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10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1

3月25日下午,xx镇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在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来自全镇的公民办学校的五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开班典礼上,各公民办校长、德育处主任以及五个中队的全体辅导员都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会场上队旗飘扬,队歌嘹亮,呼号催人奋进,红领巾将每个人的脸衬托地无比生动而充满活力。心中平静不下的心,带着无比的激情,开始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

我们从梁老师的最基本的少先队常识和礼仪学起,到xx老师关于大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等理论常识的培训,每天的课都是排得满满的,学习的知识很多,辅导员们总会早早到达会场,等候培训的开始。鼓号队的技能训练可谓是最有趣的,梁老师生动有趣的培训总会令人感觉到时间的飞逝,时不时引起一阵阵愉悦的笑声。他的语言朴素易懂、风趣活泼,一如他的为人,平易近人而充满无穷的人格魅力。从他讲课的神态、表情和语言中无一不表达了一位老少先队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对少先队工作的热爱,对新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期望。每一天,笑声、掌声充满着培训会场,整个会场真的可以说是欢乐的海洋、求知的乐园。从“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培训”,再到“参观体验”,循序渐进。为期七天半的学习,让每位辅导员都受益匪浅。对于一个对少先队工作很陌生的我而言,真是一次完善自我的好机会。我们学习着,我们快乐着!

4月16日,我们参观了红领巾示范学校——xx市xx中心小学。在旅途中,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一路弥漫着歌声、笑声和掌声,加深了大家的感情。xx中心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杨老师毫不保留地展示了他们学生的少先队工作亮点,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学校少先队各种阵地的建设,并对我们日常的少先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还请了一名优秀的中队辅导员给大家上了一节优秀的中队会。xx中心小学的热情招待以及少先队工作很多出色的方面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参观与交流中收获甚多。

在考核训练阶段,五个中队,又分成了两组进行考核。打鼓的打鼓,打镲的打镲,指挥的指挥,各自选择自己较擅长的一项,组成一个鼓号队。在训练中每个人都认真对待,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所有的队员团结一致,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训练。在合作中增进了感情,同时也体现了大家的团队精神。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2

勿忘初衷,笃定前行

巍巍岳麓,浩浩湘江。今年暑期有幸被学校安排到中南大学参加湖南省2016年度高校辅导员暑期上岗培训班,为期五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到大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从班团文化建设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理论研究到辅导员队伍发展脉络,全方面的阐述了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职业内容定性以及职业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递了他们极其宝贵的工作经验,包括一些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初入辅导员岗位的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也给我们的实际工作解答了不少的困惑。现在就本期培训专题,我作一个概括性的学结,以便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尽其所用。

一、 引导好理想信念这一方向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网络环境让大学生接触了多元化的价值文化,加上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判断能力欠缺,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形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应该善于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环境和更好地澄清事实,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多学历史,多关注时事,尤其是与国家利益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新闻热点,建立他们对国家、对政党的信心和信任,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内心建立一道坚强的防护墙,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可靠接班人。

二、 抓好网络这一阵地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为90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更是他们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他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唾手可得的便利与无忧无虑的娱乐,在爆炸式的信息时代里,大学生因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很容易判断错误、迷失方向,这个时候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抓好网络这一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了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中南大学团委书记胡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目前中南乃至全国共青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平台,分析了当下95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给我们日常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本人也特别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建立了以qq为主阵地、qq空间为重要场所、微信朋友圈、个人微信公众号为辅助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网络话语体系增强关注率和互动性,以期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建设好班团这一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说过,"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党团组织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党团组织与班级活动也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策划出一个学生会喜欢、导向正能量的班级活动也是我上岗一年来的最大困惑。在本次培训中,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建华老师脉络清晰的给我们支了很多绝招,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都有,包括主题教育类、成长辅导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和艺术文化类,但是最后活动的效果却甚微,这主要还是因为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的问题,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往往习惯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进行设计,前期缺乏深入的调研去了解参与者的兴趣特点,对于活动组织团队,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很难保障活动效果的达成。通过刘建华老师的引导,虽然对于以后活动形式的开展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探讨,但是对于活动设计和组织我受益匪浅,要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他们的训练和培养,既可以避免活动开展出现参与者过少的尴尬局面,也可以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必须要注重保障安全,这是一个活动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四、  把握好安全这一底线

安全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工作的底线和重点,确保学生安全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厅维稳办副主任周绍峰、中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吴晓林、机关常委常务副书记陈玉如3位老师分别从高校危机事件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学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不仅有冰冷的学生安全事故数据敲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更有急智的危机事件应对方法和系统的危机处理机制指导我们如何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合理理清责任,如何有效进行舆情控制。通过学习,我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更加注重,尤其目前处于暑假期间,学生会遇到的安全隐患比比皆是,特别是部分在外面打暑假工的学生,交通安全、签约权利维护、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为了能够进一步确保学生的安全,我在放假后的一周时间安排了各班班长对班级同学的去向做了详细的登记,尤其对于在外打暑假工的同学,登记内容包括工作公司名称、所在城市、薪资、工作时间等,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定位到学生所在属地,其次通过与家长加强联系,对于一年来挂科率、违纪率较大的同学进行了家校联系,并通过微信、qq向家长交代了大二学期需要了解的事项,包括开学时间、学费、专业学习介绍、奖助学金、学生管理条例等内容。安全工作应该时时抓、重点抓,多学习案例及优秀的工作方法,确保学生零事故。

五、 发展好自己这一核心

辅导员虽然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我们同时也是自己的人生的主宰者。作为一个辅导员,我们不应只是熟练的日常事务处理着,更应该是专业的思想教育者,要成为一名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教育者,那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观念自觉程度,坚持辅导员的职业操守。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会表达应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这里的表达就包括"立言""立功"两大表达方式(立言即言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立功即绩效表达和实践表达),在言语表达上自问还需要多加强训练,不管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表达技巧上。其次应该注重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即要坚持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练就专业技能,最后就是要信奉"马桶里的水是可以喝的"这一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搪塞、不做作;二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发展脉络,有规划有责任的付出自己的努力。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都高级重视,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工作内容,提高了辅导员这一职位的认同感。而且不仅如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在自我发展、职称晋升上也有了更多的平台和保障,像每年例行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专项课题的评选、名师工作室、特色成长辅导室项目的选拔等都能够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得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辅导员,你不可能做好做优职业能力规定的所有事情,但是你应该做专其中一项内容,目前自己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一个主题为基点,多学习、多积累、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工作环境特点,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专业化特色化长期化。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3

还记得第一堂课上做的一个游戏“穿衣服”。a给b一件衣服,b完全不认识衣服,不知道哪里是领口哪里是袖子...然后a背对着b告诉他该怎么穿上这件衣服。a描述的很好,可是b还是没能正确的穿上衣服。是的,有些事情无论你怎么描述怎么去解释该怎么去做,都比不上你亲自示范一遍。你只要转过身,拿起衣服穿一遍给他看。那么不需要你再多说什么,他一定也可以做得很好的。人都会有模仿心理,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他看到了自己面前有一个楷模,那么他一定会去效仿的。所以,作为一个辅导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我首先是个学生,然后才是个辅导员。只有在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之后才能更好的为同学和老师服务。

模拟第一次班会现场,看到“新生们”那样子刁难辅导员。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人和事都将不会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也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行,如果你没有准备充分那你还去做什么。模拟第一次班级周活动中,老师点评了我们每个组所设计的班级周活动。那让我深深的明白第一次班级周活动是有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要明白新生所需。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去给予,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样的活动同样需要充分的准备的才行。

艾老师说,学生可以分为四种:蜗牛型,青蛙型,刺猬型,狐狸型。作为一个辅导员,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只有对症下药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其次,给对方以尊重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是最起码的尊重。然后,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无论是多么动听的话,如果是站在别人背后说的那给人的感觉也只会是凉飕飕的。而批评一个人更是需要技巧了,要注意场合,注意对方的性格,注意说话语气语调等等。

当许老师问我们是该当辅导员还是做辅导员时,下面一片争论声。其实当辅导员和做辅导员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当”侧重的是引导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事,给他们自己发挥的空间,辅导员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已。“做”侧重的则是亲自行动,有的事情需要辅导员亲自去做别人是无法代劳的。比如和学生谈心。当和做并不矛盾,它们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我们要消除“保姆式”改为传授方式。所以正如老师所说,我们既要当好辅导员,也要做好辅导员,要两者兼得但要把握好度。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培训 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一文中提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加强辅导员培训对于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水平和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辅导员的具体培训需求是科学建构辅导员体系,提高辅导员培训实效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于2011年11月专门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上海松江大学城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辅导员专业背景下的培训需求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支撑。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也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此次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出现直接将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产生影响。

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师资学历有所提高,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较高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47人,约占78.3%;具有本科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11人,18.3%;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2人,约占3%,本科以下学历人数为0.可见,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以前以本科为主的队伍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较专业教师群体而言,学历水平明显薄弱。

2.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匹配度低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39人本科或者研究生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中所带学院的学生专业不匹配,约占58.3%;21人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所带学院的学生专业挂钩,约占.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学生专业匹配度较低。

3.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从事了四年以上辅导员工作的仅占40%;等待机会愿意转岗的比例达到了7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被认可度低、职称晋升困难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归宿感普遍较差,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稳定性较差,流动性比较大。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

1. 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仍旧较高

高校辅导员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等工作,围绕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可谓是工作繁琐、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样的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也将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纳入了辅导员培训的重点。在此次发放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目前非常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业务素质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1%、88%和77%。这样的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对于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总体来看仍旧很高,仍然是辅导员培训的重点。

然而,具体分析这三类基本素质培训需求的比例可以得出,在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方面高校辅导员对业务素质具有了更高的要求,所占比例达到了88%,居于首位。由此看出,辅导员在培训需求方面更加注意与自身工作内容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希望在培训中加大对于专业技能培训、日常学生工作事务处理培训、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训等;在此次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需求的比例仅占51%,较以往辅导员培训需求而言有所降低。这一需求的降低与高校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综合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次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党员辅导员所占比例达到了100%,这说明高校辅导员在上岗之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这一培训需求已经有所降低;高校辅导员对于心理素质培训的需求仍旧比较高,面对目前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普遍认为有必要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培训。

2. 高校辅导员希望改进陈旧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更加注重辅导员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辅导员培训方式上,此次调查问卷设立了“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其他五种方式。在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这五种培训方式的认可度分别为30%、95%、70%、52%、18%。这样的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对于培训中的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方式需求度已经较低,高校辅导员对于“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培训需求已经有所提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培训方式的改进,提高高校辅导员培训方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 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培训需求依旧较高

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即是高校辅导员本科或者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匹配度较低。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这些专业不匹配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很难接触到自己原专业内容。而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相当比例的辅导员仍旧存在着转岗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能将自己原专业有所放弃,必须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自己原专业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此次开放性调查问卷中,所学专业与所带学院专业不匹配的高校辅导员中,占有95%的高校辅导员希望学校应该适当鼓励辅导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参与自身原专业培训,并采取一定的制度措施保障这类辅导员有机会参与自身专业培训;约有5%的高校辅导员对此类培训采取无所谓的态度;0%的高校辅导员反对辅导员参与自身所学专业培训。

4. 高校辅导员更倾向于辅导员培训采取工作时间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

在培训时间的需求方面,此次调查问卷采取了周末培训、寒暑假组班培训、工作时间脱产集中培训和其它四种方式。这四种培训方式所认可的比例分别为10%、12%、75%、3%.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培训时间上的需求非常集中,希望在工作时间采用脱产集中培训方式,他们不希望占用自己更多的私人时间。由于辅导员工作期间事情繁多、琐碎。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在培训期间暂时脱离工作上的大量事务,集中精力进行培训,提高自己的培训效果。

5. 高校辅导员更希望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采取差异化培训方式。

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结构比较复杂。但是他们却都从事着学生工作这一相同的工作。因此,在这种不同的学科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希望培训内容实行差异化,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年限、职位需求、学科背景、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目标等,在同一工作目标的指引下,实行按需施教,实行可选择式培训,让每名辅导员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实现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培训。

二、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辅导员培训覆盖率低。在受调查的高校辅导员中,仅仅只有15%左右的辅导员参加过省级以上相关部门的辅导员培训。绝大数辅导员还停留在参加校级、基地等辅导员培训。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5%的辅导员希望有机会参加部级辅导员培训,他们更加希望接触高级别、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交流。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缺乏针对性。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时间、专业背景、学历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培训内容有不同的需求,按需培训则成为了必然。然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中,辅导员培训基本实行的是统一制,缺乏针对性。这样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辅导员成长的需要,不能有效的激发辅导员培训的热情,使得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影响了辅导员培训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不够优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着师资来源不够广泛,在调查中,有一名辅导员告诉我们“我已经连续三次在辅导员培训时参加了xxx老师的讲座了,我都已经不想再听有关这方面的专题了”,由此可以见看出,培训师资的优化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不断扩大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师资的优化中,不仅仅需要有学术专家,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也可以担任培训师,普通辅导员之间工作直接的交流,相互担任讲师也可以是师资的来源。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改进

高校辅导员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首先要真正弄清辅导员培训的真实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培训,真正弄清楚高校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培训只有细分受训对象,找出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这样的培训才会更有针对性,才能满足辅导员的实际需求,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受训对象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岗位可以将辅导员分为专职辅导员培训和兼职辅导员培训。在专职辅导员中我们一般根据工作的年限又将专职辅导员分为新上岗辅导员和原在岗辅导员。目前,高校的新上岗辅导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这些辅导员往往缺乏的是实际工作知识。他们的培训重点则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相关政策介绍、学生工作基本内容、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技巧等从事学生工作的基础知识培训;而原在岗辅导员由于已经具备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他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实际工作水平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因此,原在岗辅导员的培训则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或者是实际工作需要,展开一些提高实际工作水平的培训;兼职辅导员由于除了学生工作事务以外还有许多自身的工作内容,他们的培训内容则应更多关注实用性,需要对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第二,辅导员培训应该注重个性化需求。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还存在“大锅饭”现象,真正注重辅导员个性化需求的比较少。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必要在对辅导员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真正需求。例如:处于一线学生工作的思政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也许更希望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得自身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更加专业化;而处于一线学生工作的非思政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则更需要一些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得自身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更加灵活;对于学生工作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则更需要学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发展战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只有真正进行调研,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工作群体的培训需求。

四、结语

辅导员培训需求研究是提高辅导员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于辅导员需求研究只有真正深入辅导员群体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按需设训”才能真正研究辅导员培训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辅导员培训的经验,同时进一步对辅导员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科学的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针对辅导员培训的讨论[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05) ;

[2]郭怡萱,胡玉霞. 论“专兼结合”式高校辅导员队伍[j]. 消费导刊. 2008(18);

[3]谢晓娟. 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设计述要[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05) ;

[4]张勇,钟军,袁杨华. 高校新任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05);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职业化

当前,众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围绕如何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展开了许多探讨。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重点应放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的框架内去思考,以“双赢”和“多赢”的理念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一、职业发展与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员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职业发展表现为组织内制度完备、队伍稳定、培训专业、人心凝聚、素质优良,员工能不断得到自我实现。重视职业发展对于组织和员工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职业发展能降低员工流动带来的成本,如果组织帮助员工制订职业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规范管理,奖罚分明,就会降低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队伍的稳定。二是职业发展能在培训、管理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提高生产效率。三是组织重视职业发展的氛围,对员工也有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认为组织把它们看做是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些数字,能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重视职业发展对员工看待他们的工作和雇主的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职业化,学界有多种认识,景素奇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白琰认为:“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学家泰可特·帕森认为职业化应有:正规的训练,高标准的技术,并且能够确保社会责任。综合上述观点,职业化明显地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工作落实的角度看,强调工作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二是从工作者的角度看,强调工作人员要有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由此我们从纵向角度分析,辅导员职业化更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

根据对职业发展和职业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职业发展是实现职业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目标指向。因此,运用职业发展的理念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要让辅导员在岗位上成为专家,在岗位上自我实现,这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意识,有效地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进程。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辅导员已有一定的职业化水平,但从职业发展的视角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既缺乏刚性的制度将辅导员留在岗位上,也缺乏柔性的政策将辅导员吸引在岗位上,在岗人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根据浙江万里学院、浙江林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四所高校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在岗辅导员的平均工作年限在3~4年之间。全国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显示:“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5年。”这说明辅导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岗工作4~5年就已经是“老同志”了,多数辅导员工作2~3年就准备考研或转岗。这种快速流动除了与制度建设不健全有关外,还与传统惯例、舆论氛围有关。如很多高校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都认为辅导员是“过渡性职业”。

(二)岗位职责比较模糊

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等文件,这些文件中多次明确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通过对浙江省10所高校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各高校虽建立了辅导员管理办法,但辅导员主要按照传统惯例开展工作,他们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非本职的工作。同时,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凡与学生有关的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这种职责不清的现状常常使辅导员不知所措,整天忙于事务。

(三)职业素养急需提高

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既年轻又缺乏必要的培训指导。笔者对绍兴地区各高校132名辅导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9.1%的辅导员认为在岗培训相对较少。全国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显示,75.9%的辅导员认为所在学校没有组织在岗培训或偶尔进行在岗培训。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在岗受训程度普遍较低。同时,笔者对绍兴地区高校132名辅导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5.9%的辅导员没有发表过与工作相关的论文,97.7%的辅导员没有获得过校级及以上课题,这充分说明辅导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或者说辅导员的研究能力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辅导员还不是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其职业素养很难满足工作需求。

三、基于职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措施

职业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运用有效的办法,让辅导员成为专家。在职业发展的视野下探讨辅导员职业化,其核心就是要为辅导员搭建好长期在岗发展的平台,通过有效的业务培训、合理的绩效评价,规范的制度体系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毫无顾虑地在岗发展。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业务培训是明确组织目标,统一思路,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第一,确立培训的质量意识。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圣吉认为,人力资源培训正是组织为了提高其成员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种培训也是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重要保证。但是辅导员能否主动参加学习培训,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辅导员是否想要参加业务培训,是否认识到业务培训的必要性,只有在辅导员对业务培训有相当热情的前提下,辅导员才能潜心学习。因此,学校应加大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宣传,引导辅导员在业务培训中增长知识、更新观念;还要保证经费投入,通过一定的形式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二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培训计划的合理性等,如果培训内容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方式不能被辅导员认可、培训计划缺乏可操作性,也会影响辅导员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高校应有选择地选聘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作为培训教师;制定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努力让培训工作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第二,注重培训的路径选择。在调动辅导员培训热情的基础上,学校应紧紧围绕《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培训,一可以结合日常培训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建立诸如辅导员协会等群众组织,结合专题培训开设“辅导员报告会制”,辅导员轮流举行工作报告会,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二可以以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为契机,及时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省教育部门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三可以和其他高校建立交流机制,规定辅导员在短期内在两校间进行交流,架起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人才“立交桥”。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辅导员业务培训,努力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学校应按照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确立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推进工作的理念,划拨专项经费,为辅导员设立专门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校级重点课题,引导辅导员申报课题,定期组织成果交流,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二)健全评价体系,激发职业热情

评价体系是辅导员自我评价的依据,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学校应根据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设计评价体系。

第一,把握评价体系的原则。一是体现公平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考核办法时应充分考虑制度的公平性,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二是体现操作性。对辅导员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量化和定性都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应充分认识这一问题,把握评价的重点和难点,避免考核办法的繁杂,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评价指标。三是讲究组织性。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为主实施,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及各学院共同参与的辅导员考核领导小组。四是注重多样性。将评价工作分为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等形式,采用个人总结、公开述职、学生评价、辅导员互评、组织考核以及座谈会、填写问卷、网上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全面、合理和准确的评价。

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彼特尔和劳勒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要使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上取得较好成绩,第一步是要激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第二步,当人经努力取得绩效时,这绩效又成为对人的激励。此时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报酬。第三步,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人的满意度,满意度又会成为新的激励。如此往复运动,使人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因此,高校在辅导员考核工作结束后,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对工作成效的期待,合理设定激励指标,加大考评结果在职务聘任、津贴发放、各类评比中的使用力度,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可提前晋升及给予相应的津贴报酬、纳入年度优秀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任合同,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

(三)创设多种条件,提升专业水平

综合哥林伍德、班克斯、奥斯汀等学者的观点,可以把专业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8点:(1)长期的专业训练;(2)完善的知识体系;(3)系统的伦理规范;(4)明确的从业标准;(5)严格的资格限制;(6)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7)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8)具有发展成熟的专业组织。对比这些标准,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辅导员职业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职业发展的措施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

第一,应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学校应全面梳理与辅导员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辅导员的选聘、资格认定、聘任、业务培训、考核评价等规定应紧紧围绕辅导员专业提升的主线,将培养和造就专家型辅导员放在各项制度的核心位置,形成培养专家型辅导员的制度体系。同时,应牢固树立辅导员“术有专攻”的培养理念,逐步改变当前辅导员“样样都要干、样样都不精”的不利局面,应根据辅导员的合理意愿、工作水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一定分工,让一部分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使他们成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专家;让一部分持有相关资格证书的辅导员从事相关的专项工作,如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资困助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不断突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在这支队伍中有发展空间,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应有明确的政策倾向。如果说辅导员选择职业化道路是一种内因,那么提供适当的倾斜政策,优化辅导员发展的外部环境,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的信心。学校应逐步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制定和完善辅导员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称体系,成立专门负责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委员会,评审标准能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及以下职务者着重考察工作实绩。规定优秀辅导员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规定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且考核称职者,享受相应行政职级别的经济待遇;规定将辅导员评选比例单列,确保年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辅导员评为校级先进,努力使辅导员在岗位上得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