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00:20:51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1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2
关键词:生活化 思品课教学 初探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德性成长生活发展的序列,以及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身发展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实施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内涵,组织开展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即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内容与形式,活化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追求向正、向善、向美的生活。一方面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摒弃过去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条、空洞、无趣,打破过去背文本、考文本的评价体系,建构鲜活灵动的思想品德教学与评价体系。避免过去思想品德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追求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在实施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时会出现一对矛盾,即学生生活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与社会生活主流价值观引导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实施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1.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生活是复杂的,德性成长是复杂的。学生所经历和学习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生活内容,既有知识的科学性,也有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所表现的发展性、复杂性。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时,既要注意知识的整合,又要关注学生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反映,重视知识的科学发展与学生的变化成长。力争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不同阶段的生活,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性、成长性,不能为统一而机械相加、简单拼凑,导致教学形式远离学生心身发展特点和生活变化。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闪现在在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每个学期;从小学刚进初中的学生与临近初中毕业的学生无论在生理与心理、智商与情商发展方面都不尽相同。
2.传承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我们在重视从生活传承学科知识时,我们还要通过鲜活的生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成建构新的自主价值观。不能死教书、说空话。
3.生活性与德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生活教育人。我们要使学生真正体悟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用生活教育自己,用德育引导生活。
最后,在实践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时,需重视两方面的建设:
一、探究开发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
1.用好教材文本中生活化资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行教材文本的知识内容时时处处闪现着学生的成长生活和生活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与家长、同学、朋友、教师正确交往?如何调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应对考试?如何做网络的主人,学会正确使用网络?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知识内容无不与学生生活相关。打开教材文本,这些生活资源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学生在体验这些生活片断时,探究知识的生成,价值观的建构。用好这些教材文本中生活化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2.用好学生熟知的生活化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看法、观点拓展了教材文本的外延,补充了教材文本少有的鲜活性。如:我和家长、同学、朋友、教师的交往之道;我调控情绪的方法;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事例;我知道的自强不息的先进人物事迹;我知道的孝敬老人的故事等等。我知道的与教材文本内容的诗词图画等等。每当学生讨论举例时,学生都会脱口而出,信手拣来,课堂气氛也随之“热闹”起来。课堂的“开放性”也随之体现。
3.用好社会中新鲜的生活化资源。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时代性。新鲜的生活资源最易引导学生建构文本知识,生成主流价值观。如:党和国家、人民战胜汶川地震生活图文、音像资源,学生观赏后,会油然生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会自然表达援助他人的传统美德;再如:学生看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他们会感到祖国的伟大,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学生看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标牌,会联想到低碳生活等等。
二、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式
1.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选择适应学生特点、文本知识传授的形式。如:网络链接体验、小组讨论、观点辩论、参观调查、图文展示、演讲表演、案例分析、诗文欣赏、访问讲座等等。这些教学形式一要满足学生喜闻乐见,不能曲高和寡或一味附和学生;二要贴切课标文本。慎记:形式为内容服务。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76-01
新课标实施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发生了改革,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转变思维,进而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提高了。
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减弱了。比如,新课标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另外,新课标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把握好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激活思维。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比如,我们可能进一步提升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份量。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不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从而进行情景教学。而情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培养兴趣,吸引学生。一个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作为一名新课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第一堂课特别重要,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除了上好第一堂课外,对学生的平时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如我在平时讲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做一些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事情,让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3、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但是新课标实施以后,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实际教学,又不脱离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在课堂上还要多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道德小品表演 教学法 有效性
“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在进行道德相关章节教学时所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自主地创作、排练、表演道德小品,并从中受到道德教育,将课本上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它可弱化甚至消除学生在道德说教和灌输中的抗拒心理,增强道德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很大意义。
一、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的意义
(一)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机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而道德认识作为认识的一种,同样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中,实践主体会积极主动地甚至细心谨慎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价值关系,自我理解道德的意义,产生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道德因此成为一种自律而非他律的行为。所以“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是一种精神实践或实践的精神,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最终途径和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1]
根据道德与实践的关系,道德教育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道德条文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过程。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道德的意义,形成道德自律。
(二)为学生构建有效的交往协作平台。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责任的发生过程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转变过程。客观责任属于他律,主观责任属于自律。而道德责任由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由他律向自律不断转化的机制就是“交往协作”。皮亚杰认为,通过交往协作“个人把他自己个人的动机和所有人所采纳的规则加以比较,他就被引导去客观地判断别人(包括成人)的行动与命令。从这个时候起,单方面的尊重便减弱了,个人的判断便开始了,在这样的后果中,协作既压制了自我中心状态,又压制了道德实在论,因此便达到了规则的内在性。一个新的道德就跟着纯义务的道德之后出现了”。[2]也就是说,交往协作让人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应有关系及人在社会中应有之地位;获得更多的机会比照观点、开展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会理解别人,并为别人所理解,在相互尊重和移情式换位思考中实现道德规则的真正理解与内化,产生道德意识和责任。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道德教育教学要从单纯讲授转变为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可以有效地模拟社会交往活动,创设各种交往协作情境,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三)有效地为学生开辟社会认知的途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发展体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而道德判断又以认知为基础,包括逻辑认知(或叫做逻辑思维、智力)和社会认知,其中逻辑认知是一定道德判断发展的前提,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实际上已从基本认知能力方面决定了道德判断发展可能达到的阶段的上限;但一个人达到某种智力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其道德判断也达到了相应水平,因为“一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激励是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影响道德判断发展的另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3]科尔伯格称其为角色扮演机会,认为它属于社会认知范畴,是逻辑发展阶段与道德发展阶段间的桥梁。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发展受教育者的逻辑认知即智力,更要让他以各种角色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科尔伯格还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把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根据这个理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第三水平的阶段5和阶段6。这个阶段学生的逻辑认知即智力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已经能够从社会契约和普遍伦理原则的角度认识道德责任。由于他们一直过着校园生活,社会认知水平较低,道德教育教学急需填补这一欠缺,因而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认知的机会。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地模拟和设计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认识和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使道德判断发展到应有的水平和阶段。
二、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弱化的原因
目前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在很多高校道德教育教学中已被经常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这种教学法的有效性弱化。
(一)教师没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发动者、组织者,他们的主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的强弱。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误解,以为实践教学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开展某种活动。因而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他们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就不再过问了,结果学生得不到督促,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热情渐渐消失,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或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完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其他诸如学工部、校党团组织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没必要进行配合。结果,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由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在学生进行道德小品创作、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全程陪同,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关心、鼓励和服务不到位,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落,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没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德实践教学尤其如此。因为一个人道德责任的形成需要他在实践活动中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不在自由和自主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责任仍然是他律性的客观责任。正所谓“如果没有自主的判断,行为也就无道德可言”。[4]
有些教师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时,从道德小品的选题、创作、排练到表演,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或机械性地对学生进行操练,不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的机会,造成学生兴趣不高,甚至与教师关系紧张,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小品表演没能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道德教育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5]同理,校园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道德塑造作用,创建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对强化道德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就是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内的校园文化环境,其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环境是包括诸如学校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在内的制度文化环境和诸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内的观念文化环境。所以,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把其中的优秀成分添加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中,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强化道德小品的教育作用。
有些学校的教师仅仅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班级表演道德小品,没有把一些优秀的小品表演在全校推广,没有将道德小品表演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致使小品表演的道德教育作用随着班级表演的结束而逐渐消失,弱化了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6]有些学校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时,没有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考核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工作量无法计算,工作质量无法衡量,干好干差一个样;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和在道德小品创作、排练、表演中的贡献得不到科学的体现,优不奖,差不罚。结果,教师将道德小品表演的任务布置了事,学生象征性地活动一下结束,对道德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实效性较低。
三、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能够统领高校思政教育各方力量的领导体制。高校道德教育是由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和党团组织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实施同样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完成。因此要建立一个能够统领高校思政教育各方力量的领导体制,为学生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最好是将高校学工部和团委等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门纳入“思政课教学部门”管辖领导,因为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让一个校领导(如书记或副书记等)统一分管所有思政教育部门,由他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部门、校团委、学工部等相互沟通,共同制定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各种规范,并组织开展活动。
(二)综合利用高校道德教育力量。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细则,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会和团委及各系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小品表演活动中的职责、任务,使全校从事思政教育的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其中思政课主讲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确定道德小品的选题范围,向学生提出原则性的指导和具体要求,并首先在思政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其他教育工作者起协助作用。因为思政课是我国高校必修课程,覆盖所有在校大学生,课程本身蕴含丰富而系统的道德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一般接受过专业训练,对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解;道德小品表演形式的实践教学也是为了配合思政课程中的相关理论教学而实施的,所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他教育人员难以比拟和取代的。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道德小品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弄清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与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在与其他部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研讨之后,确定道德小品的最佳选题范围。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在班级向学生提出道德小品创作和表演的各项要求之后,要和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工作人员一起,按照分工和职责指导和帮助学生创作、排练和表演,及时解决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和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再次,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小品表演活动时,除了原则性的错误应予以强行纠正外,其余的所谓“指导”就是协助学生、服务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己负责。最后,要利用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设计一套公平公正的选拔、竞赛和奖励机制,把优秀的道德小品推荐到各系部参加比赛,各系部比赛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
(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道德小品表演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成分添加到校园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例如将道德小品表演中那些好的剧本、图片、视频和先进人物的介绍等,添加到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中;把活动中好的经验、做法、程序等加以制度化、纪律化,添加到校园制度文化中;把道德小品中反映出的一些道德观念加以倡导,落实到师生的观念和行动中,优化校园观念文化环境。由此创造一个领导和教师作风正派、管理严格、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一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环境;一个助人为乐、互谅互让、爱护环境的生活环境等。以此促使学生在道德小品表演中接受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力量持久化。
(五)严格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评价他们在活动中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二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他们在道德小品表演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贡献,并将他们参与活动的情况与他们的思政课期末成绩挂钩,可按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只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严格了,才能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出现。为此,思政教学部要与各相关部门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师生参加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并畅通包括意见箱、网络、座谈会等在内的各种信息搜集和反馈渠道,使师生在活动中的出勤、指导、服务、排练、表演等情况都能及时得到反馈,根据搜集的信息,对照评价标准,对参与活动的师生进行评价,对优秀者予以表彰。
道德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现实性很强的教育,迫切要求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渗透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的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道德教育教学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由说教向渗透转变,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抽象向生动转变,能够促进道德教学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信仰体系向行为习惯转化。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增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文静.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及其教育意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124-127.
[2][瑞士]皮亚杰.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78-479.
[3]张治忠,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71-75.
[4][美]弗莱德·r.多尔迈.万俊人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5]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2(5):146-151.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5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对于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出了一点自己想法与经验。
一、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提高了
新课标颁布以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减弱了。比如,新课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另外,新课标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
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把握好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颁布后的教学方法
1.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比如,我们可能进一步提升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份量。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不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从而进行情景教学。而情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转贴于
2.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个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作为一名新课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第一堂课特别重要,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除了上好第一堂课外,对学生的平时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如我在平时讲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做一些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事情,让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3.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但是新课标实施以后,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实际教学,又不脱离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在课堂上还要多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三、对新课标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6
关键字:“四位一体” 教育教学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7
摘 要:中职德育要实现德育目标,体现德育价值,必须以实现德育课每一课的德育生长为基础,在德育课程中确定德育生长点,综合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德育生长点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本文认为,德育生长点不是一种点缀,而应该成为政治课堂中的主角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职德育;德育生长点;品德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03-03
德育生长点是以德育课程为基础,镶嵌在其中的能引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共鸣,从而提高道德品质的内容。只有实现每一课的德育生长,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故此,在每一课中寻找德育生长点,利用体验教学法等方法和形式,激起学生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上的共鸣,让德育生长点成长起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育生长点的确立
德育生长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一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参考中,明确提及的,如在《商品和货币》框题中指出的“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德育目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如在《商品和货币》中确定的“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并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
德育生长点确定后,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德育生长点的内涵。例如,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中,教师必须首先确定,何谓正确的金钱观?其次,作为中职学生,在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之前,对待金钱应该持什么态度?第三,成为职业劳动者后,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收入,对待金钱又应该持什么态度?通过对社会名人当中坚持质朴生活的例子进行介绍,提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应该是中国人的道德基因,应当传承下去。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品德成长
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很多,例如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德育生长点的实现,达到令学生品德成长的目的。在进行教学环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下面就以《商品和货币》(2课时)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一)设计思路和方法选择
“商品和货币”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的基本知识、货币的基本知识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属于经济常识范畴,既要学生掌握常识,又需要确立德育生长点,实现德育成长。笔者认为,商品部分的德育成长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品、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货币部分的德育成长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功观。
为达到以上目的,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结合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活动准备与实施
1.活动准备
本课为2个课时,准备的活动有:商品的自述、辩论赛。
“商品的自述”活动设计:以学习小组(6~8人一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扮演成一件商品,以自述的方式讲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对该商品应抱有何种态度。商品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对象,诸如手机、电脑游戏、零食、书籍、潮流服装、饭堂餐饮等。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得到一件商品的自述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该商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产生的价值等内容。
“辩论赛”活动设计:辩题――正方:金钱是万恶之源;反方:金钱不是万恶之源。该辩题曾是往届大专辩论赛的决赛辩题。之所以采用辩论的活动形式,是因为辩论能将真理越辩越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关注;而确定此辩题的理由则是:该辩题与货币的内容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通过激烈的论辩后,主动接受正确的金钱观。为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应将辩题提前告知学生,并辅导学生进行辩论准备。
2.活动实施
“商品的自述”活动环节:教师导入,确定各小组代表人选――学生代表扮演并“自述”――学生自由发言评论――教师小结。活动安排在教师讲授完商品的含义等内容之后。
“辩论赛”活动环节:教师导入,按课前安排将学生分为两个阵营――辩论――成员小结――优秀辩手颁奖――学生总结――教师小结。活动安排在教师讲授完货币的定义和基本职能等内容之后。
每一次活动,需要让学生先发言,先评论,应让学生主动进行表达,并且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在学生展示和辩论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笔记,为活动小结中的点评做准备。
・教学教法・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绽放
(三)德育生长点的绽放
1.正确认识商品、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尊重人的劳动、尊重劳动价值
通过“商品的自述”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展示,使学生主动接受商品是劳动产品这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以下德育内涵:①商品是物质的,是客观的,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诞生,是不具有主观意识的;②商品是人类智力和体力的结晶,任何商品都应该珍惜;③商品既然反映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就应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首先自己就不能参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这是对自己智力和体力的不尊重。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功观
通过“辩论赛”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赛前准备、赛中激智等方式,使学生以主角、参与者的身份获得正确的金钱观:①金钱是商品社会的流通手段、商品的价值尺度;②金钱购买的是商品,不能购买的东西还有很多:生命、时间、青春、家庭和睦、学习能力等,说明金钱在很多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③金钱本身不具有好或坏的特性,是人内心的贪欲使人走向道德和法律的边缘;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爱之有节。通过对金钱观的深化,教师提示学生,衡量人生成功与否不应该局限于拥有财富的多少,成功的定义应该多元,应该具体,应该个性。
以上德育生长点拓展出来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一种绽放。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拓展,这种拓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共鸣为特点,除了教师设计的拓展内容,学生肯定还有更具智慧的课堂生成,通过主动参与,学生的智识、情感都被点燃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分小组活动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活动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组评
师评
①对小组工作的态度和贡献
a.在小组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小组工作中,为小组工作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b.能关心小组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较好地完成分内工作
c.偶尔关心小组工作,有时能提点建议,但是不够主动
d.对小组工作不闻不问,如同局外人
②对个人承担的任务
a.能圆满地完成分给的任务
b.基本完成分给的任务
c.勉强完成分给的任务
d.没有完成分给的任务
③与小组成员合作情况
a.能主动与小组成员沟通,主动关心合作者,善于作出必要的让步
b.偶尔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对别人关心不够,能作出必要的让步
c.经常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很少关心别人,很少作出让步
d.一直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从不关心别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④品德成长情况
a.能将课堂上自己的正确品德观念,主动实践在生活中
b.能发表正确品德观念,并在生活中基本做到
c.错误观念得到纠正,但还没有体现在行动中
d.不认为自己观念错误,我行我素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确定了德育生长点。为了通过德育生长点实现品德成长的目标,教师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和学生一起体验价值观、道德观的共鸣,这就是德育生长点的绽放。教师根据设定的德育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了德育“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对评价表中学生品德成长状况的评价,来反映课堂的实效,也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让德育生长点绽放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了德育生长点成为教师空洞的说教。
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对德育生长点的发掘,要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德育绽放,必须在设计时就深思熟虑。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拥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还需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既学得知识,又获得品德的成长。
活动设计不是花哨的点缀,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环节,活动设计应该围绕着德育生长点开展。设计前要思考:每一个活动是怎样让德育生长点绽放的?如何让学生的德育成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生长点是每一课的德育目标,绽放是对目标的细化和拓展,德育生长点必须成为教学设计或者教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都绽放”教学理念的意义和价值
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都绽放这种教学理念,确立了德育为先的地位,融合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改进,是针对中职生德育课困境作出的有利调整。德育生长点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德育课堂中的主角和价值所在。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道德意识成熟的人,才能驾驭先进的技能,进而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也只有品德正直、善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带来和谐,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实现百年期待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3]刘旭东.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
[4]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8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培养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10
关键词:品德教学;学生行为;外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66-1
我们目前的《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过多的是重视课堂教学,造成了许多学生在说起品德要求是有条有理,但是却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来,所以我们的品社教学要以如何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行为支点,来实施我们的品德教育。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我们的品社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
一、体验知识,积淀品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的内容往往都是创设一个品德情境或问题,然后让学生去交流,品味,让学生自主去探讨,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在教材中编者没有提出一个明显的品德要求。这时,如果教师的引导与强调不到位,那么,由于学生在家庭与社会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而在讨论中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认可,那么这样下去就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错误的品德观点。比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的邻里生活”,这一单元教材没有具体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这三篇课文都是让学生采用自我介绍、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让学生自己感悟如何进行邻里生活的。这时,学生由于受现实社会中实际邻里关系的影响,所以他们在讨论中会形成一致的错误观点。记得当时在教学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时,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连住在一起的对门家庭都不知道姓啥,做什么的,每天一到家,就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的,还能有什么邻里关系。”而这一观点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因为这些确实是在他们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对邻里关系是一无所知。所以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做好引导,把如何与邻里相处的正确方式方法告诉学生,向他们强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让他们在自己内心形成正确的邻里关系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个感性的品德知识,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二、体验角色,丰富品德情感
由于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或家庭中,所以他们先于品德教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德角色意识,而且这种角色意识很难改变,所以如何让他们形成一种共同的角色认识就非常重要了,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相互体验对方的角色,让他们体会对方的品德情感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进行品德思维的碰撞。最后才能形成共同的品德情感。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当时就有一部分学生在交流时反映不想与成绩差的学生相处,这就是他们对角色的体验不够,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这时,无论我们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讨论或强调,都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方的角色体验,就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相互体验一下对方的心理感觉,让他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时的情感。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在体验角色中升华品德情感。
三、体验生活,升华品德信念
学生的品德意志、信念的形成与升华是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通过自己内心世界把品德要求与自己的思想水平积极同化而形成的。我们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体验、感受、升华品德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品德信念的升华。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请到我拉家乡来”一课时,由于教材中介绍的是“虎跳峡”景区,而这个景点是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距离我们张家港很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所以我就放弃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拿出了旅行社为我们浏览张家港设计的“一日游”路线图与安排表。然后让学生讨论、研究这张表,模仿这个安排表设计一下自己家乡的游行安排表。这样,由于教学内容所呈献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人或事,学生有了现实生活作为基础,所以兴趣非常浓厚,让品德教育进入孩子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品德,践行品德,进而选择行为方式,在体验生活中发展品德。
四、体验社会,形成品德习惯
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品德观念与行为必需经过他们的社会活动来检验,通过社会来检验自己的品德习惯。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中形形的品德倾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定自己的品德操守,形成正确的品德习惯。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我让学生在回家从网上了解一些交通安全常识,然后在周末组织学生成立“小小交警队”,在路口帮助交警叔叔维持交通秩序,帮助老人,小朋友安全过马路,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当警察的艰辛和光荣,同时也让自己竖立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心愿。
五、体验评价,强化品德行为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策略 2022-12-05 11:40:27
关怀教育在学生品德养成的应用 2022-10-13 09:51:33
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的渗透方法 2022-09-26 09:54:46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与实践 2022-08-29 10:59:27
管育并重模式在班主任品德教育的应用 2022-03-15 08:42:59
品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22-03-11 0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