说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一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及其优化选择的能力;二是能形成方案实施操作及其优化的能力。完全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的要求。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优点如下:
1.针对性强。针对每个人拟题,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2.老师指导有针对性,对学生实习过程易了解指导,且易控制达到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综合目标。
3.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实习的结果。
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毕业实践方式缺点是非会计岗位实习,要求老师的素质高,应具有其他知识储备。
综合实践论文篇8
身为教师,毫无疑问,第一层次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一方面,研究如何把所任的学科教好,把所教的学生教育好,另方面那就是教学的成效学生的成绩。教育教学研究这一层面,说容易很容易,每一位教师都是年复一年,来回或巡环地教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但一经思考;“所任学科教好了吗?所教的学生教育好了吗?教学成效显著吗?”说难也确实难。什么是“教好”?每一节课要让学生喜欢,每当公开课要让听课教师有好的评价,每当优质课要有好的奖次。什么是“教育好”?班集体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每位学生行为端庄举止文明,愿学、乐学、好学、创造性的学。什么是“教学成效显著”?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一系列指标要超前,每学科比赛,获奖率、获奖等次要高。归结起来,那就是: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要让每一位学生喜欢,要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要让学校领导放心。当然,这种境界是很高的,但每一位教师需要把这种境界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目标。
期刊投稿 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入到“教育教学与论文、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第二层次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需要提高,首先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就要把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到论文研究、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层面。
论文的范畴是广泛的,教学论文包括:专题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例反思、教学方法、教材钻研、教学评价、学法指导、研究报告等。教育论文包括: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德育、德育案例、素质教育等。教育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多动脑勤动笔,多去研究以上范畴的论文。论文撰写后,就要考虑效应问题。检验论文效应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每逢论文评奖机会,根据论文内容要求,针对性的呈送参评;二是根据教育教学杂志的栏目要求,投稿发表;三是将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升华的论文,去指导、应用、验证于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课题是专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针对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炼出专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科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涉及的学科有:科学、劳动技术、计算机、美术、物理、化学、数学等。根据研究需要,确立活动主题。无论是课题还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论文的是,主题确立之后,一般要先向教研、科研部门申报立项。立项后的研究时间短则一年,长则几年,然后撰写出课题报告或课题论文,按结题时间将成果呈送立项单位评奖。并且评奖单位只能是立项单位,不可超越。而论文的随机性很大,可以根据评奖要求去撰写,也可先撰写好各种类别的论文,等待评奖机会。
在论文撰写,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进到“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与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第三层次。科技实践活动与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有五大不同之处:
一是立项和评奖方式不同。科技实践活动往往不立项,直接将研究成果送交县(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参与每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的成果由县(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逐级推荐,参与市、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奖。
二是成果级别不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的认定级别远高于课题。低级别的认定单位,课题成果往往是:县(区)、市教科所或教研室,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是:县(区)、市科协、教育局联合评奖。中级别的认定单位,课题成果往往是:省教育分会、教研室或教科院,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是: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共青团、妇联、文明办多家单位联合评奖。高级别的认定单位,课题成果往往是:全国教育分会或中央教科所,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体育运动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省(区、市)人民政府联合评奖。
三是教师在成果中的地位不同。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教师是“主持研究者与参与研究者”,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教师是“指导师”。
四是成果属性不同。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人所有成果,而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是学校的集体荣誉成果。中文核心期刊
五是研究内容范围和要求不同。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范围很广泛,不受制约,而科技实践活动必须围绕“科技”,体现“科技”,尽可能增加科技含量。
总而言之,教师的发展性研究,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论文、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的研究。其中的研究内容要注意举足轻重:教师要在研究论文、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研究。切不可专注于科技实践活动研究,而勿略论文、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综合实践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89-01
毕业综合实践是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系统的毕业实习,能够使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理论知识。
一、 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中需归纳其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点
首先,高职高专毕业生综合实践的选题范围是结合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确定的,由于核心专业课程是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性的课程体系,这种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该专业学生展开毕业综合实践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次,毕业综合实践对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核心特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一种良好的补充作用,所以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实际发展需求,为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技能理论。所以,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选题进行设计。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更应该突出数字印刷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
二、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中需将其与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势有机结合
首先,通过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生综合实践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可以缩短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实践的时间。比如,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作品,经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进行修改,添加一些全新的元素,然后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中的展出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室引入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通过二者之间的优势结合,使毕业综合实践成为学生考试作品的延续,也可以在后续的实践研究阶段更好地完善该项目,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其次,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是需要不断进行实训的课程。因此,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从而建立校中厂和印刷设计工作室。本文以书籍装帧这一门核心课程为例,当毕业生综合实践的选题为设计并制作一本书籍时,实际上在课程理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专业核心课程 coreldraw 基础、书籍装帧设计、数字印后加工实训这三大核心理论基础相结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点,以便在毕业综合实践创新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专业作品进行修改以及完善。而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阶段未完成的教学作品或者设计不完整的毕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毕业综合实践这一环节,在校中厂以及印刷设计工作室,对作品进行不断深化以及拓展。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实践特点以及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制定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体系,从而结合学生的综合反馈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评分透明化和专业化。如下表为教学成果综合评价标准:
毕业综合实践的评分标准细则(书籍装帧选题)
评分
项目 具体评分标准细则 分值
1 让学生选定毕业综合实践设计题目的范围,然后为学生下达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评估学生最终设计的毕业作品是否与初始选定题目的实际内容一致。 10分
2 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中是否能够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进行积极交流和沟通。 15分
3 考察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是否具有专业性以及完整性,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装订与展示三个模块。 10分
4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是否能够全面体现书的主体内容和思想内涵。 10分
5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中的字体设计、颜色运用、构图等是否合理和得当。 20分
6 评估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工艺部分是否具有创新点。 10分
7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的设计延续性是否存在,以书籍装帧作品为例,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中除了出书,是否设计了与书籍相关的书签、海报与其他的创意笔等。 10分
8 评估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是否经过布展,全面展示自己书籍装帧的作品。 5分
9 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提交了电子稿的毕业综合实践作品设计说明。 5分
10 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提交毕业综合实践课程评定,包括自我评定和对课程、教学的评定。 5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改革探索,能够对教学实践成果起到实践验证作用,以便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多种不同的技能以及通过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高校毕业生综合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
综合实践论文篇10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两个概念已经进入了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视野中。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林元龙老师一直活跃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一线,同时致力于对该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现在他提出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突破了原有的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实施的限制,并从二者结合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个学校以及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有所启发。
[摘 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范式研究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应将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人本主义、智能多元化理论等理论的综合,在活动中提高人的素质。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又突出课程特点: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从空间分布)、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从资源存在方式)、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资源功能特点)进行结合,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校外地理自然资源,地方(社区)多元文化资源,社会物质资源,各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等。
(2)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与新资源的开发。
(3)开发程序:一般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整合开发利用。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又实现资源共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评价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同时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交流等环节的能力,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邛实践活动?邛发现问题?邛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施评,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一大挑战,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 2023-03-24 11:55:36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评价及提升 2022-11-04 16:36:30
植物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2-10-14 15:40:22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
听力活动设计原则及综合语言能力分析 2022-10-09 14:37:34
steam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2022-10-09 14: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