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1-05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轨道车培训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驱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创新;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6-03
一、引言
1.国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国际间学术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ule,简称fh)培养工程师—高层技术人才的做法是延长实习学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日本kanaz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edⅰ)和工程设计ⅱ(edⅱ);训练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对比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科和专业方向瞄准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以适应上海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创新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原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上,表现出与既有的铁路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雷同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专业建设方向的深化与质量提升,建设成效不明显,无法彰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理论教学,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提升。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上,课程体系较大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性、臆断性与刻板性,导致了学生学习中出现被动、消极与盲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体系在课程大纲和内容上的约束,偏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方法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较难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创新氛围不浓,因此,也导致了课程、教材、实验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瓶颈。
三、基于驱动创新的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重构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与其他高校差异化竞争特征和鲜明的专业特色,重视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在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构建和支撑上,创新性地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知识,突显了特色。本校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15门特色专业课程,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基础支撑。在实践环节上,突出专业关键技术知识点,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等4门校内综合实验课程;创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4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认识、生产、岗位等特色专业实习环节。形成了独特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综合训练、生产现场应用实践的“三位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培养模式。
2.全面建设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践环节。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5内涵建设为契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积极开展校内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建设,快速推动和实施了双赢式的校企实践环节及基地建设。①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关键技术的校内综合实验项目的创建,相对于传统的铁道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其鲜明的理论和技术特征体现在车辆的牵引、制动、控制和维护保障技术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车辆安全保障技术相关的车辆转向架实训平台、车辆电力电子实训平台、列车控制回路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这些综合实验集理论分析和动手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主观性和刻板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校外实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建设也得到上海市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开展了全面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维护保障中心车辆公司深入合作,企业导师联合开发系列内涵特色鲜明、与企业现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校外实习项目,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3门课程综合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岗位实习3门特色专业实习内容;把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大力建设龙阳路“两站一区间”的培训基地的建设机会,积极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建设。通过上海地铁电动列车改造项目和集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上海轨道交通952列车平台建设,开展了车辆多种形式的车门、转向架、电气设备等关键部件的结构、电气原理方面的系统性认知实训设计,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起到重点的支撑作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自主研发了实验实训设备,使得校外实习基地能够紧跟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方向划分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3.重点实施卓有成效的专业实践保障措施。①构建了校企共同管理的实践环节保障体系,为了更有成效推动和保障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地铁维护保障中心、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签署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结合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立,实质性建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实践教育理事会,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工作的决策。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其工作直接向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设立了中心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技术委员会是中心的技术咨询、评价和监督机构,其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校方教师和企业界专家组成,由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施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包括机械类课程、电气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的协作组,负责研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实践教育方面的工作。②基于现场工程案例,深化理论与实际对接,实现师资队伍工程素养的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成立在全国尚属首例,专业缺乏符合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通过立项方式,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进行不低于一年的挂职锻炼学习,同时鼓励已有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结合新的科研或教学项目继续进入企业深化挂职锻炼。教师深入现场一线采集案例信息,编写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特色的贴合工程实际的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等6门教材,并已与中国铁道出版社签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5门教材的出版合同,目前教材已完成了编写工作。这些教材有效填补了专业知识结构中的空白,深化了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基于对现场案例的分析,专业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于车辆维护保障现场技术难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攻关项目5项,解决了现场技术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工程素养。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凝练了学科增长点,获批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8项。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课堂和实验教学。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驱动,搭建创新活动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配置专用教室,购置系列单片机、微机原理、电子技术等开发平台。多方位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自发、自愿的组队原则,成立了电子技术协会、新锐科创团队、数学建模团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为每个学生科创团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能实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专业教师共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20余项,20余人在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市级以上奖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本文以驱动创新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载体,从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宽性的原则出发,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通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车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7.
[2]朱忠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77.
[3]董晓梅.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3:14-17,28.
[4]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5]赵海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教信息,2012,(36):169.
基金项目:2012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项目(11xk10)
篇2
2011年1月28日,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与重庆市及两江新区分别签订共同打造城市轨道车辆生产组装维修基地、城际轨道车辆生产基地、西南动车组维修组装基地、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及建设北车集团新兴产业基地等五大业务板块的战略协议。其中,直接与我司相关的前三大板块除落实已有的城轨车项目达纲外,新规划了年产500辆城际轨道车辆,形成年3~5级维修及组装、调试动车组100列的综合能力。后续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成为一家专门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制造和维修的百亿级大型企业。
“立足重庆,辐射西南,走向世界,
力争在五年内打造出年产值400亿元的产业基地”
2010年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当年产车22辆;2011年达到174辆。从2012年3月起,公司已基本形成月产7列车(每列6辆)、两类车型的生产制造能力,提前两年实现了城轨车年生产能力500辆的设计规划目标,完全满足了重庆轨道交通所需要的车种和车型的营运要求。
至2012年5月,公司生产轨道交通车辆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如:车厢、转向架、牵引制动系统、信号控制系统、内饰结构件等大部分已在重庆布局生产或已开始生产配套。截至目前,与我公司达成合作关系的重庆本地企业有40余家。
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具备生产重庆轨道交通所需要的全部车种和车型的能力。公司先后提供了重庆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车辆,包括轻轨2号线、3号线、地铁1号线、6号线以及不同线路的增车项目等,不但提前实现了年产500辆城轨车辆的能力,而且完成年维修100辆城轨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公司产品质量优良,性能先进可靠,其中单轨车属国内独家生产,重庆地铁1号线车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地铁车辆。
2011年11月8日,中国北车集团奚国华总裁在公司首辆地铁车下线仪式上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重庆长客现已具备生产重庆轨道交通所需要的全部车种和车型的能力。首列全工序重庆造地铁车的成功下线,标志着重庆长客公司在系统集成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2012年重庆长客将排产430辆车,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有望成为中国城轨车辆制造企业的前三强。”“中国北车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重庆市的战略合作,一如既往地支持重庆长客的发展,将按照协议要求,加快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尽快达到年产城铁车500辆、年维修100辆、年产城际车500辆、年维修高速动车组300列的规划目标。同时,中国北车将在牵引、制动、信号等轨道车辆核心技术领域与重庆市相关部门共同合作,打造轨道车辆全方位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展在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方面的合作。立足重庆,辐射西南,走向世界,力争在五年内打造出年产值400亿元的产业基地。”
“精心谋事、激情干事、大气处事、和谐共事”
是合资企业城轨车项目落地做实的关键
作为重庆机电集团旗下的一个合资企业,重庆长客公司城轨车新产业项目的发展面临诸多机会和挑战,总是让人既欣喜又焦急。特别是合资公司的经营班子成员,均来自不同的股东代表,面临不同的工作认知和文化习惯,如不能有效整合和相互包容,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对此,作为重庆本地的两个股东非常注重大局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合资公司的发展营造环境氛围,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占有4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重庆机电集团董事长谢华骏同志更是强调要以发展大局为重,要求把践行“精心谋事、激情干事、大气处事、和谐共事”的理念作为企业家的应有担当,这对合资企业的认知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合资公司领导班子通过交流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反复梳理发展思路、总结工作得失,强调大气处事、和谐共事的重要性,强调团队的作用,让“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的团队理念深入人心。这些“环境工程”的构建,让公司领导班子层明白,公司的大局就是尽快形成设计产能,充分满足市场用车需要,在实现“重庆车重庆造”的基础上,辐射外部市场;配合政府,做好本地化配套生产的产业布局,为项目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打好基础,起好龙头示范作用。
公司领导对发展初期的枝节问题并不回避,但不急于求成,用求同存异的大气胸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不让其干扰公司的发展进程。有了这样的环境,公司班子才能准确地把握公司建设发展目标、关键环节、发展进程和重要节点的要求,并科学筹划,有序实施,保证了城轨车项目提前实现产能目标。
造车先造人,确保员工迅速成长
是城轨车产能得以快速提升的根本保证
面对全新的企业、全新的产品、全新的员工和城市轨道交通急切用车的需要,只有员工迅速成长,快速提升产能才有供车保障。
由于轨道交通行业在重庆属于新兴行业,很难招到相关专业的成熟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公司急需的各类人才只能自主培养。因重庆没有城轨车生产企业可供新员工进行实作技能培训,公司新招员工的培训工作几乎全由长春的公司来进行。为了提升培训效率,培训工作遵循先培训技术人员,后培训技术工人,再由技术人员在重庆工厂示范操作,带领技术工人独立完成工序作业的方式进行培训。此后,产品生产的作业工序均由技术人员做出示范后再写成作业文件,并附上合格工序的标准图片样板,再向工人进行示范培训、考核上岗、反复指导。这样,技术人员不仅真正深入到了一线,培养了自己的独立动手能力,而且其制订的技术文件更加切合实际,大大缩短了自主培养成熟型人才的时间。
从2009年1月以来,公司先后有十余批技术、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人共计500余名员工被派往长春的城轨车生产现场进行各种技能学习,通过回厂实践和开展一系列的“老带新”“师带徒”、理论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操作工人队伍,成为支撑公司快速提升产能的核心力量。
2011年是公司构建产能平台、实现城轨车批量生产的关键之年;更是检验公司自主培养人才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共有11名自主培养的员工成功走上中层管理助理岗位,其中两位技术人员已独立承担起管理拥有400余人的组装车间的重任;另外,还有37名员工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成功晋升为二级员工,8名员工成为公司先进班组长,20名员工成为公司先进个人,19名员工成为公司进步突出个人。在28名先进班组长和先进个人中,也不乏二级员工的身影。此外,还有一大批技术、管理和工人骨干人员脱颖而出,在各种岗位上充当公司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活力文化引领是项目延伸取得成功的永恒主题
城轨车项目的落地见效只是企业规模发展的第一步,如何继续“做实”,并在都市快轨研制、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新项目上继续扬鞭奋蹄,成为企业决策层深入思考的话题。对于一个员工平均年龄仅有25岁的年轻公司来说,“做实”意味着管理能力的强力提升,这是公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强力提升管理能力需要导入先进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改进各项工作的创新精神,导入“人人有改进能力,事事有改进余地”的管理理念,给普通员工提供晋升通道,把开展各种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作为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把展示员工特长爱好的各种活动深入推进,让员工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其特长能力作为打造活力文化的重要载体。
篇3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93-01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分、249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0).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设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
[3] 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 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
[6] 招晓菊,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7] 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2).
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调度;现状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作为轨道交通运行的中枢神经,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的行车安全,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优质、舒心的运营服务,确保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列车准点运行是地铁行车调度的中心义务。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恶化,轨道交通建设需求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加强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调度的重要作用
轨道交通的运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过程中充满着变化和复杂程序的配合,也会发生更多不确定的情况。轨道交通运营受到客流量、时间晚点、突发事件以及设备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应对这些变化的因素时需要行车调度做出及时的调整,以解决问题,轨道交通行车安全。
面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行车调度调整最具有影响,关乎整个行车组织的安全运营,所以要以安全为原则进行科学的调整,运用轨道交通的设施设备,保证轨道交通一定的运营状态,降低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下对轨道交通的不良影响。
一、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现状
轨道交通的行车调度是指运用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设备来讲整个轨道交通运行线路的各个车站、司机和其他所有协调部门的生产调度有机的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动,以此来确保整个轨道交通能够安全的运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对缓解城市交通堵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没有相关经验,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行车调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车调度体系尚不健全
相比其他城市交通工具,轨道交通具有安全、快速的优势,但在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还没有一个十分健全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标准来参照,很多操作流程并不规范,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对运行中的轨道交通是非常有害的,很容易引发意外事故,并且很多原则规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轨道交通在行车中因缺乏沟通和协调偶尔还会出现没有秩序的混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因此,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体系势在必行。
2.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快导致我国对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人才的缺乏非常严重,现有的行车调度人员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其业务能力仍待提高,这样很容易导致轨道交通行车中出现很多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此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轨道交通调度从业人员培训机制,这就使得我们无法为轨道交通行车方面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也很难对现有操作人员进行更高层次的业务培训。因此,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方面应该尽快解决的重要课题。
3.轨道交通行车设备落后
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的设备应该说是整个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营操作过程中,现有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设备却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其自动化程度无法满足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人工操作才能解决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很多列车因故障停车超过一定时间设备不能发出报警声和提示持续停车时间、行车设备不能储存和调取故障处理规章等等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很难保证不会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轨道交通行车调度问题应对策略
良好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加安全快速的保障,更加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在轨道交通行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解决,推进我国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运行管理工作。
1.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欲实现向现代化转变就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行车调度体系做保障,以此来确保整个轨道交通运行能够在平稳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首先,加强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全面落实轨道交通行车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轨道交通的俄安全操作流程来进行合理的行车调度。
其次,规范轨道交通快速安全反应机制,吸收以往的安全教训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勤加练习,及时调整,在实际操作中,严格规范和管理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要能够在问题发生之时,及时把握住关键时间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拿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做到报告快、处置快。
再次,完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安全控制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及时的沟通和协调,这样在出现问题之时,才能够及时快速的掌握情况并拿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这个安全控制体系,不仅要能够应对突发状况,同时要有排除故障的有效方案,以保证其能够处于正常状态,此外,这个安全体系还要能有效的把控全局,充分考虑到包括设施、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最后,建立服务规章制度,轨道交通无论怎样建设最终还是为人服务,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合理规范的服务规章制度,实施人性化服务管理,做好整个轨道交通运行的每个服务细节,为乘客带来更舒适的出行。
2.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轨道交通在行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能否处理得当是对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人员的一大考验,这就要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处置经验,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合理解决问题,并找出相关原因。因此,必须要加强轨道交通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可以定期为其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借鉴国外先进的业务技能,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3.加强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的自动化管理
建立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智能平台是实现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技术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设备自动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其研发力度,使其在警报、列车站前折返等等环节方面实现全面智能化,以减少因人工介入造成的意外发生,通过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的自动化不仅能够全面掌握线路上列车运行状况,还能够对中途发生事件做出及时的提醒和纠错,这样大大提高了其可靠性和智能性,也能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三、总结
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是一项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列车能否平稳运行不仅要求行车调度指挥人员有严格的业务技能要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每一位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加强在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方面的建设力度,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安全体系,规避行车风险等等,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指数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洁,方卫宁,张嬿.地铁行车调度系统人误影响因素识别及评定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8)
[2]廉铭,江志彬.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
篇5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运转。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更加凸显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建设和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人口集中度提高,车辆猛增,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地铁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在如此背景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在西安市发展规划
城市化进程增速和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必然给轨道交通创造黄金发展期。陕西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10个中心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83个县城(市)及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意见提出,要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地铁1号线延伸段,3、4、5、6号线以及临潼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西安市建成90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到2017年,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50万人次。推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西安北客站-咸阳机场、西安-富平-铜川等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覆盖西安、咸阳、铜川以及西咸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西北地区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多家本科院校均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中西北地区共有5所本科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分别为陕西省: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新疆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以上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公路交通相关部门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及机场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西北地区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都集中在道路交通运输、设计和航空交通方向,并没有本科院校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方向,结合目前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很有必要。
二、轨道交通在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鼎立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铁系统控制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地铁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行车、客运组织、行车调度、票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具备列车接发、车站调度、旅客运输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组织讲课大赛,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5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各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了实训要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塞拉门实训室、地铁售检票系统实训基地、地铁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基地、地铁机车驾驶技术模拟训练基地、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8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有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奠定了设备基础。
(四)校企合作建设
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全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三全就业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主要合作企业有: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等。
具体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全部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骨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院
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学院的建设展望
我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建立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1)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继续做好地铁订单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互换双通,建设强大双师队伍。让校内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互换身份、互换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培训及锻炼,使其在校企间可以双向通用,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在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根本,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目标,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以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开发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地铁low操作上岗证、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以轨道交通对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校教院理念和教学现状,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前提,外语、计算机等为工具,学科基础知识为根本、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组织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发展客观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显得很有必要。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有优越的区域环境;有现成的基本建设用地和用房;经过整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到了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篇6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联系纽带。随着知识的到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资本,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人的素质与能力对企业运营质量和发展前途有极为重要的,并感知到现实与未来对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呼唤。员工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1 正确认识企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求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这也是一些大的公司,如微软、ibm、摩托罗拉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员工培训学院或大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公司相信,知识是保持长期成功的基础;只有重视员工培训,才能使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选送优秀员工参加带有性质的培训班、组织业绩突出的员工去外地参观著名企业、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并报销学费、定期选拔优秀员工出国考察等,都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据调查,企业是否制定培训制度是员工在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如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即使工资低于其他企业,许多员工也仍会选择有培训机会的企业。
人力资本的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品质等)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他还进一步阐明: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
据此,就不应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服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相反是“边际收益递增”的投资行为。因此,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曾经预言,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基于型组织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善于学习的知识型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可见,企业培育学习型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非常重要。学习型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表现为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享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机遇,使公司和每个员工受益,同时也在企业营造出一种浓厚而强烈的学习氛围。
2 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设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在培训理念及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2.1 员工培训理念创新
很多企业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来抓,甚至觉得:培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其让员工参加培训,还不如加强管理让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转变上述的观念,树立起一种新观念: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的确,对员工进行培训往往不可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不断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成果。
2.2 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
&nbs
p; ,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你说我听、课后的培训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于提高被培训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帮助不是很明显。在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员工,其培训方式应更多注重培训的互动性、实用性及连贯性,应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性,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的培养。
培训方式的老化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这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改进的同时,还应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提高本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水平;还可派员工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以开拓员工的视野。
2.3 员工培训考核的创新
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水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由于从员工接受培训到其产生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难度。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会认为只不过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往往会忽视培训的重要性。由于考核方式较为松懈,必然会导致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经常人在心不在,或忙于其它事情。
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必须将员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例如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提高。将企业绩效纳入此处考核,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切实起到相应的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2.4 培训师培养及选拔的创新
培训师的培养及选拔是作好企业员工培训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培训师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师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为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自身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且难有大的进步。
因此,企业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亦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师亦应不断培训,如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亦可将所学新知识传授给本企业员工。
考虑到企业内部结构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均有本企业培训师来完成。这样,可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师来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培训。这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同时,亦可节约一定费用。
总之,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员工培训时,必须统筹兼顾,使员工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使员工培训不断取得成功、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运营企业提出的现实要求。下面结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讨论。
3.1 员工培训必须快速高效优质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是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公司,截至到2006年年底,公司有在册职工949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占72%,承担了上海市区4条线路(总长95km,车站84座)的运营管理责职;到2007年年底,运营管理职能就迅速扩展到贯穿整个上海市区、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的6条线路(186km,车站123座)。根据规划,预计到2010年末,其管理的运营线路将达11条(总长400km,车站250座),届时企业从业人员预计将达23000人。由此可见,作
为近年兴起的新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先进性和超常规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在满足运营需求方面必须加快对员工的培训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2 技术进步要求员工知识更新和升级
城市轨道是多学科、多专业的高新技术联合体。因此,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反映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相关专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并最终要求员工能及时掌握和使用这些先进技术。如:电动列车的驱动原先采用的是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可控硅耐压技术的突破,现在已普遍采用交流电动机驱动,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也便于操作、维修;电动列车开关车门驱动,由气动改为电动;信号系统也引进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替代了广泛使用的“准移动闭塞”系统。此外,随着数字化、化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轨道交通运行质量监控方面也不例外。如原先只对单条线路的运营质量进行监控的occ(运行控制中心)也为cocc(中央运行控制中心),以利于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各线路的运营管理。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已明显加快。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3.3 探索员工培训的新方式
对新进企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对原有的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必须确保已开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对新建线路的接管,这些都需要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方式。
制定和规范各工种的技能标准,并据此编写各工种的培训大纲和教材,采用应知和实际操作考核,制定复训期限和要求等,可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和工作积极性。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坚持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类新录用或转岗的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班。员工的培训由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目的是使被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和法规,基本掌握岗位的工作程序、要求、及必须的工作技能,从而保证员工能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能按技术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在培训中,聘任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担任授课教师;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组织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继续学习,通过复训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补充、更新和提高。仅2007年1月至11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93个,总计552845课时,参加再教育达15088人次。经过培训,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面对如此庞大和高技术的培训要求,在探索培训方式的过程中有以下成功经验:对新员工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培训;对低级别技工的知识更新,则由高级别技工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二个方面通过身传言教进行技术传授;对于需要普及的基础知识或简单技能,采用首先培训一批专业培训师,然后通过培训师对全体员工进行知识或技能普及教育。其中对全体客运服务员的礼仪培训就是典型的培训实例。
城市轨道交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快捷、准时、方便”的长处而受到市民欢迎,由此也确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因此更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展现高素质的礼仪服务。故在2007年7月就需要对全线近3000名服务员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全员普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此,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
1)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统一编写城市轨道交通礼仪标准和培训大纲及教材,并外请专家组对标准、大纲、教材进行评审;
2)精选32名高素质员工,采用小班辅导,培训成为专业礼仪师,由他们全面负责对全体员工的礼仪普及教育;
3)进一步对礼仪师进行师资能力教育,通过教案编写、老师带教、小课示教、课堂点评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经授课能力考核及格者,方能获得礼仪培训师资格);
4)为确保全员礼仪培训质量,在具体普教过程中,统一提供规范的教案、教具、教材和示教片,并规定只能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进行授课;
5)每个员工在培训终结时必须进行书面理论和现场录像的考核,有一项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就不能上岗;考核成绩存档备查,也作为今后员工的考核依据。
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一创新的培训模式,才能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全体服务员工的礼仪基础知识培训。经过这次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普及培训,客运服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4 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培训工作必须在不现有线路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还必须为即将投运的新线路的接收、开通做好人员储备。其结果是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的工作量大大超出常规的计划,为此必须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培训方式。前述举办的“车站服务员礼仪培训师资培训班”,就是走专业化培训管理与群众性普及教育相结合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建设一支自我教育、统一规范的职工队伍。2007年,公司还分别举办了对行车调度、车站站长和服务员的综合知识比武。各线路相关人员对各自的应知应会知识,采用比武的形式,对行车业务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其余职工通过观摩参与,提高和巩固了相应的基本业务,达到了提高个人业务工作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已成为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公司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创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如:近年来,公司先后成功举办了群众合唱比赛,“迎新线开通、为市民方便”的“保通车”活动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员工人心,形成了企业合力,增强了广大员工“在市民面前我代表地铁,在国人面前我代表上海,在世人面前我代表”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此外,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公司还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手段。如:鼓励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业余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广大职工为主体,根据公司运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制定的人才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职工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合作力,为职工掌握多岗位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4 结语
知识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树立职工教育新观念,拓宽人力资源培训新路子,使人才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知识型人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要求也愈来愈高。对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才能满足市民对城市出行“快捷、方便、舒适”的要求,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更大的发展。
篇7
1车辆选型
车辆选型的核心应是: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资源共享和国产化,为降低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奠定基础。
1.1车型
在选择车型和列车编组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在满足客流需求和特定线路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成熟可靠的主流车型,以达到全网络或局部网络车辆的资源共享。钢轮钢轨车辆以其运营能耗和维修成本低而成为轨道交通的主流车型,其整个产业供应链相当完善,且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进下,整车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核心电气牵引系统国产化率达到40%。选用钢轮钢轨这种制式,在降低车辆前期采购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维修用备品备件的本地化采购问题。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从建设之初至今,车辆全部选择钢轮钢轨制式,为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的降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运营商,既要考虑服务质量,也要考虑运营的经济性。因此,在车辆选型时,线路不同,客流量不同,可选用同系列但轴重不同的车型。对车辆供货商而言,意味着能够在同一技术平台上实施研发,设计成本较低,从而也降低了运营商的采购成本,并为车辆维修工艺、维修设备、备品备件和人力资源共享创造了基本条件。上海轨道交通已经拥有钢轮钢轨制式16t轴重的a型车(1、2、3、4、7、9、10、11、12、13、14号线)和14t轴重的小型车(5、6、8号线),随着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外延伸,上海还应考虑钢轮钢轨制式的11~12t轴重的车型,以满足卫星城镇发展的需求。车辆在达到经济运载目的的同时,应形成规模效应,以有效缩减后期维护维修成本。
1.2编组方式
为适应不同时段的客流强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发车间隔、折返和灵活编组相结合的行车调度模式,减少采购列车数量,使车辆得到经济使用,从而降低列车牵引能耗和使用维修成本。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列车的编组方式基本都是固定编组,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在线路隧道内设置逃生平台,使列车灵活编组运营成为可能。
1.3总体技术
在车辆的选型过程中还应充分重视列车的总体性能和参数,如动力配置、最高运行速度、受流制式、列车自动化运营程度、列车基本结构参数、列车基本动力性能参数和车辆限界等,尽可能保持统一。这样不仅可实现车辆和车辆段资源共享的目的,还能提高车辆大型检修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检修设备种类和数量,减少维修场地面积,提高维修效率,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2车辆采购
车辆采购的核心应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重视节能环保、标准化、国产化和备品备件高性价比等,并且采用统筹采购模式。
2.1统筹采购
上海轨道交通既有或规划的车型有a型车和小型车。就目前现状分析,即使份额较大的a型车仍存在编组方式、动拖比、最高运行速度、受流制式、列车自动化运营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列车的牵引控制系统以及列车的总体性能,也使车辆的设计和制造不在同一技术平台上,不同线路的车辆难以统筹采购。这就需要从网络层面考虑,尽可能不再拓展车型。少量的车型利于规模化采购以降低车辆采购价格。对于同一种车型,还应统一技术标准,以具备近期和远期小批量续购车辆时统筹采购的可能性,降低车辆采购成本。
2.2节能
基于节能环保进行车辆设计,能有效降低车辆运营能耗,是一劳永逸的措施。在车辆采购和采购合同执行中的设计联络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车辆供货商提出车辆节能要求。
(1)车体应采用大型铝合金中空挤压型材或薄型不锈钢材,重视车辆各大系统设备的轻量化,从而降低列车牵引能耗。
(2)车辆应具有再生制动功能。优化牵引电机设计,尽可能扩大恒电制动力的速度范围,充分发挥再生制动的功效。
(3)提高电气牵引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传动损耗。
(4)根据载客量自动调节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量,减少空调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和耗电量,在节能的同时使乘客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5)对于行驶在高架线和地面线上列车的内部照明采用光控方式,充分利用车辆的外部光能。
2.3标准化、国产化
车辆各系统及零部件标准化是解决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根本有效途径。上海轨道交通从1992年1号线的第1列直流电动列车,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正式运营的10号线无人驾驶列车,其车辆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公平竞争,并推动车辆国产化,在生产供应链培育过程中,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车辆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必然导致现有的轨道交通线网内存在多种型号不一的车辆,致使系统和零部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不仅不利于后续车辆维修工艺、维修设备、备品备件和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而且由于车辆维修设备利用率低、设备的无谓折旧和员工培训成本增加、备品备件种类多批量小等,使维修成本急剧上升。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化的不断扩展,车辆各系统及零部件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车辆的标准化按具体技术目标可分为配置、功能、零部件和接口等的标准化。配置标准化利于提高人性化服务质量,达到与乘客和司机的界面友好;功能标准化和接口标准化有利于网络化运营互联互通,是车辆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零部件标准化是解决维修成本瓶颈的关键所在,辅以零部件系列化和简统化,从源头上控制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上海轨道交通车辆前期依赖进口,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问题。现历经20余年,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进下,大量机械系统零部件(这恰恰也是车辆维修的重点)实现了国产化,有效降低了备品备件的采购成本。如果使机械零部件、电气元器件逐步趋于标准化,则更益于加速国产化进程,从而大幅降低车辆维修成本。基于目前的轨道交通产业链现状,只有通过运营商自身的努力才能逐步推进备品备件的标准化和国产化。
2.4备品备件
车辆采购时需对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进行确定,如轴箱轴承和齿轮箱轴承等,尤其对易损易耗件要逐一控制,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国产化标准件。对于其他零部件,在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选择维修间隔长且与车辆架修、大修周期相对应的产品,充分延长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减少列车的库停维修时间。这也是降低维修成本的途径之一。
3车辆运营
车辆运营成本降低的核心应是:采用灵活高效的行车组织模式,使车辆物尽其用,减少运营能耗;同时,车辆的设计也要更趋节能。可通过选择不同发车间隔、不同交路来满足不同时段的客流需求;实施节能运行图,充分利用列车再生制动能量,有效降低列车牵引能耗成本。如果区间隧道具有逃生平台,则可采用灵活的列车编组形式,根据不同运营时段客流量的不同进行在线或库内灵活编组,降低车辆人均运营能耗。
4车辆维修管理
车辆维修管理精细化的理念是:在确保维修过程质量的前提下,基于“人、机、料、法、环”等五大要素,提高维修效率,从而降低维修成本。所有这些管理理念的实现应紧紧依托技术,并借助于信息化的支撑达到最优化。
4.1提高全员素质
员工素质在车辆的维修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每一位员工而言,做任何操作都应自检、互检和他检。只有全面提高全员过程质量控制意识和成本意识,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员工积极地学习技术,积累经验,从而持续提高检修质量,延长维修车辆无故障运营时间和里程。这在无形中也降低了重复检修的成本。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地探索如何提高全员职业素质的新思路,注重自上而下的全员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日复一日困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商的安全和成本问题。通过人员培训,尽可能以自主维修方式替代委外修。通过自主维修,使员工对车辆更了解,检修时知其所以然,从而促进全面质量控制,提高维修效率。要取得卓有成效的企业培训,就需要定期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基层管理人员根据具体工作实践定期反馈一线员工的培训需求;二是负责培训的单位要根据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重复性问题开展培训;三是注重各层面直至操作岗位的管理培训。培训部门应将三者有机结合,根据统筹情况制订培训计划。每位员工通过本岗位的专业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并接受一些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维修工作和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利于从每一细节上降低维修成本。
4.2提高设备利用率
车辆维修和检测设备在车辆检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以确保检修质量。同时,设备的折旧费和后期维护保养费用也影响着车辆的维修成本。保证维修检测设备正常使用是确保车辆维修质量的关键。设备维修费用是不可能节省的,唯一能挖潜的是尽可能减少检修设备种类和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消除设备怠机时间,从而降低车辆维修成本。从车辆的标准化工作着手,使车辆系统或零部件与检修设备的接口尽可能标准化。另一方面,检修设备设计应尽可能通用化,可通过增加适配器以适应不同车型的零部件接口要求;在操作程序上通过编制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软件以适应不同车型零部件的维修检测操作要求,减少检修检测设备种类。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后,车辆部件集中修的维修策略为充分利用维修设备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将增加运输成本。因此,在规划阶段就需着手进行研究,在满足批量、设备利用率提高和运输成本降低三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对于特定的零部件,可以在线网上设置1个或多个维修点,以提高设备利用率,适当降低运输成本。
4.3备品备件
备品备件是车辆维修的重要成本消耗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其成本控制。(1)车辆零部件设计的维修间隔尽可能长并与车辆架修、大修周期相吻合。(2)对于所采购的备品备件应进行来料质量控制,以防因质量缺陷而提前更换或报废,以避免供货商的成本转嫁至运营商的维修成本中。对于备品备件来料质量控制可采用由运营商对供货商生产过程质量定期审核的方式,并设立动态的合格供货商名单,从源头上掌控产品质量。这同样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维修成本。(3)车辆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简统化,可以扩大备品备件批次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尤其对于一些随时间而自然消耗的备品备件,如油脂和橡胶件等,可以集中仓储,一方面减少库存量,降低仓储成本,另一方面将仓储报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维修成本。(4)进口件国产化替代工作也是降低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关键。如果纯粹依托车辆或部件供货商进行国产化,因涉及核心技术转让,步子不会迈得很快。只有以用户为导向去不断地推进国产化,才能将供应链市场逐步培育起来。
4.4修制和工艺
车辆的修程修制直接影响维修成本。上海轨道交通车辆采用常规的铁路检修模式,属预防性等级修,通常分为日检、双周双月检、定修(1年)、架修(5年)和大修(10年)。这种维修制度使部分零部件的设计寿命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此,应积极推进预防性维修向状态修转变。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已将日检、双周双月检、定修(1年)工作进行整合,并均衡至1年中的12个月内完成,实现从预防修到均衡修的转化,车辆可使用性得到提高,并向状态修跨越了一大步。为了使车辆维修,因此更经济,必须向状态修过渡。由于状态修是基于车辆或零部件可靠性状态的维修,对每一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车辆采购时必须明确,并基于大量日常维护检修数据,借助信息化进行数据挖掘,寻找所更换零部件的失效规律,使零部件在真正的寿命拐点进行更换。车辆中包含了11个大系统。这些系统的检修相对独立,均有自己的检修工艺。检修工艺的设计必须合理顺畅,避免实际检修规程与工艺布局的不一致。应对整车和每一部件检修工艺进行生产节拍优化,尽可能保证生产节拍的均衡统一,避免工艺流程中出现瓶颈,达到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最高,将维修车辆的库停时间降至最低。如果某一工位出现检修瓶颈,应通过该工位人员和设备配置优化来缓解瓶颈压力,充分提高检修效率,提高车辆年检修量。从目前整个网络的车辆数和车辆段布局来看,各段场的检修能力相对较富裕,工艺优化并非迫在眉际。但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各段场的检修能力,在相同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条件下增加年检修量,将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由于充分利用了车辆段场的人、设备和场地资源,从整个网络层面也可减少架大修车辆段数量,以减少建设投资。
4.5环境
良好整洁的工作环境,将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先进的制造型企业对车间的环境友好相当重视,认为环境友好能使员工的操作更规范,提高生产效率,最根本的是确保了产品质量。良好整洁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车辆维修质量的提升,可以达到确保运营安全和减少后续维修成本的目的。
5车辆报废
车辆的报废成本问题易被忽视,实际上在车辆采购设计阶段就应予以重视。车辆使用寿命一般为30~35年。对于全寿命周期而言,最终的成本控制环节是车辆的报废成本。在车辆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采用可回收和再生材料,禁止采用报废后引起环境严重污染的产品。对不可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部件,如蓄电池、橡胶件等,必须在车辆采购时考虑专业免费回收。扩编列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新增车辆未到设计年限而与既有车辆同时退役,从而增加不必要的车辆报废成本。因此,不推荐采用扩编列车的方式,而应采用灵活编组的形式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求。
篇8
关键词:工作领域;课程标准;职业岗位群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0901
1前言
高职院校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别于教学大纲,从某一层面上来说,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描述,是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方面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断地动态检验着课程的质量;一方面又是教师传授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和多环节动态评价学业成就的依据。实际上,课程标准引领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能够规范课程教学、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可以说,高职课程课程标准的不断制订与完善,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
要想从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模式转型,真正开发建设工学结合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学习领域、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库等诸多环节,从而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些问题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都需要重点考虑和体现。
伴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批复及吉林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瞄准市场需求的原则,从2011年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正式招生。由于专业是学院的新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建设,制订出符合专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归纳并整合满足职业岗位群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充分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
2基于职业工作的岗位群,开发课程标准
为使学生能够胜任工作直接上岗,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制订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时,一方面引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员(含票务、厅巡、安检、客服等)、车站值班员、值班站长或行车调度员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这样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可以实现“双证书”式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整合归纳出新的课程内容,也能够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学习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3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分析
针对某种职业岗位,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水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项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质量工程。伴随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实施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专业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围绕“课证融合”的主旨,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课程的动态评价、激励与质量监控体系,以适应社会与行业企业不断更新与变化的人才需求,进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前,从业者职业岗位技能的获得可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两种途径来体现。如果把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两者相比较,岗位培训从培训动机、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效益及培训结果等方面与院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岗位培训的目的来看,其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性和定向性,主要解决的是从业者岗位综合素质的需要,培养的是某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项能力,传授的是某种岗位规范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获取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说,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更详细具体,针对性和适用性更突出。
4课程标准的制定
4.1专业定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站务、行车等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确定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及相应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本专业定位为:立足吉林省,培养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4.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到企业调研和专家座谈,依据车站站务员(含票务、厅巡、安检、客服等)、车站值班员、值班站长或行车调度员等职业岗位群的技能标准要求,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从事的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及标准要求,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
在工作领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分析,整合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4.3开发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对车站站务员(含票务、厅巡、安检、客服等)、车站值班员、值班站长或行车调度员等工作领域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归纳、序化和教学化,得出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紧贴岗位、职业素质为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育人思路,依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前述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引用bag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5结束语
作为朝阳专业,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始招生,坎坷中一路摸索,目前已走过了三个风雨春秋。笔者认为,随着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示范建设的不断深入及验收工作的圆满完成,本专业将会始终跟随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类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在推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同时,兼顾考虑推进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鉴定工作,最终使综合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由初学者——准职业人——职业人——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综合研究,2011,(14).
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步上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但尽管如此,此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欠缺,因此还有待对此专业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发进展上,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下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我国属于一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但尽管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工作质量高,学生的就业可选范围却较小。就山东省来说,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可选方向基本只有济南地铁(建设中)、青岛地铁(已开通)等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除此之外能够选择的企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如果地铁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高,而拥有此专业的高校并不普遍,因此企业常会招收非本专业的人才并在企业中开展二次人才培养,这就导致企业的用人成本大大提升,并且企业的用人培训工作任务重。事实上在教育行业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非最近出现的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对于在我国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高速发展,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有着相当大的需求量的形势下,是最能解决当前该领域人才缺乏燃眉之急的最有效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提升人才培训质量。在我国轨道交通企业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大面积的开展实践,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效。举例来说,山东省济南地铁集团已经投入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接收专业人才,截止目前,该地铁公司同五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办了地铁订单班,实践的成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校企业共同研发专业培训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特点出发,校企业共同研发专业培训课程和实践训练,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模拟训练、实践训练以及跟班实训。通过这样教学与实训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岗位的专业操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心,提升学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学员遵守岗位纪律、兢兢业业工作、注重团队合作、提升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成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建立校企合作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培训体系。学校以行车岗位、客运岗位以及工作岗位的专业需求出发,构建校企合作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培训体系。学校教研室建立串门的教师调研小组,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车站、客运岗位、调度控制中心和人力资源部门展开全面、严谨、细致的调研工作。以不同工作岗位(例如站务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站长、行车调度员等)的岗位专业需求以及岗位用人硬性标准为基础,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各类岗位的工作特色和工作责任、专业水平以及用人需求、用人岗位的特殊要求等,组织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校企联合协会,共同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培训体系。学校在选用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课时、选用专业教材、选用教师团队等教学方面,用人企业要充分的参与其中。学校要充分重视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并结合岗位的特色和实际要求,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设计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模式。由行业发展合作理事会的地铁运营专家和高职院校方面合作对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评判,建立独树一帜、充分满足用人企业人才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且用人企业要全程贯穿该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就课程的设定而言,课程要与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直接相连。比如,地铁站务岗位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校可以加入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培养学生地铁服务中应有的礼仪于言行举止。同时还可以开设地铁客户投诉处理对策等专业课程,以工作岗位上真实发生的事例为教学材料,保障课程教学内容真实有用。3.建立轨道交通行业无缝对接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岗位实践为目标的校外生产现场教学实践基地。高等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可与轨道交通用人企业合作,建立该专业的生产现场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在教学实践基地内进行生产实习训练、岗位实践培训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并且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应放在首要位置。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往往是以课程的要求为基础,因此实践训练的质量和成效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且校内实验室中实践训练同企业现场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建立全面、细致的,能够充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实践基地以及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完成由学校向企业岗位顺利、快速的转变。比如,可以建设囊括本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型仿真沙盘、车辆结构部件模型等在内的生动、丰富、全面的课内培训,让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一方面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全面的学习岗位技能。
三、结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高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提升人才培训质量,该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业共同研发专业培训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培训体系;建立轨道交通行业无缝对接的教学实践基地等特点,让学生在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完成由学校向企业岗位顺利、快速的转变,促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由学校步入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的专业操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心,提升学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学员遵守岗位纪律、兢兢业业工作、注重团队合作、提升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成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02:53-55.
[2]汪武芽.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4,2906:95-96.
[3]李健.基于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375.
[4]李健,林鸿睿.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2,2712:68-69.
篇10
与很多行业办的技校一样,始建于1985年、原隶属成都铁路局的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也走过一段弯路,一度将学校的专业扩充到20多个。但近年来,他们抓住铁路行业的发展机遇,砍掉一些非优势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提升学校为轨道运输行业的服务能力,为轨道运输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连续7年荣获重庆市人社局“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领导班子连续9年被评为重庆市经信委“好班子”。
一、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办学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将营销学中的营销理念移植到学院管理中,形成其独特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客户满意”的办学理念,并成功运用在学院对内、对外关系上。
1.对外企业是学校的客户。以多种方式不断诠释和丰富“全面客户满意”的真正内涵,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明白办学的生存之道: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作为最大的追求,为企业培养满意的人才。只有这样,学院才能成为服务全国铁道企业、城市轨道企业后备人才的“蓄水池”。
2.对内将“全面客户满意”用于处理学院内的工作关系上,学校部门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互为客户关系。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师生关系,为对方服好务,使学校形成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不断地努力,“全面客户满意”的办学理念已深入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增大,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同时,学校荣获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十佳“先进职工之家”、重庆市经信委“优秀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二、创新招生模式
在职业院校受经济转型升级、生源下降而产生“生源”大战的背景下,学校以专业特色创新招生模式,作出以下决策。
1.改报读制为报考制。2008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果断做出决策:以招生为突破口,推出招生新举措,即变报读制为报考制。考试项目由理论、面试、军训和体检构成,迅速建立理论考试的电子题库,确保理论考试的高效率。多年招生考试的淘汰率达50%以上,充分体现“汰弱留强”的主导思想,真正摆脱了生源大战的漩涡,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机制保障,操作规范。为顺利完成招生考试,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招考机制。认真制订既详实又易于操作的招考方案,做到“四严”:一是严格控制招生人数,根据用工需求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二是严把报名审查关,年龄、身高、形象、文凭等未达标学生不予报名;三是严把招生考试关,计算机随机考试并出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并通过网站公示;四是严把体检、军训关,对身体条件不合格和不服从管理教育的学生勒令退学。这一措施实施8年来,学校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家长零投诉,社会反响强烈。重庆电视台、重庆晚报等各大媒体对学院招生考试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时间,“铁路技校生源不愁”的美名在重庆市职业教育界传为佳话,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招生特色”。
三、创新教学模式
1.调整专业设置,打造轨道专业集群。2005年学校从大铁路移交到地方,从计划招生到自主招生,面对市场竞争,毫无优势可言,学校跟风市场开设了许多技工院校都有的专业,比如旅游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但是完全不能发挥自身优势,招生困难、教学艰难,学校走到了低谷。为此,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专业设置上统一认识:紧贴重庆轨道发展,走差异化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打造轨道专业集群,逐步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其中,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4个专业是重庆市技工院校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2.创新“三模拟一标准”职场化技能训练模式。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向课堂要创新,学校采用了独具特色的“三模拟一标准”职场化技能训练模式,即教学过程模拟现场工作过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工作场景、教师学生模拟现场工作人员,教学内容评价的标准就是行业标准。
这种职场化技能训练教学模式关键在于逼真地营造职场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职场,把自己的教师和学生身份融入到企业的员工身份中去。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边演练边指导边纠正,课堂教学俨然又是一种职场游戏,通过类似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掌握。
在中国(重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学校代表重庆为与会代表献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观摩课,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重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三模拟一标准”职场化技能训练模式已收录在《全国中等职业学院改革创新教学案例集》中,为更多中职学院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与典范作用。
四、创新实训站场
2015年年初,市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跻身重庆市首批市级中职示范校。以服务好地方乃至全国的轨道交通企业为目的,在建设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两个重点专业的同时,学院重点建好“轨道技术特训站场”特色项目建设,并彰显一系列特色。
一是成为重庆市唯一体现铁路和城市轨道站场设备的真实性和先进性的教学设备;二是建设方案得到了成都铁路局、重庆轨道公司、中铁八局和成都地铁公司专家的可行性论证;三是得到了企业价值8 0万的设备支持;四是项目建成后,能为轨道行业培养急需的、对口的、实用的优秀技能人才和完成轨道企业职工岗位技能训练。
五、创新校企融合
学院与全国多个城市轨道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了五融合。1.人才培养融合。聘请企业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专家顾问,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指导工作,共同探讨和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和企业的技能标准。企业专家参与了学校承接的国家课题任务,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全国人才评价的试点任务,共同编写多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技能鉴定题库的编审工作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工作,共同编写教材等工作。
2.知识技能融合。学校教师深入到重庆、成都、北京和广州等地的轨道公司进行锻炼和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了解轨道交通企业在技术层面和职业素养层面对员工的要求,然后分解到各分项的岗位标准中去,再将它们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目标。企业技术人员到校通过讲座和授课等形式,提高职工教学水平。
3.基地建设融合。学校作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建设项目学院,其中特色项目“轨道交通特训站场”的建设,得到了铁道行业、城市轨道多家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捐赠实验设施设备近80余万元。该特训站场建成后,可以成为城市轨道和铁路用工单位员工的培训场所。同时,学校在轨道企业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
4.员工培训融合。学校与全国多家城市轨道企业合作,开办了“重庆轨道” “ 成都地铁” “ 无锡地铁”“宁波地铁”“青岛地铁”“苏州地铁”等冠名订单班,校企共同培养。2014年与成都地铁共同开展了“成都地铁进校园活动”,企业到学院来实施“讲一堂好课、给一个分享、做一次表彰、秀一回成绩、做一轮交流、写一段总结”的“六个一”活动。
做一次表彰:通过订单班班级评选、班主任评议、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成都地铁批准,共评选出2015届订单班学习标兵2名、德育标兵1名、创新能手1名。
秀一回成绩:在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为企业领导展示一次订单班学生自编、自演的专业技能才艺展示。
给一个分享:学校2010届成都地铁订单班优秀毕业生林立讲述其在成都地铁的工作经历和成长过程。
讲一堂好课:请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讲了《自我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一堂课,让学生认识到:今后只要自身努力踏实工作,一定会有发展机遇;公司运营负责人讲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介绍及线网运营规划》一堂课,让学生树立了为成都地铁的发展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做一轮交流:一是公司与不同层次学生代表的交流,使公司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同时就学生关心的事宜进行了解答;二是公司与学院教学、管理、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了解订单班的培养情况。
5.困难互惠融合。每年春运来临时,铁路临客需要大量的临时员工,铁路企业需要大量学生去担当列车员参与执乘工作,同时这也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企业生产锻炼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近2000名师生支援铁路春运。学生也通过春运这个舞台,在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学会了吃苦耐劳和为人处世,也懂得了感恩。2014年学校春运工作得到了铁路总公司高度评价,并被授予“春运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六、创新育人模式
30年教育经历,让学校与轨道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在传承铁路企业管理的同时,以“文化”引入作为切入点,让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和军营文化进校园,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双驱动,推动了学院的三化管理,构建了“2 3育人模式”,形成双轮驱动、三化管理的“新常态”。
1.双轮驱动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和军营文化作为双轮,驱动育人模式创新。即关注和引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与办学相关联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业标准,吸纳军人精神风貌和军营内的物化形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