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6-25 17: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篇1

(一)劳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缺失,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法律实践是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法律重在应用,学会法律知识不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会应用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是法制教育的目标。劳动法律知识实践性很强,学生只有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目前劳动法律教育大都采用传统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外又很少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是非法学专业出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对劳动法律知识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等方面还有许多局限性。有的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不能把劳动法律知识系统地、深刻地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由于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劳动法律维权意识及能力更是无从着手,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我国劳动法治进程的基本要求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我国目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增加了劳资矛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为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者劳动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的欠缺,许多用人单位公然实施违法用工行为,甚至在有些领域成为一种常态,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现实生活中未能真正实现。法律意识是决定法律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运作的内在动因。在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后,法治精神能不能得到弘扬,人的素质是最关键的。我国每年有几百万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主力军,应该成为实践法律的楷模。加强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宣传劳动法律;通过大学生的劳动维权意识和行为,使违法的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和扼制。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规范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双方才可能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制教育直接影响我国劳动法治的进程。

(二)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学生能否在就业及工作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是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高校法制教育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提高法律认知水平,关注公民权利,强化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三)是维护学生自身权益,提高综合就业能力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学生普遍劳动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对平等就业权如何保障,创业优惠政策如何落实,订立劳动合同注意的问题,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争议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知之甚少。在法律实践中,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及履职过程中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生劳动法制意识现状及劳动维权水平决定了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劳动法制教育,使学生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及能力,有效降低就业风险,避免权利侵害,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劳动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劳动法律教育只有反映最新的劳动法律规范的内容,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制定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并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制教育,应当加大劳动法制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比重,同时以劳动法律制度及劳动关系现状为依据,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应保证劳动法制教育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勤工助学、实习实践劳动权益保障、就业权益保障、劳动合同订立、履行中的权益保障及相应法律救济途径等内容,提高劳动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实际需求劳动法制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与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的劳动权益息息相关。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制教育,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全程指导。这就要求劳动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不能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就业指导两门公共课程的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开设大学生劳动维权、大学生创业讲堂、以案学法等以劳动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劳动法制教育,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三)开展丰富的劳动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维权意识劳动法制教育的目标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都要求把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劳动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法制教育,应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观摩、模拟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及法庭审理,开展劳动合同法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司法工作者、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人员开展劳动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劳动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劳动法制教育社团,邀请专业老师作指导教师,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丰富的劳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构建起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劳动法制教育网络,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篇2

【关键词】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衡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认真总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不断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教育作用于人的素质提高这一功能,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统一起来,与改善民生,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有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方向。

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内因是其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在参与生产分工中,作用得到合理配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各要素中最先进,最充沛和最灵活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市场调节就业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的质量本身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一方面,劳动环境、劳动报酬和各项劳动者权益要得到保障,劳动者居住、就医、求学和其它生活环境要不断得以改善,这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业难仍然是总量过大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问题,这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困难人员、退休军人是这个总量的中弱势,但群体庞大,是我国就业压力的重点所在。要解决这个难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固然重要,但从内因上解决就业观念问题,提高就业素质问题更不可忽视。招工难问题则凸显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现代产业发展中许多岗位没人干的表象下,是大批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缺乏,最后导致就业无门、创业无路,并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总量性的矛盾。面对劳动力市场两难命题,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作为?高质量就业目标如何在各类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中接轨并体现出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战。

二、思考与对策

结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工作实际,以及区域内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情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职业和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单纯的立德树人宏观层面,细化并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追求高质量就业上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宏观特征。十报告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任务揽括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从人的成长规律看,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每个学生接受更高一层教育阶段时,都应有一个细化并可落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之后,如何将教育功能一头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联结素质提高民生改善,是各类专业院校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必须深思的。在当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只能在服务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各类产业提供科技和技能人才支撑,才能为就业提供空间,消除总量压力。研究和跟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发展状况,与各类专业中最先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得到实训提高,才能迈开高质量就业的大步。不仅如此,追求高质量就业目标,还要在扎实开展技能实践和创业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体系,探索教育与社会、专业与行业、教室与职场的无缝接轨机制,保证职业和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在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中锻炼提高,并最终服务于最优质的企业,真正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启动和深化一项改革,即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实分离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诟病。教育不了解职场,不了解学生;生产不了解教育者在教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因此,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成为就业难的主体。随后中国教育也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要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但是在缺少有力的保障机制和清晰的培养模式情况下,理实一体化仍然是概念化的口号,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提高难以落地。在当前,以面向生产、面向职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以发展,把人的职业化作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启动和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非常迫切。教育要走向职场,分析研究专业发展规律;课改要深入职场,研究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组成和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课堂要衔接职场,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主持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的领路人。目前,国家人社部在全国百所技工院校中选择了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北京和广州的部分院校已取得成功经验。杭州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其它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应加快一体化课改这一职教理念的宣传落实,加强试点院校改革的规划,从专业研究团队、教学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校企双制的互动机制以及一体化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推动高质量就业才能保持底气,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三)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服务体系要全面纳入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框架进行,学校必须主动衔接,并要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服务和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是就业的组成部分,更是扩大就业的源头活水。从就业竞争的总体格局看,全世界80%的劳动者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我国劳动年龄段从业人数也大多集聚在民企制造业、各种生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国有大中企业从业人数只占劳动力总量的少数。因此,职业和技工院校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质量目标,在创业驱动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处在创业起点上,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应有创业立身的发展理念。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职场之前,对他们实施好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要开展市场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市场规律和本质;要开展法律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和本质;要开展经营管理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要开展产业和服务标准教育,使学生了解顾客如何成为上帝。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推荐和分析创业项目,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办报告会和成长历程教育,汇集和宣讲区域内创业促进政策等等,也应成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愿意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员越多,高质量就业目标才有新的内涵;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才有活力。

(四)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深化一系列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落实。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综合工程,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只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但是与职业能力建设各项政策相关互进;没有政策引领,或者政策落实不平衡,势必阻碍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中下功夫:一是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尽管目前国家级层面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等3000多人,却严重偏少,落到地方的评选更少。要让职工愿学崇学职业技能,还必须在养老金待遇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倾斜上加大力度,在建立行业技能工资指导线上有创新办法,在鼓励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中把技能人才指标列入刚性项目上有进一步突破,在劳动监察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好培训费上下功夫。二是职工终身教育促进体系。企业转型升级是永恒的课题,职工的观念、技术和技能必须跟上升级的节奏,就业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要通过技能准入制度,国有企业技能骨干的调训制度,企业升级考核中列入职工学分制度,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同建立职业技能研修计划等办法,创新职工终生学习制度体系。在当前要切实提高就业者岗前培训、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晋级培训的质量,要完善培训工作的组织体系,利用院校资源,做好培训工作。三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公平促进体系。技工院校不能享受教育部门的文凭由来已久,这种门户之见在当代中国存在实为奇观;大学生实训、就业和创业政策出自人社部门,但技工院校却享受不到,也是以文凭作为群体界定产生的。此外,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天地之别的招生政策等很不公平,急待协调解决。四是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人社部1000多个工种标准在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过程中奠定了基础性、主体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反映出工种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几千个工种标准相比缺口较大;一些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被市场认可,而行业资格证书却是管用的;此外,职业技能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的转化全面脱节。管理层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量不够加强,理念不够大胆,这种“资质碎片化”格局将越来越突出。下一步,应在坚持市场主导前提下,做好兼容并蓄、吸收应用工作,让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起来,行业认可与国家认可协调起来,国内认可与国际接轨协调起来。

三、 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使职业和技工院校真正成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基本素质的砥柱,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职业和技工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基础工作,使技工教育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发源地和加油站。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篇3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众多教师充实到了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第一线。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也表现出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他资源的配置都将以知识为核心,学校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不只是具有一般劳动(工作)能力的人,而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主宰者,是知识资本的使用者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智力性。想象思维能力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动力,学校人力资源的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随年龄而增长,到老年期会逐渐衰退,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周期性。三是教育性。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提高的主要途径。学校人力资源即教职工的责任和功能就是教育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四是育人性。它是学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纳入了创新的日程。“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非理性管理理念

1、一切管理坚持人本管理,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做到人文关怀,发扬人文精神,就能使事业兴旺发达,政通人和,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其特殊性,但它也是一种用人治事的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展的要求相一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原有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自觉地创新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显得尤为必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投入的多少。教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导者,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人的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在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基本方面的正确处理。所谓保健因素主要指工作环境,包括各项政策、条件、福利等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设,首先在于培育一种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烈而有序的工作气氛。在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工作,人们就有一种安全感,无需谨小慎微,惶惶然唯恐被人抓住小辫子。这样工作起来就心情愉快,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就高。学校的工作气氛应当是热烈的,热烈显示出有生气活力,但不能太紧张,太呆板。要有序,有序就是要有节奏,要宽松愉悦,有弹性,有自由度。教学工作不能光看时间几何,更要看用心多少。

2、重视精神激励。在教育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人的全部潜力,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励也应有精神激励。在校本管理中,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经济的获取外,有着不同的需要水平,他们追求社会交往、自我实现以及发展的机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有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目标包括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群体目标是一个群体所在成员在某个时期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人心的基础。个人目标对完美的需求,是个体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信任激励,信任是相互的,领导对群众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对人只有诚恳、诚心、诚意,才能有对人的信任。肯定激励,要肯定教师的劳动,特别要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使做出成绩的教师得到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地位。

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非理性管理”。使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都能各得其所,根据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无疑直接决定和影晌着经济运行的质量、规模和效率。

二、采用合理的教师工资机制和薪酬制度

1、工资机制最重要的作用和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劳动者之间展开就业竞争,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在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比素质差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高,这样有利于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脑力劳动就是多倍的体力劳动,教师人才资源的劳动就是多倍脑力劳动的总和。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专任教师队伍,教师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是一笔最可观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格局的形成,使知识和知识性劳动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教师人才资源理应得到可观的劳动报酬。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财政面临着困难的境地,教师劳动报酬的地区性不平衡表现得异常突出,教师劳动报酬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教师劳动报酬方面改革和运行,如实行年薪制、结构工资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教师的经济报酬,教师劳动报酬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知识型企业、学校的分配模式将由职务工资向能力工资转变。公司的财富增值,不仅仅取决于管理领导者的领导才能,而且越来越取决于雇员的智慧。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保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雇员与其他人员应有的差距,即使因工龄、年龄等原因在职务上处于同一层次的雇员,所担负职务的大小并非获高薪的理由,更关键的是雇员所负职责的能力和所作的贡献。“岗位靠竞争,报酬靠业绩,重能力,重水平,重表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政策。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是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个体具有激励性。然而,当前不少高校采取的仍然是“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小,甚至根本没有。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尤其不利。以在某高校工作近两年的一青年教师薪酬构成为例,其在该校的全部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工资及岗位津贴,没有课时津贴、科研津贴等,绩效薪酬缺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实发工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自然增加了几百元之外,岗位津贴没有任何变化。据了解,虽然该教师所在的某高校去年进行了岗位津贴的调整,虽然该青年教师工作很卖力,一边上课,一边搞科研,还同时担负沉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但岗位津贴一年不到5000元的标准丝毫未变。

不考虑工作绩效的薪酬发放办法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绩效薪酬的核心是教师薪酬水平随个人、团队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据以付酬的是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对学校有价值的产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学校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有利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行为。因此,绩效薪酬与岗位薪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对而言,岗位薪酬提供基本保障,而绩效薪酬则重在激励。当教师绩效能够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报酬时,教师对于公平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同时得到满足。

三、遵循教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基础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从国外引进洪堡学者,重点专业设立博士点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对教师人才成长的重点培养。

1.衡量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标准,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数量而且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力、分析力和理解力的综合水平。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是教师人力资源成长的指导思想。个人或单位应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和培训,从资金上保证学习和培训,从制度上促进学习和培训的实施,要切实树立起育人是用人的基础。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创造动机是打开创造能源的闸门,需细心的培养。在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中,要鼓励人才的创造性,要改造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土壤”。创造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创造性就会持续高涨。人的才能的发展度与其付出有效劳动以及未成年时期所打下的基础的要求,即必须勤奋。在依据自己最佳才能、选准成材目标前提下,需要过滤信息,集中精力,目标始终如一。只有专注某一专业,才能作出成绩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丁0,为我们设立了与世界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操作平台”。如何操作这个“平台”,对学校教师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增强和转变。对学校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

2、人力资源,有的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它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可开发性,所以成为经济活动中,也是办学中的一种最宝贵的要素。目前学校已形成的制度:第一,全员聘用制。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工作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博士除外),均登广告(校园网、招聘会)公开招聘,进行初步考核合格后,经双方同意,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合同期2-3年不等(试用期半年至一年),可以续聘。合同中详细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工作任务与待遇,以及辞聘解聘的条款。

第二,目标责任制。学校每年都有明确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对招生、教务、学生、总务等处室都有分项责任目标和公共目标,各处室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职责,对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三,考核评比制。考核评比制。将上述目标量化,如规定教师每周讲授若干学时,重复课学时数要乘以一个系数。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则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也可召开工作对象座谈会的方法考核。每学期结合期中教学检查,由学生对教师的讲授质量进行评教。统考课的成绩实质上也是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励,任课教师每学期评一次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奖和精品课奖,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

此外,还特别注意进行感情投资,如教师节慰问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春节给教师拜年,开师生联欢晚会、师生运动会等,这些都加深了学校与教师、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积极上进的氛围。教师的工作在本质上并不是靠规章、程序的制约进行的,并不是依赖什么样的指令,规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认识、觉悟和能力,依靠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对工作目标和自身修养目标的执着追求的热情,以至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篇4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苏区振兴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就不可能生产高质量产品,更不可能发展高水平产业,工业就难以上规模、上层次,更谈不上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是壮大工业产业规模的需要,也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层次的需要,更是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需要。为此,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劳动大军,将为兴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兴国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率不高。据统计,目前兴国县进城务工人员80%以上没有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素质偏低。这既难以适应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更难以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广大农民群众有固定职业和劳务收入,有生存之本,才能推进农民变市民,才能稳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调整农村劳动力布局,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但发展农业规模产业,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而兴国正是缺少这些人才。据调查,因农民没有实用技术,在家从事农业产业劳作的人口只占总农业人口的10%左右。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广大农民群众武装成有文化、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工人,在本地因地制宜开发农业产业,最终自己当老板,从而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兴国县由于受战争的创伤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落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2011年全县贫困人口有20.494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1.51%。面对如此落后的贫困现状,如何找准突破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当前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扶贫的源头不是靠一点政府救济,而是要培养有技能、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农民经济要振兴发展,有很多关键因素,但前提要人才。兴国县有大量的劳动力外流,本地却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缺乏一些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无技能的求职者就业就困难,存在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当前,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振兴发展,就必须要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和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两大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更多的劳动力掌握熟练技术,既可以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又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从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推动“三化”协调推进,实现经济振兴发展。

二、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其中公办职校3所(县职校、卫职校、教师进修学校),民办职校4所(日升、兴旺、宏兴、腾达职校)。校园总面积22.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县职校校园面积1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在职教师285人,在籍生8628人,开设专业14个。从目前情况看,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呈现出“两后”、“两缺”“两低”、“两弱”的特点。

“两后”,即观念意识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方面,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饱受歧视,在人们观念意识里,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是“二流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全县7所职校教室、寝室、食堂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全县职校生均校舍面积9.7平方米,离生均15平方米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如县职校每年在校生有4000余名学生,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实际只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因此剩余1000余名学生,只能通过赴企业实习进行分流,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篇5

职业教育为经济基础服务

“中国现在仍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尤其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每年都在召开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大会,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就是一个巩固和提高质量的过程,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增长,是一个自然过程,目前已经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陈宇对《经济》记者说。现在,国家少有提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就是在反复巩固高等教育的成果,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目前,全国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纵观全国各大院校,本科院校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的职业院校。从教育结构体系来看,就是需要把众多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理论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陈宇表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一样,不是象牙之塔的教育。前者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民生服务、为百姓就业服务,后者只是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和国运、家运、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要国富民强,就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早的职业教育就是从造兵舰、枪炮起步的,比如江南制造局、武汉兵工厂等都是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院校。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已经没有出路了,自然而然经济也上不去。因为低成本有东南亚,高技术有美国和欧洲。如果既没有高技术,又不是低成本,两头都够不着,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只能被社会的大流淘汰掉。

职业教育也为农村劳动力服务。陈宇告诉《经济》记者,农村劳动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本地劳动力;第二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第一部分的本地劳动力,常年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但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需要农民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方法,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收入。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而言,由于城市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只有身怀一技之长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被企业所容纳。”

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产业变革

当前,产业变革周期短,产品更新快,世界到处都在发展变化;我们国家也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技术水平上,也要开发新的专业,创造新的产业。职业教育也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就是增加生产力的活力,职业教育亦是如此。从国家角度看,劳动力成本提高,就需要企业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陈宇说,“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要做到“眼观市场、耳听八方”,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教育教学的计划。比如说过去培养车前铣刨磨,但现在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专业,这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产物,一个创新的结晶。”他举例说:“职业院校办学校和企业开公司是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需要来进行改变升级,与时俱进,关注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态势。在国家提倡环保出行、绿色出行的口号下,新能源汽车诞生了,随之出现的相关衍生品充电桩也成为社会的创新亮点。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新方向,充电桩或许会在将来的某天取代一般的加油站,也未可知。”

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优秀、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证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一、集体劳动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有的学生因为怕扫地而逃学,有的学生经常逃避班级的各种劳动(如搬桌椅、值日擦黑板等)。在他们眼里,这些“活儿”能逃脱是很“机灵”的,况且还有家长的支持。同时,也有教师把诸如扫地等劳动作为对学生犯错的惩罚手段。由于学生、家长、教师的这些行为,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扭曲了,于是他们看到了脚底下的垃圾堆满了也不捡,随意扔馒头、倒饭,放学路上很随便地踩在庄稼地里……德谟克利特说:“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劳动之于少年儿童是最基础的,在集体劳动中,师生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这种竞争的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劳动热情,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集体劳动可以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的深厚情感

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像平整操场、修补教室之类的劳动,根本就不用请工人,教师带着学生就完成了。一场劳动下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校园面貌变化,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敢发动教师和学生劳动,只得花钱请人代劳,殊不知恰好使教师和学生爱校的情感慢慢淡化,因为他们不知道校园面貌变化的来之不易,所以肆意破坏花草和各类建筑,甚至连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也不知道珍惜。在集体劳动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干活,不要随意损坏公物,让师生共同感受为学校添砖加瓦的艰辛和快乐,知道学校的变化需要很多人的创造,使师生热爱学校的感情不断升华。

三、集体劳动可以增进师生合作精神,使学生懂得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今教育提倡合作,生活、工作、学习都需要合作,劳动既是合作完成又培养合作能力。在学校组织的集体体力劳动中,没有严格的师生和领导界限,大家围绕完成任务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协作,互相尊重。比如,抬一张床需要四人同步协调,在转弯、上楼梯、进门等处还要相互转换等等,这应该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尊重最好的形式,学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接受别人的指导帮助,教师也学会了如何尊重关爱他人。

四、集体劳动可以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很多教师担心,在劳动过程中师生万一受伤怎么办?其实,从劳动一开始,除了教师监督外,学生也非常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所以,一次集体劳动就是一次安全演练。集体劳动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不管平时怎么讲,如果学生不去体验,安全知识也无法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只有在各种切身的活动中才能使之深入人心。

五、集体劳动可以为学校节约有限的资金

在中国,还有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经费相对紧缺,也有许多学校实行精细化、节约化管理,适当地组织师生参加必要的集体劳动,既节省学校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又锻炼了师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

六、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

篇8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

一、引言

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号召,自1999年起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大批专科学校开始走重组合并之路,组建了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除了名称的更改和规模的扩大,更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高度统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很强的职业心理压力。

教师这一职业必然要涉及与他人的互动,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在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中,情绪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教师的情绪劳动既不能归入“专业能力”,也还不至于升华到“道德责任”的水平,但也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到教师对其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的界定。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为了完成工作,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愉悦的面部表情和恰当的肢体语言而进行的情绪管理。diefendorff 等人将情绪劳动划分为三个维度,即表层劳动、深层劳动和自动调节。表层劳动是指个体当时所感受的情绪与组织所要求的不一致,通过调节手势、面部表情等外显行为来达到组织的要求,但内部的情绪感受并没有发生变化;深层劳动是指当个体所体会到的内在情绪感受与组织要求不一致时,个体经过积极思考、想象等一些内部心理过程,激起抑或是压抑某种情绪,从而使得其主观情绪体验与组织要求达成一致;自动加工是指个体内部情绪感受与组织要求恰巧是一致的,个体的外显行为与组织要求一致。

我们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为例,探讨其情绪劳动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情绪劳动为视角探索高校教师的管理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石家庄学院162名教师进行随机调查,这些教师分别来自文科系、理科系和艺体系。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46份,有效率为90.1%。

(二)研究工具

情绪劳动策略量表。采用黄敏儿(2010)修订的情绪劳动策略量表(diefendorff et al.,2005)。该量表由12个题目构成。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这个维度的程度越高。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见附表1)

从附表1可以看出,女教师表层劳动的程度显著小于男教师,这个结果也与一些相关研究相似。说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胜任情绪工作。

(二)不同教龄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见附表2)

从附表2中可以看出,教龄对教师采用自动加工这种情绪劳动策略的程度有影响。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可知,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采用自动加工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教师(m教龄≥20年= 8.73,sd教龄≥20年=1.46,m≤5年= 6.83,sd≤5年=1.65,p

(三)不同职称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见附表3)

从附表3可以看出,职称对高校教师采用表层劳动这种情绪调节策略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得知,讲师职称的教师其表层劳动的程度显著高于副高职称的教师(m副教授=15.90,sd副教授=4.04;m讲师=13.83,sd讲师=4.31,p

四、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管理策略

教师的情绪劳动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水平、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学效果和自身的发展。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面对的职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这就要求高校结合相关的知识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减少不当情绪调控策略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加强教师情绪调控与管理的训练

管理者可以组织开设情绪培训课程,培养教师情绪感知觉察能力,理解情绪内涵和本质,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互动讨论、团体活动、角色扮演、自我反思等,让教师认识到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其实根源于自己非理性的想法,这些非理性的想法和观念并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教师要学习如何将非理性的想法转变为理性的想法,从而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组织与个人价值观的统一

教师的情绪调控以表层劳动为主,究其原因是个体还没有真正将组织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个体通常要经过“服从—同化—内化”这样的心理过程,才能够真正达到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统一,更好地融入组织,也被组织所接纳和认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而且常常是几所专科学校合并重组而成,在文化建设方面往往以融合和提升为主,其价值观念对教师的影响还不够深入。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创建符合本校特点的文化,并如何将这种文化内化到教师的个人价值体系中,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三)注重情绪劳动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

情绪劳动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如课堂教学质量、其他教学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因此,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应该纳入能够体现情绪劳动的指标,结合学生的评估、自身的评估、院系同事的评估、领导的评估等多层面的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教师情绪劳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疏通。情绪劳动具有商品性,教师付出情绪劳动的首要目的之一是获取报酬。组织要想引起个体对情绪劳动的重视,激发个体加强对情绪劳动的管理,就应该在薪酬制度中体现情绪劳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黎大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9-1-9.

[2]尹弘飚.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18~22.

[3]hochschild a r.the managed hear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4]陈晓宁.高校青年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23-26.

[5]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6]夏福斌,路平,刘惠林.高校教师开发与管理的新趋势——从情绪劳动的角度[j].黑龙江教育,2010(8):56-57.

篇9

成都2017年中小学暑假放假时间通知

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社会事业局,各区(市)县教育局,直属(直管)学校: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17-2017学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时间作如下安排,请遵照执行。

一、全日制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学年时间安排

全日制中学2017-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定于2017年8月30-31日办理入学手续,进行入学教育,9月1日正式行课。2017年1月15日结束,1月16日开始放寒假,共计教学19周;第二学期定于2017年2月13日办理入学手续,2月14日正式行课,7月4日结束,7月5日开始放暑假,共计教学20周。

全日制中学全年共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初中上课时间35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再增加2周)。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上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2周,复习考试11周,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2周。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上课时间为35周,复习考试为2周,机动时间为2周(由学校根据专业情况自行安排实习或见习)。

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事特点,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2周时间内安排农忙假,具体办法由各区(市)县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与劳动技术教育机动时间等统筹安排。

二、全日制小学学年时间安排

全日制小学2017-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和放假,第二学期的开学时间与全日制中学相同,第二学期于2017年6月27日结束,6月28日正式放假。

三、工作要求

(一)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严格执行本教学时间安排,未经成都市教育局批准,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更改开学和放寒、暑假时间,学校调整课时安排一天以上应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期末考试时间原则上在正式放假前一周内安排。

(二)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省、市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作息时间。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不得挤占音、体、美、劳技、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以任何名目、任何形式组织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集体补课,组织高三学生补课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执行。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要向家长和社会公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和作息时间进行有效监督。

(三)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做好师生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安全工作。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2017-2018学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时间安排的通知

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社会事业局,各区(市)县教育局,直属(直管)学校: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17-2018学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时间作如下安排,请遵照执行。

一、全日制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学年时间安排

全日制中学全年共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全日制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定于2017年8月30-31日办理入学手续,进行入学教育,9月1日正式行课。2018年1月31日结束,2月1日开始放寒假,共计教学21周;第二学期定于2018年3月4日办理入学手续,3月5日正式行课,7月10日结束,7月11日开始放暑假,共计教学18周。

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八年级上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九年级上课时间33周,复习考试时间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上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2周,复习考试11周,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2周。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上课时间为35周,复习考试为2周,机动时间为2周(由学校根据专业情况自行安排实习或见习)。

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事特点,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2周时间内安排农忙假,具体办法由各区(市)县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与劳动技术教育机动时间等统筹安排。

二、全日制小学学年时间安排

全日制小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和放假,第二学期的开学时间与全日制中学相同,第二学期于2018年6月29日结束,6月30日正式放假。

三、工作要求

(一)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严格执行本教学时间安排,未经成都市教育局批准,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更改开学和放寒、暑假时间,学校调整课时安排一天以上应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期末考试时间原则上在正式放假前一周内安排。

(二)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减少或挪用体育、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时,不赶超进度,不增加难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

要科学安排、科学保障学生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不得以任何名目、任何形式组织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集体补课,组织高三学生补课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执行。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要向家长和社会公示,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三)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做好师生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安全工作。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此通知。

篇10

劳技教育尽管与升学高考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但是我们劳技组的老师都认为这正是我可以利用这门学科的特点开展素质教育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段有趣而美好的回忆我们劳技教研组虽然是一个小教研组但是我还是很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和同事之间的和协关系,只有教研全组成员和协的关系,才能把工作做好

2004年新学期我们教研组工作计划打算如下:

1,认真备课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改进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或较繁琐的教育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创新。多了解科学史,创造发明史和其积极的作用,来完善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在创新的教育中起积极带头作用。

2,当一名副其实的劳技教师,更应承担创新的教育。因劳技教育和创新教育密不可分,脱离了创新教育的劳技教育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劳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的一门科学。当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碰到了具体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几个人想办法,再经过实践而得到解决。引导学生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学们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进行拓展。在课堂用语方面尽量运用下面语言,如“很好”、“行”、“就这样”等语句。尊重学生,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机会,把动手能力好的同学加以进一步的培养,在浦东新区和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能“钳工操作”比赛中保持领先地位情况下,这学期准备参加浦东新区高二的电子技术教学比赛尽可能做到有所作为。

4,作为劳技教研组除了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要充分利用自身动手能力的优势把学校的科技工作开展起来,利用选修课,活动课,课外辅导等多种形式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