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6 19:03:49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1

会上,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刘毅做关于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报告,题为《把握形势面向未来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在报告中,刘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的形势,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历史现状,指出新形势下出国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未来留学工作的构想。他说,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要博采众长,创新人才吸引的模式和工作方法应借鉴印度等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对现行做法有新的突破;要更加关注青年人才,一方面要利用留学手段强化对国内青年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海外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吸引;要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吸引留学人员的氛围还要加强留学工作研究,注重留学效果评估,进一步规范留学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在会上致辞,中国科学院所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昆明动物所、成都分院、电工研究所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6家单位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的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和与会人员进行交流。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白春礼、何岩为名誉理事长,刘毅为理事长,李和风为常务副理事长。

据刘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出国留学工作,始终坚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留学政策,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不同时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留学和海外人才项目:1990年设立留学基金奖学金项目;1990年推出优秀拔尖留学人员暂行管理办法;1991年设立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项目,鼓励和支持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1991年设立王宽诚科研奖金项目,吸引国外学有所成的学者短期回国服务;1991年设立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支持;1993年开始设立海外人才库,着手收集海外优秀人才情况;1994年设立短期留学项目,使留学派出项目多样化,培养目标更为明确;1994年推出“百人计划”,这是我国最早实施的高起点、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吸引和培养计划;1996年推出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支持国外优秀人才与中国科学院院交流合作;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又推出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海外评审专家系统”、“海外博士生导师制度”、“留学工作若干管理办法”,“海外杰出学者基金”、“创新团队国际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学术研讨会”、“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外籍青年访问学者奖学金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截至2005年,中国科学院共派出公派留学人员1.7万人,有1.2万人学成回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的10年间,中国科学院向美英德法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类留学人员3491人(其中访问学者2955人;研究生462人),其中已有2887人学成回国。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促进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产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实践证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6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暨颁奖典礼上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高度评价。

1998年至2006年,共有110所高校聘任了1 1 0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位专家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大批长江学者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截至2006年,有2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有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取得的39项重大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以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有175项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70位长江学者指导的88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长江精神引领学者

自从2005年度受聘仪式上部分长江学者发出“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的倡议,“心系祖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就成为引领学者的时代风范。

“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张亚平说:“至高的荣誉应归功于国家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将和在座同仁一起,以‘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为己任,胸怀民族振兴伟业,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倾注自己的全部智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培养青年人才,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冯铃(曾在新加坡、荷兰和香港特区工作)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为我们海外华人学者报效祖国架起了坚实桥梁,而且也向世界传递出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讯号和华夏儿女同心同德、复兴民族的坚强决心。我深深感到只有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我为自己的回国抉择倍感自豪,并且坚定了用知识回报祖国的决心。”

长江理念推动改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了地方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其制度内涵包括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理念,已经成为高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长江学者充分发挥与海外学术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与学生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国内高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和渠道。

复旦大学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受益单位之一,该校校长王生洪(留学美国)说:“在这一计划带动下,我校于2000年实施了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特点和国际惯例的人才开放、流动、评估、竞争的机制。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对优化我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审专家代表、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留学日本)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群星璀璨、硕果纷呈,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珠江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天府学者计划”等一批人才计划相继实施,许多高校也实施了一批相应的人才计划。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正在高校逐渐形成。

长江计划不断完善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实施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改进完善。

2004年,教育部加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力度,特别是增加讲座教授招聘数量;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化长江学者岗位与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新模式。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增强高等学校原始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第二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教育部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

第三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四条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支持范围、规模和条件

第五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范围限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军队院校。

第六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规模为每年1000人左右。

第七条 本计划支持的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3.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工作;

4.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5.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6.在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八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行限额申报,教育部根据有关高等学校的情况核定申报名额。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并提交申请书。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汇总报教育部。

第十条 教育部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支持方案。

第十一条 教育部对建议支持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一个月,如无异议,正式公布支持名单。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十二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自然科学类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研究工作,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资助;其他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单位按1:1比例共同资助。

第十三条 教育部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级研究学者”选派计划中,每年择优资助200名左右“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获资助者在资助期间每年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度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通过主管部门于12月31日前向教育部科技司报送当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结束的下一年度3月31日前,获资助者要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结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第十六条 获资助者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由获资助者支配,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有关高等学校单独编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费决算汇总表》,通过学校主管部门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第十七条 凡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下取得的成果,发表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时,必须标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cet”)。

第十八条 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获资助者,或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获资助者,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通过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交书面报告,由教育部决定中止或撤销资助。

第十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对获资助者的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4

科学发展助力计划重点探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培育一批示范性科技社团。以“能负责、能问责”为标准,遴选一批有条件的学会进行试点,稳妥引导和规范学会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科技奖励以及成果鉴定等职能;打造山东科技思想库,建设由专家库、选题库、成果库、决策数据库等组成的工作平台,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省级科技思想库。

自主创新推动计划聚焦打造精品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省级学会举办高端、前沿及综合性品牌学术活动,办好科技会展,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争取2年内建成一个集开放共享互动于一体、国内外学术交流相融合的山东省数字化科技交流平台,采用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会员学术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产品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工作者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实施“海智强鲁计划”,建设山东省国际技术转移网站,5年内建设一批覆盖全省各市、大企业的省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省内需求对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科学素质提升计划着重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资源库、山东科普网站建设为重点,构建山东省科普资源集散共享与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平台;恢复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团结组织热心科普人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创作,繁荣山东科普创作事业;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以及从事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策划、制作、出版科普挂图、科普图书等出版物,支持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制作优秀科普音像、动漫作品;推动市场化运作,建立科普展教资源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开发体系,每年开发集成1-2个品牌活动资源包。继续举办科普微电影大赛,搭建高校大学生科普创作平台,吸引更多动漫企业参与;力争每年有50部优秀科普作品纳入科普资源库。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山东数字科普工程建设和运行,2015年底实现全省(除青岛市)16市安装1万台数字播放终端的目标;建设山东数字科普资源库,2015年集成各类数字科普资源20万分钟;2015年建成“民间反网络联盟”,形成网络反交流与协作平台。

科技人才服务计划着力加强科学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齐鲁科技精英”、“寻找最美科技人”等活动,五年内对1000名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协工作者进行宣传。通过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评选、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推荐参加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等活动,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实施“国际科技交流扬帆行动”、大学生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等项目,培育各类科技人才。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回顾百年办学历程,我们对“教师为本”的体会尤为深刻。名师荟萃,英才辈出,铸就了清华的百年辉煌。这其中,人才工作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四点认识:

第一个阶段,从建校到新中国成立前。从建校起,清华就十分重视优秀教师的选聘。学校通过广延名师,不拘一格选聘人才,一时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如梅贻琦校长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将延揽师资看作“努力奔赴第一事”,注重“罗致世界第一流学者”。广大学子在名师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和人文基础,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与气质,很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高校院系调整,清华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成为了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原有学科的很多大师级学者调离学校,而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又急需人才。蒋南翔校长提出“最大的困难是师资缺乏”,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师资”。当时清华共有教授、副教授108人,被称为“一百单八将”。蒋南翔校长根据新形势对教师的要求,结合清华实际,强调“要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教职工应“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提出“两种人会师”,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并创建“双肩挑”制度,培养又红又专的骨干。正是在这样的一大批教师共同努力下,清华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后来在学界、业界、政界大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第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今。面对“”造成的人才匮乏状况,清华迅速拨乱反正,调整师资队伍,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来,学校加大培养与引进杰出人才的力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在培养方面,学校设立了“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先后实施“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骨干人才派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为青年教师发放专项津贴,促进了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在引进方面,学校实施了“百人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创建了“讲席教授组”制度,积极参与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等引智工程,还开展了高水平团队青年人才引进及聘用试点,设立特别研究员、特别副研究员等岗位,打造学术特区,在薪酬待

遇、资源配置、后勤保障、团队组建等各方面,对高层次人才采取特殊政策,使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的比例大幅提升,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国外名校的学者全职来校任教,全校人才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

清华百年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凡是人才工作做得好的时期,学校的事业就能取得快速的发展;而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对人才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总结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人才工作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必须坚持“一流、竞争、流动”的理念,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动教职工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提升;二是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努力造就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建成良好的学术梯队,带动师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必须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立足自主、开放包容,既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注重在校人才的培养、支持与发展;四是必须坚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积极为年轻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既帮助支持,又敢于压担子,促使其脱颖而出,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特别强调“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多年来,清华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校近3000名教师中有教授1121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院士37人、工程院院士34人、国家教学名师15人、“”入选者53人、“长江学者"1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9人,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地位。以这些杰出学者和中青年骨干等为代表的广大教职工继承清华优良传统,倾心育人、精研学问、服务学校、奉献社会,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我们顺利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第二个九年”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才强校”战略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人才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名校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世界知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领军人才偏少。不同学科引进人才的力度也不平衡,一些学科是否存在“武大郎开店”现象也值得警惕。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中青年骨干、能够组织和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领军人才不足,青年教师队伍的竞争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的制度机制乃至校园文化,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推进“第三个九年”建设,进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要求。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优良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仍然难以撼动;新兴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顶尖大学依靠其优厚待遇和与西方接轨的制度环境,吸引了大批一流人才;而随着我国科教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更为优厚的待遇。这些都使清华的人才工作在外部竞争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对于清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的重大影响。站在新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提升清华人才队伍的水平,为学校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跨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高端引领、统筹兼顾,以国际大师、学术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为重点,统筹兼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引进培养的关系,汇聚各方优秀人才并使其共同致力于学校的事业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积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和其他领域的人才工作先进经验,从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勇于突破各种制约学校人才工

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面向新百年的发展,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整体提高,在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努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总体要求,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立“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新百年发展的核心战略,科学制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各项功能的实现,关键都在于有一支一流的师资人才队伍。一流人才云集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劳动创造。因此,我们要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新百年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各级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进一步切实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学校和各院系各单位要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规划,促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二,坚持培养、引进、支持、流动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要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学校各类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适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其中,尤其要继续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优秀师资队伍倍增计划”,抓住机遇,充分借助“”、“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政策,培养与引进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带动教师队伍达到世界一流。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他们能否茁壮成长,不仅是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更是学校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国家“青年”,通过实施“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持续优化办学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志在学术的青年人才,促进青年骨干茁壮成长。要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聘用和使用好合同制科研人员,在稳定博士后规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博士后质量,建设业务精湛、服务到位的实验技术队伍、爱岗敬业的教育职员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人人有发展。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高校 青年 高层次人才 引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rod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high-level

you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alysis on selected candidates of the first national " thousand youth talents program"

yu meijuan, haung yan, zhang kai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ousand young talents program" of college is another opportunity of reserv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ilding a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rst batch of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 plan" selected the age structure, geography and types of working units, phd for regional, high-level personnel to understand the youth and college continue to introduce an overview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press to be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at evaluation system; to broaden horizons,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pattern of lead only; attention to culture, to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key words colleges; thousand young talents program; high-level talents; introduction countermeasure

0 引言

人才是高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随着200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的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高潮。的实施使国内很多高校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为进一步形成海外人才的合理结构,做好人才队伍的储备工作,①2009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项目正式启动。青年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引进一批年龄在40周岁以下,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和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拔尖人才。

2011年8月,中央办公室公示了“青年”首批入选者名单,②本研究以公示名单中的152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样本研究,了解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概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入选“青年”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分析

1.1 入选者年龄结构分析

首批“青年”入选者平均年龄为34.82岁,最小者27岁,入选者的具体年龄状况见图1。

从图1可知,年龄在35岁岁的人员是主要入选人群,根据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3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是最具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他们一般在海外所待时间超过10年,博士毕业后在海外工作年限超过5年,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科研潜力已经显现。

图1 首批“青年”入选者年龄状况

年龄 30岁以下的入选人数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这类人群科研成果积累不够,而公示名单中的仅有几位也体现了“青年”在人才评价模式上的变革。此次“青年”对已取得突出成果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开放了申报渠道,在首批入选者中,工作年限不满3年(2008年1月以后博士毕业)的有24人,占总入选人数的15.8%,应届博士毕业生有1名。在以往的人才引进工作中,这部分人才会常因为工作年限的限制,被一些人才计划拒之门外,甚至连高校副教授的申报资格都无法达到。此次青年破除人才引进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人才自身潜力,为背景优秀,有巨大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提供了平台。

1.2 入选者现任职单位分析

从入选者现任职单位地缘分析,在首批“青年”入选者中,来自美国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有110名,占总入选者人数的72.4%,其他人员来源分布在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具体数据见图2。这一数据跟目前世界一流大学中美国高校占比最高的事实吻合。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世界一流高校排行榜,③排名前100名的世界高校中,美国高校有53个。在引进“青年”人选的几个学科领域中,排名前30位的高校也主要分布在美国,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美国高校占22个;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美国高校占24个;生命科学与农学,美国高校占23个;临床医学与药学,美国高校占24个。

图2 首批“青年”入选者任职单位地缘状况

从入选者现任职单位类型分析,来自境外高校的入选者达134名,来自境外知名企业的入选者18名。一般来说,工业界人士比科学界人士更难引进, 原因有二:从人才本身,工业界人士回国内高校,需面临身份的转型及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不适应,他们会用自己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经验衡量比较,考虑回国后所得到的机遇是否值得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一切;④从评价机制来看,国内仍比较看重顶尖论文等体现个人学术成果的指标,而工业界人士往往更注重项目经验,在发表文章、学术机构任职等方面有不足。

1.3 入选者博士学位获得地区分析

首批“青年”入选者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地。在152名入选者中,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入选者有79名,占52%,从中国大陆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后赴国外工作的入选者有32名,占21%。根据2007年全国博士质量调查时对大量样本的统计分析,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在、获得专利、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等职业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⑤这一研究结论体现我国近些年培养的本土博士质量值得肯定,也提醒引才单位应该多关注从本校毕业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或者在国外企业任职的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进一步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几点思考

在国家“”执行三年来,各单位在引人和用人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然而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如评审机制、选人标准以及政策支撑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⑥“青年”执行之初,各高校应该借鉴“”实施经验,在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中做到如下几点:

2.1 按需引进,完善发现评价体系

首批“青年”入选名单公示后,不管是引进单位还是关注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各界人士都会对各单位引进人员数字作比较。事实上,每个引才单位都了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不应单纯追求数字上的增长,而更应关注与学科发展是否匹配,考察引进人才的技能和研究领域是否适合该单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仍占了主导因素。因此,高校应首先从观念思路上做好调整,在引进名额方面不做强行摊派,不搞形式化。高校应结合学科和科研平台规划,将学科发展与人才引进相匹配。在人才评价方面,进一步破除唯成果论和唯知名论的人才观,摈弃对国内高校毕业本土博士的传统偏见,更重视能力和潜力。

2.2 拓宽视野,建立全面系统引才格局

虽然高校不应以追求人才引进数量作为目标,但是一流高校的建设必须有一批学术水平高、能引领学科快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应秉承 “广纳贤才”的开放态度,建立全面系统的引才格局,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工程。

在引才渠道方面,第一,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优质学生资源,充分搜集整理从本校出国的留学人员信息,建立优秀人才库,跟踪尖子人才情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通过海外校友会等平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信息,吸引校友回校工作;第二,高校可根据招聘学科特点,筛选学科排名靠前的国外高校信息,主动出击,通过海外招聘、校领导出访交流等渠道,做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宣讲,吸引人才加盟。第三,高校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海外学者访问资助计划”,吸引海外人才来院短期交流,让更多的海外人才接触并了解国内高校信息,切实了解国内学术环境,增强其回国工作的意愿。⑦第四,应重视工业界的人才资源,“青年”实施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人才引进加快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外知名企业的工程师往往从事最新技术的研发,并且产业化经验丰富,与此目标吻合,因此国家应注重对此类人才的引进,但应调整评价体系,注重专利、产品化经验而非考量其论文著作。

2.3 重视培养,建立完善的用才机制

“青年”入选者回国初期面临专业或社会网络支撑的缺乏,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和现有积累仍有不足,同时国内侧重量化的评价机制也使年轻学者在以后开展工作时会有困难,因此高校引进人才,不仅仅需要引进者本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还需要在观念、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给予支持。第一,优秀人才一旦引进,就应大胆使用和培养。对于有些高校在引进人才后, 校内某些学科带头人怕外来人才超过自己而产生的学术抵制现象要从根本上去除。第二,给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资源。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需组建研究队伍、招收学生、申请研究经费、形成关系网络,同时要适应国内的研究环境,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其回国初期工作提供资源和支持。第三,处理好“引进”和“原有”之间的关系。随着近些年各类人才计划的实施,新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往往好于单位的“老人”,因此,高校在加快引进新海归人员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关注近些年回国的青年留学人员,只要他们达到标准,也可以竞争同等水平的薪酬和资金支持。同时,对于新引进的人,需思考的是当 “引进”成为“原有”的时候,要如何更加合理的提供支持,提供更加坚实的培养机制。

注释

① 孙建敏,郭强.中央缘何启动“青年”?[n].光明日报,2011-01-06.

②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关于公示第一批“青年”人选的公告[eb/ol]. (2011-08-18)..

④ 杨兆雄.两类酬劳:让海外人才来华“安身立命”[j].国际人才交流,2011(1):46-47.

⑤ 赵卫华.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基于全国博士质量调查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47-50.

⑥ 张杰,任向实,孙君泓等.的经验与建议[j].科技导报,2011.29(27):11.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7

1、中央这次出台《意见》的考虑和意义。

答: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国之初,以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吴文俊等杰出科学家为代表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到祖国,为发展新中国的工业、科研、教育和国防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是“海归”,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的40%、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的30%是留学回国人员。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在主要发达国家约有20多万人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其中45岁以下、具有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约6.7万人;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约1.5万人。这些留学人员虽然长期在海外工作、生活,但其中许多人始终心系祖国,有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中央提出要统筹资源、完善政策、健全机制,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2、您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情况?

答: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我们从海外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人才。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引进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家林家翘教授,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著名数学家田刚教授,以及生命科学领域著名学者施一公教授等。

各地各部门也十分重视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江苏省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引进5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和若干人才团队,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以上资金,对每位引进人才或团队一次性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08年,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增加到2个亿,提出每年引进15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无锡市实施了“530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截至2007年底,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68个,去年又有203个项目正式落户。北京市制定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京创业工作的意见》等,并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全方位为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上海市制定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先后实施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浦江人才计划”等专项引才工程。广西等西部省区还实施了创新创业人才小高地计划,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教育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年来,共有115所高等学校聘任了长江学者1308人,其聘教授905人,讲座教授403人。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讲座教授全部从海外招聘。中国科学院自1994年实施“百人计划”以来,入选者共计1569人,其中有2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走上了局级以上领导岗位;40余人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50余人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等。

总的来看,近年来,海外人才归国数量快速增加,归国人才层次不断提高,为国服务活动日趋活跃,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完善,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这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提出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3、《意见》提出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能否介绍一下这个计划的情况?

答:《意见》提出,要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有效得力措施,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引进项目。同时,要制定实施专项计划,重点引进推进本行业本领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国家支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

4、许多人认为,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关键是要有事业平台。《意见》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有哪些新的政策措施?

答: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引进人才要重在使用。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回国的目的和动力,主要是国内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引进来是第一步,使用好才是关键。因此,《意见》明确提出:

第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商业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

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可以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领衔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等。

第二,要大力推动科研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科研和管理机制,给予引进人才相应的科研自、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对引进人才可以实行协议薪酬制,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还可实行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5、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都在外多年,回来后可能会遇到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意见》有什么具体举措?

答:为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意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建立专门服务窗口,解除他们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对中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专门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为他们提供相应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意见》强调,要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作出成绩。

6、请您介绍一下海外留学人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才能参与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来?

答:为了加强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为了便于广大海外留学人员了解相关信息,与国内用人单位联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全国青联、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设立了专门窗口,开展咨询和联络工作。海外留学人员可以登陆上述单位的网站。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8

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工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要求,不久前,人事部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的制定为完善人才机制,集聚创新资源起做了规划。

引三类人才施三大计划

实施三大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留学人才创业计划、智力报国计划。

引进三类人才:学术技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留学人才创业计划和智力报国计划,并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打造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

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

重点引进学术技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规划提出,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重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特殊需要,下大力气引进3类人才:

1.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

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集中力量重点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同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科研团队;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围绕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

2.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国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积极引进一大批金融、法律、贸易等领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3.具有特定专业技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结合国家研究实施战略性顶尖人才的专项引进计划,采取特殊办法,特事特办,积极引进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顶尖人才。

实施留学人才创业计划

创建15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入园企业达到1万家。

规划提出,要围绕中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体系,逐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留学人员创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人事部将继续开展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鼓励创业园协助留学人员按程序申报各类政府资助项目,支持创业园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人才和实施项目对接。力争全国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150家左右,人事部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40~50家,留学人员入园企业达到1万家。

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将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他们以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等在国内进行转化、入股,创办企业,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融资、劳动人事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健全回国创业或从事高新技术转化需要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国家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创业园引进或设立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基金,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融资担保等。

实施智力报国计划

鼓励多种形式参与祖国建设,争取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达20万人次。

规划提出:要紧紧围绕中国开放战略,努力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团体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进行学术技术交流、从事考察咨询、开展中介服务等各种适当形式参与祖国建设,为促进国内改革与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达20万人次。

为鼓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规划强调,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积极探索任期聘任、项目承包等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为国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留学人员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模式;不断健全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工作新机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组织回国建立为国服务基地,支持他们结合国内重点领域、行业的需要开展专项为国服务活动;继续办好多种形式的留学人才项目交流会、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团等,搭建交流平台,拓宽服务领域,畅通服务渠道。

打造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回国工作绿色通道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防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加强预先研究管理工作

1.1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首先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和引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本单位能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顶层创新思路是一个单位的生命线,核心技术的储备是一个单位寻求增量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同时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又决定着今后的出路。所以,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一定要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要拥有、掌握和用好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加强国防装备预先研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2 认识预先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装备预先研究(以下简称预研),核心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通过预研,可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预研能够科学地验证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通过评估可以减小型号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国防科研院所来说,只有重视预研,重视新技术开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才能争取更多任务,后续发展才能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才能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1.3 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

预研要出成绩,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基本前提。首先要策划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体系的梳理,完成研发主体、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重构,建设起总体能力完备,核心技术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形成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梯队和组织,从顶层上做好核心规划,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支持和指导技术创新团队,并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第三,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队伍。在院所领导层上,要有专门负责分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顶层给予指导。

1.4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

预研项目干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及保障团队的构建和该团队战斗力的发挥,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至关重要。一般科研院所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在承担着其它型号任务,研究人员时间精力很难兼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研制人员所在部室要设立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人员,在型号研制和预研中进行决策,以保证相关资源用于预研项目。因预研项目有些元器件指标要求高,有些进口元器件很难引入,国产化本身就是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对物资采购、外协加工和资金保证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物资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预研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引进;加工生产部门安排一批人员专门进行预研项目的生产和加工;财务部门出台专项专款使用政策,有力保证预研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等。

1.5 院所领导高度重视预研工作

国防科研院所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要做到真正重视,特别是院所主管领导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高度重视预研工作,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分管预研工作的院所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起到顶层指导和决策的作用,要亲自抓项目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积极为管理和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推动二级管理层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预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预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研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性的的预研管理机制。

2 建立健全有关预研各项管理制度

预研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研工作的规则和指导, 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指导预研的运行和管理。

2.1 面向创新探索新的的预研管理模式

预研要突破许多新的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另外,如果管理模式不适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精力分散、资金投入不到位等等都会给预研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情况的预研管理模式。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防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也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预研的项目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手册,目前正在结合新的组织架构和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程序,“十二五”期间,对这些新型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的探索将会大大推动本所的预研工作开展。

2.2 加强立项管理,完善课题立项制度

在预研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论证阶段,组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顶层专家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南编制任务。要在指南前,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和市场开发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认真编写战略规划和项目指南,及时上报上级机关供选。在项目论证和选题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论证。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申报国家预研任务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围绕本单位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自筹开发工作。在自筹项目立项工作中,要根据本院所长远发展战略,认真组织专家做好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把关和审核,是好钢就要使在刀刃上。

2.3 用规划指导计划,加强计划管理

科研院所中长期规划是长远的方针和指导方向,如何根据单位长远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是必要的。针对运行计划的管理是预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预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预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应根据项目具体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编制计划。自“十一五”以来,项目的验收改为每年组织一次,那么我们制定计划就可以分为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预研项目,除了要编制上述计划外,还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可考核的周计划等。对五年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年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成果的体现;对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对相关技术细节的控制,周计划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的控制等。在计划编制时要体现规划、计划和经费的一体化考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计划进度网络节点管理,加强节点的考核和检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检查,关键节点都有考核。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4 强调风险控制,重视延期预研项目的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可能会出现延期和反复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对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冻结其经费的使用并收回其科研经费,其次要马上着手拟制研制验收申请并向上级机关报送。接下来,对外要做好阶段成果的展示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汇报;对内要给予一定的处理,并积极寻求技术改进和弥补工作。

2.5 加强预研项目经费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经费控制和使用策略,项目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只有不断加大对预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时刻所内通过自筹资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预研经费管理目前大都采用按照年度计划拨款方式,根据任务计划和关键节点配置相应的经费,从而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管理使预研项目顺利运行,使上阶段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征得下阶段的研究经费。

2.6 健全考核制度,推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预研项目的主力军是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开发人员,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得实惠”的综合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骨干选拔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但要到位,责任要具体到人,可以采用通报制每月进行通报。合理的奖惩机制对预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敦促和惩罚拖延怠工者。最主要的是通过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多进行奖励,宣传一线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成绩,形成尊重人才、重视预研、注重成果的良好氛围。

3 加强预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

预研过程结束后,可以提供周密而完善的概念研究及方案、先进而成熟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和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把这些经过多年预研开发工作获得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批量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品升级,持续经营,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是预研项目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当前很多科研院所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运行管理和成果转化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两者隶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预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的问题。这样,通过预研辛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成果搁置、技术得不到应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技术队伍、拿到了一点阶段研究经费而已,很难推进后期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增量。那么,在推动预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需求牵引,研究阶段要与用户经常保持沟通,了解需求、满足需求;研究成功后,要及时请用户评估认可功能指标和作用,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在型号装备中的更新和应用。

4 增强原始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

自主创新,就是从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通过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储备核心技术,增强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指数。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积极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技术动态,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5 加强与大学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与国防部有预研合作关系的大学就有近300所。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这些大学在上级部门和科研总体单位的资助下,积极从事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很多还建立了应用研究机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际前沿的交流和接轨。例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大学高校不仅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大批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加强和这些大学的合作很有必要。科研院所可用到这些高校先进前沿的理念和资源,高校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继而向科研院所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双方就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许艳林.面向十五发展,如何加强预先研究管理[j].科研管理,2001(3).

人事科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税收管理 税收筹划

一、事业单位概述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置的一种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科教文卫等四个方面。改革开放前,上述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经费补助,因此,事业单位没有纳税义务产生的社会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目标是“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因此,事业单位可据补助方式的不同,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三种类型。

国家对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方式的改革,允许部分事业单位参与市场活动,从市场活动中自筹部分经费。然而参与了市场活动,从市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与企业具有部分相同的功能,因而纳税义务也就随着市场经营而产生了。

随着改革和创新两大发展方向的提出,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重大调整,部分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取得较快发展,有些事业单位成为当地纳税大户。然而,事业单位普遍对依法纳税感到不适应,存在消极待税现象,税收筹划能力较弱。

二、事业单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的含义

税收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依据自身的经营行为和税收法律条文的相关规定,进行自身的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中应包括与纳税相关的政策管理,程序管理,成本管理,风险与争诉管理等几大方面,贯穿于税收管理过程的始终。

(二)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认识和制度层面看,事业单位税收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不够,纳税筹划意识弱化

事业单位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某方面事业即可,只因存在经费紧张,资金有缺口的情况,才部分参与了市场活动,筹集部分经费,以便更好完成事业任务和改善员工待遇。但因为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传统计划体制,造成不少事业单位对纳税行为管理内在动力不足,大部分人观念陈旧,认识模糊,认为 “吃皇粮”的,税多税少都是国家的,与自身关系不大,用不着进行事先税收筹划。对国家“普遍征税、公平税负”的原则理解不充分,对依法纳税感到不适应,纳税意识淡薄,消极待税思想严重,税收筹划能力较弱。

(2)高级会计人才缺乏,税收筹划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人员一般对财政预算管理、预算会计核算较为熟悉,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对涉税业务如何处理却知之甚少。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由于体制不同,竞争激烈程度不同,薪酬待遇的差距,使得事业单位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理论背景和业务实际操作背景,税收知识相对匮乏,税收筹划能力相对较弱,中高级人才尤其缺乏,而纳税筹划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内控意识淡薄,税收管理难以到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普遍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内控意识淡薄,缺乏对内控制度的了解,没有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内控中的控制监督职能。税收管理要想有效地发挥作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目前,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工作的开展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因此,税收管理还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从具体业务操作层面看,事业单位税收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个人所得税方面

事业单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会根据其经济效益和对职工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职工发放月奖和年终奖。而年终奖金不仅是科研单位激励职工的主要分配方式,还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样就决定了事业单位更多关注的是年终奖金的发放,而忽略了其中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年终一次性奖金的税率远高于月工资薪金的税率,税负过重的现象存在。

(2)增值税方面

2012 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海市开始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营改增”目的在于推进税制结构的优化,打通增值税链条,避免下游纳税人重复纳税,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营改增”将增值税“扩围”延伸到现代服务行业,对事业单位影响最大的是将其原缴纳营业税的业务,如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纳入到增值税范围内进行税收管理。而与营业税相比较,增值税管理要求的程序更加复杂,对会计人员要求更高,会计科目设置级次多,明细科目多,核算要求细化。这对于较少涉及增值税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讲,无疑对其业务能力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3)企业所得税方面

根据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目前的情况是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资金的管理较为规范,但对经营性收支的管理不到位,经营支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是事业收入没有按照规定将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分开核算,导致应税收入不明确。二是经营性支出未执行会计配比原则,没有将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配比,没有正确划分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对确实无法划分成本费用的经营支出,也没有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标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税收规定不一致,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无法正确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事业单位税收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事业单位要转变纳税观念,提高依法纳税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也日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完善事业单位的税收政策。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在经费上出现缺口。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转变“事业单位不需纳税筹划”的观念,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收筹划能力。

(二)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育才、用才机制

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和实用性很强,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作。纳税筹划需要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及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一个单位税收筹划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中高级会计人才。为此事业单位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各尽其用,使其自身和单位都得以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三位一体”的纳税筹划理念

加强内控的组织领导,有效实施内控,为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空间。一个单位的税收筹划涉及管理者、会计人员及业务人员。只有形成税收筹划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三位一体”的理念,加强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促进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沟通、配合与协调,才能从源头、事前做好税收筹划工作,从全局出发,强化纳税理念,提高纳税管理水平。

从事业单位的具体税收来看,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首先个人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月扣除费用为3500元,最低税率3%,最高税率45%,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纳税。而按照我国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可以将年终奖分为12个月,寻找适用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笔者认为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可以采用更为优化的发放方式进行纳税,尽量设法保证年终一次性奖金的税率不高于月工资薪金的税率。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在全年工资性支出发放时合理调节年终奖与月工资的分配比例,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前提下,为职工降低个人所得税支出,制定有效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从而利于实现职工收入最大化和公平化,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科研单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增值税方面。笔者所在单位是医药卫生行业中的事业单位,承担部分国家药品检验用标准品的供应任务,同时承担科研、市场开发服务工作,以及两份医药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率包括:非生物类检验用标准品收入实行17%税率,杂志出版收入为13%税率, “四技合同”收入为6%税率,杂志广告收入为6%税率,实验动物的供应免征增值税。经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增值税简易征收率的生物类检用标准品在2014年7月1日前为6%税率,2014年7月1日以后国家统一简并增值税征收率为3%税率。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针对同一纳税人增值税收入品类繁多,同时适用多种税率的,必须分类核算清楚,否则的话,可能对纳税人产生不利影响,税务机关有权从高适用税率对纳税人所有收入征收增值税,加大纳税人税收负担。

我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就比较详细,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下设明细科目,分别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标准品收入税金、13%杂志收入税金、6%服务收入税金、6%广告收入税金、3%简易征收税金、动物免税收入、技术转让免税收入。简易征收部分设置科目有: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3%简易征收税金和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一般计税转入增值税。这样的设置为我单位合理缴纳增值税奠定了基础。

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复杂。一是所有抵扣发票必须在开票日起180天内通过税务机关认证方可抵扣,并且必须在认证通过当月抵扣才有效,过期限则不得抵扣;二是发票所载的业务事项必须与增值税业务相关才可抵扣,与增值税业务无关的即使认证通过也不能抵扣;三是发票所载业务事项如为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共用的(其中包含简易征收、免征增值税、出口的货物或劳务收入),则不得在增值税应税收入形成的销项税中全额抵扣,必须按一定方法计算比例抵扣。

同样以我单位的进项税额抵扣为例,在进项税票报销时由各业务科室相关负责人签字证明业务的真实性;财务部门报销后要及时进行发票认证,同时按税法规定审核是否属于不得抵扣的事项并在认证联上标明会计处理凭证号,以便日后查询;发票认证前并不能直接进行增值税税前抵扣。因我单位应税业务收入来源复杂,除增值税前段所述适用不同税率和免税外,同时还有部分营业税业务的发生。这就需要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公式计算进项税,并进行进项税转出工作。由此可见,增值税计算过程,对理解和掌握政策的要求相当高。

最后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是终端税种,也是政策最复杂,核算要求最高的一个税种。作为纳税人,在进行企业所得税计算时,要充分考虑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不一致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纳税风险。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事业单位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收付实现制,只有部分经营性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

事业单位收入上的特点就是财政资金来源较多,其中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作为不征税收入。除了基本运营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直接拨付外,更多是的专项资金,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如我单位,专项资金来源有:国家药监总局、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省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税收上规定对来源于各部门的财政资金,只要不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竞争性收入,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五年内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纳税申报。而不征税收入不是免税收入,根据配比原则精神,单独核算的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也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会计制度仅要求对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配比,而税法并非仅对经营收入征税,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的各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都要征税,而税法规定收入和支出的配比性、相关性以及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等,对事业单位的税前可扣除成本费用可能与会计核算的支出大不相同。

事业单位特有的会计核算与税收规定不一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规定是不计提折旧,这一点是会计与税收的永久性差异。税法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不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的,但允许以折旧方式税前扣除,前提是折旧年限不短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因而上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管是否允许计提折旧,其通过事业支出科目核算的购置行为都形成与税法的暂时性差异,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购置当年调增应税所得,以后年度按当期折旧额调减当期应税所得,直至以折旧的方式将购置支出全额在税前扣除。如果是财政拨款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按前述不征税收入对应原则,此部分折旧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扣除是永久性的,不允许折旧扣除。如果该项固定资产既用于应税收入,又用于免税收入或财政拨付资金的科研项目,且无法计量各使用消耗的,则应采用税法规定方法进行划分,从每年折旧支出中再调增一部分与非应税收入配比的支出。所以作为纳税人不能简单的认为依据财务会计规定核算出的数据就是纳税的数据。在计算所得税时应积极关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性规定,以避免因未执行税法对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税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份子,而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已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管理、提高税收筹划能力,适时、合理地规避纳税风险,用好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对其依法、规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鄢敏.浅议事业单位的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