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2 22:39:38

卫生服务论文

卫生服务论文篇1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拟写论文提纲

卫生服务论文篇2

1.1缺乏有效的管理

管理问题是制约cme发展的一大障碍。大多数chs机构没能根据本社区的现状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制定符合chs发展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对于人员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也未能严格执行,使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作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上海,针对该市卢湾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青浦区、金山区共15所chs中心的252名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发现16.3%的调查对象从未参与cme项目培训,44.4%的人员对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持“基本满意”态度,38.1%“不太满意”,13.5%“不满意”[10]。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加强有效的管理,将cme的完成情况与人员职称聘任、人才的优先培养相挂钩,以及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每年上级部门对学分登记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2培训形式及内容仍不满足需求

目前chs机构主要培训方式有网络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会议等,其中以理论培训为主,技能实践培训为辅,但这样的模式不能满足chs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目前“你讲我听”为特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增加知识,但是否能够真正地应用于社区服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尚待商榷[11]。虽然网络培训省时省力,但普及率低。姚卫光等[12]对广东省chs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发现,chs中心人员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脱产(24.3%)、半脱产集中授课(47.6%)和自学为主(20.4%)的培训模式,课程仍主要为临床诊疗知识,缺乏对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社区健康管理、心理学、人文医学等方面课程的培训。因此进行继续教育需要chs人员真正参与进来,调研他们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征集继续教育选题和形式,积极调动、全体参与对调动chs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1.3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chs服务机构培训经费投入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差的地区投入较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chs机构重视程度是影响cme经费投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cme经费的投入不足,chs机构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参加针对性培训或参加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进修培训的医院、高校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高级别的培训班也主要在大城市举办。

2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cme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13]。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chs管理人员、chs服务人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变“重治病、轻其他”、“医学教育只是复习和补课”等观念,应积极引进高学历人员、改善人员学历结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chs人员参加cme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认真完成cme的chs人员,尤其是仔细完成学习笔记、认真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员,设置专项奖励[14],使chs人员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践行终身医学教育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cme培训,并认真对待,而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

2.2加强机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chs机构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做好学分登记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将机构每年的cme完成情况与政府对机构的投入相挂钩,实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完成较好的社区增加投入,并给予适当奖励。而且还应将社区cme的完成情况作为chs机构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与chs机构领导的待遇相挂钩。同时个人cme完成情况还应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聘任相挂钩,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考核重要指标。此外,还需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保障cme的培训质量,采用笔试、操作、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促进人员掌握各项培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目标[15]。

2.3加大cme经费投入,合理配置培训资源

cme经费来源单一也是造成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经费的投入是cme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主要由chs机构负担,经费有限。因此,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地分配和运用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各社区应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chs发展需求的年度培训计划,有目的、分批次、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学习。根据经费的多寡,安排相应形式的培训学习,如进修、网络培训等。

2.4拓宽cme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卫生服务论文篇3

区财政又拨出专项经费,对业务辐射半径大、硬件设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的38个重点卫生所进行了升级改造,统一配套治疗台、高压灭菌器、清创包、健康教育宣传栏等,使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看病更加方便。截至目前,该区功能齐全的区、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在构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新农合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积极兴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均等化工程

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区卫生局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主要做法:

1.建立建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区卫生局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督导责任制,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平稳发展。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村卫生所(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鉴定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卫生局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督查小组、专业指导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监督管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稳步进行。

2.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基妇股、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各乡镇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按辖区服务人口3/10000的标准配备业务人员,在行政村(居),由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担任本村(居)公共卫生协理员,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

3.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区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基本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小组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绩效考核,每半年一次,考核实行为千分制,850分为优秀,850-700分为合格,低于700分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结算依据。年终评为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前三名的分别给予3至1万元奖励,后三名分别处罚1至3万元。

卫生服务论文篇4

居家护理发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大陆地区的居家护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市都处于对居家护理的探索状态,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家庭护理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目前大陆地区开展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有2种方式: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为患者提供一般常见病的居家护理服务;②通过医院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理服务,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及专科护理指导,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2]。中国港台地区的居家护理服务受国外影响,发展较为完善。中国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居家护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和社区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8]。中国台湾的居家护理是由专业的医师及居家护师构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医疗服务团队,为个体提供合适与阶段性的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继续照顾的患者,长期患病需居家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能在家中进行医疗措施者。在中国香港,有庞大的社工、义务团体作为后盾,保证医院延伸(居家)护理工作的顺利运作[2]。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居家护理的费用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报销范畴。出院后医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时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护理项目没有被覆盖,使得患者选择居家护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级医院尚无居家护理的规范收费项目。居家护理人才缺乏:居家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在我国,居家护理主要由社区护士承担。面对迅速增长的居家护理需求,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居家护理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能力欠缺的问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不信任: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大多数人对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开展。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3.8加大居家护理宣传,增强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介绍居家护理的优势,提高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转变人们的传统健康观念,提高人们的防病、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居家护理更好地发展。

卫生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cs营销理论;营销策略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建设,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却较低。引起这个现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失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着疾病预防控制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公众产品,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产品。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属性,因此适用于“营销”。本文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定义为政府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广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将“营销”理念代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的缺陷。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问题分析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质量,也要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对象发生了错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上班期间的白天,这就将大部分的工作人群排除在外。目前,劳累过度或者压力过大是工作人群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为工作人群预防疾病的防线。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宣传过程中,参与对象大多数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健康意识的原因,宣传的效果会受到限制,很难通过老年人进行宣传效果的传递。第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方式落后,宣传效果不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地方的卫计委下设宣传处,但是并没有明确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职能。另外,网站宣传的数量较少,通常以新闻的形式,呈现出“宣传轨迹”,并没有进行网站实际内容宣传。最后,由于宣传对象的错位,导致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差。第三,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过程中,宣传理念较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宣传人员的意识不够强烈。在宣传过程中,宣传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导致一些专业医疗卫生问题会难以回答。另外,在宣传过程中,大多是问答形式,缺乏主动介绍和引导的行为,造成宣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沟通成本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多部门合作宣传却难以实现。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提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的设计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根据4cs营销理论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设计。4cs营销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营销要素的组合,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设计依据。根据4cs营销理论,本文设计了四个基本公共服务营销因素,分别为公众需求、服务成本、服务便利和公众沟通。第一,明确公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公众的需求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把握公众的动态需求。明确公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动态需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研,特别是要注重调研的时间和方式。调研时间和方式的科学性能够保证调研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完善公众的健康档案。在完善公众健康档案时,要注重线上档案和线下档案的配合。将公众的一切医疗相关信息进行收录,以便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第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营销需要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考虑公众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问题。国家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是仍然公众仍然需要为一些潜在的成本买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时,由于时间和方式的错位,大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这种时间成本,因而参与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时,大多数人也需要承担一些时间和物质成本,如集中性的疫苗接种,公众需要长时间的排队和等待。因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要降低潜在成本。第三,为公众提供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便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公众是否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积极意愿与基本公共服务享受过程是否便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必须注重获取信息便利、提供反馈便利。一方面,使公众获取信息便利,相关部门应该在信息公开化时借助多种平台和工具,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另一方面,使公众反馈便利,相关部门应该保证网站反馈、电话反馈、部门反馈等渠道的畅通,保证公众的意见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反馈到责任部门。第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公众的沟通应该贯穿全过程,前期、中期和后期。首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前期,应该与公众进行前期沟通,明确公众的需求,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其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需要与公众保持沟通,了解公众对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最后,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后期,应该对公众进行追踪,与其进行事后沟通,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产生的效果及公众的感受。

三、结语

本文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率低出发,分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引入“4cs营销理论”,旨在改变公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增强公众认同感,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通过调研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存在着宣传对象错位、宣传方式落后和宣传理念薄弱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4cs营销理论,设计了公众需求、服务成本、服务便利和公众沟通四大因素组合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

作者:黄杜娟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欣欣.基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状调查及实施效果分析——以滨州市无棣县为例[d].青岛大学,2013.

[2]张良,冯书青.浅谈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30):270-271.

[3]应亚珍.政府责任是公益性基本保证[j].2009.

卫生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城乡差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

(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性质。非竞争性使消费者对公共产品总是有扩大消费的倾向,非排他性则容易产生 “搭便车”现象,并且公共产品的投资成本大,个人和企业也没有承担如此雄厚资金成本的能力,因此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向全体社会公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以服务为形式的公共产品。

(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从政府供给论到多中心供给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供给论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提出公共产品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多中心供给论则基于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必须与企业、公共组织共同承担公共服务。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无论其身份、职业、年龄、社会地位,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不是指“平均化”,而是力求每个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达到最基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标准。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通过对“软件”、“硬件”两方面,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投入两项指标,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一)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最近五年间,城市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由2008年的6.68人增长到2012年的8.55人,而农村则由2.80人增长到3.41人,城市与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差距明显,大多数卫生人员流向了城市。同时,在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绝对数量上,2012年城市地区分别是3.19人和3.65人,而农村地区则分别只有1.40人和1.09人,城市所拥有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几乎是农村的两到三倍。城乡之间的卫生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呈现出非均等化状态。

(二)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现状。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城乡差异我们可以选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分析。依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农村的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只有3.11张,而城市拥有6.88张,比农村的两倍还多。与此同时,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在2008年仅有0.96张,到了2012年也才1.24张。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逐渐拉开与城市的差距,加剧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非均等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通过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无论是从卫生技术人员还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都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投入流向了城市地区,而农村的卫生资源投入的很少,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尤为明显。

(二)城乡医疗卫生筹资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在公共卫生筹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财政资源相对较少,农村的医疗筹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城乡医疗卫生筹资水平上的差距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把进城务工人员排除在外,进城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员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也相对较低。

四、促进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一)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在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上,加强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卫生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全力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

(二)合理分布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政府应依据各地区的公共卫生需求来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对于人口密集、需求量大的城市地区,提高卫生资源的供给数量。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农村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就要合理地整合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三)完善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基层政府的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省级政府要根据市县政府的经济状况,加大对市县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落实好省直管县的政策,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直接落实到县一级,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四)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支付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经济,设法为农民创收。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支付能力,既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也要适当对农村居民进行救助,减轻农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dennis c. mueller. public choic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陈昌盛,蔡跃洲等.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解奎.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马海涛,姜爱华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卫生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问题;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怎样解决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卫生管理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笔者就如何处理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导向问题 自2005年国家宣布医疗改革失败后,社会上各 媒体掀起一系列的医改大讨论。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相续出台系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都市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通过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机构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以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通过实际调查,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这 新生事物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其原因有:(1)由于医改失败后许 老百姓对医院形成一种恐惧心理,认为医院都是不值得信任的;(2)媒体上经常曝光各种医疗纠纷,甚至有一些无职业道德的记者与发生医疗纠纷的家属联合炒作医院,出现“医疗市场”的大环境不好;(3)媒体对社区卫生服务正面宣传太少,老百姓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是什么样的机构;(4)药品挂网采购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价较高,老百姓看病用药的费用不但没降,反而有升;(5)开展医疗举证倒置后,医务人员为保护自己,该不该做的检查都上,无形中增添了老百姓的负担;(6)各大城市应势而生的“医闹”严重扰乱医院及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环境。

1.2 社区机构的问题 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以下几类:(1)由知名医院(如三甲医院)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在外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类因其医院的知名度和工作人员的技术力量,很容易被社区居民接受,信任度也由之升高。(2)二甲医院或工矿职工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从硬件到人员配置、技术力量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只是在公共卫生这一块相对较差,短期内将公共卫生这块做起来,很快就会取得老百姓的信任。(3)由乡镇卫生院或区级一级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比例较大,他们的公共卫生工作相对扎实,但由于长期处于基层,基本医疗技术无法与前两类比,老百姓的信任度相对较差。(4)民营医院增挂,这一类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也是将此类工作作为宣传自身的一种载体。因此,老百姓对这类的信任度最低。

1.3 设施设备的问题 由于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原综合医院转型或举办的,开展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设备、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仍是租用的民间房,人员工资仍是自收自支,政府的投入不足,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2 对策探讨

2.1 建立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规范业务考核与管理。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业务方面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工作进行统一督导、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保证服务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社区卫生服机构都能为各社区居民提供统一、有效、全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

2.2 培养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合理调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连续性。

在现有人员专业技术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要求和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比例,通过在人员拥挤的大医院调配、招聘大学毕业生等途径,充实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并加强全科医疗和护理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社会力量办站的工作人员在晋职、聘用管理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措施,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具专业性,又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

2.3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机构建设与宣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群众的信任度,推动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与医院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为居民提供上门的主动服务,是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转变群众观念,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这是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必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让群众真正懂得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惠民政策,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增强群众的信任度,变“医生上门、不值一文”为“医生上门、群众欢迎”,与广大居民建立起双向的、伙伴式的契约关系,群众就会积极配合、主动接受服务,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的。

2.4 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如奖励工资、晋职优先条件、下社区补助津贴等,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稳定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持久开展。

2.5 加强职工培训教育,转变思想道德观念。

卫生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 农村医学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curriculum setting of rur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and capacity training

wu wei[1], zou qing[2], zeng jing[3]

([1]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nanchang blood st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purpose practical train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rimary health professionals. method according to rural medical training goal, the teaching about the issues in depth. result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e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humanities.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hould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and suitability,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discussion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国,实现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关键在于农村。而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而现有的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多数尚未接受系统及正规的医学教育,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尚不足,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卫生服务论文篇9

关键词 英国 nhs 医疗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policies on nhs

b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n 21st century

guo you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britain is the first country that carry out a universal free health serv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government in 21 century, nhs is also under the prcedure of constant reform. this article try to argu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ritish health reform and the inspire for china's health reform.these argument will under the instructions of study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policies on nhs b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n 21 century.

key wordsbritain; nhs; health reform

医疗保障是指通过提供药品、护理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服务,预防、治疗和和处理疾病,以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英国作为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其医疗保健体制从1948年起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随着英国政坛更替和我国医疗保健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世纪以来研究英国nhs的学者越来越多。

1 hns的起源、核心与理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就开始考虑如何建立战后新秩序的问题。作为设想之一,1944年他们提出了建立国家卫生制度的口号和建议,其核心思想是:(1)应对每个人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2)卫生服务经费应该全部或大部分从国家税收中支出;(3)卫生服务体系应有初级服务、社区服务和专科服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初级卫生服务由全科医生提供,社区服务由当地政府组织提供,专科服务有国有医院提供。1948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国家卫生服务法》,宣布建立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简称nhs)。这一制度的服务范围很广,从紧急事故救护到婴儿接生再到残疾人护理,几乎无所不包。1964年,英国对《国家卫生服务法》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nhs的宗旨是根据病人的需求提供服务并确保人人享有免费的医疗服务。

nhs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固政权,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型的国家保障制度。另外,二战后期凯恩斯主义盛行,而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国家干预。它认为市场是不完善的,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消除市场失灵的问题。

2 21世纪以来对于nhs的研究

进入了21世纪,随着英国政局的变动,nhs进行了多次改革。而对于nhs的研究也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而扩展。主要研究论文见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起源及几次重大改革》、①《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借鉴》、②《英国的保健服务及其规制体制》、③《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改革对我国的启示》、④《nhs及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⑤

这一时期的论文对于nhs的研究开始出现多种研究趋势,有文章将划分为几个时间段来研究,有的文章按照进入21世纪历届政府对nhs改革为分界,还有研究nhs对于我国的启示或者借鉴。

2.1 21世纪以来的历届政府改革

(1)布莱尔政府时期。对于保守党执政时期针对nhs效率低下和经费来源的问题进行的改革,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改革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和减轻国家负担,改革使得nhs这种不公平性开始增长。

孟进、陶飞飞在《nhs及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提出,布莱尔政府的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2000年颁布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计划:关于参政投入和改革的计划》为标志,旨在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二阶段是以2005年颁布的《英国医疗卫生改革:深化改革和未来计划》为标志,规划了下一个五年的改革计划:一是需方改革;二是供方改革;三是业务改革;四是管理体系改革。”

(2)布朗政府时期。孟进、陶飞飞在《nhs及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中写道:布朗在位三年,对于nhs主要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08年6月颁布《高质量的全民医疗保健:nhs的下一阶段改革展望》为标志,总结了前十年的展望成果并规划了后十年的发展路线。第二阶段就是缩短了患者就医等待时间。其主要措施就是设定患者最长就医等待时间。

(3)卡梅伦政府时期。孟进、陶飞飞在《nhs及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中提到:“随着自由和保守党联合政府的成立,nhs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nhs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nhs多数员工即将退休,老一代卫生人员的良好技术如何转移给下一代;新技术对于行业的冲击;服务人口生活方式的改变、服务需求的提高;金融危机以及经费削减对于nhs的影响。

2.2 整体时间段研究

马伟宁在《英国国家卫生制度及其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把nhs自诞生之日起至2009年,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

(1)1948-1989年:nhs建立及改良时期。1948年的《国家卫生服务法》标志着英国正式以国家为主题建立覆盖全民的卫生制度。直到今天,英格兰卫生部网站上仍明确表示nhs遵循的原则自1948年以来,从未改变:卫生服务要尽量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不是依据其支付能力;提供的医疗服务应该属于可支付的范围或者甚至免费。

(2)1989年-1997年:内部化市场改革。1989~1997年,nhs体系内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为了克服效率低下等问题,引入了内部化市场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卫生服务绩效,使得“钱跟着病人走”。其假设是如果一个全科医生的服务好,能吸引到的病人数量就多;通过寻求质优价廉的医院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基金持有者就能将结余的预算放入自己的口袋。

(3)1997年-2009年:现代化的合作式发展。1997年上台的布莱尔政府认为卫生服务绩效的提高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涉及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因此政府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规划设计、建立合作和伙伴式的工作关系上,强调分权管理。

2.3 对于我国的启示

胡玲在《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及启示》一文中阐述了nhs改革对于我国医疗改革的启示:(1)坚持公平的理念。(2)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3)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4)严格转诊制度,把好医疗费用关。(5)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实现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

而关昕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也总结了nhs改革对于我国的启示:(1)改革都是以病人为中心,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2)改革更加侧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满足病人的需求;(3)改革是延续性的,后续的改革是对以前改革的修缮和补充。

回顾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于nhs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已经基本固定化:nhs起源,对于之前改革的论述,对于我国的借鉴或启示。但这并不是说对于nhs研究的意义已经不大了,随着卡梅伦政府的nhs改革的开始和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对于nhs的研究将会出现一片新的空白领域。

注释

①汤晓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01(4).

②李莉,刘志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改革与战略,2006(9).

③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李洪雷.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年会.2008年年会.

卫生服务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央苏区 卫生文化 医患关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29-01

中央苏区卫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央苏区区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是苏区军民共同认同并遵循的卫生观念、卫生意识、卫生思维模式、卫生价值体系和卫生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中“忠诚医业、勇于奉献,服务军民、一心赴救,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实事求是、自力更生”是中央苏区卫生文化的灵魂。[1]

一、中央苏区卫生文化

(一)奠定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基础

中央苏区卫生文化是中央苏区时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卫生文化的革命性改造和对西方卫生文化的重塑,是中国传统医德和革命医德的交汇和升华,既体现了“仁爱救人”的传统卫生文化核心,又体现了“革命的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学道德。其所表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宗旨,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具有统摄、整合、平衡和引导的作用。

(二)是和谐医患关系的精神支柱

为了解决老百姓生疮害病的问题,我党将疾病卫生问题纳入执政的视野,以将疾病作为“仇敌”而予以高度重视,“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他们利益,是和他们呼吸相同的,由此获得了广大军民真心实意的爱戴,无形之中强化了‘革命战争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2]可见,中国共产党彰显的医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光辉的典范和生动体现,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认同的标志,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红色卫生文化,传承红医精神

(一)可以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宗旨意识

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现出来的“服务军民、一心赴救”的医德精神,是苏区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体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指明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可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疗卫生事业顺利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央苏区医务工作者“忠诚医业、勇于奉献”的精神,体现他们对患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央苏区红色卫生文化有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医德价值认同,提高他们医学道德素养,增强使命意识,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三、以红医精神为价值导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赣州市“还存在卫生事业发展不足,人才缺乏,乡(镇)卫生室建设脆弱等问题。”[3]通过对赣州市医德医风的现状调查发现,赣州市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仍在不同程度存在。

(一)深挖中央苏区卫生文化内涵

中央苏区卫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集中表达,革命精神和医学道德精神是中央苏区卫生文化的内核,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本源性素材。它能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广大医务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把各种力量汇聚到服务群众和发展医学的目标上来,自觉地将医学道德精神贯穿于服务群众健康的活动中。

(二)传承中央苏区卫生文化“忠诚医业、勇于奉献,服务军民、一心赴救的服务精神”

医务工作者要树立服务群众的价值观,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强调服务的“人性化”。医院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质量为核心,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传承中央苏区卫生文化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

可以通过打造体验式实践教育平台,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切实体味和感受红色经典。通过学习红医模范,开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伦理道德教育。

四、结语

总之,中央苏区卫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卫生文化和苏维埃革命卫生文化高度糅合的产物,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文化源泉。传承弘扬中央苏区卫生文化,需要深挖其精神群,夯实中央苏区卫生文化的理论基础。赣州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需充分利用地处原中央苏区,红色卫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宣传红色卫生文化,并在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和医疗实践中,开展“服务精神”和“革命伦理”的教育,为和谐医院关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善玖,刘薇.试论中央苏区医学道德的基本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