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5-04 09:1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发展不平衡
许昌市现有专任教师(含幼儿园)5万余人,其中农村专任教师占68.6%,城镇专任教师占31.4%。农村专任教师中41~45岁的有3416人,46~50岁的有3215人,51~55岁的有2883人,56~60岁的有2206人。农村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培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2.培训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理论教学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培训以灌输一般学术理论为主,授课内容观念不新,缺乏对基础教育一线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把握不够,因而对参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参训学员听时觉得很热闹,但很难把听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中。
3.培训过程对校本研修重视不够
在培训环节上,只注重对培训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受训教师如何开展基于学校和课堂的校本研修指导不够。完成培训回到学校后,教师多不能对所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讨、交流和反思,致使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和课堂教学实践发生“化学反应”,无法形成同伴互助和发挥知识的辐射作用。
4.培训师资有待充实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当然很有必要,但因为培训对象很多是农村教师,整体上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如城市教师,很难完全接受这些学者的知识传授。即便是城市教师,对纯粹的理论体系讲解也不能完全消化。因此,为了让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需要补充一线优秀教师到教师培训者队伍中。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1.要丰富培训的方法和手段
要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采取网络平台培训、集中面授、专家讲座、学科培训、基地实践、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宜讲授过多理论,应以提高一线教师实际课堂教学水平为主。
2.培训应向农村倾斜
在教师培训项目和指标分配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和办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围绕课堂教学各环节,扎实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通过培训促进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3.重视网络培训,加强培训平台建设
以许昌市为例,依托许昌教育网,借助优秀网络资源而开办的许昌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已搭建起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平台开设有《名师教学课例》《教学论坛》等栏目,配备有系统管理员,及时回复和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训指导讲师每天通过平台对教师进行指导,网上答疑,在线交流。
4.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师培训师资建设
要结合“创建人民满意学校”活动,组织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和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以及在人民满意学校创建过程中评选出的名教师、参加市级高效课堂赛课的优胜教师,建立中小学名师培训团队,逐步成立“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5.加强校本研修工作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培训 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中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学教师,研究中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参考文献:
篇3
汉语言教学是当前党校教学培训的必然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直接提升党员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全面提升其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二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语言的传承及发展。增加汉语言培训的应用性,提升党员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推进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进一步突破发展的关键。
一、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党校汉语言培训的观察中,会发现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课堂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另一边学生在埋头笔记,看似奋发图强的学习分为,实际上隐藏的是另一种沉寂――效率低下、学习枯燥等问题的存在,反映的实质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难以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难以关注到汉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的接收信息,缺少了主动地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的枯燥性,集中体现在当前的党校汉语言教学往往是对照着教材的照本宣科,缺少新变,加之教材本身更新速度就较为缓慢,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带有一定的枯燥行。其次,在当前党校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践性的关注,但是汉语言作为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用到“不折腾”一词,就是一种创新性应用,能够将汉语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才是学习的目标所在,在枯燥的氛围及过分关注到理论知识的课堂,其枯燥感就在于缺乏灵活性,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考核制度刻板不灵活
考核制度刻板不灵活,是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的又一重要弊端之一。当前的党校汉语言考核往往是依赖于最终的一项考试,学生只要认真的进行背诵,就能顺利过关,这样的考核模式,即使学生记住了知识也多属于短期记忆,换言之,记下的知识也是通过记忆实现的,不确定如何进行运用。除此之外,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也难以在意识上对学习过程形成准确的意识与理解,拉低了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课程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四)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
在党校的汉语言培训中,还存在着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的情况。尽管汉语言教学作为党校培训的项目之一而存在,但是在很多党员干部眼中,汉语言是一项长期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越是基础越可能被忽视;在诸多政治课程中,在对党员的思想冲击中,汉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是最为薄弱的。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在学习时自然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加之当前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很多党员甚至都是在最终的考核之前进行突击的记忆来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的准确认知,难以实现最终的突破发展。
二、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的发展策略思考
(一)转变汉语言学习的思想意识
党校的特殊性在于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的指导,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所在,由此,在推进汉语言教学培训的过程中,要从思维发展上推进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认知,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党员干部对汉语言学习的思想意识,是实现党校汉语言教学环节进一步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我国传统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课程载体,在教学过程在也是实现传统文化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媒介,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出汉语言知识的文化传播意义和语言教学意义,并且使参与学习的党员干部深刻意识到这种意义,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其中进行学习。在党校培训过程中,尝试逐渐丰富汉语言培训的环节,在开始之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加以教学的辅助,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将其作为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所在。
(二)丰富汉语言教学的内容
在内容设计上,要进一步丰富汉语言教学,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创新的发展融入新的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对于党校汉语言教学的内容丰富,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着手展开改革:其一,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及时完善和更新党校的教材内容,不断与时俱进的将新的知识进行充分,并且在体系设计上更符合党校的学习;更进一步的,由于教材本身的严谨性,可以尝试配合教材的运用出版辅助的文本,收纳一些现代作家、政治演讲稿等内容,作为参与培训者的阅读参考,帮助其学习汉语言知识。其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应用性环节,如在实践调研、演讲辩论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带入,能够使课堂更具灵活性,并且能够在丰富的基础上作出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汉语言的应用性,汉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背诵记忆进而束之高阁的内容,而是能够使人以史明鉴、了解大道、掌握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在日常交流中巧妙运用的内容,需要得到重视[1]。
(三)扩展教学组织形式
在党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当前的各级院校的党校教学中,汉语言教学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然而反观党校的教学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被动说教的过程,?人担忧。在当前的党校汉语言教学中,不断丰富组织形式,能够更进一步的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在,给学生以主动权,党校学员都是有思想、有文化的党员干部,对于这部分学院需要调动主动性,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鼓励他们进行思考的同时、在应用中去学习到汉语言知识,也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如模仿央视《朗读者》栏目组织“班级朗读者”活动,进行读书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展示形式等。拓展教学组织形式,还体现在尝试多种的教学组织内容,增加应用的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2]。
(四)创设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在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中,要尊重汉语言本身的人文性所在,实现相适宜的人文性环境的创设。所谓的人文性环境,是尊重人的个性特征的,带有一定轻松性的课堂氛围。一方面,进行培训的教师要积极与学院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出语言的应用性、交际性,并且为学员提供交流的环境。另外,汉语言文学本身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传承意义,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人文性充分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阅读的力量,激发学员阅读兴趣、提高学员的阅读能力。在培训过程在,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内容等推荐给学生,以丰富课下的阅读,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培养党员干部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课堂培训的重要辅助环节,也是为日后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关注到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
(五)转变考核方式
篇4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小学英语教师 培训 问题 对策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课程的研究,都毫无例外地关注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知识,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则依靠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根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内容,要求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来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建立创新培训模式机制,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的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不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不深入考察教师的生活和教学方式、不清楚当前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低效率状况进行探讨和反思,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对策。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以短期培训为主要形式,由于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常常期望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潜移默化为教师日常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时还会决定他们的处事方式。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现状,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水磨沟区,以500名小学英语教师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内隐知识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反思。
一、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放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465份。此外,还进行了多次访谈,相关材料有力地支撑了数据的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参加调研的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有关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简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英语教师里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高达94%,在现阶段,教师呈年轻化趋势;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达75%,有的还在读函授本科,说明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上升;83%的教师接受过培训,但还有1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2.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以省市级培训为主(80%),其次是国家级培训(18%),最后是出国培训(2%),这一数据说明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不是很高。而且是以短期培训理论指导讲座为主(58%)。培训内容多以新课程标准为主(35%),之后是教学理论(25%)、教材渗透与理解(16%)、教法(14%)、专项技能训练(5%)、教育技术培训(5%)。
通过访谈,许多教师表达了希望能参加中长期脱产培训的迫切愿望。在脱产培训中,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现实是参加脱产进修的比例(2.3%)非常小,说明教师教学任务重而繁忙,难以脱岗进行培训学习。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质量还待有进一步提高,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培训目标要有针对性,特别是对培训内容要进行合理化安排。
3.培训内容缺乏主体性
参加过培训的老师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效果一般,缺乏实效性。具体讲,培训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没有较好地体现对教师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尊重和利用。还有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应该多聚焦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上,多一些理论结合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培训,内容还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采取一味地灌输式;要尽可能多地到先进学校学习、听课和交流,听专家讲课和点评。
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在开展培训时,忽视教师的内隐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不仅只是“灌输”,还有“内化”至“输出”[2]。也有人认为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开发知识,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就是以个人知识生长为目的学习,它支配着整个人的认知活动,并且依赖个体独立完成。在知识传授中,要为每个人提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平等空间。
4.培训目标缺乏确定性
教师培训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创造地完成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培训目标。经过调查发现,34%的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31%的教师认为“培训者水平不高”,35%的教师认为“所接受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与您的专业化成长帮助效果”一般。有效的培训要关注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参加培训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加上培训者对参训者不够了解,导致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进行培训的方式,缺乏一个条理清晰的思路。因此没有一个明确目标的培训,必然失效甚至无效。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一定受所学习掌握的教学理论支配,但缄默知识随时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因为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所熟悉的惯有的方式。
除了平日繁忙的工作外,小学英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仍需由自己在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完成,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因此,在培训课堂上教师不能按时到课甚至于缺席的现象较普遍。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也是当前提高培训质量的要素之一。
5.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j识不足
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做好教学工作。然而调研统计数字显示,虽然西部地区有72%的小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自身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因缺乏学科专家的学术指导、学校平时没有硬性规定等原因,使得教育科研成为西部地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大难题。只有4.8%的教师在省级的报纸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因此,在今后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特别要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充分的关注。
二、改进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策略
1.以教师需求为依据,分层设计培训内容
波兰尼认为,知识的发现或获得、传承必须与个人有关[3]。培训部门在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之前应该深入了解被培训者的需求,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培训者的学习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更新、变化、怀疑、批判等创新活动。被培训的教师是主体,他们自身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他们有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和学习内容的权利。在培训中完全可以将他们的教育经验案例和困惑作为培训中的宝贵资料和培训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确实尊重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充分展现被培训教师的个人知识,凸显被培训者的主体地位。
培训内容要打破以往只注重理论指导或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关注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向,基于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重点培养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等。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人生价值观、知识教育观和他们日常教学实践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培训部门必须关注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把培训学习的显性知识分层内化,逐步提高和完善已有的实践能力和内隐知识,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内化成个人知识。
2.以教师层级为依托选择培训模式
传统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身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实施传道授业解惑。持这种知识观的教师能够不断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而他们却很少关注学生本身需要什么。不少教师在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反思中,把重心放在了课堂实践教学,强调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作为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成长要比死读书本知识快得多。因为个人实践知识是无形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是教师在过去的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和未来实现的计划。而且教师对生活和工作有着个人的见解,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突破自我,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还有一些教师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自得,课堂教学看起来松散实际神聚,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这类老师把工作作为生活,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摆脱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实行将讲授、研究、探讨和指导融合在一起,以集中培训为主,送教观摩和课例研究等为辐射的培训方式。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学习,让培训教师观摩优秀教师、专家的实地教学,与不同学校的同行共同备课、探讨,进行同课异构;也可以让培训者到一所小学进行为期几天“如影随行”的跟岗学习,使培训与教研、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
3.以培训效果为指标,实行全程评价
培训部门在日常的培训管理中也不能采取简单的约束作为纪律手段,而要充分尊重被培训教师的人格。监测与评估同时进行,要求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的管理水平和授课质量作出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使教师培训工作有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3]。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培训部门和管理者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深入的了解,没有从小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角度去考虑解决参训者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脚踏实地,面对实际,既充实参训者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必将会是改变现状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郝瑜,孙二军.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探析: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3(2).
[2] 博兰尼.博兰尼讲演集:人之研究・科学・信仰与社会[m].彭淮栋,译.中国台北:联经,1985.
[3] 李箭.内隐视角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2).
篇5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育培训;问题;研究
一、干部员工教育培训现状
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干部员工教育培训现状并不理想,管理型人才逐年增加,高、专、精专业人才减少、流失,专技岗位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中高等级技能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失衡,干部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现状还是令人担忧,需引起重视。
二、影响干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的原因
1、部分干部员工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学习动力。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重工作,轻队伍建设;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轻培训的观念和做法还比较普遍。说起来培训工作重要,工作忙起来培训就不重要。部门没有系统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对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工作、业务是实的,教育培训是虚的。
2、 培训教育效果不明显。一是目前缺少一支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师资队伍。有的教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说不出来,会做不会说,有的是会说却没有实践经验,影响教育培训效果。二是部分干部员工学习方法有问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善于阅读,不善于记录,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运用,不善于交流,不善于总结。没有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导致一部分人员参训了却没有效果,或提高不快。
3、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年来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途径,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但在教育培训考核以及如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习成果未能与员工个人工资和福利待遇挂钩,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4、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继续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管理干部、技术干部人均培训费均高于一般职工的人均培训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提升和潜能的发挥。
三、探索创建学习型干部员工队伍的新途径及对策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员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建学习型干部员工队伍,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加以解决:
1、加强创建学习型干部员工队伍的意义、目的的引导和宣传。一是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创建学习型干部员工队伍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团队精神;教育培训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二是在干部员工中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和终身参加教育培训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得到双向强化。当前,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让全体干部员工认识到,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变被动接受新知识,为主动自觉掌握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参加教育培训的理念。
2、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充分考虑受训人的需要,经常听取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充分体现民主,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教育培训要求,不断完善丰富培训内容。在深入调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可采取召开干部职工座谈会或下发培训需求问卷的方式进行。结合学校岗位设置情况,在安全生产、财务知识、营销管理、计算机操作、优质服务等多方面制定培训内容,让各岗位干部员工结合工作实际和需要,自己“点菜”,选择学习内容。员工喜欢听什么,喜欢学什么,学有所用,促进工作的开展。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能采用普通“齐步走”的培训方式。根据技校教培现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一是注重教育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经常组织专题研讨、论文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是注重培训方法的实效性。可采取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等手段,创造条件增强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三是注重教育培训时间灵活性。要处理好政治理论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的关系,既要抓好政治理论教育,又要抓好业务技能培训;既要立足当前,从工作需要出发,又要着眼发展,超前谋划,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本领。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实现相互促进。
3、建立创建学习型干部员工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激发执行力
在培训机会分配上,应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有潜能的人获得一定的培训机会。并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为此,应建立几种机制来加以保证:一是建立“三考”机制。对在职培训、脱产学习、学历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行定期考察、考核、考评,加强监测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制定教育培训等级管理及考评办法,将学习培训结果与评选先进、培养深造、提拔晋升、年度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挂起钩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建立上岗资格与职称、收入挂钩机制;四是建立检查和评估机制。
4、 营造良好的创建教育培训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技校领导不仅应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尊重人才的环境,同时也应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发明创新性、攻关性的工作,让员工再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提高。技校可以将生产基建、经营管理等方面涉及到的的重大课题提交给员工讨论,广纳良贤之策,激发员工用个人的才智为技校的发展献技献策,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应注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好学上进的气氛。好学上进是积极向上、搞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大力提倡学习理论、钻研业务、研究问题的良好风气。鼓励干部员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表彰学习认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人。如果一个单位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工作就会争先恐后,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出现新的面貌。
二是尽量为干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创造条件。根据工作和干部员工个人成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干部员工创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条件。首先,坚持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干部员工通过教育培训,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其次,通过轮岗等形式,使干部员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第三,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员工到省市高等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学习。绝不能以干代学,不能因工作忙而随意取消干部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篇6
一、莒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莒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据2016年统计,莒县农村劳动力31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系统接受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素质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生产经营观念、手段、方法滞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二、前期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整合乏力
就莒县而言,农业、科协、扶贫、妇联等部门都在搞农民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的行业,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不成系统的培训,部分乡村重复交叉培训,既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培训成本,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对培训缺乏主动性
调研发现,莒县务农农民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接受新事物较慢。有一部分人参加过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但他们认为有些培训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是自己掌握的知识,存在想学的知识学不到、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好等问题,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以前的农民培训,培训前对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不足,不了解学员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盲目授课现象,理论知识讲得多、实践技能讲得少,抽象的内容讲得多、直观的内容讲得少,常规传统的知识讲得多、新技术讲得少,往往教师讲完课培训就结束。对培训机构而言,只要完成培训人数和培训课时数,就算完成培训任务,组织者甚至会安排一些听话但又不从事本产业的村民凑数参训;对授课教师而言,只要讲完培训内容,就算完成讲课任务;而对学员而言,教师授课没有选准自己所需求的内容,存在“学非所需”现象。
(四)培训师资缺乏吸引力
常言道:师傅不明徒弟拙。调研发现,以往农民教育培训聘用的部分授课教师,有的不会也不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直^的影像授课内容,培训效果较差,往往学员不愿意听甚至走人。有的教师讲完课后,解答不了学员提出的实际问题。谈及培训收获,有些学员说,这个老师讲深奥的理论知识,没讲实践技能,我们用不上;那个老师只会讲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实用;还有的学员认为,有的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还不如自己,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培训对学员失去了吸引力,进而出现招生难现象。
(五)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多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这一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模式,甚至有的培训不挑对象、不问需求,完成理论培训就行。参训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指导教师到田间去手把手教,自己也没有机会到田间去操作、去实训,对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到位存有疑虑,实现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向外地学习本产业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部门所开展的农民培训项目和内容,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实行联合办学与各自为阵相结合,做到涉及相同或相近的培训内容合并培训,不相关内容各自培训,逐步形成以培训机构为主阵地,科研机构、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教育体系。
(二)创新培训理念,开展“把脉下药”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凝聚力
对农民而言,为其解决一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胜过夸夸其谈、漫无边际的几天理论讲授。为吸引更多农民参训,使他们招之即来,来了留住,学了用得上,用了效果好,必须在培训前根据选定的产业,对遴选的参训学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充分听取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汇总、归纳。以此为基础确定培训所要添加的新内容,遴选能解决该类问题的专家教授,并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答疑解难式的讲解,并深入田间实训实习,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员的参训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培训效果,体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学以致用的价值。
(三)创新师资遴选模式,增强师资的吸引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不要看他的职位多高、影响力多大,要看他是否拥有本专业的高新实用技术、是否掌握本产业的发展方向,更要看他“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本领,特别是解决参训学员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做到与本批学员培训产业无关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不需要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都掌握的内容不讲,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使培训教师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参训学员的心,真正建立一支知识全面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培训效果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型农民师资队伍。
(四)创新培训形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
“讲述一千遍,不如眼一见”。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技术水平上向国家领先水平看齐,而且必须改变以往只靠一张嘴讲课的授课方式,走出去,学创新,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利用影像资料直观、生动、形象的授课。这样不仅授课内容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而且可以直观地传授给学员一些先进的真经实学,让参训学员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当地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空前重视这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然而,就培训的效果来看,存在着不太理想的地方,社会上也流行着 “培训无用论”等观点。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效果,对培训工作、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把握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对培训需求的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的成败。目前,在培训中都非常重培训需求的调查,甚至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明确要求必须要有培训需求的调查及调查报告。如四川省国培计划申报指南中就明确规定“具备资质条件的教师培训机构,要按照四川省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对培训对象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精心设计子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按需施训,科学培训”。但许多培训机构在对培训需求的把握上把培训需求等同于学员的需求,对培训需求的理解单一,培训需求应当做到“三求结合”,即上级要求、自己追求和学员需求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是培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各级各类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中,存在内容简单的拼盘的问题。无论什么培训,同样的专家带来同样的课题,效果可想而知。或者每次培训没有主题,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涉猎,受训者浅尝辄止,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在培训中,应当做到“顶层设计,主题引领,系统推进”。如:北京教育学院2007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主题:2007年“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迎奥运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
三、准确确定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程度,学员在培训中要有什么变化、提高和发展。众多的培训机构对培训目标的提法空洞、空泛、适合所有的项目。因此在培训中,对培训目标的提出要做到:“smart”,具体specific,可评估measurable,能实现的achievable,切合实际的realistic,限定时间time bound。在培训目标的表述上应涉及到abcd四个方面,即:行为主体audience、执行行为behavior、执行条件condition、执行标准degree。如:2008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针对此次培训学员的兼职多,培训学员没有体育教育背景情况,提出了培训目标了解体育课的上课常规,能够独立的上好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
四、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载体,优质的课程是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指导;
第二、注重统一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第三、课程衔接不畅,缺乏系统思考。
五、探索创新培训模式
模式是整个培训的特点和样式,包含培训的各个因素,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现存的培训模式方式单一,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努力改进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开展培训。
六、认真落实培训过程
培训过程就是培训程序、阶段,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安排随意,计划性不强,管理不到位,因此:精选培训教师、协调培训关系、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实施。
七、科学测评培训绩效
关于培训的测评,普遍存在着无测评或测评单一的问题。对绩效的评估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师的培训中,培训可以反映出对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作用,能为我们提供改进的信息,因此,培训绩效测评不仅要有,而且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测评。
八、合理构建培训文化
培训文化是指培训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由特定培训群体所共享的精神价值及其物质载体,是在培训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学员所认同、遵守、带有项目特色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和培训规范的总和。目前,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培训文化。培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培训的各个环节,建立培训文化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当建立基于服务的管理文化,即: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适应培训需要和满足学员需求的培训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激发培训机构人员内在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为培训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及后勤服务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刘青.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潘建芬, 罗利华. 体育教师培训文化透视.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3]杜琳英.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探讨.体育与科学,2003.02.
[4]潘建芬,陈雁飞,周志勇. 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观.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篇8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
篇9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培训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在培训中出现了抓小放大、包办过多过细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施教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统筹;干部所在单位及干部本人对培训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培训效果差,存在学员学用脱节现象。干部调训部门对干部参训计划不做统筹,引发了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主体间统筹协调不够,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协调造成的,这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培训效果,又使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融合及合理利用。需求调研分析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按需施教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从培训管理部门到培训施教机构都很少能够全面的进行需求分析,存在对干部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对干部的培训经历缺少分析、对干部的近期培训需求缺少更新,缺乏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忽略了不同岗位具体要求和公务员个人特征的差异性等问题,从而使得培训内容安排传统单一,存在着“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并存在培训内容异化现象。培训计划主要基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来安排,而不是以实现组织战略为目标来制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从而使培训实效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现阶段,培训质量评估主要由培训机构自主评估,大部分局限于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教学实施环节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估,缺少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等组织部门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在仅有的学员评估中依然存在指标设置针对性不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不高,属于封闭式评估,缺少贯穿于教学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流于形式。对培训的评价多数停留在“效果不错”,“收获颇多”等状态,那么究竟哪里不错,收获在哪里,没有明确出来。公务员培训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如果公务员培训缺乏完整的体系,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为基础,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而且还使培训投资白白浪费,甚至还会使公务员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在培训设置没能很好地结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可用培训资源等现实条件,致使培训不能为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与提升竞争力服务。在培训成果转化方面,因缺乏同事、上级领导的支持,使得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并不能有效的运用于实际工作,导致培训效果无法实现等等。现阶段培训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教务管理与学员管理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务教学不深入班级,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学员的切实体会和需求。上述问题具体应该如何解决,笔者通过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教学团队的不断交流和探讨中,逐步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改革模式实证研究
笔者以辽宁行政学院于2011年3月初举办的“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为依托,重点研究探索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培训需求调研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形成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提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1]如何既能提高和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和施教机构共同商讨确定培训主题初步意向。其后,共同就专题研讨班的选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同时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就专题研讨班选题和内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对象为县域产业园区主任,培训时间两周。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实现了一种由培训管理主体和培训实施主体联合主导的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的新模式。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需要进行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原则,项目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首先要求相关人员做好调研前期的相关知识准备工作,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初步了解,从战略高度,系统的把握国家、省里的要求与园区现实建设的差距;其次,到省内三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就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园区建设的需要和学员自身的需要。再次,对实地调研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与省直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组织发展规划与组织需求。最后,学员在培训期间,针对学员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深入调研,并做好理论分析。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相关项目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基础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学员深入交流———业务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学员问卷调查的需求调研模式。这种调研模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以及学员的个人需求,从而为有效的开展培训奠定基础。
原有专题研讨班的教学设计基本上由下达或委托部门主导来完成,培训机构仅做操作性修改。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培训教学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专题研讨班”实践中,教学计划在前期深入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形成初步方案,而后邀请省直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的负责人和学院研讨班项目组的成员共同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确定方案。由此,实践创新了一种研讨班培训教学方案形成的新模式,即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并经充分讨论形成初步方案———邀请业务主管部门完善方案———形成具体实施方案。一般来说,现行各种培训班的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都是由培训机构的一名中层领导总体负责,同时指定人员分别负责具体的教学管理和班务管理工作。然而,这种实施模式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管理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讨班”实践过程中,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采用了项目制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首先,建立由不同职务等级人员构成的分工细化的教学管理团队,采用项目制的运行方式,负责研讨班的全部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又邀请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研讨班的各项活动,负责对学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产业指导方面的顾问咨询工作。通过逐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即实行“建立教学管理团队 项目制运行方式 专家指导”的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这使得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够全面的满足学员需求和为学员提供指导和服务。#p#分页标题#e#
篇10
一、引言
县级党校是党校系统的基层机构,负责培训、轮训全县的领导干部,村、社区的干部和机关党员干部,根据党委和政府的需要组织各类专题培训班,并负责各类涉及县情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创新与实际相联系,同时开展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理论创新的宣讲。它是政府承担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运作和管理的主要机构,其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其必然会占用公共资源,因此,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与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查阅若干相关文献,对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在县级党校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反思。在对所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二、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发现当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1法规保障的强制性弱
第一个关于党校的法规性文件是1995年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到2009年中共中央又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随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党中央又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这些文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对党校教育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要求,随之对干部教育培训进行规范的法制性条例和法规相继出炉,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等。这些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正轨。这些法律法规对党校教育工作的规范性运作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制性还相对较弱,规范性尚需完善和提高。
1.2培训的需求分析缺乏
由于受到学校规模小,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各方面条件受限等原因,县级党校在教育培训之前对培训对象需求的分析难以实现,要使党校的教育培训达到预期效果,能使培训对像实现学以致用,培训对象需求分析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从当前各地区的情况看,县级党校具备条件和能力来完成该项工作的少之甚少,即使有些县级党校具备这一条件并开展该项工作,也难以实现教育计划与需求分析的有机结合。因此,对培训对象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成为县级党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1.3培训的激励机制欠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培训的培训成绩缺乏实际意义,培训成绩对受训者影响不大,这是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例如,岗前培训,近年来基层新提拔的干部在上岗之前需要在党校经过短期培训,否则不能上岗,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时展要求,它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岗前培训的成绩、效果与干部的使用、任命之间没有产生必然联系,从而导致培训对象有一种“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一个样”错误认识,这种思想认识对基础党校的正常工作、教育培训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当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发展仍然存在着动力缺乏、手段僵化、机制老化等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完善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4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县级党校具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缺乏相应有效的约束机制,将会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乐睾蠊?。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比如,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均由财政拨款,这种经费来源机制对县级党校和受训者都产生影响,因为培训经费具有公共性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培训的效益比较容易在培训主体和培训对象中被忽视,从而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另外,当前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奖惩机制、追踪评价机制、竞争机制等尚未完善和健全,导致培训对象的培训成绩实用价值很低,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没压力,培训者无动力,培训效果难以保障。这种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2.1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对象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与党校的知识供给之间脱节,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一是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前的需求分析难以做好,所设置的课程中有较多课程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低,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县级党校一般与县级干部行政学校兼办,体制上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设置模式,这种设置模式容易使得培训目标不够清晰,又因为对学员没有分类,所以培训目标模糊不清,无法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班次的类别、层次和需要,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往往一个课题既为公务员轮训准备,又要在干部培训中使用,所以备课老师就会兼顾两类培训对象来准备课题,这种做法就导致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目标也不清晰,给县级党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三是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基层行政管理要求的影响,县级党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政治理论的内容偏多,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计;因此,随着受训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应该在保证政治理论教育不放松的同时,适当增加比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领导学科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2缺乏科学的师资培养体系
党校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以外,还要具备解读当前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的理论水平以及从理论出发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水平。县级党校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基层干部、基层党员,基层实践经验对县级党校教师尤为重要,如何获取并掌握多元化的教学知识则成为了党校师资发展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路径就是健全师资培养体系,提高师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观念、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这成为了县级党校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从而导致县级党校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2.3有效教学资源获取难度大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网络技术也进入到党校系统,但是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仍难以获取对教学有价值、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有些经济条件宽松、领导发展理念先进的县级党校,他们在获取高层次教学资源方面可能较为乐观,而大多数县级党校教师在获取高层次、高质量教学资源方面却困难很大。县级党校作为所在区域政策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的单位,却在对有价值的政策理论解读资源的获取有困难,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培训课程供需矛盾就是这种矛盾的现实体现,这种矛盾成为了县级党校发展中的重大瓶颈之一。
三、问题成因分析
1.培训理念存在偏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已难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成为县级党校发展中的阻力。
1.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县级党校作为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相对于其他同级职能部门来说,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经济指标在基层干部的责任考核、政绩评价中仍然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教育培训方面的考核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也导致很多地区的县级党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设施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干部的培训需求。因此,县级党校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认识不到位。
1.2培训对象重实践,而轻理论
基层党员干部是县级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这些对象工作在基层,他们的需求更多的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往往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对进入党校学习培训,把教育培训工作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没有真正的从理念上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产生许多问题。
1.3党校教师只重教授而轻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县级党校教师逐步实现年轻化,他们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而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多而回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点。同时,也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县级党校教师提高自己实践经验的能力和动力难以实现,因此,县级党校教师普遍存在着只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的心理,而对于所授课程是否与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则有回避的思想认识,这种教学理念严重的阻碍了给县级党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2.工作缺乏创新能力
几十年来,县级党校虽然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竞争机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导致改革的步伐极为缓慢。另外,当前针对县级党校的评估体系缺乏有效的创新内容,远跟不上实际需求,导致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能力不足。
3.发展缺乏科学性
一直以来,由于县级党校缺乏长久、科学的规划,从而给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县级党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比如课程设置没有科学的需求分析作为依据,随意性较大,导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教学效果、效率受到影响。二是县级党校的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虽然县级党校规模小、人员少,但是各办公室划分比较细,这种设置模式有它的优势,可以重点培养专业教师,但由于县级党校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决定该模式会给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县级党校的机构设置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科学化的分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机构设置模式。
四、对策建议
1.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扭转过去对于政治理论课程仅仅是简单解读政策理论、会议精神的传统理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学员真正理解政治理论和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学员以后运用理论和政策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传统政治理论课程的讲述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有新的理解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沦做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解读。从而增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另外,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高要求对学员进行严格管理,在此过程中既要以学员为本也要明确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2.推进县级党校教学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过去党校教学内容上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县级党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形成符合干部教育培训和规律的教育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从合理设计基础理论与热点问题的课程比例,合理设计专题课与系统理论课比例,合理设计素质教育内容与能力培养内容比例,合理设计计划调训与自主择训的比例等方面来进一步科学规划和设计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布局。同时,还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学员课题研究、焦点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等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为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保障。
3.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和教育培训促进机制,增强教育培训成绩的实用性,推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建设。从构建外部评估体系、健全内部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内容、合理使用评估结果等方面来加强评估机制建设。从而使干部更加重视培训、重视学习,才有利于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和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一步发展。
4.建立教育培训需求分析体系
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新型势、新变化、新要求以及学员的实际需求,县级党校要将干部教育培?的需求调查分析纳入工作日程中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科学设计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二是要求县委相关部门协助来完成分发培训调查问卷或者调查表工作;三是安排专人对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总结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四是根据调查结论分析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并科学计划培训周期和设置培训课程,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打好基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