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产业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1 09:54:34
劳务产业范文篇1
一、外出打工挣钱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是山区贫困县,全县73万人,人均耕地仅0.77亩,现有农村劳动力39.8万个,城镇劳动力4.5万个,按照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工副业发展现状,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约有20万个左右,约占总人数的20%,说明发展劳务经济具有优势和有利条件。从*县农民收入的结构看,虽然种植业收入仍占很大比重,但总的来讲种植业收入是呈下降趋势,在近几年农民增收中的比重很小,且不稳定。20*年、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59元,其中种植业增收65元,仅占25%。这说明种植业虽然对解决温饱,特别是保证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已经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农业人均耕地很少,温饱解决后,农产品市场需要占总需求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上升空间狭小,卖粮难问题时有发生。加上种植业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投资收益递减比较明显,难以承受农民增收的责任。虽然不乏个别农户靠种植业增收致富的典型,但受市场需求和人多地少的制约,多数农户不可能靠种植业及其结构调整持续大幅度增收。畜牧业对农民增收也有较强的支撑作用,20*年、20*年,平均每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元,占年增收额的14%。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局限,从一定程度制约了现有的小规模分散饲养向大规模企业化饲养转变,加之受饲料生产的影响,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多数农户大幅度增收的主要来源。二、三产业对部分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但由于受环境条件、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不能成为所有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对*县的农民来说,外出务工风险较小,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要求不高,受制约的因素较少,因此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增收的主要选择。20*年、20*年,*县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4.3个百分点,每人年均增加153元,占总增收额的59%。去年*县20.15万在外务工人员总收入达到12.15亿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的63%,为全县当年财政收入4671万元的28.1倍。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背景是,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非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拉动非农产业迅速发展,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农业。农民进城务工,扬劳动力资源丰富之长,避资金、技术、管理、生产经营分散之短,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很多农户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两人打工,实现致富。可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二、发展劳务产业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正确选择
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发展变化很大,取得很大成绩,但横向比较,发展依然缓慢,贫穷落后困扰仍然很深。从根本上讲,农村偏远分散导致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我县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分散居住,生产规模小,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所必须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偏远农村、山村农民确实存在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等问题,但实际解决起来投入很大,一些地方利用率却并不很高,形成了公平与效率的严重冲突。例如*县的空山、河口、楼子等地一些村社,距乡所在地几十公里,农户分散在大山里居住,有些农户之间相距3--4公里,村、社人口也不是很多。这种分散导致的低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是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充分注意和理性思考。通过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移民扶贫,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城镇聚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散投资造成的效率损失,使农村分散问题得到缓解和有效治理。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以伦敦为例论述了城镇化的巨大作用,认为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若干倍。现代系统论也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组成系统的因素越多,系统的整体功能越大。城镇是很多因素有机组合的大系统,具有较大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使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效益增加。人数众多的富余劳动力留在分散的农村,使人均耕地减少,农业劳动投入过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的负担。可他们一旦进入城镇这个大系统,与城镇的资金、技术、管理、基础设施相结合,就会成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自身潜能得到发挥,也使城镇功能得到提升,这就好比铀矿分散于地下,难以发挥作用,甚至有副作用,一旦被采掘出来,提炼集中起来,就能产生巨大能量。走城镇化之路是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培育壮大劳务产业是解决农村分散问题和加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三、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把劳务输出真正做成大产业。我县劳务输出已经形成产业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这个产业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各级各部门应统一认识,明确发展目标,真正把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纳上议事日程。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应考虑成立县劳务输出管理局,具体负责全县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对公安、劳动保障、计生、司法及工、青、妇等部门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明确职责,分解任务,从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不少农民工外出处于盲动状态,由于信息不灵,往往外出找工作很难,有的被迫频繁变动岗位,只花钱不挣钱。针对这种状况,应组织抓好信息服务和职业介绍,以减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应考虑建立县、乡两级劳务信息资源平台,设立劳务职业中介组织,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县设立驻外劳务办事处,收集、筛选用工信息,拓展务工信息来源。
(二)加大力度开展农民工培训。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停留在仅仅懂得和掌握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上,外出转移就业时就会遇到阻碍。解决这一问题的的办法,就是狠抓农民培训,送他们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成功之门。我县对这项工作已高度重视,在全县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农民工培训,但现在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集中反映在缺乏培训资金,缺乏培训场所与设备,缺乏培训师资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应切实加强领导,用好政策,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可利用资源,走出一条独特的培训路子。
搞好农民工培训,关键在于适应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和专业,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既要注重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又要加强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重点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力求通过培训教会农民工一技之长。
(三)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近年来,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忧虑,工资常被拖欠和克扣,有的劳动条件极差,劳动安全与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等。在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城县管理体系时,怎样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输出地政府为他们做些什么,应值得关注和重视。借鉴外地经验,可以考虑组建农民工工会,依靠工会组织的力量为农民工维权。可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试行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使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工会会员。县工会可通过与劳动力输入地工会组织协商,确定实行农民工“流动会籍”制度。农民工在外,就是当地会员,遇到难处,可寻求当地工会组织帮助解决,回到家乡就是家乡会员,由县、乡工会组织负责维护其合法权益。这种双向维权,可以解决农民工“两头管不着”、“两头都不管”的问题。县乡农民工工会可向农民工集中地派出工作机构建立农民工维权中心,没有农民工工会和维权中心的地方,司法部门可考虑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农民工权益之所以屡遭侵害,根本原因在于单个劳动者无法与用工单位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难以依靠个人的力量实现和保障自身权益。组建工会和法律援助站,使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有了一个抓手,应该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劳务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商品劳务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要求也更为迫切。规范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它能够自动地促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运行,而对于以市场为配置资源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适当干预经济发展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税收是国家对部分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法定分配,它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工具和为其他财政政策筹资的主要手段。一般说来,现代税收除筹财政资金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三大经济调节功能,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调节收入合理分配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主体税种,税收政策实施的主要工具都是所得税,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税源构成和征管能力等因素,商品劳务税往往成为主体税种,因而其在税收政策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劳务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它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本文拟对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劳务税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一、发展资本积累与商品劳务税
在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增长和在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有着压倒一切的意义,但经济增长要受资本积累规模的约束。因而,如何形成足够的发展资金,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般而论,一国的资本积累有两种来源,一是利用外资,二是动员国内资金,尤其是国内储蓄。国内储蓄包括居民个人储蓄、企业储蓄(税后利润)和政府公共储蓄(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储蓄、投资方面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征税筹集财政资金,增加公共储蓄或政府用于公共投资的集中性财力;二是通过制定鼓励储蓄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和居民个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扩大私人投资。
在发展经济学的税收政策思路中,一国资本积累水平同税收收入水平相关,也和税制结构选择相关。发展中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税制结构,选择什么税作为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看来,首先应服从于扩大和刺激储蓄、促进资本积累的需要。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商品劳务税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税种,对发展资本的筹集发挥主要作用。为此,他们作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商品劳务税的范围主要是指一般销售税、消费税、以及营业税和关税等间接税。从总体上看,这些税收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较高。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愈低,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愈高。据资料显示,在低收入国家,商品劳务税占全部税收总项的比重为41%,而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30.9%,如果将进出口关税并入商品劳务税计算,高收入国家的比重为32.4%,而低收入国家高达71.1%.这表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高的商品劳务税比重相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商品劳务税作为主体税种具有稳定的筹资功能和较低的征管成本,但根据税收效率的分析,它会对经济增长和市场机制产生较大的扭曲效应,这就需要适当提高所得税比重,推行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商品劳务税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的理解,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经营更多的产业,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分布的变化。在一国资源量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
考察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是:初级产业主导→制造业主导→服务业主导。而引起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如同经济发展的动因一样复杂,从外因分析,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特别是税收政策在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商品劳务税来说,它作用的大小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争论颇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作简单探讨。
首先,在讲座经济体制下,商品作价主要采用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价格,商品劳务税在配合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以促进产业结构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低税和高税不能直接形成低价和高价,因而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必将削弱。其次,商品劳务税作为间接税,具有易于转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的税负转嫁机制将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决定了运用商品劳务税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确定性,甚至使政策目标落空。第三,商品劳务税与价格直接关联,其本身会扭曲商品的相对价格,导致消费者剩余损失;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报酬而导致生产者剩余损失。因而最终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第四,商品劳务税还会对产业政策发生扭曲,这突出表现在增值税选型上。以我国为例,在生产型增值税实行统一税率的情况下,加工工业的进税抵扣比重大,税负轻;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进项税抵扣比重轻,税负重。显然,生产型增值税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产业政策相背离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过分强调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应适当弱化。税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节应主要依靠所得税优惠来发挥作用,同时适当发挥商品劳务税的辅助性作用。
三、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与商品劳务税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地区间劳动素质、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地理和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社会性、国民性因素的差异,往往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既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甚至经济落后地区。税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何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及商品劳务税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则值得探讨。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
一般来说,税收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地区总税负水平的轻重,影响本地企业的积累能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税制结构对地区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们重点从第三方面分析商品劳务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财力的强弱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发展中国政府大多选择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税种,这对地方财力有两大好处:第一,这些地区的税源比较充实,税收收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高低影响,有利于保证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增加当地公共积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有利于减轻落后地区企业的负担。因为商品劳务税属于间接税,可转嫁税,这样地方政府可以从中取得稳定、可行的收入,同时又将税款转嫁给购买方,经济落后地区将从中受益。
四、收入合理分配与商品劳务税
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国gnp获得增长,但社会分配状况恶化了,低收入阶层较之过去相对乃至绝对贫困,就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或高增长、低发展的情况。对我国而言,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根据库兹沓茨的“倒u假说”,收入分配不均是一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要从根本上消除,只能以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为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但同时政府并非对之无能为力。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以实现收入均等化为目标的税收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以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所得税、商品劳务税、财产税以及社会保险税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筹资作用。对商品劳务税的调节机制而言,主要是消费税对高收入阶层支付能力的调节。国际通行的商品劳务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一般说来,增值税对各类商品和劳务普遍课征,是中性的,因而增值税不论是由企业负担,还是消费者负担,通常都不具备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消费税则不同,只是对某些特殊消费品课征,是非中性的,收入阶层一部分收入在流通领域里就转化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
从理论上讲,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不象个人所得税那样直接、有效,但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消费税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或许更切合实际。这是因为:(1)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消费税又占相当大比例,往往高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2)征税消费品的选择,一般都是对奢侈品征税或重税、对必需品免税或轻税,这样就把绝大部分税加在高收入阶层身上,因而也具有与所有税相似的累进课税效应。(3)与所得税和财产税相比,消费税税源易控管,逃税难度较大,能够保证政府的分配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同时,由于消费税的非中性特性,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有负面影响,容易产生“超额负担”。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此进行效率与公平、增长与效率的权衡。
五、通货膨胀与商品劳务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困扰着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家政府所追求的重要政策目标。在20世纪末,从1997年起,“有7个经济本(指日本、墨西哥、阿根廷、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香港-引者注)经历了与大萧条极为相似的严重经济衰退”,中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因此,治理通货紧缩又成了很多国家当前的经济任务。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同样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通货紧缩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尽管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或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和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对策、货币政策、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税收政策方面,目标是刺激消费者需求,除开征利息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财产税之外,还要进一步降低商品劳务税中有关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提高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以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税收政策与通货膨胀问题的相关性有三个方面,即税收收入水平、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对商品劳务税来讲,我们重点分析税收收入水平中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税实现的。虽然消费税由于转嫁性,在短期内可能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但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也会抑制需求,从而在较长时期内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消费税的这种反通货膨胀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具有一定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征收一般消费税,二是对部分高消费品征收特别消费税。
六、开放经济与商品劳务税
劳务产业范文篇3
“十二五”以来,麒麟区人民政府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工商业、服务业、农业发展的观念,谋化促进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按照“发展完善中介组织,强化培训技术技能和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完成外输内转劳动力结构,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大力打造发展劳务产业经济。全区劳务产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302人,有序转移输出6233人,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7.62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0人,实现劳务产业经济总收入47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77亿元的49.08%,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1偏、贫、远村庄劳务产业经济状况
麒麟区比较偏、贫、远的村庄如珠街街道联合社区的庄科、白石岩小组,茨营镇大麦。联合社区是珠街街道偏远贫困社区,辖区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m,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7个村小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岩村小组为例,193户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苏、浙江打工,主要从事公路、建筑类工种,占全小组1/2劳动力;庄科村小组90多户,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广州打工,通过与打工户的座谈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车旅费外,能带回家中的纯收入平均在4.5万~5万元。以此类推,社区每年仅劳务产业经济就可以带回2000万~2200万元的经济收入。茨营镇大麦村委会总人口836人,225户,4个小组,人均耕地0.3hm2,少数民族占2/3,主要从事烤烟、玉米、马铃薯种植,外出务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压线,有部分在老挝修公路或在广州做玩具,务工收入相对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车旅费,带回纯收入6万~8万元,劳务产业经济给大麦社区每年带回务工收入270万~360万元。目前全区还有2.7万贫困人口,劳务产业经济对于全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1.2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
全区劳务转移和输出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新增务工人员11.6%的速度递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国经济运行增幅减慢,只增长5.6%左右。目前全区已有19万人次的打工劳务大军,其中有7万多临时工和季节工,实现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19.2万人次,初步推算实现全区劳务产业经济收入在52亿~54亿元。
1.3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的构成和流出状况
在区内从事打工和创业的占31%左右,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左右;外出务工创业人员中,男性占78.2%,女性占21.8%左右。从年龄构成上看,18~22岁占21%,23~45岁占68.5%,45岁以上占10.5%左右。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文化及以下占10.4%,初中占75.4%,高中以上占14.2%左右;从流向地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流入到国内的昆明、江苏、广东、广西、浙江、杭州、上海及国外的老挝、泰国、缅甸等地。
1.4劳务人员转移方式及行业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区劳动力转移输出从自发无序的流动为主,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合理化的转移输出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区委、区人民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区的劳务产业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市区劳务产业办、人力资源促进会、人社局和中介机构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比例在逐步增大。通过职业学校培训、“老乡带老乡”等方式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劳务人员占总量的51.8%左右。据调研和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加工、交通道路、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电商等行业中。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配件组装工、矿工、建筑工、泥瓦工、钢筋、焊工、缝纫工、搬运工、技术工、物流工、产品推销、保姆、修路、架线、家政服务等职业。
1.5劳务产业经济呈现新常态变化
1)全区农村和居民从“盲目劳务”向“定向劳务”转变。经区、街道、镇劳务部门多方协调努力,在全国广泛收集劳务市场信息,锁定一些企业、城市用工信息,通过网络等媒体及各街道(镇)、村、组信息员传递用工和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和居民适龄劳动力到企业、矿山、建设工地务工,并建立台账,跟综服务,同时利用打工人员作为“信息员”,以传、帮、带的方式把周边厂家的用工信息反馈回家乡,带领人员外出务工。2)过节、农忙不回家。部分常年不回家的务工人员、具有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看到,城市出现佣工短缺现象,过节、农忙不回家,除了节省下来回的路费外,期间的高工资足以请人干完家里的农活。3)从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一些务工人员通过区劳务办、农广校及一些职业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在企业里学到技术后,待遇逐年提高,加上企业对技工的优厚条件,许多务工人员选择在一个企业里长期工作,并逐步稳定下来。4)回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部分务工人员打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本后,开始向农村和社区回流。这些外出务工者回流不是简单地回到农村耕地,而是将先进技术、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农村,直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返乡人员中有70%以上回到农村流转土地搞特色种植养殖,建起了家庭农场及合作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30%左右在乡镇做小生意,最终走上了经商和办微小企业的道路,圆了农民工的创业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2存在问题
2.1人员整体素质低
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个体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培训提高难度很大,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匮乏,导致大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型乃至苦、脏、累、危险的苦力型职业,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入。
2.2培训效率不高
由于受培训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技能培训的量小、工种少,培训率低,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员外出后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较差,完全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影响劳务收入。2.3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服务平台不健全,致使对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信息、求职登记、跟踪管理、维权等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务工者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盲目外出,导致外出务工者怕劳务信息不可靠、怕工作岗位不稳定、怕劳务收入受影响、怕合法权益没保障。
2.4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较多
外出务工的劳务人员后顾之忧较多,如子女上学不方便,孩子的安全没有保障,老人抚养不周全,承包地抛荒较多,猪、鸡、牛无人管理等。
2.5劳务人员权益保障堪忧
有部分劳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不能及时兑现;一些小企业、工厂及个体私营业主坑骗劳务人员现象时有发生,劳务人员的维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维权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也不能及时解决,往往务工人员由于等不起或拖不起,走极端而出现违法事故,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后果。
2.6缺乏科学规划
工作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数量只下任务不求质量,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定位。对劳务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不充分,对劳务人员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因此发生问题很难解决,且解决的成本很大。
2.7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念陈旧,恋乡、恋家、恋地,甘于现状,不愿外出。
3对策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全区劳务产业经济工作
当作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来抓劳务产业经济工作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虽然劳务转移输出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税收没有直接的影响和好处,但大部分劳务经济的收入返还到家乡和社区,缩小了贫困面,相应地也减少了地方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同时拉动了当地农村和社区的消费市场,间接地增加税收和收入,稳定了社会。劳务转移和输出产业经济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所以全区各级各部门应把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科学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政府的运作风险。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实行产业、行业导向,规范和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特别是鼓励返乡人员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及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并引导做大做强。
3.2高度重视,强化培训,改变和完善劳务产业运行机制
多渠道拓展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方式,提高技术和技能培训的档次,将苦力型劳动力输出向技术性、技能型、智力型劳动力输出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劳务产业格局。因此要积极发展引导性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特别贫困的民工在培训上给予扶持或补贴。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的培训机制,把农村社区劳动力开发转移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社区劳动力就业培训,真正做到面向农民农村社区,开设各种短期、中期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班,培养一批有一定层次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真正提高劳务产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劳务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3.3开拓创新,优化环境,积极鼓励外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
一是对返乡创业人员投资的项目,给予从外引进资金的同样优惠待遇,在贷款、税收、手续等方面给予扶持,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过程的服务,帮助他们返乡创业,兴办企业,特别要加大扶持创办“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为发展“美丽乡村”贡献力量。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打工潮”走向“创业潮”,实现“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带回资本,引回人才,转移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助推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3.4搭建平台,加强引导,促进转移输出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发展劳务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务工人员和创业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动性,引导农民树立敢于离土离乡搞创业、进城入厂变市民的精神;充分发挥区内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市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心以及各中专技术院校就业渠道信息广的优势,定期不定期的举办用工企业招聘会,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就业门路,促进转移输出。要借助“春风行动”“创业带头人巡回宣讲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农民工维权服务活动”等方式,开展集中宣传和服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劳务产业的良好局面。
3.5广辟就业渠道,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新形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机遇,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当前关心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空间。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拓展就业空间。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同时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业,带动劳动力就业。二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就业空间。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产品生产向产前、产后转移,扩大就业容量。三要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就业空间。要认真落实省、市(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要大力实施园区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一批项目的开工与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要大力发展工商、运输、建筑、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保险、公用事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城镇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要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创业和居住。四要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中拓展就业空间。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和带动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劳动力转移空间。要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开办各类旅游、餐饮、运输、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项目,创办编织、铸造、加工、维修等经济实体,扩大劳动力就地向非农转移就业容量。五要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拓展就业空间。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造就一批职业农民。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事技术、信息、市场流通等服务。
作者:卢琴 唐家寿 刘自兴 单位:1.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麒麟区分校 2.曲靖市农广校
劳务产业范文篇4
县委、政府召开全县守业带动就业暨劳务产业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认真总结2010年全县全民守业、劳务输出工作,全面安排安排2011年的工作,动员全县职工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深化认识,再强措施,再鼓实劲,全力推动劳务产业和全民守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先讲两点意见,后面,黄县长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一、对2010年度劳务产业和全民守业工作的基本估价
县劳务产业在区、市党委、政府,2010年。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对特大旱情,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关于发展劳务产业的决策安排,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劳务输出作为全县抗旱减灾、确保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突出有组织输出和技能培训两个重点环节,狠抓政策激励、基地创立、宣传引导、市场培育等工作,使劳务输出在输出总量、收入总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全年共输出各类劳务人员12万人,创收4.8亿元,劳务人员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5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完成专业技能培训5116人,职业资格鉴定3563人,劳务输出在大旱之年切实发挥了铁杆庄稼”优势,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0年,一是加强了宣传引导。全县把宣传引导作为推动发展劳务产业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重新制作了劳务展板,5月27日的全区现场观摩会上,向区、市观摩人员全面展示了县劳务产业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前景展望,得到现场观摩人员的认可和赞扬。县委宣传部牵头举办首届全县十佳优秀务工人员的评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激发了务工人员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外出务工舆论环境。
有力推动了劳务产业市场化进程。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了劳务经纪人培训班和座谈会,二是各乡镇不同水平地发掘了劳务经纪人的潜力。对劳务经纪人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政府与经纪人,经纪人与经纪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组织引领输出作用,推动劳务产业市场化进程。目前,累计发展劳务经纪人1238人,已培训1028人,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引领输出占输出总人数的90%以上。
提高就业能力,三是立足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针对全县劳动力不同文化层次和技能单一的特点,以二、三产业急需的初、中级工为重点,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农民选择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农民工培训项目,近年来,全县共培训架子工、瓦工、钢筋工、电工、电焊工等各类专业技能人才3万多人,通过职业资格鉴定1.2万人,培训人员全部输送到北京、福建、新疆、内蒙、银川等地务工,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大幅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壮大了县技能型人员队伍,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子工、电工、电焊工等劳务品牌。
深化了乡镇与企业对接输出。巩固“四个万人”基地的基础上,四是加大了基地建设力度。去年,重点加大两个千人基地建设,新开辟了深圳1000人以上基地和山东5000人以上基地,加大了天津基地建设和南疆基地开辟。4月对内蒙、陕西等邻省劳务基地进行了考察,并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圆满地完成了夏季邻省输出任务,新开辟了21个劳务新基地,向新开辟基地输出务工人员1万余人,劳务基地累计达292个。各乡(镇)主动积极地深化基地建设,加大与福建、新疆等劳务基地的对接输出,实现了幼稚一批,输出一批”完善了乡镇与企业对接输出模式。
提高了劳务站工作水平。为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等维权服务工作,五是加大了维权服务。已经成立了劳务管理站的福建、新疆、北京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劳务基地建立了工会组织,驻福建、新疆、北京和山东等四个劳务管理站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秋季万人进疆工作中,成立了以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书记和副书记,人事劳动等部门负责人为党委成员的赴疆务工临时党组织,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务工人员路途平安、工作顺利、取得实效,为劳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各劳务站长认真履职尽责,广泛联系,跟踪服务,切实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把全民守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六是全面启动全民守业工作。自去年下半年全民守业工作开展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关于全民守业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劳务三大产业和设施农业、建筑、建材工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着力培育守业主体,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守业指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守业平台,全县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新业、干部创事业、全民创大业”良好氛围。2010年,全县新创办了中、小企业51户,培养了51个小老板,发明了510多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组织开展守业意识培训510人,守业能力培训51人。
2010年我县发展劳务产业和全民守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之。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散乱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劳务人员整体素不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全民守业各项工作刚刚启动,全县人民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氛围不浓,效果不显著等。上述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解决。
二、关于2011年发展劳务产业和开展全民守业工作
要以全民守业工作统领、提升劳务产业。继续实施“大劳务、大输出、大产业”战略,2011年。坚持技能化、规模化、产业化、有序化发展方向,以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为根本,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务工收入为核心,以开辟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全县劳务产业整体水平,实现由“劳务大县”向“劳务强县”转变的目标。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力争输出12万人以上,创收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达1100元以上。专业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职业资格鉴定4000人以上。新发展劳务中介组织20家,累计达到50家;新培育劳务经纪人300名,累计达到1500名,新开辟劳务基地30个,累计达到322个。新创建劳务输出示范乡(镇)3个,劳务输出示范村15个。为实现上述目标,将按照“12345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一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根据去年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1%现实和今年金融危机蔓延对用工需求的影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切实协助广大农民保就业、保增收。这也是落实区、市全民创业、劳务产业大会精神的核心。
结合外乡(镇)劳动力不同文化层次和对接基地情况,二是狠抓“提高务工者素质、提高组织化程度”两个提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节。大力开展岗前引导性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特别是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3月份之前要完成全年各项培训任务的85%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要坚持把有组织输出作为推动劳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组织好市政府春季万人大行动,夏季邻省万人大输出和秋季万人进疆的集中有组织劳务输出,以及临时性的政府有组织输出,确保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通过提高务工者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科学有效地解决务工人员稳定性差这一“症结”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三是做细“输前宣传、输中组织、输后管理”三个环节。各乡镇。加强领导,早安排、早动员、早部署,要及早制定全年组织输出工作方案,完善组织输出手册,确保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配专人管理,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重点,做好输后各项服务工作,做到输得出,稳得住,加大输后管理工作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宣传要突出细致和有效,组织要突出务实和有序,管理要突出教育和维权。
指导劳务局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各乡镇要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四是加强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建设和配合工作。县人劳局要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务产业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高度。有效利用外乡镇的人力资源,做好与用工单位的对接合作工作,各村要对本村各级各类劳动力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信息灵,随时向乡镇汇报输送合适人员,各村民小组要在乡、村指导下,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挖掘劳务输出中的优秀代表,用符合本小组实际的宣传教育方式,组织动员,树立典范,带动后进,教育群众投身劳务输出和守业活动中。
巩固提升“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效果。要依照创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工作要点的要求,细化各项指标,培育合格优秀的示范乡镇、村,充分显示劳务工作示范乡镇、村的典范作用,让示范效应亮点频现,切实巩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效果。二是巩固提升乡镇与用人单位对接协作输出模式效果。各乡镇要继续与福建、新疆兵团、平罗、惠农脱水蔬菜厂等基地建立临时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乡镇与企业对接输出工作。三是巩固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时壮大,素质不时提高的效果。通过两年培育优秀中介组织、经纪人层出不群,但要进一步巩固效果,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巩固提升四个万人基地成果。继续巩固和提升福建、华北、新疆和区内4个万人劳务基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县群众特别是回族群众与新疆人民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广泛的亲情联系的优势,加大与兵团及私营农场的合作,争取扩大输出规模,建立耐久稳定的基地,紧抓鲁宁合作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与山东各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五是巩固提升五项成果。一是通过创建示范乡镇、村活动。向山东输送大批的初高中毕业生,力争在山东形成一个新的万人基地。五是巩固提升劳务站职能不时强化的效果。
全面提升全民守业工作水平。以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工人、三大主导产业带头人、少生快富”户、务工人员回乡守业者等六类群体为主要培育对象,扎实推进全民守业,全面贯彻落实区、市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建立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加强守业基地建设,突出就业岗位开发和守业项目落实,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向主导产业、优势行业投入,形成规模,扩张总量。实现以守业促就业、以守业促增收、以守业促发展,形成全民守业的良好氛围。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富民强县;抓好“两个结合”,六是以六大守业主体为龙头。即:坚持自主守业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和坚持借助外力和挖掘潜力相结合;搭建“三个载体”,即:搭建马铃薯、草畜产业、西芹产业和设施农业建设的载体,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的载体和搭建二、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及“机械服务城”两个守业园区载体;创新“四种环境”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强化守业支撑。年内培育中、小企业60个,新增就业岗位6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劳务产业范文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劳务输出逐渐开展,稳步上升。目前,年输出在7万人左右,个中男性占67%,输出劳力占乡村劳动力资本的41.2%以上,规划曾经不小。我县的劳务输出,始于八十年月中期,至今阅历了四个开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89年以前)。乡村执行家庭承包准则后,乡村劳动力开端摆脱地盘约束,跟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开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充裕劳动力开端了活动转移。因为国度就业政策处理的重点在城镇失业青年,对乡村劳动力活动执行严厉的限制政策,加之我县乡镇企业处于初期开展阶段,乡村劳动力活动转移虽开端打破限制,但首要流向本县乡镇企业,首要特征是离土不离乡,亦有零散涣散的外出务工人员。
(2)加快开展阶段(1990年?1995年)。沿海经济疾速开展,激发全国性的民工潮,国度乡村劳动力活动政策由答应活动向标准活动改变,执行活动就业证卡准则。我县劳动力跨地域转移加快。这一阶段的首要特点是劳务输出初具规划,外出人员多属自觉,缺乏当局指导、治理和效劳。
(3)疾速开展阶段(1996年?2000年)。劳务输出规划不时扩展,转移输出的地区进一步拓宽,劳务收入大幅增进,有组织的输出显示出较好的示范推进效果。当局对劳务输出开端有认识地规划、指导和协调,进行标准治理。但因为此间城镇再就业压力加大,再就业义务深重,当局的指导推进力缺乏,劳务输出的组织、治理和效劳不克不及完全顺应情势开展要求,农人工务工情况较差,权益维护不充沛。
(4)高速开展阶段(2005年今后)。国度执行公道开放的乡村劳动力活动政策,作废各类不合理限制,改善进城务工情况。自治区党委、当局确立开展劳务输出财产计谋,2005年2月县委、当局出台《关于做好劳务输上班作的施行定见》,输出规划创出新高,技艺培训获得增强,输出质量获得提拔,劳务输出的治理及效劳任务收集根本构成,组织化水平有所进步,但劳务输出的劳动力资本开拓培训、农人工社会保证任务有待增强。
二、开展近况
总体规划。全县总生齿39.76万人,乡村劳动力17万人,占乡村总生齿的比重为62.9%。至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到达7.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3.6%,个中男性占85.10%。劳务财产任务也获得了区、市当局及营业部分的充沛一定,先后四次遭到自治区人民当局及吴忠市人民当局的表扬,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5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之一。
职业散布。外出务工人员从事职业首要以简略和反复劳动为主,修建业比重最高(首要从事电工、电焊工、架子工、瓦工、钢筋工等工种)占45%;其次是农业开拓(时节性务工)占33.7%;再次是餐饮效劳和阿语翻译,占13%;其他行业占8.3%。建工、农业开拓、餐饮效劳和阿语翻译三个行业共占外出务工总数的91.7%。外出务工农人在外工夫六个月以上的在80%以上,处在相对不变形态。
任务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大都务工人员经过劳务生意人和劳务中介组织输出,占输出总数的57%;二是活动区域相对集中性。劳务人员固然普及全国各地,然则区内相对集中在生态移民区、地盘开拓、城市建立等范畴,占外出总数的68.92%;区外相对集中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占外出总数的31.08%。近年来,务工触角不时延长,跨国性劳务呈上升趋向,2009年在东南沿海及中东阿拉伯国度从事阿语翻译和环绕阿语翻译从业人员到达了3500人。还在全国各地从事清真餐饮业的有4000余人。
收入状况。外出务工人员中,因为受文明本质、工种技能纯熟水平等要素限制,务工收入全体偏低。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46.27%;年收入在5000元至1万元的占49.76%;年收入在5万以上仅占4.14%。
三、获得的成效
1、劳务生意人步队不时强大,带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有序化、合理化改变。我县的劳务输出在劳务生意人的带动下,正在由曩昔的自觉式输出向组织化、有序化、合理化趋向改变,而且出现出了较好地开展势头。截止2009年,全县劳务生意人到达750人,创立劳务基地30多个,注册劳务财产公司83家。全县经过劳务生意人有组织输出劳务人员到达7.2万人,占输出总数的57%。创收3.69亿元,占总收入的58.9%。劳务生意人马飞龙还联络组织55名农人工赴沙特阿拉伯务工,完成了劳务生意人组织跨国性劳务的跨越。
2、乡村劳动力职业技艺本质进一步获得提拔。以培育用工市场急需的初、中级工为重点,经过订单式培训、跟踪培训、托付培训、校企联办等有用的劳动力培训方法,城乡劳动力技艺本质逐年进步,参加市场就业竞争的才能增强,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走上了有序化、标准化开展的路子,促进“膂力型”向“智力型”改变。截止2009岁尾,各类培训到达5.88万人,个中职业技艺培训1.19万人,经由培训就业率到达90%以上。
3、创立了以“阿语翻译、清真厨师、修建工”为主的一批劳务品牌。经过全力打造以“阿语翻译、清真厨师、修建工”为主的劳务品牌,一局部务工强人经过职业技艺培训和打工理论的磨炼,完成了由“膂力型”向“本能机能型”的转化,仅从事阿语翻译和清真餐饮业的务工人员到达了8000余人。2007年11月,我县作为全区独一的市县参与了全国优异劳务品牌展,“阿语商贸生意人”及“清真餐饮”分获全国优异劳务品牌。
四、存在问题
1、乡村劳动力文明、技艺本质偏低。跟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多元化特点,对技艺型人才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需求添加,纯真膂力型劳力需求削减。而我县文明水平遍及初中文明水平居多,劳动技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招致收入低,就业不不变,活动性大。
2、县乡配套投入才能有限,致使城乡劳动力培训远远不克不及知足实践需求。资金的缺乏仍是障碍当时我县大规划展开就业培训的首要要素。加之,当前没有农人工培训的专用场合,很难顺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
3、局部本能机能部分、乡镇和村(社区)对劳务输出财产培养、指导力度不敷,充裕劳动力收集不健全,信息不畅,社会化效劳和治理程度低,缺乏一条龙式的效劳和治理系统。
4、劳务生意人维护本身正当权益才能差。有些劳务生意人法制观念淡漠,缺乏依法维权认识,发作劳务胶葛时,不克不及很好的以司法为兵器维护本身的正当权益。
5、“留守”人员问题多。在家的以白叟、妇女和儿童居多,务工家庭矛盾日益凸起,打工者与爱人之间的离婚率高,孩子无人带,对后代教育影响较大。
五、对策及建议
1、确立劳务财产优先开展计谋,树立劳务财产培养和运营的理念。注重研讨劳务经济的开展规则,执行一致规划、指点、协谐和搀扶,统筹好城市就业、乡村就业以及乡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财产转移三方面的任务,处置好当地财产劳动力需乞降跨区域劳动力需求的关系、劳务输出数目和质量的关系等,全力减轻因劳务输出给当地乡村财产的开展形成的负面影响,追求劳务经济的可继续开展。
2、在做好劳务输出的还,做好当地财产开展对劳动力的分歧构造和分歧条理需求的规划对接,逐渐加强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的吸引力。在政策的导向上,要积极指导和支撑农人工返乡创业,将返乡创业人员与外来投资者一致看待,执行适度优惠倾斜,优先处理地盘、场合等问题。
3、强化当局效劳本能机能,做好规划和规矩的制订,在政策指导,典型示范,优化情况、供应效劳、跟踪治理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扬积极效果。一是建议国度出台相关政策,将农人工住房归入本地城市廉租房建立规划。二是注重处理农人工后代教育问题。减轻农人担负,作废借读费、择校费之类费用。三是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改善乡村办学前提,进步乡村教育质量,经过兴办寄宿制黉舍,托管中间等方法,处理农人工的后顾之忧。还,指导农人、尤其是春秋较大、从事膂力劳动、文明水平较低的农人工准确看法家庭经济的根底位置、看法其将来的归宿,指导就近当场务工,然后促进劳务经济的可继续开展,促进农人家庭经济的可继续开展。
4、鼓舞和支撑涉农部分、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乡村劳务中介效劳机构,鼓舞机关干部、事业单元任务人员离任、离岗从业,搀扶强人、生意人步队建立,开展集“就业、培训、保证、维权”为一体的实体,指点鼓舞中介组织、培训机构、基地县乡、用人企业四方协作,进步区域劳务协作程度。
5、凸起技艺培训,进步劳动者就业竞争才能。当局应依据就业市场的需乞降转变,请有关专业人员为外出劳务人员进行各类劳动技艺培训和司法常识培训,培训应对峙“三个面向”,即:培训面向市场,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培训基地上向乡村,以乡镇当局地点地为基点,延长到各村社;培训面向农人,充沛应用农闲工夫进行培训,便利群众,注重实效。经过培训使他们把握到劳务方面政策、司法、律例的常识,强化外出务工的技能含量,添加劳务收入,进步自我维护才能,促使他们盲目恪守本地各类政策律例。还,设立劳务输出基金,用于劳务输出基地建立,输出前培训以及处理家庭坚苦人员外出务工的车资。对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本进行整合,完成优势互补,扩能提效。鼓舞和推行“订单式”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特征培训,进步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劳务产业范文篇6
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输出人员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居多。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中,初、高中毕业的未婚男青年占35%,30-50岁的人员占60%。
从输出人员文化结构看,我县劳动力文化层次以初中文化为主,这些人大都集中在16-40岁的青壮年中,占6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较为缺乏。
从输出区域看,分布广且相对集中。据统计,我县劳务人员在市内占20%,省内占40%,省外占40%,省内以市为主,省外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20多个地区,尤以和等地为主。目前在具有稳定的劳务需求关系,是我县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
从输出行业看,第三产业占60%,第二产业占30%,第一产业占10%。从业范围主要有建筑、采矿、运输、加工、餐饮服务、保安、家政服务、产业开发等20多个行业,且大多以体力型为主,以在、等地采矿、采煤的居多,占输出人数的55%
从输出途径看,大多数输出人员以自发外出为主,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外出。到各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大多为初、高中毕业学生,30岁以上的人员很少到职介所求职。
从输出效益看,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对在晋城挖煤民工的调查,一个挖煤工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爆破、开机等专业人员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除去各种费用后,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是在家乡种地收入的10-20倍。在深圳、一些公司工作的普工年纯收入在7000-15000元之间。从效益比较上讲,外出务工投入少,见效快,收益也十分可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既现实又快捷的途径。年全县共输出5.9万人,创收1.7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33%,年全县输出6万人,创收3.14亿,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7%。这充分说明了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响当当的“铁杆庄稼”,是实现灾年不减收的有效措施,起到了解决失业、促进增收、维护稳定的作用。
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从统筹城乡就业的高度出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大就业”格局进行统筹安排和谋划,并将劳务输出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一同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并严格考核,使劳务输出工作做到层层有机构,村村有指标,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体系。
二是能人带动发展。据统计,我县6万多名劳务输出大军中,在外从事采矿的大小“矿老板”、“包工头”有200多人,采矿工达2万多人,占劳务输出人员的55%,而他们的收入要占劳务总收入的85%左右,个人月均净收入都在元以上,规模大、效益高、行业集中。务工人员之所以跟着劳务能人走,一方面是同乡,相互信任,出去后有依靠,工作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劳务能人头脑活,点子多,创业成功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走了出去。劳务能人带动是我县现阶段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
三是协会式劳务优势初显。要发展壮大务工领域,成立一定的协会组织十分必要。和的数百群众在市各大街搞清真食品加工,带动了8000多人就业。月在成立的市创业者协会更为我县劳务输出形式增添了新的亮点,实现了一人办店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是形象化股份制合伙劳务异军突起。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有钱挣,一些劳务能人首先吸纳当地有头脑群众的资金在外开矿办厂,“入股”的群众投入了资金,自然首先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前去务工,促进了当地的劳务输出,这种模式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五是返乡创业弥补了金融危机对劳务产业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创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上了回乡创业之路。大坪镇烤烟种植大户王新平,回乡种植了100多亩烤烟,吸纳当地30多人就业。达仁镇玉泉村的鲁远席,去年回乡成立了县鸿鑫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开发三观庙电站,开工后可带动近200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结子乡宁启德,25年来一直在煤矿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月返乡,他租地2.5亩,加上自己的承包地共计5.5亩,政府无偿为他投资钢管、竹材共计1.8万元,帮他建成9个蔬菜大棚,预计今年蔬菜收入4万元。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不仅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更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我县劳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劳务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组织化输出相对较低,呈“松散”型。据调查统计,200*年全县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仅占输出总量的35%左右,而其余65%则是自发的,在无序的、未经就业培训、随大流式地自发外出靠“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打工,类似“游击队”,组织松散,随意性大,风险较高。
二是输出人员文化素质相对低,呈“苦力”型。全县外出务工群体中,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少,经过培训外出人员比重更小。从业多为采矿、采煤、建筑等劳动风险大、时间长、强度高的工作。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多数从事的是服装加工、电子装配、保安等简单体力劳动或流水线组装,很难学到一技之长,返乡后创业能力较差。
三是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学有所成后,开始在外地发展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回来创业的较少。
四是有些乡镇和部门重视不够,呈“粗放”型。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劳务输出工作极为重视,但个别乡镇领导认为群众对劳务输出积极性很高,把会开好,报表填好就算完成任务。
五是农民工维权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是经费投入不足。我县劳务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几乎占到50%,但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在经费投入上差距十分明显,这对劳务产业的发展在考察、调研、开发、基地建设、维权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
发展劳务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当前劳务产业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实现输出组织基地化、流转有序化、产业主导化,把我县劳务产业做大做强。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输出观念。发展劳务产业,不但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许多外出人员经过打工的磨炼,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学到了一技之长,往往成为勤劳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实践证明,发展劳务产业,输出的是劳动力,带回的是技术和资金,可以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因此,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召开村民大会、劳务信息、请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现实意义,把“劳务产业”炒热、叫响。在城镇,要引导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破除所有制观念,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放下架子,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在农村,要引导广大农村家庭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的守旧观念,引导好广大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进一步破除“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好”的恋家思想和“怕吃苦、怕受累”的懒散思想,树立“好男儿志在四方,吃苦受累方能锻炼成才”的意识。通过广泛地宣传、发动,在全县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在家守靠无能”的氛围,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2、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构建组织健全、城乡统一、功能齐全、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牢牢将劳务输出抓在手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要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机关干部、农村能人以及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信息搜集为一体的农村劳务中介机构,鼓励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基地乡镇三方合作,提高区域劳务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
3、完善组织网络,拓宽输出区域。一是建网络、拓市场。要在县内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县里由劳动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各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各乡镇设立劳务输出办公室,每村有一至两个信息员,负责信息,组织人员。同时,县劳动部门要实现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疏通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渠道,为外出打工者提供容量大、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使发达地区成为我县发展民营经济的“孵化器”。二是要抓调控、促规范。劳动部门要加大调控力度,强化对劳务输出市场管理,坚持劳动中介组织审批制度,严格劳务收费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务工人员的行为,切实做到培训对路、输出可靠、维权确保。三是常联络、通信息。加强与输出地和用工企业以及在外劳务能人的联络,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在信息方式上,除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传单、《劳务信息》外,还要将劳务信息纳入村务公开内容,由各乡镇劳保所和劳务信息员负责及时提供和更新用工信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劳务产业范文篇7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劳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县劳务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劳务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再鼓干劲,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切实增强抓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县劳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基本县情,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劳务机构,整合培训资源,因势利导,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剩余劳动力向县外、省外非农产业输转,使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劳务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去年,全县累计输出劳务8.16万人,创劳务收入3.18亿元,劳务人均收入3916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去年,县上专门成立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18个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站,432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点,县劳务办在兰州、银川、新疆、北京、深圳成立了5个劳务联络处,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上下协调、内外互通、齐抓共管的劳务工作格局。
二是思想认识得到深化,形成了大抓劳务经济的共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目标,全县上下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项目、大产业来抓,先后组织18个乡镇的乡镇长和劳保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赴定西市安定区和陇西县实地考察学习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县劳务输出工作规划》;专门召开了全县加强劳务输出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县劳务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10月份,赢得了全市劳务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全县上下发展劳务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抓劳务产业的共识。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建成了县劳务输出信息网,创办了《劳务》简报,制作的《劳务谱新篇》专题片,先后两次在卫视播出,大力度宣传报道各级抓劳务输出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劳务明星的先进事迹,“要想富、搞劳务”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想劳务、议劳务、争先恐后外出务工成了群众的热门话题和农村的一种新时尚,为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摸清底子,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对全县劳动力资源、富余劳动力资源、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输出带头人情况,从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劳务收入、输出去向、输出规模等方面逐乡、逐户、逐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分类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务输出信息数据库,为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是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摸底登记,并按照谁主管、谁整顿、谁投资、谁管理的思路,通过整合资源,全县共确定了26所培训学校。县劳保局投资10万元,建成了县劳动力培训中心,各乡镇均成立了1-2所培训中心(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劳务人员11200人,其中举办政策法规、务工基本常识等方面的短期培训5850人,进行机电技术、汽车驾驶、烹饪、裁剪、建筑等方面的长期培训4750人。印制下发《劳务工作指南》6500多册,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六是组织赴疆摘棉工作取得了成功,为全年劳务工作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全县把组织赴疆拾花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考验锻炼各级劳务组织和大规模、有组织输出劳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组织动员工作,共落实赴疆摘棉工2100名,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任务,直接经济收入257万元,拾花工人均收入1628元,最高收入达3320元,得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大庄乡农民杜长益带领150名农民工跨出国门到哈萨克斯坦务工,开创了我县农民工跨区域务工创业的先河,成为全县劳务工作的一大亮点。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县各级劳务组织的辛勤工作和劳务输出带头人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输转量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务培训工作滞后,一些乡镇、部门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经费投入较少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务宣传考察、信息传递、组织输转、跟踪服务及建立劳务基地等工作的开展。因此,全县上下一定要正视县情,寻找差距,增强抓劳务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劳务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做好今年的劳务输转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最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劳务工作,对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县劳务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围棋战略”为突破口,以建基地、抓培训为重点,年内力争输出劳务人员8.2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2亿元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达到2.1万人(次)以上,培训城乡劳动力1万人以上,建立新的劳务基地50处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围棋战略”,突出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实施“围棋战略”是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突出劳务经济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以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西北地区大中城市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为目标,多处布点,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大型劳务基地,通过发展一点,带动一片,稳定一处,联系一方,逐步在上述地区形成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基地网络,使“围棋”每落一子,新建基地一处,组织输出一批,稳定就业一批,不断建立长期合作,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厦门”劳务基地,与福建灿坤实业公司合作,组织输出500人以上,年创劳务收入600万元以上。二是建立北京“平顺”劳务基地,与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劳动保障局合作,组织输出4000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2400万元以上。三是继续加强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互利合作,组织季节性大规模劳务输出2000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四是加强同上海、天津、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中介组织的协调联络,多方考察论证,创造条件筹建新的大型劳务基地5处以上,组织输出5000人次以上。五是在六月份左右,对毕业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的大中专学生通过考察、建立基地,组织输出1000人次以上。通过实施“围棋战略”,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分散、盲目输出比例偏大,有组织、有规模输出量小这一突出问题,积极组织县、乡劳务工作人员前往各用工地搜集考察用工信息,建立劳务供求关系,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动员组织规模输出。
(二)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根据我县劳务人员素质状况和国内用工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仍然是现阶段劳务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水平,丰富培训内容,主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动员组织适龄青年到外地有较高资质的技能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引进外地有实力的技校在我县设点办班,方便我县人员参训。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与全国各地用工单位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式培训。要动员城乡青年积极报考国内各大技术培训学校,培养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发挥县内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采取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下乡进村开展巡回培训,突出面向第三产业所需人才的培训,年内力争培训适龄城乡青年1万人次以上。
(三)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劳务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尽快加入中国劳动互联网络,向《中国劳动网》提供县内劳动力资源有关数据,力求在更广阔的层面、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面向全国推介劳务工作和务工人员。同时,要积极争取对“劳务”品牌申请域名注册,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要有重点的对全县18—30周岁的2.88万名适龄城乡青年(含高中生毕业生约1000人、初中毕业生约3000—4000人、大中专院校毕业未分配的城乡青年约600人)建档立卡,进入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对基础数据和相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劳务输出信息网”向全国供求信息。要创造条件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加快筹建“县劳动力市场”,以市场化引导劳务输出,使我县的劳务工作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循环发展路子,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进一步做好赴疆拾花工作。赴疆拾花是农村中年劳动力季节性短期务工挣钱的好项目,去年我们在大规模组织输出上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我们要继续抓好大规模组织输出工作,及早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工作,细化和深化服务措施,多方组织输出,力争组织赴疆拾花工超过2000人以上,收入500万元以上。
(五)全力搞好维权服务工作。加强维权服务,是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县劳动监察部门和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要规范劳动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二要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得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三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对劳动条件差、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订立欺诈合同,违法收取押金等行为的企业,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害。四要建立劳务法律援助制度,县劳保局与司法部门要成立县劳务经济法律援助中心,对农民工因工负伤、致残、死亡得不到合理补助和赔偿而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应施以法律援助。五要将印有维权电话、紧急电话、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手册》,免费发放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宣传劳务品牌。六要定期不定期对我县劳务基地进行回访慰问,与用人单位、输入地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接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对外树立政府重视劳务的形象,吸引更多的用工单位签约,不断做大做强我县劳务产业。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县劳务工作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劳务工作,事关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全县社会稳定大局,全县上下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措施,努力为发展我县劳务产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要建立和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针对我县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全县各级组织要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劳动用工信息制度、转移输出培训制度等。同时在社会保险、权益保障、资金投入、就业指导、求职登记、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方开拓劳务市场。各乡镇要突出发展特色劳务,大力培育主导型劳务产业,形成一批特色劳务乡(镇)、专业村。要因人而宜,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年轻有文化的劳务人员进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为主组织输出。对于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男性劳务人员以省内外建筑、建材、采矿业为主组织输出。对于年龄偏大、没有文化的女性劳务人员以新疆拾花、宁夏捡菜等方面的季节工为主组织输出,努力形成多样化、全方位的劳务工作格局。
劳务产业范文篇8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几年全市劳务经济工作,表彰先进,进一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全面落实。刚才宣读了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表彰在劳务经济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通报了全市发展劳务经济情况。希望大家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
署,认真研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
劳务经济是欠发达地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了我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是农民增收。我市农业人口近28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7%。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10元,增速为24.4%,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粗略算一下帐,我市提出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也就是说需要年均增速8%左右,才能达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而实际情况是,去年和今年风调雨顺,气候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增收幅度较大,以后不确定因素很多,持续增收潜力小,保持较快增长任务艰巨。从农民增收结构上看,我市大多数农民还是靠粮食增产增收,靠粮价上扬和政策增收,靠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这些增收渠道
有一定的风险性、机遇性和局限性,增收的基础不牢固。怎样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从我市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近40万人,劳务总收入20.7亿元,占全市农民总收入的35%,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转移一人,脱贫一家;转移一批,致富一村,只有尽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转移,才能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第二,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存在历史甚久,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等差别巨大,短时间消除这种差别是不可能的。只有采取有重点有阶段、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城乡、工农之间加快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实践证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农民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关于“三农”问题,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大体有四种观点:一是“无解论”,二是“偏向论”,三是“亡农论”,四是“速成论”。不论怎样争论,从目前看,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应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农民离土离乡进城
定居就业,变为了市民;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带回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直接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当前小富置家、大富兴业已成趋势,劳务经济催生一大批“回归工程”。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强市富民”的重要保证。
第三,要从提高农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是的重要意义。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有效方式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与提高农民素质相辅相成,一方面,劳务输出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了就业技能,增强了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学技术、长见识,不仅在实践中感受到外界变化,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而且培养了道德法律意识,掌握了劳动技能,提高了经营能力,实现了成才创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外出务工是一个地方开放开拓、发展富裕、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地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从眼前看解决了增收问题,从长远看学到了本领,提高了技能。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说法,“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如丰宁县的杨
木栅子乡一批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开阔思路,学习技术,积累资本,归乡创业,现在已有5人成为千万富翁,有34人的资产达到500万元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从扩大就业、促进农村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如何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国家今年确定8%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考虑就业,即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一般来讲,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关系,经济发展越快,劳动力需求越大,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但由于技术进步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减弱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和人口压力等因素影响,经济和就业呈现非协调增长,即在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同时,就业不能同步增加。这势必造成就业压力加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并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产生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
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1.7%和58.8%,但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5.5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需安置约1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兼顾经济快速增长与稳定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发展经济和统筹城乡就业的必然选择。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洪峰”中可以发挥很好的“分洪”作用;通过针对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近几年实践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城乡经济增长,又削除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劳务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自我消化能力较弱的状况,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就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外出务工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兼业性、候鸟性的特点,收入不稳定,*劳务品牌不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市劳务输出总量虽然很大,但效益比较低,劳务经济还没有做大做强。为此,我们必须把劳务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树立抓经济必抓劳务经济的意识,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和市场化思路认真研究、深入谋划。当前,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一方面,我市已进入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必然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需求,城镇生活和就业环境不断改善,许多农民都渴望到城镇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与我们相毗邻的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广阔,发展空间巨大,我们依托地缘、人缘优势合理有序向周边城市组织劳务输出,可以说前景看好、大有可为。为此,我们一定要把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劳务输出的社会化服务,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切实保障处于流动就业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务工环境,推动劳务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抓产业提升结构。发展劳务经济要按照提升产业结构、变“劳务输出”为“劳务产业”的思路来抓,使劳务经济实现从培训输出到转移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是要把劳务经济作为重要产业纳入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使其在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标准的产业层次上发展起来。二是要确保发展劳务产业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发展劳务产业给予支持。三是要完善劳务产业结构。重点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中
介组织培育、劳务基地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四是要优化劳务产业的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舆论环境,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准入条件。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类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维护企业依法自主用工,努力形成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第二,抓培训提高素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众多,但高技能人才少,低技能和无技能劳动力富余。据统计,20*年我市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近40万人,具备高技能人才仅占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抓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既是解决富余劳动力的核心问题,也是抓好劳务经济的关键。我市现有职业技校7个,社会力量办学51家,年培训万人左右职业技能培训力量明显不足,目前最首要的任务是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借势发展。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将职业培训中心、职中、农广校、大中专院校等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组建集团化培训网络,建立职业培训协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工岗前培训。同时综合全市各县区分散的信息,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实现全市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共享。二是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培训。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农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学校,解决当前培训基地设施落后、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劳务输出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要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市场有效对接,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四是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要依托培训基地,面向京津市场,广泛开展以计算机、数控机床操作、商业营销、旅游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三,抓输出拓宽市场。我市是北京劳务输出基地,要巩固北京市场,拓展其他市场,坚持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一起抓,内转外输相结合,组织转移求突破。在拓展本地市场上,一是抓住我市矿山采选业、建筑业、公路建设等重点行业发展势头好的有利时机,安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拓展外地市场上,一是巩固老关系,确保输出逐年增加。二是面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拓展转移。要抓住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向国家重点项目地区输出劳动力。三是开拓境外劳务市场,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在提高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上也要抓好三点,即抓信息,抓订单,抓管理。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劳务经纪组织,凡是输出人数达到500
人以上的乡镇和民营机构都可以申办劳务中介组织;要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年底每个县区至少要建立一支30人左右的经纪人队伍;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学校、农村能人的主导作用,成建制带动,有组织输出;要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劳务推介洽谈联谊活动,搭建有序输出平台。今年下半年要在北京召开一次劳务经济推介签约联谊活动。
第四,抓品牌扩大影响。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自己的劳务品牌,在劳务市场上抢占先机,靠品牌占市场,靠品牌增效益。要围绕增强*劳务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人口音纯正,勤劳纯朴,为人正直,很受劳务输入地的欢迎。同时*文化底蕴深厚,要着力挖掘独特的山庄文化资源内涵,打造出“*劳务”品牌,实现由一般化输出向特色品牌化输出。一是以质量打造品牌,确保输出人员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二是以特色打造品牌,整合行业优势,放大行业亮点,形成一县一品、一校一品的格局。三是以规模打造品牌,扶优扶强,把在市场反响好的行业做大做强。四是以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进行强有力的品牌推介,不断扩大影响。
第五,抓服务广泛宣传。要健全信息网络,实现市、县、乡、村信息共享,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快速畅通的信息服务;要不断优化外出务工人员发展创业的环境,建立办证便民制度;要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消除隐性壁垒,改革投资体制,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要建立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解决外出务工农民老人赡养和疾病治疗、学生就读等实际问题。劳务输出基地要组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提供法律援助,调处劳务纠纷,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市已率先在建筑行业推行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要抓好落实。要在输出集中地建立工会组织,做好劳务输出的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劳务经济政策措施,反映劳务经济工作情况,推广劳务经济发展经验,使农民掌握外出务工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要形成劳务经济大合唱,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全力保障劳务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强化指导,搞好服务,要把劳务经济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走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职责。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发展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得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责任机制。各县区、各乡镇也要按承发[20*]16号文件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劳务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调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要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和部门包乡镇村抓劳务经济的制度,分包联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打通转移就业渠道,搞好扶持服务。
第二,强化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包括劳务经济指标在内的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县区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分解到乡镇、有关部门直到行政村和街道社区;市政府已将发展劳务经济指标纳入全市经济调度会议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市委、市政府年终考核县区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县区也要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劳务经济进行考核奖惩。
劳务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商品劳务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要求也更为迫切。规范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它能够自动地促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运行,而对于以市场为配置资源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适当干预经济发展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税收是国家对部分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法定分配,它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工具和为其他财政政策筹资的主要手段。一般说来,现代税收除筹财政资金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三大经济调节功能,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调节收入合理分配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主体税种,税收政策实施的主要工具都是所得税,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税源构成和征管能力等因素,商品劳务税往往成为主体税种,因而其在税收政策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劳务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它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本文拟对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劳务税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一、发展资本积累与商品劳务税
在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增长和在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有着压倒一切的意义,但经济增长要受资本积累规模的约束。因而,如何形成足够的发展资金,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般而论,一国的资本积累有两种来源,一是利用外资,二是动员国内资金,尤其是国内储蓄。国内储蓄包括居民个人储蓄、企业储蓄(税后利润)和政府公共储蓄(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储蓄、投资方面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征税筹集财政资金,增加公共储蓄或政府用于公共投资的集中性财力;二是通过制定鼓励储蓄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和居民个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扩大私人投资。
在发展经济学的税收政策思路中,一国资本积累水平同税收收入水平相关,也和税制结构选择相关。发展中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税制结构,选择什么税作为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看来,首先应服从于扩大和刺激储蓄、促进资本积累的需要。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商品劳务税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税种,对发展资本的筹集发挥主要作用。为此,他们作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商品劳务税的范围主要是指一般销售税、消费税、以及营业税和关税等间接税。从总体上看,这些税收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较高。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愈低,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愈高。据资料显示,在低收入国家,商品劳务税占全部税收总项的比重为41%,而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30.9%,如果将进出口关税并入商品劳务税计算,高收入国家的比重为32.4%,而低收入国家高达71.1%.这表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高的商品劳务税比重相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商品劳务税作为主体税种具有稳定的筹资功能和较低的征管成本,但根据税收效率的分析,它会对经济增长和市场机制产生较大的扭曲效应,这就需要适当提高所得税比重,推行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商品劳务税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的理解,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经营更多的产业,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分布的变化。在一国资源量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
考察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是:初级产业主导→制造业主导→服务业主导。而引起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如同经济发展的动因一样复杂,从外因分析,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特别是税收政策在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商品劳务税来说,它作用的大小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争论颇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作简单探讨。
首先,在讲座经济体制下,商品作价主要采用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价格,商品劳务税在配合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以促进产业结构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低税和高税不能直接形成低价和高价,因而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必将削弱。其次,商品劳务税作为间接税,具有易于转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的税负转嫁机制将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决定了运用商品劳务税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确定性,甚至使政策目标落空。第三,商品劳务税与价格直接关联,其本身会扭曲商品的相对价格,导致消费者剩余损失;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报酬而导致生产者剩余损失。因而最终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第四,商品劳务税还会对产业政策发生扭曲,这突出表现在增值税选型上。以我国为例,在生产型增值税实行统一税率的情况下,加工工业的进税抵扣比重大,税负轻;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进项税抵扣比重轻,税负重。显然,生产型增值税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产业政策相背离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过分强调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应适当弱化。税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节应主要依靠所得税优惠来发挥作用,同时适当发挥商品劳务税的辅助性作用。
三、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与商品劳务税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地区间劳动素质、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地理和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社会性、国民性因素的差异,往往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既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甚至经济落后地区。税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何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及商品劳务税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则值得探讨。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
一般来说,税收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地区总税负水平的轻重,影响本地企业的积累能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税制结构对地区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们重点从第三方面分析商品劳务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财力的强弱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发展中国政府大多选择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税种,这对地方财力有两大好处:第一,这些地区的税源比较充实,税收收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高低影响,有利于保证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增加当地公共积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有利于减轻落后地区企业的负担。因为商品劳务税属于间接税,可转嫁税,这样地方政府可以从中取得稳定、可行的收入,同时又将税款转嫁给购买方,经济落后地区将从中受益。
四、收入合理分配与商品劳务税
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国gnp获得增长,但社会分配状况恶化了,低收入阶层较之过去相对乃至绝对贫困,就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或高增长、低发展的情况。对我国而言,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根据库兹沓茨的“倒u假说”,收入分配不均是一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要从根本上消除,只能以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为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但同时政府并非对之无能为力。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以实现收入均等化为目标的税收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以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所得税、商品劳务税、财产税以及社会保险税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筹资作用。对商品劳务税的调节机制而言,主要是消费税对高收入阶层支付能力的调节。国际通行的商品劳务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一般说来,增值税对各类商品和劳务普遍课征,是中性的,因而增值税不论是由企业负担,还是消费者负担,通常都不具备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消费税则不同,只是对某些特殊消费品课征,是非中性的,收入阶层一部分收入在流通领域里就转化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
从理论上讲,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不象个人所得税那样直接、有效,但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消费税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或许更切合实际。这是因为:(1)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消费税又占相当大比例,往往高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2)征税消费品的选择,一般都是对奢侈品征税或重税、对必需品免税或轻税,这样就把绝大部分税加在高收入阶层身上,因而也具有与所有税相似的累进课税效应。(3)与所得税和财产税相比,消费税税源易控管,逃税难度较大,能够保证政府的分配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同时,由于消费税的非中性特性,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有负面影响,容易产生“超额负担”。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此进行效率与公平、增长与效率的权衡。
五、通货膨胀与商品劳务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困扰着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家政府所追求的重要政策目标。在20世纪末,从1997年起,“有7个经济本(指日本、墨西哥、阿根廷、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香港-引者注)经历了与大萧条极为相似的严重经济衰退”,中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因此,治理通货紧缩又成了很多国家当前的经济任务。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同样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通货紧缩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尽管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或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和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对策、货币政策、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税收政策方面,目标是刺激消费者需求,除开征利息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财产税之外,还要进一步降低商品劳务税中有关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提高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以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税收政策与通货膨胀问题的相关性有三个方面,即税收收入水平、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对商品劳务税来讲,我们重点分析税收收入水平中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税实现的。虽然消费税由于转嫁性,在短期内可能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但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也会抑制需求,从而在较长时期内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消费税的这种反通货膨胀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具有一定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征收一般消费税,二是对部分高消费品征收特别消费税。
劳务产业范文篇10
劳务经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日趋走向成熟。近些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改善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仅仅依赖土地生存的意识逐步淡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从事技术、管理工种的多了,向全国范围转移和国际劳务输出的多了,政府有序组织的多了,长期稳定务工的多了,劳务收入在输入地就地消费的多了。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外出务工农民和用工单位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减少“盲流”,使劳动力转移组织化、有序化。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最近几年间,我国开始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各地正陆续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壁垒,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松动,农民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也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一次全新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使企业获得了招工、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条件。
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劳务输出将有较大的发展。当今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巨大,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各地输出国境以外的劳务剧增,全球已达1亿人。2003年末我国在外各类人员仅52.5万人,与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国数以百万的规模差距很大,我国的国际劳务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成员国进一步向我国开放劳务市场,一些对我国劳动力限入的国家将逐步取消限制,将有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现在,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普通劳务市场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日本、东南亚地区向中东、非洲和拉美发展;高级劳务开始打入欧洲市场,如英国、德国方面的高层次劳务需求明显增加。尤为重要的是,国际劳务市场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为我们向国际劳务市场输出劳动力提供了大好机遇。
当前,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务工人员量多质低和外出务工环境不优的问题。要使农村劳务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要建立起劳务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让农村劳务输出机制发挥长久的作用,以机制自身的运行来产生效益。
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必须从农内改造(即传统农业改造)和农外发展两方面着手。从农内来讲,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农村资源,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发展二、三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扶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从农外来讲,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资源可再生、并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新型产业,既发展经济,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企业壮大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三赢”。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
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劳务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实现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方向转变,更能有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制定农民就业培训规划,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等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就业计划指导范畴。普及义务教育,经济发达县区可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整合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劳务培训。安排专项资金,免费对社会弱势群体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初中级技工为重点进行系统培训,开展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而文化知识要求又不高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并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
相关文章
高校科研劳务费管理问题及对策 2022-02-24 08:41:03
劳务派遣员工择优留转工作分析 2022-03-17 11:11:02
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工作报告 2022-03-12 09:48:07
劳务派遣制度实务分析 2022-05-14 04:16:15
扶贫劳务协作工作方案 2022-04-26 09:24:10
公路施工劳务支出合同管理总结 2022-11-06 09: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