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30 17:29:07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数学问题论文篇1
[关键词]教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解决设计的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真实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观上,长期存在着为解题而解题、为练习而练习、为应用而应用的认识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为了一味追求解题而盲目设计更多的问题,为了一味追求知识记忆与机械应用而盲目高难度、高速度解题的诸多现实问题,即重视解题的数量,轻视解题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核心在于基于数学问题解决有效质量的设计。
一、问题解决设计的特征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与学习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学生构建好课堂问题系统的同时,尽量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环境或空间。
(一)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程式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意指学生对问题解决时序上的稳定性。也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服感和定势性。问题解决的程式性是问题解决教学信度的明显表现。教学中,体现程式性的问题解决,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强化,以此产生记忆的功能固着现象,这样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便得以提升。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有效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意指问题解决质量上的有效性,它具体体现在问题解决结果的正确性、过程的优化性、方法的独到性、条件的普适性等方面。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既包含内在效度,即问题解决自身方法系统正确与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与否,也包含外在效度,即问题解决模型化后的应用外延大与否以及教学延伸性程度大与否。前者着眼于问题解决本身的质量,后者着眼于数学教学过程的质量。
(三)问题解决的教学难度——研究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难度意指问题解决的障碍性或非常规性。这种教学难度既体现在问题本身的非常规性上,更体现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非常规性上。其中,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上的非常规性具体体现在问题解决方法的独创性、教学情境或问题空间的开扩性、问题探究的挑战性、问题解决思维的变通性、教学逻辑对学习逻辑的统整性以及“会教”对“会学”的引探性等方面。问题解决教学难度的适宜性决定着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性。研究性教学或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前提则是问题解决教学难度的恰当把握,太难与太易都不可能引发探究或挑战意识,更不可能引发研究意识。
(四)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策略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意指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益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体现在教师问题解决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质量上,又体现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风格与学习质量上。前者相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或教学经验,当然又与教学个性相关;后者相关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或问题解决的经验累积,并且又与学习个性相关。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是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学习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策略性教学与学生策略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更是区分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类型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问题解决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教师以什么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就决定了学生会以什么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一般而论,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的角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类型主要有知识接受型设计、规律发现型设计以及课题研究型设计三种。这三种类型无好坏之分,仅仅在于各自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各自所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而已。教师的功夫就体现在适时、适地、适人地对其进行合理选用。
(一)知识接受型设计
知识接受型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按照教师预先构想好的知识传授或知识强化方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构想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知识接受学习。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有意义学习”,即在知识的应用中掌握知识的意义,把握知识的应用领域,使知识形成强有力的条件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技能上相互联系的经验系统。
知识接受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授新过程,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迁移性问题、反馈性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既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深层内涵,又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条件范畴,更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方法属性。知识接受型设计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将问题解决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其能扩大知识的外在效度。
(二)规律发现型设计
规律发现型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强化其创新意识。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发现规律,明确学习路线”,即在做中发现问题、凸显认知冲突。又在做中产生灵感、发现经验性结论。这种设计强调问题解决的质量,淡化问题解决的数量;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淡化问题解决的结果;强调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淡化教师问题解决的传授。
规律发现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授新前后的过渡和总结强化性学习过程。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过渡性问题、强化性问题、变异式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够活化其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敏性,更能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和兴趣意识。规律发现型设计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获得探究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并能激活元认知的参与意识,强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意识,进而强化其问题解决的成功感或成就感,促成学生“会解题”并“乐解题”。转
(三)课题研究型设计
课题研究型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从真实生活情境中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题设计与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研究性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数学的真实性与生动性,真正领悟“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赋予活性与灵性;数学来自于大众,又必须回归于大众,数学在大众中得以完善和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无论把数学当作一种社会文化,还是当作科学或艺术,我们都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社会文化,那么社会文化就不应当是原理加例题就可以通晓的,它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去研究,需要研究者去整合它所涉及的多种学习领域,它能折射出无穷的社会文化气息,因此,要通晓数学文化,我们就必须去研究数学文化,要研究数学文化,就必须去探索有效的数学问题或有关数学的现实课题。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科学技术,那么科学的价值就在于探索,在于求真,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寻求有效,这一切都需要创新,真实问题或现实课题则是创新的土壤,课题研究则是创新的根源。因此。要通晓数学科学或技术,我们就必须去求真、求善,去寻求它的有效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艺术,那么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求美,“数学学习的每一活动过程及其细节都讲究精湛惟妙,讲究个性,讲究感染力,以达炉火纯青之境界”,这就需要去创新。去寻找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与简洁美等。课题研究则是求美的主渠道,因此,数学学习既是一个求真、求善的过程,更是一个求美的过程,它是一个真善美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的形成与感悟有赖于数学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只有通过课题研究性学习,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才能生成,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探究意识才能得以有效强化。
课题研究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数学实验课或实践活动课,也适宜于授新后的延伸性教学环节,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延伸性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够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基本技能,也能够由课内的学会延伸到课外的乐学与会学,使课内知识与课外见识能得以有效整合。
三、问题解决教学程式的设计
问题解决是以个体思维为内涵,以目标为指向的认知活动。无论是以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说,还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为代表的顿悟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都能起一定的方法指导性作用。
各种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对问题解决的程式描述各异,但综述起来我们可以抽出共同的成份,即:情境激活程式一方案构想程式—假定施行程式一系统改良程式。这种程式构建的出发点是,把数学问题解决作为一种个体的高级思维活动。既体现了问题解决中认知与元认知的统一,也体现了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一)情境激活程式——初见者的新奇
情境激活程式属于问题解决出发点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创设好问题解决的情境,从而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审题。数学问题并非“读而知之”,而应“思而知之”,所以审题并非读题而了之,教师应以读题为手段,以引发学生回顾题中每一句话所牵涉的知识含量为目的,让题中所有知识含量都能通过审题凸显出来,以此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有效调用学生的认知经验系统。
情境激活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产生对问题认知的兴趣感,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探究动机。为此,教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此程式中,教师对问题的认知应具有初见者的新奇感,因为只有教师的新奇感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新奇感,又只有师生新奇感的产生才有可能促成问题解决初始阶段情境激活机制的生成。
(二)方案构想程式——未知者的茫然
方案构想程式属于问题解决的试探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搜索知识经验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引发全体学生主动探求方法,以此形成所有学生解题方法都能涵盖的方法系统,再由学生择优选取其中的最佳方案。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分享各自的方法与思维资源。
方案构想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但教师必须以学生“点到为止”来点评和监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争取为每一位发言者提供“点到为止”的发言机会。这一阶段中,师生应当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尤其是教师始终应当充当方案陌生者的角色,以未知者的茫然来创设“愤悱”的自主探究空间。
(三)假定施行程式——发现者的惊奇
假定施行程式属于问题解决中学生自主择优方案的实施或证明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师生共做或让择优选取者口头报告其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与合作交流权力,暂不能抛出自己的预设方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效发挥。
假定施行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对自己每一闪光点的认同,相信自己会发展,相信自己已发展,从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自己对问题解决的点滴成功处。以此强化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体验。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去点评问题解决的施行过程,既发现其施行过程的有效度,也发现其施行结果的正确度。为此,教师自身应以发现者的惊奇感去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探究与发现后惊奇感的产生。
(四)系统改良程式——胜利者的满足
数学问题论文篇2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小学生进行思考。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并且上课时也比较喜欢东张西望、说话、吃东西、打扰其他人等,往往出现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当老师讲过一些重点难点的时候,他们也就不知不觉的错过了这段重要的时间,学生发现问题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跟随着老师的思维走,还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就随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都有着一定的益处,在学习中积极的发现问题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因为遇到问题之后解决的不及时以及考试的分数不好等而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程度,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接触生活实际,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能够大大的提高他们的兴趣,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将会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增。
(三)、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
当学生发现问题之际,势必会向老师提出,以获得老师正确的答案,在学生讲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才以及他们敢于发言的胆量,对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将会有一定的益处。
二、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调查显示,在教学的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对学生发现问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能够举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应该更贴近生活,让小学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韵味,所表达的含义,并能够从这些创设的情境里面寻找乐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书上的东西理论性太多,致使学生觉得枯燥、厌烦,这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对故事等往往比较感兴趣,这时就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述再设置一些题型进入里面,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思考,例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讲述分数的加减时就可以引用故事,森林里面住着一家熊,熊爸爸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熊,有一天熊妈妈买回了蛋糕,庆祝小熊的生日,他将蛋糕分成了四份,可是贪心的小熊说他不够吃,熊妈妈又将它的那块蛋糕分成了两份,小熊迟到一半的过程中仍然觉得不够吃,熊妈妈将他之前的两块蛋糕分成了四份,由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出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言并表现出高兴的表情,虽然小熊得到的蛋糕的份数多,但是小熊的实际分到的份数是一样的,即1/4=8/2=4/16,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高涨,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从熟悉的生活经验矛盾入手
在练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练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天地”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无穷奥秘,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游戏小活动:让几位小朋友到“小小文具店”里去买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在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并发现问题:“你知道这位小朋友需付多少钱吗?”“他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此时,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也能够各抒己见。
(三)、从培养学生分析数感入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创设现实生活的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要使游戏活动和数学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用新奇的教学直观感性材料,奇特、美观的教学工具,设计情节生动的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看、听、感官等方面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三角形,先让学生看一下三角行有几个角,然后提问:如果切掉其中一个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还剩下几个角呢?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也许会认为三个角切掉一个应该还剩下2个,聪明点的可能会考虑到还有其他答案,给与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抽答的形式了解学生心中的答案,然后再利用组合教具,将三角形分开,如图1,从图中发现切掉1个角的三角形变成了4角形,又如图2,另外一个组合形成的大三角形分开时候,切掉3个角还剩下3个角?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利用模型组合的特点,让学生组合、找出问题、拆散找出答案。课堂上,结合实际教学知识,创设出数学游戏教学的情境,让同学们观察实际的真实材料,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多方面思维发现问题与创新点的能力,帮助对数学现象、数学学习形成基本的概念。
(四)巩固与提高: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问课”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造成他们的困惑,制造相关的悬念,进而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130÷50=?一部分的学生得到2…30,一部分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口算得到2…3。当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验算:2×50=100,100 3=1=103,很明显,这种结果是错误的。此时的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怎么样去利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会寻找和发现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促进答题的效率,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实还应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他们及早发现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上时常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跟随着老师的思想和步伐前进,适当的提问才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发现问题所在。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出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因而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时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从而进一步的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商场打折的情景,在商品上标注原价、打折数,通过生生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兴趣,并且能够促进他们在商场打折的比例下进行思考,计算商场进行打折最终是否真的会亏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五)亲自动手实践、手脑要并用、发现问题
加强实践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
小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通过教师的诱导主动的获取知识。实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索、活动、思考的环境,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的发现起源于生活的各种问题。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一,要摆出5个三角形,接着让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第二行先摆了几个,现在又摆了几个?第二行的三角形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问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应该怎么求得?通过这样的引导,还能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的掌握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实践与发现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的形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不仅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实现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六)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发现问题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主题教育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研究学生发现什么,还要研究学生应该怎样去发现;不仅要管好学生,还要求学生如何自己管好自己;不仅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解决问题、自我激励的意识等。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指定其谈论的范围,并还要控制讨论的有效时间以及讨论中思考和发现的集中度;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言、质疑、争辩,运用创新的思维去找寻和发现问题,并且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充当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切的讨论都是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
2、教师要选择并确定课堂上讨论的最佳时间
[1]组织讨论概念、总结、规律。该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探讨能聚集学生的智慧,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能力。
[2]组织讨论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越是重难点就越需要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填好相应的表格之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比较原四边形和现长方形,发现四边形将其拉正之后就是长方形二、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呢?学生可以在刚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再结合老师平时所讲的公式,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这是推导四边形面积公式的两个至关点,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点,那么就能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操作、探讨,学生不仅得出总结,还能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组织谈论解答开放性的习题
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习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散发性、求异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七)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发现能力
倘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查找问题的习惯,并且教师在教科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寻找错误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属于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堂课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总会有一些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我们的每一节课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与自己展开“对话”,积极的去反思与发现在教学的成与败一级出现的问题。但是课后的发现是具有多方面的:
一是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他们是课堂的主角,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好与坏的评价主体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应该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细心回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同时将学生对于学习的独特见解和存在问题做好记录,尤其是要对学生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做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力争追根溯源,以此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二是发现教学精彩之处。其实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闪光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不断的去捕捉。在课后还要认真的把课堂的精彩之处做好详细记录,这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以此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通过这样的形式其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八)、设置问题,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发现问题不是从刚开始就能够自然生成的一种能力,而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和锻炼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课的过程中故意出错,然后看下学生的反应,是否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的提醒老师的错误,然后再将其改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还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提升他们的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述乘除法480÷12的过程中就可以将问题设置如下:计算:480÷12里面当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字又是0时,应该在商的末尾添上一个0。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总是忘记在商的末尾商0的这一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最后的那个0忽略掉,然后以便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详细解题过程如下:
(九)、及时的解答,适当的奖励,是让低年级孩子保持这种积极性的保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自尊心也比较强,当老师在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的同时,就应该及时的为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够因为学生所问得问题超乎想象的简单就拒绝为学生解答问题,甚至嘲笑学生,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还会让学生失去对发现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学生觉得那是多此一举,他们发现了问题却得不到老师的解决,渐渐就会失去动力,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动力都会随之消失,并且学生还应该将腰低下,与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平日里能够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互助的关系,并且,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不是肤浅的,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并且对于一些问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与老师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
(十)、构建模型,形成“发现问题”培养方法
模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里面也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也蕴含了层层复杂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够跟上课本上问题的发展,就可以通过建模的方式将各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慢慢的将问题简单化,详细化,在遇到数学问题的同时将一些阻碍思路发展的隔阂通过建模的形式得到解决。例如,商家的各种优惠促销花样翻新,“亏本买卖,清仓跳楼,全场七折,买一赠一”,打折背后商家玩尽数学游戏。在逛商场购物时,我们应该懂得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好好算一算,不要被各种优惠促销所迷惑。下面以一个学生跟着妈妈去逛超市为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前几天“五一”放假,学生a和妈妈去商场里买衣服。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促销活动眼花缭乱。各个店家都不甘示弱,什么全场九折,什么亏本买卖,全场七折!更有甚者写:跳楼啦!六折!清仓装修,买一赠一。学生a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商家真的“赔本赚吆喝”吗?别看这么想,其实学生a对打折,还真的一知半解。学生a问妈妈,打折是什么意思啊,妈妈说:“打折就是优惠的意思,打折=现价÷原价,我们说的打8折就是:现价=0.8×原价”。“哦,我懂了,那打5折就是原价的一半!”。但是学生a又纳闷了,打折就是卖的比原来便宜,那商家还赚钱吗?妈妈让学生a自己动脑筋,学生a仔细想了想,原来打折以后买的人就多了,虽然商家在每件商品上少赚了,但薄利多销,他们还是能大赚一笔的。比如说进价100元的商品,原来不打折卖500,每天卖10件,现在打5折,可以卖50件,我们来算算就知道了。
[1]不打折每天卖10件时,每天盈利额为(原价-进价)×销售件数=(500-100)×10=4000元
[2]打5折每天卖50件时,每天盈利额为(原价×0.5-进价)×销售件数=(500×0.5-100)×50=5000元
商家想方设法地搞了很多打折促销的办法,常见的有直接在原价基础上打折,还有满100送50,满100减50,满200减100,买一赠一、买三赠一等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的部分促销活动进行分析,怎样的优惠最实在。从表面上看,打五折和满100减50,满200减100差不多,都是减了一半,实际上,付出的钱不一定一样。比如一件300元的商品,在各种优惠条件下,顾客实际付款如下:
[1]打5折:360×0.5=180元
[2]满100减50:360-3×50=210元
[3]满200减100:320-100=260元
学生a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各种看似相同的优惠,实际上付出的钱是不相同的,直接打折是最划算的。还有“买一赠一”实际上就是打五折。“买三赠一”实际就是打七五折。参加这些活动时,就要看自己的需要了,如果这件商品经常要用,多买点,可以享受到这些优惠,如果不常用,就不要贪图便宜,买了积压在家里。学生a从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现在的豁然开朗都是通过建模的方式一层层的进行分析解决而得,最后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论文篇3
⑴勤于思考:创新的前提是理解。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申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论需要思维过程。为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要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⑵善于提问: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⑶解决问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的核心是问题”。的确,离开了问题,数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数学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解决,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练意志。就数学本身而言,解题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对于某种类型的问题,的确又存在着一定的模式。所以解题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掌握了多种题型的解题模式,领悟出数学最本质的内涵,进而忘记模式,像庖丁解牛一样,依规律而行,达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解决问题方面,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解题的思路历程和学会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总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提倡多题一解,以利归纳;提倡一题多解,避免思维僵化。因为一种解题思路对某一类题目可能是一种“笨”的方法,而对另一类题目就可能变为一种巧思妙解。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解决问题”,说的都是“问题”。显然,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创新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把课本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施教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把上面谈到的意图加以贯彻、落实:
⑴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教师要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要注意,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确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⑵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用特殊化、一般、类比、推广、似真推理等种种手段,猜出结论,然后再给出严格的证明。
⑶在解题教学时,要渗透解题策略,要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即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解题训练设置一定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
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y=asin(ωx φ)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⑷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4.1.3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α,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π-α;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π+α;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2π-α。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做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数学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 数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数学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是检验高校数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集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过程,更是学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
数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剧增。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已经向许多学科渗透,在以往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其理论的深度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许多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看似应用很广的学科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还是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其理论性的侧重及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会动摇这个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根基。此外,作为数学专业教师,笔者曾亲身经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同时结合指导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就目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相应建议。
1.存在的问题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在时间设置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一般都放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与就业时间发生严重冲突,这导致许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很不端正,随便选题,应付写作,草草了事,这严重动摇了在本科毕业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它无法成为检验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工具。
(2)在选题方面,许多学校采取的是指导老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两种方式。由于每年都有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师在制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一课题重复几年出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课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查找资料及本身的知识储备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因此,许多指导教师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但是目前各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居多)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自身能进入相关领域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想要学生在几乎全新的领域内有所突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如果让学生自主命题,则由于其有限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而这些知识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想要有其他突破也很困难。此外,结合平时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数学专业的许多学生特别钟爱于教育方向的课题研究,而往往这些熟悉的东西由于缺乏实践性,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
(3)在文献查新方面,网络数据库是最权威的资源库,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计算机课程,但是许多学校根本未开设网络资源检索(或者普及率不高)这样的课程,这直接导致许多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数据库查找最新、最权威的资料,而仅仅依赖于百度文献的查找,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无法了然于心。此外,高校薄弱的科研物质基础[1],也极大了限制了学生的文献查新,有些高校的公共资源并未及时有效地向全校学生开放,许多数据库只能借助于公共平台才能查找文献。
(4)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由于论文的规范性,对学生的撰写要求非常严格。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能接触到这样的训练,最后的成文往往很不合规范。从以往指导学生的经验来看,由于科研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在撰写摘要、引言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写些什么,并且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较文科学生弱;再则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往往会出现许多字母、公式,由于平时缺乏训练,这让很多学生在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问题上犯难,甚至有些学生不习惯使用它,最终导致论文中的数学符号或者公式书写很不规范,给论文后期的修改增添了麻烦。
2.对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的问题,要使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提高,需对本科教学加以适当改革。
(1)加强数学专业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解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从而端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如新生一入学就应该让学生知晓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将导致其无法毕业,优秀毕业论文将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标准之一。此外,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力度出台和完善对教师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激励机制,弥补因经费不足而影响对课题的研究[3],并将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取消时间限制。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可以放到大四进行,但是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可以提前至大四前的任何时间(最晚不能超过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创新培训讲座等,并及时告知学生可以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准备工作,并且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导师),以便及时交流思想。只要通过开题,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2]。这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又变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完成从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
(3)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指导教师为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想法,可以将想法与指导老师交流,指导教师在做出合理可行性判断后,辅助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参考的方式给学生拟定可供选择的课题。要提醒学生,基础研究和实践性课题研究要注意不同的研究方法,教育类方向的课题可能需要更多地接触实际,课题一旦确定,就要进入实践阶段,进入中小学调研,走访一些有资历的中小学教师,做好调查研究,通过真实的数据分析做理论支撑,切忌空话套话。
(4)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开数据资源检索类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数据库资源检索,以便学生更好地查找资料;高校应该加大对科研的物质基础投资力度,加强资源检索平台的建设力度,例如: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尤其是增加数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数量,加快校园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如增加电子图书阅览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购买必要的中外文数据库,实现校园网络通到哪里,资源就通到哪里。只有学生便捷地利用了这些公共资源,才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5)认真开好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类的课程。这类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撰写数学小论文的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训练他们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能力,加强数学公式、字母的规范性书写,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6)做好毕业论文的评比奖励工作[4]。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完成,不仅有学生的辛勤劳动,而且有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在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比表彰的同时,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予以嘉奖,体现毕业论文过程中的示范、促进作用,从而营造学校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00,9:78-79.
[2]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41-42.
[3]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j].太原大学学报,2005,6(1):59-62.
数学问题论文篇5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考
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聂艳军
[摘要]新教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容采用“以具体思维方法统整教学内容”的编排思路,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与综合是学生经常使用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表征问题”,把潜在的经验曝露出来;陈述思维,体会思考的起点与方向;比较反思,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有效练习,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关键词]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策略教学价值
新教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变以往分类编排为按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编排,采用“以具体思维方法统整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即通过典型例题引路,在练习中把例题所提供的思维方法作为基本的思考模型,带动一大片题材宽广、数量关系丰富的内容学习。引领学生从过去过分关注问题的“表层结构”(问题所包含的事实性内容及其表述形式)转向现在更加关注它们的“深层结构”(问题内在的数学结构),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与复杂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实质是相通的,只是计算的步数多少而已,抓好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征是: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分离”,即现有信息的结论指向与问题所需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思维的障碍。学生在从当前的问题状态到达需要的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对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思考与分析。完成这种思维进程,分析与综合是学生经常使用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策略。
下面结合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下第82页的教学内容谈谈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表征问题”,把潜在的经验曝露出来。
“表征问题”,就是让待解决的问题进入解题人的头脑,形成问题表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题意。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出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教学论文 )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由此,指导学生从纷乱的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是首当其冲的。
[教学现场]
动画呈现例1场景图。大猴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说:“我采了6个。”
师: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大猴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说:“我采了6个。”
生2: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3: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生4: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谁能把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5: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教学分析]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通道。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这种转化的过程:首先,通过“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入情境,引导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实际情境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从中生成出新的、有用的信息(数学问题),由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原始经验,并孕育“由条件想问题”的综合思路。最后,通过完整地说一说条件和问题,把情境图表现的实际问题加工成语言讲述的数学问题,形成问题表象。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信息通过感知,不仅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而且把隐含在个体经验里的解题策略进行激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的参与状态。
二、陈述思维,体会思考的起点与方向。
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过去的教材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例题下面都有“想:根据和,先求”或“想:要求,需要知道和”。这样安排,漠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形成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现思路提示,也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教师无可作为。二年级学生虽然凭经验知道题目怎样算,但很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得清楚、完整。在初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阶段,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条理,还是需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制定解题计划,更能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可操作成分的体验,为掌握基本策略提供物质基础。
[教学现场]
师: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呢?请小朋友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先用12×3=36(个),再用36 6=42(个)。
师:能具体地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生: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加起来。
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
生:因为小猴采桃的个数已经告诉,大猴采多少个桃没有直接告诉。
师:从题目中哪些条件能 算出大猴采的个数?
生:根据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算出大猴采的个数。
师:谁能更完整地说说思考的过程?
生:因为大猴采多少个桃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算所以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把大猴采桃的个数和小猴采桃的个数相加。
生:先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求出大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再和小猴采的6个加起来。
师小结: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能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用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
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接下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略。
[教学分析]
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从条件想比较顺畅,学生经常边读题边联系原始经验进行思考。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思维的重点放在“综合思路”上,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怎样使学生结合解题活动对这种思维方法能有良好的体验呢?“组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多教案里,教师也安排了交流,但对交流的内容、交流的重点、交流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如何引导,没有细致的思考与准备,这样的交流难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后面的交流活动“有话可说”。在第一个学生发言之后,教师通过“能具体地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吗?”“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从题目中哪些条件能算出大猴采的个数?”引导学生的交流逐步从零碎走向完整,从肤浅走向深刻。这样的交流,不仅孵化了解题思路,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起点与方向。
三、比较反思,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实话实说,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代之而来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对问题解决了,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上升到数学层面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上升到数学的层面,重认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的思考,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教学现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条件相同,都是告诉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
生2: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
师:为什么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
生2:因为大猴采多少个桃不知道,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所以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桃。
生3:都是用两步计算。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4:第二步不一样。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
师:为什么呢?
生4: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求两只猴一共采多少个,所以要把两只猴采的个数相加;第二个问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减去小猴采的个数。
师:以后解答问题时,要看清题目条件和问题,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分析]
回顾与反思是形成“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成功解决之后,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及时把解决问题活动中所形成的潜在的、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规范的形态。上面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示范: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例题与“试一试”之后,引导学生把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求同,提取思维方法中的可操作的成分;通过比异,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交流、比较、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把解题的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可操作的经验系统。
四、有效练习,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认为,认知策略的学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道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陈述性知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执行策略的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元认知阶段)。这三个阶段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思维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教学现场]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道题告诉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有条理。
师:怎样算一共要多少元呢?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做在作业纸上。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15×2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先算它?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怎样算还有多少棵没有浇?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根据“有4行树苗,每行14棵”算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再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
师:说的太棒了!可以先根据男孩的话算出树苗一共的棵数,再算还没有浇的棵数。
生2: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树苗一共的棵数。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
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3.师:老师给每人准备一张卡片(注:小兔拔萝卜情境图),卡片上有许多条件,还有问题。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找条件与问题。
1白兔拔了10个;2灰兔拔了30个;3白兔拔了2篮,4灰兔拔了3篮,
每篮5个;每篮10个。
问题: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们组选①②和“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用30-10=20(个)
生2:我们组选①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根据灰兔拔了3篮,每篮10个,先算出灰兔拔了多少个,再用灰兔拔的个数加上白兔拔的个数。
生3:我们组选③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白兔拔的个数没有告诉,灰兔拔的个数也没有告诉。我们可以先求白兔拔了多少个,再求灰兔拔了多少个,最后把白兔拔的个数和灰兔拔的个数加起来。
[教学分析]
整个练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视点并非聚焦在学生解题的正确与否,而是突显对基本策略的体验上。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应用策略的广阔背景,让策略与解决问题的实践相随相伴,加深对策略要领的体验,获得对策略情感个体感受。首先,选择与例题相似的“乘加”情境, 让学生重温解决问题的过程;接着,设计“乘减”的变式情境,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思维方法向新的情境迁移;最后的选择搭配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宽的可供选择范围,学生带着前面学习所获得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个体的数学经验、思维方法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学生不仅搭配出用一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甚至还搭配出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隐藏在学生创造性劳动成果背后的是分析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历练。
综上,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并善于运用这些基本策略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有益。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项阶段性工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作出整体规划。
一是规划各阶段基本策略教学的重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第一阶段,二年级下册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安排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第二阶段,三年级上册结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教学,安排“几倍求和(差)”、“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结合“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教学,安排连乘(除)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第一阶段以综合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二阶段以分析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重点是巩固分析、综合两种思维方法。“规划”确立了每一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明晰,但又要防止在教学中以一种思维方法限制、束缚学生的僵硬做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上面的教学处理得很好:练习第2题,当生2出现“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小树苗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教师及时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且在随后的选择条件与问题搭配的练习中,教师将要求调整为“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
数学问题论文篇6
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运用问题教学法,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次函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串问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在课本上寻找或者小组学习的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就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中,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有步骤实施问题导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课本预习,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需求产生的基本前提.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行为以及生理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在进行课本预习时,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进行思索
在问题导学法中,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在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在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旁敲侧击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了解.(2)回溯知识.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知识或者题型,然后在找到问题与某一知识点有关联之后,寻找相应的解题方法.(3)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变通和运用,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例如,在学习椭圆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问题的实质.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函数知识与椭圆的标准公式和学生讨论的话题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巡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流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小本上写下来,等到小组汇报时,再由教师帮忙解决,并且在完成小组汇报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总结工作,启发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
3.扩展互动
数学问题论文篇7
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是问题解答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问题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工程”,教师在问题条件感知活动中,要充分凸显教学活动双边互动特性,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孤立教与学之间关系,割裂教与学之间衔接点的教师“直接式灌输”或学生“被动自主式”探知问题条件内容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关键点、教学重难点以及问题意图,引导和指导学生抓住问题条件关键字词进行研究分析,掌握问题条件隐含的知识点以及存在等量关系,为找寻解题思路提供基础.
二、在探寻问题解答思路中,开展双边互动活动
常言道,思路不对,劳动白费.问题解答思路的确定,对解决问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教师不能全程“包办”,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省略掉展现学生主体探知特性的“实践过程”;又不能放手“不管”,将解题思路探析“任务”全部交由学生,忽视教师的“主导”功效.高中数学教师应利用教学双边特性,围绕解决问题思路的探析,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探析活动,通过“教师引,学生探”、“小组合作探”、“同桌讨论探”等互动形式,围绕解题要求,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三、在推理概括解题策略中,开展双边互动活动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授解决问题正确方法策略的“道”,教会分析解答问题的“本领”.问题教学实践论指出,归纳策略环节,是问题教学活动的“升华”,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教者在实际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探析所获得的问题条件内容、解决问题的探析思路以及自己的认识体会,组织学生逐步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多给学生提供“说”的空间和时间,强化学生归纳活动过程的实时指导,在学生思考归纳“卡壳处”进行深入点拨,逐步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精髓,将双边互动渗透融入其中.
四、在评价指导解题实效中,开展双边互动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引者”,还承担着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及表现的“评析”责任.评价教学是教师评判学生学习活动效能及表现的重要手段.高中生由于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出现解析活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活动进程进行评价.在评判活动中,教师应展现互动特点,将学生引导评价教学互动活动中,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辨析等形式,丰富评价内涵,拓展评价空间,提升评价深度,针对凸显性的问题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评判,既提出存在根源,又明晰改正方法,切实提升解题技能,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五、结语
数学问题论文篇8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很难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习设计要明确目的
传统的练习课,一般是老师出题、学生照做,有点像下达命令。没有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本节课练习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传统的练习课在很大程度上显得了无生机。练习课更应该注意学生情感的倾注,更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更应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且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题量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练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正如一位老师曾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我们首先要明确地是,学生要学习的是什么?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并且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练习课上我们就要想好每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么练想培养学生什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都要想清楚了才能知道自己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
练习一般经过模仿、掌握、熟练和创造几个阶段,因此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练习设计要体现现代化,一定要由易到难;如果刚练习时,我们就直接练习高难度的题目,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而由易到难很容易让学生有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尤其是在学段练习课时,要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题型可以是基本的,单一的,带有模仿性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能。然后通过综合练习,积累知识,最终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还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大部分学困生他们大都不愿意做作业、不喜欢做习题、甚至是不喜欢上课,原因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是一个聆听者;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的问题带有难度他们还没思考完那些“优秀”的学生已经抢着回答了;或是习题难度很大,他们根本就无从下手日积月累就散失了学习兴趣。
三、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弱点来精心设计练习,但是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必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选做题。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有题可做,都有所收获。例如,在练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中间有“0”的乘法进行单独训练或是对连续进位的乘法进行训练。不能既训练这又训练那,否则到最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给予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四、练习设计要形成多样
数学问题论文篇9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数学问题论文篇10
二、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理论档案学的核心,也是应用档案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方向研究档案与档案管理(事业)中的基础性、宏观性、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档案这一社会事物的内涵、外延及档案的价值、特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管理,档案学科体系的内容、结构,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等。
(二)电子文件管理
本研究方向旨在面对电子文件的出现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司法认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方面引发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开展全方位的理论探讨和创新研究。主要研究电子文件概念、种类和特点,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模式和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的利用等。
(三)企业档案管理
本研究方向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以企业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原则、模式、方法与技术,并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四)历史档案与史学研究
档案学与历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历史档案的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史学研究。
(五)档案保护技术
档案保护技术是档案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载体及记录材料结构、成分、性质及耐久性;环境条件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有害生物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及防治;档案修复技术;现代信息安全性研究。
那么,就一般意义讲,什么是衡量档案学热点问题的标准呢我认为基本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近年来相对比较集中探讨的档案学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术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每门科学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规律.这种矛盾规律往往是通过一些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表现出来的.比如,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档案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之一就是电子文件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档案工作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子文件大量出现,且因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传统形态档案的特点,传统档案学管理理论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这种新的档案现象,更无法科学地回答它所提出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由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这种矛盾的存在,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大量的外国档案学的相关成果介绍进来,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整理,吸收,改造和发展.
第二,对新世纪档案学术研究具有一定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理论问题.
第三,具有一定公众关注度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二,档案学热点问题举要
(一)与电子文件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
1.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始性"维护问题.两种重要管理理论的研究——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理论和文件连续体模型理论.可参见《档案学》2003第二期,傅荣校,周林女的"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对这两种理论,我国档案界目前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深入的研究尚未开展.
2.前端控制理论.与这种理论相关的研究课题有许多.如:
(1)档案管理的前端控制思想;
(2)档案鉴定中的前端控制;
(3)档案集中过程中的前端控制;
(4)档案保护的前端控制;
(5)档案编目的前端控制;
(6)档案利用的前端控制;
(7)在文件生命周期中档案工作者的干预时机的选择;
(8)电子政务建设中文档前端控制思想的应用;
(9)电子文件管理与纸质文件管理中前端控制思想的比较等.
3.来源原则问题.来源原则所强调的"来源共同性",在电子文件的管理过程中,受到了质疑.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各种不同结构组织体的数据的产生,改变了单一来源的概念.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而来源原则和尊重全宗原则恰恰是由这个界限所决定的."特里·库克认为:"电子时代档案来源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酝酿和定义,它不仅指文件的形成机关,更包括其形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等."档案人员的关注点从"实体来源",转变为"变动,临时,甚至''''虚拟''''的机构中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为重点的概念来源."库克的"概念来源",实际上指的是文件的形成过程及背景,即文件是谁,在什么条件下,运用哪些数据,为了什么目的,采用了何种结构形成的等方面的信息.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种新的观念,难道我们也必须以"概念来源"的新来源观取代"机构或实体"来源观吗
4.电子文件的特点问题.如"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问题.刘东斌,刘伟的"电子文件具有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吗"对人们普遍认可的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完全不符合事实.不仅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不可分离,事实上与载体分离的信息根本就不会存在."
5.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问题.戴维·比尔曼最早将元数据的概念引入档案学,并将文件和元数据形象地比作信函的内容与信封,文件是元数据封装起来的对象,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元数据具有维护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和凭证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元数据的理解不同,主要观点包括:
(1)元数据是关于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的数据,是有关电子文件的技术性信息.[ica]
(2)元数据是关于电子文件背景的描述信息.[澳大利亚]
(3)元数据是关于文件和文件集合的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化描述和编目数据.[英国]
(4)元数据是指构成电子文件数据的数据,例如格式信息,字型,字体,数据词典,数据库描述,逻辑和物理模型,系统平台和软件资料等一切与生成和恢复电子文件有关的数据,具有隐含性.[中国]
(5)元数据是"由电子文件系统自动记录的关于文件形成时间,地点,人员,活动,文件系统,结构及内容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中国]
6.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7.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问题.
8.电子文件的运动周期的划分问题.
(二)档案学传统热点——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理性思考
1.文件与档案的关系问题."转化"关系的探讨."半现行文件"概念的争论.
2.档案本质和本质属性的纷争."历史的原始记录"说,"保存备查性"等.
3.档案概念的拓展问题.档案概念的外延的扩大与缩小争论.何嘉荪是"扩大外延"说的代表,主张把"收发文登记"宣布为"归档","把全部现行文件都宣布为档案".黄存勋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档案界的意见,延伸文件的前档案阶段,以''''进馆''''作为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标志.换言之,应该缩小档案概念外延,仅将保存在档案馆的或已进入永久保存阶段的文件视为档案."
4."实物档案","口述档案"概念之争.
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理论之争.有人认为:"该理论对我国并不适用."因为"我国没有半现行文件这一概念",也没有"文件中心".有的则认为,该理论是现代档案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构建文件与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路标与指南之一.
6.文件中心在我国建设与发展之争论.有的认为它的建立会增加机构和资源浪费,而且同我国的文件与档案管理理论不适应.有的则将它视为我国档案机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的认为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档案室体系,根本没有必要改掉后从新建立一套文件中心体系.有的则认为两者都是中间过渡性文档管理机构,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并存.
7.文件中心的建设与模式选择,运作方式问题.
8.电子网络条件下,文件中心的发展命运问题.
9.文件运动的"回流"问题之争.吴品才提出之后受到一些同志的挑战.焦点在于"文件运动是否应与文件的实体形态联系在一起讨论".
10.档案价值理论的争论.主要涉及档案价值的实质及档案价值概念的表述问题,特别是"劳动价值问题".
11.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问题.
12.档案工作原则与规则的关系问题.
13.档案种类划分问题.
14.虚拟利用方式与传统利用方式的关系.
15.馆藏建设中的"官方文化"现象的变革.
16.确保电子文档信息长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的战略问题.
17.信息时代,使档案成为可供大众利用的,最为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问题.
18.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是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理论的问题始终在我们的档案学研究中困扰着我们.一些同志往往以某种做法不符合"档案学理论"为由,排斥实践中出现的新观点,新做法;而不是自觉地检讨相关档案学理论是不是还能够具有指导实践,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品格.还有的同志以违背"马列主义"为由,片面地抵制或消极对待外国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文档管理理念.有的同志以制造辞藻的形式,打造出所谓的理论,让人们不知所云.例如,有的同志提出信息管理的"多源性,多媒体性,多语义性,多价值性,多时空性,多尺度性,多维性,多类别,多变量和多应用主题……",一口气列举了十个"多",不知这种所谓的新理念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三)档案学自身的基础理论问题
1.档案学研究对象的表述问题.
2.档案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3.档案学与文书学的关系问题.
4.档案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如"二律背反","形而上"等提法问题.
5.现代管理理论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
1.档案网络建设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2.文档信息化服务中的技术因素与非技术性因素问题.
3.文档信息化与文档有效管理问题.
4.文档核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5.网上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问题.
6.档案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7.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资源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开放文档的全文数据库建设问题;电子文档信息资源的组织问题.
8.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问题.效益与成本问题.
9.档案管理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角色转变问题.
(五)档案实体管理应用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及难点
1.关于保管期限粗分与细分之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分法"(进馆,不进馆)和"三分法"(永,长,短)之争.有的主张与文件生命周期联系,在分阶段多次鉴定的基础上,考虑保管期限的划分问题,每次以两分为主,在同一档次内部再细分.例如,归档前鉴定主要区分归档与不归档,进馆前鉴定主要区分进馆与不进馆,档案馆定期鉴定主要区分销毁与继续保存.在归档,进馆和继续保存等档次内部,再根据有关档案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考虑是否再细分具体的保管年限.同一保管年限的档案,还可按重要程度进一步细分.档案馆档案开放前的鉴定,在区分开放与控制使用的同时,还可结合复查原定保管期限.
2.关于保管期限的标时与否的争论.
3.关于档案鉴定方法的争论.直接鉴定法受到一定的挑战.另外,职能鉴定法与内容鉴定法的研究,以及对"宏观鉴定战略","文献鉴定战略"的质疑等.对"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质疑,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立论基础尚不严密,且未提供切实有效的职能分析方法";"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理论实质有悖于现有的基础理论","宏观职能鉴定论实质上正是以''''实体价值论''''(即档案价值是独立于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它随档案的产生而产生,不论人们利用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其档案价值观的.以这种片面的档案价值观为理论实质的宏观职能鉴定论显然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宏观职能鉴定论仅从第一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判定文件价值的大小,并未虑及文件的第二价值,这样就明显违背了双重价值论."对鉴定过程的实质问题:鉴定的过程是赋予文件价值的过程吗如何处理好职能鉴定与内容鉴定的关系档案鉴定是否存在"国家模式"和"社会模式"呢即使不是完善的鉴定决定或鉴定程序,也要优于文件的自生自灭吗
4.电子文件的集中与捕获问题.
5.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问题与分布式管理控制问题.
6.归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7.档案实体分类方案的编制与应用问题.
8.档案分类的客观性与一级类目分类标准的确定问题.
9.成套性与客体全宗问题.
10.实体分类与信息分类问题.
11.传统著录与电子文件著录的区别问题.
12.信息社会中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问题.
(六)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理论研究热点
1.公民权利与现行文件公开,保密问题.
2.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过程中,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问题.
3.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工作的关系问题.
4.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实践对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挑战
(七)档案史学研究方面热点问题
1.档案的起源问题.
2."档案"的辞源问题.
3."信息","文件","公文"的辞源问题.
4.甲骨档案中的"贞人"问题.
5.甲骨档案的内容结构问题.
6.文书档案连锁法的重新评价问题.
7.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历史成就问题.
8.简牍档案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问题.
9.建国前我国档案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教训.
(八)专门档案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1.专门档案的定义问题.姚军认为:"专门档案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和自然活动中某些专门领域形成的,用较为系统的,成熟的专门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或某些特殊形式,载体的档案的总称."
2.专门档案的种类划分问题."依据专门档案的派生和分离情况为原则,将目前各种专门档案归入文书档案范畴专门档案,科技档案范畴专门档案和特殊载体专门档案三大类."
3.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1)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弊端:分散多头管理.
(2)建立国家人事档案中心问题.
(3)擅自建档,造档问题.
(4)擅自扣档问题.
(5)擅自弃档问题.
(九)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建设方面的热点问题.
1.《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讨论.内容涉及取消立卷"是否有助于保持文件之间有机联系"规则推荐的联合分类法中的分类标准问题
2.《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讨论.
3.《档案法》的修订.如档案的开放期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为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开放档案,笔者建议:不设置30年的开放期;而是档案从形成之日起就对社会,公民开放.""同时在开放之时要制定''''安全例外''''与''''一般例外''''."再如,档案的开放原则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档案开放原则,是指国家一切公民都有权利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文件."而有的同志则认为:"档案的开放原则将发展为:国家一切公民都有权利利用国家档案部门(包括档案馆和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文件."
- 上一篇:
- 下一篇:数学思想论文
数学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7:29:07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解困之道 2023-02-16 08:28:00
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2023-02-15 09:06:29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研究 2023-02-14 09:07:02
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探讨 2023-01-30 09:15:00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探索 2022-12-23 08:38:14
应用数学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2022-12-22 08: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