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3 17:43:10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1

关键词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68-01

生态经济是在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考验的时代背景下,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而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且是人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加剧,迫使人类不得不正确应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而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1]。生态经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经济学名词和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个经济形态,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为此,对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再认识进行阐述,以尽早实现现代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

1 对生态经济的再认识

1.1 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其背景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环境破坏,以致于自然力通过各种生态灾难的方式来告诫和惩罚人类,进而促使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方式[2-3]。从人类社会发展走过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进程看,无论原始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还是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以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考量,要用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发展进步是否违背自然法则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理念;特别要认识到,地球和自然界形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一旦自然界遭到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即使要恢复、修复,也需要漫长的过程,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以来,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又是破坏生态环境最严重的时期,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走过的发展历程即是明证。虽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最快,以至于发展速度直线上升,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但对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较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可持续协调发展观。

1.2 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

一是每代人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辩证地去认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增强使命感,特别是当代地球人,既然选择了生态经济的模式,就要全力实施,以对历史和后代负责。二是反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环节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角度,我们如何履行气候框架公约和我国的承诺;站在国家层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先进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借鉴别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少走弯路;站在自身工作层面,各行业、单位和个人还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并如何做的更好。

1.3 生态安全是国家的长期战略

生态安全同国家安全一样,是重要的、长期的国家战略。一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列入国家战略,上项目、审批项目时,依法把好第一道关口,并采取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二是要制订详尽的、超前的环境考评标准,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严格依法管理,按岗考核。三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及领导者个人的考核,要采取绿色gdp考核,即按照“经济总量-扣除资源价值-对环境造成破坏评估值-其他社会价值=gdp净值”进行考核。四是对致力于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友好使者的直接支出和间接劳动成本等,作为绿色gdp加分,甚至可加大奖励分值。五是要激励全社会以消灭自身“碳足迹”和购买“碳汇”等形式,为上代建设者和当代建设者偿还生态债务。

1.4 生态债务是良心债

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使人人都明白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等生态债务,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实施主体,要清楚认识到自然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占有量上是人人均有且平等占用的,开发利用资源必须缴纳资源占用税、土地征用费、生态破坏必须缴补偿费,并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费纳入基金化管理和使用,重奖纳税缴费和自愿做公益性活动的光荣使者。特别是在生态危机和生态债务债台高筑的今天,应树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和始于足下的忧患意识,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2 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

(1)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特别是从优化国土空间开放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2)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保障和首要标志。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一切活动都与其所处环境相关,建设好生态家园,彰显生态文明是人类及各国、各执政党和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做到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3)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经济社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越是这样就越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同时,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

(4)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对于承担国际义务和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庄严承诺。做为企业、公民也应勇敢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3.1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原则。既然人类已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灾难,也找到了一个共同选择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为了真正按这条道路走下去,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即制度约束。

(1)立法执法。纵观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无不是严格立法执法的结果。我国目前虽然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执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不太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的部门环节太多。为此,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下,制订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2)完善机制。特别是要完善考核机制。一是考核gdp应以绿色gdp为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和谁破坏谁治理意识的形成。三是加大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企业补偿及社会融资体系。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是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

3.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政治改革进程的加快。否则管理上就难以适应,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往往政出多头、人浮于事等现象严重,需要从体制管理等政治层面加以改革。

3.3 强化“科技兴国”战略

科技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一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防安全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只有国防强盛,才能为发展赢得和平环境。二是要加大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同样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从科学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以引领和支撑发展。三是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尤其要重视尖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4]。

3.4 履行自身使命

一是积极宣传、倡导环境保护理念的全民养成。二是作为森林是陆地生态主体建设者的一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三是从消灭自身“碳足迹”做起,改掉不良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减排等公益性环境保护中,献智出力,争做贡献。

4 参考文献

[1]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 张小蕾.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9-20.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下才能够有效开展,其中经济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优化更新调整,加快经济法的制定与落实,将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经济法理念

 

(一)内涵

 

理念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用语,代指一种形象,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概念的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经济法发展前景的理性调控。经济法理念是制定、落实经济法的最高原则,不同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概念,其地位高于法律表象、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观念。

 

(二)功能

 

认识来自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经济法理念同样来自于经济法实践,是对经济法实践规律的总结和理性认识,对法律实践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经济法制定与落实的基本方向,是经济法自身价值追求实现的保障,在经济法工作者执行经济法规各项内容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利于营造并维持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经济法理念在社会发展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思想深入人心,部分群众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经济法理念是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法律,能够帮助群众逐渐摈弃落后的法律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为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打好基础。

 

(三)现状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经济法,90年代开始提倡经济行政法,市场走入法制化管理的正轨,经济法正式成为了行政法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学者都将经济法理解为国家干预经济的行政措施,并将经济管理关系视作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对于经济法自身的实践性和独立性认识不足,给经济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分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使得当时的市场中行政垄断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我国行政法高于经济法,地方政府、国有经济部门可能利用自身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为不公平竞争、垄断等现象提供了舞弊空间。新世纪以后,国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法自身的特殊性和与行政法之间的独立性逐渐受到重视,经济法的现代化改革成为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为国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在反垄断、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建设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宗旨,实现的人与自然的良性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繁荣。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成为了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根本性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而经济法是调控与规范国家经济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法律依据,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在经济法理念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十分必要。

 

(一)经济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调整

 

经济法理念构建需要与时俱进,满足经济发展对规范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不断深化经济法理念内涵,完善内容。现阶段,经济法理念囊括了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可以划分为经济安全、公平公正、经济效益、整体发展、注重效益五个大类,这五个根本理念契合国家政策目标和经济规律,而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经济法理念需要借鉴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进行适当修正,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而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会导致一些经营者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竭泽而渔,忽视了生态利益和环境成本,因此在今后,我们应该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经营成本体系中,拟订经济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行为造成的自然环境资源损耗。

 

(二)经济效益发展理论调整

 

国家传统的经济法理念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加关注经济利益的分配,这种传统制度理念对于实质公平缺乏认识,难以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历年的需求,经济法理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应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公平观,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不断调整完善经济理念。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化改革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经济发展方向,有效刺激了市场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建设发展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阻碍越来越大,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加剧了对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活动的自然与生态成本。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缺乏对环境成本的合理反应和环境成本的制度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自觉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影响了经济效益核算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综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法理念逐渐完善,在市场化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与生态代价,今后的经济法立法工作中,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纳入到经济法理念体系中,合理反映环境成本并给出明确的制度约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经济发展观。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3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城市

推动生态文明建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联系社会主义建造大局的主要战略使命。“把生态文明建造放在杰出地位,融入经济建造、政治建造、文化建造、社会建造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造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开展。”把生态文明建造融入经济建造,应该有两重内涵:一是融入“经济建造各方面”,建造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融入“经济建造全过程”,建造不一样期间或环节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几项的基本的准则。(1)优良的生态环境。包含城市功能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城市空气更加清洁及城市生活用水更加安全,这是生态城市的根本。(2)完善配套的生态城市设备。这包含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交通工具可达性比强,交通工作运营良好,这是硬件配套。(3)城市的文化氛围要海纳百川。这包含文化秩序井然、文脉连续、居民道德风气良好等。(4)经济发展氛围高效良好。这包含产业的投入产出高效,产业的利润不断增加。(5)社会文明认识逐渐加强。这包含居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居民维护城市卫生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树立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建设低碳城市必要性

1.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必定要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就需要重视城市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所以节能减排的彻底实施仍是具有很大难度的。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开展能够将生活环境的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空气得到有效净化、呼吸方面的疾病发生率得以下降,从而可以把一个舒服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大家。

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中国迅速发展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需要为完成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的低碳节能减排则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需求增加低碳环境,从而减少化石燃料,为子孙后代提供足够的资源,促进开发新能源。

3.促进城市发展

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日益剧烈。跟随着人们对环保低碳认识的逐渐加强,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出现备受瞩目。如果某一个城市违反生态文明环保的相关认识,不遗余力的的开展重工业,就必然会致使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损坏,很多环境问题也会日益增多。通过对生态文明环保城市认识的进一步加强,不只有助于生态文明环保形象的树立,也会对推进生态文明环保的经济可持续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

1.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发展的计划,用于维修资金或非经常性资金的使用、控制和防止资金可再生过度浪费。使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各个出产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使人与生态文明环保城市呈现良性的展开状态,能够使得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联系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循环经济加以合理展开。与此同时,生态城市的重工业计划也要注重工业与生态的协调性,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需要与高科技一起展开,从而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城市环境的生态城市构建起来,推进城市居民医疗、居民旅游、居民教学和社区文明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迅速展开。同时还需要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做好重工业的生态文明转型,加速生态文明城市经济社会的开展。

2.城市系统能量方面低碳化

生态城市的低碳化与城市的能量活动适当亲近,城市体系中的能量呈单向活动的方式,动力的利用率假如较低则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开展发生负面影响。才能流的剖析可以对动力运用功率进行评价,从而对环境与经济体系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剖析,并对能量进行核算,进而对动力的输入、变换和运用输出进行结算。在能力流化剖析中,主要对燃料、电力、动力产品进行剖析,并经过剖析,对城市体系中的能量活动方法进行跟踪,对城市体系的变化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对低碳与城市体系之间的效果进行剖析评估。

低碳化城市流可以为城市规划技术需求能量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工作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对每个城市的系统性能和能量角度区分为可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城市节能方案的关键环节,再从头在工业、商业、交通、天不是类型的单位功率为分析城市减排和节能政策和城市联系,负责镇电力运行功率、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降低城市产业结构、动力结构等研究与准备工作,然后完成所有城市的低碳化。

3.城市系统功能方面低碳化

由于存在很多很多历史因素,生态城市不得不收到这些方面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可能会由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而改变。在经济社会高度展开的发展环境下,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经济的调集基地,生态文明城市功用需向多元化方向展开,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中心是功用区划,也是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类专项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态文明城市功用分区需求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城市中各种要素构成一个规划合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城市经济功用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仅只对生态文明城市的低碳化转型产生影响,也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之中,由于各个生态文明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城市主体功用定位,因而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对与主体功用区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进行加强,城市规模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都是低碳城市方案中能够进一步研讨并打开的内容。

4.“常规能源 新能源”的生态能源利用

生态文明城市的能耗较低,从而需要保证较高的一次动力的使用效率。如今能如今能够广泛运用的能源还是常规能源,这就需将常规能源进行清洁,从而保证城市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而在新能源方面,太阳能与光伏发电的运用比较广泛。风能是最廉价和最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能源是采用新的安全需求和清洗,并在城市电力汽车,汽车能源表现能力是无价的。而地热开发应用,我国也有了迅速展开,并常见用于发电、城市建设、旅游农业热量等方面。

四、结束语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联系当前城市的生态文明开展状况,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合理的计划,营建出越来越好的工作环境和寓居环境给居民,保证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4

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带岭局由于多年开采,木材资源面已近枯竭,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区情和本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对林业的相关政策,抓住发展机遇,制定出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规划和蓝图,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经济向生态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要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并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加速建设以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以山特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和养殖基地,以黑木耳为主的林下食用菌绿色产品种植基地,调整林区的产业结构,加大内引外联的力度,把带岭局真正打造成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林业企业。

关健词:生态林区建设 可持续 绿色产业 林业经济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祖国的未来。同志在正定县就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经济结构单一,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权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坚持15年以上不变等项措施,大大地促进了正定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志在正定的论述对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发展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如何发挥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生态优势,遏制日益减少的木材资源,寻找替代产业,使其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这是关系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摸清家底,充分掌握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现有情况,制定出符合带岭区生态经济环境特点的发展战略,是我们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以下简称带岭局)基本情况

伊春市带岭林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佳铁路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28º37'46"129º17'50",北纬46º50'8"-47º21'32",年均气温0°c左右,年极端最低温-43.9°c,夏季最高温38°c,年降水量676mm,无霜期120天,为北温带湿润气候区。林业总经营面积96742公顷,有林地面积90879公顷,森林覆被率高达94.3%,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水曲柳、椴木、榆木、黄菠萝等等。目前年采伐量10.5万立方米。辖区内有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最大的稀有树种红松种群就在其中;另有碧水省级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黑熊、马鹿、猞猁、水獭、飞龙、鸳鸯等240余种。尤其以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最具代表性,它标志带岭有最好的适合野生动物、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华秋沙鸭已被国际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几年来,带岭省级秋沙鸭保护区开展的人工繁殖计划已经获得成功,为秋沙鸭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野生草药400余种,果类及山野菜30余种,这些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50000个每立方厘米,是北京、上海的1000倍。良好的生态环境,曾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伊春市带岭区于1937年开发,1946年建局,1952年定为原林业部直属实验局,1964年下放地方,政企合一至今。现既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直属实验局;也是伊春市人民政府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经营林场,8个行政村,总人口37500人。结止目前,带岭局已向国家累计提供木商品材1000多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林业用地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00立方米,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经过多年的开发,带岭林业局可以开采的活立木蓄积不断减少,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60%。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的混交林、成熟林蓄积量明显减小,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13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带岭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保护好带岭局仍具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抓住机遇,寻找带岭局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带岭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二、创造发展环境

1.根据带岭的实际情况,要以生态建设的观念指导全局,寻找有利于带岭局发展的突破口,从舆论入手,打破传统的思维格局,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两个文明一起抓,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要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实施森林生态恢复保育、再造秀美山川。

2.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走森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森林对于社会的巨大的生态效用价值,我们不能无限制对森林进行索取,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休养生息,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也要使其森林生态效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青山在才能供我们永续利用,所以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守生态优先定为林区发展的严格底线。

3.要以人为本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建设生态带岭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生态建设必须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让广大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建设与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认识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国家以至人类的安危。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结合国家的棚户改造工程这一契机,做好带岭局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把林场的住户都迁下来,既能改善林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又能减少山上居民对森林的侵蚀,也能让出更多的土地使其大地原林化,更好保护好带岭局的周围环境。在保护好森林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大力提倡和扶持职工自营经济,作为职工群众提高收入水平的补充。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因此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生态带岭的重要任务,使生态带岭建设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民生上。要加快民生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真正把改善民生这一为民之举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重点做好下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努力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群众真正感觉到温暖,得到实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4.认真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不断完善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确保森林资源有效的生养生息,强化火源管理,加大森林案件的查办力度,把资源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强化林权管理,积极探索造林管护、抚育于一体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林下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覆盖率。按照国家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做好城镇绿化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绿化效果和品位,完善至朝阳村的影视城道路建设,完善永翠河漂流及至大青山和石帽顶子上的风电旅游配套设施和道路建设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

5.建立健全生态、低碳教育机制,并当作各级组织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让低碳、生态文明深深扎根在人民的脑海之中。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谋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把生态文明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

6.积极倡导低碳生态消费模式,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厉行节约”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推进绿色消费,大力倡导绿色文明,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理念。让勤俭节约、生态消费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7.以生态优先,低碳、循环经济、节能消耗的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树立长期长远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行政考核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组织政绩考核的范畴,以低碳、生态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政绩观。

三、抓住政策优势,拓宽发展渠道

1.抓住和利用好政策优势,积极拓宽开发渠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间资本,均可投资建项目。同时要利用好国务院在东北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继续实施天然林保工程,以及国家关于国有林区事业化管理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争取林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林区发展整体规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利用好难得的振兴带岭局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上,明确强调要加强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必将对推动林区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兴安岭已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地区,所以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开发等领域国家会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我们必面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开发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如花岗岩矿等,以及林业绿色食品产业、蓝梅果、北五味饮料开发和北药种植、特色养殖业的深加工等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3.发挥环境优势。带岭区有凉水国家级自然区和碧水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地理优势,还有北列林场朝阳影视城,永翠河漂流,大森林沐浴等,可以搞好旅游开发,环境优势明显,具有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特点,是最叫响绿色品牌的地方。在本区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环境条件。

4.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全力推进风电力项目建设步伐,发挥地域优势,生产清洁能源。我们还可以利用林区海拔高度适中、风源稳定这一有利条件和地或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目前由龙源公司开发的大青山风电工程,装机容量1.5万千瓦,效益相当可观,每天以30万度向东北电网输送绿色能源,年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除了在建的石帽顶子山风电开发项目外,还有“东山”以及“北列鹿鸣沟”风电可开发区域。所以带岭的风电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支持以风电为主的产业集团来带岭进行风电开发,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行的条件,把带岭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风电产业基地。二是建设绿色食品和野生浆果生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带岭区除总蓄积约320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外,还有已经初具规模的林下经济产品。如黑木耳、北五味籽、林下养鸡、蘑菇、山野菜、桦树汁液、蓝梅果以及其它山特产品等。带岭局科研所研制开发的桦树汁饮料、蓝梅果饮料、五味籽饮料,还有带岭局的职工自营经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山野菜加工业,都是一些很有潜力的可持续深入开发的发展项目,这些绿色品牌,为我们打造野生浆果基地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真正把林区的绿色食品优势转变成经济强势。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经济种植业、建设野生经济植物采集经营和人工栽培基地。加强以寒月和环山林场为主的黑木耳种植区和蓝梅采集区、以北列林场为主的养殖野猪和肉鸡生产区、以明月林场为主的平贝种植区、以秀水和大青川林场为主的五味籽种植区等的基地化建设。四是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水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品牌,扩大带岭区的知名度,带动全区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全区的旅游总体战略布局为:以带岭星级宾馆为中心,以凉水原始林森林和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和大青山、石帽顶子山风电为主要看点,配合永翠河漂流,形成青山、碧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

四、政策支持,创造商机

因地制宜,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完善有利于促进带岭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如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减税,或土地利用上的优惠措施,加快生态产品的生产和转化,多渠道吸引资金共同投资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商业投资服务体系,提高政策化服务水平,构筑各项有利于林区建设和发展的投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规划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彻底改变林区经济结构单一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爱文.伊春创新发展现代林区绿色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11(3)

[2]黑龙江省科学顾问委员会农业生态专家调研组.伊春国有林区林权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7(9)

[3]金静.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伊春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

[4]张晓陶,薛惠锋.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与对策———以伊春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

[5]潘忠,张立杰等.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科技与林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12)

[6]刘静波,张堡宸.东北国有林区发展改革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3(3)

[7]张占贞,王兆君.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及平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8]n.li,a.toppinen.corporateresponsibility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inforest-basedindustry:complementaryorconflictinggoals[j].forestpolicyandeconomics,2011(13)

[9]todda.hagadone,roberyk.grala.businessclustersinmississippi’sforestindustry[j].forestpolicyandeconomics,2012(20)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5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区南部,占地面积4636亩,主要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园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引进技术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处理设施。园区现已成为环保达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区以及具备环保教育功能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园区设施有效运行,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循环经济产业园建于2002年,原高安屯地区整体征地拆迁正式揭开了园区建设发展的序幕,至此,朝阳区结束了垃圾无序填坑、简易堆放的历史,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零”的突破。十余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纷纷落户园区,充换电站、物资回收中心等资源利用项目的建设日趋完善。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全密闭作业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41.64公顷,总库容量89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渗沥液收集利用车间于2005年建成,水质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三级限值标准,用于园区绿化及道路降尘。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于2007年投入使用,为园区生产及办公供电、供暖,2012年发电并网,进一步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该厂于2011年2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也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处理厂。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4.6公顷,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年额定发电量2.2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采用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每年节省160万吨市政供水资源,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该设施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8400小时左右的良好工况,2012年被评为《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3a等级。成为全国各地环保行业学习的标杆。

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400吨,能够处理近400万城市人口产生的餐厨废弃物,极大地解决泔水猪、地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项目采用高温发酵生化处理技术,年处理能力13.2万吨,年产8万吨生化腐植酸,用于有机农业和清洁养殖业,可替代8万吨化肥,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5万吨。

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理厂是当前北京市唯一投入运行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30吨,自2006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承担着北京市5000余家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是北京市东部地区电动环卫车辆的集中中转站及动力电池更换中心,集国内所有充换电模式于一站,可服务北京市现有电动环卫车所有车型,同时具备电动大巴车的换装条件,每天能满足400辆纯电动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年累计换电服务能力可达14.6万次,居全国之首。

二、强化园区功能建设,促进园区持续发展

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实现园区水、电、气、热综合循环利用,提高了园区内各设施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

加快推进重点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量1800吨,由市、区政府投资建设,采用炉排炉焚烧工艺,利用焚烧余热发电量每年可达2.47亿度,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生物处理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300吨(其中厨余垃圾200吨,可回收物100吨),针对前端垃圾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工艺,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上网;分选项目规模为日处理100吨,针对垃圾分类可回收物采用人工分选、涡流分选、近红外线分选等工艺,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再分配。

水资源循环利用。对填埋堆体20多万米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把填埋堆体的雨水输送至雨水收集池集中,用于园区绿化,道路冲刷、降尘等。

电力资源循环利用。为充分利用填埋堆体中的填埋气,先后分四期建设填埋气处理车间,一、二期实现填埋气发电供园区内部使用及供暖供热;三、四期实现并网发电,将绿色电力输送至万家万户。

热力资源循环利用。焚烧厂、餐厨厂、医疗厂等在生产运行进程中都会不断产生余热,园区将计划将这些资源统筹协调、合理开发,实现园区内余热系统的综合利用。

三、提升对外交流力度,彰显示范平台作用

园区作为环境友好型窗口,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垃圾处理知识科普宣传、搭建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平台,与国内外同行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园区依托技术和固废处理综合资源优势,承接了大批高校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以来,先后被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列为“教育科研实践基地”。

2009年7月8日,园区垃圾处理设施率先在北京市同行业中实现了对外开放。截至2013年底,园区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3500余人次。2010年被北京市文明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列为“绿色旅游”和“垃圾文明一日游”专线。2013年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普展厅正式落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处理环保知识、参与垃圾分类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6

关键词:农业与技术;生态文明;林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71

当代林业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可持续的观念,更要顺应自然,尊重生态环境。所以,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建设林业经济,结合农业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对林业经济当前的状态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1 生态文明及现代林业的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转变林业产业结构,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现代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的,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现代林业的发展才是更好的发展。因此,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结果。

2 建设林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建设林业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迫切增长,因此,建设林业经济,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战略;建设林业经济是防止森林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建设林业经济要求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的破坏,提高经济效益;建设林业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不仅有益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产效率提高型转变,而且有利于发挥林业资源的潜在能力,扩大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林业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的中国梦的提出重点强调五位一体的建设,旨于美丽中国的实现。因此,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求建立林业经济。

3 建设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坚持生态文明,实现林业科学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以林业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既要实现产业和生态的共赢,又要做到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潜力,满足市场需求。

3.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传统增长方式

发展林业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在于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变主要依靠消耗森林资源为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规范林业市场秩序

按照“监管并重”原则,贯彻执行“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建立全面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灾害预防体系,严格进行林业执法,严厉打击滥砍乱伐,规范市场秩序。

3.4 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规模经济

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要鼓励林业工作者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快先进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并逐步建立林业科技体系,还要加强科学管理。

3.5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改革的步伐在我国从未停止过,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林业体制的改革涉及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林权流转制度改革等众多部分,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定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林业建设中仍然存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带来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经济效益的降低。因此,林业工作者要转变林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要技术创新,做到规模经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7

关键词:西部;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可见,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重要高度。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西部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跨度很大,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由于历史的和经济上的原因,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步伐。

二、西部地区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制约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对森林资源进行了长达40多年大面积的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西部地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沿袭着开荒种地的原始农耕模式,牛羊的生产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放牧式饲养上,加之个别地方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超载放牧牲畜,造成森林、矮杆植物和草山的破坏甚至毁坏。据统计,西部地区以川滇地区天然林区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森林单位蓄积量年均递减2.5%以上;其次是新疆天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过低,加之历史上毁林滥垦、陡坡开荒,使山区失去涵养水源和调节水源的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占西部总面积57%,而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干旱缺水日趋严重,据统计,90年代初以来,西部地区农田每年受旱面积达8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剧趋势。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气候的原因,农业生态环境较差,加之耕地条件差,化肥的使用量大,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江河和塘库水体的污染及部分地区水源的水质恶化;同时不合理的施肥还造成土壤表层板结、土壤酸化等严重问题。目前农村点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日益突出。

(三)农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突出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我们也使用了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31%,全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残留超标使农产品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西部近年来,农药施用量也呈增长趋势,一些农药甚至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物还可以通过水的传递,将污染扩散到很远的地方,造成农产品严重污染。这些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危害国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

(一)大力宣传、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西部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品、经验交流会和采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全方位教育宣传,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循环对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学道理和经济、社会效益,才能转变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提高西部地区各级干群增强农业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活动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有利于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按照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西部地区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的物质量,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减少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如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资源再利用价值,实现土地、土壤、森林、草地、水体以及动植物等资源的良性再循环。同时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应特别重视循环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规模,逐步建立起西部农业资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环利用体系。

(三)科学规划,探寻适宜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农业类型多样,不同区域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为此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不可搞“一刀切”,应根据西部地区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探寻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如可以在具有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的区域,以农村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为主,建立高效独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平原经济区域可以以农业生态产业园模式和农村庭院模式为主,即在农业生态产业园内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农业企业间,以及其他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与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

科技创新是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水土流失技术等。同时必须正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容量,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施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和净土、净水、净气的“三净田”工程;加大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科学性、持续性,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同时做好农民的后续保障工作;创新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技术水平,进一步制止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损害,加大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准入标准,完善农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系统,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完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制度

西部地区应加快完善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价格、财税、金融等与建设西部农业文明不相符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立法机构要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不同制度的性质和种类,加快步伐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对还没有的制度加快制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确实保障西部地区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方杰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梓太,张乾红.论中国农业发展机制的生态化-兼论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原理[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

[5]胡美伦.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6)

[6]周立,潘素梅.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7]方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8]方杰,曹邦英,涂文明,刘应洪.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经研究.发展研究,2010(12)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8

关健词:生态林区建设 可持续 绿色产业 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11-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祖国的未来。同志在正定县就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经济结构单一,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权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坚持15年以上不变等项措施,大大地促进了正定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在正定的论述对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发展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如何发挥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生态优势,遏制日益减少的木材资源,寻找替代产业,使其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这是关系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摸清家底,充分掌握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现有情况,制定出符合带岭区生态经济环境特点的发展战略,是我们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以下简称带岭局)基本情况

伊春市带岭林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佳铁路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28º;37'46"129º;17'50",北纬46º;50' 8"-47º;21'32",年均气温0°c左右,年极端最低温-43.9°c,夏季最高温38°c,年降水量676mm,无霜期120天,为北温带湿润气候区。林业总经营面积96742公顷,有林地面积90879公顷,森林覆被率高达94.3%,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水曲柳、椴木、榆木、黄菠萝等等。目前年采伐量10.5万立方米。辖区内有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最大的稀有树种红松种群就在其中;另有碧水省级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黑熊、马鹿、猞猁、水獭、飞龙、鸳鸯等240余种。尤其以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最具代表性,它标志带岭有最好的适合野生动物、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华秋沙鸭已被国际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几年来,带岭省级秋沙鸭保护区开展的人工繁殖计划已经获得成功,为秋沙鸭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野生草药400余种,果类及山野菜30余种,这些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50000个每立方厘米,是北京、上海的1000倍。良好的生态环境,曾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伊春市带岭区于1937年开发,1946年建局,1952年定为原林业部直属实验局,1964年下放地方,政企合一至今。现既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直属实验局;也是伊春市人民政府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经营林场,8个行政村,总人口37500人。结止目前,带岭局已向国家累计提供木商品材1000多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林业用地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00立方米,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经过多年的开发,带岭林业局可以开采的活立木蓄积不断减少,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60%。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的混交林、成熟林蓄积量明显减小,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13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带岭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保护好带岭局仍具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抓住机遇,寻找带岭局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带岭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二、创造发展环境

1.根据带岭的实际情况,要以生态建设的观念指导全局,寻找有利于带岭局发展的突破口,从舆论入手,打破传统的思维格局,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两个文明一起抓,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要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实施森林生态恢复保育、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9

【关键词】甘南藏区;生态文明;环境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这种文明虽然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更加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依共存关系。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研究区综述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区的过渡地区,总面积44000左右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分别为60.5%、1.48%、20.47%,是我国农牧交错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自治州下辖碌曲、玛曲、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和合作七县一市,境内有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等120多条干支流纵横分布,是黄河、长江干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生态地位。甘南藏区气候寒冷干旱,拥有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原;在高原边缘区域高山峡谷地带又发育和形成了丰富的亚热带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等多种森林生态系统;在内流低洼地区形成广阔的内陆湖泊和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平均海拔 4000m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结构简单,致使系统的脆变性强而抗扰能力弱、敏感性强而自我修复能力弱。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内,其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甘南藏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一)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天然草场272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0.28%。目前草场退化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占甘南州草地面积的29.38%,草场产草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436公斤每亩下降到2000年的301公斤每亩。优良牧草比例由1982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450%,杂毒草由30%上升到55%。植被覆盖率由85%降至75%,特别严重的地方牧草高度由25厘米下降到15厘米。草地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的50%,干旱缺水草场扩大到300万亩,缺水人口17.9万人,占总人口的27.68%;缺水牲畜109.47万头(只),占总饲养量的37%。

(二)森林资源锐减

甘南是全国第六大绿色宝库,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区,据《甘南州志》,甘南森林面积89万hm2,占总面积的22.82%,其中林地39万hm2,占林业用地的44.52%。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保护意识,大规模的采伐,加之采伐方式粗野,致使林线严重后移、林木质量下降、江河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以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迭部县为例,经过30多年的持续大规模采伐,森林资源目前己到了基本枯竭的地步。

(三)水资源日趋减少

甘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据测算,黄河从青海省久治县流入甘南玛曲时平均年径流量为 137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 20%,而流经玛曲境内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平均年径流量增加到 164.1亿立方米,占到黄河总水量的 65%左右,补充水量高达 4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逐年减少,地面径流量锐减。境内的主要河流白龙江、挑河、大夏河,20世纪80年代末平均径流量比60年代初分别减少20.6%、14.7%和31.6%,大部分山涧小溪彻底绝流,数千眼泉水干涸、湖泊水位明显下降,许多沼泽地变成了戈壁滩和植被稀少的半干滩、黑土滩。

(四)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甘南大量的森林、草地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和清洁器,不但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而且能加快水分循环,调节降雨分配,对形成区域特殊气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甘南生态圈由于独特的高原湿地资源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丹顶鹤、雪豹、黑鹳、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马鹿、白唇鹿、棕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期栖息在这里,也是水禽赖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的“中转站”。经调查,仅在首曲境内栖息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有31种,各种植物400多种,具有特色的各类珍贵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和近几年的滥捕滥采,致使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名贵植物药材分布区域逐年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三、建设生态文明甘南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藏族草原生态伦理观

藏族传统生态文明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存生活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藏区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从藏族先民开始就对自然环境中的万物存有敬畏之情,以维护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平衡为前提,以保护生灵万物为基本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以保护自然、珍惜生命为前提的基本特征。由于藏区海拔较高,连绵不绝的高山环绕,山山水水无形中被赋予强大的生命特征,藏民怀有崇拜敬畏之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表现出了节制有序的生存特点。这种民族性极强的传统生态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与其不断的索取自然资源,膨胀性的占有并征服自然的性质截然相反。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主张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现代生态文明不谋而合。

(二)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甘南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原有的植被为主,适当进行人工促进。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的关系,甘南既是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文化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牧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困,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要以人为本,坚持通过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殊优势产业,如各类特色种植业、藏中药产业、土特产加工、生态旅游等。

(三)完善生态立法监督

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由于藏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建立我国甘南藏区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必须建立长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机制,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通过严格执法,规制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制度上保障甘南水源地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生态补偿的利益均衡机制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甘南生态系统重建不仅涉及到甘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惠及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及中东部地区的重大工程。甘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仅仅依靠自身财政和能力根本无法承担起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要真正实现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必要将生态补偿作为调整损害与保护生态环境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0(21).

[2] 江之波,陈有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30).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可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构建宽容、和谐、和谐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的命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成功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学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甚至忽视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能忽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落实新理念,实践新责任,展示新成果,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思想的转变引导着实践的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认识的深化。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存在资源要素紧缩、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事实证明,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理念,无异于渔获其利,,忽视生态环境价值,牺牲资源的经济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认识和尊重中国经济,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指导思想,才能促进工作创新。

的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回顾过去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粗放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紧张。在新时期,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思想转变,推进工作创新十分迫切和必要。要深刻理解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和战略意义,切实用绿色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底线,为建设美丽的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崛起的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国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时期,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广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以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既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农业面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是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首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向世界开放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关注农产品的实际需求,还要深入研究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切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格局。最后,因地制宜,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关系到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优质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包容的人民福祉。加强村庄规范化管理,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既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振兴战略应有的意义。

的乡村治理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一味强调经济发展,注重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新时期,农村治理观念需要更新,农村治理水平需要提高。通过有效的农村规范化治理,促进人居环境的切实改善,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整个农村社会发展之中。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即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改善和保护现实的生态环境,营造蓝天、绿地、绿水的宜居环境,还要注意形成和弘扬良好的乡村风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底线,坚决尊重,服从和保护自然,不为经济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同时,要注意建立长效机制。良好乡村时尚的形成和推广也是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形成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农村建设的"内外兼修",使农村不仅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示范区,,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家园,聚集着良好的风俗习惯。

保护,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必须重视这些生态历史债,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生态的代际公平,坚决不吃当代食物,割断后代的道路。

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从长远和全局出发,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管理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农村振兴战略,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长远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奋斗。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功成不必在我”的概念内化为持续斗争的内在动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环境是人民的生计,青山是美丽的,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价值不容忽视。因此,在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