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6 22:10:36
人文医学论文篇1
医学人文是医学内在的、且不变的主题,医学应当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与社会人文的学科相结合产物,不能将人文学从医学中剥离出来。医学不仅仅是保持生命生机盎然,解读生命奥秘,同时还要给予人最根本的人文的关怀。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要求医护人员精准、娴熟的专业知识,将人体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治疗。另一方面,作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人”不同于其他研究对象。人富有感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康复的需求,还需要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在现代高等医科院校中,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给与病人以人性的关怀,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接受现代医疗设备去治愈的“物”。
二、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日本的医学院校,约有80%的医学院校第一年就开始了医学人文的教育。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开始贯彻。而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并未在医学生的大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或面临着实施困难的困境。当前医学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医学技术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医患诚信的丧失等情况,部分原因是医学教育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医学人性的回归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的旗帜,恢复人类主体的尊严,将人从技术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三、大学英语与医学人文教育
由于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且医学人文教育未被纳入医学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因此,医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很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语言常常又被定义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医学人文的教育。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课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打开人文教育的窗户,通过语言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推动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四、大学英语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途径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养料。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英语教育本身也是一门人文教育,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大学英语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内容,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展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体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把握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观念。最后,大学英语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通过英语角的互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通过观看名人演讲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通过话剧表演让学生演绎不同人生,体验各种人类情感。力求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内化人文精神。
三、结论
人文医学论文篇2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但是在授课过程很多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尤为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因而一味对其灌输,在教学考核标准上还是沿用以往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的进行探索性的尝试,改进传统灌输式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对应试教育给予淡化等,然而依旧忽视了授课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4]。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来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而于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进而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
针对现代解剖学实际教学的具体特点,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以下的探索,希望与同道共同研究。
2.1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2.1.1解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史医学史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其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与人文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医学史的讲授,用医学发展历史和解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一些经典的内容。例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却因为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被反动教会活活烧死[5]。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医学史的讲授,来培养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人文情怀。
2.1.2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密切融合人文精神、伦理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尸体虽然不存在物质生命,但我们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医学伦理观,爱惜尸体,杜绝任何不尊重甚至亵渎尸体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把尸体看成仅供解剖操作的“物”,深刻认识“尸体”同“教具”间的区别,明白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4],进而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从中深切感悟自己将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在,在将来岗位上才能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因此,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医学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通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点滴浸润,培养形成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医德医风。
2.2注重教学人文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2.2.1注重教学环境的人文建设在办公楼楼道、校园展示栏、教室墙壁上悬挂医学名家名言名句和解剖学大事记,使学生耳濡目染,发挥人文景观的育人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沉淀。
2.2.2改善解剖实验室环境在实验室内完善排气系统,减少甲醛的刺激气味;在实验室周围种植花草植被,吸附甲醛,净化空气,以减轻有害气体损害师生的健康[4],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2.3建立数字化及网络人体解剖教学平台建立“虚拟数字人体解剖馆”和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在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数字化解剖学教学系统、现代多媒体互动影像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等高新技术教学辅助手段,化繁为简,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结构,以逼真、直观且形象方便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并有效掌握,也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克服厌恶恐惧情绪,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2.2.4发扬红十字的奉献精神、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大体老师”———尸体的帮助,如今尸体的重要来源是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因此,我校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教育馆和遗体捐献站等),树立“红十字运动之父———让•亨利•杜南”的雕像,弘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用捐献者“逝而不已、留爱人间”的献身精神,来培养学生敬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通过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使人体解剖学教学和医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统一,陶冶学生心灵。
2.3举办人文教育活动,歌颂遗体捐献者奉献精神
现代解剖学的发展和遗体捐献者伟大的贡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素未谋面的医学生,他们就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解剖学课程开课初期,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内的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向学生讲解众多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如一位遗体捐献的革命红军老干部在遗嘱这样写到:“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是共产党人。自入伍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一生的宗旨;尤其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就把我的一生包括生命交给了党的事业;活着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服务的一生,死后也属于人民!在我生命结束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当心脏停止跳动后,穿上军服,盖上党旗,即把遗体交给人民,由医务系统进行医学病理学研究。”还有位遗体捐献的老党员留下一句话“活着为党做标兵,死后给党做标本!”我们用每位遗体捐献者的生前点滴的记忆来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教材,这个时候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一具具“大体老师”用他们崇高道德精神和对医学所作的无私的奉献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真谛,营造浓郁向上的人文氛围。
2.4加强解剖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在解剖学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当前医学高等院校解剖学教学都是由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担任,局限于医学专业背景,大多数的教师对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育有时候是有心无力。首先,学校应加大解剖学师资的建设,应充分培养并提高其人文素养,调动人文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树立榜样。其次,学校有计划组织解剖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交叉性进行业务知识交流,促进解剖学教师人文知识的更新、储备;还有,学校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既讲解解剖学学科前沿知识,又讲为人处世,踏实做人,进一步对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以全心的感情投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师生之间互动性与交往性。因此,在整个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与认识。
3结语
人文医学论文篇3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书报告
全球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分析
医师职业精神:聚焦真正的问题
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
医学人文的复兴与职业信仰的重建
医学人文精神及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患者视角:医师应该告知医疗差错吗
创伤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疯癫形象
抗生素滥用致盲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透过安然事件看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简史
暑期社会实践——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国、英国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新趋势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抗病毒治疗防控应用进展
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关爱身边老人
灵魂的超越——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一步一字——《大国卫生之论》读书报告
医学也是“人学”——漫谈“鲁迅与医学”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峰会声明
绽开一朵人文的浪花——医学与文学的汇流
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师职业精神,我们还有多远
医患关系的本质:医学的专业视角及其伦理意蕴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影视欣赏与人文情怀——西方文化与影视欣赏课介绍
欢乐背后的忧郁——肺结核对华托绘画风格的影响
社会支持、自尊与高中生抑郁、焦虑情绪关系的研究
健活,对话胡大一——一个临床专家的健康传播史
人文化的医学——论文化的互动性与跨学科的互动建构
人道原则和行善原则在“肖志军拒签手术”案中的缺位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公民权利的法律研究热点及对策
中国医学社会学30年:研究现状、结构困境与发展前瞻
美国医师如何看待医师职业精神:几项全国性调查的综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记》对长寿渴求的反世俗建构
《个性化健康管理:人类“第三大计划”中国进行时》读书报告
“疯狂”的影像解读——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国原地健康老龄化中的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对比研究
“人文学科是荷尔蒙”——探索中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人文与健康中心
过街:文学与医学的“摆渡”——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西方视角
医者:道德麻痹与宣泄——医生作家笔下的德行异化医生与治疗者
现代文学与描述生命伦理学——兼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意识
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总结
轻松而严谨,自导而创新——“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感想
金苹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三分课堂,三分实践,四分读书——“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淡定:医师应具备的一种品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13年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人文医学论文篇4
医乃仁术,要求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有仁慈之心,能与患者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战胜疾病。医生发挥医学特长,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而不是医患对立,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所以,在临床理论教学时要重点强调人文关怀,使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如讲授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体征时,患者腹部体征压痛( )、反跳痛( ),板状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能( ),如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应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痛苦的腹部检查,这时的体检越少越好。还有如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有胸廓直接压痛( )、间接压痛试验( ),如果x线或ct检查已确定有肋骨骨折,此体征可免于检查,以免加重患者痛苦。对医学生应将发病机理讲解清楚,如为什么会发生胸廓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在临床实践教学(实习时)中也应如此。
2师生统一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临床教学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项重要职责。所以,临床教师与基础学院教师不同,他们除了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学观念,收集教学病例和教学资料,以有利于教学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实施床旁教学,亲自带教,因为典型体征很难遇到。如动脉导管未闭特有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类患者大多病情较轻,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向学生示范良好医德风范,言语温和流畅,体现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温馨关爱的风范。
3加强人文教育,尊重患者
临床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例示教、床旁教学、病史采集以及患者体检等,其中很多教学方法需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进行。这样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忽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尊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病情被讨论分析,招致其及家属的不满或反感。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被拒绝示教,这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到影响。所以,带教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选择性格开朗、豁达、病情稳定、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作为示教病例,并先与其沟通,获得理解和配合。在示教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意识,学会感恩,感谢患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
4加强入科前宣教,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时展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学生入科前宣教中加强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从接触临床第一天起,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论是在床边还是临床技能室教学,不论是针对患者还是针对模型,师生都应按照真实患者认真对待。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毕业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在患者身上亲自检查、操作、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握临床技能。我院外科在临床带教和实习时将患者与模型相结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操作尽可能在模型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尽可能通过床旁示教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熟悉医院的学习、工作、人际环境,为成为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文教育,培养良好医德医风
人文医学论文篇5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人文医学论文篇6
做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关键就看顶层设计。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起就逐步提炼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目标。遵义医专党委组织党委宣传部、社科部、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形成该项工作的执行主体,设定了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即:全员皆参与,探索求创新,体验出实效。理念是实践的指导,行动的方向,顶层设计成为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人品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特别是医学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抓好青年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了“青马工程”外,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时事政治、“道德讲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等理论学习,让教师们从传统文化、时事理论、专业知识中汲取人文知识、汲取养分,使之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教师中开展重大社会科学、贵州省及遵义市地方经济文化的课题的理论研究、社会调研等活动,在校内进行选拔评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水平。创新教育模式,通过科研课题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鼓励教师申报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省市校级科研课题,一方面大胆创新,尝试“师带生”的方式开展校级医学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必须携带学生参与,学生和老师在科研课题的合作过程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感化。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立体化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育人环境
1.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彰显人文精神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际沟通、职业道德、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另外开设了医学法学、医学史、生命的意义、医学人文电影赏析等选修课程,并适当增加了这些课程的课时。由于受高职学校学制的限制,医学类的高职高专学时紧张,课程安排困难,学校就将医学人文课程安排成必修课、选修课,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等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入教学,促进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紧密结合,促进医学生医疗思维转变,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专业课程是传递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在专业课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将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渗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教师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彻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上去,学校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临床医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临床人文知识的熏陶。学生在专业课上不但学习到专业知识,更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与患者的情感交流。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升华转化。学校的学生们每年近2000人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等志愿服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到乡镇义诊扶贫,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等,到乡镇学校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活动,卫生管理系的学生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在用医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了解民情、体验生命、感受疾病痛苦,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编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基层患者对医护人员医学人文素养需求调查问卷、高职高专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到医院和乡镇、社区对患者、基层医院医生做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社会调研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学生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理论认知,让学生从认知、情感、体验三个层面获得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邀请遵义市“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到校作先进事迹报告。先进人物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大医情怀,朴实无华的点点滴滴最好地诠释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追求为群众健康服务的人生价值起到了集腋成裘的作用。
3.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学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康复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进入康复医院,教师由学校和医院教师共同授课,衣食住行都在医院,休息时间就进病房,与患者、脑瘫儿亲密接触,直接生活在临床医生和患者中间。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让学生与医生、患者之间做到了无缝对接,情感交流水融,达到心灵的沟通,他们体验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体验到了患者、患儿及其家属对生命的眷恋和渴望,最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学生不仅看到了“疾病”,更看到了“病人”,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等问题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树立起“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并将临床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知提升,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起自己作为医者的道德信仰体系。綦江区医院作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将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院校合作的研究课题,制定了系统的课程,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操作实践、专家授课、部门竞赛、开展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专题的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实习同学进行培训,学生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增强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为学生表现突出,有6名实习生通过綦江区卫生系统公招面试,正式成为綦江区人民医院在编人员。
4.在基地建设中强化人文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遵义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遗址”、“习水县桃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构皮滩电站等作为学校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地。遵义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经过遵义,在遵义召开了逆转历史的“遵义会议”,留下了无数先辈追寻生命真谛的故事,其中为救患病群众惨遭杀害牺牲的女红军卫生员成为当地人民敬奉的“女菩萨”。学校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会特别安排这一课,让学生到红军山烈士陵园为女红军卫生员敬献花篮,听讲她的感人故事,平时会去祭扫烈士墓,通过实地参观、感受、联想,感受先烈为民献身的精神。
5.在新媒体运用中铸牢人文精神
人文医学论文篇7
针对这一指示,在同年接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代表的讲话中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即农村卫生建设重点是要培养出三类卫生人员———“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在生产大队和一部分公社能够有半脱产的卫生员”、“为公社或区里培养脱离生产的专职医生”。[1]443-444基于政治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快速的阶段,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基础医疗卫生的需求供给。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卫生思想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为医学人文精神发展丰富了顶层设计的人文关怀内涵,并对以后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改革开放新特点,邓小平等人提出卫生事业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居民享有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2]214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针对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符合满足人民的需求与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医学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以思想多元化形态呈现。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卫生健康理念难以与之相适应,为此,针对这一状况,要求医学“要在群众中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通过普及医学卫生知识,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3]603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不正之风,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牢记“卫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598这一时期提出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现了政治导向的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细化为对医务工作者群体的具体要求,实现了以政治卫生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直接指导。以政治关怀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4]2197的思想,既实现了我国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凸显出顶层设计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中西医并重,促进融合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投入,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预防为主”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5]
二、以政治为导向的医学人文精神
1.“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1年,在给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的题词中写道“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并且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者秉承这一理念,在战争年代,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做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建设年代,这种精神理念作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仅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体现在中国无数次对外医疗援助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它要求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把人道主义精神融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中,为最广大的同在革命道路上的仁人志士的身体健康服务。对外医疗援助所体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经对外派出援助医疗人员1.8万余人,诊治疾患约2.4亿人次。1963年总理访问阿尔及利亚,在看望援外医疗队的队员时指出:“你们要更好地工作,把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健康当作中国人民的健康一样对待……你们要学习发扬白求恩精神。”[6]22-23在对外医疗援助的过程中,中国医生坚守岗位,为以非洲为主体的65个国家地区的人民带去了健康的身体和继续革命的勇气魄力。在人道主义的指引下,中国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不仅给驻在国的人民诊治疾患,还先后为数十个国家的外交通商人员进行疾病救治,在国际范围内为我国的卫生事业扩大了影响,为我国医学走向世界做了重要的铺垫。
2.“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提出中国共产党员应当“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8]209这一思想长期指导并影响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为人民服务”,即是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服务。医疗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与人的生老病死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行“为人民服务”意识,突出为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人服务,亦即是说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人,而不是简单的疾病或者系统。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绽放出新的特点。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实现医疗卫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占人口总数比重较大的情况,要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做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对农村卫生工作提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八,城市人口只不过占百分之十二三。如果我们的卫生工作不能把重点放到农村,那怎么为劳动人民服务啊?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等于没有兑现嘛。”[1]443恪守这一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创造性地建设出被称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三大法宝”,这一举措为实现我国人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求也变得更高。从实现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的普及到高水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丰富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加深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2199“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4]2200———并对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这些举措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了医学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体现了医学的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健康服务”展现出新中国的医学发展中的技术到人的需求的回归,是我国医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在倡导医学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坚持“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3]600实现人文精神在医学的发展中传承与发展,做到医学的属人性和医学发展的以人为本。
3.爱国卫生运动中凸显的人文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党和国家为了解决中国农村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更多注重医疗卫生事业覆盖面的问题,即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3]600要“面向工农兵”,面向革命的人道主义事业发展,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实现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医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现形式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在医学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带有浓重的政治推动特点。1960年3月亲自起草了《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要求全党对于爱国卫生运动“现在应该立即抓紧布置,抓紧总结经验,抓紧检查、竞赛、评比”。同时要求“在省、市、地、县、社的有卫生部门及民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党委会议及党组会议上,在本年三月内,至迟四月上旬,认真讨论一次,由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各级党委专管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也要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之下挂起帅来……各省、市、区党委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9]149-150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主线的带有革命运动性质的医学人文精神,促使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保持着与人不脱离,把握住医学发展中的人是第一位的理念。这种医疗体制使得人民大众由过去缺医少药、有病难医的情况转变为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医学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消灭疾病。爱国卫生运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医疗措施,却可以让人民群众避免疾病的痛苦。开展医疗卫生运动,以政治指导推动医学人文关怀的思想,丰富了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
新时期以来,我国医学进入自主发展阶段。针对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人文精神面临着自身发展适应性的挑战。在医学院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课程的开设。医学人文精神由政治关怀的视域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种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四个结合”的特点:
1.政治关怀与人文关怀思想的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继承政治关怀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在最大限度解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先后在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试点推广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有无”的基础上通过政治上的努力和经济上的支持,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十报告相继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指出在满足人民大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之后,医学的属人性要求医疗方面应当分出足够的精力对于病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关怀。我国以世界平均水平五分之一的人均gdp和不到十分之一的卫生投入创造了中国卫生发展的奇迹。李恩昌、刘海客认为基于这一理论提出政治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推动和促进,阐述政治医学产生的必要性。[10]在新时期,通过新的卫生政策改革,实现政治通过医学对于人实施的关怀,实现政治人文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的结合,在二者的融合中,医学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精神普及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方方面面。
2.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我党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我国现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应当体现出对人尊重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是将人文关怀与我国的“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融入到当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而传入我国,其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的观念也渐渐为中国医学所接受,成为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汲取的价值资源。在众多的资源文化中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点形成适合我们自己的人文精神理念。
3.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思想的结合。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融入到医学科学中,将人的个体及社会因素带入医学科学研究中。新的元素的加入,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需求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科学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做到求真、求实、尊重医学规律,注重的是医疗过程中的属人因素。医学科学教育注重疾病,教学内容是以疾病为中心;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的建立,教学内容是以人为核心。单纯的医学科学教育是技术层面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技术与人文结合,技术也将无从谈起。医学科学精神在诊治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疾病为重心的思想,在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思想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一个引导诊治方法由疾病转为病人的整体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科技与人结合、科技以人为中心、科技为人服务,实现医学科学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新的发展。
人文医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74-02
人文素养是当今临床医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1]卓越医生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做起,从培养卓越医学生做起。[2]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其适应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1.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的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解决的是“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文素养培育解决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专业素养而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只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当前,在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孩子,有的大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或是“掌上明珠”,他们自尊心强,优越感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比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进行拉票,为了好找工作要求加入共产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等等,这种人格扭曲的倾向与家庭的教育缺失和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是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塑造健康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医学教育的使命。
2.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处理好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只重视病情,忽视沟通意识,不重视病人的心理感受,医串之间缺乏信任,加上患者本身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治疗效果达不到自身的期望,认为治疗不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由此产生了误解,患者不配合治疗,家属情绪紧张,甚至态度恶劣,迁怒于医务人员,引发纠纷。因此,医患沟通不畅、医疗纠纷问题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生与患者交谈与沟通的基础之上,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沟通技能、说话艺术,还要诚恳待人。我国医学教育教育的弊端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仁慈宽厚、沟通交流等非技术因素的培训,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
3.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传授临床知识,还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新时期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不断转换教育理念,重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适应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不是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具体来讲,应包含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1.医学人文知识。大量实践证明,医学人文知识越深厚,其领悟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走在医学事业的前言。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医学卫生法、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医学动态,通读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他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还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改造他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2.医学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重视人的健康、敬畏人的生命、关心病人病情和心理问题。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要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铭记在心;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帮助他人,培养奉献的精神;在临床实践中,踏实勤奋,养成敬业的精神;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具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医德,才能彰显临床医生的威信。在重大突发事件如非典、汶川大地震等发生时,医务工作人员要发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具备的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行为。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它体现了医生的人文价值,是医学人文行为的体现,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努力践行的。“去治愈”,这是医生的职责,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试图去治好病人,努力提高医术水平,追求医术精湛。“去帮助”,医生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具有责任心。医生不仅技术好,还有具备非技术因素即医学人文精神。以一颗诚恳的心去帮助病人,让病人感受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给病人带来希望,心情好了,病情也会有所改善。“去安慰”,医生要多去安慰病人,这里会涉及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不断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和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关注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的变化,提高服务艺术水平。
三、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需要老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注重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中,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推进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视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才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最后,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4]大学生综合测评一般包括智、德、体以及能力等四个方面,明确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里,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通过这种途径更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5]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举行医学新生入学宣誓仪式。通过庄严的医学生誓词宣誓仪式,引导新生领会到作为一名未来临床医生的使命,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促使新生尽快转换角色。其次,开展养成、感恩、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举行树人讲坛、礼仪系列培训活动、感恩“大体老师”追思仪式、无人监考知识竞赛、感谢实验动物主题活动等,不断提升临床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再次,倡读经典,举行专题讲座。倡导学生读有关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目,领悟知识的博大精深,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讲坛,邀请知名校友或是著名专家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丰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3.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由自发到自觉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才会努力获取自己缺乏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外化为医学人文行为。其次,注重实习阶段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主动去感受临床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灵活的处理各种问题,同时以品行高尚医生为榜样,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素养,养成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秀楼,何宏生,李斌,余红星.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应具备人文素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7):1.
[2]李凯军,郭双丽,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643-644.
[3]师帅.试论人文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123-126.
人文医学论文篇9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不仅要为病人治愈疾病解除痛苦,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人文素质内涵及教育意义
(一)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1],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即要求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内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目的是通过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要求医生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或有助于正确解决医患纠纷,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逐渐增多,医患关系恶劣,甚至出现了很多恶性事件,导致临床中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医患之间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广泛地应用于诊疗过程,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备对病人的病症进行分析,做出诊断。但是在这种人机对话过程中,医生往往仅仅是关注病人的疾病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需要,这使医患关系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关注也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服务逐渐过渡到包括技术和态度的双重服务。一旦医疗服务中出现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由于沟通不够就会产生不理解,甚至出现对立。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懂得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并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有助于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医生需要针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中患者所患疾病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或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在单纯的躯体疾病过程中,也有很多患者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好转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只有把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结合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的原因
目前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文字功底较差、错别字多、书写病历词不达意或语句不通,做事马虎草率,说话随随便便,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他人沟通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甚至对医生收红包的现象表示认同,人文精神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医学职业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我国医学人才的重任。由于医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和医学专业学习的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生培养目标上,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明确地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目标列入其中,有些学校的教育目标上虽然意识到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只是简单应付,如:减少了人文类课程的科目和时数、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等。目前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台湾等医学院校都有针对医学生特点的人文类课程,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约为25%-10%,而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在8%左右[2],而其中一部分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二)专业教学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往往依靠人文学科教师来进行。很多医学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使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不能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医学临床中。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欠缺
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忽略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尤其忽略了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了却无用武之地,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睡觉、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医学院校普遍以理论考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但人文精神只能表现在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所以以往的考试形式能考查的只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五)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某些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或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六)理论与实际脱节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忽略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病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造成了所学知识和实际的脱节,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患者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以及文史哲艺等课程,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二要注重人文活动的开展,如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义务服务,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进行各种专题讲座演讲,等等。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3],它并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的知识就能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即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因此,医学院校中不仅人文课程要承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医学专业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伦理、社会、法律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组织学生对“安乐死”案例进行讨论,使其学会面对医学难题如何从多角度进行衡量,从而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定。
(三)传承祖国的传统医德并积极借鉴国外医德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来源于儒家“仁”的思想。所谓“仁”就是“爱人”。儒家认为“医乃仁术”,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爱人”首先强调尊重人的生命,其次强调尊重病人,最后强调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这成为中国历代医家所遵奉的医德宗旨和原则。我国历史上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喻昌等医学大师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医学生树立了优秀医者的形象。在西方医学文化中,希波克拉底、迈蒙尼提斯等同样是医学史中的榜样人物。教师可通过对中外医者医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需要,也可以通过欣赏中外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中心的做法。对学生的要求从熟记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医学难题,比如某些争议比较大的检查或手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并说明原因,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评价,如:课堂表现及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等,并将此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真正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人文学科及非人文学科教师都要不断提高本身的人文素质,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则应以身作则,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同等对待。医学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
(六)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接触并体验社会,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开展医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等。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医学院校与医院的积极合作,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使学生在临床中自觉地体会医学人文价值。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学会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表现为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文教育不是单一的人文科学教育所能完成的,它要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专业与人文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蕾.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19(10):182.
人文医学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人文素养 教育
[作者简介]郑琳(1964-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蹇瑞桥(1977- ),男,江西新建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江西 南昌 33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11-64-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9-02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使传统单一的从生物学角度治疗向主动参与模式转变,这也要求医学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需要渗透相应的人文关怀。
一、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的内在必然要求。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博学的“人道职业”,古人也称“医乃仁术”,医学被诠释为“医亦人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医学的本质属性是蕴涵人文属性的。医学人文目的强调珍爱生命,突出强调了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现代医学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在人员配置、仪器设备等方面大有改善,但医疗事故与矛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界忽略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从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分析,医学院校长期淡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有不少医学生不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这种状况与“拯治天下含灵之苦”的崇高医学职业相违背,为以后医学者走向岗位埋下了祸根。
2.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懂得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医学,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判断。高等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努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医学精英的社会责任。针对当今医学生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为适应时代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调整教育策略,使培养的医学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3.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医学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今医疗界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使医学者越来越重视反思自身的行为,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的关注,弘扬“人文传统”、呼唤“人文关怀”、倡导“人道主义”、推崇“以人为本”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界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态度,而且应树立“以人为本”“医亦人术”的价值理念,凸显人文素养的价值。
有研究资料指出医疗界的很多问题,一味依靠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而是有赖于伦理学或非医学的方式途径。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正之风也有蔓延的态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难免侵蚀医学者,乱收费、收红包、拿回扣等腐败现象腐蚀着神圣而崇高的医学领域,使圣洁的医学者心灵暗淡无光。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进一步使医患关系淡漠疏远,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医疗界的形象与声誉遭受破坏。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误导。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标,但有不少人士对其中的内涵出现了误读,其中的“有理想”“有道德”仅仅理解为单一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把“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方针误解为单一的只重视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强调政治信念,重视科技知识,但忽略人文理念,违背了医学的人文本质属性。把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德育,而德育又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循环中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最终会使人文教育缺少系统性、完整性。认为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就可以加速“兴国”的战略,也许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医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缺少人文的医学教育,必将使医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创新能力就会退化,从而导致医学技术的僵化。
2.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受传统教育指导方针的影响,医学界往往把主要的物力财力放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而对人文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基本上停留在肤浅的理论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培养人文教育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而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当前,我国一批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正在兴起和发展,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只有突破单一医学学科,构建多学科框架,把医学专业课程与各种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3.教育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读“四有人才”“科教兴国”的内涵,导致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盲目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医学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处理医患关系过程中,只能单纯依靠医学技能,而不能给服务对象以人文关怀,势必影响医疗质量效果。
很多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学科的比重也往往微不足道,又加上重科学、轻人文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三、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单科办学”的道路,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有学者指出,医学高校虽然为我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但弊端也随之暴露,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薄弱、学术氛围不浓,人在医学教育中被机械化了。因此,高校医学教育界,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使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应用医学技能知识,而且能全面应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科学。
医学高校在强调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应摒弃以往,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仅仅是医学课程的附属物等观念。重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医学教育者与医学生都应适时转变观念,彻底改变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关注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相通性,促使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为适应时代与医学学科的发展,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教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构建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侧重抓好“两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落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目标的主场所,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一课堂由高校教师对医学生进行讲授的课程,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一课堂落实的成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应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最大限度覆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调整补充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外,由学校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建设,应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将医学生的培养置于学校乃至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高校长期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如校园文化精神、建筑艺术等。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进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重视修建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的校园建筑,设计增添校园人文景观,力求赋予校园的硬件设施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力求主题明确,意境深远,内容积极健康,促使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又注重人文精神,可以组织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组织积极健康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等。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人文资源,与本地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观,从而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义务献血,深入社区、单位、乡村,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医疗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医疗实践,为医学生创造爱心和职业道德的平台,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5.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中,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具有调节激励等功能。以往医学高校评价机制往往是单纯的医学技能的考查,很少涉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很难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学生各种主要因素进行评定。一方面要确立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文素养评价机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应在提升指标数量比例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质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结果具有真实价值。积极构建学校自评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发增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与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地研究、完善教育资源及教育机制,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中,如此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4).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ol].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dfd2008&filename=2008058280.nh,2008-06-17.
[3]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4]罗汝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ol].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6&filename=2006037791.nh,2006-03-28.
[5]唐海波,王立丁,邓斌.医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6]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ol].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3&filename=2003083610.nh,2003-07-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人文精神在中医骨科康复护理的应用 2022-09-26 09:33:48
抽象绘画作品人文特征分析 2022-09-20 11:27:44
大学生思政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2022-09-14 11:07:32
精诚至善模式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 2022-09-13 10:37:40
文化传承理念与高中生人文素养探讨 2022-08-25 09:20:59
造型设计美学和人文哲理内涵分析 2022-08-23 09: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