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三字经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11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百家讲坛三字经篇1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初一:徐佳熠
百家讲坛三字经篇2
媒体纷报钱文忠教授将携《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为普及蒙学做贡献了。当此启蒙教育困惑多现之时,居百家讲坛之高,假春节假期之便,钱教授为百家讲坛提高收视率的可能性,笔者是一点也不敢怀疑的。但媒体披露的一点细节,却让人怀疑钱教授能否讲得好《三字经》。这细节来自《新京报》的消息,称“钱文忠表示,虽然自己从小就读蒙学课本《三字经》,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为什么是‘性相近’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是‘性相同’。”
这无疑是在钱文忠教授开讲之前就曝光其错误,问题在于“性本善”与“性相近”并无逻辑矛盾。性善、性恶孰是孰非是否科学勿论,只就《三字经》文本而言,数百年来千锤百炼,表达上的不当已经减到了最少,并不象钱氏所说,一开始就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中国人对事物属性的表达,向来是分等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有上善,自然有中善和下善,善分层次。老子说:上德不德。德也是分层次的。道有大道小道,善有上善下善,兵家谋略有上兵其次,军衔有上中少将,即使巫师卜卦也有上中下签,为何“性本善”就必须引出“性相同”才不矛盾?
性本善,不过是说人性出一善源秉一善性,而不排除其量上的差别,这一点可以拿“性善论”本源的孟子为证。孟子在不好的环境里不学好,寡母不得不领着他到处搬家,这证明了“习相远”。而另一方面,高叫着“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我何人哉”的孟子虽然被奉为了亚圣,却终没有成为尧舜,何故呢?尧舜是性善的,孟子也是性善的;尧舜是习善的,孟子也是习善的。孟子没能成为尧舜,除了习善的不同,也有“性善”在量上的区别。人天赋就是有差别的,即便出一善源秉一善性,量上也有差别,在假定“性善论”成立的前提下,“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相近”一改为“相同”,就抹灭了这个差别。所以,且不论“性善论”是否正确,只做《三字经》文本的解读,也必须要承认人天赋的差别,要承认善的不同层次,要承认“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
百家讲坛的专家解读经典,常常疏忽文本的细节,偶有留意的,又好犯别出心裁的错误,原因不外功底不够、用功不深、解读不细,总归是粗疏武断。粗疏到忽视人的天赋差别,武断到把“性相近”这样准确的表达臆指为逻辑错误,钱文忠教授一开始便自证了蒙学成绩尚不及格。倘若不是因为季先生年迈神衰,并且近日为俗务纷扰,我真的要建议钱教授春节之前赶紧到季先生门下回炉重造,不然象这样开篇就犯认识错误,讲得好《三字经》吗?
作为蒙学经典,《三字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政治、民俗诸多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确是有益的。而三字经以其浅显精短,大多数识文断字的人都能够自读自诵,钱教授的40余集节目数十万言巨著,究竟是有益于普及还是让人看得瞌睡?而一开始就犯错误的讲座,谁能料想其中还有多少新新论调?所以我看钱氏的解读,除了在祥和热闹的新春里为百家讲坛也增加一点人气,除了为签约出书的出版社创造一点利润,并且在这危机时代为gdf增长做一点可能的贡献,除了让钱教授在2009作家富豪榜上的名次更靠前一点,把钱教授的生活水平跟老百姓的距离再拉大一点,让钱教授在盗世欺名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实在看不出有何意义。只好说:《三字经》有益,钱文忠无聊。
百家讲坛三字经篇3
2001年7月,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百家讲坛》栏目,最初强调“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面临被淘汰的命运。2004年3月,阎崇年初登《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创下当时科教频道最高收视率0.57%,栏目终于走出低谷。一举成名时,阎崇年已经70岁,枯坐冷板凳50余年。他一如既往的认真,令时任制片人聂丛丛都感到吃惊:“为一期节目他能写上12页稿子,内容上万字。他能把学问当评书讲,而且每期节目录完,他都要看一遍,对自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甚至编辑过程中的错别字都一一挑出来。”阎崇年对《百家讲坛》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从他开始,《百家讲坛》摸索出一条由一位主讲人用通俗活泼的方式、按照电视的规律讲述历史文化专题的路径,后来的主讲人就是沿着这个路径前行的。”2012年,年近八旬的阎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讲完64讲的《大故宫》系列。
易中天
曾任《百家讲坛》总策划的解如光回忆说:“2004年,我在凤凰卫视第一次听易中天讲座,当时一些学者讲武汉人的素质,当别人引经据典,用很理论的语言讲武汉人意志、品质的时候,易中天说,武汉人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热干面。他用武汉人吃热干面的劲儿,讲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我一听就觉得他不是咬文嚼字的人,是我们《百家讲坛》需要的人。”不过,时任制片人万卫说,易中天刚开始讲汉代刘邦,总是忽视细节。“前面都铺垫好了,讲到鸿门宴他说:下面该是你们都知道的鸿门宴,就不讲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谁不知道啊?我们跟易老师讲,观众想听的就是这个,他们要听您的版本的鸿门宴。”为了吸引观众,易中天规定自己在5分钟内设计一个悬念,在那里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易中天曾打趣说:“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
于丹
“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地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如太阳东升西落,如春耕秋收,《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别人怎么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2006年“十一”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的第一句话,就以绝对的高度,一锤击碎了几千年人们对经典膜拜的梦想。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此前,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于丹为央视多个栏目做过策划。但初上《百家讲坛》,她一时之间也摆脱不了给大学生讲课的架势。栏目组提醒她,把姿态放低些,再低些。于是,于丹用“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等感性语言来诠释孔子。此后,于丹还开讲《庄子》及昆曲。她认为:“道无处不在,它原本是每个人生活中温暖的启迪和劝导。”
纪连海
和易中天、刘心武等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的身份不同,在荧屏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纪连海,只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位普通的历史教师。当年,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他甚至买了相声名家刘宝瑞30集单口相声《官场斗》回来研究。在《百家讲坛》,纪连海的演讲找不到学者常有的儒雅风度,他总是激情万丈,讲到激动处还常常跺脚、拍桌子,甚至双手颤抖、呼吸困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历史的情感,以及讲课的那种语气—带着浓浓北京味儿,把故事当成单口相声讲的语气。那些杀伐决断,那些血腥味儿,在他的口中,就成了古城茶寮中的家长里短。他的“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有人问他,作为中学教师,在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云集的《百家讲坛》,是否感到压力,纪连海回答说:“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和专家教授们讲得一样好,应该是他们有压力才是啊……”
王立群
“说起走上央视,其实我也是通过了海选的。”王立群回忆说,当《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挑人时,他正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接到短信后,连夜坐火车赶回开封,没来得及回家,便直奔演讲会场。演讲内容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这部分内容他已经在课堂上反复讲过上百遍,几乎倒背如流。近20分钟的试讲,王立群风趣儒雅、娓娓道来,给编导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来到另一间屋子对着摄像机开始了第一次的讲演。讲完后,编导们随即表示,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的首选。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王立群很快成为“《百家讲坛》最学术的主讲人”,也是从2006年至今唯一在该节目连续讲述的主讲人。这份“成绩”来得并不容易,自从登上《百家讲坛》,他基本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我的安眠药量就是跟着节目播出的时间定的,播出时肯定吃的就多。”虽然频频“触电”,王立群仍心系书斋,说:“我的目标是流传而不是流行,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
袁腾飞
百家讲坛三字经篇4
一位观众说,我看蒙曼讲唐史基本上是当成评书来听的,那些钩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故事最有吸引力,而其中有多少学术含量和独到见解早已被忽略。
和一桩维系了7年以上的婚姻一样,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马未都等几张熟脸,已经让许多观众对“百家讲坛”产生了听觉和视觉的疲劳,如果说节目走下电视并成为畅销书的金字招牌之初,学术争鸣是一味恰到好处的催化剂,引起了媒体的兴奋炒作,顺势提升了大众的关注,但是当学术争鸣演变为阎崇年签售被扇耳光,则让媒体人清晰地看到了观众对于电视学者在学术上所持有的批判态度的尖锐和暗藏的冲突,草根和普通大众无法和那些在电视上具有强势传播平台的学者们一样有相同的话语权,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许让学术明星们的粉丝陡然清醒,也许会让他们更加铁杆。
除了普通观众在学术观点上与学术明显存在的分歧,针对阎崇年的讲述,著名学者陈明远公开表示,对于司崇年所讲的清史,自己在历史观上与他有原则分歧;而在治学态度上,也有原则分歧;在表述形式上,还是有原则分歧。
陈明远举例说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中讲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官民在矛盾中协和、君臣在矛盾中统合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部历史……
陈明远是在学者里面第一个跳出来质疑阎崇年的人。他认为阎崇年持有的历史观是落后的、陈腐的;这种落后陈腐,就是不恰当地夸大帝王个体作用到了个人崇拜的程度,文过饰非,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更不可取的是:有意无意宣传奴才思想,为“瞒与骗”的劣根性辩护。
“近几年来,阎崇年先生通过央视‘百家讲坛’及一些著作,过分歌颂满清皇朝,有文过饰非之嫌。”陈明远说。电视台千方百计吸引眼球,必须生动活泼,趣味丛生,达到收视率的高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吧?不能淡忘社会责任,必须在娱乐中、笑谈中传递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识啊。
比起十博士批判于丹,此次对于匐崇年学术观点的批判和质疑,明眼人可以看出并不是出版社为制造卖点刻意而为的炒作。根据开卷公司的一项报告称,比起《品三国》、《于丹心得》曾经的大红大紫,现在“百家讲坛”系列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品三国(上)》经历了几个月名次的连续下跌,2008年6月已跌出前30名,《品三国(下)》也已落到了榜单边缘;“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在榜单上昙花现,6月便已了无踪迹;阎崇年的《康熙大帝》(中华书局)上市一个多月后仅排名第30,与曾经“壮观”的纪录相比相去甚远。
另据今年5月“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由于“百家讲坛”曾有过0.69%的收视率纪录,以此推算,目前的收视率或还不到高峰时的17。对于“百家讲坛”此类依傍电视学者的热潮,把电视上已讲过的内容集结成的畅销书而言,“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成为决定此类书畅销与否的关键。收视率下降了,书卖得不好也很容易理解。
收视率下滑,图书销量下滑,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硬伤和争议都使“百家讲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步入该怎么选、节目形式如何调整都成为摆在节目制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百家讲坛”走红的同时,2d07年,谈话类节目被其他电视台迅速模仿。如山东电视台推出了“新杏坛”栏目,李零、傅佩荣、马瑞芳等学者纷纷前往开讲。而北京电视台则重磅推出了“中华文明大讲堂”。并在一年之内结集出版了《红楼梦中人》、《中国美术鉴赏》、《孙子兵法》、《壮哉唐诗》、《揭秘周易》等图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视台,为了让栏目更好看,还特意给现场观众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发言互动,摆脱了谈话类节目“一言堂”的形态。
百家讲坛三字经篇5
[关键词] 电视媒介 百家讲坛 受众心理
1 《百家讲坛》的准确定位
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定位准确是其成功的基础。2001年,央视十套开播了《百家讲坛》。该栏目最初将观众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味不俗的知识阶层,主讲人选也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后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但是收视率却并不理想。
在经过了一系列对受众的分析,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揣摩,《百家讲坛》抓住了现代人在文化上的危机感,对信息需求的短、平、快等心理诉求,寻求到了节目与受众的契合点。如今的《百家讲坛》开始走起了大众路线,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同时,选择了把历史内容人物化、事件化、个性化的处理,并将栏目定位为“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 力图通过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目前人们最感兴趣、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都引入到节目中,充分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收视需求。准确的定位使节目迅速窜红,《百家讲坛》也成为了央视十套的品牌栏目。
2 《百家讲坛》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主要表现
《百家讲坛》以受众为王的做法为自己找到了良好的生存方式。类似《百家讲坛》这样的科教知识类节目有众多(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等),但是为什么《百家讲坛》一枝独秀?关键就在于它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40年代的h.赫卓格就对受众心理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的层面以及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并据此得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最初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魔弹论”不同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国人自古一直认为自己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的优质文化之一。尤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中国人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培养出了东方文明所特有的谦逊内敛、含蓄深沉的带有地域和宗族色彩的心理特征。社会的心理状态随之也被确立了下来。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或许被压抑太久了,国人现在迎来了自己的“狂欢时代”,开始提倡创新、弘扬个性和思想解放。人们渴望“沟通”,渴望新知,媒介必须充分把握受众的这种心理,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这种心理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百家讲坛》的成功,正是满足了受众需求信息的五种心理模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样板。
2.1 求真心理
信息的传播所要满足的第一大要素便是真实。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才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打动受众。
每位受众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都不同,受到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受众通常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出了自己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但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区。因此,受众最需要的是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历史形象。
《百家讲坛》巧妙的把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受众喜爱的“娱乐”形式,让大众对历史史实的理解走出误区,在娱乐受众的同时,澄清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满足了受众对信息求真心理的需求。
例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读《三国志》的时候,就为受众分析了许多被误传的历史事件,重新还原了文学形象中的历史人物。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片段,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易中天教授通过品读三国,告诉大家,诸葛亮设计的如此精彩的“空城计”毫无史实根据,仅仅是文学作品杜撰出来的。真正的“空城计”的发明者是曹操。据《三国志》记载:一次吕布大军进攻曹操,曹操的军队刚好出城收麦子去了,曹操便心生一计,让随军家属在城墙上站岗,城内乐手们奏乐起舞。吕布见城内歌舞升平,城外树林树木幽深,产生了怀疑,便退兵了。第二天,吕布想想不甘心,又领兵来攻打曹操,被曹操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才是三国历史中真实的“空城计”的原形。
2.2 求新心理
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长新知识,创造新生活,因而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的。心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印象”最富有刺激性,能使受众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迅速集中。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因此,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都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受众提供新信息,提供新人、新事、新知、新论,同受众一起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
比如在分析关羽这个人物的时候,易中天不仅仅讲他众人皆知的“义”,而是从另一些侧面去分析关于世人所罕知的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他是这样分析关羽的民间形象的:
“首先,民间剃头行业尊奉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而且东汉的时候中国人不兴剃头,留的是全发,想来想去,有关联的无非是剃头匠和关羽手上都有一把刀。其次,关羽是民间的财神爷,很多企业都供奉着关公像。关羽是历史上的军事家,把他列为战神还说得过去,把他奉为财神,就不大好理解了。难道说财富都是抢来的?”
在分析的过程中,易中天教授就是这样应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用现代语言诠释了名著中的人物为观众所罕知的性格,行为,充分调动了受众求新的心理。在娱乐受众的同时,让受众从中获取了新的信息,了解了新事物,增长了新知识,因而获得众多观众的喜欢。而先后登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份幽默,在娱乐受众的同时,让受众从中获取了新的信息,了解了新事物,增长了新知识。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讲述东方朔这个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时 ,也力求从“新”字入手,挖掘鲜为人知的史料,向大家展示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形象的,他是这样分析的:
东方朔一直以来都被说成是一位靠智慧博取金钱,靠金钱迎娶美女游戏人生的另类。他娶妻有三条原则:一是专娶京城长安的女人,二是专娶小美女(好女、),三是一年一。皇上赏给他的钱财,他全都用来告别旧美女,迎娶新美女。然而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增加了大量文献,使我们看到了东方朔不玩幽默的另一面。他阻止汉武帝扩建上林苑,他赞扬汉武帝杀婿执法,他坚决不许窦太后的男宠进入宣室。这一条条,一桩桩,都使人看到了东方朔的价值标准与正统文人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唯在于东方朔将自己的真相隐藏在另类的表相之中。东方朔其实是中国文人中最早感到被边缘化的人,这种痛苦是深层的,不为一般人觉察的痛苦。他的各种搞笑、另类,只是这种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发泄。
2.3 求短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短而精的报道,能给受众提供视觉、听觉和思维上的方便。广播电视瞬间即逝,观众求短心理就更强烈了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的时代,年轻一代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长篇大论的经典,尤其是艰深晦涩的古文作品。这就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难以有市场。正是由于这种时代的特性,观众渴望短而精的作品的出现。《百家讲坛》栏目的出现并走红,正是适应了观众这种求短心理。例如一本10万字的《三国志》,通过专家几期45分钟《百家讲坛》的精彩解读,让受众把生涩的原著体味透彻,给受众搭建起一个重新温习历史的桥梁。《百家讲坛》每期的时间虽短,但专家凭借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取其精华,通过短短的几期节目的精彩论述,将复杂的情节描述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在一个事事讲求效率的氛围中,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无疑更容易被受众所欢迎。
2.4 求知心理
求知是人类的本能,出于主体生存的需要, 受众为了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的渴求十分迫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这种心理要求更强。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是为了获取大量新鲜、生动、有益的信息,获得能够指导生活并能提供消遣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新闻,受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欲知其新,欲知其快、欲知其广、欲知其详”
《百家讲坛》就充分满足了受众的这个心理。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流传千古,被誉为“诗仙”。同时,李白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空间。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康震,就给我们破解了许多世人心中的谜团。首先是李白的长相,康震教授就引用了李白《与韩荆州书》中的句子,“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即可得知,李白外貌并不出众,但神采飞扬。另外还引用了道士司马承桢对李白的评价“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也可充分说明了李白气度不凡。李白自己也做出了评价: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从来不求别人。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作诗,而是从政。李白的理想很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他不愿意参加科举,不愿意走寻常路,象普通人一样从底层做起。而是想“一飞冲天”直接当上宰相。然而也正是这种思想,造成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在陪伴皇帝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唐玄宗给予了非同寻常的礼遇,但李白并无任何的建树,仅仅得到一个“翰林待诏”的职位,而李白的这个“翰林待诏”只是闲职,而是陪伴皇帝作诗享乐的随从。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沉浮,终究是含恨千古。
2.5 求深心理
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不但想知其然,而且更想知其所以然,以便从中得到启迪,要满足受众的这一要求,就必须多播发有深层次内容和深刻思想的信息。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可见,《论语》这部著作在古代受到的推崇。许多受众认为,孔子的《论语》深不可测,必须仰视它。再加上文言文的深奥难懂,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通过《百家讲坛》的重新解码,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论语》的真谛通过于丹的解读,让受众明白了,孔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要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孔子还为君子下了定义,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谓“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我们无法左右纷繁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更强大。当我们明白该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要告诉世人的“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也就不再惧怕什么。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这就是于丹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的深层次的《论语》。从受众个人的角度出发,并不可能真正得领悟到这一点,这些真谛,也并不是从论语的表面就可以解构出来的。《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学识渊博,知识量丰富。因此才能做出这样深入浅出,又妙趣横生的解读。有效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
3 《百家讲坛》在固有节目模式上的突破
3.1 内容与选题上的创新
《百家讲坛》传统文化节目的选题既经典又为广大受众所熟知,大多都是百姓大众所了解但又不太深入的话题。从对《聊斋》、《庄子》等中国古典名著的解读,到针对当下流行的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以及清宫戏说剧的“挑错”,《百家讲坛》强化悬念设置的选题,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自然形成了对大众的吸引力,提高了观看节目的兴趣。
3.2 注重选题的延续性
《百家讲坛》的选题非常注重节目的前后关联,如《玄奘西游记》从玄奘的出生一直讲到圆寂,将玄奘一生经历细细数来,讲座的系列性对观众来说无疑构成了观看的延续性,而内容的自然关联也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与兴趣。另外,在其节目的编排上,加入了“悬念”,就是以悬念隔断,牵引,使得其节目形式不再平铺直叙。而主讲人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以悬疑开始,以悬疑终结,更吊足了受众的胃口,使受众欲罢不能。
3.3 图片、字幕等电脑特技、影像资料以及大量解说词的运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百家讲坛》在节目的中间,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段,并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例如钱文忠讲《玄奘西游记》中玄奘出生这一段时,就是通过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来体现的,使观众对讲座内容获得了更为直观的印象,丰富视听享受。在专家讲座的中间以视像叙述穿插问题很多,它起到了连缀前后、构筑悬念的作用。
《百家讲坛》采用的解说词更是扣人心弦。在北师大教授康震解读李白的第一讲“李白出道”,随着扣人心弦的音乐解说词抛出了问题:“所谓‘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的文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政治中心,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使他走向政坛的敲门砖还是绊脚石?”讲座的悬念明晰,使得节目结构更加紧凑。
4 《百家讲坛》满足受众心理、突破节目固有模式后获得的成功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科普性”节目的选题策划,讲故事、说评书的方法向观众传达准确的知识。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这些学识渊博的知名学者讲述起来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所谓精心制作的电视剧。《百家讲坛》把学术成果变成了“剧本”。主讲人同样把悬念手法也引入到了自己的讲述中去。每期的节目都有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整个讲座可以分成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段式的结构,每期节目既是独立成篇,又在同一主题下串接到一起,这样既保证了每期都为观众呈现一段完整的内容,同时又借助讲座的连续性稳定了特有的收视群。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让专家学者走进大众,走向百姓。这是《百家讲坛》带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喧闹的都市生活后,人们希望的是心灵的宁静。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今天,孔孟儒家思想,三国志、红楼梦、聊斋等文学名著的解读,对于现代人传统意识的回归,个人修养的提升有着现实的意义,这正是《百家讲坛》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群言出版社,2004
[2] 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智锋.电视的概念――胡智锋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 苗棣.解读电视[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6]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家讲坛三字经范文
2022-11-11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