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规划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2 17:28:19

城市设计规划

城市设计规划篇1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城市设计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以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因此,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地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的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合理规划和布局等,是解决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①合理的节能布局原则: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②循环性社会(3r)原则: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3r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这是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是直线型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甚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观念和规则支配的社会,而循环型社会的模式是环形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是以3r为原则的社会。

③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特点

①系统观念复杂特点: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有系统观念和网络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生态城市各要素的整体联系。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②综合观念强特点: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生态城市的规划也不再只局限于对物质的规划,而是要把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融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规划。

③区域观念广特点: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层次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3.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 规划

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3文化生态规划

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3.4社会生态规划

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同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3.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7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结语: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因此,在对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规划,不但要从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居民生活角度的来进行规划,还要从当前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对自然环境生态圈进行保护使得自然能够与城市和谐共处,达到城市与自然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08.

城市设计规划篇3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从目前形势上看,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城市设计规划篇4

关键字: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形态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建设规划也日趋复杂化。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城市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扩张,这就打破了原先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相对独立发展的情况,同时使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升到了较高的层面。但是小城镇的典型特征是大城市所不具有的,在社会组织、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因素等,都与大城市相差甚远。因此,大城市的规划和小城镇的自身发展需要相互结合,寻求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共赢局面。

一、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

在城市产生之后就有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的城市规划要考虑更多的 影响要素,涉及到建筑设计、能源、地理环境、生态、人居舒适度等众多方面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现代的城市规划主要指向未来,是进行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人类自身开展生产生活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城市规划部门将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小城镇规划

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足义,在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语境中,小城镇的范围和含义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本文中,将小城镇与大城市和农村相区别是其原则,作为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中间状态。城镇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3、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或都市化也称为城镇化,城镇化是一种社会转变过程,主要针对农村社。这种转变不光是由农村传统民居向高层建筑发展,同时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精神文明、经济结构建设等问题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规划设计小城镇能够对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借鉴,推行城镇化,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稳步转变,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产生深远影 响。

二、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设计理念

1、全球一体化理念

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深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往,在教育、经济、工农业、科学技术、环境等方面买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突出贡献。在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小城镇树立起全球化意识,打造成为国际化城镇的理念,使小城镇的规划发展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2、区域整体化理念

区域整体理论是世界规划设计领域内的成熟理论,区域整体理念的中心是区域的规划设计,区域是一个有机的运作系统,城市只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整体效果,更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在实际操作时要求将城镇与乡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城乡之间、大小城市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每一个区域内的组成要素都是以其他区域的接收或供给为条件而产生 的。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产业间的关联度更加密切,这样以便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行。

3、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目前最主要的发展理念。在小城镇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可以有效避免生态能源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更加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1.1、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重点、工作动态、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1.2、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资源共享机制和磋商决策机制等,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既定目标和合作重点。

1.3、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沟通,合理规划、制定和配置土地资源,解决“土地效益低”“规划实施难”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合作努力,形成“互援共助、优势互补、通力合作、高效协调”的良好局面。

2、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节约

2.1、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发展城乡资源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城乡发展就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不能因为追求城市化建设而做出一些破坏耕地的举措,要合理的布局现有的土地空间,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2.2、密集城市发展,协调城市功能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位置土地实现合理利用,重视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注意对城市内的各个土地功能进行有机的协调,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该地区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更加的集约和集中。

2.3、科学合理的开发公用空间

城市活动中的公共空间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有关部门对各种公共空间的综合功能开发,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需求网络,使资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整合建筑的整体功能

目前,我国城市政府办公建筑占公共建筑的比例较大,不管人员多少、单位大小,都是一个单位一幢楼一个大院,这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政府部门新建办公楼多占土地多的现象,我国应充分发挥和强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能,立法制定严格的政府办公用房管理规定,分类整合现有的公房资源,节省大量土地,使城市的建筑土地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

4、交通能源的节约

我国的主要国策就是节约能源,城市是能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我国的大部分机动车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私人用车爆炸式增长,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城市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总体规划,利用道路网规划、用地布局、交通设施布置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手段,有效地节约交通能源。

四、小城镇设计规划的研究

1、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中,一味地求增长、求发展,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小城镇规划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些规划部门存在任期间污染,后来者治理的自私狭隘观念。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对已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从根本上铲除破坏生态环境的毒瘤。

2、树立特色理念,打造小城镇特色

中国的很多小城镇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其地方性强,特色明显而具有“世外桃源”的称号。这些小城镇注重特色开发,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注意特色理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弊端。利用特色为指导因素,有效地为小城镇的发展服务。

3、完善小城镇规划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方案实施后的具体效果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体系中能够帮助规划设计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并及时纠正在具体环节中产生的偏差,给后期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4、提高小城镇规划管理水平

规划理念可以从总体上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但由于于现今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很多景点保护、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水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专门的人才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所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需要借助先进科学的规划技术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提高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全局性,使各部门协调工作。

结束语

城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和小城镇规划管理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因素。城市规划设计和小城镇规划设计应该协调发展,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提升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093-01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1.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1.1 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并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将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计划进行。

1.2 有效促进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 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1.3 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主要在两方面: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期和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需考虑对项目的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2.如何科学协调和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则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

2.1 科学分析待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 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立足于建筑设计,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质量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环境问题,具体处理方法是:a.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4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机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否实施到位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如果不能按预期的设计意图进行实施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不仅是对设计工作的不尊重,也有碍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5 建立健全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设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民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城市设计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1.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1.1 有效促进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 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1.2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主要在两方面: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期和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需考虑对项目的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1.3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1)整合原则。(2)经济原则。(3)美学原则。(4)社会原则。

2.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 20 年的规划指标在 5 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前瞻性

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目前的共有的弊病,除了因为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迅速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最近几年,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得交通拥堵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广大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设计时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城市进一步发展留出一定空间,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为先。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绿化景观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之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原定的设计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不断更替,导致规划设计观念不断变化。第三,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大都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将土地出让出去,这些都将牵涉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改动整体的规划,并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得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2.3 设计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已经基本被破坏。城市的文脉、记忆和历史积淀也就此消失了。相比于我国,西方国家在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做法就比我国强得多。要做好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全民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甄别,建立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

80% 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3.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改善建议

3.1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在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2因地制宜进行设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3.3加强规划与管理的联系。

没有规划违法建设、不按照规划建设的现象大量存在,对市民的反映,城管部门多是推诿,不作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亟待加强,建议由规划局成立执法局全程监督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及时查处违法建设,使规划能够从蓝图中、效果图中落到实处。

3.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针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2] 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9,(03).

城市设计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协调研究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与两者关系

1.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其两者的内涵

城市的建筑规划,就是针对城市建筑功能的作用发挥,对建筑物所分布的位置与整体外形进行分析后,以求让建筑物所具备的各项功能可以正常运用,以进一步使建筑物能对人们的使用需求进行满足。城市的建筑规划以建筑物的布局与其功能优化为重要目标,把建筑各项功能的应用做为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建筑理念。其是对各种建筑物间的联系与整体的建筑群形象进行动态与协调解决的关键所在,它是用可持续与生态的观点对城市的历史进行延续与对城市未来进行展望的规划处理。建筑设计是指以建筑规划做为基础,集中各种建筑资源并运用建筑技术,对建筑的空间设计与布局做出个性化的设计与创造,以使得建筑物的功能可以更加地丰富与宽泛,体现出建筑物所应具备的美感,达到均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建筑物用户与行业的认知是建筑物设计优劣的衡量标准,建筑设计其实就是对建筑物内功能的一种规划。

1.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属于设计工作,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由于其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所以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加以正确地看待是十分必要的,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如下:(1)设计的目标上的差异城市规划的设计没有确定的目标对象,其会跟随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做出随时的调整;建筑设计的设计目标有确定性,是依据某项建筑工程的项目而开展的,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要根据目标进行。(2)设计的任务的差异建筑设计具有客观性的特点,经常会依据建筑施工的需要来对设计方案进行明确处理,并且运用施工图的方式来加以展现;城市的规划需要把很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城市整体的经济现状、国家现在的政策等等,其设计工作要依据综合分析的结果进行操作。(3)设计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种设计相比,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应该对各方面都进行综合而周全的考虑;而建筑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少些,着重针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或针对建筑所在的环境进行分析。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其内在联系可以分开看待。首先,城市的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可以实行的基础与根本,建筑设计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与主观色彩。加入建筑规划才能对其有矫正与限制的功效,才可能让建筑设计能够对用户的要求进行满足,也可以使其更符合城市规划的实际要求,如果离开了城市规划,那么建筑设计在规范性与准确性上就会大受影响。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设计变更将会造成其成本上的巨大损失。其次,建筑设计还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有效补充。

2.使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先导,运用规划可以让建筑物构成有机完美的建筑群体,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景观。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把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效协调。

2.1城市规划的重要导引作用

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城市的规划,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好的规划师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因为其正进行的是一项有预见性的特殊工作,不但要对眼前的需要进行考虑,重要的是要为以后长久的发展留有余地与空间,这样才能使规划出来的建筑物更加有前瞻性,并且拥有拓展性。对要建造的建筑物所可能发生与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预见。在设计的进展过程中这种预见会渐渐地变得深化而清晰。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之上,采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手段,把其他一些专业知识(人文、艺术、美学、及现代工艺、机械、材料等)在设计规划中进行和谐地融合,让其做为完美建筑作品的组成部分而得到充分展现。

2.2建筑设计社会功能的体现

建筑设计还需要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有效完成,在其设计当中不但要把实用功能体现出来,还要对其社会功能进行重视。不但要对建筑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还要对其外部的环境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是需要符合对建筑的:设备、材料、结构与施工各个要素的要求,才可以对一般的使用功能进行满足。建筑设计不但要对使用的基本功能进行满足,还要进一步地体现出建筑的文化、地域、时代特点与社会的精神,把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体现出来,建筑物的特征还可以对该地区的习俗与民族特点进行体现,这也是它的社会功能得以展现的地方。

2.3建筑设计当中的环保节能

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持续发展的理念做为基础的,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越发地显现出来,发展迅速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针对于绿色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舒适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更加重视人体的健康需求。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如果所选材料并没有符合国家所规定的环保需求,长期使用务必会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必然的危害。所以在建筑选材方面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使建筑物材料可以对绿色建筑的最基本需要进行满足,务必要选一些没有公害的建筑材料,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与工作环境。

2.4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对策

对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进行重视。在以前的百余年中,现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了颠覆性的变革。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也一定会与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进行密切地结合。向着多元、复合、人性、互通、生态以及长效的设计方面优化发展。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对城市的功能布局进行有效协调,并且对各种建设进行合理安排与综合的部署,其开始把着重点集中在社会整体平衡,而非单纯的建筑物形态。城市建设大多数还是以很多不相关的个体项目组成的。它最终目标在于采用对城市的空间设计与规划,来对人们的生存环境空间与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城市这种利用定量、定性图文方式做出的弹性控制方式,是能够对具体的建筑个体的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的。

2.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互交叉,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两个阶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进行城市建筑规划之初要首先解决建筑问题,在做规划的时候要把建筑设计的需求考虑进去,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规划设计进行调整,需要建筑设计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服从,经过整合调整而达到和谐。同时,还有所需要的知识体系的交叉,甚至需要建筑的设计师来进行规划的设计,因为无论是建筑的规划还是设计最终都会在同一个建筑物中进行最终的统一。

作者:吕阳丽 单位:晋城市阳城县星辰城乡规划设计所

参考文献

[1]李庆军.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m].中国城市经济,2011(25).

城市设计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是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与社会承受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城市与环境的良好统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确保城市的良好规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综合建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并统筹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够做出具体的建设安排以及管理措施。其研究、实施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以及城市所在的区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主要是体现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体系。由于许多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资源、生活便利度、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设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现状,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与新方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与挑战城市的整体功能。因此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当下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

1.1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1.2 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1.3 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等等,都应该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进程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2.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2 缺乏一定数量的规划人才与管理人才,存在不合理的质量和知识结构,而且整体的素质偏低,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并降低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2.3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认识。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会导致整个城市功能处于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平衡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并减少了服务功能,导致了布局不均匀、发展水平有限等问题。

2.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情况来规划,而是贪图利益,舍近求远,并未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城市设施功能不齐全、配套不全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规划设计观念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观念的更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建设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建设,并保证其指导思想的实施,能够充分考虑城乡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低收入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照顾。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走城乡统筹的道路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别较大,城市化道路中存在众多的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60%,但是仍然存在4~5亿的农村人口,我国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进行农村到城市的良好转换,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将城市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到农村,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综合发展。

3.3 加强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3.3.1 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进行城乡统筹的城市规划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不能满足已经制定好的城市规划要求,存在许多的规划管理漏洞与偏差。

3.3.2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规划管理与一般行业的行政事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专业性与政策性较强,存在严格的管制型内容,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觉悟,从而带动城市的良好发展。

3.3.3 加强公众参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在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字城市,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市民与投资者能够通过一些系统查询了解城镇建设情况,政府也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动态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秉钊.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城乡建设,2011,(12).

[2] 彭建国,汤放华,朱忠东.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 文彤,万敏.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小城镇特色的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03).

城市设计规划篇9

关键词:特色园林景观;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环境

正文:

1前言

随着社会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渐步入小康阶段,对生活追求也有所提升,因此,对城市生态空间的利用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人们偏爱中国特色园林的程度,应当要求园林与规划行业的人才相结合,在城市规划的进程里,充分尊重园林景观的自然属性,将其融入到城市化的各个阶段里,结合城市规划中的轴线设计、空间设计、绿地系统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以此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塑造,实现所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必要性

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是城市景观塑造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能够净化城市空气,将汽车尾气、废气排放对人体的损伤尽可能的降低。另一方面,也能够隔绝噪音对城市中人居生活的干扰。因此,城市规划中增设特色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游客的旅游都有显著的改善。

2.2形成地方城市特色

虽然大多数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性,但是在绿化过程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中国风现象,在滨河景观的设计中只是增设小亭子或者古典形式的长廊,或者在局部融入欧式园林的风格特征,既没有中国风的典雅也没有欧式风的活泼。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同样的视觉感受,给予大家审美疲劳,导致厌烦情绪的出现,同时让游客不能及时辨别城市特征,是对城市规划地方性特色的削弱。

2.3多样化功能

城市不仅仅只是为居民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需要在休闲和娱乐方面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城市中高密度的建筑群将城市空前切割得七零八落,并不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因此,希望园林景观能够在一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一个运动、休憩的场所,以此来扩充城市的基本功能。

3城市规划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的原则

为了凸显城市的地方特色,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当充分将城市特色进行融入。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凸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对于工业性的城市,注重工业特征的塑造;普通的城市,要注重特色点的挖掘。并且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态条件的多样性,这也需要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3.2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主要是人,设计过程中,人的生活习性,适宜的空间尺度显得尤为重。因此,在有限的绿地空间中,利用各种环境设施条件,将其与城市中繁忙的现象相隔离开来,营造适合人生活使用的特色空间。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人在经历了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有一个轻松的环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放松一天中紧绷的情绪,便于更好的投入到新一天的努力中。

3.3美化环境的原则

园林设计在满足人民基本对休闲娱乐功能的追求下,更多的是通过美观性来体现城市特色。因此,要注重各种园林要素的布置和相关园林设施之间的结合,充分体现园林的美观性,将独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表达出来。例如不同材质景观的结合要结合公园的主题进行设计;植物的组合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季相带来的变化;公园设施的设置要注重元素的掌控,以此来体现城市规划色景观的营造特点。

3.4人身安全的原则

室外环境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无论是景观设计中假山的安置、亭子与植物的结合、水体安全的控制等都应当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这一对园林景观使用较多的弱势群体,增设安全措施和应急避险原则,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4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问题

4.1植物设计单一,搭配不合理

植物作为景观营造的重要基础元素,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样的植物搭配代表着城市园林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绿化过程的缓慢,我国在植物物种多样性上考虑较为欠缺,且大部分景观的塑造容易出现植物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发达城市相对来说情况好一些,植物多样性较丰富,但是配置不合理,不能显著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仅只是孤植和树阵的组合,单一性较强。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植物多样性设计本身就弱。例如西北地区,由于自身气候干燥和缺水情况,植物本身数量少而且生存性能也较差。

4.2城市污染对植物养护的阻碍

城市污染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等影响变得严重起来。园林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污染,但是由于数量与自然生长的林地相比较少,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对严重污染的治理也是杯水车薪。

5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举措

5.1景观配置多样性的营造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主要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注重植物多样性的配置,在重点的景观节点,通过“乔灌草”的数量增设和空间尺度的结合,利用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透景等园林设计理念,使得景观节点的设置变得日益丰富。

5.2园林景观养护条件的改善

在植物选择的过程中,大多植物是外地运输过来,因此要保留本土的土壤作为基质进行种植,而且要注重肥料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在维护过程中,形成定期修剪、浇水等手法,严格控制维护过程发生的变化。

5.3景观色彩的搭配设计要合理

对于不同的地域来说,园林景观的色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南方气候较热,降水多,多以小桥流水等景观要素作为主要特点,突出温婉、平和的景观特征。北方等气温较高的地区,人民更偏重于亮丽色彩的追求。而民族特色显著的地方,则要符合民族色彩的搭配,突出形成地方特色。

6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的元素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城市居民的美观性要求,将人与自然中的和谐性充分体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目标,对于园林和规划行业的设计人员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环境、园林的设计特征,了解地域的风土人情,将各方因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营造目标。

参考文献:

[1]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238 246.

城市设计规划篇10

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面临着人口数量剧增、交通拥堵、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污染严重、能源短缺、文明度下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优先方法与低碳经济理念,打造生态城市倡导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城市的建筑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以及绿化系统能够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以达到城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就已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1]。随后,我国学者钱学森教授从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角度提出了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的城市规划理念,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构想[2]。黄光宇教授提出在生态学原理的理论基础上,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

一、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二)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1]。

(四)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五)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1]。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首先在于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低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三)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四)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五)革新观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体系涉及减排目标、新能源开发、碳金融、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等内容。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运作需要体现低碳经济的运行特点。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减排目标、技术体制、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化系统七个方面。1.减排目标设计。运用实测法、生命周期法以及物料衡算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方法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分析碳减排潜力,碳减排途径,进而规划碳减排目标。2.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区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3.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候、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地(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4.交通系统的设计。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以及能源结构状况,借鉴国际上对交通业征收碳税的经济手段,对航空天然气、燃油等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