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方案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9-27 17:55:00

品德教育方案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台湾;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

品德教育是指能促进社会、个人责任及良好品格特质、道德价值的教育。[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至此品德教育成为多国致力推动的重要焦点。为适应国际与社会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颁布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着手规划、组织相关品德教育活动,如:请各县市及学校通过民主方式,以既有共同校训与德育纲目为基础,转化当代新价值与思潮,选定其品德核心价值并制定具体行为准则,进而融入学校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校园文化等,以发展具有特色且意义重大的品德教育校园文化。新北市乃台湾人口最多的县市,其首创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在台湾品德教育的推行具有代表意义,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背景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品德教育推动,借以彰显其核心价值并达成教育目标。如美国多年来推动“新品德教育”,强调当代核心价值,且以多元创新教学模式予以推广;英国于近年增订“价值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良善公民为目标;而临近的新加坡与日本,始终以正式课程彰显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澳大利亚重视学生核心能力与就业力培养,并强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不可或缺,这些均凸显了品德教育的世界趋势。[2]品德的提升成为了诸多国家积极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台湾的教育部门于2013年以“培育优质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愿景,把“振兴师道典范,深化品德教育”作为十大施政重点之一,创新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品德教育实施方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制定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鼓励各县市及各学校积极投入促进品德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构建与实践。有鉴于此,台湾新北市政府不但制定了“知爱行善———品德教育新北县促进方案”,而且成立了“品德教育推动小组”,以落实各项品德教育基础。新北市政府借助多方资源协助推动品德教育,期望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教养的学子,形塑友善校园文化。其品德教育的实施活动主要包括:建立品德资源网、编印品德教育手册、购置品德教育书籍、拍摄品德教育教学影片、提供教师作为教学使用或补充的教材等。[3]为了推动品德教育,新北市政府更是从核心价值的选定开始,推广“尊重、责任、公德、诚信、感恩、合作、关怀、助人、正义、反省、自主、孝悌”等十二个品德核心价值的品德教育,编订《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将其落实到教学和生活中,借此强化亲、师、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优良正向的自我价值与能力。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借由品德小文的阅读和分享,促进亲师沟通。透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辅以价值澄清的课程引导,提升学生品德涵养,激发正向积极的人生观,达成品德教育的目标。

二、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特征

新北市于2011年率先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赠送给小学至初中一共7个年级的学生使用,由有意愿的学校提出申请,全县约有22万名学生使用,后经全面推广至9个年级学生。2012年,新北市第一次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完整编印,同时在全市初中小学生免费发送至36万册。新北市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是第一本由政府部门印行发送的联络簿,由学校校长、教师等教育人员设计研发,并结合学生作品,旨在提供给全新北市亲师生共同使用,透过正式、非正式及潜在课程加以实施,以多元化方式推动,达到推动品德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新北市政府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希望透过联络簿的每日使用,能让亲师生一起来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动的。[4]“台北县1998年学年执行友善校园———学务工作计划架构”是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执行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教育导向,分别是:品德教育、人权法治与正向管教。与此学务工作架构相配套的“执行友善校园———学生辅导计划行动方案表”共有11项品德教育行动方案,而《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设计概念恰是配合这些方案,融合了其中多项品德活动而形成新的教育媒介。

2.《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除了有一般常见的生活札记、成绩登记、家庭作业、明日测验、提醒事项、亲师联络等栏位,更有其独特性内容,如12项核心价值及品德小品文品德教育联络簿是由16位初中校长与教育人员共同研发,最大特色是依照七到九年级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分别编制,将新北市12个品德教育的核心概念以佳句格言、小故事等方式放入联络簿。依照学生程度选录唐诗、论语、朱子治家等格言经典文学,还有清新易懂的小故事、品德格言及英文谚语,每天还有以正向字句鼓励学生的“今日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是否恭敬师长、友爱同学、上课认真等,而不是负面的迟到、作业缺交等。让班级导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据当周的品德德目,透过心得分享或写下感言,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好品德的要求,提供亲师生互动使用。品德小品的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呈现于联络簿中,包括方块文章、边条和假日内容。方块文章:通过品德小品文文字写作征文活动收集学生的文章,将小品文运用融入于家庭联络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家长的品德内涵,以培养“知善、爱善、行善”的品质。新北市品德小品方块文章的主题每天都不同,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学生文章、蒲公英希望基金会文章、生命教育、古人文章和网络笑话。边条:边条上每周一、三、五为成语;每周二、四为英语谚语。假日内容:主要分政策宣导、亲子活动与社会文章三大类。政策宣导包括升学资讯、lovelife、好书推荐;亲子活动包括影片介绍、旅游路线、伴手礼;社会文章包括名人文章、讲座等。这些品德小品文章不但丰富了学生课外品德学习,同时也充实了品德教育资源网站,为各校教师提供品德教育课程的补充教材。

3.教师通过《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多元化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之成为亲师沟通的重要媒介noddings从关怀伦理学的立场提出,教育是关怀者与受关怀者两者之间的关怀关系。[5]因此,学校应提供一个关怀环境,让师生之间彼此关怀,并建立信任、自律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学生每日填写家庭联络簿,抄写教师指定的作业或所需携带物品,在回家后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生活札记,再由父母协助检查作业及督导携带所需物品,最后在联络簿上签名。这不但协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成为亲师互动的簿本。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管道才能促进彼此有正确的讯息传递,让学生在亲师的互相信赖下,获得最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利于学习。

三、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启示

1.结合实际,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影响了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对德育内容接受能力的个体性差异。筛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及社会现实问题,使品德教育能与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同一水平。

2.创新品德内容,关注文学作品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大陆现行的品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传统。以亲师说教为主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偏重认知方面或沦为纸笔测验。brynildssen指出,品德教育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接触广泛而多样的文学,以多样化的文学内容启迪孩子了解品德的真正意义,在教材中呈现多样的核心价值、文化、态度、思想,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民素养,以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利用品德小品、品德相关成语和英语谚语,能够把不同的品德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借由每日阅读品德小品来提升品德。让学生从阅读相关品德的核心价值的文章、提升品德认知层面入手,理解品德核心价值,进而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表现。

3.灵活运用媒介,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体系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亲、师、生的合作,结合个人、家庭与社会,兼顾认知与行为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清楚了解并展现尊重、责任、公德、感恩等核心价值,通过在教室、校园、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的体验,由亲师作为学习楷模,建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增强以及错误行为消弱的指导,再结合社区影响,让学生逐渐内化为人格特质,落实于生活中。将学校、家庭、社区串联起来,期待透过教学、实践与典范学习,让品德教育不仅在学校实施,在家庭也能延续。透过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资源三方面的结合,建构一个品德推动的紧密网络。

作者:王甜甜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vesselsgg,boydsm.publicandconstitutionalsupportforcharactereducation[j].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1996,80(579):55.

[2]品德教育资源网.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修订版)[eb/ol].[2013-03-12].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3]刘和然.知爱行善:品德教育在北县[j].北县教育,2009(68):4-5.

[4]台北县教育局.台北县98年度执行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eb/ol].[2013-03-16].http://tpcconsult.tw.class.uschoolnet.com/.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2

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调研、测试、分析和综合诊断等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形成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个性化教育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突出强调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和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素,制订出适合学习个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个体积极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达到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中考必考科目,许多学校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度不够,把它当成“副科”对待,通常由“主科”教师兼职任课,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加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本身说教性强,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重理念传输轻行为指导。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关注较少,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学生对相关的规则制度等执行得很好,但具体到社会实践中可能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三)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的突出表现是: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中反复使用,没有考虑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一概而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教学设计符合不同层级学生的需要,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二)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初中阶段是学生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不能忽视,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深入自觉接受正向理论的指导,发挥自律作用在行为规范中的作用。(三)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问题学生的减少。初中生对于各种规则意识很不成熟,爱冲动。思想品德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一些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为他们敲响警钟,加之正面案例的引导,使其树立好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平台。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故步自封的教学桎梏,要在课堂上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敢于探索和发现问题,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想法。课堂教学活动由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尊重他人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方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还使学生的不同特长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展示。(二)灵活设计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理念的重塑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中,不能操之过急,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设计中因势利导进行渗透和引导。比如在教学自信的相关知识时,从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设定灵动的教学方案,拓展自主探索和学习部分,然后引导大家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因为不自信而失败的经历,分享因为自信而成功的经验。教师因势利导,适时引导和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彰显其个性。(三)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提供支持。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如,利用小组谈论,发挥个人特长,取长补短,分享个人学习所得;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明确游戏目的,强化游戏实效;师生表演,共同合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开展有效辩论,开阔学生思维,凸显个性。

总之,个性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为了使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更突出,还应该注意思想品德教育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萍.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个性化教育探究[j].山海经(故事),2016(7).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3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一种教学模式是强调认知层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源自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学者杜威(j•dew-ey),强调教育是发展与动态的历程,认知则是在“结构化———遭受冲击———调整适应———再次结构化”的循环中渐次成长,其又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与基本需求的基本层次,进而社会标准或礼俗的层次,最后则是发展为良心的层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历程,而人类的道德判断发展则是历经“无律”(缺乏对于规范或价值的了解与认同)、“他律”(依赖外在的规范与奖惩而行动),而至“自律”(自我立法、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层次。其后,对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阐释最为周全和完整的,当推美国学者科尔伯格(l•kohlberg),其运用纵贯性以及跨文化研究,发展出道德认知发展的“三层次六阶段”:第一层次为“成规前层次”,又区分为“惩罚与服从导向”(乖男巧女)以及“工具性相对主义导向”(以牙还牙)两阶段;第二层次为“成规层次”,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导向”(重视次文化与同伴)与“法律和秩序导向”(重视法制)两阶段;第三层次则是“成规后层次”,重视“社会契约合法性导向”(平等、权利与义务)以及“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若干普世价值,诸如民主、自由、人权)[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运用约为两个面向:一是运用道德认知判断评价工具,进而了解学生或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状况,目前较为普遍的工具有三,分别是由科尔伯格(l•kohlberg)发展的“道德判断访谈问卷”(moraljudgmentin-terview,简称mjt),其次是莱斯特(j•rest)所发展的“道德议题界定”(definingissuestest,简称dit),另一个是林德(g•lind)近年所发展的“道德判断测验”(moraljudg-menttest,简称mjt)[2]。第二个面向是运用在教学上,也就是“道德两难”的讨论,借以提升学生道德发展的层次。如教师讲述一个丈夫为了救重病的太太而“偷药的故事”,偷药对错与否并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着重的是“为什么要活不要偷药”,也就是学生必须思考并陈述理由,通过其理由便会发现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教师或其他同学可提供不同的思维或观点,进而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阶段。品德教育运用道德认知发展教学时,需要掌握下列重点:(1)道德发展的核心概念(或价值)是正义的,可逐步引导学生向这方面思考;(2)品德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道德发展的层次,不是只停留在鸽子陈述阶段;(3)故事中必须凸显出假设性的两难问题,且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4)将学生分组或团体进行讨论,尽量引发异质性与多元性,要让学生在自由安全受鼓励的气氛中发言,并避免同伴压力;(5)此模式是着重道德推理的过程,而非选择的结果;(6)教师可以适时自由询问,提供给学生稍高层次的思考,但避免成为答案来源;(7)道德两难故事虽然多为假设性问题,但仍然期望与学生经验相结合,以利于其在生活中实践与运用。

(二)价值澄清与关怀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二种教学模式是价值澄清与关怀,前者是拉斯(l•rath)等人所提出的“价值澄清法”,其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策略七个步骤[3]:第一个策略是“选择”,包括:(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方案中选择,(3)深思熟虑各种方案后的选择;第二个策略是“珍视”,包括:(4)珍爱选择并感到高兴,(5)肯定并愿意公开其选择;第三个策略是“行动”,包括:(6)为选择采取行动,(7)重复行动并形成一种生活形态。价值澄清法的教学同时强调知、情、意、行等,尤其重视情感层面有关接纳、肯定、关怀等态度,并强调与学生经验相结合,是在当今多元价值的情境中,澄清与反思自我价值的良方。教师在推行价值澄清时,可以运用澄清反应或填写价值单、未完成的句子、价值排序或价值投票等进行教学活动。当然必须掌握的教学重点是:(1)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肯定其有自由选择与决定能力;(2)价值澄清是一个不断澄清、接纳与反省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引发学生思考,且不能蕴含预设答案与价值取向,但是仍然应该扮演多元资讯提供与激发不同思考的角色,以免限于道德虚无或是相对论的主张。关怀取向的品德教育另一主张者是吉利根(c•gilli-gan),(是科尔伯格的学生)因有感于其师所提出的正义(justice)取向似倾向于男性观点,因而强调关怀(caring)取向的女性观点,并著述《另类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发展》一书,且提出关怀伦理,也历经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体生存导向”(自利阶段),其过渡为对自我和他人逐渐产生依附的责任;第二阶段是“自我牺牲”阶段,并在过渡时期寻求和谐关系;第三阶段是“不伤害的道德”(追求自我发展)[4]。这一发展过程恰好见证了多数妇女自年少的自利心态、至婚姻中的自我牺牲、而到子女成长后的自我发展的现象。关怀并非女性的专利,而应是人性的共通点,所以关怀取向的品德教学重点是:(1)强调尊重、同理心、爱与责任的重要性;(2)教师要接纳各种学生,并引发其情感的适切表达;(3)教师可以由经验分享、生活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品德教学,并提升其发展阶段。

(三)参与及行动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参与及行动,强调“经验教育”与“做中学”的观点,所谓参与及行动可以多元方式进行,诸如参观、合作学习、体验、角色扮演、戏剧、艺术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在其中运用及发展若干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沟通、问题解决、设计方案),以及在经验与活动教育中加以反省与修正自我的品德,教师则同时扮演共同参与、行动者以及模范的角色。近年来由“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提升学生品德的做法日益受到重视,也是参与和行动的最佳示例。服务学习必须掌握的特点是[5]:(1)通过主动参与以促进学生在服务经验之中的学习;(2)在学生服务过程中,必须另行安排时间让学生能将其服务经验加以思考、讨论或者记录下来;(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能熟练运用服务的智能与技巧(如通过反省以促进正向品德发展;通过分工合作营造社群的凝聚与共识;通过计划与执行使品德特质的表现卓越且可行);(4)将服务学习由教室推广到校园与社区;(5)促进学生具有关怀他人的情怀。所以,服务学习对于品德教育的功效就是[6]:(1)帮助学生发展公民与社会的责任感;(2)教师与学生更学会彼此尊重;(3)学校良好道德气氛的提升;(4)学生较少表现出危险或反常行为;(5)有助于学生人际互动与文化多元视野的拓展;(6)学生对社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四)德目教学模式

德目教学强调“核心价值”或“品德特点”的建立,源自于“德行伦理学”的影响。美国学者利科纳(t•lickona)认为德目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实践等三个层面:其中道德认知包括对于道德议题的意识与察觉、理解道德价值、具有角色取代的能力、有道德推理的能力、能慎思与做决定、以及自我知识整合等;道德情感包括良心、自尊、同情、珍爱善的价值、自我控制与谦逊等;道德行动则包括实践德行的能力、有实践的意愿、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利科纳(t•lickona)(2004)又主张有效德目教学必须遵循的十一个原则是[7]:1.品德教育是促进核心伦理价值(例如关怀、公平、责任、自尊尊人等)以成为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2.品德是包含认知、情感与行动等多个方面,以便使学生能够理解核心价值、关心核心价值并将之付诸行动。3.有效的品德教育必须要有意的、主动的以及全面的在学校各个层面(包括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加以规划和推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教育。4.要有效推动品德教育,学校本身必须是一个蕴含公民、关怀与正义的社群。5.学生必须随时有机会进行道德行动以发展品德,其同时被视为一个在不断经验累积中的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日常生活的挑战与练习,使其品德在与他人合作及共识中得到健全发展。6.有效的品德教育也必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学术课程以教导其道德认知层面,另外也必须配合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经验为主的方案等)以促进道德思考。7.品德教育需要引发学生由遵守外在的规则,而转化为发展成内在的动机与潜能,并对核心价值有所认同。8.学校所有成员都应形成学习与道德社群,并且由共同参与和决定,以共享并共同实践其核心价值。9.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具有道德领导(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自治组织),在共识中拟定长期发展计划并持续推动,而且建立反省检讨机制。10.学校也需要与家长结合,使家长成为品德教育的伙伴以纳入家庭的力量,并推而广之扩展到社会各界或媒体。11.品德教育的评价将侧重整体学校的品德教育实施成效,包括学校本身的道德教育气氛、学校教职员工是否成为品德教育模范与教导者、以及学生的品德(认知、情感、行动)表现。德目教学在我国以往中小学教育中,虽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品德教育方式,然而在今日重提德目教学所须彰显的精神在于:(1)德目须符合时代需求与社群特性(如学校特色);(2)德目的形成应是强调“由下而上”的凝聚共识与多元的参与;(3)德目教学须列出具体的行动准则与执行项目,以使德目精神与实际生活相结合;(4)德目的教导是要通过多元活动方式传达,而不是形成教条、敷衍、形式甚至意识形态。

(五)道德社群模式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l•kohlberg)除了发展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外,于1970年间也逐步形成团体道德发展的“正义社群”(justicecommunity)概念,强调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与民主社会公民教育是一致的,也就是其间是由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共同决策、共同制定规则、共同负有责任及义务,以遵守和维护规则,进而营造学校成为具有团体道德气氛的社群,以利于个人道德的发展。科尔伯格的学生鲍尔(c•power)则进一步提出学校道德气氛也具有层次性[8]:团体道德气氛是从第二层次开始,该层次是指学校尚未形成一个整体价值或道德规范的社群时,学校成员仍各行其是,学校就像银行,仅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而已;第三层次则是学校已逐渐形成整体价值或道德规范,且认同学校的校风,此时学校就像个大家庭,师长如同父母般提供关怀与照顾;第四层次强调学校成员都自觉是学校中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校务,并营造良好团体气氛,学校就好比一部机器,每个人都是螺丝钉,都能产生教育效能。道德社群模式就是一种所谓“校园文化营造”的概念,指由公民社会和社区总体营造的意蕴,配合“学校中心”(school-based)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以及把学校建造成为一个伦理或道德社群的思潮,逐步形成“学校共同体意识”,进而落实校园伦理重建与学校的永续发展。所以,道德社群的校园文化营造就是将品德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一种学校本位德育推动模式。这个模式强调:(1)学校、地区、家长或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营造学校整体校园与文化成为品德蕴涵的场所,使学生发展出当代伦理重要价值与规范;(2)品德教育是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的方式形成的,使青少年在良好校园文化蕴涵中培养公民品质和社群生活的正向参与,以及良好公民德行;(3)学校除营造一个正向道德文化以外,教师与行政人员均扮演参与者、模范与良师益友的角色,并由具有民主和关怀的教室气氛,以及合作、反省、讨论等方式做出道德决定与解决纷争,使学生得以品学卓越发展而且能创造出整体优质的校园。

二五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育德教育

1育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今多元化的浪潮冲击下,社会展现出多元、崭新、多变的风貌,却也衍生出许多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受到严重挑战。例如,校园暴力事件与霸凌行为反映了青少年对是非对错的认定不清,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品德教育的落实,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追求心灵的成长。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与能力,先教学生成人,方能帮助学生成才。教育改革理念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要考量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1]。育德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者首应重视的课题。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2]。育德课程在大学课程里所占比重较少,教师们更应在专业课程的实施中,加入对品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品德上能有所提升。

2育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内容

对于将品德教育视为义务与责任的教师而言,了解品德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思考适合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伦理价值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教师们的首要工作。2.1品德教育的重要意涵。(1)品德教育是兼顾知善、乐善、行善等多方向的教育历程与结果,并非仅限于知易行难。(2)品德教育是引领学生由他律上升至自律的教育,而非仅限于生活常规。(3)品德教育包括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以及过程价值等多项教育,并非局限于个人私德。(4)品德教育是对核心价值、个人原则的不断反省与批判的动态过程。育德是一种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协助学生建立自我反省能力与正向的价值观,以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教育过程。除道德认知外,教师实施品德教育更应重视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2品德教育的内容。育德是为培养良好的品性,其内容兼顾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动,亦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品德核心价值中的良善行为,造福社会。(1)自我要求:重视自我反省、克己正念,修养品行与情操。(2)尊人爱物:强调忍让宽容、胸怀大度、诚信负责与大爱感恩。(3)不断学习:主张谦虚自持、虚怀若谷,尽己之学贡献社会。

3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

3.1充分利用有关育德的教材资源和网络,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有所成长的同时,自身也要广泛学习育德知识,增长经验。收集并运用育德相关补充教材,将网络资讯运用到育德教学上,研究品德教育的卷宗、电子刊物,甄选品德教育优秀方案及育德成果发表的文章,学习更多品德教育相关教学资源,转化为品德教育实施内涵,提升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3.2参与品德教育的研习与课程,精进教师育德能力。定期参与育德相关的研习,是精进教师品德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组织观看优秀育德教学示范影片及实施过程,供教师学习、参考。规划育德相关的进修课程,积极参加育德课程的教师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促进育德实施成效。3.3听取资深教师分享育德教学经验,共同提升育德教学成效。资深教师在品德教育技能、实施内涵、实施成效方面经验丰富。教师要抓住教师进修、小组对话、学年会议等机会,虚心请教年长或资深教师关于育德的教学相关经验,加强教师对品德教育的使命感,共同提升品德教学成效。3.4多尝试了解学生的想法,吸取育德经验和教训。教师育德实施应注重实践。教师要使品德教育不受授课时数的限制,时刻将育德融入到与同学交流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观察及判断力,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吸取育德教学经验和教训,提升自身育德能力。3.5建立育德教师小组,教师间相互学习。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同仁讨论学生的行为表现,除了发现自己忽略的重点,有时也能激发出新的想法。由于教师专精的科目不同,思维模式也不相同,从讨论中可以相互吸取经验。建立育德教师小组,与其他任课教师相互提醒及关怀,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28~29.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初中教育;思想品德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以一种更加新型的教学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智等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很容易受到新媒体中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等,这就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就目前的新媒体时代而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应对措施,并且不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正确引导学生。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大众性

由于手段愈来愈发展成为数字化、网络化的原因,从前的受众只是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现如今慢慢成为了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及传输的传播者,新媒体的传媒慢慢趋向于“去中心化”。新兴的传播方式令新媒体的使用者能够参与到决策之中,利用手机、网络之类的渠道不分时间与场合,可以对任何人实现信息的传递。

(二)传播介质的移动性

由于无线移动科技的进步,三网慢慢地达成了融合,利用手机等通信设备上网,随时随地地观看电视剧已经是个相当平常的事情,这一类的新媒体介质均仅具有移动性的特征。

(三)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令文字、影像之类的传播速度加速,同时能够不被时间与空间所限制,能够达成快速地传播给受众的目的。这样简捷的技术,令信息可以进行全球的实时传播,使得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门户和网站在传播速度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不仅实现了声音、音频以及视频的传递,而且时效性很高。

(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目前的网络社会,具有高度开放以及自由等特点,对于和互联网相连的终端来说,具有两种功能,分别是传播工具以及接收工具。对于受众而言,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还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因为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双向性,因此社会以及文化等障碍被打破,使得人际交往可以更加广泛,同时,使其交流更加自由等。

(五)传播媒介的交融性

就传播媒介而言,其交融性主要有如下体现:首先,传播内容具有新媒体化的特点,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图片和文字等,在传播时,可以将传统的媒体信息进行转化,由静态形势转化为动态形势,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增强信息的便捷性。针对于新媒体的终端方面,其功能也比较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话,而且还可以收发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等。

二、新媒体给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上文对新媒体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冲突

在新媒体的促进之下,学校的文化已经突破时间上、位置上以及内容上的限制,达到了信息的透明公开,每一种思想不需要通过检阅便可以出现在网络平台之上,促使不一样的文化思想在校园里传播。当这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出现于面前,初中生们缺乏正确的分辨力,导致某些不健康的思想左右了初中生固有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特点,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了失控的可能性,减少了传统方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成效。

(二)带来了不良信息的无受限传播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转型,而社会价值与道德观念也处于过渡阶段,因此发生了部分价值准则以及行为错乱的情况,而新媒体也使其愈演愈烈。因为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不受限制,包括低俗的信息和文字等,都会对初中生造成消极作用,由于初中生还不具有成熟的思想和心智,同时,具有较大的好奇心,并且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较容易被低俗信息所影响,使得其价值观念等受到冲击。另外,这也会对学生日常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三)减弱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书本知识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方式和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和做笔记,很少有人发言,这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厌倦,传统教学逐渐不受到重视,在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四)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现代人对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每个人身边都有各种电子设备的出现和应用,例如手机等。手机不仅能够打电话和发短信,而且还能够查询各种信息以及下载各种客户端进行学习,但同时也便于学生玩各种小游戏,不仅在课余时间玩,有些学生还会在课上偷偷地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游戏上,必定会耽误自己的学业,学生对手机的过分依赖,让手机成了学生精神上的鸦片,无法摆脱。除此之外,由于手机有着严重的辐射,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时间地使用手机,手机辐射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影响,造成头痛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因为手机屏幕的亮度而影响视力,造成视力下降和结膜炎等症状,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下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为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以及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保持头脑清醒,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以及符合现状的相关方案。同时,教师必须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大胆创新,探索全新的途径,防止由于无法确认的相关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内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依据现代国情,融合新媒体的相关特征,建设出符合我国国内社会快速发展的相关模式。

(一)做好沟通交流,建设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新阵地

现如今,学校内的初中生对于新媒体不仅有强大的兴趣,同时也非常依赖它,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动接触学生,尝试与学生交朋友,实现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根据新媒体的相关特征分析其对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要大胆创新,探索全新的方式与相关方案等。此外,在运用新媒体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弊端,不能全部照搬过来,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必须时刻关注与监管其教育当中的新媒体相关信息,时刻关注初中生思想政治的相关动态,然后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建设出比较完整的思想品德教育新型阵地。

(二)改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国家正处于新媒体时代,相关信息的查询与利用非常具有自由性与自主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都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如今的社会,学校要想科学有效地推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就必须根据现状将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与明确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摒弃教师输送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现阶段,由于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部分学生已深深被吸引,甚至是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学习方面也比较被动。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使学生的业余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此,学校要想方设法,纠正学生的沉迷行为。例如,学校可以设立部分社团,同时积极宣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多开展团队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和充实业余生活,以此避免在网络上消耗过多时间。另外,学校还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其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并且建立起相关学术性等网页。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设红色网站,并且以此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基本理论等,同时,其能够在网页上相互交流,或者在线咨询相关疑问,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将实用的教育资源网站推荐给学生,并且引导其学习等,以此促进学生提高自我修养。

(四)注重培养媒介素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媒介素质是指在思想教育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获取信息以及自主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同时,也是针对于复杂的网络信息的一系列思维性应变能力。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提高其道德修养以及法制意识和认识,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也能够积极抵制不良信息。基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团队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加强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除此之外,应当跟随时展步伐,不断地净化校园网络,使得校园网络新教育阵地更具有美感,不仅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也十分顺利。

综上,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完善。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新媒体为我们带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勇于面对其所带来的挑战,积极地应对,懂得合理地避开损害,谋求自身的利益,科学地应用新媒体,尽量去避免不利的影响,并不停地进行创新,进一步保证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途径探究[j].中华少年,2018,(15):42.

[2]韦振义.新媒体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j].广西教育,2017,(29):113.

[3]庄仲汝.新媒体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挑战及建议[j].新校园(中旬),2016,(12):17.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6

1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从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体开展状况来说,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思维,还是准确的教学定位,均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角度出发,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的教学方案,其都未能展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内容。其次,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普遍缺乏教学新意,无论是选择的教学素材,还是整个教学理念的实施状况,更多都只是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来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具体参与度,还是其教学实效,都未能与学生实际学习之间产生相应关联,特别是在互联网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提升的今天,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通过丰富教学理念,从而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效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转变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全面认知,相对于其他教学学科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具体引导,因此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要从思想内涵引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视角来具体切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从而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只是将其看做独立的一门课程,既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互动,同时也未能融入到整个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之内。思想品德教学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能脱离其他教学科目,尤其是不能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其他素质培养单独开展,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多数教学活动中,都是将其割裂开展,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活动,还是相应的教学效果,都与实际期待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最后,当前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其只是以问题解决为开展导向,忽略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作用,未能将问题预防与解决系统化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其实际上都需要从预防学生出现相应心理问题入手。如果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只能从某一个点来切入,那么无论其具体的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其实际上都与具体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培养要求不断提升,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

2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理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人文理念,乃至人文关怀,尤其是其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正是引导人们形成全面完善理念的基础和关键。而茶性人文,最根本的就是整个茶文化理念。因此,系统化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具体内涵,对于我们利用和了解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推动力和影响力。在茶性人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素材进行提炼,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茶性人文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品德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有效推动的最佳教学效果。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融入,所以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元素。茶性人文理念在融入过程中,其重点和关键在于人文理念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关注。人文内涵的系统化融入,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内涵和价值理念。

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如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还是整个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使得我们必须创新整个品德教育活动,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其要求主要表现为: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通过打破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融入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思维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时,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元素。不仅如此,当前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融入文化内涵,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解决长期以来学生教学活动内涵缺失问题的重要要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文化要素是当前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创新完善开展的重要要求。而融入传统文化,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茶性人文理念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构建自身完善的思想品德素质体系。当然,在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整体作为一项教育创新,无论是教学元素的选择应用,还是教学理念的创新融入,都必须结合当前整个时代特点的具体发展状况,通过理念内涵的全面融入,尤其是时代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与时代特点的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都是在时代变化特点下所形成的,因此,结合时代形式和特点,正是整个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4茶性人文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茶性人文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茶性人文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素质理念,更是能够弥补当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想要应用好茶性人文理念,就需要做到:首先,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系统化分析,从而探究茶性人文的合适切入思路。实际上,茶性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理念,其中不仅系统化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规范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核心理念,并将其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才能够实现其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必须全面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元素应用,都需要结合互联网这一广泛应用趋势,进行融入,也就是说只有借鉴互联网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媒介,实际上也是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完善。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具体接受效果,还是其整体教学传播效果都实现了超越以往的成熟发展。最后,当前在将茶性人文应用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理论与具体素材的完善性,尤其是不能机械的将这一系列元素进行嫁接,必须通过创新与完善,尤其是将生活的事例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茶性人文理念的成熟融入。茶性人文理念是一种价值理念,无论是具体的价值思维,还是其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内涵性和导向性的,因此在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具体元素理念的融入,特别是要将生活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对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注重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机制,同时还要充分注重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要注重将多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必然能够实现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能够对学生形成健康思想理念提供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不足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极具传承价值和意义。

作者:丁言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世全.探析如何在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2):54-156.

[2]张志伦,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135-139.

[3]尹淑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266-268.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7

1.学校的品德教育观念亟待完善

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学校和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品德教育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原因就在于品德教育的实施工作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没有落实到每一位德育教师的肩上。当前,不管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基本上都还停留在以分数定论的阶段。虽然德育部分在考核中占有一定比值,但基本上都是满分,没有高低之分,这就严重打击了教师从事品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脱节

每当上级部门到学校检查,都会发现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但是,只要详加查看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病———大多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真正付诸实践的较少。如在“学雷锋精神”的活动中,有的学校提供了活动计划、主任讲话记录、团委活动过程等,但就是没有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影像资料及现场记录。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我们的品德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说教阶段,真正触动心灵的实践性活动开展极少。

3.家庭不良因素对品德教育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只关心孩子吃饱吃好,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品德,致使孩子们过惯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生活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此外,还有些家长不以身做责,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意追求无拘无束、空洞无物的“潇洒”人生。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学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排头兵

首先,在组织机构上,应建立由校长负责,行政部门、工会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品德教育领导小组,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加强领导,形成以学校行政部门、团队、班级为基点的工作网络,把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其次,紧紧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坚持全面渗透的工作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后,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按照务实求效的原则,制定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

2.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品德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和品质,树立孩子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提高孩子自理、独立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要教育孩子会生活、会劳动、有爱心,从最基础的道德情感方面加以培养,继而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知识,扩大孩子的情感容量,使他们的心胸更广阔,品行更高尚。

3.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8

“以学生为本”的生活体验,强调品德教育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均应参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教师不宜违反道德认知发展施教。皮亚杰将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阶段,一为“无律道德阶段”,约1.5岁至7岁的儿童属此阶段,儿童道德意识还未产生,没有一定的规则,行为既不是道德,也非不道德,属于无律阶段;二为“他律道德”阶段,约5岁至10岁的儿童属此阶段,儿童们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三为“自律道德”阶段,约9岁至11岁以后的儿童属此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2]可见,10岁左右是儿童由他律迈向自律的关键期。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乃以习俗(convention)为标准。习俗乃社会习俗或社会规范,合于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3]三期六段论详见表1,此表的年龄不是严格区分,而是约略区分,教师实施品德教育时,可掌握三期六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涵养品德素养。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提出,道德发展乃遵循“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两原则,然各阶段年龄区分会因不同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而异,教师应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衡量发展阶段,方能适切实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其有深入省思、情感分享及反复练习之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自治自律。品德教育过程中可藉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服务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4]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socialconstructivism)改变了以往客观主义认为“知识乃由教师直接传授给予学习者”的说法,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历程,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5]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辅助者或引导者,在学生学习的历程中适时地给予机会去组合(combine)、批判(criticize)、澄清(clarify)知识,进而建立自己的新知识、意义或价值。美国波士顿大学k•瑞安教授提出的“6e”品德教育教学模式乃摆脱说教串书的传统方式,善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6]此6e教学方法为:(1)楷模学习(example):教师除以身作则为道德示范者外,可介绍历史、文学或现实社会中值得学习的楷模,亦可透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去体会楷模的内在感受。(2)气氛或伦理环境(ethosorethicsenvironment):学校或教师推动品德教育不能只实施一个方案,而应统整所有方案,营造出畅所欲言、倾听、尊重、公平、合作的伦理环境。(3)解释(explanation):教师教学不能靠灌输式的记诵或遵守规范,而应与学生真诚对话,解除其疑惑并启发其道德认知,促其确实了解各规范背后隐含的意义与价值。(4)emotion(情感):教师采取指责的方式只限于重大、必须的事件,平时应从情感、真诚层面来劝勉(exhortation)。劝勉乃真心地让学生知善(toknowthegood)、爱善(tolovethegood)及行善(todothegood),激发其良善的动机与行为。(5)体验(experience):道德不应停留在认知,而应从体验中力行道德行动;教师教导学生习得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内外活动,鼓励其积极参与,有机会亲身体验自己对别人或社会有所贡献。(6)期望卓越(expectationsofexcellent):道德不是媚俗或外塑的行为,而是不断自我提升的历程,教师应鼓励学生为自己设定合理、卓越的目标,并尽力去完成,以持续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

二、以生活为用的品德教育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生活化,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全面的生活内涵;强调“教育即生长”,主张经验不断更新与追求进步,不断向上与向善,学生经验是教学的起点,经验的改造与重组是教学的终点,教育因而视为连续的智性成长历程。[7]杜威实验学校课程以生活为中心,融学习内容于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意愿,更让学生的校外经验与校内经验连成一线,达到经验持续成长与改造的目的。其以“教育即生活”理念,运用活动课程建立学生学习经验的完整性,避免传统课程学习经验零碎片段、箝制学生经验发展的缺失。[8]杜威区分经验为日常生活的初级经验与反思的次级经验,生活经验是反思性经验的材料,对于不同思维所建构的独特概念化世界,只有回到生活经验,才能看清各自的发源点,疏通对话的管道。他认为人不能直接经历、亲身感觉的概念难以深化,概念体系或高度抽象的概念与理论,只有还原到生活经验,才容易被人理解。生活经验是个人直接参与生活世界而获得的经历与见闻,保留了生命成长的完整轨迹,具有基础性的价值,是反思性经验的起点与终点;沉缅于抽象思维中的学者,只有溯源生活经验,才能避免专断的谬失。概念化经验抽离真实的生活情境,很容易变成显微镜下的横断切片,虽然能够彰显经验的部分内容,却也遮蔽了经验潜藏的可能性。若习得的抽象知识无法回溯到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体验,知识将只是智性的游戏,不仅缺乏生活实践的意义,亦将造成人与生活世界的疏离。[9]生活体验论呼应杜威的理念,着重“以生活为用”,品德教育起自生活、承之生活、转用生活及合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体验、在转化反思及在生活统整实践。实施品德教育应抱持“品德即生活,处处皆品德”的最高原则,以“四教”融入生活教育实施:“身教”乃教师于日常生活以身作则,着重师生交感互动;“言教”乃教师善用成语、名言佳句、好文和诗词来潜移默化学生;“境教”乃学校营造倾听、尊重、公平、合作的伦理情境;“制教”乃学校建置推动品德教育完善机制,透过法制化、制度化来提升学生品德涵养。

三、以体验、反思与实践为法的品德教育

杜威着重“生活经验是反思性经验的材料”“反思的次级经验”“回溯到自身生活经验来体验”的生活经验与实践观点,强调经验不断重组与改造历程的“反思思考”。[10]杜威视“教育为经验不断重组与改造的历程”[11]89,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若缺乏理性导引,将沦为盲目改造,衍生失序与混乱。教育要拓展学生的经验,导引其成长,不能忽视思考相关因素,更不应忽略反思思考的培养。维果斯基强调,儿童时期的学习,可经由儿童与成人的对话来理解事物的意义。儿童的学习是先由成人示范教导后,逐渐透过参与活动来感受活动的意义;再将活动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以重新建构新的概念;最后将活动中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基模知识,成为往后学习时的基础知识。[12]多尔强调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旨在联系透过“做与做中反思”过程来发展课程的深度,反思过程让课程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尔认为“反思要返回自身”,思考是“回归”的“重新讨论”,第二次看或想,即是一种转变、生产、发展的产生。[13]生活体验论参酌杜威、多尔及维果斯基的观点,提出“以体验反思实践为法”,采取从生活体验出发、从反思体悟、从实践内化的模式,破除传统从讲述出发、从示范灌输、从法规外烁的方式。生活体验论强调品德教育应着重体验意义与生活实践,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环境事物,掌握体验事物及现象的感觉、进而将此体验概念化、实践化与生活化,正符合台湾2000年来教育改革强调“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动的书包”的精神,亦阐述“给学生可用、能用、有用的实践能力,而非死背、死记、死读的空泛知识”的理念。

(一)生活体验乃真实生活情境的深度接触

“体验”系在真实情境、与环境的种种事物接触而产生的经验;“生活体验”乃在生活情境与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中产生的经验。接触本身就是体验,而前提是如何接触。接触不能纸上谈兵,而应亲身参与实际活动,并经过一段长时间体会、讨论、反思,才能深切体认其涵义。现今学校推动品德教育办理的体验活动,通常系办理一些活动,之后找一两位同学发表心得。这种仅限于口述心得而未引导实践、体验、反思与分享,使得活动仅能算是一种初步的启发体验活动。然在现今国中小学,此种初步启发的体验活动已属难能可贵,起码较传统教学生动活泼、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4]但是,生活体验不仅是真实情境的活动,更是深度接触内心世界的活动,应着重活动的实践、体验、反思与分享,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与反思意义。

(二)生活体验乃做中学的生活历程

生活体验学习应掌握“亲身体验、做中学、尝试错误”的精神,而非“记忆背诵、坐着学、一次成功”的概念。学生运用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脚到的全方位体验来涵养道德情操,此较传统着重眼到、心到的记忆,较易让学生深切感受道德情操的意义与内涵,较易保留品德教育的学习结果,较易觉察真正核心问题。[15]

(三)生活体验应延伸于生活实践

品德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道德涵养、用之日常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社会。体验若仅限于认知而未能延伸到日常生活具体实践,则与以往重视知识与概念、轻忽能力与行为的陋习无异。因此,生活体验学习乃为生活而学习的“实践式”学习,促使学生以更丰富、更多元、更具信心的方式表现自己。[16]

(四)反思应呼应体验与掌握四项前提

萨拉森认为,“学生不是只靠做中学,而是以思考—行动—思考—行动的模式学习”。[17]杜威依据体验涉入反思的程度,将体验分为“试误式体验”(trialanderrorexperience)与“反思式体验”(reflectexperience)。“试误式体验”乃尝试一种方法错误后,继续尝试其他方法,直到成功为止,后运用成功方法解决问题。但若未能了解行动与结果之关连,则此表面成功的方法未必能解决问题。“反思式体验”乃尝试一种方法错误后,分析错误原因与结果间的关连后,再继续尝试其他方法,直到成功为止,后运用成功方法解决问题。杜威强调,“反思乃有意图的努力,发掘所做的事与导致结果的具体关系,力求将行动与结果产生连结”。costa与kallick认为,反思历程中,教师为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扮演“发掘意义的促进者”,即扮演学生和学习内涵间的桥梁,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检视自我的成长、从学习内容与历程中建构意义,并将学习成果迁移至其他领域与情境中。[19]可见,教师进行反思教学,至少必须掌握“了解学生思考方式”“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与“培养学生为一个自律的学习者”等四项前提。[20]

(五)实践应融入生活并内化为习惯

刘惊铎强调,生态体验教育乃在实践中感动师生的生命,着重室内体验与户外亲验的结合,可诱发学生的生命感动和道德体验,开启道德智慧,提升道德境界。体验与反思乃实践的准备,实践乃体验与反思的行动,经由实践反思实践“行知行”的循环,逐渐深化品德素养,内化成为品德习惯。[21]

四、三层面的品德教育:以生活体验交融道德

认知、情感与行动lickona认为,品格是一种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来响应外在情境的一种内在气质,包含道德认知(moralknowing)、道德情感(moralfeeling)及道德行动(moralaction)三个相关的元素[22](如图2)。道德认知(moralknowing)强调认知层面,含括六项:(1)道德觉知(moralawareness):乃面对需要道德判断的情境时,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仔细判断出正确的行动。(2)了解道德价值(knowingmoralvalues):乃了解如何将道德价值(如负责、诚实等)表现在不同的情境中。(3)角色取替(perspective-taking):乃能用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即能了解他人思考、感受与反应的能力。(4)道德推理(moralreasoning):乃了解哪些是道德的行为之外,更能依据本身所具备的智慧去推知、了解为什么它们是道德的行为。(5)做道德决定(decisionmaking):乃面对道德情境时,能仔细地思考“我的选择什么?这个决定后的行动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6)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乃能检视自己的行为并自我评价,了解自己道德的优缺点,并设法予以改善。道德情感(moralfeeling)着重情意层面,lickona强调知道对与错的判断并不保证会做出正确的行动,尚须辅以道德情感,此包括六项:(1)良知(conscience):乃包含认知面及情意面,前者系指知道何者为是,后者则是一种感觉应做“对的事”的义务感。(2)自尊(self-esteem):乃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感、重要感及自尊感的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3)同理心(empathy):乃指能设身处地地以当事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与感受。(4)爱善(lovingthegood):乃热爱“善”,若人们喜欢“善”,则会因行“善”而感到愉快。(5)自我控制(self-control):乃能抑制自己的冲动、或暂时克制自己获得欲望的满足,寻求更远大目标的心理历程。(6)谦逊(humility):乃自我认识的情意层面,除让自己真诚地了解事实外,更愿意改正自己错误,藉此克服傲慢。道德行动(moralaction)着重行为层面,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衍生结果,lickona认为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及道德情感,较可能做出个体所知道且认为是对的事;然若个体知道或感觉到应如何行动时,却未付诸行动,常系欠缺下列三项所致:(1)能力(competence):系指将道德判断及情感有效转化为道德行动的能力,如很多人均知道要妥善和谐地化解冲突,却往往做不到,系欠缺倾听、沟通及寻求双方可接受方案的能力。(2)意志(will):乃面临道德判断情境时,正确的选择往往是较困难执行的方案,此时需要有强烈的意志;意志是一种自我认为应该如何做的动力,系道德勇气的核心。(3)习惯(habit):乃个体从事道德行动时,不会去思考“何者是正确的选择”,因此行对已成为生活的习惯。lickona强调,道德行动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衍生结果,以道德行动串连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由图2可知,以道德行动串连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乃脆弱的连结,无法深化、内化成为品德习惯与人格,必须“以生活体验交融道德认知、情感与行动”(详见图3),方能让道德认知、情感与行动紧密交融,让学生的品德素养深化、内化为品德习惯与人格特质。

五、六主轴的品德教育:以生活体验深化品德教育六主轴

美国亲职组织(josephsoninstitute)召集心理学者、伦理学者与教育界人士,研究提出“品格的六支柱”[23]已成为全美及世界各国推动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生活体验论以此六支柱为基础,微修其意涵,提出六主轴的品德教育。(一)尊重(respect):涵养学生展现三要三不的敬重别人行为,即谦恭有礼、将心比心对待别人、倾听别人讲话,不要辱骂或嘲笑别人、不要欺负或找别人麻烦、了解别人前不妄下断语。(二)责任(responsibility):培养学生表现应做本分的行为,即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负责尽职、不推诿卸责,以及三思而后行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三)公正(fairness):强化学生展现公平正直、没有偏私的行为,即待人公平不偏私、公平对待不同族群、不占别人便宜、不搞小圈圈、行事正直正义、廉洁自持。(四)信任(trustworthiness):增进学生表现信赖可靠的行为,即诚实无欺(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切忌大话、空话、假话),以及言行相符值得信赖(不背信忘义或失信于人)。(五)关怀感恩(caring):深化学生展现关怀感恩的行为,即待人宽厚、说明有需要的人、对别人的感受敏锐、绝不刻薄或伤害别人、从做好事中变成好人,以及感激并回馈他人。(六)公民责任(citizenship):培养学生要展现善尽公民一份子的行为,即尽己力让学校小区和世界变得更美好,对身边的事物尽一份责任、参加小区服务、帮忙照顾环境、做个好邻居,以及遵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法规。落实品德教育“尊重、责任、公正、信任、关怀感恩与公民责任”六主轴,应掌握生活体验论的三核心,即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用,体验反思实践为法。

六、三层次的品德教育:以生活体验串连自我、社我到物我的三层次

杜威主张实验学校的假设系结合学习与生活,在自然情境中达成学习与教化之功,学生在学校大社会结构与活动中,逐渐学习克己自律,而非纯粹追求自我发展。杜威不仅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更以社群为中心,强调群体生活的社会责任。上述与美国亲职组织强调“公民责任”的理念相同。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强调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自然生态乃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是生命的物质滋养,使人类得以生存;类生态乃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族群、族群与族群的关系等,具有社会性;内生态乃人的心灵世界,包括: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是在寻求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它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可见,三重生态与自我、社我到物我的三层次颇相吻合。品德教育不应局限于自我发展,尚应顾及社会、公民责任与对大自然永续发展的责任,因此,生活体验论提出“自我发展、社会和谐与自然永续”为品德教育三层次,从生活体验串连自我、社我到物我的道德发展历程,推动品德教育从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到自然永续的历程,避免传统随兴而为、杂乱无章的推动历程,由内而外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品德发展层次。“自我发展”层次着重引导学生负责尽职与不推诿卸责,遵守法律规定与道德规范,追求创新创意与迈向卓越,做事刻苦耐劳与勤劳上进,力行俭朴廉洁并有羞耻心,做人诚实无欺与信守诺言,探索自我潜能与发展自我价值,增进自我管理知能与强化自律负责,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进而体会生命的价值,追寻真善美与天人合一的境界。“社会和谐”层次着重引导学生孝亲尊长、谦恭敬人、宽容待人、心怀感恩、服务社会、关怀人群、将心比心对待别人、倾听别人讲话、待人公平不偏私、不要辱骂或嘲笑别人、不要欺负或找别人麻烦、不占别人便宜、不搞小圈圈、了解别人前不妄下断语、尊重不同族群并能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达成目标。“自然永续”层次着重引导学生珍惜万事万物,力行保护或改善环境的行动,养成节能减碳习惯,办理各项活动能避免对大自然的破坏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促进大自然或环境永续发展,并善尽地球一份子的责任。

七、三维统整的品德教育:以三维交集设计课程、教学与评价

生活体验论提出“道德认知、情感与行动”三层面(y轴)、“尊重、责任、公正、信任、关怀感恩与公民责任”六主轴(x轴)、“自我发展、社会和谐与自然永续”三层次(z轴)的三维架构。学校或教师推动品德教育应以此三维来设计课程、教学与评价,如教师必须了解其课程、教学设计主要系三维各那个向度的交集,如甲师设计小学低年级“负责”的课程,可能为x轴的责任、y轴的道德认知、z轴的自我发展的交集;乙师设计高中三年级「负责」的课程,可能为x轴的责任、y轴的道德行为、z轴的自然永续的交集。上述甲师、乙师因学生年龄不同、身心发展互异,虽同属y轴的责任,但在三层面及三层次当有所差异,不应以同样的三轴交集教导不同年龄的学生。

八、陶塑健全人格的品德教育:陶塑三善三我之健全人格

品德教育属教育本质之基础工程,必须兼顾全人教育,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ryan与lickona均强调完整的品德教育应包括三善,即知善(toknowthegood)、爱善(tolovethegood)及行善(todothegood)。品德教育不应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扩及社群团体、大自然环境,品德教育应包括三我,即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到自然永续的品德教育“自我、社我、物我”三层次,因此,生活体验论以“陶塑三善三我之健全人格”为品德教育总目标。

九、结语:理论的滥觞,前瞻的动力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9

药品从业人员经过自已的劳动为社会供应优质价廉高效的药品,供社会群众治病救人。摆脱痛若,其职业是崇高的,也获得了人们的尊崇。

曾几何时,人民群众非常信任药品出产企业出产的药品。置信药质量量是最好的,置信药品运营单元发卖的药品性价是最优的。价钱是合理的。群众虽没有直接看到药品出产企业是若何按规则的流程出产药品,但他们置信出产企业。群众固然对药质量量和价钱不甚调查,但他们置信药品从业人员的口头引荐。之所以有此景象存在,是由于群众置信出产企业。运营人员是诚信的、是有品德的。

然则,我们痛心肠看到,比来几年因为一些企业的“无德”行为形成了严峻的社会结果,群众对“齐二药”、“欣弗”药品事情谈论纷繁,不少消费者疑惧重重。虽经有关部分闻风而动深查缘由,追查责任。但因为这些事情的发作与影响,既重创了有关出产企业。还也重创了社会的诚信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品德经济。一个以报酬本的现代社会,毫不能听任唯利是图的行为,毫不答应根本品德的掉守。“齐二药”和“欣弗”事情提示我们在开展经济的进程中,品德建立的主要性。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还,必需据守住本人的品德底线,承当起应该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品德和消费者好处换取利润,最终必定支付繁重的价值。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新青年;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会议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高中是承接初小教育和大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节点。这一时期,“学生生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与大学阶段相比,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因此,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真正满足时代需求呢?

二、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考虑社会传统、时展等宏观因素,也有家教家风、学校教育、个体认知等微观因素。现如今,学校教育一直是培养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主战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德育实际地位不高,重视科学文化素质轻视思想品德素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高考压力使得社会和家长对高中学校的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衡量尺度。考虑到招生生源和学校声誉,部分高中的主要工作必然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转。教学重点唯高考是从,不是高考主科就不上心,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重要”,教学手段重形式、轻效果,德育措施乏力。而在部分文理仍然分科的地区,学生对待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文科生来说,思想政治课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是高考捞分的工具和“敲门砖”。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过于务实,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实操与生活中的体会。而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轻视现象,部分理科生甚至有厌学情绪。第二,学校德育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这突出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缺乏层次性,教学目标整齐划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部分高中德育工作的方案设计更多只考虑年级因素。这一做法尽管便于高中日常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高中生个体在认知水平、思想境界、道德意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中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此外,高中德育目标“说得多,做得少”,教学安排学术味太浓,理论性太强,内容远离高中生的生活实际,部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思想品德教育多流于形式。高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大体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打击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泛。而实践教学中,很多高中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组织和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很难调动起全体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结果,很多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只满足于拿到学分的最低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过多地注重表现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缺少对教育效果的综合考量。此外,社会不良风气与网络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整体看,当前高中生的培养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能力、知行脱节的缺陷。《思想与行动的连贯性》一书的作者保罗•萨伽德曾指出,连贯性为知识提供来源和基础。根据他的理论,高中生与大学生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信念之间是相互支持和彼此连贯的。可以说,改进我国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关键。

三、改进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提议

首先,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明确高中德育教育目标定位的多层次性。今天的高中生都是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一代高中生。可以说,受开放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这一代高中生在思想观念、理想抱负、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价值目标等很多方面是多元化的。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也必须是多层次性的,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建立全面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体系,以发展的视角,给予学生正激励。正确、中肯、客观的思想品德评价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正激励作用。根据在校高中生的特点制定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而且还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政治立场,培养社会责任感。

再次,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引领,把握时展的主题,通过引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思想品德教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教学应更多运用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富于时代感的教育形式,以“内吸、反思、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四,减少教师的“单向说教”,增加学生的“知行实践”,制定少说多做的德育教学目标,适当减省形式化的“语言独白”,教学内容应以各种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高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高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培养出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康菲.浅谈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99.

[2]祝希杰.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3(5):37-39.

[3]陈绍灿.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paulthagard.coherenceinthoughtandaction[m].mit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