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环境管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9-27 17:54:59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1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3
一、打造舒适的绿色酒店
近年来“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要求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随之,营造绿色酒店号召的也得到了酒店服务业以及公众的认可。所谓绿色酒店,就是指酒店从建设到发展运营都要遵循低碳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在环保方面,要注重节能减排和低耗环保。在酒店设计工作初期,要将酒店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降到最低,这也是营造绿色酒店的必要途径。除此之外,要做好宾馆酒店的住宿环境管理以提升入住率,控制单耗与各种浪费,保持酒店环境卫生,优化硬件设备与服务体系。对于酒店卫生管理,应该将定期与不定期的保洁工作相结合,如每天晚上打扫酒店公共卫生间、楼梯、走廊、过道等,在客人退房之后,应立刻清洁该房间,并通过科学喷洒消毒液来做好灭菌工作。在装修酒店时应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清洁材料,为客房、卫生间等地面配备防滑材料,避免资源浪费。对于酒店服务工作,应该将客人作为服务焦点,为客人制定客房、卫生、供水、排水和公共卫生标准,正确规定客房性质,并限制酒店高度与密度,积极开辟酒店娱乐场所。酒店管理人员可以将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融入其中,赋予酒店浓厚的人文色彩以满足客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已经有不少酒店会定期开展文化展览活动,搭建公共舞台,设计座椅、休息区域和购物区,在大厅装饰水景、绿化植物与雕塑饰品,在电梯和楼梯附近标注路线图,并设置酒店公用电话和地下停车场,使酒店服务更加人性化。而且,酒店设计师会通过合理布局来提升组合效益,强化整体功能,降低污染系数,确保酒店卫生符合标准,并致力于创建美丽、舒适的空间环境。
二、设计生态节能酒店建筑
在宾馆酒店充分有效地实施环境管套体系,设计生态节能酒店建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客人群体的服务需求,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设计师应该立足于这一目标,充分引入各种自然元素,大力促进宾馆酒店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生态节能酒店建筑的环保价值,使客人在酒店里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首先,设计师要根据根据酒店的所处方位以及客房的具体方向,在酒店内部设计自然采光系统与柔和的荧光灯,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其次,设计师应该在酒店建筑中设计最为恰当的开扣位置,这样能够促进空气流通,营造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使内部客房与外界形成最佳对流,与此同时,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空气循环设备系统来引入外界新鲜空气。再次,设计师要为酒店建筑设计良好的绿化系统和水循环系统,通过设置各种绿色植被,修建室内水池和水景瀑布,以此调节酒店内部温度与湿度,改善空气质量,营造优美而环保的酒店环境。而且,设计师要重视促进酒店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和谐一致性,让客人能够充分感受自然环境的亲和力。另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酒店建筑节能环境因素有三种,即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和传统文化环境因素。优化生态节能酒店建筑设计方案,则需要充分融合生态文化理念,使酒店建筑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呈和谐、统一的效果。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生态节能建筑的过程中,理应尊重当代历史文化,将宾馆酒店作为象征地方文化的缩影,努力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促进酒店外观设计和历史环境的联系,让客人了解本酒店的发展趋势与文化特色,打造宾馆酒店的文化品牌。设计师可以将生态节能酒店建筑设计成和谐的传统建筑,并对仿古建筑进行创新以促进酒店文化的和谐发展。而且,设计师可以简化历史符号,对文化精髓进行提炼,继承传统建筑的设计精华与文明特色,让酒店建筑能够体现民族精神,以此升华历史文化符合,提升酒店建筑的视觉效果,延续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设计师可以运用反差表现手法,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对比效果,例如在现代酒店中悬挂古典字画与绣品,在水池旁边设计楼台轩榭,以此提升酒店建筑的审美效果,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三、优化酒店办公环境
在宾馆酒店办公过程中,应立足于节能减排理念,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控制酒店运营在水、电、气、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设备方面的消耗,根据实际情况,重建清晰的岗位制度,以此降低内耗,提升酒店办公环境管理效益。
四、努力促进酒店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酒店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宾馆酒店运营效益,可以全面融合用pdca理念,打造独特的品牌,并发挥品牌效应优化宾馆酒店经营环境,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充分有效地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现代宾馆酒店管理质量,必须坚持节能减排的导向,做好宾馆酒店的住宿环境管理,创建绿色文明酒店;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设计生态节能酒店建筑,充分融合生态文化理念,使酒店建筑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呈和谐、统一的效果;控制酒店运营消耗,融合用pdca管理思想,确保宾馆酒店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力溏.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环境管理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7(03)
[2]张文平.以综合建筑体为特色的现代酒店设计方案[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5(06)
[3]邓海霞.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及其评价探讨[j].江西建材.2016(07)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4
一、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医院环境管理
随着后勤社会化的逐渐深入,很多医院逐渐开始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环境建设与管理,保洁公司等专业化机构为医院的环境管理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而医院后勤部门也逐渐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监管者转变。后勤部门应当按照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科学地协调好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对医院的卫生、环保、绿化等工作的管理,实现医院环境的优化。具体而言,医院后勤社会化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是精简了后勤人员。医院通过将大量工作外包给社会企业,能够直接减少医院后勤编制,减轻医院负担。其次是有利于医院进行管控。在以往,医院各个班组的后勤人员在考核时存在多种情况,不利于进行统一控制,而将后勤服务外包可以避免采取多种考核模式引起的混乱。再次是节约后勤管理成本。社会上的服务企业会大量统一采购各项后勤器材,较医院自己采购更为节省费用,同时,社会企业养老保险机制与医院的不同也会降低医院的员工养老支出。最后,将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能够提升后勤工作的质量,社会服务公司会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设备问题,保证服务质量。环境管理是与后勤管理方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管理活动,两者都是为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医院的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患者拥有良好的治疗环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环境管理的效果是直接的,而后勤管理的作用是间接的,但是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后勤社会化之后,医院的环境管理也变得更加精简与便捷,有利于营造更加高效的医院管理环境。
二、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医院环境的管理措施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医院对后勤工作进行了服务外包,通过保洁公司的专业化服务为医院的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保障。虽然医院的卫生环境管理工作具有单一性,但是其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含室内和室外的环境维护以及垃圾清运等工作。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医院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措施:(一)创建高效专业的后勤队伍。随着医院的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后勤社会化的实施,医院后勤管理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对普通后勤人员的需求有所减少。对此,医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后勤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后勤人员选聘,利用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选聘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劝退那些工作不积极、打扫不及时的保洁人员。其次要强化培训,提升后勤人员的专业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后勤人员岗前培训,详细讲解了后勤社会化之后医院后勤人员的作用及职责。最后是强化后勤队伍管理,严格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使后勤队伍走向规范化、正规化。总之,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应着重提高后勤队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通过聘用制和职称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潜能和活力。医院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丰富管理人员的知识储配,全面提高保洁队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二)完善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医院的后勤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效益。只有拥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医院才能形成权责明确的管理模式,使环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各项卫生检查中的奖惩工作有据可依,进而将环境卫生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医院一是要健全各类规章灰度,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员工都应明确自身职责,应该达到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可能引起的后果。其次是狠抓落实,赏罚分明,使遵守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进而使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三)强化服务意识,注重节能降耗。后勤社会化之后,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有了较大变化,后勤管理直接服务医疗工作,服务广大患者的性质越来越突出。对此,医院后勤部门应该广泛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增强职工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使广大职工在服务中磨练技术,在实践中锤炼能力,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医院后勤部门应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措施以减少开支、增加结余,增强成本意识,加大管理力度,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医院的环境关系到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患者的康复水平,因此,医院应努力加强环境建设和管理。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医院应转变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通过服务外包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具体而言,医院应通过创建高效专业的社会化保洁队伍、完善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各部门交流与合作、加强保洁队伍的专业化管理等措施提高医院环境的管理效率,提高医院环境卫生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斌,李文延.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医院环境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安装,2014(11).
[2]孙麟,唐羽,谢娟,等.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医院后勤精经营化管理[j].华西医学,2013(9).
[3]张德贵.试论医院后勤管理运行专业化策略与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4]李连华,王桂胜.基于西藏廉洁高效政府建设的干部选任机制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5
一、酒店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酒店一直被认为是住宿、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场所,酒店业在人们心目中一度是无烟产业,似乎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事实上,酒店每天要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生活污水、废热和垃圾,酒店业普遍存在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油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顾客和周边居民的卫生环境质量。
2.资源浪费严重。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消耗,主要包括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酒店的日常消耗主要是纸张、布草、食品、印刷品、餐具、用具和各项设施设备等,客房中的一次性消耗品是比较典型的物资消耗。消耗品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中很多是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又成为了城市新的污染源,加剧城市环境恶化,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酒店餐饮业环境管理的思路和经验,根据酒店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流程逻辑,酒店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①酒店资源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的用能结构、节能技术的应用、水资源的节约与回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管理等。②酒店产品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产品的平衡设计、酒店业服务的能耗管理、包装的生态管理以及酒店业环境的生态要求等。③酒店生产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生产污染及其控制、酒店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酒店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等。④酒店消费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业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和酒店绿色消费的发展策略等。⑤酒店环境管理的体系与政策:包括酒店环境管理的推进机理、酒店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以及酒店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两种意识是职业认同意识和服务意识,三种能力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的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业导论、管理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骨干课程和酒店认知实习、酒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其后续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岗位实践、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职场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是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学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酒店服务管理、酒水饮料管理、酒店实用英语等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土保持、废水排放、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已成为国际项目公开强调的环境问题。国际项目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环境管理问题,则会受到项目所在国法律的制裁,导致项目被停,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际影响。可见,国际项目企业应依据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相应的环境管理法律、政策,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处理好环境问题。为此,本文从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中的问题入手,来探讨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以为国际项目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不足
(一)国际项目企业的环境管理意识淡薄,机制缺失。环境管理问题是国际项目遇到的首要问题,但一些参与国际项目的企业却对环境安全及其管理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环境意识淡薄,也未能认识到环境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进而使其未能形成统一的环境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观念,从而造成环境管理问题不断发生,影响项目进度,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国际影响。由于国际项目企业对项目环境管理不够重视,其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也相对较少,未能构建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有的企业尽管建立了项目环境管理机制,但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加之随着社会对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国际项目发展的要求。在国际项目所在国或地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约束下,其环境管理机制建设的滞后性较强,执行力度存在极大差异,特别是环境管理机制中未能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使其环境管理问题不断增加。(二)环境管理人才的缺失。国际项目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在于人才问题,环境管理人才直接决定着环境管理的效果,决定着项目的开展。然而,当前国际项目在实施环境管理过程中明显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这种人才不足首先体现在内部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力度不足,致使企业员工未能正确认识信息化技术和环境管理等问题,其管理环境问题的能力较为有限。同时,国际项目企业也难以从外界引进环境管理的信息化人才,从而导致国际项目企业环境管理团队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国际项目对环境管理的要求。
二、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的构建。人才问题是国际项目环境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管理人才是实现国际项目环境管理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此,国际项目企业应提升环境管理意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采用有效措施确保环境管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企业内部,国际项目企业应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从思想意识层面、专业技术层面加强人才培养,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实行网络在线学习与线下现场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在企业外部,国际项目企业应同高校或相关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或引进高质量人才,这些人才应充分掌握环境管理相关专业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为国际项目企业的环境管理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从而提升国际项目环境管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同时,还应注重同项目所在国环境污染防治企业合作,使其从技术层面、人才层面及设施场地等给予良好的支持和服务。(二)国际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国际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国际项目企业发展实际和项目所在地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际项目发展条件和项目所在地对环境管理要求的管理体系,针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制定项目运营及实施期间的环境工作要求及标准。环境管理体系选用属地化管理模式,同国际项目所在地专业环境管理企业签订环境管理服务合同,由其派驻专业人员向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人员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管理等服务,如提供化学技师、环境技师及环境工程师等,并与分包商环境技师或工程师共同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队伍。同时,国际项目企业应基于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程序及相应的子程序,并明确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标准及要求,以及空气质量、环境培训、动植物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相应的管控标准及要求。(三)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的执行。环境管理体系是项目现场环境工作的重要保障,其内容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液、空气质量的管控,植被保护、动植物保护,以及环境管理及技术培训等。其中空气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是指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工程开挖施工、设备运行、通行的重型车辆及设备安装等所产生的废气和扬尘等给工程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改变了空气质量,并给项目工程周边居民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污染源多是设备运行及燃油机械排放的废气、车辆排放的尾气,以及混凝土搅拌运行、开挖基坑和重型车辆通行中导致的粉尘。这些都给施工区域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从而改变该区域的空气质量。为了确保施工操作期间的空气质量达到项目所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的要求,国际项目应在此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编制控制质量监测及控制程序和气体排放管理、控制的操作程序,利用对施工建设活动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相应的空气质量检测,将其对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减低到最小化,切实降低粉尘及有害气体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环境法要求的范围内。在固体废弃物排放方面,国际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中明确了施工建设期间废弃物产量及排放量的最小化、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等详细计划,以环保的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并严格执行此计划,有效地处理施工建设期间的废弃物。施工建设期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严格执行环境管理计划中废弃物分类收集、分离、临时存储、运输和授权地处理的资质要求。依据固体废弃物给公共卫生及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将固体废弃物分为ii类和i类,其中i类废弃物具有危害性,且有废弃物化学、物理及感染的特征,会给公共卫生带来风险,如果此类固体废弃物未能科学合理管理,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风险就较大。ii类固体废弃物是指危害性较小或无危害性的,主要为能够生物降解的非惰性固体废弃物,这类固体废弃物还具有水溶性或可燃性的特征,也有一些惰性固体废弃物其成分是难以溶于水的。当然,收集和处理固体废弃物时应依据垃圾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施工现场或生活区应设置固体废弃物分类垃圾桶,对不同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并由具备垃圾处理资质的企业将其运输至场外处理。同时在施工现场要建立垃圾储运中心,一些i类固体废弃物,如废弃劳保物品、有机物污染物、防腐油漆等不可直接外运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存放于存储中心,由具备相关处理资质的企业定期外运处理。在废水及水资源管理控制方面,构建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测系统,在影响区域点设置水质监测点,对其水体情况进行定期采样,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其废水、地表水和沉积物的相关信息,通过监测系统的自动分析,实时掌握其质量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出防控措施。监测地表水构建了水体质量智能化监测模型,监测系统能够通过收集到的水体参数大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运算,并对水体质量给出综合评估,从而能够有效掌握水体质量控制及管理情况。然而,国际项目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废水管理及控制也不容忽视,该类污染主要是办公及生活区的污水、化学厕所废液和食堂油脂、机械设备的油污等,以及设备运行及项目运营中排放的工业废水等。对于此类污染物的处理,主要设置了油水分离池对其进行分类,将分类出来的油脂残留物集中存储,并由专业的处理企业对其进行外运处理。施工现场投用化学厕所,由罐车每天抽取化学厕所产生的废液,且将其集中排入污水处理场,以防止其污染地表水。同时,施工现场要设置防渗池和接油盘等设备,以防止油污外漏而污染周边环境。施工所致的废液排放前应先行检测,待其符合项目所在国的污水排放标准后方能排放。此外,生态环境的恢复及水土保持也是环境管理的重头戏。在水土保持上,国际项目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如设置排水沟的沉沙过滤系统、隔离堆放耕地土、基坑边种植植被等,以防止水土流失、植被衰退和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恢复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际项目企业应按照项目所在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要求,制定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对影响环境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和补救,以切实提高环境恢复能力。
三、结语
总之,环境管理对国际项目发展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发展。因此,国际项目企业应注重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切实提高环境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及质量。同时,国际项目还应依据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定环境管理体系,对项目施工及运营中可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水污染、废液排放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保护及生态恢复等环境问题,制定详细的管理控制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监测系统,实现环境质量监测的动态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预防及污染物处理措施,同具有相关资质的污染处理企业合作,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污染源,以切实提高国际项目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推动国际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郑春晰,张胜利.更国际更hse———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提升国际项目hse管理实践[j].现代职业安全,2019(06):52-55.
[2]杨旭.伊拉克哈法亚油田地面建设三期工程项目hse管理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主动适应新形势,自觉追求高水平,紧紧抓住新机遇,奋力再上新台阶”的要求,运用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构建市容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市容环境监督管理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作用和街道城管委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的作用,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全天候覆盖全区的市容环境监督管理网络,使每一处市容环境都有责任单位管理,每一个违法违规的市容环境问题都有责任部门及时治理,努力做到市容环境时时干净、处处干净。
二、管理职责
(一)区市容委、爱卫办负责组织推动、综合协调全区的市容环境管理工作,指导推动各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的市容环境管理工作,对各街道城管委、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落实专业服务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全区爱国卫生工作。负责户外广告设置、街道建筑外檐装饰审批与管理;组织实施街道综合整修和夜景灯光规划建设与监督检查。
(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其专业管理和作业服务负全责。负责行业管理,协调市属驻区职能部门落实管理责任,督促、协调、推动市属作业单位和产权责任单位做好专业服务工作;设立街道联络员,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层级监督检查。
1、区建管委负责建筑工地市容环境的规范管理、拆迁工程管理和配套建设管理,协调市区有关部门落实与市容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2、区园林局负责区内园林公共绿化设施的养护管理,迁移砍伐树木的审批和临时占用绿化用地的审批及古树名木管理;负责公园、广场和道路、居民区绿地、绿化隔离带等绿化设施的卫生保洁和养护维修工作。
3、区市政局负责区属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对区内社会产权道路、排水设施的养护进行监督管理。依法审批因工掘路、临时占路和连接排水管道;依法查处损坏市政设施的违法行为;负责区属道路、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及时修复因工掘路,治理污水外溢。
4、区环卫局负责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依法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进行审批;负责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废弃物管理和环境卫生设施管理;负责区内道路、居民区、公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容器等环境卫生设施的维修养护;负责城市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负责冬季清融雪工作。
5、区环保局负责行政许可范围内水体、大气(恶臭气体)、噪声(振动)、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并积极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6、区房管局负责全区房地产行政执法管理、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物业管理行业行政管理,依法对私开门脸、改变房屋结构等违法、违章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严格履行市政府66号令赋予的各项职责。
7、区卫生局负责依据卫生法规、标准,对全区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进行监督管理;依法对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负责全区的健康教育工作。
8、区综合执法大队依法行使市容、环卫、园林、规划、工商、交通、市政部门的全部或部分处罚权,依法对道路两侧及公共用地上私搭乱盖、占道经营等违法现象进行查处,严格规范沿街广告牌匾,消除各类违法行为。
环卫局、园林局、市政局、房管局、综合执法大队要明确一名专职街道联络员和一名兼职街道联络员(设立联络员可结合本单位实际,一名联络员最多可联系两个街道办事处)。街道联络员负责联系本部门,对街域市容环境实施专业管理、作业服务和巡查监督。
(三)街道城管委是街域市容管理的指挥中心,对街域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负总责。负责组织驻街单位和居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职能部门驻街管理机构、作业单位搞好综合管理和专业服务;对驻街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和作业服务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清理居民区杂物,组织居民区拆违工作,指导居委会做好市容环境巡查、管理工作;组织驻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委会、群众义务监督员对街域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四)社区居委会按照区民政局规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居民区、干支道路、封闭市场、建筑工地等),负责对社区市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组织社区居民、单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市容环境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负责监督上述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三、运行机制
各街城管委应按本委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设专门岗位,负责受理社区居委会关于市容环境问题的报告,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社区居委会要设市容环境监督员(居委会分管卫生副主任),负责监督反馈事宜。监督控制程序如下:
第一,社区居委会市容环境监督员每日早晚两次巡查社区市容环境,将发现的问题及监督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于当日向街城管委及时报告,并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做出巡查记录。
第二,街城管委要将社区居委会报告的市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分析、确认,并立即向相关职能部门街道联络员发出《整改通知单》。对社区居委会落实零报告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承办的工作任务情况都要做出书面记录。每月要向区市容委做出专报,内容包括:一是居委会零报告情况;二是职能部门一小时到岗及问题处理反馈情况;三是对社区居委会及职能部门报告的每一件市容环境问题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情况。重大市容环境问题当天报分管区长。每月对社区居委会落实零报告制度进行考核(凡没有设立居委会的区域,由城管委指定临近居委会代行监督巡查职能,一并纳入考核)。
第三,各职能部门接到《整改通知单》后,一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查处,并在《整改通知单》上填写解决情况,按照时限规定及时反馈城管委备案(注明已解决或未解决及原因,将《整改通知单》复印留存)。对阻碍作业的问题,要及时向城管委举报,城管委抓紧协调,为作业创造条件。
第四,区市容委每月对各街城管委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成效(综合参照协调、监督有关部门解决市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职能部门处理市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的完成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并通报全区。半年或年终,对街城管委工作进行客观评审,依据客观评审、月工作通报和督查情况,撰写《市容环境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审核报告》,内容包括:体系运行状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监督管理经验和对各街城管委、相关职能部门的考评意见等,并报区委、区政府备案。
第五,半年或年终,区政府依据市容委呈报的审核报告,对各街城管委及职能部门进行考核。
四、工作制度
(一)社区居委会
零报告制度:社区居委会每日早、晚对所辖区域市容环境进行巡查,做出巡查记录,及时向街城管委报告。
(二)街道城管委
1、通知制度:对社区居委会报告的有关问题进行确认,立即向职能部门街道联络员发出整改通知。
2、专报制度:每月将职能部门一小时到岗情况及解决或未解决问题报区市容委(并附对每件市容环境问题所做的协调工作情况)。
3、考核排名制度:每月对社区居委会落实零报告制度情况进行考核,并排出名次。
4、例会制度:每月召开由成员单位参加的工作会议,讲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研究具体问题,部署下阶段任务,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委会代表参加,并填写会议记录。
5、巡查制度:城管委成立巡查组,每周用一至两天时间对街域市容环境进行全覆盖巡查,对社区居委会及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对发现较重大的市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填报《整改通知单》,跟踪整改情况,并核查相关居委会监督报告情况。
(三)职能部门
1、一小时到岗制度:在接城管委通知文件后,各职能部门要派员于一小时内到达现场,做出应急处理。
2、解决情况反馈制度:将处理市容环境违法违规问题情况填入《整改通知单》,并当天向街城管委和相关居委会反馈。
3、参加例会制度:按时参加街城管委例会。
(四)区市容委
1、客观评审制度:区市容委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社区居委会和群众代表等社会有关方面,依据市容环境监督管理体系要求、市容环境管理适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年度工作任务以及相关方期望,对街城管委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第三方评审人员不固定)。
2、通报制度:将完成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向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3、督查制度: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居委会零报告制度和职能部门一小时到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
4、汇报制度:对各街城管委及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向区政府汇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街道、各部门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明确岗位职责,设专人办理监督反馈事宜,确保监督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区建管系统、街道城管委和社区居委会要调整充实力量,切实加强对街域市容环境的组织领导。
(二)做好培训。要对各街城管委和职能部门做好市容监督管理培训,熟悉市容环境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掌握监督管理机制和体系运行控制的实施办法。街道城管委要熟知各专业部门工作职责(包括物业管理、委托作业等),各职能部门要熟练掌握工作要领,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街道、各部门要认真梳理本单位承担的创卫和日常工作目标指标,并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和措施,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领导要深入一线,管理重心要下移到社区居委会和作业现场。各单位要发扬“以我为主,马上就办”的精神,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街城管委要切实发挥核心作用,认真做好组织、监督、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及时处理环境脏乱问题,保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8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类型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名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高标准的环境技术标准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已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贸易的国际性公约,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被某些发达国家所滥用,越来越发展成为取代关税壁垒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频频引发贸易纠纷与冲突。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内容广泛、形式合法、方式隐蔽、手段灵活等组合特点,从而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提供了方便。实施以来,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越来越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利益上的矛盾。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中,主要呈现以下7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发达国家凭借其上述优势,在环保、人类健康的旗号下,通过国内立法或其控制的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立法,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现状较难达到。虽然这套标准是一种自愿性的标准,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不符合这套系统标准的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绿色环境标志(标签)。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1978年原西德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篮色天使”的标签。随后,北欧四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推出了相应的绿色环境标签。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一整套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人畜食物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有权采用相应的管制措施。但该协议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做到提高透明度、非歧视、遵循科学原则,保证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明确规定各国在制定本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时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往往将它用来控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入境的重要工具。
4、绿色包装制度。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例如,日本颁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德国颁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英国包装材料重新使用的法令要求2000年前使包装废弃物的50-75%重新使用;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1993年7月,德国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在纺织品上使用20种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学品的法律。从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国境内禁止出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违禁物质染料的纺织品。美国、欧盟也出台了禁止纺织品、服装进口中含有害物质的规定。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进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有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口。
6、绿色补贴与反补贴。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末包含环境与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使产品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措施。2001年初,美国就以绿色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
7、绿色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境保护、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顿援引美国国内法《培利修正案》,以台湾使用犀牛角与虎骨等野生动物器官做中药材而认定其保护野生动物不力,违反了有关国际公约为由,对台湾农产品进行贸易制裁,限制台湾的鳄鱼皮、珊瑚等产品进口,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轻纺(服装)产品、医药产品、机电产品等类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法规中规定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纺织品、服装染料有害物质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标准使中国的冻肉、茶叶、保鲜蔬菜、纺织品、服装、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产品(如含氟里昂的空调、冰箱等)、机电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出口商品遭受较大的冲击。1989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货,蘑菇罐头因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被美国扣留。
(二)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问题,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像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但对拉丁美洲却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由于这两个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域。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2661.5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24.8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20.4%;出口日本449.57亿美元,占16.9%;出口欧盟409亿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共18个国家就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67%。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仅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中短期内必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产生严峻的冲击,如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萎缩。像2001年我国家用陶瓷器皿、玩具、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的出口即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值分别比2000年下降22.1%、7.4%、10.6%。
(三)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保持了近20年的两位数持续增长速度。1978-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以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工具而被广泛应用。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8%。这个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拉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尤其如此。不难预见,今后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是未来国际贸易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在当前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由富国制定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环境条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将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期待我国出口贸易重现1978-1996年的辉煌是不现实的。
(四)对出口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销售、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出口商品成本中包含环境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换汇成本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仅以出口商品包装为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与发达国家标准相差较大。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单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进行严格的检疫处理或实施新的苛刻的检疫标准,其中木质包装仅经过熏蒸处理这个环节,出口商品成本就将增加20%左右。
(五)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在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推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积极影响的一面。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首先,要认真组织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建议由外经贸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资料。在对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条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约、协议条款内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如给予发展中国家达到标准的过渡期、非歧视原则、补偿原则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资料库,并与各省市外经贸厅连网,细化主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具体出口商品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自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试点,到2000年4月通过认证的企业仅有263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很低。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则从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开始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
(1)变等待为主动。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我国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目前,环境标志产品还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通过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可以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完善法规,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量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外贸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要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来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技术,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者的危害。要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鼓励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发展,促使企业以国际标准为标准,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9
一、环境卫生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环境卫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环境卫生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外部面貌,起着窗口的作用,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和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环境卫生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把环境卫生的好坏作为衡量领导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面貌对投资者的感觉更直观。在去年,我们太原市开展了六项综合整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不管是投资者、旅游者还是我们普通市民,都感觉到城市明显的干净整洁了,这肯定会提高我们太原市的身价,进一步来讲,就是保证了我们太原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流失。现在有一个新概念:城市及其环境是重要的国有资产。通过环境的改善,吸引外商投资,推进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繁荣,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请支持原创网站
二、现阶段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律和方法
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管理和作业分开)逐步把环境卫生作业推向市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环境卫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严正声明卫生健康发展。环境卫生管理还必须依靠严格执法来保证,通过提高市民素质来提高。主要方法有:
政事分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将环境卫生作业和服务从现有的体制分离。分离后政府主要进行管理、规划、监督、协调等工作。现在,小店区已初步开展了这项工作。比如:成立清扫公司,让街办、企业等一些单位的清扫队转变性质,成为一个经济实体,把清扫队改革成公司。政府再把各条街道的清扫权公开招标,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的办法选择一个合格的清扫公司全面负责街道的清扫、保洁。让政府职能部门从作业中分离,改变以往管理的就是作业的这种状况,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请支持原创网站。
卫生环境管理范文篇10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环保局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对大家长期以来为全省辐射环境安全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这次会议是全省环保系统召开的第一次辐射环境监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第三次全国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新时期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抓住有利契机,努力提升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全省辐射环境安全。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总结经验,把握机遇,全面提升我省辐射环境监管工作水平
从*年环保系统正式开展辐射环境监管工作以来,广大辐射环境管理人员立足我省实际,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相继开展了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放射性污染物申报登记、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等一系列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法律和监管体系,提高了辐射监管能力,使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从最初单纯的废物收贮和环境监测发展到今天的集辐射项目审批、辐射环境监察、辐射事故应急、辐射环境监测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为一体的“全过程”监管职能,奠定了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管理领域的统一监督管理地位,提高了我省辐射安全水平,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法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20*年以省人民政府第125号令的形式颁布了《*省放射性废物收贮处理办法》,20*年我省又出台了《*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这不但弥补了地方法制建设空白,为国家和其他省份法制建设提供借鉴,也为我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是机构与队伍发展迅速,初步形成辐射环境监管网络。全省辐射环境管理队伍已由最初的省放射站6个人,发展到今天省级管理人员26人,七个市有专门的辐射管理机构,所有县区环保部门均设有辐射环境监理员的良好辐射环境监管格局。
三是确立了辐射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地位,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也给予极大关注。近几年,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能力建设资金600多万元,配备了相应的辐射环境执法和应急车辆,添置了三十多台套辐射监测仪器设备,同时也为各市州配备了最基本的辐射监测仪器,另外,中央财政安排2800万元专项资金的“*省放射性废物库改造及旧库退役工程”建设也已开工,预计明年完成建设,这些资金的投入,使我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应急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四是辐射活动得到有效监管,辐射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建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制度的执行率均达100%,对ⅲ类以上放射源的应用单位许可证发放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放射同位素的使用、转让以及流动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视野;所有辐射环境信访事件均得到及时处理;全省放射性废物(源)回收处置率达*%以上,从98年*省放射性废物库投入运行以来,共收贮放射源1033枚,处置放射性废物51947公斤,近两年又解决了部分辐照装置的退役和大量低水平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置问题,及时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省内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放射性水平始终保持在天然本底的涨落范围内,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较好,辐射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健康有序。
五是辐射事故得到妥善处理,应急能力不断提高。我省从*年到现在共发生辐射事故9起,丢失放射源22枚。在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事故应急工作,及时控制了事故的影响,找回15枚丢失的放射源,并防止了辐射伤害和二次污染事件的发生。20*年圆满完成朝核应急任务,被评价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应急工作的成功典范。这两年又与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了我省辐射应急工作,截至今年4月14日已连续三年未发生辐射事故。
六是营造了良好的辐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了全民辐射安全意识。我省公众现已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及时了解辐射科普常识、辐射管理法规和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动态,大部分从事辐射工作和管理的人员经过了辐射安全培训,掌握了基本的辐射防护知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护意识得到了提高,更加关注周围辐射项目对自身的影响,形成社会舆论与执法监督相配合的良好局面。辐射技术应用单位领导也普遍认识到辐射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了守法的自觉性。
取得上述成果的经验,我们概括起来,就是“把握一个中心,活用两个手段,做好三个配合,加强四个建设”。
“把握一个中心”就是所有辐射监管工作的开展要始终围绕“保障辐射环境安全”这一目标来进行,它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业绩的评判标准,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中心,才能使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纳入正轨。
“活用两个手段”就是在辐射监管工作中把“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督”两大手段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辐射管理工作的认知,树立正反面典型,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在执法监督过程中严格项目审批,强化执法监督,细化执法要求,奖惩结合,促进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保障整体辐射技术应用产业健康发展。
“做好三个配合”是指做好与上级环保部门、与下级环保部门以及与其他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随着辐射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辐射管理领域的增加以及辐射管理职能的调整,辐射技术应用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单靠某一个管理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作为担负起辐射环境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的环保部门,首先要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做好其交办的工作,保障整体工作顺利开展;其次要充分调动下级环保部门参与辐射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管理网络,消除管理盲点;最后要与公安、卫生等其他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相互配合,促进辐射管理工作统一协调发展。
“加强四个建设”一是指加强作风建设。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国家法规和文件精神,做到学以致用。杜绝在执法监督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热情服务,树立良好的执法者形象。二是指加强制度建设。要积极促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适应管理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并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指加强队伍建设。要积极促进机构建设,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打造团结务实高效和谐的监管队伍,建立完善的辐射环境监管网络。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要善于把握机遇,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备的辐射监测仪器设备,改善执法条件,为管理工作提供物资保障。
尽管我们在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辐射环境监管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公众对辐射环境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国家未来一段时期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安排,我们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队伍和能力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全省共有核技术应用单位1154家,其中放射源应用单位252家,拥有放射源1622枚;射线装置应用单位875家,拥有射线装置1502台;非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31个。有电磁技术应用单位228家,电磁设备超过万台,现有的辐射环境管理队伍和监管能力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省级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辐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应急车辆不足,仪器设备老化,传输通讯设备陈旧等问题,虽然通过近两年实施*省放射性废物库改造及旧库退役项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核辐射应急能力建设项目逐步得到解决,但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而市州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则刚刚起步,能力建设基本属于空白,人员很少,且大部工作人员都没接触过辐射环境管理,缺乏辐射知识,也没取得上岗资格。与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环发〔2007〕82号)规定“无核设施的省份,省级管理人员编制不少于40人,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5%,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50%,监测实验室用房不低于1500平方米,人均行政办公用房不低于15平方米;地市级人员编制不少于10人,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75%,中级以上技术人员不低于50%,监测实验室用房不低于500平方米,人均行政办公用房不低于15平方米”及大量仪器设备配置的要求相差更远。队伍和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制约我省辐射环境管理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将是我们近期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市州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管理职责定位模糊,没有充分发挥在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近两年,大部分市州能够按照要求成立专门的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并逐步改变了单纯依靠省里开展辐射管理工作的局面,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已具备单独从事部分辐射管理工作的能力。但在辐射环境管理职责的定位上都存在问题,编办批准的管理职能缺失或不准确,加之现有的法规要求限制了市州环保部门在辐射项目审批环节的职能,制约了市州辐射管理工作的开展,工作中存在脱节现象,影响审批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负担。明确市州环境保护部门辐射环境管理职责,发挥市州以及县区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正是这次会议着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辐射管理工作任务量大,辐射安全要求标准高。在第三次全国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今年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对今年工作提出十八项具体指标要求,工作量是往年的两倍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工作将是我省辐射管理工作的难点,按要求今年我省要在保证辐射环境安全的条件下,完成剩余149家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和近千家射线装置应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工作。今年也是奥运年,安全的要求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要求确保不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全国不能超过一次,一般辐射事故全国不能超过16次,任何一省不能超过一次,这将对我们的监管工作是一次重要的检验。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个别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源)的一直没能够得到有效处置,对松花江水资源和周围群众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危险度逐年增加,已成为我省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中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
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环保部的成立,为今后环保部门更好更有效地参与政府宏观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在更高的层面提升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辐射安全提供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转变观念,摆正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发展辐射安全监管事业,壮大管理队伍,提高监管能力,切实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圆满完成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任务,全面提升辐射安全水平。
第二,2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全省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主要安排
今年是环境保护部组建的开局年,也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能力建设年,今后三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的重要阶段。根据国家辐射环境管理工作总体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立了这一时期我省辐射环境监管工作指导思想,即:认真贯彻党十七大、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第三次全国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放射源安全监管为重点,大力宣传、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扎实推进辐射环境监管和监测工作,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进一步完善辐射安全监管机制,明确市州辐射环境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市州环保部门要充分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核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组织开展辖区内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工作;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辐射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并落实辐射环境安全责任制;依法开展辐射污染源的申报登记工作,对辖区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按照事故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辐射事故信息;做好辖区内因辐射引起的群众信访及民事纠纷工作;协助省局做好辐射项目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监督检查、辐射环境监测等工作。
二是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要求,促进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加快人才和队伍的培养,落实国家辐射安全培训计划,提高全体辐射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精干,尽快建立完善的辐射环境监管网络。
三是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省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完成计量认证工作,实现我省辐射监测技术能力跨越式提高。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废物库改造及配套实验室建设工程。市州环保部门要提高辐射安全意识,把握机遇,加大投入,使辐射环境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满足基本工作要求。
四是加强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所有辐射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和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五是严格辐射项目审批,从源头上掌控辐射技术应用情况。按照环境保护部整体工作要求做好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查办理工作,即今年完成全部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和70%射线装置应用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发放工作,2009年完成所有辐射安全许可发放工作;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新建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和流动使用放射源管理程序,加强放射性同位素野外示踪以及伴生放射性矿开采和利用活动的管理;全面执行放射源编码和台帐制度,应用国家统一的放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录入放射源管理信息,每三个月向部里上报一次数据;提高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水平,深入开展电磁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工作,加强电磁辐射环评,规范电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六是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所有辐射活动在监管视野范围内。市州环保部门对辖区内的辐射技术应用单位至少每季度检查一次,做好检查记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遇有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局汇报,每半年向省局上报一次辖区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省里每年对所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至少检查一次,ⅲ类以上放射源应用单位至少检查两次;安装、更换放射源现场必须进行监督;流动使用的放射源到达和离开必须进行核验;放射性标志设置率要达到100%;辐射工作人员个人计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的要得到有效监督;各级辐射管理机构都要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统一执法文书和检查文件,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要执法到位,及时消除隐患,确保辐射环境安全。需重点强调的是为保障我国奥运会期间的辐射环境安全,大家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采取超常规措施,落实责任,死看死守,确保我省20*年不发生辐射事故。
七是扎实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国控点辐射环境监测计划,提高环境辐射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监测水平,结合深入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建设项目,继续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辐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时完成各种监测结果的资料编报,全面掌握辐射环境质量状况。
八是抓好放射性废物收贮和库区管护工作。严格落实放射性废物库管理和废物收贮各项规章制度,安全及时收贮废弃放射源,积极设法安全处置放射性废物(源)遗留问题,加强库区环境监测和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废物库安全运行。
九是不断完善核与辐射应急体系建设。在国家环保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完成*省辐射环境监督站辐射应急能力建设项目。落实《*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年开展一次辐射事故应急演练。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每三个月上报一次事故情况。
十是按时完成污染源普查的相关工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卫生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2023-04-28 15:36:17
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研究 2022-12-26 08:49:28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2022-10-09 09:40:32
省域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救治体系建设成效 2022-10-08 11:08:30
国家卫生县城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2022-10-08 09:52:25
卫生健康系统业务档案管理服务策略 2022-10-02 09: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