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1-10 18:1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

篇1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所辖区域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受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限制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那些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文旅游的核心地带,旅游资源是经济区内最丰富、易开发和见效益的资源(表1)。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既符合现代旅游者深度探寻、追求心理感受的需求,又符合经济区通过整合资源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宗旨。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可以将这个极具市场潜力的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旅游业的资源评价。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 18972-2003)》的划分,经济区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型。资源总量丰富、等级较高,形成了以文物资源为主,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等多种资源齐备的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结构,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的特点,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开发(表2)。例如,商洛借助纪录片《大秦岭》的热播,顺势营销,将商洛以“商鞅封邑”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森林公园以及柞水溶洞”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以“秦岭药库”为名的中药产业旅游,以“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融为一体,打造出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的旅游品牌。经济区内各地均具有这样的组合条件,同时还各具特色。例如,杨凌的农业科技旅游资源、铜川的红色旅游资源、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工业旅游资源。目前,级别高且载体清晰、显示度高的资源已基本得到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及显示度低的资源丰富但还尚待开发,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开发出更多既体现整体区域文化特色,又展现不同地域特点,还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内容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业的定位优势。西部大开发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十余年的发展来看,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为经济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业是综合性优势产业,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模式,更成为新时期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基本上每个城市(区)都确立了旅游业的新兴主导产业地位(表3)。同时,都相应制定了较为完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在政策倾斜上、资金支持上、土地和税费优惠上,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上都给予了保障,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旅游业结构调整方向。旅游业在经济区内的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极具发展动力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以提供劳务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和文化产业、动漫产业、传媒出版产业等多个门类之间都有共通之处,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产生极大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目前来看,发展的速度、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4)

(五)旅游业发展制约因素。经济区内各个城市目前已经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即使是西安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二是旅游发展理念需要改进,很多地方重“开发”、轻“规划”,仅仅将旅游业发展停留在圈地、造房上,缺乏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实施中也缺乏延续性;三是各地之间地域观念过强,即使初步建立起来了联席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使各地仍停留在各自为战上;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直接从事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工作,职能交叉,行政化经营旅游市场,阻碍了市场正常发展,有些成立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也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优势资源整合战略。从经济区内各地的区域旅游实践来看,更多的是将着眼点放在要素禀赋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旅游合作的竞争优势,遵循“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需要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布局,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内涵,将开发重点放到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资源上,集中人力、财力进行科学规划和积极营销,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那些暂时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要从文化传承和文物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合理保护和宣扬,为经济区塑造出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也为进一步开发资源奠定基础。

(二)整体品牌建设战略。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单打独斗进行旅游推介影响力有限。“丝绸之路”、“丹霞地貌”联合申遗体现出整体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区可以以西安为龙头,打造“关中-天水旅游”区域品牌,进行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宣扬经济区古代灿烂文明与现代动感魅力有机结合的特点,体现能够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特质,展现经济区既恢宏大气又灵动活泼的风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效益、旅游影响力等方面着手,对经济区“大旅游”形象进行定位,设计具有吸引力的cis系统,树立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形成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

(三)积极创意营销战略。经济区有较为固定的客源市场和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有利于稳定客源,但不利开拓新的细分旅游市场和挖掘原有市场里的新旅游者。近年来区域旅游市场呈现出流行化与大众化、品牌化与感性化、质量化与享受化、多层化与差异化、普及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进行积极创意营销,吸引更多旅游者。需要政府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重新包装原有的旅游产品,注意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对旅游市场细分,从多角度、全方位创新出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达到最佳旅游满意度的产品。利用“大人物”、“大事件”、“大媒体”、“大节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时机,灵活借助媒体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推介,让厚重的历史灵动起来,展现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四)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战略。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应形成优质产品组合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个西安国际旅游都市,五条精品旅游走廊,五大旅游精品区,设计合理,特色突出,体现出整体融合的特点。2010年4月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局长座谈会”上,提出进行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需要政府旅游机构统筹布局、协作共建,打破行政区划等障碍,在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避免“规划而不实施”的情况。以“西安数字旅游开发企业联盟”为基础,设计研发经济区“数字旅游”系统,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开发全面介绍经济区旅游的多语种解说系统,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酒店等场所全面设置,规范和充实路牌、景区介绍牌、重要指示标识,建立系统化的城市文化遗产和区域自助旅游解说系统,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区际交通、通讯、旅游线路、服务接待的无缝隙,区域内旅游一票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战略。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等要素特征,经济区旅游业需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优化。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有集聚优势,旅游业可以与各大产业从分界向融合延伸。通过产业融合,逐渐突破传统产业之间边界,促进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地流动和配置,为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提供可能,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需要深入研究旅游业与各个产业之间具有融合条件的特点,结合不同旅游者需求,挖掘具有区域旅游价值的资源,设计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区域产业的体验需求。既延长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业升级优化,又体现出对各项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

(六)教育服务人才建设战略。人才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旅游队伍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加紧培育地方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训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要抓好各旅游院校的建设,使这些院校能为旅游部门及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建立各种在职培训基地,对旅游在岗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培训;对即将进入旅游岗位的各类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岗位技能等内容的培训,提高行业素质,促进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使优质服务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的显著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锋仪,赵建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8.

[2]王晓民.商洛旅游绿色突围[n].中国旅游报,2010.12.29.

[3]雷钊,杨文选,屈佳.陕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8.

篇3

[关键词] 临潼 旅游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临潼是陕西省旅游开发的重点,拥有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清池等优势资源。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世界遗产旅游持续升温、生态旅游备受青睐的今天,临潼区旅游开发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将面临着什么机遇和挑战,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加以应对?笔者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临潼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1.概况

临潼是西安市的辖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9°5′49″~109°27′50″,北纬34°16′49″~34°44′11″。因临河、潼河绕县而得名。距离西安市中心约30公里,土地面积91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60万,下辖9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临潼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南高北仰,中间低,地貌类型有山、塬、川,以川为主,渭河境内流长36.5 km,支流众多。以奶畜业、机械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稳步增长,“九五”至“十五”期间临潼gdp增长了两倍(见图1),2006年临潼区生产总值达68.3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5%。

2.旅游业发展现状

临潼旅游业起点高,发展快。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自1979年10月起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即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积极带动临潼旅游业的兴起。1982年,骊山风景名胜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日趋规范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临潼已成为以骊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遗产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要方式,面向海内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十五”期间,全区主要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789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5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14亿元。2006年仅骊山风景名胜区接待境外旅游者51万人次,占陕西全省境外游客的48%。

然而,与gdp的大幅增长相比,临潼旅游业增长非常缓慢,“九五”至“十五”期间,旅游业收入几乎停滞不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见图1)。

二、swot 分析

原理:通过充分调查临潼旅游开发所依赖的内部条件: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系统分系和论证,扬长避短,寻求临潼旅游发展策略。

1.优势(s)

(1)资源优势。首先,资源品位极高,享誉中外。

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构成了临潼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和2家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资源品位之高,禀赋之优异,属全国罕有。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的世界遗产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是国人的骄傲,世界级的“名片”,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旅游者和两百多位国家元首慕名而来。华清池景色秀美,文化底蕴浓厚,知名度也很高。

其次,资源种类丰富,人文为主,自然为辅,价值极高。根据2003年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标准划分,临潼区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7项,涉及人文、地文、水域、建筑、遗址和旅游商品6大主类,其品级(五级)旅游单体6项。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是临潼的显著优势,临潼作为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自周、秦到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人文景观与大量历史事件交相辉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楚霸王鸿门宴刘邦,杨贵妃赐浴华清池,以及近代的西安事变兵谏,无不令人心向往之。此外,临潼自然景观秀美,以骊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峰林苍翠,鸟语花香,具有极高的观赏游憩价值。

(2)区位交通优势。西安市不仅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与旅游名城,也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为临潼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临潼区位于渭河发展轴上,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地处陇海铁路沿线重要位置,物流运输便利。区内交通便利,有西安―临潼高速路、108国道等,西―临城市快速干道也即将建成。

(3)政策优势。国家和陕西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临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西安市将临潼区定位为“以旅游、物流等产业为主的六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大力实施旅游资源板块带动战略,重点打造临潼“秦唐文化旅游板块”。近年来,临潼区政府以“创中国旅游名城、建西安经济强区”为目标,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改善旅游服务设施,重视资源保护,为推动临潼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劣势(w)

(1)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除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等少数几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好之外,其他大部分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甚至没有开发,大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存被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旅游服务设施不足,接待水平有限。目前,临潼区共有宾馆17家,其中涉外宾馆2家,星级宾馆3家,演出娱乐设施2处。服务设施数量和接待水平均无法与其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相称,不能满足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的住宿、餐饮和娱乐需求。临潼游客主要以观光过客为主,多选择西安市中心城区留宿。

(3)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以游览为主。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临潼的游客行为还主要集中在游览单项上,尚未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以门票收入为主的旅游消费方式,经济效益上升空间较小,这是临潼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增长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小临潼、小旅游”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

3.机遇(o)

(1)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陕西等西部省区将继续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一系列特色优势产业。可以预期,临潼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卫生将继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作为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西安大都市圈”战略。随着西安城市的东扩和行政中心的北移,大都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效应愈来愈强。临潼作为西安东翼副中心,快速融入西安大都市圈,在城市产业转移、经济互动、生产要素流通等范围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3)中国旅游的扩大开放和“2008北京奥运”。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举办将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成功和魅力,神秘而灿烂的中国文明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一直是国际文化旅游首选目的城市之一,临潼也将受到更多的瞩目。

(4)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热不断升温。近年来,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两种热潮持续不断。世界遗产地以其杰出的价值和意义,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理想目的地,“遗产旅游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方式,其科学性、文化性和环保性已受到广泛认同,将继续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主题方式之一。临潼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挑战(t)

(1)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临潼区自然地理条件虽然比较优越,但仍属生态脆弱区。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面临环境承载过量、资源耗竭等问题的威胁。以华清池温泉为例,如若开采过渡,将引起温泉水枯竭,后果严重。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中的“建设性破坏”将削弱文化遗存的历史原真性,造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

(2)竞争加剧,西安市“荫蔽效应”的威胁。中国旅游市场日益繁荣,各地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高品级旅游资源地之间的竞争加剧。临潼面临着与陕西省其它著名景区所在地、西部知名世界遗产地激烈竞争的挑战。与此同时,临潼虽然具有与西安市同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由于其在资金、劳动力、开发技术等因素得制约,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大大降低,西安市“荫蔽效应”的威胁将继续存在。

三、临潼旅游发展策略

综合分析临潼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内在优势和外部机遇,克服劣势,应对挑战。提出临潼旅游业的发展策略(见表):

1.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临潼是世界遗产地,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严格保护临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休闲游憩功能,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2.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名牌

临潼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在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开放,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热度不减的今天,应果断实施世界名牌战略,大力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向全世界打响口号,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地下宫殿和军队”,“华清池――中国古代第四大美女与大唐皇帝的温泉行宫”,等等,通过品牌效应,促进旅游业发展。

3.立足西安,联动发展

临潼作为世界文明古都西安的核心资源代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下,应把临潼旅游业的发展充分纳入大西安都市圈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实现临潼的城市发展、旅游发展与西安的高效对接。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互补互动,联动发展,使临潼的遗产文化、休闲文化与西安的古城文化形成文化旅游的双极,合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4.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

依托西安发展力量,推动临潼旅游业硬环境的改善和软环境的提高。加大对较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娱乐和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接待水准和服务人员素质,留住过客型旅游者,使其“吃在临潼、住在临潼、行在临潼、游在临潼”,提高竞争力,消除西安市的“荫蔽效应”。

5.突出特色,尽显“秦风唐韵”

面对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临潼在秦、唐文化遗存方面的绝对优势,重点宣传、集中策划相应旅游项目和产品,制定“秦―唐文化之旅”路线,使旅游者感受到淳厚地道的“秦风唐韵”,在竞争中夺取主动权。

6.丰富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文化型和休闲型旅游项目

充分挖掘临潼文化内涵,开发大型古装歌舞、文化节、文化纪念品等旅游项目和产品,实现“游、购、娱”一体化。充分挖掘华清池的御汤文化,开发度假休闲产业,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彻底改变“小临潼、小旅游”的现状,树立“大旅游”观念。

参考文献:

[1]西安市统计局:西安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马耀峰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色和红色以及绿色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立足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视角看江西,鲜明性凸显,其组成具体涵盖了红土地和绿生态以及古文化方面,江西旅游独特魅力被充分的彰显出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出现众多的新兴旅游方式,而且还存在屡见不鲜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江西旅游应以自身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大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主题形象的鲜明性进一步增强,进而提升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唯一选择。

一、江西省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红色摇篮,建设绿色家园与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是江西现有旅游主题形象,重新确定的这一主题形象是完善和创新现有旅游主题形象的表现,下面几点为具体原因:

1.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

江西具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也是具有最高质量的地方,对于江西旅游发展而言,红色旅游能够担当排头兵和顶梁柱的重担。此外,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摇篮”是差别的最为核心之处。因此,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运用“红色摇篮”进行概括,是最为恰当的,而且广大游客对这一旅游主题形象给予认可,延用下去必要性凸显。

2.拥有众多的绿色家园

从涵盖的内容来看,“生态家园”的广泛性远超出“绿色家园”,游客会产生不能停留在对青山绿水观赏的层面上,还要观赏其它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感觉,另外,旅游活动还设置了森林浴和垂钓等,这些活动注重对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迎合,以参与式和体验式为切入点。基于此,能够增强游客“家园”的温馨,使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江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能够把江西特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相比于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其人文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其知名度。因此,江西旅游未来开发应定位在注重江西文化特点的突出,以“人文胜境”的打造为核心,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上。

二、江西省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存在的瓶颈分析

江西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应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注重把眼光放在发展上,对开发自身旅游资源过程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提升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更是重中之重环节,以下方面为不足的具体表现:

1.旅游资源整合具有较低的利用效率,部分损毁严重

江西开发出的旅游线路能够具备丰富多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当前江西实际开发出的旅游路线状况来看,简单地串联沿线景点为更多的状况,而且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性没有形成。同时相对松散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各自为政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匮乏整合力度的直接决定因素,出现没有很多旅游精品的结果,从而使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例如,目前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对游人开放的革命旧址等景点还有很多,旅游线路完善程度不足,恶性竞争在区域内部突出,其威胁和风险日渐明显。而江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较低利用旅游资源的状况,损毁现象也存在,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匮乏,具有单一产品和较低的品位

目前,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不具备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旅游产品形成单一的结构和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观光游览。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存在雷同,单一形式。很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往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走红军路等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在有些景点虽然已经开展,但观赏节目等较低层面为大部分状况,深层次发掘革命文化等不足。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上,较为简单粗放,开发品味层次较低为多数状况,在开发过程中亟待提高互补融合红色和人文两种旅游。目前还在探索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精品较高知名度和系统化还没有形成。

3.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区域间旅游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如果能在区域间广泛合作上狠下功夫,充分的结合旅游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优势,使互利双赢机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的提升,其意义的重要性凸显。江西受长期的行政区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协调和共享利益机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省级区域旅游也没有实现,各自为政现象在各个地市规划布局旅游空间等方面存在,这是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受到局限的直接导致因素,呈现出产业零散布局,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此外,针对周边省份著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江西旅游与其沟通和交流协同发展不到位,在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开拓和建立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加速江西省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发展时期下,江西省应努力突破自身在整合提升旅游资源上的瓶颈,并注重把载体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重打造红色等优势旅游资源,从而使江西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产业大省的打造为目标,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西旅游而积极的努力。

1.成立统一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

就江西旅游资源来看,其分布状态比较零散,并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基于此,建议成立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方旅游局积极参与其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的发挥协同作用,而且科学设计规划旅游资源职责由该机构承担。具体体现在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等方面。立足跨行政区等方面,实现了整合和深度开发提升省内旅游资源,真正使旅游者享受到各类特色生动的旅游资源。具体体现在:

(1)区域旅游规划注重统筹协调有序做好

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应贯穿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在综合考虑各地各类旅游资源下,实现有机结合开发点、线、面,旨在使旅游区域等形成特色,使区域旅游综合优势鲜明,以期促进旅游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奠定扎实基础。

(2)凸显特色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形象

江西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整合提升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统一的过程。因此,依托红色摇篮,努力打造生态家园,建设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的挖掘发展潜力,提升竞争优势。鉴于此,各景区应注重与实际为出发点,衍生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以细微化与具体化以及特色化为着重点,这样将为旅游者全面认知江西旅游资源提供保障,也能够针对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增强旅游者认识上的明确和清晰及生动程度。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就发展区域旅游而言,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状态,所以对于旅游线路质量和特色的突出,就是至关重要环节。因此,优化江西旅游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以“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为针对对象,实现整合的高起点与高品位以及大手笔,围绕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之上,将人文历史纽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整个区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以现有旅游资源布局为依据,为更好的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围绕旅游资源特色与活动主题的突出大做文章,对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多功能组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旨在使不同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下,旅游者个性需求呈现出日益变化局面,单纯简单组合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对其不能满足的状况日益凸显,因此江西旅游业要对现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上,真正使共享和互补现有资源落实到实际之中,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同层次,在规划安排上注重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把区域旅游形象的特色最大限度的被切实体现出来。

围绕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从而使旅游系列产品真正能够把江西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展示,成为江西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以江西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推动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为着重点,促进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红色等方面旅游资源,使新形成的旅游格局贯穿,红绿相间和古今相映以及雅俗共赏特性。

3.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开放型旅游发展道路

以竞争为基础,相邻旅游目的地实现合作,就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和实现为其实质内涵。通常,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是基于资源的相似性等方面实现的。江西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被涵盖在其区域内,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客源市场。因此,江西旅游应基于红色等旅游品牌的塑造,增强思路的开放性,促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速度,同时,注重与周边省份强化联合互动,增强江西旅游大发展谋划视角的广阔性。为使这种合作和互动发展更加强大,立足丰富性和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以及品牌的打造,从而增强其竞争力,依托开展合作等方式,把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起来,真正使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落实到实际之中,通过资源互享等,实现利益互惠,推动江西旅游业地位和影响力全力提升。

四、结论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以建立旅游大省和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决策,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红色摇篮为核心定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对生态家园进行建设,通过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的营造,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真正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落实旅游品牌建设的完善,促进江西旅游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芳,赵晓丽.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03).

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效益;目标

佳木斯市旅游业起步较晚。1992年国家批准佳木斯市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并对俄开展边境旅游之后,市政府及6县(市)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十五”以来,佳木斯旅游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108%,平均递增16%,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浓郁的三江文化氛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各地外商。据市招商局统计,2006年前5个月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26.8亿元,同比增长58%;到位资金4亿元,同比增长45%;实际外资107.8亿元,同比增长31.5%。

一、佳木斯旅游资源的现状及优势

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从旅游资源上看,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必备条件和发展优势。1、边境旅游资源。佳木斯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东极"。2、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分别集居在同江街津口和市郊区敖其镇。3、原始森林旅游资源。大亮子河森林公园、同江街津口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夏季可休闲度假,冬季可狩猎滑雪,是理想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4、现代化农业及湿地旅游资源。洪河农场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典范,洪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农业湿地生态观光的最佳去处。5、人文旅游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各族人民一同为开发、保卫祖国辽阔疆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6、界江冰雪旅游资源。中俄界江两岸异国风光具有一定的观光游览价值。我市境内多山地,大部分山体坡度在30~45度角之间,气候类型为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降雪量大,雪质好,滑雪可达4个月,具有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的良好条件。

人们对佳木斯市这片美丽神奇的黑土地的印象是:“沃野依山川,魅力佳木斯”。发展旅游业有其明显的优势。1、佳木斯市为黑龙江省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使其具有构筑本地旅游市场的优势。2、佳木斯为水、陆、空交通枢纽和国际空港的优势,为发展国内、国际旅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3、有五个国家一类口岸、一个国际空港、两条国际黄金水道,为发展边境旅游、跨国旅游创造了优势条件。4、生态气候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夏季消夏避暑旅游、冬季冰雪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条件。5、悠久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是构成丰富多彩旅游产品的人文素材,是打造旅游吸引力的宝贵资源。6、有“华夏东极”、“大东方”、“大界江”、“大平原”、“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等自然旅游资源。

二、面临的形势及主要问题

“十一五”将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将拉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外旅游组织将参与我国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旅游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旅游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势在必行,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将不断提高。

然而,佳木斯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发展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通往景区的道路还不够便捷,最远的景区离市区有400多公里,旅大于游的矛盾突出。三是边境旅游存在半年闲的问题。现我市出境只有同江、抚远两个口岸,由佳木斯市出港的水上通道已停航多年,空港航班断断续续不稳定,缺少信誉。四是由于没有全面完整的统一规划,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发展目标及措施

(一)发展目标

2006至2010年,预计累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935万人次,年均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43.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接待海外旅游者34.7万人次,年均增长10%,外汇收入6650万美元,年均增长12%。

(二)发展结构

紧紧围绕我市边境、民俗、冰雪、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一是开发边境与界江旅游系列,做好“边”的文章;二是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系列,做好“民俗”文章;三是开发冰雪旅游系列,做好“雪”的文章;四是开发生态旅游系列,做好“山、水、湿地、农业”的文章。同时,搞好客源市场、旅游商品的开发。

(三)开发重点

1、资源开发:一是以佳木斯、同江、抚远为主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二是以同江街津口、郊区敖其镇、桦川星火乡为重点,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三是以佳木斯市为重点大力开发冰雪旅游。四是以桦南向阳湖为核心,开发生态旅游。五是要充分利用我市博物馆、刘英俊公园、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发人文旅游。

2、客源市场开发:一是日欧美和东南亚国际市场开发。二是国内客源市场的开发。三是开发俄罗斯客源市场。

3、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围绕我市绿色食品、铝制品、石材、亚麻制品、纸业、山野菜、木制品等资源优势,开发生产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注重定点生产新、奇、特、优的旅游商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使我市旅游业全面配套的发展。

(四)具体措施

1、创造旅游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把旅游业做为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重点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按省政府的要求,拿出一部分事业专项资金和旅游业发展周转金,用于宣传促销和重点项目建设。各级经济杠杆部门要加大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创造宽松环境。

2、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办旅游宣传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广泛宣传我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通过成功的申办魅力城市,我们要充分发挥魅力城市的品牌效应,抓住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契机,打好“生态之都,健康之旅”的生态旅游品牌,让全国和世界各地渴望体味自然风光的游客到此旅游、度假、观光,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佳木斯这座美丽的城市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3、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坚持联合开发、多元开发、开放开发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抓好旅游产品的更新、优化和升级工作,提高产品的层次和品位,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对有发展后劲的产品,根据情况制定完善的升级计划和发展目标。对传统观光型产品和新开发的度假休闲游产品,要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其全方位,多层次地走入市场。

5、加快大通道建设。我市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港口建设初具规模,是我省江海联运大通道必经之路,对俄边境贸易总额逐年攀升,物流带动人流,是我市发展商务旅游的一个良好机遇。

6、理顺市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目前市旅游局属于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影响旅游管理职能的发挥。

篇6

【关键词】城口县 旅游 发展

一、城口县概况简介

城口是典型的资源大县,经济穷县,“落后”与“闭塞”曾是其代名词。2013年,城口县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年末户籍户数共计8.91 万户,户籍总人口25.1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2 万人,非农业人口6.90 万人。城口地域偏远、大山的阻隔使城口戴上了“极度贫困”的“帽子”,但群山阻隔,也赋予了城口优质的生态环境。

二、城口县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1)面临的机遇。国际国内对旅游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从国际看,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然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党中央确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全国旅游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务实扎实工作,全国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2)存在的挑战。一方面,旅游需求每时每刻都处于发展变化当中,信息化、散客化、休闲化、品质化、个性化等趋势更加明显,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运行方式、旅游商业模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实现旅游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低碳化,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效益,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任务。二是旅游业竞争加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固然给各地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城口周边的重庆巫溪、开县、四川万源、宣汉、陕西镇坪、岚皋、紫阳、平利等均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彼此间竞争关系不断深化。

三、城口县旅游发展资源分析

城口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共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的综合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

(1)原生态特征鲜明。由于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背景和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城口旅游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原始生b性突出。

(2)适宜性气候独特。城口县气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具有与周边地区相对独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征,是秦巴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原生态农产品集散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农林资源,在北纬 31°附近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3)大尺度格局明显。将城口旅游资源分别纳入国家级和区域级两个空间尺度内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城口旅游资源的大尺度格局十分明显。在国家尺度范围内,城口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城口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国家层级的重要意义。在区域尺度范围内,“巴”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和区域形象的统领性要素,具有较为深厚的市场认知基础和较为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

(4)整体性优势突出。从单体资源规模、特点和开发条件而言,城口旅游资源不具备突出优势。然而,城口资源的整体性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具有整体性地貌形态格局:高山深谷相间,林峡溪湖并存,山原牧场点缀。具有整体性自然景观季相:春花海,夏绿荫,秋彩林,冬白雪。具有整体性气候环境条件。具有整体性人文景观构成:城市小巧,镶嵌在高山深谷之间,为盆景之城;田园秀丽,依傍在彩山绿水之旁,为风情山舍。

四、城口县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精心打造核心景区,打造旅游产品集群。围绕城口生态资源独特优势,打好绿色生态牌,加快建成知名景区,形成以重点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产品集群,加快建设重庆特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务实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服务脱贫攻坚。立足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独特气候优势,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坚持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做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重庆特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内涵。

(3)特色发展红色旅游,传承城口老区文化。充分利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双拥模范县品牌效应,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4)不断丰富旅游供给,促进旅游投资消费。积极适应快速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日益提升的旅游需求,大力推进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供给,带动城口旅游投资和旅游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水、山地、乡村、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休闲度假旅游设施,完善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依托优势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科学发展旅游地产,打造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消费环境。统筹兼顾游客与本地居民需求,规划建设适应旅游旅游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

(6)积极开展宣传营销,着力培育旅游市场。按照“政府塑形象、企业做市场”思路,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市场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整体宣传营销合力。

建立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加强城口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塑造并纳入全县外宣工作总体部署,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升宣传推广水平,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实现旅游宣传系统化、特色化、常态化。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旅游宣传优势,加强新媒体运用, 不断提升城口整体旅游形象。充分运用县内媒体,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造旅游文化节会品牌。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特色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继续办好彩叶文化旅游节和消夏养生节。支持市场举办旅游节会活动,强化以节促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节会的创新策划,打造旅游节会品牌。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着。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 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篇8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 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篇9

关键词:商洛;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现状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头楚尾,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商洛经济落后,旅游起步较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开,商洛旅游业凭借资源优势和不懈努力,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以来,旅游产业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年接待境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分别约是2001年的4.6倍和6.7倍。旅游产品由柞水溶洞独立支撑发展为拥有商南金丝峡、丹江漂流、柞水溶洞、商州牧护关、镇安木王等知名景区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形成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旅游环线两条精品旅游路线。然而,目前商洛市旅游投资严重不足,景点开发相对滞后,景区交通不畅,旅游产品单一,产业规模小,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市场开发创新意识淡薄,接待服务水平较低,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再加上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不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适应大旅游发展的需求等,制约着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商洛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内外影响因素的常用研究方法。swot是英文缩写组合,sw指某行业或部门内部影响因素的强项和弱项(strengths和weaknesses),ot指某行业或部门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opportunities和threats)[1]。笔者利用此法对商洛旅游业的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明确商洛旅游业发展方向,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 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藉以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2]。商洛旅游资源单体共计556个,共有主类8个、亚类19个、基本类型56个,分别涵盖了国标数量的100%、61.3%、36.1%。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类型较为全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价值最高,发育了大量质量较好的峡谷和喀斯特溶洞,如金丝峡、柞水溶洞等;生物景观方面,商洛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具有植被垂直带谱,森林公园突出,如木王、天竺山、老君山等,极具旅游开发前景;全市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占到总量的46.4%,主要有仓颉遗址、四皓和闯王文化遗址等;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资源类别,如东龙山双塔、漫川古镇和凤镇等。商洛以关中秦文化为主,又打着荆楚、中原文化影响的烙印,多元文化也是其旅游资源的特色。从规模看,全市旅游资源以自然生态类为主,人为景观为辅。从质量上分析,全市生态与环境优势明显,尤以自然风光、山水景观闻名陕西,在省内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

2.区位优势

商洛文物古迹资源不敌西安,人文风情难胜黄陵和延安,然而,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商洛旅游的资源区位和“卖点”。从资源区位的互补性来看,商洛以山峡洞林水为主的自然风光与西安的文物古迹、陕北的黄土文化旅游形成反差,定位于陕西南北纵向旅游的南翼和西安的“第二生活区”,发展观光、度假休闲、探险科考旅游,可资源互补。

商洛处在大西北与东部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上,在陕南三市中距西安最近,距咸阳国际机场仅需2-3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随着西康、西合两条铁路和312国道运营以及西康、西合、西武三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条件将全面改善,对外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融入西安,借势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全市公路总里程5 272.3km,路网密度为0.27km/km2,村级公路为8 308.1km,公路通村率达97%。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经纬,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

据抽样调查,商洛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以陕西、河南和湖北为主,占到游客总量的91%,其它省区仅占游客总量9%。就具体城市而言,商洛客源集中于商州区、西安、咸阳、渭南、安康、南阳和十堰等七个城市。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经济实力强,距商洛较近,其游客规模居商洛客源市场首位,是商洛市最重要游客来源。咸阳也是其重要客源地。南阳和十堰市由于离商洛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实力较强,来商洛旅游的人数也较多。今后依托西安这个巨大的客源市场,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既可是西安、咸阳、渭南、南阳和十堰等城市人群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又可融入西安旅游圈内,使国内外游客在游览古城历史文化名胜之后,来商洛领略南北交融独特风情,享受大自然无限风光。

(二) 劣势因素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地域组合性不强

商洛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旅游开发资金短缺,致使旅游开发建设滞后。目前各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多为依托旅游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高层次旅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优势旅游产品较少。且商洛主要景区、景点集中于山区,景区景点密度低,道路通而不畅,空间组合较差,易使旅游时间比超过游客所能承受的疲倦指数,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组合设计和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利用淡旺季差异大,旅游设施全年有效利用率低,造成了旅游投资一定程度的浪费,抑制了商洛旅游业的发展。

2.产业规模小,服务质量相对较差

商洛旅游业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后进位次。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单,产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均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林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人才紧缺,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宣传的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促销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缺乏整体性、计划性。旅游线路还没有形成网络,旅游产品还停留在点开发阶段,接纳游客量少,接待能力明显不够。?宾馆饭店、农家乐设施陈旧,管理不够规范,餐饮服务商洛特色不浓、服务水平低,卫生环境质量差,投诉处理机制不够健全。

(三) 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山川秀美工程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将在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扶持。商洛作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必然会受到特别关照。全国人大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第一新兴产业,国务院每年发行10亿元国债支持西部旅游开发。国家鼓励各地发展旅游业,尤其对贫困地区给予优惠政策。陕西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并确定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主体,向陕北和陕南扩展的旅游战略发展格局[3]。在支持陕南突破发展决策中,把商洛生态旅游纳入了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扶持。商洛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把生态旅游作为五大特色产业之一优先发展,多方筹集数亿元投入旅游景区开发,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举全市之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这一切为商洛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旅游转型的机遇

由于崇尚自然的文化潮流,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时尚和热点[4]。商洛市的旅游资源中蕴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生态旅游资源,定会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商洛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可吸取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旅游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原则,抓住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威胁分析

1.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陕西各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洛依托秦岭及其余脉形成的旅游资源,提出把自己建成西安的“后花园”、“第二生活区”,而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地也提出了同样目标,它们的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西康铁路、西康、西汉高速公路营运后,西安到安康和汉中的路程大大缩短。与汉中、安康相比,商洛旅游资源总量,尤其是四级以上优良等级资源明显处于劣势。且汉中、安康旅游产业规模都在商洛2倍以上,就接待能力来讲,汉中和安康的星级饭店数是商洛二倍多;商洛没有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数量也仅及汉中、安康的1/3左右,竞争压力很大。秦岭北麓的山体旅游资源,由于距西安最近,开发历史较早,形成一定气候,新近又开通了西安环山旅游公路,将会截留大量游客,对商洛也构成有效竞争。

2.个性化需求日趋突出

现今的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而更多地包含了休闲、健身、娱乐、科考、探险等内容。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正朝着个性化、多元化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正受到欢迎。对商洛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洛发展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主导,营造氛围

商洛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在良好的大旅游环境下,及时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战略,乘势借势发展,而这些工作仅靠企业和开发商是无法完成的。再者山区旅游开发投资多、难度大、见效慢,对外商资本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可以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商洛来说,市场发育远不成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小,完全靠市场、靠企业,很难实现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的导向、投入及全方位组织协调意义更大。

(二) 突出特色,区域联动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探险康体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实现商洛旅游突破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三类旅游产品:一是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和羚牛)为内容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二是建设以雄山秀水为内容的旅游极品。如商南金丝大峡谷的山水旅游景区,镇安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大面积野生花卉景区,柞水乾佑河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三是推出三项以深山休闲为内容的旅游新品,即推出“走进自然的野趣体验旅游”,走进秦岭的“山村体验旅游”,“走进明清古镇”的风情旅游。选择一批能体现商洛特色的深山小镇、码头、明清会馆等,修缮整理,使成为商洛民俗文化旅游展示地。近期抓好柞水凤凰古镇、丹凤龙驹寨古镇和山阳漫川关古镇建设和开发[5]。

综合考虑商洛旅游资源、客源、交通和声誉区位,缺乏独立发展强势旅游的客观条件。但转变观念,依据铁路公路干线,与周边城市联合,形成区域联动,实施整体营销,扩大旅游市场份额,还是大有可为的[6]。第一是与陕南汉中、安康联合促销,精心塑造陕南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商洛应突出“秦岭山地旅游品牌”,各县也应从自身个性出发,塑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二,利用与西安旅游产品的互补性,与西安联合促销,融入西安旅游圈,共同受益。

(三) 紧跟潮流,发展生态旅游

随着绿色文明的倡导,旅游需求的自然生态取向风靡全球。在像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进行旅游开发只有以生态旅游为基础,才能保证在贫困山区旅游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商洛是秦岭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主干之一,极具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同时又可体验多元文化特色,欣赏颇具地方风味的商洛花鼓和镇柞渔鼓。商洛旅游开发以青山绿水为底色,重点突出以山峡洞水林自然生态旅游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生态旅游,从而与陕北的“三黄两圣”,关中的文物古迹旅游遥相呼应,为陕西旅游业的区域联合开发,实现“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轴线,逐渐向陕北、陕南扩展”旅游发展大战略奠定基础[6],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社区参与,旅游扶贫

旅游业是突显我国贫困地区乡村资源特色,变资源劣势为优势,促使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商洛要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商洛大部分村民以传统的经济方式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不高。在旅游开发中,有些地区采取移民政策,不利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延续。有的虽不移民,但当地居民没有从旅游中获得收益或收益甚微,甚至还要承受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物价水平上涨等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与发展扶贫旅游的初衷相悖。应将当地居民看成是特定生态环境背景下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者,强调社区参与,吸纳社区劳动力从事旅游开发和建设、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业经营与服务,鼓励社区居民为景区规划和开发献计献策。改善他们的收入和生活环境,逐步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转换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实力的区县打造陕西旅游强县,整个地区争取成为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这样不仅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经济发展,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增强民俗魅力,使社区居民成为生态环境与资源的重要保护力量,真正创造一种和谐、友善的旅游氛围,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案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252.

[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105.

[3] 马耀峰,陶丽莉.延安市旅游开发的swot和cis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112-115.

[4] 师谦友,张敏娜,刘新颜.安康市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16-119.

篇10

1.地缘优势

陕西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地之一,西安市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山西与陕西仅一河之隔,现有多条公路、铁路相通,交通便利,合作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互补优势

山西和陕西都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积蓄了大量稀世珍贵的凝聚了华夏文明的人文古迹,素有“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之说。山西和陕西的地面类文物古迹都在30000处以上,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尽管这样,晋陕两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还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山西有女蜗陵,陕西有黄帝陵;尧、舜、禹先后在山西建都并留下许多文化遗迹,西安是13朝古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山西发掘了晋国墓,陕西发掘了秦兵俑,等等。这些作为历史载体的文物古迹,在两省间互补明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只有合作开发,这种资源互补优势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资源共享优势

黄河是山西和陕西的界河,黄河穿流晋陕峡谷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其惊涛拍岸,云雾横生,若歌声震耳,若阵雨横泼,气势磅礴,壮观至极。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壶口瀑布,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共同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两省对壶口瀑布及黄河风景资源具有共享权。因此,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规划不能各行其事,应统一规划,合作开发。同样,黄河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亦应合作进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外,还有交通便利优势、“秦晋之好”优势等。

二、合作模式的选择

山西与陕西合作的地缘优势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陕西号称三秦大地,包括陕北、渭南和陕南三大区域。山西号称三晋大地,包括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陕北与晋北和晋中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较为突出,渭南与晋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更为优越。陕南由于秦岭山脉的屏障,与山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不明显。因此,晋陕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重点是山西与陕北和渭南地区的旅游合作。

山西与陕西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模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陕西旅游发展的商机要比山西大的多:一是陕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二是陕西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较高;三是陕西的旅游环境相对较好,入境游客较多,古城西安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同时又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大游客集散地;四是陕西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势头强劲。因此,山西应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主动向东寻求与环渤海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向西寻求与陕西进行旅游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共享、旅游环境改善、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旅游管理等方面。通过合作,把秦晋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突出“黄河母亲”、“华夏祖基”特色,建设“黄河流域华夏祖基文化旅游带”。

三、合作的战略对策

1.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跨区域管理机构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主体间会产生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协调关系、分配利益,促进秦晋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应成立跨区域性的旅游管理和协调机构。具体来讲,可以建立二级旅游管理协调组织。首先是大区级的旅游管理协调组织,具体可由国务院或国家旅游局来操作,在其下设立秦晋地区旅游管理协调办公室,其成员由两省旅游官员和中央政府和部委相关专家组成,不定期召开协调合作会议,具体解决两省旅游发展的战略冲突,组织区域级旅游博览会、旅游规划;其次是企业层次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可由两省的旅游协会代表或主要旅游企业代表组成,定期召开协调会,具体解决企业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2.建立区内无障碍统一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益

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市场,规范处理各地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商店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经营秩序,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联合规划和管理旅游线路,消除旅游进入障碍,实现无障碍旅游,逐步实现导游跨地区带团和“同城待遇”,旅行社跨地区组团和地接“无缝衔接”;促进旅游服务标准以及培训的相互接轨,提高旅游黄金期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基金,调节区域之间资金的余缺,加快资金的周转。

3.制定区内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实现优势旅游产品互补和协调

秦晋地区区域分工与合作能够良性运行,关键在于合理的分工,能兼顾各方的利益,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持续运行。做好区域级的旅游开发规划,统筹两省的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是合作成功的保证。具体运作可由两省旅游管理机构在各省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招标进行总体规划,把发挥区内优势和区间协调联合起来,构建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的有序的旅游市场,共同促进秦晋地区旅游产业的强势崛起。